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滴水之恩

                  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得暗黑。我握着桑木棍,孤单地走在山路上。

                  我是搭赶集的车来到这个地方的,去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古塔。当我在陌生的乡间找到青麦田里残存的白色古塔,再回到先前下车的小街时,集市早已散了。

                  街角凉粉摊前头裹苗帕的老妇人的回答叫我失望:“公交车下午一点以后就没有了,要是你早些到,还可以搭摆摊的货车。”

                  这会儿,什么车也没有了。

                  “在那里住一晚,明早再搭车走嘛。”老妇人指指对面一家写着“迎宾旅馆”的木楼对我说。

                  但我无论如何也得赶回去,明早还有事呢。

                  走三十多里路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根本不认得返回的路。

                  老妇人指点我沿这条路一直朝东走,别走岔路就可以走回去了。“小心哟,这个季节山里有蛇。”她顺手砍下一截桑木枝递给我。

                  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把天边的乌云撕开一道耀眼的裂缝。

                  我一边走一边看有没有经过的车可搭。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我拼命挥手,车从我身边呼地开了过去。

                  山下沟坳里,几户人家的窗格透出昏黄的灯光来。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我只得加紧步子,同时担心蛇会突然从路边草丛中钻出。

                  终于又有一辆小拖车开过来,这次被我拦下了。没想到,司机竟会是那个人。

                  去年夏天在马山,有一天将散集时,我在街上闲逛,看见了他。

                  当时,他衣衫不整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胡须很长,头发蓬乱,一副潦倒落魄的样子。他的面前并没有放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是又渴又饿了。

                  几步之外有个茶水摊,我去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他无神的眼睛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不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吞食起来。“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随口劝了他一句,便走开了。

                  几个月过去了,虽然眼前这个人整洁而精神,但我还是认出了他。

                  “去马山吗?”我焦灼地问。

                  “去马山?”他迟疑了一会儿,让我上了车。

                  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暗。

                  “你是马山人?”他问。

                  “不是,我在那儿见习。”

                  他有点失望:“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

                  “你去过马山?”

                  “去过。”

                  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开始下雨了,豆大的雨点叩打着车窗。

                  他忽然说:“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流落到马山。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东西吃,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她。”

                  “就为了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他不屑地看我一眼:“你不懂,那时候我心灰意冷,没脸回家,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后来再也不赌了。我真的很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

                  我心中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会对他帮助那样大。

                  他没有认出我来。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每个人都有尊严,我要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

                  他听了果然高兴:“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就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

                  “马山到了!”他刹住车。

                  “谢谢你啊,下车来喝杯热茶,歇会儿吧。”

                  他一边倒车一边说:“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

              (作者:唐敏。有删改)

              (1) 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我”和“他”之间的故事。
              (2) “头裹苗帕的老妇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3) 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 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
            • 2.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B.据统计,2017年一季度,国内汽油行业销售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大约12.7%左右。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气势恢宏的诗句形象地概括出了桥的功能与作用。

              D.只要深莞惠真的实现一体化,但是还是不能解决深圳房价过高的问题。
            • 3.

              阅读《抽打心中的樱桃花》,完成下列各题

              抽打心中的樱桃花

              ①又到了樱桃上市的季节,见到妻子洗净放在茶几上红得晶莹透亮的樱桃,我不由得想起那树开满枝头的樱桃花。

              ②年少时家中的院子里种了两棵樱桃树。有一年的春天,樱桃树开满了花,开得比以往哪一年都要多。蜂蝶在樱桃花间飞舞,馋嘴的我似乎已经闻到了樱桃那种特有的香甜味,就连在睡梦中,都是满树的樱桃在冲我微笑。

              ③一天早晨,我还躺在床上,就听到院子里传来“噼里啪啦”的树枝摇晃的声响。从窗户看出去,竟看到母亲正拿着一根竹竿在樱桃花间抽打,其中的一棵好像已经抽打完了,樱桃花像下雨一样落了一地。她正准备抽打另一棵樱桃树。

              ④我赶快跳下床,套上衣服,冲到院子,一把抱住了母亲。任凭母亲如何解释,我都紧紧抱住她的双臂不放手。母亲无奈之下只能住手,她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也好,到了樱桃成熟的时候,你就知道我抽打樱桃花的用意了!”

