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⑤,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⑥,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注解:①安事:要……何用    ②捐:弃   ③ 之:指死马   ④期年:满一年  ⑤致士:纳贤士  ⑥见事:被侍奉)

              (1)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有千里之能     ②欲与常马等       ③不以其道      ④执

              ⑤臣古之君人     ⑥君之            ⑦以报君         ⑧今王欲致士      

              (2) 选出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 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执策而临之                      D. 而捐五百金

              (3) 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⑴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⑵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3)隗且见事⑥,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4) 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

              下列与画线句子表意最相近的一项是( )

                   中国作品必须出精品,中国文学也必须走出国门,中国作家更必须走向世界。

              A.中国作家能走向世界吗?
              B.中国作家怎么能不走向世界呢?

              C.中国作家是否该走向世界?
              D.中国作家怎么能走向世界?
            • 3.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li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鸢飞li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 【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 甲、乙两篇文章在写景时,都用到了多种景物描写的手法。请参照示例,选择其中一种,进行简要分析。

              示例:

                  两文都运用了俯仰结合的方法,甲文中“高峰入云”是仰视,“清流见底”是俯视;乙文中“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是俯视,“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仰视。

            • 4.

              桑葚熟了

              ①多年前,朋友赠了我一瓶自酿的美酒,醇香扑鼻,饮后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经请教后方知是用桑葚酿造而成。

              ②于是,每到桑葚成熟的季节,偶见街中有叫卖桑葚的村姑,便会买一小盆尝尝鲜,重圆一回儿时的梦,心底下总想着有一天能加入到采摘桑葚的队伍中去。

              ③今年五月外出开会,回来时在朋友的指引下,特意到农家乐山庄停留。在这个处处飘散着桑葚味道的庄园,我终于圆了我的采桑梦。

              ④跨过一条小溪,进入到一片原生态的桑林后,我一时惊呆了,只见翠绿的桑叶层层叠叠,衬着紫红的桑葚,迎风摇曳。熟透了的桑葚,紫紫的丰满着挂满了枝条,如玛瑙,晶莹剔透,非常诱人。大家一齐兴奋地扎入桑林,一边采摘,一边品尝,专挑那个大、肉厚、色紫的下手,来个先尝为快。熟透的桑葚浑身透着光亮,充满水分,稍不小心就会把它捏破,挤出紫汁来。我轻轻地摘下一颗放入嘴里嚼着,果汁四溢,顿觉满口生香,通过味蕾透出一种桑科特有的清甜,丝丝滋润到心田。就这样,我们一边尽情地采摘,一边忘情地海吃,那是一种绝美的享受。

              ⑤桑林中鸟雀成群,叽叽喳喳,它们也在分享着这难得的美味,受惊吓飞离时,弹起树枝,那熟透的桑葚如同一阵紫雨,纷纷坠落,砸到人身上,落到泥土上,立刻留下一个个紫黑的印记。大家只能叹惜一回,继续有说有笑,挑肥拣瘦,边摘边往前走,不一会儿竹篮中已平添了许多桑果。

              ⑥看着这微微颤动的桑葚,听着那啾啾鸟鸣,我仿佛又回到了那悄然远逝却忆之犹甜的童年时光。那时物资匮乏,零食奇缺,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最盼望的就是老桑树结满紫红的桑葚,给我们带来解馋的机会。放学后,大家迫不及待地扔下书包,三五成群地来到了村边桑田,个个身手敏捷,猴子似的爬上桑树。低矮枝头的桑葚早已寥寥无几,高枝处的桑葚往往可望而不可即,于是找根竹竿去敲打。桑葚娇嫩,落地即惨不忍睹,但大家都不管那血肉模糊的样子,也不管其是否沾上了泥土,一时间大家满地找葚。经过一顿猛吃后,每个人的手上、嘴上和衣服上无一例外地都沾满了紫黑的桑汁,有的更成了大花脸,伙伴们你看我、我看你,相互对笑。自己吃够了以后,有时也不忘给父母兜带一些回去,虽然没能做到古人那样的“拾葚供亲”——“以异器盛之,黑者奉母,赤者自食”,但母亲也每每被我的孝心所感动,那满身的脏相自然也就逃过一劫,不再追究了……

