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烽火台的诉说

              ①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就需要共同抵御洪水、野兽等灾害和天敌,这时就少不了彼此沟通和协作。在远古时期,由于没有文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靠声音和肢体语言;在我国的殷商时期,出现了“击鼓传声”的通信方式;后来人们开始兴建烽火台,出现了用火光和烟雾传递信息的办法。

              ②今天,人们在游览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时,依然可以看到修建在制高点上、形似碉堡的方形建筑,那就是烽火台。不过,烽火台的历史要比长城还要久远。

              ③一般来说,我国历史上的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在周朝时,中央与各诸侯国都在边疆或通往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修筑一座烽火台。烽火台上堆满了柴草,哨兵一旦发现有外族入侵,便点燃柴草以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后,就会派兵前来接应,同御外敌。

              ④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起《东周列国志》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烽火戏诸侯。故事片说的是荒淫无度的周幽王自从得到美人褒姒之后,便整天想尽办法来博得褒姒开心一笑,可美人一直无动于衷。有个近臣献计说,当年先王为了防备西戎入侵,在骊山之巅建有20余处烽火台,每当有贼寇侵犯时,烽火台便点火示警,火光、烟雾直冲霄汉,甚为壮观。附近诸侯见此情景,无不发兵相救。这些年来,天下太平,已多年不见烽火点燃,如果君王偕王后同游骊山,夜举烽火,这时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昏庸的幽王居然听从了这位近臣的馊主意,其下场我们也都知道了,周幽王命丧西戎刀下,褒姒也在劫难逃。西周从此走向了灭亡之路。

              ⑤西周的灭亡并不意味着以烽火通报军情的历史已经终结。相反,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设规模更大了,使用规则也进一步完备了。用土木筑成的被称为“烽燧”的烽火台,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今天,在新疆库车县境内,还留存着一座汉代烽燧,其雄伟的气势可使我们约略窥见当时烽火通信的盛状。那时,烽火台的使用也有了较为完备的规则。白天发现有外敌入侵时,哨兵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粪,其烟直上不散,远远地就能被人看见,人们称之为“狼烟”或“烽烟”;夜间则点燃柴草,以火光报警。点燃的烽火还可以悄悄告诉你一些简单的信息:放一道烽火,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下;放两道烽火,则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上。

              ⑥在古代,烽火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烽火出现,便意味着战争来临。南朝吴均有诗句“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大意是说军情文书从边疆传来,报警的烽火像萤火虫一样乱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中也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名句。这些都是当时紧张气氛的生动写照。

              ⑦之所以在战争中使用烽火,是因为它传递信息的速度很快。汉武帝时,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大军出征匈奴时,就以烽火作为进军信号。据《汉书》记载,仅一天时间,烽火信号便可以从当时的河西(今甘肃省)传到辽东,途经千余里。

              ⑧用烽火报警的通信方式一直延续了多个朝代,直至清朝末年。随着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古老的烽火通信终于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

            • 2.

              ①传统的石化能源正在一天天的减少,同时全球还有20亿人得不到正常的能源供应。这个时候,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能源,希望可再生能源能够改变人类的能源结构,维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太阳能是当前既可获得能量,又能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和有害物质排放的可再生能源之一。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行“阳光计划”,开发太阳能能源。如美国的“光伏建筑计划”、欧洲的“百万屋顶光伏计划”、日本的“朝日计划”以及我国已开展的“光明工程”等。

              ②太阳能每秒钟到达地球的能量达1.7×lO14千瓦,如果我们把地球表面O.1%的太阳能转为电能,转变率5%,每年发电量即可望达到7.4×1O13千瓦时,相当于目前全世界能耗的40倍。因此,太阳能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人类能够自由利用的重要能源。

              ③资料显示,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全国总面积2/3以上地区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小时,理论储量达每年17000亿吨标准煤。大多数地区年平均日辐射量在每平方米4千瓦时以上,陆地面积每年接受的太阳能辐射相当于上万个三峡工程发电量的总和。

              ④太阳能开发成本低廉,前景广阔。近十年来,我国的太阳能利用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太阳能热水器,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据预测,今后l5年内,太阳能热水器将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全国城乡家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户数将达总户数的25%。随着太阳能利用方式研究的发展,太阳能空调也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产品,有望今年走进百姓生活。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手机、太阳能无冲洗卫生间等一系列太阳能产品正处于开发应用阶段。现在我国成了石油净进口国,对太阳能发电有了很大的需求。目前,我们国家已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把太阳能作为替代能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到处阳光到处电”将成为我们的生活现实。

            • 3.

