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 请你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④段中的加点词“一定”的表达作用。

              (2) 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决定物供现象来的四个因素,作者为什么要先说纬度,再说 经度、高下的差异,最后说古今的差异?请从说明順序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3) 选文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 3月26日是玲玲的生曰,远在大连和北京的两个姐姐都在微信上发来电子货卡表示祝 贺,令玲玲惊讶的是照片上北京的连翘和榆叶梅开得正盛,可是在气候宜人的大连这两种花却未开放,你能结合选文内容解答玲玲的疑惑吗?

            • 2.

              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

              ①水资源是指可以不断更新、具有一定数量及可用质量、能直接使用的淡水。

              ②淡水资源都来自大气降水。江、河、湖、水库中的水来自大气降水,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水分也依赖于大气降水,甚至冰咱和永久雪盖也源自千万年前的大气降水。因此,尽管某一地区的水资源与气候、土壤、植被、地貌、地质等多种自然因素有关,但最终还是气候起决定性的作用。

              ③气候变化将引起降水的地区、时间以及年际之间更加不平衡,将会使许多已经受到水资源胁迫的国家更加困难。由于水温升高,一般来说水质也会下降。气候变化对水短缺、水质量以及洪灾和旱灾的频度和强度的影响,都对水资源管理和洪水管理带来更大的挑战。管理较差的水系统在气候变化带来负面影响的时候,表现得最为脆弱。

              ④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量的26%,居世界第109位,中国属于人均水资源最少的13个贫水国家之一。中国的水资源分布也极不平衡。南方水多经常闹水灾,北方水少经常闹旱灾。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洪水径流量约占年径流量的2/3,虽然现有的8万座水库有一定的蓄洪作用,但大部分洪水没有被利用就奔向了大海。

              ⑤我国水资源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将会使我国天然河流的年径流量整体减少。特别是淮河及其以北地区的变化幅度较大,其中辽河流域变化幅度最大,黄河上游次之,松花江最小。

              ⑥气候变化还会使我国各流域年平均蒸发量增大,其中黄河及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以增加15%左右。因而,随着径流量减少,蒸发量增多,气候变化将加大我国水资源的不稳定和更加突出的供需矛盾。

              ⑦为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的不利影响,重要的是充分、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增强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保护好雪山、冰川、湿地、河流、湖泊、森林、草原,让水资源在健康的生态中持久保存,永续利用。

              (1) 请简要概括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2) 第②段中“因此”的“此”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3) 第④段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4) 全球性气候变暖将对我国的水资源有什么影响?


              (5) 第⑦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请就“保护水资源”拟两条广告语。

            • 3.

              说 茶

              陈漱渝

              ①在中国,几乎家家都喝茶,人人都喝茶。老话讲得明白“开门七件事,茶米油盐酱醋茶。”作家老舍甚至说:“我不知道戒了茶还怎样活着,和干吗活着?”

              ②喝茶是家常事,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喝茶有学问,种茶、制茶、沏茶,也都有讲究,而且其中还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经济、文学、美学、植物等方面的知识。茶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四五千年前。传说中的神农氏亲尝百草滋味,一日遇七十二毒,幸亏喝茶才解了毒。这件事在汉代《淮南子》一书中即有记载。到了晋代,喝茶蔚然成风,唐代则成为喝茶的鼎盛期,出现了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这部书距离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而茶树在我国有一个由野生到人工栽培的过程,现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野生大茶树,据说云南镇沅县千家寨的一株树龄有2700年。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有关茶的诗文、书画、歌舞不胜枚举。

              ③弘扬文化的目的是“化人”,即用文明去教化人,感化人,使人类社会趋于和谐。科学饮茶,艺术品茶,不仅可以解渴、提神,还能“净化心灵”。

              ④喝茶其实是在练内功,使人内心变得宁静。人们在喝酒时往往觥筹交错,你劝我推,那种喧嚣之形、张扬之态,容易让人乱了心性。而品茶时神清气爽,心气平静,乐而忘喧,能使人心沉下来。

