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电话那头的牵挂

              ①那天,和几位文友相约喝茶,喝得气氛正浓,父亲从千里之外打来电话。“爸,等会我给您回过去。”不等父亲开口我便抢先说。
                ②“好,好,我知道你忙。”父亲在电话那头很小心地应着。
                ③第三天,我正抱着手机和几位老乡斗地主,父亲又打来电话,他“儿子”刚出口,我便打断他的话说:“爸,我正忙着,过会给您回电话。”
                ④“好,我等你电话。”父亲挂的比我还快。
                ⑤这半月来,这是父亲第五次打来电话,而我总是找着不同的理由说着“回电话”的话,最终抛到脑后忘得一干二净。
                ⑥昨天晚上,我像往常一样翻阅《读者》,看着看着,一篇关于乡愁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沉思,尤其有这么一句话“出门在外的游子,别忘了给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回个电话,因为你在外一天,父母的心就在你身上多停留一天”。我猛然想起给父亲回电话的事,当时,时针已指向12点,平常父亲早已进入梦乡。拿起手机翻阅父亲打来的电话,最近也过了两天,通话记录显示6秒钟。要不明天给父亲回电话?我正这样想着,手却不由自主地拨了过去。
                ⑦电话通了,父亲接的比我想象的还快,惊喜地叫着:“儿子?”“爸,这么晚了还没睡?”我“嗯”了一声轻声问道。“怕你回电话过来,就一直守着电话,免得让你担心。” 父亲如实地说,接着不等我问,继续说:“其实,也没啥。快过年了,你又回不来,怕你一人在外孤单,我就想打通电话和你唠唠嗑、说说话,这样你好有个‘伴’。”
                ⑧五年前,自大学毕业在外参加工作后,父亲便成了孤单、牵挂的留守老人,有时想我了就打打电话,又怕耽误我工作,只好简简单单问候几句便匆匆挂掉。记得有一次,父亲在电话里说:“勤打电话,爸就放心了。”起初我还打的多,后来没啥事我就懒得打,反而是父亲给我打的多。由于家里没多少收入,大多都是父亲打来电话我压掉,然后在方便的时候回过去。那晚,回想起父亲打来的电话,我大半夜都没睡好觉。
                ⑨第二天下班,我主动给父亲打了个电话,电话刚响了一声便通了。“儿子,你怎么打电话过来?”父亲惊喜又有些意外,不等我回话又焦急地问起来:“是不是出啥事了?”“不是。”我说道。“不可能,没啥事你从来不会打电话的,一定是遇到事了?”父亲言语肯定地说。“爸,真没事。”我一字一句地说:“我就想和你唠唠嗑、说说话。”哪知,话一出口,父亲丢下一句“长途挺贵的,我先挂了”的话,让我傻愣了好一阵都回不过味来。

              (1) 阅读全文,说说标题中“电话那头的牵挂”中的“牵挂”的双方。

              (2) 第⑧段运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3) 结合加下划线的词语,说说下面人物行为的原因。

              (1)“好,我等你电话。”父亲挂得比我还快

              (2)第二天下班,我主动给父亲打了个电话,电话刚响了一声便通了

              (4) 结合全文,说说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 读了本文,对你有何启示?

            • 2.

              乡间的荷塘   钟 文

               ①家乡的村前,有一口很大而水不深的荷塘。打从记事起,我们这些光着屁股的村童,每逢夏天常在荷塘边玩耍。

               ②我们用废纸折成了一只只小纸船放进荷塘,让风儿吹进荷叶底下,看谁折的小纸船被风吹得快吹得远。那时,荷叶的青翠、碧绿,以及荷塘的徐徐清风,好像与我们无关。因为在那个年龄阶段,我们对自然界的许多事物还没学会欣赏。确切地说,那时,我们是冲着荷塘里的水来这里玩耍的。

               ③我们在这里玩耍的内容可多着呢,除了折纸船以外,还脱下头上戴的小草帽用来捉荷塘里的小鱼小虾。有时,为了不被烈日晒着,我们还摘来一块块荷叶,用篾条串起来,披在身上遮挡强烈的阳光。有时我们还在荷塘边抓起一团团泥巴,捏成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小泥人,然后用来互相投掷取乐;有时,冒着火辣辣的太阳,大家一起跳进荷塘,利用荷叶做掩护,玩起水中的捉迷藏!