              ①在中国的八音(根据材质的不同,对乐器进行分类的方法)中,有一音曰土。

              ②土——顾名思义,就是由泥土发出的声音,泥土本身是发不出声音的,即使一定要它发音也要伴随着尘土飞扬的壮观场景。但是人类大约在1万到1.5年前获得了一项革命性的技艺,那就是借助水和火将土重新幻化为一种全新的形态,也就是陶。

              ③经过这一神奇的转化过程,泥土不仅拥有了全新的样貌,而且也被赋予了全新的质地与功用。毫无疑问,这项技艺是古代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当然作为早期文明的先锋的中国先民,在这方面也拥有明显的优势,通过甲骨文中的陶字,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至少在4000年前,中国人已经开始使用陶轮制陶了。陶轮的使用,或者说借助陶轮的转动,人们就可以制造出比较标准的圆形器皿。

              ④土本身是不发声的,但是由土制成的陶器,则既可以作为吹奏乐器,又可以作为打击乐器。尤其是那些比较标准的圆形器,在发音的原理上,与葫芦完全一样,所以很容易让古人通过自然的联想,而发现它们拥有的音乐天赋。这里面,最著名的,当然就是埙。

              ⑤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发展成为陶制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

              ⑥作为一种在民间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充满了草根气息的乐器的埙,经历了漫长阶段,最初的埙只有最上面的一个孔,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又过了大约1000年,也就是3500前,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有了三个音孔,能吹四个音。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时期,埙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有六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了。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六个音孔经历了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

              ⑦还有一种比较著名的陶制乐器,虽然在古代的名声并不很好,但是在最近突然时来运转了。这种乐器就是缶。缶本来是一种实用器皿,具体的说就是一种大肚子小口儿的盛酒瓦器,和咱们现在看到的泡菜坛子差不多。后来,随着青铜时代的来临,逐渐被青铜器所取代,至少在贵族的生活中是这样的。

              ⑧像这样的一个器物,要想作为乐器来使用,毫无疑问只能充当打击乐器了。

              ⑨用装酒的坛子当乐器,一边拍打着这个装酒的坛子,一边唱歌,通常来说给人的联想都是醉鬼,或者性情豪放的经不起任何酒精催动的野蛮人的形象。

              ⑩事实上,李斯在他的那篇著名的《谏逐客令》的文章中,就有“击瓮叩缶,弹筝博髀”的句子,意思就是,秦国饮宴时,贵族士大夫们往往在喝到半醉时,以击瓦缶、拍大腿来打拍子而歌。就是以此为例,来说明秦国当时文化的落后。也就是说,在古代击缶而歌并不是什么文明的象征,恰恰相反,那是文化落后粗俗的标志。

              ⑾但是缶这种乐器,在2008年突然时来运转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击缶而歌,让这种古老的乐器,不仅突然以一个完全正面的新形象获得了一瞬但足以永恒的新生。

            • 4.

              永不消逝的生命密码——味纹

                 (1)人的身体是一种味源。人类的气味,虽然会受到饮食、情绪、环境、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其成分和含量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作为由基因决定的那一部分气味——味纹却始终存在,而且终生不变,可以作为识别一个人的标记。

                 (2)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种不同于他人的气味。如果一座城市里有500万居民,那就会有500万种不同的气味,听起来,似乎难以置信,然而事实就是如此。日本科学家据此研制开发出一种利用味纹做钥匙来开启的门锁。研究人员称,这种门锁无疑将是最保险的锁,它是以主人身体的气味通过传感器来控制开关的。当锁的主人站在锁前时,他或她身上散发出的物有气味便会使指示器发出信号,打开门锁,这种锁用起来既方便又保险,而且不用担心会丢钥匙。

                 (3)事实上,由于人的嗅觉灵敏度很低,所以往往嗅不出他人的气味。而受特殊训练的人,最多能嗅出8000种不同的气味,一般人是根本做不到的。狗的嗅觉灵敏度远远比人强,它可以辨别几百万种不同的气味。因此,利用狗鉴别气味,其潜力非常大。

                 (4)由于气味的性质相当稳定,如果将其密封在试管里制成气味档案,足足可以保存  (1)  年,即使是在露天空气中也能保存  (2)  个小时。科学家告诉我们,人的味纹从手掌中可以轻易获得。首先将手掌握过的物品,用一块经过特殊处理的棉布包裹住,放进一个密封的容器,然后通入氮气,让气流慢慢地把气味分子转移到棉布上,这块棉布就成了保持人类味纹的档案。

                 (5)当一个人离开某一地点之后,此人的特殊气味分子就留在了原地的空气中,利用这一点,在侦缉过程中只要把在现场采集到的气味,与嫌疑犯身上的气味进行对证,就可以更迅速地确定谁是罪犯。

            • 5.

