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互联网时代解说词(节选)

              【片段一】

                 在斯坦福大学任教的华裔科学家吴恩达,与谷歌合作构建了一个由一千台电脑组成、含有一万六千颗处理器、多达十亿个连接的全球最大的电子模拟神经网络,在向这个人工神经网络展示了来自视频网站上随机选取的一千万段视频后,在没有外界指令的环境下,这个人工神经网络自主学会了识别猫的面孔。甚至还能认出人的脸和身体。

                 机器的这种自我学习能力,被视为越来越接近人类的思维方式。

              【片段二】

                 “人的大脑实际上是一个网络,这是大量神经元非常简单的部分,每个神经实际上都很愚蠢,但是我们可以将他们连接在一起,智能就这样涌现出来了,因为智能是网络连接涌现出来的属性。同样的,一个单独的微处理器是愚蠢的,但当你将其连入网络,就像互联网一样,你就会拥有潜力,会涌现某种新兴智能,有点像“全球脑”。

                 “互联网就像一个神经系统,可以立即感知周围细胞的情况,全球脑确实存在,并非是一个大脑,而是一个庞大的人类与机器的连接体。”

                 “全球脑”面前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那个网罗人类、网罗地球的唯一大脑,近在眼前。

              ——埃隆马斯克·特斯拉首席执行官

              【片段三】

                 互联网时代会把我们连接在一起,然后再把我们与机器进行连接,成为一个更大的结合体,这就是互联网时代意义所在。

                 那个全球脑面前的人类是怎样的人类呢?人们必须在飞速成长的网络和机器的能量面前。重新面对地球的文明、面对社会的样貌、面对人生的意义。

              【片段四】

                 12月20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西雷丁镇上,近万名临近城镇的居民相约而来,为兰妮·布朗一个八岁女孩祈福。人们在互联网得知,这个不幸的孩子已是白血病晚期,这天可能是她人生最后一个生日,冬日的傍晚,互不相识的人们持久地汇聚在兰妮·布朗居住的栗树街,注视着偶尔会打开的那扇窗帘,期望为兰妮·布朗短暂的人生提供一份安慰。在傍晚的昏暗中,在那些颜色质朴的冬装的纹理上,都流淌着灼热的人的精神的温暖。

                 我们相信有关互联网未来的种种大胆的预测皆有可能,但汇聚在兰妮·布朗窗前,这份积累了万年的人类的情感,如同天边的一抹晚霞,在人类社会的天际,永远不会消散。

            • 2.

              苏州园林

              ①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④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⑤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 3.

              植物本是有情物

              ①植物学家们通过大量的试验和观测得出一个结论:植物是有着丰富感情的。

              ②动物长着眼睛,植物长着“眼睛”没有呢?其实植物也有“眼睛”,它的眼睛就是植株细胞上的一种光感受器。植物依靠自己的这双“眼睛”,不仅能够“看见”光,还能感受到光的波长以及光照的时间和强度。正因为植物有了“眼睛”,它才能根据时间开花、换叶和生根, 在感光的过程中,植物“眼睛”对光照的需求量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植物光照时间超过12小时以上才能开花,例如稻子、小麦等:但也有光照时间不足12小时开花的,例如大豆、豌豆等:还有对光照要求并不高的“给点阳光就灿烂”的植物。当然植物学家们发现所有植物的“眼 睛”都喜欢阳光。只不过不同的植物偏好光照时长不同的阳光。

              ③如今,植物学家们从植物细胞内提取出一种感光视觉色素,它是一种带着染色体的蛋白质,它就是植物的“眼睛”。这种“眼睛”能使每一个细胞都成为一个 光感受器,这样不仅能“看见”光,还能识别光的强度和光照时间。早晨,太阳冉冉升起,“眼睛”显得特别活泼;黄昏时分,视觉混沌,植物就闭上“眼睛”。随着色素的变化。“眼睛”就能分辨出是早晨还是夜晚了。

