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光头胡哥

              陆宗成

                   光头胡哥走进教室时,我们的眼睛亮了——确切地说,是被他颈上那颗亮晃晃的硕大的灯泡照亮的。我叫胡建伟,华东师大毕业,教语文,任咱班班主任,上课同学们叫我老师,下课可叫我胡哥。胡老师一张口声如洪钟,论调更是惊世骇俗。上课叫老师,下课叫胡哥?我们的眼睛更亮了,有的女生尖叫起来,有的男生鼓起掌来。

                 我们这个班声名显赫,不是因为成绩好,而是因为纪律差,盛产活跃分子。这当然不是我们的错,要怪也只能怪学校,搞什么实验班,搞什么三六九等归类,这不是明摆着的排挤差生,伤差生的自尊吗?三个差生一台戏,难道谁还指望我们为母校争光?没门!

                  现在上课,胡哥朗声说。我们大吃一惊:怎么不先约法三章?怎么不先大肆强调纪律?只见他转身,挽袖,板书,“《诗经》三首”几个道劲有力、龙飞凤舞的粉笔字雄赳赳地霸在黑板上,牢牢地栓住了我们的目光。我鬼使神差般放下了高高翘着的二郎腿——这个胡哥来有两下子。

                 “诗经,穿越中国西周到春秋时期长达500年的岁月风尘,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三百故事,三百心情,在风起处高唱与低吟,淘过时光的细沙,涤尽尘埃,穿过蒹葭,袅袅娜娜地走来。诗经中的女子,或明眸善睐,或娴静柔美,或大胆执著,或活泼顽皮……”

                 古老的诗经,美丽的诗经,在胡哥抑杨顿挫的语言中复活了。什么叫如沐春风,什么叫五体投地,什么叫心向往之,我想,我们听课的感觉就是了吧。这个胡哥真牛!他的课我们认了。

                 班上体育特长生很多,有时候教室免不了成为练兵的场所,墙壁上免不了落些球印。一次上语文课,胡哥指着一个球印说,有些同学是不是想通过它来证明自己的球技或者精力啊?这节课我们到操场练练,打球的人,回来写篇《打球记》;看球的人,回来写篇《观球记》。大家异口同声:好,好。体育委员站起来说,那您给我们当裁判吧。胡哥说,不,我上。

                 胡哥夹在众多高大的队员间,一点也不起眼,但是他前盘后带,左冲右突,既像灵活的猴子,又像勇猛的豹子,很快成为观众注目的焦点。他恰到好处的传球以及精准的投球,不时激起阵阵掌声。毫无疑问,他成了场上叱咤风云、力挽狂澜的人物。从此,班上再没有出现过玩球的现象,墙上的球印也销声匿迹了。那些体育生一有空就跑到操场去练球,他们羞愧得很——堂堂体育生的风头竟被一个文弱书生抢走了,这实在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有一次同学在学校阅览室的一本杂志上偶然看到一篇署名胡建伟的文章,马上将杂志借出,兴冲冲跑去问胡哥,这篇文章是你写的吗?胡哥云淡风清地说:是的,豆腐块文章,没有任何分量的。那同学把那篇文章复印下来,贴在班里的学习园地上。大家见了,啧啧称奇。此后,大家就多了份心眼,一旦在报刊上发现胡哥的文章,就照例复印,一一贴在学习园地上。一学期下来竟满了。

                 胡哥上作文课,从不讲什么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呼应,怎样遣词造句,他只讲感受——阅读美文的感受,自己创作的感受。有时候,他什么都不讲,他只是抱来自己多年珍藏的报刊,叫同学挑着看,然后要求大家天马行空地写一篇读后感。怪了,平时我们这些听讲评就打瞌睡、写作文就头疼的人,在他的作文课上居然觉得有话可写了,有时甚至还有不吐不快的感觉。两个学期下来,我们居然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写作,学习园地上也不再是胡哥一统天下,我们也攻占了一些阵脚。胡哥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有时突然摇头晃脑地来一句:孺子可教乎?孺子可教也!说真的,我们好象慢慢地找回了自信和班级荣誉感。谁再说我们破罐子破摔,谁再说我们班是差班,我们肯定会跟他急,胡哥也会跟他急。胡哥的口头禅是挺起胸膛做人,俯下身子做事。他的宣言是,我的班上没有一个差生。

