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下列各题。
              闲话白菜
              钱国宏
                  ①白菜是南北方一种极其普通的蔬菜。别看它普通,闲暇时,弄一桌“白菜宴”,既解馋又养生。
                  ②白菜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自从有人类以来,它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种类北方有胶州白、北京青白、天津绿、东北大矮白菜、山西大毛边等;南方有乌金白、蚕白菜、鸡冠白、雪里青等。
                  ③白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有“菜中之王”美称。用于炖、炒、熘、拌以及做馅、配菜都可以,故俗语云:“肉中就数猪肉美,菜里唯有白菜鲜。”
                  ④白菜除作为蔬菜供人们食用之外,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古代医书《名医别录》里记载:“白菜能通利胃肠,除胸中烦,解酒毒”。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说:“白菜汁,甘温无毒,利肠胃,除胸烦,解酒渴,利大小便,和中止嗽”,并说“冬汁尤佳”。
                  ⑤白菜食法颇多,从烹调方法上看,无论是炒、熘、烧、煎、烩、扒、涮、凉拌、腌制,都可做成美味佳肴,如果同鲜菇、冬菇、火腿、虾米、肉、栗子等一起烧,还可以做出很多富有地方特色的菜肴。用新鲜猪肉末制成丸子,再加大白菜红烧,这是河南地区有名的“大白菜烧丸子”。把干辣椒节过油炸,然后用醋与白菜块同炒,这是有名的“醋溜白菜”。东北有道名菜就叫“栗子烧白菜”,这道菜的特点是汁鲜味美,酥烂适口,红白黄三色相间,色、香、味兼备。此外,还有“奶汁靠白菜”、“如意白菜卷”等等一系列菜肴。
                  ⑥总之, 白菜食用方法很多 入书的就有数百种,在东北,吃得最普遍的还是炖白菜汤和炖酸菜。东北人喜欢把白菜渍成酸菜,酸菜炖火锅、炖大骨头成为了东北人引以为豪的家常菜。酸菜炖大骨头端上桌后,香气缭绕,热气腾腾,骨头肉颤巍巍,丝丝缕缕,泾渭分明;酸菜晶莹剔透,油花闪烁,让人举箸之际,耳边油然想起东北腔席卷四方的断喝:“翠花,上酸菜!”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1.15第14版,有删改)(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白菜的三种特征。
              (2)第④段中画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结合语境,说说文中画直线的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任意选作一题,)
              ,自从有人类以来,它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句中的“据考证”能否删掉,为什么?
              ②“白菜食用方法很多,入书的就有数百种。”句中的“仅”若换成“全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 2.

              如何让人工智能参与到抗震救灾?

              ①8月8日,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级地震,地震发生后仅25秒,全国人民就已经收到了相关信息播报。惊讶之余,人们才知道,这是一个由“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自动编发的稿件。

              ②机器人写稿是人工智能在信息传播中的新贡献。就地震灾情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来看,人工智能占了上风,但是,就抗震和灾后重建等更大范围来看,人工智能是否还有更多的应用呢?这无疑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

              ③虽然人工智能写稿和发稿比记者快得多,但是,在有关地震原因、灾情分析、后果评估,甚至更长远的目标——地震预测和预报方面,人工智能现在还刚刚起步,有些方面甚至尚未涉足。例如,在对此次九寨沟地震的原因分析上,人工智能还不足以担当重任。人们对地震的消息需要完整性,即5个W,但人工智能写出的报道只能提供地震时间、地点、震中位置等信息,以及更进一步的震中的简介,地震发生地的地形、人口、经济情况,地震后的天气等,对于更深层次的地震成因以及地震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就难以解答。

              ④这些问题只有在后期通过记者采访或专家出面,根据专业知识和理论来分析,才能为公众答疑解惑。震后几个小时,国家地震局的专家解释了为何九寨沟会发生地震以及此次地震有多大后果。九寨沟地区原本是地震多发区域,地震震中位于岷江断裂、塔藏断裂和虎牙断裂附近。岷江断裂是西倾的全新世逆断裂。塔藏断裂和虎牙断裂是全新世断裂。发震构造推测为塔藏断裂南侧分支和虎牙断裂北段。

              专业人员还根据震中周边情况预测此次地震可能造成2.4万间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11.2万间房屋一般损坏,数十人至上百人死亡,上千人受伤。这个预测在震后灾情中得到初步验证。

              ⑥由此自然产生一个推论,既然专业人员可以在已有文献和数据基础上进行预测,人工智能为何不能呢?而且,在处理大数据上,人工智能更有优势。只需要教会人工智能进行深度学习,就有可能让其预测地震后果、分析地震原因,并触及到防震救灾的核心——地震的预报。

              ⑦尽管人工智能在精确分析、逻辑推理、预见性、依靠经验和举一反三上远不及人类,但是,让人工智能介入抗震救灾,至少也能成为人类的好帮手。

              (选自《百科知识 》2017年19期)

              (1) 本文开头写九寨沟县发生7级地震,有何作用?