              ④飞机、轮船遇到紧急情况时能紧急求援,那么植物也会求援吗?2011年春天,南亚湄公河闹旱灾,中国、美国和日本植物学家赶赴越南进行探测研究。他们用遥感装置检测植物,发现这些受干旱的植物都在发出一种特殊的信号。这种信号声发自植物体内,由植物体导管震动所引发,近似于人的呻吟声,这就是植物在危急时刻发出的呼救信号。

              ⑤为了了解植物的“语言”,植物学家制造出一种别出心裁的“植物活性翻译机”。这种机器也是通过遥感装置,不同的是装上一种合成器,人们就可以直接听 到植物发出的不同声音。例如,当植物受到强烈的光照时,会发出“惊讶”的声音:当植物遇上雨水泛滥的天气时,会发出“痛苦”的声音。“植物活性翻译机”不仅可以对植物所处的环境进行判断,而且对植物本身是否遇上疾病等也能帮助判断。

              ⑥人累了要休息,那么植物要不要睡眠呢?近年来,人们通过研究发现,植物长期处在阳光或月光下会对自身的生长速度带来影响,植物生长必须要有“睡眠状态”。例如合欢,一到夜晚便垂下叶片。其实,植物通过“睡眠”不但有利于生长,而且还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例如花生、山芋等植物的叶子在夜幕中下垂,既减少了热量的散发,叉避免了水分的蒸腾:牡丹 等花瓣在晚间闭拢,也是为了防止自然灾害的侵袭。这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种适应。经研究还发现,植物在夜间的温度往往比白天低1℃。正是这细微的温差变化 成为影响植物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也才能使这种植物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生长。

            • 4.

              被折腾的头发

              解百

              ①一头柔顺闪亮的秀发,大概是每个人都向往的。除了各式发型的美容效果外,头发还有不可取代的保护功能,可以缓冲外界对头颅的各种损伤,遮蔽紫外线对头皮的伤害,甚至可以把人体内有害的重金属如铅、砷、汞蓄积起来排出体外。通过测定毛发中的微量元素,可察觉身体的物质代谢变化,得知健康状态。

              ②头发是整齐排列的角化细胞,缺乏身体内广泛分布的血管神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头发在撕断磨损时不会出血,也不会疼。同类的还有动物的甲、角、鳞和羽,它们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称为角蛋白的蛋白质。角蛋白由许多细小的原纤维组成,这些原纤维长得像弹簧一样,又细又卷。不同原纤维之间有一种称为二硫键的作用力,像魔术贴那样紧紧相连以维持头发的宏观形状,这才是我们人造卷发的原理。当这些二硫键整齐地两两结合时,我们的头发就会显示出竖直划一的模样来。而要是我们先切断二硫键,再把它们维持在卷曲的角度使二硫键这些魔术贴重新黏合,我们就可以得到永久的卷发。

              ③上个世纪30年代人们发明出了一种广受欢迎的对头发的酷刑——化学烫,它巧妙地运用了两道化学用剂,先物理性地将头发卷在不同直径与形状的卷芯上,在烫发水第一剂的作用下,大约有45%的二硫键被棒打鸳鸯地切断,变成单一的硫键。这些单硫键在卷芯直径与形状的影响下,产生挤压而移位,并留下许多空隙。烫发水第二剂进入发体后,在这些空隙中膨胀变大,使原来的单硫键无法回到原位,而与其他一个与之相邻的单硫键另结新欢重新组成一组新的二硫键,使头发中原纤维的角度产生变化,使头发永久地变卷。

              ④这两种化学用剂作威作福,在我们的脑袋上大肆凌虐。作为第一剂的碱破坏了头发原本的弱酸性环境,蛋白质纷纷投降变性,毛发结构松弛变得溃不成军。第二剂是氧化剂,人们本意用来固定卷度,不料它竟然成了毛发干燥褪色的罪魁祸首。

              ⑤化学烫因其对头发的伤害早些年已经饱受诟病,不得不从时尚宝座退下。但这几年它被杜撰出五花八门的名字,什么冷烫、空气灵感烫、喇叭烫和螺旋烫,便又重整旗鼓了。也许人们在盲目爱美的同时应该对我们的脑袋保护神们多一些关怀。尽管深知染发、吹风都会对头发造成一定的损害,许多人还是奋不顾身,前仆后继。空调的暖湿风和冷风都可以成为脱发和白发的原因,因为空气过于干燥和湿润对保护头发都不利。夏季要避免日光的暴晒,游泳、日光浴更要注意防护。