                 确实,我们没有给胡哥丢脸。我们班连续四个学期被评为“先进班级”。高考时,我们班 58人中42考上了大学,其中语文平均分全县第一。这对一个县级中学的慢班来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这奇迹不是用干瘪的说教而是用独特的魅力缔造的。(选自《中考金刊》2009年第12期,有删改)

              文中记叙了新班主任光头胡哥做了三件令我们佩服、让我们改变的事,请简要概括出来。

                                                                                         

                                                                                         

              ⑶在杂志上发表文章和独特的引导写作的方式激发了我们的写作兴趣。

            • 2.

              ①“不害怕路上有多冷,直到还有一点余温,我也会努力狂奔……”

              ②那天的风雪真大,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雪花漫天飞舞,风吹到哪儿都是刺骨的寒。但我坚持要去书店,希望能淘几本好书。

              ③我走进书店,取下红围巾,抖了抖上面的雪。店里人很少,我便静静地看,慢慢地选。音响里轻轻播放的是刘德华的《EveryoneIsNo.1》,“不需要自怨自艾的惶恐,只需要沉着,只要向前冲,告诉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忽然从收银台那里传来了一阵争执声,我抬眼望去,原来是营业员在指责一个孩子。那孩子最多十岁,身上棉衣单薄,但是很整齐、很干净。也许他太小了,根本就不是来买书的,大概只是来看书吧。营业员尖声地说:“要买就快点买,不要老是磨磨蹭蹭的看来看去!是不是想顺手牵羊啊?”唉,在这样寒冷的风雪天里偏又遇到了说话这样尖刻的阿姨,孩子极力睁大眼睛,泪水溢满眼眶。他努力控制着在眼中打转的泪水,似乎知道不能分辩,因为只要嘴角稍微一动,泪水就会不争气地像决堤的洪水跌落下来。他把目光移向别处,故意不去看那位誓不罢休的阿姨,却难以掩饰满眼的无助和绝望。

              ④我不知该怎么办才好,甚至犹豫是否应该出言帮助这个深陷困境的孩子。忽然那孩子游移的目光落到了我身上,不再移开,我看到那溢满泪水的大眼睛上睫毛弯弯,真是个可爱的孩子。

              ⑤看着他映在风雪里委屈又无助的样子,我忽然觉得也许他家里很穷,没有多余的钱买书吧;或者因为贫穷而退学,独自一人来到这陌生的书店,看看这里的书,渐渐让希望悄悄飞进他幼小的心。在某个晴朗而无风的下午,他或许会躲在教室外的某个角落认真的听课吧……他曾经也是很活泼很幸福的啊。

              ⑥现在,营业员竟说这孩子来这儿看书是为了顺手牵羊!贫穷击碎了多少孩子读书的梦想,贫穷也刺伤了无数孩子的自尊心。希望工程宣传画中那个大眼睛的小姑娘渴望上学的期盼的目光,让人想起来就心痛,而眼前这个孩子信任的目光,让我觉得此刻我是他唯一的亲人。

              ⑦我心中顿时忘记了风雪的寒冷,感受到自己被信任的温暖和力量。我告诉自己一定不可以袖手旁观,不能眼看着这个孩子在这个风雪交加的季节冷冻了他那颗渴望温暖与信任的心,不能让这个渴望学习的孩子在人生的风雪中迷途。

              ⑧营业员正要动手夺那孩子手里的书,孩子的眼睛低垂下来,他似乎无心再控制打转的泪水。我疾步走了过去,用异乎寻常的冷静口气对那孩子说:“选好了书也不和姐姐说一声,姐姐等你一起付钱呢。”我扬着手里钱,笑着由孩子转向营业员。此刻店里回荡着刘德华的歌声:“不害怕路上有多冷,直到还有一点余温,我也会努力狂奔……”

              ⑨店外仍是漫天风雪,但心中已不再寒冷,雪花宛若风中飞扬着的片片梨花,一种幸福的暖意油然而生,因为我从那孩子的眼中看到了温暖的春光。   

              阅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完成填空(不超过6个字)。

              下雪天去书店→                                     →想要帮助孩子→                       →感到温暖春光

            • 3.