              ⑤转眼间,樱桃花落了,两棵樱桃树都结满了青青的樱桃。尤其是我从母亲手中保护下来的那一棵,樱桃结得密密麻麻,数也数不清。我炫耀似的指给母亲看,她笑了笑,摇了摇头。

              ⑥到了樱桃成熟的季节,那棵经母亲抽打的樱桃树硕果累累,一颗颗樱桃仿佛一盏盏挂在树上的小灯笼。而那棵未经抽打的樱桃树上的果实仍然是一片青绿。我坚持不吃已经成熟了的樱桃,静候着那片青绿变成点点唇红。

              ⑦结果却是,已经成熟的樱桃被吃光了,我保护的那棵樱桃树仍是满树青黄,并且树上的樱桃开始干瘪、变黑、脱落,渐渐地树干上的绿色也退去,变得干枯,毫无生机。看着这样的结果,   甲   。母亲告诉我:“这棵樱桃树因为在春天花开得太多,又未经抽打,所以结的樱桃也太多。由于水分、营养供应不上,它累死了!”

              ⑧直到今天,我仍然记得母亲用牺牲一棵樱桃树的代价告诉我的道理:人活在世上是不能太贪心的,要学会取舍。心中贪念太多,只取不舍的结果,就像那棵未经抽打的樱桃树,最终导致你不堪重负、两手空空;而适当的舍弃,看似是一种失去,但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获得更加丰厚的回报!                               (本文有删改)

              (1)本文采用怎样的写作顺序给读者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作者为什么在第②段极力描写樱桃花开的盛况和“我”对樱桃的憧憬?


              (3)请在下面方格内补写出文中“甲”处“我”的心理。(40个字以内)

                                                                              

              (4)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抽打心中的樱桃花”的?

            • 4.
              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一个人学习成绩能不能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学习态度的端正。
              B.文章不是无情物,好文章总是作者心灵的颤动,激情的流露。
              C.我市今年改建或新建的55个体育休闲公园,直接惠及了约400多个小区近120多万居民。
              D.“香菇”“蓝瘦”等网络词语一下子窜红的主要原因是一部分网民在背后推波助澜所造成的。
            • 5.

              阅读雷抒雁的《履痕》,完成下面题目。

              履 痕

              ①坐在妈妈身边,和老人家闲聊时,有一次,她望着我的脚说:“唉,怎么会这么大。那时,才这么点点,一寸多长,粉红粉红的,肥嘟嘟的,真叫人爱。我就用一块手帕剪开,缝了一双软鞋,套在你脚上。”

              ②妈妈说的“那时”,其实,是五十多年以前,可你听听那口气,似乎就是在昨天。那一双用手帕做的鞋子,我当然是没法记住了。但是,后来当我的儿子出生时,老人仍做了一双。只是,这时的孩子已不同于先前,未“落草”前一切都准备停当了,手帕软鞋也就没有穿过。

              ③我记得穿鞋,已是遍地乱跑的年岁了。印象最深的是一双老虎鞋,黑布面的,红布贴了那嘴巴、那鼻子、那眼睛,又用黄线一针针缭上。嘴边还有黄线绷的虎须,嘴里亦有白布卷的虎牙。远远一看,活灵灵一个虎仔。我爱穿那鞋,每有邻人来逗玩,总会翘起虎鞋说:“咬!咬!”邻人便故意装出害怕的样子,双手捂着脸,连说:“好害怕呀!”然后,一通笑闹,当了序幕,正戏便是大家乐呵呵围在一起说些家长里短。