              ⑦一晃数十年过去了,今天的小孩都已过着衣食无虑的生活,没有了我们儿时的那副馋样,恐怕也已很少见到桑葚了。都市里没有桑树,也没有人养蚕,更不会有采摘桑葚的乐趣了。

              ⑧面对这成片的桑林,我一时思绪万千,在食品安全问题屡屡曝光的今日,桑葚能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当年的那份清纯、那份天然,实属不易。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此线索文章写了哪两件事

              (2)阅读全文,请用原文回答第②段加横线的词语“儿时的梦”具体指什么。

              (3)请赏析第④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全文主要写的是采摘桑葚这些欢快的事情,结尾两段却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忧伤,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主旨简要分析。

              (5)作者认为“在食品安全问题屡屡曝光的今日,桑葚能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当年的那份清纯、那份天然,实属不易”,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结合实际简要谈谈。

            • 5.

              画晴

              张晓风

              落了许久的雨,天忽然晴了。心里就觉得似乎捡回了一批失落的财宝,天的蓝宝石和山的绿翡翠在一夜之间又重现在晨窗中了。阳光倾注在山谷中,如同一盅稀薄的葡萄汁。

              我起来,走下台阶,独自微笑着、欢喜着。天地间只有一团喜悦、一腔温柔、一片勃勃然的生气,我走向田畦,就以为自己是一株恬然的菜花。我举袂迎风,就觉得自己是一缕宛转的气流,我抬头望天,却又把自己误以为明灿的阳光。

              不知怎的,忽然想起住在郊外的陈,就觉得非去拜访她不可。在这种阳光中如果不带有几分醉意,凡事随兴而行,就显得太不调和了。

              转了好几班车,来到陈的门前,才发现她也出去了。

              站了许久,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抬头望去,远处禾场很空阔,几垛稻草疏疏落落地散布着。我信步徐行,发现自己正走向一片广场。黄绿不匀的草在我脚下伸展着,奇怪的大石在草丛中散置着。我选了一块比较光滑的斜靠而坐,就觉得身下垫的,和身上盖的,都是灼热的阳光。

              我悠然地望着天,体味着幸福,这不是坐在暖气机边的人所能了解的。如果我们肯早日离开阴深黑暗的蛰居,回到热热亮亮的光中,那该多美呢!

              头顶上有一棵不知名的树,叶子不多,却都很青翠,太阳的影像从树叶的微隙中筛了下来,暖风过处,满地圆圆的日影都欣然起舞。

              坐在这样的树下,又使我想起自己平日对人品的观察。我常常觉得自己的浮躁和浅薄就像“夏日之日”,常使人厌恶、回避。于是在深心之中,总不免暗暗地向往着一个境界——“冬日之日”。那是光明的,却毫不刺眼;是暖热的,却不致灼人。什么时候我才能那样含蕴,那样温柔敦厚而又那样深沉呢? 我不禁用全心灵祷求:“不是独步中天,造成气焰和光芒。而是透过灰冷的心,用一腔热忱去温暖一切僵坐在阴湿中的人。”

              渐近日午,光线更明朗了,一切景物的色调开始变得浓重。几只黑色瘦胚的羊,正慢慢地啮着草,远远的有一个孩子跷脚躺着,悠然地嚼着一根长长的青草。我趁兴而起,在草场上纡回漫步。难得这么静,我的脚步声和羊群的啮草声都清晰可闻。回头再看看那曲臂为枕的孩子,不觉有点羡慕他那种“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风度了。几只羊依旧依头择草,恍惚间只让我觉得它们嚼的不止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

              日影稍稍西斜了,在一天之中,我往往偏爱这一刻。我知道有人歌颂朝云,有人爱恋晚霞,至于耀眼的日升和幽邃的黑夜都惯受人们的钟爱。唯有这样平凡的下午,没有一点彩色和光芒的时刻,常常会被人遗忘。但我却不能自禁地喜爱并且瞻仰这份宁静、恬淡和收敛。我回到自己的位置坐下,茫茫草原,就只交付我和那看羊的孩子吗?叫我们如何消受得完呢?