              老师的泪

              初二时,我竟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我的语文老师。

              老师姓杨,爱穿白色的裙子,她在讲台上讲蓝蓝的天,青青的草,像一片白云飘来飘去,轻盈极了。

              她有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笑时,便成了甜甜的弯月……

              “齐玉。”杨老师叫我。

              我发怔。

              “为什么走神?”她停止讲课,走到我面前。

              云飘到我眼前……可我仍愣愣的。“我,我喜欢看你的眼睛。”我说。同学们爆发出哄堂大笑。在笑声中,她的脸红红的,(a)美丽的眼中似乎还有泪水——她刚从师范大学毕业呢。

              “你——你请出去。”

              我懊丧地走出了教室。她从没发过火,这一次一定真生气了。

              第二天,杨老师叫我们写周记。我花整整一个晚上,把心中的苦水倾倒出来:“美丽的妈妈死了,爸爸根本就不管我,整天就知道玩麻将、赌博,被公安局抓走,判了三年徒刑。我冷了、饿了、怕了、病了,也没人知道。那时我常常一边哭,一边看妈妈的相片;可现在我长大了,是个男子汉,我不哭,把泪水咽在心里。我只有恨,恨我爸。我毕竟是个孩子,需要爱护,需要有人听听心里话。我选择了我的语文老师。因为,她像妈妈。”

              不久后的一天,杨老师把我叫到她的宿舍,我诚惶诚恐地走进她的房间,只见她眼睛红红的。

              “原谅老师,好吗?”

              泪水涌出我的眼睛,尽情流淌。在同学面前,甚至在爸爸面前,我从不流泪,可在她面前我做不到。我哭了,尽情地哭了。

              她等我哭完,便为我擦干泪水,轻轻地讲了一个姑娘的故事:

              “一个小姑娘上中学时,父母在一次车祸中双亡,只剩下她孤苦伶仃一个人。当小姑娘绝望时,是她的老师收养了她,给她生活的勇气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后来,小姑娘考上了师范大学,可老师不行了。弥留之际,小姑娘跪在老师的床前,哭着说:‘妈妈,我还没报答您呀!’老师却含笑地说了一句:‘给你未来的学生吧……’”

              (b)杨老师泪水盈盈。

              我明白了:“杨老师,你也……”

              她擦了擦眼泪,微笑着扶住我的双肩:“你是个男子汉,对吗?”

              我呜咽着点点头。

              “你恨爸爸,这不好。男子汉不这样,男子汉是笑着对待整个世界,真的。笑一笑,你笑一笑。”

              我咧了咧嘴。

              “我会帮助你的——像我的老师一样。”她眼中突然滚出了泪水,洒落在我的额头上。

              “记住你是个男子汉,做个乐观正直的人!”

              我狠狠地点点头。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觉得我额上有着圣洁的印迹。我永远也忘不了。


              (1)文章开头说“我竟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我的语文老师”,其实,“我”喜欢语文老师的原因是 。第二、三自然段对老师外貌的描写,目的是表现老师 的外表和 的心灵。

              (2)文中多处写老师的“泪”,细腻传神地表现了老师的心理和情感。请你简要回答,横线(a)处的“泪”,表现了杨老师此时怎样的心理?横线(b)处的“泪”,表现了杨老师对恩师怎样的情感?

                                                                                        

                                                                                        

              (3)最后一段“我觉得我额上有着圣洁的印迹”一句中,“额上有着圣洁的印迹”指的是什么?

                                                                                        

                                                                                        

              (4)文章讲述了两代教师的感人故事,在文中两位老师有什么共同的美德。

                                                                                        

              (5)文中杨老师对“我”,说“男子汉是笑着对待整个世界,真的”。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简要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或体会。

            • 4.