              ④虎头鞋穿完,我的幼儿时期也就结束了。直到上小学、上中学,都是妈妈做鞋。我上小学,每天来去要走四五里地;上初中,到了一座远在20里开外的镇子去。周六下午跑20里地回家,周日下午又跑20里地上学。那时交通不便,来去都靠双腿。少年时代,最费的便是鞋,差不多两个月就得穿破一双。

              ⑤妈妈说:“吃鞋一般,坏得这么快。”记忆中,妈妈手中总是拿着一双鞋底在纳。有时,半夜睁开眼,一看,妈妈还在油灯下一针针纳鞋。麻绳在摇曳的灯光下一闪一闪,随着鞋针,在鞋底两面穿来穿去,发出嗖嗖的声响。每纳三四道,妈妈就要在头发上擦一下针。那时,我暗暗下了决心,要好好读书,将来挣钱买鞋,别让妈妈总点灯熬夜地受累。妈妈却常说:“儿啊,快长大,挣钱不挣钱事小,娶个媳妇给你做鞋,替替妈也好。”所以,我打小就知道,娶媳妇干啥?做鞋!

              ⑥妈妈不用量我的脚,做的鞋总合脚,走路不夹不挤,不伤脚。我至今脚上没鸡眼,没脚垫。当兵时,日行一百,夜行八十,一双脚不疼不酸,都得感谢妈妈做的鞋。

              ⑦穿妈妈做的最后一双鞋,是大学二年级了。妈妈做了一双“冲福尼”面的新布鞋,到学校来送给我,且要我当着同学们的面穿上试一试。我穿上走了几步,挺好。同学们都哈哈笑起来。我至今也没明白他们为什么要笑。妈妈看我的同学,有穿皮鞋的,有穿运动鞋的,一个个洋气得很。大约从那次之后,她手头再紧都要给钱让我买鞋穿。

              ⑧一眨眼,几十年过去了,我老了,妈妈更不用说。有次我说:“妈妈,再做一双布鞋给我穿。”老人盯了我半晌说:“你是说胡话吧!眼看不见针,手拉不动线。做鞋可是力气活儿呀!年轻时,不在乎。那时,夜夜做鞋供你们父子穿,为拉动线绳子,这手掌上勒下深深的槽,几十年都没长平。”

              ⑨有时,我想,要是能把一个人打小到老穿旧的鞋子收集在一起,那该多有意思。不同尺寸,不同样式的鞋,真真切切记着人一生的历史。正是穿了这些鞋,你一步一步走了过来。一双鞋,就是一段有头有尾的故事,就是一段有血有肉的记忆,其间渗透着动人心魄的情感。人啊,和这个世界交往的过程,就是鞋底和地球摩擦的过程。履痕,就是人生的轨迹。

              【注】①落草:出生。

              (1) 文章记叙有详有略,具体写了“我”三次穿鞋的经历:

              ⑴我出生时,妈妈给我穿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我___________________,妈妈给我穿的是虎头鞋;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⑤段中划线的句子。

              吃鞋一般,坏得这么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⑤段中通过对妈妈半夜里“灯下一针针纳鞋”以及麻绳的“闪、穿”等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⑦段中,“我”穿上新鞋后“同学们都哈哈笑起来”,这是为什么?而“我至今也没明白他们为什么要笑”,这又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题目“履痕”是什么意思?从全文看,它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又到粽子飘香时

              ◇黄骏骑

                 ①宋人词曰:“窗户风薰端午,楼台月满中秋。”当夏日的风薰得路人醉时,端午大约就要来了。

                 ②古人过端午节的内容,极为丰富。宋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四民市蹋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有的地方还有插菖蒲、喝雄黄酒、划龙船等趣事。不过,这些事我都没有亲历过,童年时代过得有滋有味,值得回忆的,还是吃母亲裹的粽子。