              日本地震避难包

                 ①深夜两点,正昏昏欲睡的我突然感到一阵眩晕,四下一望,厨房的电灯正前后摇晃。几十秒后,手机传来新闻推送提示音,是九州地震速报,地震波缓冲到大阪不过3级左右,感觉到震感的人却不在少数。岛国人并非不恐惧频发的地震和台风,但正因为恐惧,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比如,在玄关放一个地震避难包。它有个更专业的名字:非常持出袋。

                 ②这个仅5千克重的地震避难包,被设计得“女性和高龄者也能背得动”和“最适合有小朋友的家庭”。一旦灾难来临,它至少能维持一个成年人3天的生活。选择带30件救命的物资,并不比选择3件东西去荒岛更容易,那它们该是什么呢?

                 ③水和食物是首要的必需品,但量的权衡是一门学问。通常避难包里会放4瓶保质期为5年的保存水,每瓶500毫升,能够满足人体3天的基本摄取需求。唯一的食物是3罐110克的饼干,保质期同样是5年,采取易拉罐装设计,让小孩和老人都能轻松开启。除了避难包,大多数日本人还会常年在家里储存一两箱保存水,一旦被困家中,它能让你活下去。

                 ④避难包内还有食品加热袋和发热剂。停电时,把未开封的罐头或速食食品和发热剂一起放入加热袋,约20分钟后便可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食物。

                 ⑤其次是一些生活必需品:一个125克的轻量充电器,配有各种型号手机的插头,附带手电筒和收音机。不需要电池和电源,单手转动便可即时发电,遇上紧急情况,还可以发送警报信号。还有铝箔毯,银色有反射光热的效果。冬可防寒,夏可避暑,因为这种材质几乎没有重量,遇上天气骤变时很多人直接将它裹在身上,比毛毯管用多了。地震后天气变化无常,雨衣是要有一件的,就算是在夏天,“暖宝宝”也至少需要两个。

                 ⑥还有一些小东西也是有大作用的:为了更好地入睡,充气枕、眼罩和耳塞是标配;能简易折叠的拖鞋需要1双,便于在避难所室内走动;多功能的瑞士军刀1把,4节5号电池足矣,蜡烛和火柴也要配置1套,能满足8小时照明。1个塑料水袋是灭火和取水的良伴,它的尺寸经过精确计算,最大容量为3升。1双军用手套可以防寒,表面上密集的黄点是十分实用的防滑设计。1个紧急用口哨,当身体被困住不能动弹时,可以吹响以向外界传达自己的位置。

                 ⑦甚至考虑到灾后可能发生的传染病,避难包里需要备有1瓶酒精消毒啫喱,干洗即可除茵。免水洗的洗发水、湿纸巾1包,都可在没有水的环境下进行简单个人卫生清洁。还有防尘防毒口罩和1个标着十字的红色小急救包,内有6片创可贴、6片酒精棉、1卷胶带、1个药盒和10根棉棒——看似日常用品,其实并不欠缺专业性:1卷加宽止血胶布是急救时的止血利器。

                 ⑧还有一些是能够标明个人情况的物品:1张紧急联络卡,包括姓名、住所、电话和紧急联络人,还需填写伤病史、过敏史、常备药,以方便受伤后得到准确救治。此外,还包括生命保险卡等一些列能快速确认身份的证件。