              正在痴想之间,发现不但云朵的形状变幻着,连它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半天朱霞,粲然如焚,映着草地也有三分红意了。不仔细分辨,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牧羊的孩子不知何时已把他们各自的羊聚拢了,村落里炊烟袅升,他们也就隐向一片暮霭中去了。

              远处有疏疏密密的竹林,掩映一角红墙,我望着他们各自走去他们的家,心中不禁怅然若失。想起城市的街道,想起两侧壁立的大厦,人行其间,抬头只见一线天色,真仿佛置身于死荫的幽谷了。而这里,在这不知名的原野中,却是遍地泛滥着阳光。人生际遇不同,相去多么远啊!

              我转身离去,落日在我身后画着红艳的圆。而远处昏黄的灯光也同时在我面前亮起。那种壮丽和寒伧成为极强烈的对照。

              遥遥地看到陈的家,也已经有了灯光,想她必是倦游归来了,我迟疑了一下,没有走过去摇铃,我已拜望过郊上的晴朗,不必再看她了。

              (选自《张晓风散文集》,有删改)


              (1) 细读文章,完成下面表格(可用文中词句)。

              时 间

              景致特征

              作者的心情

              上午

              一团喜悦、一腔温柔、一片勃勃然的生气

              渐近日午

              陶醉

              日影西斜


              (2) 请品析下面句中加下划线字的表达效果。

              太阳的影像从树叶的微隙中了下来,暖风过处,满地圆圆的日影都欣然起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第一段和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文中两处画线句看出,“我”起先是“非去拜访”朋友不可,最后却决定“又不必再看她了”,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下面哪一句与其他三句的语气不同?( )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B.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D.尊君在不? (《陈太丘与友期行》)
            • 7.

              石头压不坏一棵草

              ①草遍地开花,有土的地方就有草。草的生命力何其顽强,草籽落下的地方,便是飞草连天,烟花三月。  
              ②某处宅院,蓑草纷飞。主人看不过眼,便命仆人将一大堆的石块倒在草丛里,希冀通过石头的魔力将草的迅猛势头盖住。就好像某个势利小人,看不惯别人的才能,而落井下石。  
              ③开始时是兴奋的,石头们嚣张无比,偌大的石块,顶天立地,就好像某位强者,翻手云,覆手雨。草们哀而不伤,埋头苦干,悄无声息。这位主人长了志气,夸仆人们聪慧无比。  
              ④来年,石头们早已经成了传统,终于,在春天到来的时候,草们按捺不住性子,挤了出来;有缝隙的地方就有生命,草挤过了石头,不惜伤了腰、闪了身;有一棵草,竟然大摇大摆地从石头的缝隙里钻了出来,不消几天工夫,草的势头盖过了石块,石块成了配角。草在这部自然赋予的电影里,又成了胜利者。  
              ⑤石头压不坏一棵草,草油滑、身体柔软无比,知道拐弯。一个人不会拐弯,保准会碰壁。该硬的时候坚硬无比,该软的时候像条蚯蚓,这样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完美的。  
              ⑥石头不明白这样的道理,自己几千斤的重量,竟然奈何不了一棵草,草依然沿着自己的身躯伸出嫩小的头颅,这便是生命与生命的区别。有些生命,貌似庞大,但渺小的却是内心。内心强大的人,远比身体巨大的人要生活快乐。  
              ⑦草是否可以压坏一块巨石,答案是肯定的。水滴石穿的道理谁都明白。草当仁不让,草疯长着,像思绪一样感慨万千。草长得高而杂,盖住了石头,远远望去,全是草的天下。草是皇帝,是娘娘,是臣子。草不分阶级,不像人,分三六九等。人有时候远不如一棵草活得潇洒自如。  
              ⑧这时候,最糟糕的莫过于石头了,在草中艰难地生活,慢慢地被时间覆盖,无人知晓。就是多少年以后,被挖出来时,也成了臭石头,又臭又硬,仿佛这世间所有的贬义词纷至沓来。  
              ⑨你跑不过草!天涯何处无芳草?有时候,你就像极了一块石头,想要扬眉吐气,奋斗了一辈子光阴,活得辛苦,你却突然发现,自己活得不如一棵草.  
              ⑩再明白不过的道理了,人活着,要像草。草虽然一文不值,它身上的品质却是千金难换。草芥平凡,人生也不过如此。  
              ⑪你压不坏一棵草。你在草上打滚,草被你折磨得体无完肤。你以为草完了,但潇洒地站起身来,沿着夕阳莞笑。草用了两天,便起死回生了。  
              ⑫草恐怕是这世上最顽强的生灵了。草有腿呀,一步一天涯!  
              ⑬石头压不坏一棵草。岁月压不垮一个人。枪炮压不塌整个地球。

