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收看专题片,使我们认识到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B.四川九寨沟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事实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就能战胜和面对任何困难。
              C.《战狼2》之所以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其原因是因为它强化了国人的爱国之情。
              D.国足的健儿们清楚,一个球的输赢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而且关系到祖国母亲的荣辱。
            • 2.

              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随着粤剧表演及广彩制作等活动引入课堂,让更多学生受到了广府传统文化的熏陶。
              B.中国体育健儿正在积极备战2016年奥运会,他们将在赛场上努力拼搏,争创佳绩。
              C.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D.“中国成语大会”节目受到中小学生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 3.

              老汪栗子
                ①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        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  那             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  “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⑦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1) 请通读全文,然后参照提示,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概括文章讲述的老汪的几个动人故事。
              晚开店→         →           →收野栗→助学子
              (2) 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 文章第⑥段中画横线处关于打野栗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4) 文章结尾说“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此句中的“悄悄”有什么表达效果?
              (5) 文中的老汪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概括。

            • 4.

              笔墨童年  余秋雨

              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

              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

              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其实岂止是李白。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

              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 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下去,有时有一朵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焦黄,熔入灰烬。

              我听说,连土匪下山,见到路上字纸,也这样做。

              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哪一季节,如果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船舱中间底部,才敢破浪远航。

              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

              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的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

              这是我的起点。                                     (节选自《中国文脉》)

              (1) 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将文章所写的主要事件补充完整。)

              (1)                            。   (2)老师抱我洗去墨迹。

              (3)                            。   (4)乡人敬惜字纸。

              (2) 结合语境,从用词的角度品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                                                                              

              (3) 文中“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4) 读了本文,联系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对文章结尾“这是我的起点”这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余秋雨,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1985年成为中国大陆最年轻的 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

              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代表作品有:《文化苦旅》、《霜冷长河》等。

              (5) 作者说“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请把“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写好汉字是每个中国人的神圣使命。”这句话用楷书认真抄写在横线上。
            • 5.

              母亲养蜗牛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找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riB?”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1) “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1)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波澜顿起。

              (2)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3)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波澜又起。

              (2) 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

              (3) 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答:

              (4)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 6.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清晨,公园里到处都是早锻炼的人,有打太极的,又做健美操的,十分热闹。八点钟以后,公园里才比较安静下来。
              B.通过检查,大家讨论、发现、解决了课外活动中的一些问题。
              C.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香港演出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D.为了防止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 7.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记得那是12月,我进入巴黎十二大学。我们每周都有一节对话课,为时两个半钟头。在课堂上,每个人都必须提出或回答问题。问题或大或小,或严肃或轻松,千般百样,无奇不有。

                  入学前,云南省《滇池》月刊的一位编辑,向我介绍过一位上对话课的教授:“他留着大胡子而以教学严谨闻名于全校。有时,他也提问,且问题刁钻古怪得很。总而言之你小心,他几乎让所有的学生都从他的课堂上领教了什么叫做‘难堪’……”

                  我是插班生,进校时,别人已上了两个多月课。我上第一节对话课时,就被教授点着名来提问:“作为记者,请概括一下您在中国是如何工作的?”

                  我说:“概括一下来讲,我写我愿意写的东西。”

                  我听见班里有人窃笑。

                  教授弯起一根食指顶了顶他的无边眼镜:“我想您会给我这种荣幸:让我明白您的主编是如何工作的?”

                  我说:“概括一下来讲,我的主编发他愿意发的东西。”

                  全班“哄”地一下笑起来。那个来自苏丹王国的阿卜杜勒鬼鬼祟祟地朝我竖大拇指。

                  教授两只手都插入裤袋,挺直了胸膛问:“我可以知道您是来自哪个中国的吗?”