              ⑤喝茶有助于养成简朴的品质。古代虽然有“茶贡”,但茶终究不是权贵的专宠,而是寻常百姓的家常事。在北京、四川、广东、扬州等地到处可见大大小小的茶馆,人们在其中。一杯清茶,一碟茶点,就是一种生活的享受。抗战时期昆明的西南联大,宿舍少桌椅,图书馆缺座位,很多学生就在茶馆里“穷泡”。他们有些论文、著作就是在茶馆诞生的。现在每年春节政府举行团拜,也是清茶一杯,纵谈国事,呈现出一股廉政清风。 

              ⑥喝茶更能喝出和睦。三五友人,数盅清茶,几碟茶点,推心置腹,气氛温馨,可以化解矛盾,增进缘分。在旧中国,一些地方的人发生冲突,常到茶馆“吃讲茶”。“讲”就是评理。冲突双方各自陈述立场,中间人调解斡旋,矛盾化解之后,彼此把茶水混合在一起,顿时化干戈为玉帛。

              ⑦文化需要交流融合,茶叶充当的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明代郑和下西洋,把茶叶作为国礼赠送友邦,增进了国与国的友谊。1607年,英属东印度公司从澳门、厦门、岭南收购茶叶,销往欧美各地,形成了当今各国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融合性。当今全世界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亿人饮茶,人均每年茶叶的消费量有一斤多,位居前三名的是爱尔兰、英国、科威特。茶叶作为文化使者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1) 从全文看,作者围绕“茶”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第②段,分析下面句子中的加横线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茶树在我国有一个由野生到人工栽培的过程,现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野生大茶树,据说云南镇沅县千家寨的一株树龄有2700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漫谈桂文化

              ①我国是桂花的故乡。桂花在中国分布极广、栽培历史极长,国外栽培的桂花均由中国传入。《中国植物志》第 61 卷说明桂花时,引用了唐朝郭橐驼《种树书》中的记载,注明桂花原产地是在中国的西南部。

              ②桂花在中国名花的排行中名列梅、菊、兰、莲、牡丹等等之后,但它却是和人们生活贴得最近的一种植物。当我们刚懂得用味觉去认识世界,桂花蜜、桂花羹、桂花糕就到了口边。懂得听故事以后,父母会在飘散着桂香的庭院里指着明月给我们讲吴刚伐桂、桂树随创随合的神话;父母还会不失时机地给我们讲蟾宫折桂的典故:一次,晋武帝问起当时的名士、官拜雍州刺史的郄诜对自己的评价,郄诜对曰:“臣……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从此,人们便开始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比喻特别出众的人才。科举制度形成后,“蟾宫折桂”又成了考中进士的形象说法,而桂花甚至逐渐演变成了科举前三名的代称:丹桂代表状元、金桂代表榜眼、银桂代表探花。

              ③当我们会吟咏古诗了,咏桂佳作就一首首地进入了我们的读本。宋代朱熹的“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让我们从观赏角度领略了桂花的姿态与馥郁的芬芳。屈原《九歌》中的“援北斗兮酌桂浆”,让我们了解到在楚地早期文献中便已提及桂花的食用价值。欧阳修的桂花诗则更富有情趣:“有客赏芳丛,移根自幽谷。为怀山中趣,爱此岩下绿。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更待繁华白,邀君弄芳馥。”对友人赠他所喜爱的桂树,欧阳修不仅以诗答谢,还在诗中发出了改日共赏“芳馥”的邀请。其实,像欧阳修这样热爱桂花的古代名人实在是很多,大文学家柳宗元在居所附近一种就是十余株,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天竺寺得到桂苗后带至苏州城里种植……

              ④桂花还象征着友好、吉祥和光荣。据说,战国时期燕、韩两国曾为了表示亲善友好, 相互馈赠桂花。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示爱慕之情。《吕氏春秋》中赞叹道:“物之美者,招摇之桂。”意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招摇山上的桂树。还有“桂冠”,本意是月桂树叶编织的帽子,后来竟成了“光荣称号”的代名词。一些研究桂花的专家据此向北京奥组委推荐:在桂花的故乡举行奥运会,何不用真正的桂枝来编织“ 桂冠”?

              (1) 本文题目为“漫谈桂文化”,那么主要漫谈了哪些“桂文化”呢?请分条列举。

              (2) 选文第③段为什么要引用朱熹、屈原和欧阳修的诗句?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 你对文末提到的专家的建议(画线部分)有什么看法?请简述理由。

            • 5.