               ④也记不起多少次了,我们玩耍得兴趣正浓,不管父母怎样叫唤,照样是你唤你的,我玩我的,直到最后,父母生气了,拿着竹棍子气冲冲地赶到,我们才肯回去。

               ⑤光阴荏苒。后来我长大了,读书、参军,接着外出参加工作了,就再不像儿时那样到荷塘边来玩耍了。

               ⑥每次回去,我都重拾孩提时的那段时光,又一次次地来到荷塘,欣赏这里的自然风光。

               ⑦盛夏之季节,天气较为炎热,夏雨常光顾。在雨帘中,漫步在荷塘的周边,那雨打荷叶发出一阵阵“扑扑”的响声,倒像是为我这位打道回乡的人鼓掌欢迎呢。更有映入眼帘的是雨打荷叶摇头晃脑的姿势,真像荷叶在风雨中开心得意地尽情舞蹈!

               ⑧夏雨过后,荷塘的景致更加迷人。那一枝枝迎风摇曳的荷叶,经过雨水的洗礼,它宛如一个个刚出浴的美人儿,打着一把把翠绿色的小伞,站立在雨水盈盈的池塘中,显得更加妩媚,更加艳丽,更加楚楚动人!更为诱人观赏的是在那朵朵硕大的荷叶上面,还盛着一瓢瓢雨水,当阵阵微风吹来,摇摇欲坠,雨水在绿叶的映衬之下,呈现出深蓝浅绿的色泽,真像一个个绿色的玉盘,盛放着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圆圆的、晶莹剔透的珍珠玛瑙!

              ⑨令人最爱观赏的还数是夏夜乡间的荷塘月色。

              ⑩盛夏之夜,当一轮明月悬挂在天幕之上,荷塘里那挂满露珠的荷叶,在月光的照射下,泛着闪闪的银光,这时的荷塘之中,月光如泻,不时还传出一阵阵“咯咯”的蛙鸣。恰在这个时候,只要站在荷塘周边静静地欣赏那满塘的月光,以及那琅琅的蛙鸣,何不令人如醉如痴……


              (1) 这篇散文以______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先描写了童年在荷塘玩耍的情形,后描绘了家乡荷塘的自然风光,给我们展现了家乡荷塘风雨荷叶、________、_______三幅荷塘美景图。

              (2) 有人说,第④段文章显得多余,应删去。你有怎样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⑦段描写风雨荷叶,是从哪两方面描写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

              “它宛如一个个刚出浴的美人儿,打着一把把翠绿色的小伞,站立在雨水盈盈的池塘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从内容上看,这篇散文通过乡间荷塘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济南的冬天(节选)

              老  舍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②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③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 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内容。
              (2) 从写作特色和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下面两句话。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3) 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 ② 段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B.选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 

                  C.选文第 ① 段采用了从下到上的描写顺序,而第 ③ 段则采用了从上到下的描写顺序,写景层次分明。

                  D.文段最后一句,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 4.

               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

                                                                                                   孙道荣

              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回家。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的父亲,将身子往一边挪了挪,对我说,坐下吧。印象里,那是我第一次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也是父亲第一次喊我坐到他的身边,与他坐同一条板凳。

              家里没有椅子,只有板凳,长条板凳,还有几张小板凳。小板凳是母亲和我们几个孩子坐的。父亲从不和母亲坐一条板凳,也从不和我们孩子坐一条板凳。家里来了男性客人,父亲会起身往边上挪一挪,示意来客坐下,坐在他身边,而不是让他们坐另一条板凳,边上其实是有另外的板凳的。让来客和自己坐同一条板凳,不但父亲是这样,村里的其他男人也是这样。这是一种尊重,让一个人坐在另一条板凳上,就见外了。

              第一次坐在父亲身边,其实挺别扭。坐了一会,我就找了个借口,起身走开了。

              工作之后,我学会了抽烟。有一次回家,与父亲坐在板凳上,闲聊,父亲掏出烟,自己点了一根。忽然想起了什么,犹豫了一下,把烟盒递到我面前说,你也抽一根吧。那是父亲第一次递烟给我。父子俩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闷头抽烟。烟雾从板凳的两端漂浮起来,有时候会在空中纠合在一起。而坐在板凳上的两个男人,却很少说话。与大多数农村长大的男孩子一样,我和父亲的沟通很少,我们都缺少这个能力。在我长大成人之后,我和父亲最多的交流,就是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默默无语。