                  班上当即冷场。我慢慢地对我的教授说:“先生,我没有听清楚您的问题。”

                  他清清楚楚一字一句,又重复一遍。我看着他的脸。那脸,大部分掩在浓密的毛发下。我告诉那张脸,我对法兰西人的这种表达方式很陌生,不明白“哪个中国”一说可以有什么样的解释。

                  “那么,”教授说,“我是想知道:您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

                  雪花在窗外默默的飘。在这间三面墙壁都是落地玻璃的教室里,我明白地感觉到了那种突然冻结的沉寂①。几十双眼睛,蓝的绿的褐的灰的,骨碌碌瞪大了盯着三个人来回看,看教授,看我,看我对面那位台湾同学。

                  “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我说。马上,教授和全班同学一起,都转了脸去看那位台湾人。那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同胞正视了我,连眼皮也不眨一眨,冷冷地慢慢道来:“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

                  话音才落,教室里便响起了一片松动椅子的咔咔声。

                  教授先生盯牢了我,又递来一句话:“您走遍了中国吗?”

                  “除台湾省外,先生。”

                  “为什么您不去台湾呢?”

                  “现在还不允许,先生。”

                  “那么,”教授将屁股放了一边在讲台上,搓搓手看我,“您认为在台湾问题上,该是谁负主要责任呢?”

                  “该是我们的父辈,教授先生。那时候他们还年纪轻轻呢!”

                  教室里又有了笑声。教授先生却始终不肯放过我:“依您之见,台湾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如今?”

                  “教授先生,我们的父辈还健在哩!”我说,“我没有那种权力去剥夺父辈们解决他们自己的难题的资格。”

                  我惊奇地发现,我的对话课的教授思路十分敏捷,他不笑,而是顺理成章地接了我的话去;“我想,您不会否认邓小平先生该是你们的父辈。您是否知道他想如何解决台湾问题?”

                  “我想,如今摆在邓小平先生桌面的台湾问题并非最重要的。”

                  教授浓浓的眉毛好像一面旗子展了开来,向上升起:“什么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呢,在邓小平先生的桌面上?”

                  “依我之见,如何使中国尽早富强起来是他最迫切需要考虑的。”

                  教授将他另一边屁股也挪上了讲台,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坐好,依然对我穷究下去:“我实在愿意请教:中国富强的标准是什么?这儿坐了二十几个国家的学生,我想大家都有兴趣弄清楚这一点。”

                  我突然一下感慨万千,竟恨得牙根儿发痒,狠狠用眼着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站了起来对他说,一字一字的:“最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我的同胞,再也不会受到像我今日承受的这类刁难。”

                  教授倏地离开了讲台向我走来,我才发现他的眼睛很明亮,笑容很灿烂。②他将一只手掌放在我的肩上,轻轻说:“我丝毫没有刁难您的意思,我只是想知道,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们自己国家的。”然后,他两步走到教室中央,大声宣布:“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下课。”

                  出了教室,台湾同胞与我并排走。好一会儿后,两人不约而同看着对方说:“一起喝杯咖啡好吗?”

              (1) 请说说倒数第三段中加下划线词“戳”在句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有人认为第(2)自然段插入对教授的介绍与全文的中心关联不大,应该删去,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谈谈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和教授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说说文章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的结尾段写两人并排走,“好一会儿后”才不约而同地说了一句相同的话。在这“好一会儿”中,他们想了些什么?请你写出其中一人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爱的味道

              ①小区一楼住着一对夫妇,生活极有规律。晨起锻炼身体,晚上去广场散步,生活简单随意。因为房屋临街,夫妻俩喜欢敞开房门,坐在那里看书、品茶,或是悠闲地看着过往行人。

              ②每当屋子里飘出美食的味道,就能猜出他们的儿子回来了。那家男孩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地工作,平时极少回来。儿子回来时,也是夫妻最忙碌的时候,每天往返于菜市场和家之间,仿佛要把世间美味全部做给儿子吃。

              ③小小的房子里,总是传出香喷喷的味道。有时路过门前,我会开玩笑地说:“今天是炖鱼吧,离好远就能闻得到呢。”女主人笑着说:“是呢,尝尝吧,味道很鲜美。”几天后,儿子走了,没有了香喷喷的味道,房间又恢复平静,夫妻又开始简单随意的生活。