                 ⑨最后是1份《防灾建议指南》,告诉你携带地震避难包物品的轻重缓急:一次持出品,包括常备药、婴儿奶粉、紧急联络卡、保存水、保存食、手电筒、口哨、铝箔毯、急救用品、“暖宝宝”;二次持出品,包括加热袋与发热剂、瑞士军刀、胶布、军用手套、除菌啫喱、野餐垫、口罩、非常用给水袋和雨衣等。一次持出用品是地震来临时的急需物资,建议装在双肩包里,避难时直接背出门;二次持出用品是为一段时间的避难所生活准备的,建议放在车后备厢或自家储物柜中。另外,这份指南上还有一些小技巧,例如“在家里遇到地震时怎么办”:第1步,躲藏在家中安全地带,保护身体不受伤;第2步,切断火炉等易引起火灾的火源;第3步,打开门,确保逃离的通道畅通。

                 ⑩避难包并没有塞得满满当当,最上部留出10厘米空间,让人们装私人物品,例如手机和重要文件。日本红十字急救员的建议包括:个人印章、现金、健康保险证、身份证明书、母子健康手册、银行卡等贵重物品,以及毛巾、塑料袋、笔记本和1个头盔。

              (辛特兰摘自《新周刊》,有删改)

                 链接:日本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震频发。多灾多难的地理特点孕育了小心谨慎的日本人,他们一边饱受地震带来的痛苦,一边一次次夯实着防灾系统——灾前预报、紧急应对、灾后救援、恢复重建,赢得了世人的赞叹。2004,日本新泻大地震,震级6.8级,死亡人数:31人。

            • 6.

              壮观的金花路立交桥

              耿彦庆

                 ①在突飞猛进的城市建设中,公路立交桥越来越成为我们城市发展速度的重要标志。十几年前,当西安人认识到古城已迈进现代化城市行列时,也是从宽阔的南二环路的建成,尤其是层次分明、姿态不凡的长安路立交桥、雁塔路立交桥拔然而立那一刻开始的。2009年东二环路建成的金花路与长乐路交汇的立交桥,真如卧龙横陈,更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我市东郊业已跟上了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步伐。

                 ②东二环南起南=环东端,北至华清路,是纵贯东郊的南北走向的重要交通干道。它是由过去的金花路扩建而成的。在这条干道上,十年来由南向北一字排开分别建成了东二环与南二环、东二环与成宁路、东二环与韩森路、东二环与长乐路、东二环与长缨路、东二环与华清路交汇处等六座遥相呼应的立交桥,大大缓解了东郊地区与市中。交通运输的紧张压力。而其中的金花路立交桥,更是横亘在长乐东路新城商业街闹市区,为舒缓交通畅通带来极大的便利,更为我们的家园增添了现代化都市的风采。

                 ③金花路立交桥全长500余米,主体高出地面二十余米,整个桥身由十数个高低渐次的竖“工”字形桥柱支撑,是桥面如长弓横放;夜色降临整座桥身霓虹闪烁,在璀璨街灯和川流不息的车灯映衬下,更似夜色中的华美的落虹浮现。桥面宽二十米,可供四五辆大车同时通过。这座立交桥风格独特,连接着金花路中段与北段。白昼,远看它的桥身,起伏弯曲,宛如一条游龙,正扭动着巨大的身躯,欲破云而出。驻足于桥旁,看着坚固宏伟的巨大桥身,谁不会为它的磅礴的雄姿赞叹不已呢?

                 ④立交桥建设不仅是城市交通的枢纽,也是城市美化的窗口。桥梁设计者也充分注意到这一点。他们在桥体下面及两旁,因地制宜,设计建造了一片片整齐、美观的草坪、花园与乔木林,使立交桥横卧于清幽秀丽的花林草木间,平添了几份妩媚、秀雅,加上映衬着西南方向庭宅式建筑的金花饭店,东北方向巨厦突起的戴斯大酒店,以及东南方向不远处的万木峥嵘的长乐公因,整座立交桥如同身着盛装华衣一般,雍容典雅,气象不凡。

                 ⑤乘车行驶在这座立交桥上,你在高出地面十余米的桥身上,看到近在眼前的高楼巨厦的腰身,会感到它的凌空飘然。再瞻前顾后一番,会看见它的南北不远各矗立着一座座横跨长乐路的不大的步行立交桥,张着宽阔的桥拱,一前一后如同迎接南来北往车辆的两扇大门,忠实地环卫着金花路立交桥,衬托着它的雄伟庄重。

                 ⑥人们说,城市现代化建筑是城市文明前行的凝固物。不错的,居住在金花路立交桥附近的人们,时常爱在茶余饭后,到这里休憩,散步。徜徉在它周遭的花草树木旁。目视他长虹般的身躯,会强烈地感受到现代化前进的气息,也为我们家园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发展感到由衷的喜悦与自豪。