              父亲并非沉默讷言的人。年轻时,他当过兵,回乡之后当了很多年的村干部,算是村里见多识广的人了。村民有矛盾了,都会请父亲调解,主持公道。双方各自坐一条板凳,父亲则坐在他们对面,听他们诉说,再给他们评理。调和得差不多了,父亲就指指自己的左右,对双方说,你们都坐过来嘛。如果三个男人都坐在一条板凳上了,疙瘩也就解开了,也就和解了,母亲就会适时走过来喊他们,吃饭,喝酒。

              结婚之后,有一次回乡过年,与妻子闹了矛盾。妻子气鼓鼓地坐在一条板凳上,我也闷闷不乐地坐在另一条板凳上,父亲坐在对面,母亲惴惴不安地站在父亲身后。父亲严厉地把我训骂了一通。训完了,父亲恶狠狠地对我说,坐过来!又轻声对妻子说,你也坐过来吧。我坐在了父亲左边,妻子扭扭捏捏地坐在了父亲右边。父亲从不和女人坐一条板凳的,哪怕是我的母亲和姐妹。那是惟一一次,我和妻子同时与父亲坐在同一条板凳上。

              在城里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后,我请父母进城住几天。客厅小,只放了一对小沙发。下班回家,我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指着另一只沙发对父亲说,您坐吧。父亲走到沙发边,犹疑了一下,又走到我身边,坐了下来,转身对母亲说,你也过来坐一坐嘛。沙发太小,两个人坐在一起,很挤,也很别扭,我干脆坐在了沙发帮上。父亲扭头看看我,忽然站了起来,这玩意太软了,坐着不舒服。只住了一晚,父亲就执意和母亲一起回乡去了,说田里还有很多农活。可父母明明答应这次是要住几天的啊。后来还是妻子的话提醒了我,一定是我哪儿做得不好,伤了父亲。难道是因为我没有和父亲坐在一起吗?我的心,隐隐地痛。后来有了大房子,也买了三人坐的长沙发,可是,父亲却再也没有机会来了。

              父亲健在的那些年,每次回乡,我都会主动坐到他身边,和他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父亲依旧很少说话,只是侧身听我讲。有一次,是我升职后不久,我回家报喜,和父亲坐在板凳上,年轻气盛的我,一脸踌躇满志。父亲显然也很高兴,一边抽着烟,一边听我滔滔不绝。正当我讲到兴致时,父亲突然站了起来,板凳一下子失去了平衡,翘了起来,我一个趔趄,差一点和板凳一起摔倒。父亲一把扶住我,你要坐稳喽。不知道是刚才的惊吓,还是父亲的话,让我猛然清醒。这些年,虽然换过很多单位,也做过一些部门的小领导,但我一直恪守本分,得益于父亲给我上的那无声一课。

              父亲已经不在了,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

              现在,每次回家,坐在板凳上,                       。 


              (1)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在父亲心中,“同坐一条板凳”在不同情况下分别意味着什么。
              (2) 请结合上下文,赏析下面加点语句。

              (1)父亲扭头看看我,忽然站了起来,这玩意太软了,坐着不舒服。

              (2)正当我讲到兴致时,父亲突然站了起来,板凳一下子失去了平衡,翘了起来,我一个趔趄,差一点和板凳一起摔倒。

              (3) 本文原题为《和父亲坐一条板凳》,发表时作者改为《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你认为这样改动有什么好处?
              (4) 请结合主题及文章语境,为文章补充一个结尾。

              现在,每次回家,坐在板凳上,

            • 5.