              ④爱是有味道的,虽然美味佳肴在哪里都能吃得到,但是出自父母手里,却是别有一番风味。

              ⑤有位朋友不喜欢吸烟,但每次回到乡下,闻着那熟悉的廉价烟叶的味道,就会想起他的父亲。

              ⑥那时家庭生活贫穷,为了供他读书,家里的经济一直捉襟见肘。他每次回家取生活费,父亲都会犯愁,但却从不让他分心。昏暗的灯光下,父亲吸着长长的烟袋锅,伴随着袅袅青烟,有轻轻的叹息声。

              ⑦“爸,别抽烟了,对身体不好,家里实在没钱,我就不读书了。”父亲笑着说:“吸烟是为了给你驱蚊子,你不要有顾虑,好好学习才是正事。生活嘛,没有过不去的坎儿。”父亲轻描淡写,他早已泪湿枕边。

              ⑧朋友说,艰难岁月里,父亲努力地支撑着家,面对困难父亲从不说苦。古人解忧,唯有杜康,父亲解忧,却只能吸烟。父亲的身上充斥着浓浓的烟味,隔了好远都能闻到,那时心里极不喜欢,当父亲离开人世,才惊觉内心深处是如此留恋一种味道。

              ⑨有一次坐长途火车出行,坐我对面的是一对老夫妇,他们很紧张地抱着一个塑料袋不松手,奇怪的举动引起乘警注意,便要求他们把袋子打开,老夫妻摇头不肯。乘警越发觉得可疑,强行打开塑料袋,一股浓浓的酸味弥漫开来,袋里竟然装着几棵酸白菜。原来他们是去看在外地工作的儿子,而儿子在家时最喜欢吃酸白菜,因为怕酸味淡了,老夫妻包裹了好多层。⑩那次旅游的沿途风景早已忘记,而行程千里抱着酸白菜的老夫妻,却停留在记忆里。酸酸的是爱的味道。生活中只要用心去品味,总能发觉爱的味道,那味道弥漫在岁月里,足以温暖苍凉的人生。

              (1) 本文一共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要的语言进行概括。

              (2)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说说第②段画横线句的表达效果。

              (3) 第④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4) 文章最后写道:“生活中只要用心去品味,总能发觉爱的味道,那味道弥漫在岁月里,足以温暖苍凉的人生。”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并不缺少爱,只要我们用心品味,就一定能感受到它的存在。请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谈谈你对身边爱的发觉与品味。

            • 9.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表决、推荐、讨论等程序,班级的管理干部人选正式产生。

              B.认识沙尘暴、了解沙尘暴,是为了从科学的角度达到对沙尘暴进行预防,减少沙尘暴造成的损失。
              C.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是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D.“中国成语大会”节目受到中小学生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 10.

              地       气

              孙道荣

              ①吃过晚饭,我照例到阳台上晃晃,抬头看看远处的夕阳,或者低头看看我们的院子。

              ②没错,是我们的院子。我家住在二楼,但一楼院子里的花香,我能嗅着;长到半人高的石榴树,我伸手能碰着;有风吹过,所有的花花草草都争相和我打着招呼……它可不就是我们的院子吗?

              ③楼下的老王,正在院子的角落,弯腰用铁锹挖着坑。这个老王,是我们的新邻居,搬来才半年多,以前一楼的住户,气哼哼搬走了。也难怪人家生气,好端端的一个院子,到处是散落的烟蒂,瓜子壳,橘子皮,还有牙签什么的,那都是从一层层的楼上飘下来的。我们这幢楼,临河而建,站在自家的阳台上,就可以欣赏到一河的风景,所以,楼上的人家,有事无事,都喜欢站在阳台上,瞅瞅风景。有的是饭后,一边打着嗝儿,一边剔着牙慧,剔干净了牙齿的缝隙,那牙签,随手就扔到了楼下的院子里。有的人,一边发着呆,一边嗑嗑瓜子,见楼下没人,瓜子壳都“啪啪”地吐到了楼下的院子里。最多的是男人,逃过妻子的眼睛,在阳台上抽根烟,吞云吐雾,神仙似的,抽完了,一个弹指,烟蒂就会划着流利的曲线,飞进楼下的院子里。十二层啊,如果大家同时在阳台上,做着这个动作,将是多么整齐壮观?一楼的住户,骂过,无效;一户户上楼去敲门警告,还是无效。无奈的一楼住户,干脆也不进院子了,只是将自家的杂物堆在院子里。一段时间后,院子里杂草丛生,污垢一地,彻底成了垃圾场。