              ⑥人类不光虐待自己的头发,还用头发虐待他人。少数不法分子利用头发中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然后制作无益甚至可能致癌的黑心酱油。正常的酱油生产用豆类发酵半年左右,提取植物氨基酸,这种氨基酸对人体有益。而一些小厂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让酱油中的氨基酸含量达标,采用“秘方”来生产酱油:用酱色和盐、水、动物氨基酸(毛发提炼出的氨基酸液,俗称毛发水)兑在一起,就做成了成本低廉、毫无醇香滋味可言的劣质酱油。毛发中提取的动物氨基酸对人的身体是不宜的,国家也不允许在食物中添加,何况现在洗发染发都是使用化学药剂,对人体的危害更大。黑心商家们的“创意”并不仅此而已,他们甚至还能利用头发生产味精、中药。

              ⑦孔子很多年前就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先秦时科技落后物资缺乏,人们都能挤出耕地收粮的时间用皂角打理头发,我们却往往在护理头发上缺了个淳朴的心眼。古人们从不剪发,三天一洗,小心打理每次梳洗都犹如至宝。而有了各种花样的香波、润丝(护发素)、发膜和营养品的我们却工于追求头发的美容效果,也许该是我们拯救它们的时候了。

            • 5.

              最佳饮料——白开水

              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饮料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喝矿泉水、纯净水已是普遍现象。喝雪碧、可乐成了一种时尚,各种名目繁多的功能饮料更是赢得了青少年的青昧,而饮用白开水的人却越来越少。其实,从科学角度来看,任何其他的饮料都无法取代白开水。

              ⑵众所周知,水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只有保证机体有足够的水分,体内产生的废物才能及时地通过肾脏排出体外。从医学角度上讲,任何饮料都不如白开水对生理健康有价值。白开水最容易解渴,有调节体温、输送养分及清洁身体内部的功能。而且,白开水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对于促进细胞新陈代谢、能量转换、血液循环和维持电解质平衡,都大有益处。白开水不含卡路里,在进入人体后,很容易透过细胞膜,增加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增强人体自身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因此,白开水实在是人体最需要的天然“饮料”。

              ⑶白开水是由自来水煮沸而来的,其主要成分是水,其中还包含多种矿物质和一些人体需要量极少的微量元素,如钠、钾、钙、镁、锌、铁、铜、铅、氟、碘和硒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不能缺乏,但也不能过多。自来水所含的矿物质为矿泉水的1/10,又是纯净水的10倍。矿泉水的矿化度一般为200-300毫升/升,自来水为20-30毫升/升,而纯净水只有2-3毫升/升。有关研究表明,自来水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对人体来说是最适宜的。

              ⑷其他的饮料所含糖分和热量一般都偏高,食欲旺盛且过量饮用的人,往往会因糖分和热量摄入过多引起肥胖,食欲不振的人则由于饮料影响正餐,可能导致热量摄入不足而渐趋瘦弱。饮料中的果糖会阻止人体对铜的吸收.引起贫血等病症。饮料中的人工色素、防腐剂在体内蓄积,会干扰多种酶功能,引起消化不良。再者,饮料中的大量电解质不容易很快从胃肠排空,而是较长时间存在于胃肠内,影响消化吸收,降低食欲。同时还加重了肾脏的负担。另外,通过蒸馏和逆渗透技术加以净化后的纯净水会失去如镁、锌、铁、硒、碘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长期饮用纯净水,人体便会缺少某些必要的元素而造成营养失衡,这对处于生长期的青少年来说尤为不利。

              ⑸那么,如何科学地饮用白开水呢?首先要注意喝水时间。饭前饭后半小时和餐中都不宜大量饮水,以免冲淡唾液、胃液,导致消化不良;最好在两顿饭中间适量饮用。其次要掌握喝水的量。成人每天需500~3000毫升,要一次性将一整杯水喝完,这样有利于身体真正吸收;最好每隔l~2小时喝一杯,不要等到有口渴感觉时才饮水。再者要喝新鲜开水。饮用水储存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其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就会上升,可转换为有致癌作用的亚硝胺。将水加热到100℃并持续沸腾3分钟,等降温到30℃以下后最适合安全饮用。而生水、不开的水、重新煮开的水、千滚水(反复煮沸的水)、蒸锅水(蒸馒头等的剩锅水)和老化水(长时间贮存不动的水)等,是绝对不可饮用的。

            • 6.