              (1) 细读第①段,说说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 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有一棵草,竟然大摇大摆地从石头的缝隙里钻了出来。

                                                                           


              (3) 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4) 在作者笔下,小草的形象是坚韧的、不可抗拒的,顽石遮挡不住它,人压不垮它,作者这样写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5) 主人命令用石头打压衰草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假如你是文中的仆人,你将用什么办法斩草除根?请将你的建议写在下面。

            • 8.

              黄玫瑰的心(林清玄)

              因为感情的挫折,我已经过了很长时间沮丧、疲倦、行尸走肉般的日子。昨夜从矿坑灾变中采访回来,因痛惜生命的脆弱与无助,躺在床上不能入睡。清晨,当第一道阳光照入,我决定为挽回这份感情做最后的努力。我想,第一件该做的事情是到我常去的花店买一束玫瑰花,要鹅黄色的,因为我的朋友最喜欢黄色的玫瑰。

                刮好胡子,勉强拍拍自己的胸膛说:“振作起来。”想到昨天在矿坑灾变前那些沉默哀伤但坚强的面孔,我出门了。

                往市场的花店走去,想到在一起五年的朋友,竟为了一点小事要离开我,而我又为这样的人去买玫瑰花,既心痛又心碎,生气又悲哀得想流泪。

              到了花店,一桶桶美艳的、生气昂扬的花正迎着朝阳开放。

              找了半天,才找到放黄玫瑰的桶子,只剩下九朵,每一朵都垂头丧气。“真丧,人在倒霉的时候,想买的花都垂头丧气的。”我在心里咒骂。

                “老板,”我粗声地问,“还有没有黄玫瑰?”

                老先生从屋里走出来,和气地说:“没有了,只剩下你看见的那几朵啦。”

                “每朵的头都垂下来了,我怎么买?”

                “喔,这个容易,你去市场里逛逛,半个小时后回来,我包给你一束新鲜的、有精神的黄玫瑰。”老板陪着笑,很有信心地说。

                “好吧。”我心里虽然不信,但想到说不定他要向别的花店调,也就转进市场逛去了。心情沮丧时看见的市场简直是尸横遍野,那些被分解的动物尸体,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悲苦的世界;小贩刀俎的声音,使我的心更烦乱。

                好不容易在市场里熬了半个小时,再转回花店时,老板已把一束元气淋漓的黄玫瑰用紫色的丝带包好了,放在玻璃柜上。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说:“这就是刚刚那一些黄玫瑰吗?”—它们垂头丧气的样子还映在我的眼前。

                “是呀,就是刚刚那黄玫瑰。”老板还是笑眯眯地说。

                “你是怎做到的,刚刚明明已经谢了。”我听到自己发出惊奇的声音。   

                  花店老板说:“这非常简单,刚刚这些玫瑰不是凋谢,只是缺水,我把它整株泡在水里,才20分钟,它们全又挺起胸膛了。”

                “缺水?你不是把它插在水桶里吗?怎么可能缺水呢?”