               ④老王就是在这时,搬了过来。没过几天,站在阳台上的人们突然惊讶地发现,楼下院子里堆的杂物不见了,杂草被拔除了,垃圾被清扫干净了。抽烟的人,捏着烟蒂的手抖了几下,看看院子里没人,还是扔了下去;剔牙的人,“呸”地一声将嘴巴里的秽物吐了出去,见没人,手里的牙签,还是顺手丢了下去;嗑瓜子的人,先是用手将瓜子壳盛着,看看楼下没人,还是悄悄撒了下去。老王也不恼,每天两次,将院子打扫干净。

               ⑤又过了几天,站在阳台上的人们忽然惊讶地发现,楼下院子里的土被翻开了,久违的泥土气息扑鼻而来。几天之后,新翻开的土地上,竟然冒出了一层油绿,是草籽发芽了呢。楼上的人们俯身看到那层浅浅的绿色,与不远处河边的绿地遥相呼应,心里暖暖的 。捏在手里的牙签、烟蒂和果壳,犹豫了一下,终于没有扔下去,而是随手带回家,扔进了垃圾筒里。

              ⑥青草长得很快,老王又在院子的几个角落各栽了几盆植物,一棵是石榴树,栽下去的时候,就已经有大半人高;一株是白玉兰,刚刚打苞;还有几株矮一点的,是海棠,花已经盛开。不到一个月,原来的院子,已经葱油油一片,从楼上望下去,就像是自己家的后花园一样。

              ⑦站在阳台上的人们,经常能看见老王在院子里忙碌着,为花草们浇水、打枝、捉虫,有时候,他会弯腰从草地上捡起一个烟蒂,或者一根牙签什么的,看来,还是有人习惯性地往下扔东西,这让其他站在阳台上的人,脸微微一红。老王偶尔会抬头仰望楼上,从楼上望下去,老王仰着的脸,很像一只向日葵。

              ⑧昨天晚上,忽然有人敲门,从猫眼里看见是老王。这是他第一次上楼来,不知道他为何而来?惴惴不安地将老王让进屋。老王笑着说,我注意到你们楼上很多人家的阳台上都种了花草。我点点头。我家的阳台上也养了些,不过,养得不好,都不太精神。老王说,我也喜欢种花养草,花草说贱也贱,说娇贵也娇贵,除了经常晒晒太阳,有时候,也要让它们沾点地气。地气?都是种在花盆里,怎么沾地气呢?老王说,我准备在院子里挖几个泥坑,你们楼上谁家的花草有需要,就连花盆一起先埋到土坑里去,等接上了地气,长茁壮了,再搬回各家的阳台上。这主意好啊。老王乐呵呵说,那我再到楼上各家去说一声。

              ⑨站在阳台上,默默地看着老王弯腰忙碌着,他已经挖好了几个泥坑,有人正在将一盆有点蔫的滴水观音连盆带花,移进泥坑里。我琢磨,再过几天,也将我那盆发财树埋在老王家的院子里,接点地气,它也有点蔫了呢。

              ⑩ 从楼上俯身往下看,滴水观音的每一片叶子,都很像一张笑脸。

              (1) 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2) 文章第③段使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3) 对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作简要赏析。

              老王偶尔会抬头仰望楼上,从楼上望下去,老王仰着的脸,很像一只向日葵。


              (4) 作者笔下的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