              植物界里的“变色龙”

              柯玉升

              ①勃奎拉藤生长在智利和阿根廷的热带雨林里,乍一看,它没什么特别的,和大多数藤蔓一样,从地面上爬出后并极力地向上生长,然后缠到一棵大树身上。是啊,所有的滕蔓为了争取一缕阳光,一丝雨露,都是这样拼命地寻求身边的宿主,才没命地向上疯长!

              ②多年来,谁都没注意到勃奎拉藤的“特别”。

              ③2012年,植物学家埃内斯托在雨林里漫步的时候,遇见了勃奎拉藤。沿着勃奎拉藤一路看去,埃内斯托发现了它的不同之处—— 在地面上,勃奎拉藤的藤蔓看起来圆圆的,一旦它的藤蔓爬上宿主,叶子形状就变了,变得与宿主的形状一模一样。更为奇观的是,当勃奎拉藤从第一个宿主爬到第二个宿主上时,缠在第二个宿主上的叶子又跟着变化,且模样与第二个宿主上的叶子形状并无二异。

              ④勃奎拉藤这种见“主子”就变换叶子形状的特性,被生物界称为“模仿多态”。《当代生物学》杂志上是这样描述的:当勃奎拉藤的藤蔓延伸到树木分枝上时,其多变的叶子可以改变大小、形状、颜色、朝向甚至静脉模式,以匹配周围的树叶。如果藤蔓跨越到另一棵树上,它就会发生变化,即使新宿主的叶子大小是原来的10倍而且形状截然不同。

              ⑤这种罕见的特性,在动物界中只有蝴蝶的身上发现过。在目前科学界已经了解的植物中,还有没有一种能够像勃奎拉藤这样模拟周围邻居形态的植物呢?有很多,常见的兰花就是其中之一。

              ⑥兰花确实会模拟,但和兰花一样会模拟的植物,它们模拟的范围非常有限,最多只有两种模拟形态。而勃奎拉藤却让人觉得它像章鱼或者乌贼——至少能够模拟八种基本形态。就算它爬上了一株以前从未见过的植物,它也能模拟它附近植物的形态。

              ⑦当然,勃奎拉藤不是什么都能“复制”。埃内斯托还发现,勃奎拉藤缠上一棵树叶边缘呈锯齿状的大树。可惜的是,勃奎拉藤尽了最大的努力来模仿,叶子最终未形成锯齿状,但是它变化后的叶子的边缘看起来还是有点曲折。

              ⑧勃奎拉藤为何会模拟呢?原因可能是为了防止被诸如象鼻虫、金花虫等食草昆虫吃掉。

              ⑨如果能够将自己隐藏在各种树木之间,那么每片叶子被吃掉的几率就小得多了。埃内斯托做了一个简单的测算,将挂在树枝上伪装的藤叶和仍留在土地上寻找树木的藤叶,以及攀爬在无叶树干上的藤叶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地上和树干上藤叶的被食概率分别增加了33%和100%。

              ⑩最疯狂的地方在于,勃奎拉藤不需要接触其它植物即可进行模拟,只要附近有其它植物即可。动物王国里的模拟均需要物理接触才能达成,但这种植物只需要挂在宿主植物身上,就能在没有眼睛、鼻子、嘴巴和大脑的情况下,看到与它还有一定距离的邻居并模拟它看到的东西。

              ⑾不论原因为何,模拟都挺有用。

              ⑿勃奎拉藤又是如何识别树木并相应地进行模拟变化的呢?埃内斯托推出了三种假设:信号也许在光里,也许在气味里,也许在基因导入里,它又如何将这种化学物质转变为形状并自行模拟的呢?对此,埃内斯托玩笑地说:它被称作隐形藤蔓的原因在于它同美国的间谍飞机一样,内部工作原理依旧是个谜。

              ⒀勃奎拉藤“模仿多态”的特性虽未解开,但我们不觉得有什么遗憾。因为,至少从它的多变特性中,我们得到了一些启示:在复杂多变的恶劣环境里,只有在不断地变化着,才能求得生存。求“变”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植物如此,人类也不可回避它!