              谁与我同行

              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补习课。我家离学校有三里来路地,白天不觉怎样,三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悚然了。

              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岭是极惧怕的。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独轮车行的路。两旁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桠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亮来,洒在青石路上,行走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便如兜着一只小兔。

              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毛发尽力往上梳,露出亮亮的额头来。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捉魔。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见过。总之,晚上补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

              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汉。 一天晚补习归来,刚上山岭,便见前面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有惧怕。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

              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

              想到了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鼓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但当我放慢了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回到家中,我把这件怪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上根本就没有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啥害怕的。”

              以后,我每次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支火把走在我的前面,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

              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虫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到的。

              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打的火把。

              (1)文章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题目中的“同行”既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文中主人公是谁?文章中塑造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 5.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徐德新

                 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竞赛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到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柔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山路静谧而空蒙。

                 ③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

                 ④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重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重。”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⑤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⑥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钞拾了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多谢了!”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 开。

                ⑦“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的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⑧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什么竞赛的。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能保送上北京的大学。”眼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竞赛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正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⑨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精神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⑩“什么,爹?”

                ⑪“在你面前低头弯腰。”……(选文有改动)

              (1)文中多次写到“风雪”,请说说设置这样的自然环境有何作用。

              答:                                                                                                                      

              (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冰凉的酸”的深意。

              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

              答:                                                                                                                   

              (3)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去,终于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下一句话:“拿去吧!”

              答:                                                                                                                                       

              (4)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                                                                                                                                          

              (5)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父亲的最后一次“叮嘱”的含意。

              答:                                                                                                                                          

            • 6.

              奔跑的小狮子

               她常回忆起八岁以前的日子:风吹得轻轻的,花开得漫漫的,天蓝得像大海。妈妈给她梳漂亮的小辪子,发梢上扎蝴蝶结:大红、粉紫、鹅黄。给她穿漂亮的裙,带她去动物,看猴子爬树,给鸟喂食。妈妈给她讲童话故事,讲公主一睁开眼睛,就看到王子了。她问妈妈,我也是公主吗?妈妈答,是的,你是妈妈的小公主。

               可是有一天,她睁开眼睛,一切全变了样。妈妈一脸严肃地对她说:从现在开始,你是大孩子了,要学着做事。妈妈给她端来一个小脸盆,脸盆里泡着她换下来的衣裳。妈妈说,自已的衣裳以后要自已洗。

               正是大冬天,水冰凉彻骨,她瑟缩着小手,不肯伸到水里。妈妈在一边毫不留情地把她的小手按到水里面。

               妈妈也不再给她梳漂亮的小辫子了,而是让她自已胡乱地用皮筋扎成一束,蓬松着。她去学校,别的小朋友都笑她,叫她小刺猬。她回家对妈妈哭,妈妈只淡淡说了一句,慢慢就会梳好了。

               她不再有金色童年。所有的空余都被妈妈逼着做事,洗衣、扫地、做饭,甚至去买菜。第一次去买菜,她攥着妈妈给的钱,胆怯地站在菜市场门口。她看到别的孩子牵着妈妈的手,一蹦一跳地走过,那么快乐。她小小的心在那一刻涨满疼痛。她想,我肯定不是妈妈亲生的。

               她回去问妈妈,妈妈没有说是,也没有说不是。只是埋头挑拣着她买回来的菜说,买黄瓜,要买有刺的,有刺的才新鲜,明白吗?

               几个月的时间,她学会了烧饭、炒菜、洗衣裳;她也学会一分钱一分钱地算账,能辨认出哪些蔬菜不新鲜,她还学会了钉纽扣。

               一天,妈妈对她说,妈妈要出趟远门。妈妈说这话时表情淡淡的。她点了一下头,转身跑开。等她放学回家,果然不见了妈妈。她自已给自已梳漂亮的小辫子,自已做饭给自已吃,日子一如寻常。偶尔,她也会想一想妈妈,只觉得很遥远。

              再后来的一天, 妈妈成了照片上的一个人。大家告诉她,妈妈得病死了。她听了,木木的,并不觉得特别难过。

               半年后,父亲再娶。继母对她不好,几乎不怎么过问她的事。这对她影响不大,基本的生存本领早已学会,她自已把自已打理得很好。如岩缝中的一棵小草,一路顽强地长大。

               她是在看电视里的《动物世界》时流下热泪的。那个时候,她已嫁得好夫婿,在日子里安稳。动物世界中,一头母狮子拼命踢咬一头小狮子,直到它奔跑起来为止。她就在那会儿,想起妈妈。当年妈妈重病在身,不得不硬起心肠对她,原是要让她迅速成为一头奔跑的小狮子,好让她在漫漫人生路上能够很好地活下来。

              (1)第1段写她记忆中八岁以前的日子,目的是什么?