                 ③山村保留着古老的习俗,端午节还没有到,早早就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节日气氛。裹粽子是端午节的前奏,是一件充满喜气的事情。左邻右舍,老婶子小媳妇大姑娘有说有笑,洗粽箬浸糯米备配料,七手八脚,忙得不亦乐乎。

                 ④农历四月,母亲就开始打粽箬,摘下竹叶,洗净晾干。粽子的原料,要选颗粒细长的上等糯米,配料有猪肉、绿豆、饭豆、芝麻等,猪肉以五花肉为最佳。糯米不需要浸泡,只要淘洗沥干即可。

                 ⑤看母亲裹粽子,是我童年记忆里最为鲜亮的风景。母亲多是在端午节前几天开始裹粽子。那一天,我们都围着她转,有时也打个下手,帮忙递东西。那份满足和幸福溢满了我们的双眼,开心的笑声也随风飘荡。母亲面前,大盆小钵,粽箬草绳,摆了一溜。肉丁、豆子、芝麻加上菜油拌匀后,才算准备就绪。包粽子可是个技术活儿,只见粽箬在母亲手里上下翻飞,她先把一片粽箬在一只手里卷成漏斗状,然后舀入糯米加配料,再用筷子捣几下,使其结实,又在外面加上一片粽箬,谓之“打箍”,另一只手拿上稻草或竹箬撕成细条状的绳子捆上,一头用牙齿咬紧。一叠,一折,一按,一捂,一绕,一系,不大一会儿,一个个青青的四角锥形的粽子,在母亲手中变戏法似地堆了一盆,让人越看越爱。

                 ⑥接下来是蒸煮了。粽子在锅里水要过头,多用柴蔸或干牛粪慢慢煮蒸,不时添加柴块,火焰忽明忽暗地舔着锅底,仿佛在跳着一曲欢快的舞蹈,映着我们兴奋的笑脸。有时拨火不小心,火会伸出长长的舌头,把我的头发“烫”成卷曲。渐渐地,锅里的水在咕嘟地翻滚,溢出一股香味来。这时,母亲总爱出个“三角四棱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的谜语给我们猜。嘴馋的我们早就联想到了热气腾腾的粽子。那粽箬特有的清香,氤氲弥漫了整个屋子,钻进了我的五脏六腑,把我的馋虫全部勾出来了,我咽着口水,恨不得马上吃到粽子。半夜,母亲还要起来,把粽子翻个身,这样粽子才会熟透,吃起来感到“泥”,不至于夹生。顺便把腌鸭蛋放到锅里煮,又给粽子加了一味。

                 ⑦煮了一个晚上的粽子熟了,掀开锅盖,清香四溢。解开捆扎的绳子,剥开粽箬,一口咬下绿中带嫩黄色的粽肉,结果烫得哇哇叫唤,但满嘴一股特有的清香,引得我顾不得烫,一口接一口地咬着。吃在嘴里,过节的滋味就从舌头弥漫到全身。

                 ⑧这几天从街上经过,看到超市里摆着各色成品粽子,其中不乏包装精美的。然而,我清楚地知道,是记忆中的粽子,使这个节日对我具有意义。小时候,物质生活条件其实很匮乏,但母亲总有办法让日子充满欢乐。母亲说,过节要有过节的样子。母亲的话,我记在心里。并不是逢年过节一定要丰盛奢侈,在乎的,是那过节的心情,是那守候在灶旁,凝视着袅袅炊烟,伴着醉人的粽香而沁人心脾的那份亲情……

              (1) 选文第①②两段借用宋人的话语概述了古人如何过端午,其用意是什么?

              (2) 结合语境,品味第⑤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 选文③-⑦段按照怎样的顺序,描述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4) 第⑧段中说“然而,我清楚地知道,是记忆中的粽子,使这个节日对我具有意义”,联系全文,说说为何说“这个节日对我具有意义”?

              (5) 阅读全文,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 7.