            • 7. 传说中杀人于无形的辐射,你怕了吗
                不知源于何处,也不知起于何时,因为有了手机自媒体的推波助澜,谣言传播的效率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打开手机,各种谣言不期而至,因此我们也很有必要澄清一下,告诉大家谣言背后的真相。这次先聊聊关于辐射的话题。

              仙人球能防辐射吗

                 有网友说仙人球生长在沙漠里,除了耐旱,还能充分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辐射,因此在电视机、电脑旁摆放仙人球,也能防止辐射对身体的伤害。

                 宇宙中充满了辐射,自古以来,地球上的生命就暴露于自然环境的辐射之中。辐射大致分成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前者包括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及无线电波,能量不高,但紫外线足以灼伤皮肤甚至引发皮肤癌;后者包括高速粒子(α、β射线,穿透力小,危害距离短)和高能量的电磁波(χ、γ射线,穿透力强,危害距离远)。

                 事实上任何生物都会接收辐射,而且,辐射对所有生物都会造成伤害,比如一定功率的辐射可引起DNA损伤,那么仙人球凭什么能替人消灾解难呢?毫无道理!合理的解释就是仙人球耐旱、不会带来过多湿气,因此不会影响电器使用安全和使用寿命,所以适合放在电器旁边。

                 防范体外辐射的三大方法是尽量缩短暴露时间、尽量远离辐射源和采用屏蔽,因此,少玩电脑手机、少看电视、远离工作中的微波炉等才是正道。

                 还有,不要以为只有电脑、电视机才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电吹风、加湿器等小家电的辐射更大,远超过电脑、电视机!液晶电视也并非无辐射,顶多只能说是低辐射。

              碘盐能防辐射吗

                 在日本福岛核事故期间,流传最广的一条谣言就是“吃碘盐防辐射”,碘盐真的有这么神奇的效果吗?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必需原料,在甲状腺中的浓度是其他组织中的上千倍。如果缺碘会患上通常所说的“大脖子病”,而孕妇缺碘会使胎儿患上呆小症。那么,为什么有的网络传言会想到用碘盐来防核辐射呢?其中存在非常严重的误区。福岛核电站泄露的放射性物质主要是碘-131和铯-137,前者可以代替普通的稳定碘被利用,但同样也会被甲状腺大量摄取,其放射性将对甲状腺造成伤害。于是人们想到了是否可以通过摄入足够的碘,让甲状腺像灌满水的水池不再需要水一样,不再接受碘-131。这也就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用来炒作。

                 想法相当好,可是,碘盐中的碘含量非常少, 目前我国规定碘盐的碘含量为 30 毫克 / 千克,要想靠吃碘盐来防核辐射,那你每次得吃3千克的碘盐才能达到防辐射所需的剂量,这已经远远超出人类能够承受的盐的摄入极限了。

              微波炉加热使食物致癌吗

                 微波可将食物快速加热的原因是食物都含有各种极性分子,比如水,水分子在微波高频电磁场作用下一起振动,相互摩擦而产生热,食物本身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微波炉加热食物方式独特,产生致癌物的几率反而比传统烹调方式低,因为采用煎炸、烤炙等烹饪方式往往会使食物烧焦,产生致癌物。由于温度高、烹饪时间短,微波炉不但不会破坏食物中的营养,反而有助于营养物质的保留。

                 研究显示,微波炉辐射确实影响身体,但一般而言,距离微波炉5厘米之外即可达到无害要求,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影响。使用过程中应当远离微波炉,尤其是眼睛不能靠近观察窗,因为微波对眼睛的伤害最大。

                 我们对辐射可以说是既爱又恨,怕辐射又根本离不开辐射。手机、电脑、冰箱、电视机、微波炉以及电吹风等无一不产生辐射,可谁又能弃它们而去?紫外线杀菌谁也不陌生,钴-60产生的γ射线消毒效果也相当不错;碘-131虽然会致病,但也可以用于治疗甲状腺癌呢;碳-14用于考古也并非新鲜之举,通过测定碳-14的放射性强度,我们就可以推断某一物品的大致年代。这些都是辐射的功劳。只要合理利用,适当管控,辐射利远大于弊!

              (选自《科学大众》2016年第10期,有删改。作者:陈永群)

            • 8.