              蚊子为什么没有被雨滴砸死?

                ①漫步细雨中对于人们来说,或许是浪漫而惬意的,但对体积微小的昆虫而言,譬如蚊子,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一滴雨的重量可达到蚊子体重的50倍之多,人们所谓的毛毛雨,在蚊子看来,不亚于一辆辆甲壳虫汽车从天而降。但是,在这“甲壳虫汽车雨”中,蚊子却能够毫发无损,这是什么原因呢?

                ②为破解这一谜题,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胡立德教授与美国疾控中心合作,对雨中飞舞的蚊子进行了高速摄像,以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

                ③通过视频,胡立德教授与他的研究小组分析了雨滴击中蚊子不同部位的各种情况,计算出蚊子被雨滴击中的瞬间所受到的作用力,以及其后随雨滴向下移动的距离。他们发现,蚊子并不像人们可能推测的那样去躲避雨滴,也不会因遭到雨滴的冲击而受伤,秘密之一就在于蚊子体重极轻。

                ④原来,蚊子被雨滴击中时并不进行抵挡,而是与雨滴融为一体,顺应它的趋势落下。如果雨滴击中蚊子的翅膀或腿部,它会向击中的那一侧倾斜,并通过“侧身翻滚”的高难度动作,让雨滴从身体一侧滑落;当雨滴正中蚊子身体时,它先顺应雨滴强大的推力与之一同下落,随之迅速侧向微调与雨滴分离并恢复飞行。

                ⑤研究者还发现,当雨滴击中栖息于地面的蚊子时,雨滴的速度在瞬间减小为0,这时蚊子就会承受相当于它体重10000倍的力,足以致命。当蚊子在空中被击中并采用“不抵抗”策略时,它受到的冲击力就减小为其体重的1/50至1/300,此时,这雨滴就像一根极细小的羽毛压在了蚊子身上——这是蚊子能够承受的。

                ⑥虽说蚊子柔弱如风中柳絮会被雨滴砸得摇晃不定,但正是由于它体重极轻,雨滴在与蚊子碰撞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减速,它的动能也几乎没有转化为能量击打在蚊子身上,而是让蚊子瞬间加速下降,从而化解了高速下降的雨滴带来的巨大冲击。这就像是“以柔克刚”,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小小的蚊子还是个太极高手呢!

                ⑦蚊子在雨中安然无恙的另一个秘密,是覆盖它们全身的细毛具有疏水性。这种防水的细毛使得蚊子与打在它身上的雨滴保持分隔状态,从而使蚊子能够迅速摆脱雨滴重新飞起,在雨滴将它们砸落地面造成致命伤害前成功逃生。

              ⑧胡立德教授的这一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事实上,这项研究不只是跟蚊子有关。在应对自然之道上,动物往往有着比人类更丰富的经验,它们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拥有了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研究动物应对大自然的特殊本领,可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新的设计思想,解决机械技术上的诸多难题——比如,如何更好地设计微型飞行器,让它们能像蚊子这类昆虫一样,在雨中轻盈地飞翔。



              (1) 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 写出第⑤段画线句中使用的两种说明方法,选择其中一种简析其说明效果。

              (3) 蚊子为什么不会被雨滴砸死?

            • 6.

              走进C919:国产大型客机解密

                                                                  王思磊

               ①2015年11月2日,国产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正式总装下线。C919的命名颇具深意,“C”是 “中国商飞”英文缩写“COMAC”的第一个字母,也代表“China”,也恰好与“空中客车(Airbus)”和“波音(Boeing)”的字头构成顺序排列。第一个“9”代表“长久”,后面的“19”则代表最大载客可达190座。C919承载着中国人的“大飞机”梦想。它将在首飞和通过适航测试之后,进入航线运营,填补航线上没有中国干线喷气客机的空白。

               ②科研人员除了考虑大飞机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还在努力提升飞机的经济性和安全性。飞机的耗油量与飞机的升阻比(升力和阻力的比值)有直接的关系,升阻比越高,飞机的气动效率越高,耗油量就越少。而飞机的升力主要来源于机翼,为了保证飞机的座级,避免“油老虎”的出现,在飞机机翼上动脑筋,便成了提高飞机气动效率的关键。