                                                   摘自《思维与智慧》2016年第13期

            • 7.

              让你过把“英雄”瘾

                 ①几乎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超级英雄梦”。比如,像超人一样自由飞翔在空中!比如,像钢铁侠一样身着盔甲充满力量!又或者,像隐形女一样随时隐身!随着科技的发展,实现这些超能力已不是幻想。

                 ②说到超能力,没有人会拒绝能够看穿墙壁的“透视眼”。近日,美国某公司就制造出了一种具有透视能力的头盔,能够让飞行员看到外面四周的景象。“超级头盔”透视原理很简单,通过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头盔能够播放飞机外部安装的很多摄像头所拍摄的视频。

                 ③有了透视能力还不过瘾?那就再试试隐身术。美国某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研究这一款利用电池驱动的隐形斗篷,这套装置可以实现你的隐身梦想。研究工作从现有的利用元表面偏转折射光线的隐形斗篷出发,添加电池以增加强信号,确保隐形斗篷在任何光线条件下都不可见。披上隐身斗篷,你就可以瞬间“消失”,听上去十分酷炫。

                 ④除了想拥有超级英雄隐形的超能力,你一定也渴望成为钢铁那样的超级英雄,钢铁外形,力大无穷。那么机械外骨骼非常适合你。日本某机场将在9月进行一款机械骨骼的试运营,以缓解机场的行李运送压力。这款机械骨骼是佩带在人们腰部的,其外骨骼拥有电极,能够监测肌肉发出的信号,自动协助肢体动作,使整个运动变得更加轻松

                 ⑤现在,背上美国某飞行器公司制造的喷气背包,你也可以变身超人飞起来。这款喷气背包配备了两罐液体燃料和一罐催化剂,再加上飞行必备的压力仪表和控制器等装置,整体造价达到数百万元人民币。

                 ⑥当具有超能力的你成为万众嘱目的超级英雄时,别忘了去实现惩恶扬善、行侠仗义的儿时梦想。

            • 8.

                                       救死扶伤的“毒医”

              ①三国时期关公攻打樊城时,右臂中了毒箭,跌落马下。华佗为之刮骨治疗,沙沙作声,旁人无不掩面失色,而关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似乎全无痛苦之感。如今从植物学的角度看来,关公当时中的是乌头箭毒,乌头中含有乌头碱,过量的乌头碱可使感觉和运动神经麻痹,造成心律失常等,这也许就是关公中箭落马的真正原因。

              ②像乌头这样的有毒植物,在过去人们谈之色变。但随着对有毒植物的日益了解,这些毒物也在努力“洗刷冤屈”。许多有毒植物都具有不同的经济意义。

              ③首先,在治疗疾病方面,有毒植物可以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功效。仅就长白山地区的野生植物而言,从东北红豆杉的树皮、叶子里提取的紫杉醇可治疗卵巢癌、肺癌;用麻叶千里光(药名:返魂草)研制的药物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特殊的疗效;朝鲜槐虽然有毒,但是合理使用它就变成了一味治疗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良药……如此说来,长白山真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东北地区的“药用植物王国”。

              ④其次,植物的毒性可以被利用来制作农药、生产药品添加剂。农民们经常用白鲜煮水来防治蚜虫、蝼蛄、玉米螟。5%的北乌头粉剂经常被用来控制稻瘟病。菜农们经常用大苞萱草的根与水按1/3的比例热煮15分钟来除菜青虫。住在山下的老百姓对于利用山里的有毒植物,经验十分丰富,他们常常把独活(五加科植物)悬挂在屋檐下驱散蚊蝇。