              奇妙的唾液

                 ①唾液,俗称口水、口涎,它是口腔内各种腺体所分泌的黏稠状液体。大的唾液腺有三对: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小的有唇腺、舌腺、颊腺、腭腺等。唾液腺虽小,却是个很勤快的器官,一个成年人,一昼夜间可以分泌出1000-1500毫升唾液。唾液实际上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之一

                 ②唾液的作用很多,我们的口腔里假如没有唾液,咽不下食物是不必说的,就连嘴巴恐怕也张不开。因为我们的舌头之所以能在口腔里“运转自如”,完全是因为有唾液在里面起“润滑油”的作用。而这种“润滑油”一旦失去的话,舌头就会和上颚或者下颚的表皮粘在一起,于是我们口腔内的一整套“机械”也就只好“束之高阁”了。

                 ③唾液具有抗菌和凝血的作用,所以口腔里的伤口往往比其他地方好得快。拔牙或牙龈手术后很少发生感染,主要原因就在于唾液中的溶菌酶有杀菌的能力,可阻止口腔内细菌大量繁殖。美国科学家发现,唾液中有一种特殊的化学特质——唾液生长因子,它能显著地缩短伤口的愈合时间,井可以止血。

                 ④近年来,医学家们发现唾液对污染食物中的致癌物具有消毒作用。日本生物化学专家研究发现,唾液中有很多免疫球蛋白,对食物中的异常蛋白质有极高的凝聚力,可增强人体的防卫功能。唾液中所含的溶菌酶时强烈致癌的黄曲霉素、苯并芘、亚硝胺有很好的解毒作用。也就是说,唾液相当于一种天然防癌剂,具有令致癌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的功能。它将发霉食物中的致癌物质黄曲霉素与自己混合,再作用于动物体内细胞,使原来具有较强致癌作用的毒性物质几乎全部消失。

                 ⑤古代中医说: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意思是说,常咽唾液可以健康长寿。医学专家研究发现,唾液中还含有一种能使人保持年轻的激素,这种激素是由三大唾液腺之一的腮腺分泌的,被称为“腮腺激素”。它之所以能使人年轻,是因为它能强化肌肉、血管、结缔组织、骨骼及软骨、牙齿的活力,尤其能增强血管的弹性和结缔组织的活力,只要腮腺激素充盈,血管和皮下组织(疏松结缔组织)的作用就会加强,皮肤的弹性就会得到保持。唾液的特殊功能触发了化妆品制造商的灵感,他们开发出“唾淀化妆品”——抗皱霜、洗面奶等。

            • 9.

              ①相信“石头剪刀布”这个游戏每个人都玩过吧?这个游戏什么时候被发明的呢?最先出现在哪个国家呢?今天让我们来走近“石头剪刀布”。

                  ②石头剪子布,是一种猜拳游戏。起源于中国,然后传到日本、朝鲜等地,随着亚欧贸易的不断发展它传到了欧洲,到了近现代逐渐风靡世界。简单明了的规则,使得石头剪子布没有任何规则漏洞可钻,单次玩法比拼运气,多回合玩法比拼心理博弈,使得石头剪子布这个古老的游戏同时用于“意外”与“技术”两种特性,可谓是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③游戏性

                  ④为什么说石头剪刀布游戏平衡性好呢?从数学理论上来说,一个集合里较“大”的元素是比较接近最优化选择。可是,在石头剪子布这个集合里并不存在。因为剪子、石头、布都不具递移关系,如:石头赢剪子,剪子赢布、布赢石头。因为元素石头,剪刀,布通过上述关系都可传递到自己身上,所以这个关系可以称作非递移性。也就是说在这个游戏中没有一个集合(没有一个手势)是最优化选择,所以胜负也就随机出现了,游戏也就公平了。

                  ⑤但是这不意味着石头剪子布就是一个无聊的游戏,按照概率的分析,无论石头、剪刀或者布,使用的总次数之比应该会趋近1:1:1。而事实不然,特别是当人们进行多回合游戏之后,就开始考虑对方的出招顺序和习惯,这样,整个游戏过程中充满了“心理博弈”,单次的输赢可能更多取决于运气,但是多次比赛的话,赢家一定是个心理博弈的高手。