                “少年仔,玫瑰花整株都需要水呀,泡在水桶里是它的根茎,就好像人吃饭一样。玫瑰花的花朵也需要水,但是剪下来后就很少人注意它的头也需要水了,整株泡在水里,很快就恢复精神了。”

                我听了非常感动,愣在那里:呀,原来花朵需要水的拯救,人要活得抬头挺胸,也应当把干枯的头脑泡在冷静的智慧水里,这样才能摆脱困境。

                当我告辞的时候,老板拍拍我的肩膀说:“少年仔,要振作呀!”这句话差点使我流着泪走回家,原来他早就看清我是一朵即将枯萎的黄玫瑰。

                回到家,我放了一缸水,把自己整个人泡在水里,体会着一朵黄玫瑰的心,起来后感觉通身舒泰,决定不把那束玫瑰送给弃我而去的朋友。

                那一束黄玫瑰每天都会泡一下水,一星期以后才凋落花瓣,但却是抬头挺胸凋谢的。

                这是在几十年前,我写在笔记上的一个真实的事。从那一次以后,我知道了一些买回来的花朵垂头丧气的秘密。最近找到这一段笔记,感触和当时一样深,更确实地体会到:人只要用细腻的心去体会万象万法,到处都有启发的智慧。

                一朵花里,就能看到宇宙的庄严,看到美,以及不屈服的意志。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几乎是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他的结论是:“人也是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闻得到,他的结论是:“因为白天人的心太浮了,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清晨买莲花一定要挑那些盛开的,结论是:“早上是莲花开放最好的时间,如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不会开了。我们看人也是一样,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志气,中年或晚年是很难有志气的。”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愈是昂贵的花愈容易凋谢,那是为了要向买花的人说明:“要珍惜青春呀,因为青春是最名贵的花,最容易凋谢。”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

              让我们来体会这有情世界的一切展现吧,当我们有大觉的心,体贴一朵黄玫瑰,以心印心,心心相印,我们就会知道,原来在最近、最平凡的一切里,就有最深、最奇绝的睿智呀! 

              (1) 文中哪些内容可以表现我是“一朵即将枯萎的黄玫瑰”?请分点简要概括。

              (2) 买黄玫瑰前后,我的心情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3) 请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请赏析下面语句所运用的描写方法。“真丧,人在倒霉的时候,想买的花都垂头丧气的。”我在心里咒骂。

              (2)联系全文,理解下面句子。“人要活得抬头挺胸,也应当把干枯的头脑泡在冷静的智慧水里,这样才能摆脱困境。”

              (4) 针对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词,联系全文,发挥想象描写当时我的心理活动,不超过60字。

              “我放了一缸水,把自己整个人泡在水里,体会着一朵黄玫瑰的心,起来后感觉通身舒泰,决定不把那束玫瑰送给弃我而去的朋友。”

              (5) 你认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请联系全文主要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 9.

              古文阅读,回答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一)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二)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谈笑有鸿儒          鸿:______________

              (2)无案牍之形     劳:______________

              (3)可爱者甚          蕃:______________

              (4)亭亭净         植:______________

              (三)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

              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宾语提前的标志

              (1)何陋有          ( )

              (2)莲,花君子者也  ( )

              (3)无案牍劳形      ( )

              (4)友人惭,下车引之  (       )

              (四)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乙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来写莲,请以画线句子为例(结合三种花的象征义)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我们是一家人

                ①我进中学那年就开始盼望独立,甚至跟母亲提出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安个门,并在门上贴一张“闲人免进”字条。不用说,母亲坚决不同意,她最有力的话就是:我们是一家人。

                ②当时,我在学校的交际圈不小,有位姓毛的圈内女生是个孤女,借居在婶婶家,但不在那儿搭伙,每月拿一笔救济金自己安排。我看她的那种单身生活很洒脱,常在小吃店买吃的,这正是我最向往的。