              (2)“可是有一天,她睁开眼睛,一切全变了样。”请结合上下文说说“一切全变了样”的根本原因。

              (3)“第一次去买菜,她攥着妈妈给的钱,胆怯地站在菜市场门口”中的“攥”一词为什么用得好?

              (4)没有文章的最后一段,本文也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如果删除最后一段,你觉得好不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 7.

              人性的脊梁

                  1993年,苏丹全国爆发饥荒,饿殍(piǎo)遍野,惨不忍睹。     

              有一个叫凯文·卡特的西方摄影记者,在苏丹游历。 

              一个极其偶然的时候,在一片荒郊野外,他看见一只兀鹰站在一堵墙上,目不转睛地盯着一个骨瘦柴的女孩。就在兀鹰扑向女孩的一刹那,艺术的灵感在他心头一闪,他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按下快门,拍下一张极为传神的特写照片。     

              很快这张照片被西方国家的众多媒体广为刊载传播,它以不同寻常的艺术视角向世人展示了大饥荒给苏丹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绝望。 

                 这幅摄影作品获得了1993年度摄影方面的的众多国际大奖,凯文·卡特也因此在摄影界声名鹊起。 

                  但时隔不久,便传来了年仅33岁的凯文·卡特在自己寓所中自杀身亡的消息。人们深感震惊和费解:一位有着如此美好前途的摄影记者怎么会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呢? 后来人们从他的遗书得知,他是死于良心的谴责。 

                  原来,凯文·卡特认为他的荣誉是用作品中小女孩的生命换来的,他本该救助那个可怜无助的小女孩,但他只顾捕捉摄影的最佳时机,却使那可怜的小女孩成为兀鹰的口中食。虽然他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成功和荣誉,但却无法摆脱良心的谴责和煎熬。因此,他选择了自杀。 

                  得知事情的真相,人们为凯文·卡特的自杀感到遗憾和惋惜的同时,也对他这种将良心置于荣誉和生命之上,勇于自我批判、勇于自我反省的精神大为赞誉。     

                    良心是人性的脊梁,如果不能在灵魂的坝坎上修筑和条柔性的道德防线,人很容易在私欲的驱使下迷失自我,在功利的诱惑下丧尽天良。 

                  良心,唯有良心,才能撑起人性的大厦,才能使这世间充满浓浓的人情味。 

            • 8.

              香蕉里的爱与恨

              (新加坡)尤 今

              ①作家蔡珠儿在散文《香蕉之死》中说了一则触动人心的故事。这个真实的故事,是希腊朋友瓦西勒斯告诉她的。以前在希腊,香蕉是异国风味的昂贵水果,只有克里特岛产一点,大部分从非洲运来,等辗转运抵小城,蕉皮乌黑瘀伤,价格却毫不疲软。父亲发薪水,买了香蕉回来,很快被分光,他和妹妹追着抢最后一根,不惜大打出手,他扯着妹妹头发喊“小偷”,妹妹狠狠踢他,大叫“强盗”。父亲勃然大怒,赏了小偷和强盗各一巴掌,把那条香蕉狠狠踩烂。

              ②我被蔡珠儿生蹦活跳的文字逗笑,泪光却悄然闪出。我想起好友阿舒。

              ③阿舒有两个姐姐、两个弟弟,一家七口,苦苦地在贫穷的泥沼里挣扎。父亲是建筑工人,母亲是家庭主妇。租了一个房间,却常交不出房租。房东的目光像秤砣,把阿舒一家人的心压得沉甸甸的。