              教养是一个人最好的名字

                 ①有一年,一夜秋风劲,郭德纲家的柿子树叶子落尽,红红的柿子,就像院子里升起的灯笼。很快,就有喜鹊登枝,一口一口地啄食柿子。家中小儿急了,不由分说,就去驱赶。老郭看到,急忙拦阻,道:“别这么独,让它吃!”

              ②接着,老郭对儿子说:“人的一生很长,不差这一个柿子吃。而这只喜鹊这辈子顶多吃这么一个柿子。看它有东西吃,也是种快乐。”

              ③我觉得这实在是很好的教子素材。“别那么独,让它吃!”天下的父母,若都把这个故事借过来教育自己的子女,孩子的教养一定不会差。 

              ④前些日子坐火车,四个铺位的软卧包厢,除了我们三个人,还有一个空着。车开动不久,老人说,咱们早点儿休息吧。是啊,这几天玩累了,我们倒头便睡。车过嘉兴,上来一位女士,轻轻敲门,见包厢里黑着灯,她便借着走廊里的灯光,放妥行李,整理好床铺,然后关好门,蹑手蹑脚上了自己的上铺。直到躺下,她都没有开灯,哪怕是自己的床头灯。

              ⑤而那时,也就是晚上7点多,列车里还播放着音乐。

              ⑥一夜无话。早上列车员来换车票,通知她该下车了,她便窸窸窣窣地整理。起初,我认为她是在收拾自己的行囊,哪料,她是叠被子。出了无数趟门,坐了无数次车,阅了无数的人,哪里见过这个被子还需要叠的?只见她耐心地把被子舒展开,换了好几种方式,终于叠成昨晚展开之前的模样。然后,她还把两个枕头的每个角都抻平了,抻舒展了,那“唰唰”的抻枕头的声音,听着真悦耳。

              ⑦她下车的那一站是山东德州。不管她是不是德州人,因为她,这个地方一下子变得亲切起来。你说,还需要知道女士姓什么叫什么吗?教养就是一个人最好的名字。

              (摘自《今晚报》2016年3月6日)

              (1) 本文写了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赏析文章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谈谈你对“教养是一个人最好的名字”的认识。在生活中你又是如何践行良好教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传 递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战。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厢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厢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1) 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4分)

              十分痛苦→_____________→重拾希望→_____________→十分感激

              (2) 结合选文说说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⑦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一句中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⑥段画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在杨绛的《老王》一文里,我们感受到了老王与杨绛一家之间“以善良体察善良”的美好关系。读了本文之后你能否感受到同样的美好?请结合本文和《老王》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拾馒头的父亲

                  十六岁那年,我考上了全县最好的高中。听人说,考上这所学校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大学。父亲欣喜不已,千叮咛万嘱咐,希望我将来能考上好大学。

              恰巧这时我家在县城的一个亲戚搬到省外去住。他们想让我父亲去帮忙照看一下房子,还给父亲建议说在县城养猪是条致富的路子,因为县城人多,消费水平也高,肯定比农村卖的价钱好。父亲欣然答应了,一来确实是个好法子,二来在县城可以顺便照顾一下我。

              等我在高中读了一学期后,父亲在县城也垒好了猪圈,买来了猪仔。我平时在学校住宿,星期六的时候,就去父亲那里过夜,帮父亲照料一下小猪,好让父亲腾出时间回家推饲料。

              猪渐渐长大了,家里的饲料早已吃个精光。亲戚送的饲料也日趋减少。买饲料吧,又拿不出钱来,父亲整日显得忧心忡忡。

              我也愁在眉上急在心里,但也一筹莫展。有天我去食堂打饭时,发现很多同学常常扔馒头,倒饭菜,我突然想到,把这些东西拾起来喂猪不是很好吗。

              我回去跟父亲一说,父亲高兴地直拍大腿,说真是个好主意,第二天他就去拾馒头剩饭。

              我为自己给父亲解决了难题而窃喜不已,却不曾料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父亲那黑乎乎的头巾、脏兮兮的衣服、粗糙的手立即成为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他们把诸如“丐帮帮主”“黑橡胶”等侮辱性的绰号都加在了父亲头上。