               ③C919的机翼设计运用了这一超临界翼型。相对于古典翼型,超临界翼型可使巡航气动效率提高20%以上,巡航速度提高100多千米/小时;如果用同一厚度的标准来设计古典翼型和超临界翼型,超临界翼型的整体阻力比古典翼型要小8%左右,而这可以减轻飞机的结构重量,增大结构空间及燃油容积。

               ④在C919飞机的设计上,超临界机翼与发动机、机身和吊挂之间还采用了性能更为优化的局部融合设计,这些设计进一步提高了C919飞机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⑤在中国武术界,有“内练一身气,外练筋骨皮”的说法。C919大型客机的研发,也诠释了这一思想。在机体主结构上,设计人员大量使用了世界先进的第三代铝锂合金材料,这在国内尚属首次,使用铝锂合金可以实现结构减重并大大提高飞机寿命。

               ⑥如武学人才内外兼修一样,C919也在“内功”上狠下功夫。在民用飞机产业有个形象的说法:航电系统是“大脑”,飞控系统是“四肢”,EWIS系统是“经络”。就像人一样,一架先进的飞机应该拥有聪敏的大脑、灵活的四肢、通畅的经络。

               ⑦C919“最强大脑”航电系统的核心——IMA,使用的是目前国际先进的高度集成数据处理和网络传输技术。这种网络化数据处理方式,较之前一对一的数据传输处理方式,是巨大的变革,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处理效率。比如说,飞行速度、高度等数据,以前要由大气数据计算机分别建立通路,传输给显示系统、发动机、环境控制等系统;现在,只需“把工作都交给网络”。 这要归功于C919使用的目前国际先进的ARINC664网络集成技术。C919在数字化和扩展潜力方面,达到了目前民航先进机型的水平。

               ⑧C919已顺利下线,并将于2016年迎来首飞,着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有能力研制大型客机的国家。(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16年第1期,有删改。)

              【注】(1)是一种高性能的跨音速翼型。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C919国产大型客机具有经济性、安全性、先进性和科学性的性能。
              B.文中的“外练筋骨皮”是指:C919在机体主结构上大量使用了世界先进的第三代锂合金材料,可以实现结构减重并大大提高飞机寿命。
              C.文中的“内练一身气”是指:C919航电系统的核心——IMA采用国际先进的高度集成数据处理和网络传输技术,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处理效率。
              D.第③段画线处只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数字说明了超监介翼型具有减轻飞机的结构重量、增大结构空间及燃油容积的优点。
            • 7.

              春风十里,何时花开

              ①来到户外,十里春风扑面而来,又见草长莺飞,全国各地也陆续进入暖春赏花季。那么,花何时会开?这背后有什么科学秘密吗?

              ②答案是肯定的,很多气象部门往往会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推测花期,发布花期预报,比如北京市气象部门自2015年起对公众发布樱花花期预报。2017年,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根据气象资料预测,玉渊潭公园的杭州早樱(最早开花品种)的开放时间比往年平均开放时间提前近半个月,预计杭州早樱将在3月20日前后进入观赏期,市民们有望看到公园里三分之一以上的樱花绽放。

              ③花开花谢和气候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影响植物物候期的各个气象要素中,气温起着关键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准确预报樱花开放期,气象专家对去冬今春的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北京城区气温持续偏高2℃左右,特别是2月24日以来气温持续偏高4℃~5℃,降水较历史同期偏少近四成。

              ④光、温、水是植物生长最主要的三个气象条件,在影响花期的环境条件中,气象因素占了很大一部分。对于植物开花来说,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气温。如春季开花的植物,一般都要满足一定的积温条件。其中,冬末初春平均气温的高低具有决定性作用,气温高则花期早,反之则花期晚,尤其是开花前30天至40天的积温高低最为关键。

              ⑤根据中国科学院物候观测网络的26个观测站点的物候资料,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深入分析了近40年来我国木本植物物候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

              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气温上升,我国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我国木本植物的春季物候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有较明显的变化,而且其变化的趋势与我国春季温度变化的趋势是一致的。在地理分布上,除华南外的东部大部分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及长江下游地区等地,早春与晚春物候均有提前趋势。