                  ⑥起源

                  ⑦再来说说游戏起源,“石头、剪子、布”起源于中国,然后传到日本,韩国等地,随着亚欧贸易的不断发展它传到了欧洲,到了近现代逐渐风靡世界。“石头、剪子、布”发源自中国人发明的猜拳游戏,中国从汉代就有猜拳游戏,而其他国家都没有产生这种游戏的土壤和相关历史。在与亚洲交往之前,西方根本就没有任何有关“石头、剪刀、布”的记载。19世纪后期的西方的作家在提到它的时候明确说明这是一种亚洲游戏。

                  ⑧“石头、剪刀、布”作为猜拳的一种,在中国早有文献记载。《全唐诗》录诗《招手令》,以用比喻手法生动描绘了类似的游戏。根据明人谢肇浙所撰的《五杂组》一书,猜拳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汉朝的手势令。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载云:“俗饮,以手指屈伸相搏,谓之豁拳,又名豁指头。”在明清小说中,记载更多。《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写云:“彼此有了三分酒,便猜拳赢唱小曲儿。”《水浒传》第一百零九回写云:“猜拳豁指头,大碗价吃酒。”清朝人赵翼有诗云“老拳轰拇阵,谜语斗阄戏”。

                  ⑨中国人和韩国人一般都叫“石头、剪刀、布”,而日本人则叫做“石头、剪刀、纸”,与美洲、欧洲的叫法相近。这个事实说明“石头、剪刀、纸”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然后由日本在19世纪传入欧美的。

                  ⑩比赛

              ⑾自2002年起国际“石头、剪刀、布”协会制定一系列用于国际比赛的规则,举行年度国际性世界冠军赛,还常年举办很多地区性和全国性的活动。该冠军赛不单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选手,更是争取到广泛的国际媒体关注。国际“石头、剪刀、布”协会的活动以其巨额的现金奖品,精心的舞台布置和各具特色的选手而名扬四海。

                                                                (选自果壳网,有改动)

            • 10.

              国 家 大 剧 院

              国家大剧院外观像一个倒扣的半边蛋壳,壳体表面由2万多块钛金属板和1200多块超白透明玻璃组成,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每当夜幕降临,壳体表面上星星点点、错落有致的“蘑菇灯”,如同扑朔迷离的点点繁星,与远处的夜空遥相呼应,使大剧院呈现出一种含蓄而别致的韵味与美感。

              从紧邻长安街的北入口步入大剧院,进门后,便是长达80米的水下廊道。廊道顶部全部采用玻璃天花板,上方的湖水波光粼粼,层层涟漪可以投影在地板和墙壁上,与墙上疏密有致的气泡形装饰相映成趣,让身在其中的人们仿佛徜徉在一个亦真亦幻的“未来水世界”。

              过了水下廊道,就走进了橄榄厅。橄榄厅因其空间形状酷似一颗橄榄而得名。两扇大门凝重典雅,其上各有180个椭圆形凸起,既是中国古老门钉的变形演化,又是现代设计的点缀艺术。

              再往内走,就到了目前堪称全球剧场之最的开阔空间——公共大厅。大厅拥有国内跨度最大的穹顶,可以将整个北京工人体育馆笼罩其中。穹顶由名贵稀有的巴西红木拼装而成,明朗大气的深红色调暗含中国传统审美意趣。

              穿过大厅,终于看到了国家大剧院的主建筑——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场,三者功能不同,主色调和建筑风格也不尽相同。

              歌剧院古朴的铜门向两侧缓缓打开,一道“竹帘”从三层楼的高处垂直而下,隐隐透出淡黄色。近看,“竹帘”竟是极细的金属管编成的,时隐时现的黄色其实是纬线的颜色。这给歌剧院披上了一层朦胧而神秘的面纱。

              音乐厅的银灰色调从厅的外墙一直延续到室内,灯光打在沙丘般凹凸起伏的墙面上,光影交错,墙体的柔和感与天花板的壮丽雕塑感形成强烈对比,使音乐厅显得清新而高雅。

              上演京剧和话剧的戏剧场虽然不算大,但场内墙壁上的紫色、暗红、橘色、黄色的竖条纹规则相见,使戏剧场显示出沉静中见跳跃的美感。出人意料的是,这些壁纸竟是由浙江丝绸经过防火处理后织成的。

              信步国家大剧院,你会看到处处都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处处都洋溢着科技与艺术的浓郁气息。在不知不觉间,你的情绪就会被带向另一个故事场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