                ③也许我叙说这一切时的表情刺痛了母亲的心,她怪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说为何不让我试试呢?见母亲摇头,我很伤心,干脆静坐示威,饿了一顿。母亲那时对我怀了种复杂的情感,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所以也硬下心肠,准备让我碰壁,然后回心转意当个好女儿。当晚,母亲改变初衷,答应让我分伙一个月。我把母亲给我的钱分成30份,有了这个朴素的分配,我想就不会沦为挨饿者。

                ④刚开始那几天,我感觉好极了,买些面包、红肠自己吃着,进餐时还铺上餐巾,捧一本书,就像一个独立的女孩。家人在饭桌上吃饭,不时地看我,有了好菜,母亲也邀我去尝尝,但我一概婉拒。倒不是不领情,而是怕退一步,就会前功尽弃。

                ⑤我还和姓毛的女孩一起去小吃店,对面而坐。虽吃些简单的面食,但周围都是大人,所以感觉到能和成年人平起平坐,心里还是充满那种自由的快乐。

                ⑥这样当了半个月单身贵族后,我忽然发现自己与家人没什么关系了。过去大家总在饭桌上说笑,现在这些欢乐消失了,我仿佛只是个借宿者。有时,我踏进家门,发现家人在饭桌上面面相觑,心里就会愣一愣,仿佛被抛弃了。

                ⑦天气忽然冷下来,毛姓孤女患了重感冒,我也传染上了,头昏脑胀,牙还疼个没完没了,出了校门就奔回家。

                ⑧家人正在灯下聚首,饭桌上是热气腾腾的排骨汤。母亲并不知道我饿着,只顾忙碌着。这时候,我的泪水掉下来,深深地感觉到与亲人有隔离、怄气,是何等的凄楚。我翻着书,把书竖起来挡着家人的视线,咬着牙,悄悄地吞食着书包里那块隔夜的硬面包,心想:无论如何得挨过这一个月。

                ⑨可惜,事与愿违,因为一件特殊的事,离一个月还剩三天,我身无分文了。我想向那孤女朋友借,但她因为饥一顿,饱一顿,胃出了毛病,都没来学校。我只能开口向母亲借三天伙食费。可她对这一切保持沉默,只顾冷冷地看我。

                ⑩被母亲拒绝是个周末,早晨我就断了炊,喝了点开水,中午时,感觉双膝发软。那时的周末,中午就放假了,我没有理由不回家,因为在街上闻到食物的香味,更觉得饥肠辘辘。推开房门,不觉得大吃一惊,母亲没去上班,正一碗一碗地往桌上端菜,家里香气四溢,仿佛要请什么贵宾。

                ⑪母亲在我以往坐的位置上放了一副筷子,示意我可以做到桌边吃饭。我犹豫着感觉到这样一来就成了可笑的话柄。母亲没有强拉,悄悄地递给我一只面包,说:“你不愿意破例,就吃面包吧,只是别饿坏了。”

                ⑫我接过面包,手无力地颤抖着,心里涌动着一种酸楚的感觉,不禁想起母亲常说我们是一家人,那句话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⑬事后我才知道,母亲那天没心思上班,请假在家,要帮助她的孩子走出困境。

                ⑭当晚,一家人又在灯下共进晚餐,与亲人同心同德,就如沐浴在阳光下,松弛而又温暖。

                ⑮如今,我早已真正另立门户,可我时常会走很远的路回到母亲的身边,一家人围坐在灯下吃一顿,饭菜虽朴素但心中充满温情。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是一家人。

                ⑯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永远是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

              (1) “母亲那时对我怀了种复杂的感情,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请你在文中找出三个“我有叛逆倾向”的例子,

              简要地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阅读文章第④-⑭段,看看从“我”开始独立生活到最后一家人又共进晚餐,“我”的心理感受发生了哪些变化?

              心理变化:自得坚定→__________________

              凄楚心酸→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内容,解释第⑨段的“事与愿违”是什么意思?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