              我是一个从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我不怕条件艰苦,不怕跌倒疼痛,却害怕别人的歧视。好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我也尽量躲避着父亲,每到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

              但是内心害怕被别人识破和歧视的恐惧却日复一日地剧增。终于有一天,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叫大家知道了,会嘲笑我……”

              父亲脸上的喜悦一下子消失了。在漆黑的夜里,只有父亲的烟锅一红一红的。良久,父亲说:“我看还是去吧!不和你打招呼就是了。这些日子正是猪长膘的时候,不能断了粮。”

              我的泪就落了下来。对不起父亲,我是真心爱你的,可你偏偏是在学校里拾馒头,我怕被别人看不起啊!

              接下来的日子,父亲继续拾他的馒头,我默默地读书,相安无事。我常常看见父亲对着张贴成绩的布告栏发呆,好在我的成绩名列前茅,可以宽慰父亲的,我想。

              1996年的冬天,我期末考试成绩排在年级前三名,而且还发表了很多文章,一下子声名鹊起。班里要开家长会,老师说,让你父亲来一趟。

              1)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我不知别人知道拾馒头的人就是我父亲时会怎样嘲笑我。伴着满天风雪回到家,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我对老师说你病了……”

              父亲的脸色很难看,但终究没说什么。

              第二天,我冒着风雪冲到了学校,坐进了教室。家长会开始了,鼓掌声和欢笑声不断,我却一直蔫蔫呆呆,心里冰冷得厉害。父亲啊,你为何偏偏是一个农民,又为何偏偏在我们学校拾馒头呢!

              我无心听老师和家长的谈话,随意将目光投向窗户。天哪!父亲,我拾馒头的父亲正站在窗外,一丝不苟地聆听着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他的黑棉袄上已经落满了厚厚的积雪。

              我的眼泪就哗哗的落了下来。2)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爹。一下子掌声雷动。

              回去的路上,父亲仍挑着他捡来的馒头和饭菜。父亲说:“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以后,同学们再也没有取笑过父亲,而且都自觉地将剩饭倒进父亲的大铁桶里。

              1997年金秋九月,父亲送我到省城读大学,我们乡下人的打扮在绚丽缤纷的校园里显得那么扎眼。但我却心静如水,没有一丝怕被别人嘲笑的忧虑。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歧视总是难免的,关键是自己看得起自己。正如父亲所说的那样:“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自己也会有。

              (1) 阅读全文,将情节补充完整。 

              父亲喂猪,为没有饲料发愁→                       ;→父亲来“我”学校拾馒头、剩饭被同学取笑→                        ;→“我”成绩优异,老师让父亲来学校一趟→                       ;→内疚的“我”冲出教室,将父亲请进教室→        

                          

              (2) 结合语境,品味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1)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

              (2)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爹。”

               

              (3) 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4) 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人认为是表现父爱,有人则认为是表现“我”的成长。你认同哪种说法,说说你的理由。
            • 10.

              旧衣里的暖时光

              ①母亲有一个爱好,凡是孩子穿过的旧衣,她总会挑选几样细心地保存下来。在她的衣柜里,有我几个月大时用过的小围裙、棉披风,还有那些大大小小被时光熏染的发黄的棉布花衣。

              ②有时候,母亲会打开她的柜子,拿出一件我小时穿过的旧衣,翻来覆去地看看,念叨着说:“这是你小时候穿过的,穿上可好看了。那时你才一岁多,大眼睛又黑又亮,圆圆的小脸,粉嘟嘟的,我把你抱到外面,邻居们都争着抱你……”

              ③在母亲絮絮叨叨的话语里,再看那些软软的旧衣,我分明感觉到过往的时光从远方呼啸而来,思绪也回到了久远的岁月中。那时,时光正好,如三月的杨柳,泛着生动的青翠的色泽,而母亲正年轻,她怀抱着我,日日夜夜盼我长大。如今我长大了,而母亲却是满头霜发,行动迟缓。