              阅读《不要嘲笑有梦想的人》,回答下列小题。

              不要嘲笑有梦想的人(罗光太)

              杨安民是我的初中同学。平凡、本分、成绩垫底的他在班上默默无闻,就像“隐形人”一样,明明在眼前,也会让人熟视无睹。同学两年,我都没有和他说过几句话。

              临近毕业的最后半年,我们同桌了三个月时间。我不喜欢他,也看不起他,觉得他笨。那时面对呼啸而来的中考,大家都争分夺秒,根本无暇顾及其他。在最后兵荒马乱的冲刺阶段,老班为了增强大家的自信心,也为了让大家更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召开了最后一次主题班会:我的理想。

              毕竟要初中毕业了,大家说到理想时,都有些难为情,再不会像小学时那样天真,一开口,就是要当科学家、文学家、画家,讲一些遥不可及的宏大梦想。我们先是谦虚,然后闪烁其词,面对未知的人生,都不很明确自己真正的理想,但因为成绩还不错,比较有底气,说出的理想都比较让人羡慕。大家轮流而上。掌声阵阵。

              轮到杨安民时,他刚站起来,窃窃私语的教室里突然就传来一阵喧闹的哄笑声。我明白那些笑声的内容:杨安民成绩那么差,能混到一张初中毕业证书就不错了,他还能有什么理想呢?让他讲理想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他的脸倏地涨得通红。但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坚定地走上了讲台。可能是紧张吧,他的声音有些颤抖,他说:“我以后……以后要开一家属于我自己的汽车维修店。”他把“汽车维修店”几个字讲得铿锵有力。“呃,看不出来,杨安民同学理想蛮远大的,想当大老板呀?”“杨老板,那以后我们找你修车,能不能打折呀?”各种嬉笑声伴着此起彼伏的调侃很快就将杨安民淹没了,根本没有人相信,默默无闻的“隐形人”杨安民以后能当老板,会开起一家属于他自己的汽车维修店。

              “我说的是真的,我喜欢修车。”杨安民在大家的嘲笑声中再次肯定了自己的理想。但没有人理睬他,谁都当他在做“白日梦”。一个成绩垫底的学生还想当汽车修理店老板?他以为当老板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吗?

              主题班会结束后不久,中考也接踵而来,我们在嘲笑杨安民的时光里结束了初中岁月。中考后,我听同学说,杨安民考得很差,只能读技校。意料之中的事,我没有一点惊讶。我考上了重点高中,三年后参加高考,成绩不大理想,只上了一所二本院校。四年后大学毕业,考研不中后就开始马不停蹄地找工作。在忙碌的生活中,与以前的老同学渐行渐远。

              在日渐繁琐的生活中,我们早已遗忘了自己最初的理想,每天都是为了生活而工作。其实在青春年少时,我们都曾有过自己的梦想,只是未来那么遥远,我们没有勇气说出口,害怕被人嘲笑。

              没有想到多年以后,我会在杨安民的汽车修理店里与他相遇。看见他时,我们彼此都愣住了,过了一阵才相认。他热情地与我拥抱,然后招呼我到他的会客厅说话。我们聊起了青春年少时的岁月,聊起了曾经的梦想。他说,他初中毕业后去了技校学汽车修理。后来就先在别人的汽车修理店里打工,并且一直在筹备资金、积累经验。“我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并且在付诸行动,三年前,我终于开起了自己的第一家汽车修理店。”杨安民平静地说,他的目光坚毅且充满自信。

              眼前的杨安民让我疑惑,他就是以前班上那个平凡、本分、成绩垫底的“隐形人”吗?如今,杨安民已经开了三家汽车修理连锁店,经营得风生水起,生意红火。他说他的第四家店也在筹备中了。在他说话时,我的思绪却开始游移,久远的往事又浮现在眼前。那时我们都在嘲笑他的理想,觉得他是在做“白日梦”。然而,在流逝的岁月中,经过多年的努力打拼,当年的同学中唯有他一个人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

              有梦想的人是值得尊重的,而能够一步步脚踏实地去实现自己梦想的人更值得尊敬。看着眼前的杨安民,我想到了自己,意识到自己是该重拾梦想的时候了。

              (1)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叙写的主要内容。

              答:                                                              。

              (2)读完全文,你觉得杨安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对他的认识和感情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请结合具体语境,解释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那时我们都在嘲笑他的理想,觉得他是在做“白日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请揣摩文中画线句子,说说这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提示: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你也正值青春年少,读完本文,一定会从“我”和杨安民的经历中得到启发。请写出你得到启发。(任选一个角度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济南的冬天》选段,完成下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1) 用一句话概括选段主要内容。

              (2) 选文第一段文字围绕哪个字描绘雪后山景?写景又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的?找出表示方位的词语。

              (3) 语段中加横线的“秀气”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赏析下列语句。

              ⑴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⑵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 7.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 回答下列各题

              (1)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2)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3)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4)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5)“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6)“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7)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8)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9)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10)“人都到那里去了!”