              ⑦花期预报是以温度作为指标建立物候模型来进行预报。一般春季开花的植物,是以积温作为开花的温度条件进行预报,当累积温度达到一定条件时,植物便会开花。但是不同植物或是同一植物的不同品种,计算积温时所需的界限温度和积温阈值均不同。

              ⑧导致花期变化的气象原因综合起来非常复杂,开花前几天的温度变化会对花期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对花期的提前预测比较困难,必须实时监测每天的天气状况。据了解,目前的预报水平能够提前10天至15天较为准确地预测花期。

              ⑨而物候观测资料稀缺是制约花期预报的另一个难题。界限温度和积温指标一般都是通过长期物候观测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才能得到,由于缺少物候观测资料,对物候模型的建立及模型准确度的实现有一定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气象和园林部门正在携手做好花期预报。如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已与上海气候中心合作,开展上海城区主要园林植物花期预测及物候期气候响应研究,希望建立花期预测的数学模型,提高市民赏花的“气象指数”。

              (选自《光明日报》)

              (1) 文章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说说文章第⑧段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据了解,目前的预报水平能够提前10天至15天较为准确地预测花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通读全文,简要分析花期难以准确预测的原因。

            • 8.

              你了解紫菜吗

              ①紫菜泡不烂?是用黑色废旧塑料袋冒充的吗?近来,一则关于“废旧塑料袋制成紫菜”的视频在网络上快速传播,并直接导致国内大量紫菜在超市下架,紫菜生产、销售企业损失巨大。紫菜有无造假?为什么有些紫菜口感偏硬呢?

              ②菜是生长在海洋里,汲取海水中的氮、磷、二氧化碳等多种营养物质,通过光合作用而生长的具有优质高蛋白、低脂肪的一种大型红藻类海洋食品。

              ③紫菜营养丰富,含有大量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紫菜的蛋白质含量在30%左右,优质的紫菜蛋白质含量甚至超过50%,是牛肉的2.5倍、猪肉的3.8倍。同时,紫菜的脂肪含量较低,且富含EPA(二十碳五烯酸)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可以促进儿童神经系统发育,预防人体衰老。

              ④最为神奇的是紫菜多糖,占紫菜重量的20%至40%,具有明显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功能。紫菜中的无机元素也异常丰富,且含丰富的膳食纤维,比其他蔬菜食物纤维更柔软优质。膳食纤维具有调节结肠功能,而且,对减少肥胖病大有好处,适合亚健康人群食用。

              目前,我国生产的紫菜品种主要为条斑紫菜和坛紫菜。以坛紫菜为例,坛紫菜的藻体较条斑紫菜厚,一般加工成圆饼干紫菜,用于泡汤、烤食。

              ⑥坛紫菜的整个养殖过程可分为丝状体培育与叶状体养殖两个阶段。每年的一月份至九月份,是丝状体培育阶段,在室内完成,就是长在贝壳里的坛紫菜苗种培育阶段。第二阶段,是叶状体培育,长在贝壳中的坛紫菜丝状体通过放散壳孢子,附着在维尼龙网绳上,张挂于海区天然培养。此阶段坛紫菜一般在每年白露前后下海,经十天左右可在网绳上看见细长的坛紫菜叶状体,再经一个月左右,叶状体生长至一定长度后即可采收,这就是头水坛紫菜,口感细嫩,营养丰富。

              ⑦坛紫菜一般分多次采收,三水产量最大,四水以后口感越来越差,韧性越来越强。头水紫菜在每年的九月份至十月份上市,而到了来年的二月份,坛紫菜采收已接近尾声,由于末水(通常是六水)坛紫菜纤维素含量可达5%以上,胶质含量显著增加,故菜叶坚韧,口感偏硬。

              ⑧不少业内专家也指出,塑料薄膜做紫菜不靠谱,且紫菜成本低廉,根本没有造假的必要,大家无须谈“紫”色变!

              (摘自《经济日报》2017年4月24日,有删改)


              (1)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



              (2) 选文第①段由哪些作用?




              (3) 18. 选文第③段画线的语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 

              19.选文第⑤段加下划线词语“目前”一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目前,我国生产的紫菜品种主要为条斑紫菜和坛紫菜。

              (5) 20.晚饭时,妈妈端上一碗紫菜蛋花汤,爸爸尝了一口,说:“这紫菜太硬了,是假的吧!”结合选文⑥⑦⑧段内容,请你这样跟爸爸进行全面科学的解释。
            • 9.