              ④在母亲的那些旧衣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件我上幼儿园时穿的红毛衣。说起这件红毛衣,还有一段难忘的故事。

                 ⑤那年我大概五岁多一点,正读幼儿园。元旦快来临的时候,老师挑我和几个小朋友排练了一支舞蹈,准备参加市里的少儿文艺汇演。可就在演出的前一天,老师突然要求我们上台演出时都要穿红毛衣。可那时我没有红毛衣。母亲赶快去商场买,一连跑了几家也没有找到。母亲又急匆匆地四处去借,可借来的毛衣要么不合身,要么色彩不纯正。眼看已快到中午,红毛衣还没有找到。情急之下,母亲去商店买来红毛线,决定用粗棒针为我赶织一件新毛衣。为了赶时间,她连晚饭都没有吃,坐在灯下,一夜未眠,双手不停地翻飞劳作。

              ⑥清晨五时多的时候,母亲终于为我织出了一件崭新的红毛衣。鲜红的颜色,大小正合适,我穿在身上别提有多高兴了。可母亲却累得双手连筷子也拿不起来了。

              ⑦这件毛衣一直在母亲的衣柜里放着,虽然它的色彩染上了时光的灰尘,不再鲜亮,但我却视作珍宝,因为每一针一线都饱含着母爱。

                   ⑧我家衣柜里也有不少旧衣。我也学着母亲,把儿子小时候的衣服,专门挑了几件收藏起来。其中有件是我给儿子做的第一件衣服,一个红色的棉布小肚兜。那年儿子不到一岁,正值夏天,怕他穿着背心裤衩受凉,就给他缝了这件肚兜。从没有做过针线活的我,凭着自己的想像,在纸上画了一个肚兜图案,然后照着样子,用一块红色的旧棉被面,絮上一层薄棉,缝成小正方形,然后缀上带子,这件肚兜就大功告成了。照一周岁照片时,儿子就穿着这件肚兜,肚兜上蓝色的带子从领口处露出,被镜头记录了下来。

                ⑨时光匆匆,一眨眼,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如今再看这件肚兜,歪歪扭扭的针脚,软软的棉布,比成人的巴掌大不了多少。想着儿子当年戴着他的模样,忆起当年初为人母的我,在灯下赶制小肚兜的情景,我不禁感慨万千,多少往事涌上心头。

                ⑩藏在旧衣里的光阴总是这样让人分外想念。

                ⑾我家衣柜里有件旧羽绒服,是多年前丈夫买给我的。有年冬天,我要去东北出差,在邻市工作的他听说了,去商场给我买了件厚厚的羽绒服。那时还没有快递,他请了假,坐火车给我送来。当我在大雪纷飞、寒气逼人的东北,穿上这件羽绒服,心里暖暖的。出差的那些天,我的工作并不顺利,但这件衣服无形中给我增加了许多力量和勇气。如今这件羽绒服款式老旧,但仍被我小心珍藏。

                ⑿那些人生路上的旧衣,不仅有旧时光晕染的印迹,也有一段段泛黄的老故事。每当想起蕴藏在旧衣里的暖时光,我的心就沉浸在过去美好的回忆中。旧衣里的暖,是我人生的财富,也给了我抵挡岁月风雨的信心和勇气。

              (选自2017年11月14号《衡水日报》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旧衣”为线索,叙述了旧衣里蕴含着的温暖,表达了对儿时温馨时光的回忆。

              B.那件红毛衣是母亲一针一线连夜织的,饱含着母爱,所以“我”一直把它视作珍宝。

              C.文章第③段,用母亲年轻时的样子与母亲如今的满头霜发形成对比,揭示了时光的流逝,表达了怀念之情。

              D.款式老旧的羽绒服被“我”小心珍藏,是因为丈夫对“我”的关爱无形中给“我”增加了许多力量和勇气。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