              (11)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12)“读书!”

              (13)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14)“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__  ___,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__  ___……”

              (15)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16)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1) 选文第(3)段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人物的哪种描写方法?从中可看出老先生是怎样的人以及“我”对他有什么态度?(老先生给我的印象及我对他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文段,用简要的语言概括(9)-(16)段中“我”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几个生活片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同样是读古文,作者写孩子们读书的内容没有用标点,而写先生读书的内容却不但用了标点,还加上了“呢”、“噫”、“嗬”等语气词,这是为什么呢?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句中有丰富的言外之意,请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好沉的一抔土

                ①在这里,旧的皇历是更不是了。

                ②原本我以为,黄河口的土是粗糙的、贫瘠的。因为在我幼小时,大人们就告诉我:那是个盐碱沙荒、十年九不收的地方。

                ③但当我实地来到这黄河入海处,亲眼领略了它的豪迈气势和不凡的资质后,我便意外地发现:这里不仅地阔,而且土肥,攥在手里,酥细得像润了油,却又不腻而匀和;凑近鼻沟下一闻,别有一种清香。以我年轻时在老家从事农桑的经验,这样的土质,任管种蔬菜还是种庄稼都是很理想的。

                ④果然,在后首那块干松的地段,好一片秋禾!风过时,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那千支万条谷穗的金笔,在漫野里尽情描绘秋熟的图景。

                ⑤再往前,更接近河口的一片土地,许是刚冲积成不久,还没有好好利用。如此潮润的沃土,瞅着都会口舌生津,谅也不会长时被闲置的。

                 ⑥我是个庄户底儿,颇有些“爱土成性”,走着走着,禁不住又珍惜地捧起一抔土来,觉得好沉重,真的——比一般的土要有分量。“你的手感不一样吧?”我们的老向导、四十年的治黄专家王总工程师看出来了,接着他以充满诗意的幽默口吻向我解释,“这土确实有点特殊:黄河口虽说在山东,这里的泥沙却不全姓鲁,它们有的姓甘,有的姓秦,有的姓晋,有的姓豫,大都是外来户。你手里攥着九个省区呢,怎能不重?”

                 ⑦我始而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再一琢磨,或许还真有道理,但究竟是科学上的依据,还是哲理上的深远含义?科学上的道理,土质的某种特殊性,还有待请教;引我深思的倒是他所说的“攥着九个省区”这句话,确实是够有分量的,其中不但有地理上的广阔,更有历史的重负,大河不舍昼夜滔滔奔流,融雪纳雨,诸种情味,羼和着千年万载艰辛的汗珠。经过漫长历史淘滤,轻浮的、劣质的分子被冲出河口,混杂于海水中;能够落下来的便执著地痴恋于河口,不肯随波逐流。这些分子多是精华,它们当然最凝重。

                 ⑧这土,攥在手里是无声的,我却觉得它储留、凝结着我们这个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太遥远的且不说,七十多年前,就有黄泛区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哭泣,更有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雄浑声浪……

                ⑨我更深深感悟到:我手里攥着的不是一抔普通的土,一时竟合不得扔弃它——它值得我珍惜并作为一种精神的动力。这时我不仅觉得它的分量沉重,而且攥得好苦!

                ⑩但不论是何种滋味,过去的毕竟已成为过去。现在,我闻到的是风赠秋熟的醇香;眼前,是驰向海口的两栖机动勘测船。王总兴致勃勃地向我透露:三年以内就将结束这里“有水无航,有油无厂,有口无港”的局面。“到那时,你再来看!”