              丝路“糖史”

              ①中国人食用及制作蔗糖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甘蔗原产热带,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就已开始种植及食用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生啖或榨取“柘(zhè)浆”直接饮用。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浆粗加工,即以曝晒煎煮去掉蔗浆中的部分水分,制成浓度较高的“蔗饧(táng)”。“蔗饧”乃是一种稠厚的糖浆,若是进一步冷凝,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蜜”。不过,这种粗制糖块水分含量大,极易溶解,不易运输。而在不产甘蔗的北方,人们要想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他们带来的“西极石蜜”产于西域,因经过高超的脱水处理而呈干燥的饼块状,不但易携带,易储存,而且滋味品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

              ③公元661年, 唐高宗命人从印度请来10 位制糖专家,利用印度的“竹甑(zèng)法”制出了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煞割令”。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华神州落地生根,而印度的制糖技术也在新的环境、新的理念下获得富有想象力的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蔗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④北宋时期,四川一带的匠人凭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种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结晶糖霜。苏轼有诗云“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庭坚也以“我舌犹能及鼻尖”的俏皮诗句,极言糖霜的美味。

              ⑤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作技术的推广,糖霜在满足南方本地用糖需求的同时尚有富余。于是,产于南方的糖霜不但乘船北上,而且也漂洋过海,向南销往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等南洋国家,甚至到达波斯、罗马等地。“中国糖”由此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

              ⑥元朝崛起后,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高峰。一些阿拉伯制糖人来到中国,将他们较为先进的“树灰炼糖法”传授给了福州糖工,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白糖的质量。《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福州人能大量炼制“非常白的糖”。这种大规模、高效率的白糖生产,对于提升中国糖的国际竞争力、激发进一步技术革新,是很有帮助的。

              ⑦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在以往制糖技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发明出“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精制蔗糖,其中最为雪白细腻的被称为“西洋糖”。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西洋糖”出口的目的地也较以往更多,航线距离更长,不仅包含占城、暹罗等 “老主顾”,还覆盖了日本、波斯湾及欧洲多个国家。

              ⑧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的白糖与脱色技术在明代传入印度孟加拉,此后在印地语、孟加拉语等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糖均被称为“继尼(cīnī)”,意为“中国的”。“继尼”与唐代的“西极石蜜”“煞割令”遥相呼应,分别在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上,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外各国因蔗糖结下的缘分,以及彼此间互通有无、愿结友好的恒久心意;也见证了中国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中国古人于蔗糖制造历程中展现出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在古老丝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可成为烛照文化传承的一盏明灯

              (1) 第④段引用苏轼和黄庭坚的诗句,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⑦段画线句中加横线词语“主要”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简要分析第段画线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A.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

              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1℃,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1℃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歉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④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

              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 1.8℃至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⑥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 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也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月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当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⑧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1)选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指出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诸多危害,但选文也介绍了气温升高带来的好处,请你从内容或写法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渡排放导致全球变暖,“低碳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结合链接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连接】

              中国环境保护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4月20日向媒体通报,2010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号召公众从我做起,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请你为“六·五”世界环境日写一条倡导“低碳减排”的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2月7日电,《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终于落幕,上海复旦附中16岁高中女生武亦姝冠军武亦姝连创三关,不负众望,夺得冠军。武亦姝凭借在节目中的吸晴表现,获得了“满足人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的荣誉。随着该节目的热播,社会上掀起一波品读诗词的热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似一股清流,以多种诗词竞赛的形式吸引了众多热爱诗词者的目光。雅俗共赏的题目设置使受众更为广泛,而王立群等专家的精彩点评,透过诗句挖掘出新时代的精神内涵,引发更多观众特别是学生群体的关注。

              材料二:最近,综艺节目《朗读者》备受关注。这是一档大型朗读类真人秀节目,嘉宾运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可以说,该节目触动的是人心底的情感和情怀。是在市场化思维的“泛娱乐化”“浅层化”“碎片化”的背景下,对观众深层次文化消费需求的满足,同时也是“真善美”价值取向的回归。

              (1)为材料一拟写一个新闻标题。(25个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探究两档节目走红的共同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