              ⑤此外,有毒植物在园林绿化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可小看,它们能够净化空气,怡情养性。特别是有毒植物大多色泽鲜艳,而且因其具有毒性还不易遭到动物的破坏。寒冬刚过,侧金盏花和多被银莲花就早早地做起了迎接早春的准备,被人们用作早春地被植物。我们在河岸、

              湖旁湿地上经常能见到群植的菖蒲、泽泻。

              ⑥不光如此,在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我们都能看到有毒植物的贡献。人们多年的经验教会我们把汉城细辛(马兜铃科植物)放到箱子里,可免衣服遭虫子的叮咬;用常见的木贼(别名:接骨草)打磨金属器具等等。这些经验都是前人留给我们无价的财富。

              ⑦如此看来,有毒植物其实也并不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只是我们还没有很好的开发利用它们。

            • 9.

              揭开G20杭州峰会场的神秘的面纱

              ①2016年G20峰会已于9月4日下午在杭州正式开幕,这是中国首次举办G20峰会。迎接各国领导人共同出席的峰会主场馆也以其创新的中国风、浓郁的江南韵、高端的国际范儿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那么,G20峰会主场馆到底是怎样的呢?

              ②举办G20峰会的主场馆,从外观到室内空间以及内部装饰均都具有能够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特质:雅正平和、气势恢宏以及正大端庄的造型特征。其设计方案以“气宇轩昂”为理念,建造了国家气度的峰会建筑,以“悦迎廿国”“廿国共宇”等空间,章回相应带有“颂”意向的国家空间。博览中心也以“气宇轩昂”为建筑理念,设计上独具一格。

              ③峰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的使用面积大约17万平方米,主要空间包括迎宾区、会议区、午宴区这三个主要部分。

              ④峰会的迎宾区主入口,以江南神韵的月亮门和彰显喜庆气氛的灯笼为灵感来源,并把两种元素抽象、融合;再以“水墨江南”的色调、“泱泱大国”的尺度为开篇。黄铜大门上面的水纹造型、室内木纹、玉石等装饰材料以及午宴厅背景板上的巨幅山水画《万里江山图》,都带有浓浓的“中国风”。而屋顶花园采用移步换景等手法,将江南园林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还融入了西湖十景等元素。入口廊道宽45米、长54米、高12米,六对由汉白玉构架的“廿”字,排列而成,有如两排恭迎贵宾的翩翩君子,传递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内涵。

              ⑤峰会的主会场室内设计是G20杭州峰会建筑设计的重中之重。为了在主会场体现出有杭州元素的国际范儿,在室内设计中,西湖小瀛洲的“我心相印亭”的理念融入其中,它代表在同一屋檐下的沟通联动、心心相印、合作共赢。于是,产生了室外空间感的“廿国共宇”设计思路。“廿国共宇”顾名思义,“宇”为“栋宇”,为“宇宙”。G20的主体——20国,共处一个栋宇里,共在一片蓝天下,共在一个地球上。主会场位于建筑第四层,是45米边长的方正空间,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体现“天圆地方”的朴素哲学观。室内装饰的“四梁八柱”,四个巨大的“廿”字呼应“廿国共宇”的主题。此外,青花瓷图案的天花板,还有极具江南风格的雕窗、门扇,都凸显了中国传统的江南文化。

              ⑥午宴厅则为直径60米的球形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高度为23.5米。通过“宇宙苍穹”的装饰手法,突出“仁”的主题。穹顶正中为星空景象,点点“星光”示意着十二星象的位置。中环为自然天光照亮室内空间,外环为五圈闭合叠加的水墨山水长卷。周边的12根风柱代表12个月,采用中国 “如意”装饰元素,均匀地环绕在周围,恰到好处的形成了内外区空间的过渡。

              ⑦峰会主场馆以其创新的中国风、浓郁的江南韵、高端的国际范儿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随着G20峰会的落幕,杭州近期迎来了观光小高潮,除了传统的西湖、灵隐寺等热门景点外,峰会期间名气大增的B20峰会场馆、G20峰会场馆、钱江新城灯光秀等也成了游客的“新宠儿”。

            • 10.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