                ⑪他的语气是那么坚定,那么充满信心;不需怀疑,他过去四十年间的治黄成绩就是金质“信用卡”。

                ⑫至此,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土,被攥成紧紧的一团,我随手把它揉碎,轻松地撒开去,土星儿均匀地铺在地面上,幻觉中,我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新洲远景图……

              (1)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

                (1)赏析画线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加点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⑨段写“我”将土“攥得好苦”,第⑫段写“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我”心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为什么认为黄河口的土“好沉”?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谁能润泽我们的生命

                 ①书对我而言,犹如空气。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我,时时刻刻都需要它。
                ②自童年开始,我便明白,肚子饿了,找食物吃;眼睛饿了,找书看。 我的双眸,时时都处在饥饿的状态中,只要一书在手,我便如蚁附膻,既有“蚕吞桑叶”的快乐,亦有“蜂儿采蜜”的满足。
                ③略识之无,我便发现,屋子里的每一寸空隙,都漂浮着一缕一缕的书香。视线所及之处,有书;视线不及之处,亦有书。高高低低地叠着、密密麻麻地堆着;疏疏地散放着、齐齐地排列着。书和屋子,你依我依地化成了一个圆满的整体。在那如饥似渴地从书籍汲取营养的童稚时代,我们的物质生活是捉襟见肘的。书却为我营造了一个金光灿烂的世界。
                ④父亲总是买书,不是一册册地买、而是一摞摞地买,当他把书提进门时,忙家务的母亲总是很快地把湿漉漉的手抹干了,把那一摞书当成瑰宝一样,小心翼翼地捧过来,欢天喜地地拆看。
                ⑤万籁俱寂时,母亲在荧荧灯火下执卷而读的样子,真是美丽。微鬈的睫毛静静地在眸子下方印着扇形的影子,脸上浮着一抹蜻蜓点水式的、若有若无的笑意。
                ⑥她低头看书。我仰头看她。她快乐地沉浸在文字那个神秘莫测的世界里,而我,向往那个世界。于是,跌跌撞撞地闯了进去。最初,一知半解,等一进入情况,便痴痴地迷上了,书,自此成了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⑦成家之后,整间屋子氤氤氲氲都是书香。我站着读,坐着读,躺着也读。我读书的时候,孩子也人手一册地读。一家大小静静地、齐齐地读书的那种感觉,美好到了极致,幸福到了极点。
                ⑧站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突然想起青少年时代的一件往事。那时,零用钱有限,想买书,只能将钱一点一滴地储存起来,存够了,才得以一偿夙愿,那一回,看中了赛珍珠的译著《大地》,翻来覆去地看,爱不释手,可是,没有钱买。一连两三周,上书局时,总先去看看那部小说还在不在,如果还在,便抽出来,用手轻轻摩挲一番,才恋恋不舍地放回去。后来,学校考试,忙着温习功课,没上书店。考完试后,钱也储够了,便风风火火地赶往书店。可是,那部朝思暮想的书没了。我觉得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疼痛,在书架旁晃来晃去,像个无主孤魂。
                ⑨阅读,是一种多功能的活动,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活动。许多散文和小说,都不着痕迹地蕴藏着隽永可贵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它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地流入读者的内心深处,那种影响力,是巨大而深远的。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过:“要成为出色的漫画家,非得喜欢读书不可。画只是技巧,出色的漫画,出自无穷的想象。不读书,就表示没有好奇心,怎么可能画出精彩的漫画?”
                ⑩实际上,阅读所能带来的脑力冲击,大得超乎想象。它足以将水面上的一个小涟漪化为滔天巨浪,从而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⑪阅读带来的大快乐,是任何其他的活动都难以相比的。当它让你哭时,那种感动,能够进入心坎很深的地方;当它让你笑时,那种快乐,像是融化在心上的一块糖。它时而像铁锹,在你心叶上挖出一个个痛楚的窟窿;时而像辣椒,辣得你汗如雨下却又拍案叫绝。有时,它像雷像电,狠狠地劈下来,将迷糊混沌的你震醒;有时,它又像云像雾,让你腾云驾雾、浑然忘却世间的一切烦恼。
                ⑫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就”是:以书为种子,在孩子的心田里种下了一株快乐的树。这树,永不枯萎。
              (1) “我”认为读书有哪些益处?(用原文回答)

              (2) 读选文简述:书对“我”一家三代人有怎样的影响?

              (3) 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句为什么优美。

              (4) 概括第⑧段内容,并谈谈你的理解。

              (5) 为什么“我” 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就”是以书为种子,在孩子的心田里种下了一株快乐、永不枯萎的树?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