              ④六岁的阿舒常挨饿,瘦得像柳条。妈妈说,太饿就去喝水,胃囊灌饱水,便不会疼痛。那天,当饥饿的感觉再度化成刀子一寸一寸地凌迟着胃囊时,她溜进厨房。厨房里氤氲着甜香气息,仰头上望,壁橱把手上,高挂着一串黄到巅峰状态的香蕉,非常饱满、非常诱惑。她贪婪地看着,连眸子也泌出唾液。房东迈进来,冷冷瞅她一眼,剥开蕉皮,一口一口吃起来。少不更事的阿舒,呆呆地站着、傻傻地看着。饿坏了的她,奢望善意的施舍。房东慢条斯理地吃完,将不谙世事的香蕉皮朝她抛去,空荡荡的香蕉皮,带着残存的香气,落在她赤裸裸的脚背上,柔软冰凉。房东俯首看她,荡在眸子里的笑意,轻蔑又刻薄:“叫你妈还房租。房租还了,我便( )你一根香蕉。”又刻意摘下一根香蕉,从窗口丢出去,恶狠狠地说:“如果再过几天房租依然不还,你们一家便像这条香蕉一样,滚出屋子,到街头去睡。”

              ⑤这件备受侮辱的事,成了她日后拼死奋斗的动力。

              ⑥当上会计师的她,忆述往事还饱含泪水:“房东把房间连同舒适和隐私租出去,图的不就是房租吗?我们常拖欠房租,也影响了她的生计。她的白眼和冷脸,是我们咎由自取。但她在厨房里恣意而冷酷地践踏无辜小孩的自尊,却是精神的虐待。”

              ⑦如今,阿舒在后园里栽种了好几株香蕉树。她大串小串地捎着、提着,送给张三李四、甲乙丙丁。香蕉柔润香甜,大家交口赞誉,她笑嘻嘻地说:“分享就是福!”

              ⑧阿舒认为穷困的“克星”是教育,常资助贫家子弟升读大学。

              ⑨飞出窗外的香蕉,并没在磕磕碰碰的艰苦岁月里转化为伤人的暗箭或捅人的匕首;经过时间的沉淀与生活的历练,它化成一颗温柔的爱心。

              ⑩愚者与智者的分野,就在于此。

              (有删改)

            • 9.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 10.

              新德里的棕色阳光

              在美利坚的土地上我允许自己睡第一个懒觉的时候,是在终于拿到了微电子的博士学位之后。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可是给远在祖国的妈妈和导师打了电话报喜之后,我却开始思虑起一个问题。
                 可以说,一毕业,我就被那家大型公司相中了,优厚的待遇使我一向渴望回国的心动摇了。原来信誓旦旦说一学成就回国的话突然之间变得那么遥远,不再清晰。最后,我给了自己一 个很好的理由:我学的专业必须在国外才有发展。我在电话里对妈妈说:暂缓回国。

              在公司,我干的如鱼得水,我沉浸在自己的骄傲里不可一世。

                 10月的时候,我被公司派到得克萨斯州出任技术指导。闲暇之余,我喜欢到附近的华人广场去转一转,看见同胞总令我觉得温暖,我也不是不想家的。
                 遇到小雷尼的时候是在冬天。雷尼一家就住在广场附近,我知道他是印度来的,今年7岁。那一天特别冷,我急匆匆走过广场的时候,看到雷尼站在那里,不知道为什么那么高兴。
                 我停下来:“小家伙,你为什么这么高兴啊?”
                “我要回新德里啦!”好像他的幸福要让全世界知道一样。
                 我看着他笑,他继续说:“爸爸的工作完成了,我们就要回去了,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了。”
                 我说:“这儿不好吗?”
                 他用纯净的眼睛看着我:"这里很好,可是这里的阳光没有新德里的阳光好,你知道吗,新德里的阳光可以把皮肤晒成棕色,爸爸说,棕色的皮肤是最漂亮的皮肤。"
                 我看着他,很久说不出话……
                “姐姐,你怎么了?”我一怔,对他笑了笑,站起身来,我拉着他的棕色小手,眼前的世界 忽然模糊了。是的,新德里的阳光可以把皮肤晒成漂亮的棕色。可是谁能说北京的阳光不是世界上最好的阳光,黄色的皮肤不是世界上最好看得皮肤呢?
                 大雪纷飞的时候,我在机场送走了雷尼一家。接着我坐上了回国的班机。感谢那个7岁的小家伙,是他教会我热爱自己的祖国。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