                                                                                             

              (2) 为什么目前人工智能对于地震成因以及地震会造成的后果难以解答?

                                                                                            

              (3) 分析第⑤段划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 结合原文,说说第⑤段划线句中的“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

                                                                                             

              (5) 让人工智能介入抗震救灾,地震的预报,未来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控制人类吗?结合文章内容和下面两则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材料一】近年来涌现的各种大型医疗仪器、小型穿戴式设备、大量生理传感器和海量的数字化病历,源源不断地生成人体健康的大数据。将这些大数据汇和分析、学习和提取,就可以预测人体健康的走向和生病的可能。在未来,借助人工智能,高血压、糖尿病 、癌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或许能得到预防或者阻断。

              【材料二】人工智能的能力似乎无可估量。一场彻头彻尾的人工智能革命,真切的出现在我们面前。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做出预测:未来,大量的工作岗位将被智能机器取代,数十亿人将成为“无用阶层”, 社会被少数精英阶层掌控。于是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的终极恐惧,进入人类的集体思想——人工智能会控制人类吗?

            • 3.

                  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它的使用范围极为广泛,在企业管理和基本建设中,以及关系复杂的科研项目的组织与管理中,都可以应用。

                  如何应用呢?主要是把工序安排好。

                  比如,想泡壶茶喝。当时的情况是:开水没有;水壶要洗,茶壶茶杯要洗;火生了,茶叶也有了。怎么办?

                  办法甲:洗好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在等待水开的时间里,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等水开了,泡茶喝。

                  办法乙:先做好一些准备工作,洗水壶,洗茶壶茶杯,拿茶叶;一切就绪,灌水烧水;坐待水开了泡茶喝。

                  办法丙:洗净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坐待水开;水开了之后,急急忙忙找茶叶,洗茶壶茶杯,泡茶喝。

                  哪一种办法省时间?我们能一眼看出第一种办法好,后两种办法都“窝了工”。

                  这是小事,但这是引子,可以引出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有用的方法来。

                  ……

                  如果要缩短工时、提高工作效率,应当主要抓烧开水这个环节,而不是抓拿茶叶等环节。同时,洗茶壶茶杯、拿茶叶总共不过4分钟,大可利用“等水开”的时间来做。


              (1) 

              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统筹方法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选文第二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选文列举甲乙丙三种方法,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洗茶壶茶杯、拿茶叶总共 不过4分钟”加下划线字“不过”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选文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一)


              人口与环境

              ①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已经有二三百万年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口的增长一直是很缓慢的。从18世纪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才明显加快起来。目前,地球上的人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数量。据统计,1990年世界人口达到了53亿。

              ②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与世界人口的基本相似(如图)。以解放后为例,1949年我国人口为5.4亿,到1990年则增长为11.6亿,翻了一番还多。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2%。

              ③人在一生中,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如水、空气、土地、动植物资源、能源等。这些资源都需要从环境中获取。随着人口的高速增长以及人类消费水平的提高,人类必然要向环境索取越来越多的资源。然而,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环境为人类提供各种资源的能力是有限的。这样,人类不断扩大的需求与有限的资源之间便产生了尖锐的冲突。

              ④就拿耕地来说,耕地上生产的粮食是人类食品的主要来源,然而人类所拥有的耕地现状却不容乐观。地球表面的陆地大约只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30%,而耕地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1%左右,并且可供开垦而尚未开垦的耕地已不多。与其他国家人均耕地面积相比,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只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3左右。随着人口的增长,很多耕地变成了住宅用地,再加上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因素,使人均耕地面积急剧下降。据统计,1951年,我国耕地有1.08亿公顷,人均耕地0.19公顷。到了1981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下降到0.99亿公顷,人均耕地也只有0.10公顷了。如果人口再无节制地增长下去,我国人多地少的局面将会越来越严峻。

              ⑤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冲击和压力也越来越大,特别是毁林开荒、开垦草原、围湖造田等措施,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气候失调,洪水、旱涝等自然灾害也频繁发生。[A]我国历史上也有这样的例子。[B]黄土高原原来有茫茫的林海和无边的草原,非常适合人类生活。但由于人口过于集中、长期掠夺式的开发和战争等原因,破坏了植被,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平衡失调。[C]如今,黄土高原的许多地方已经变成了沟壑纵横的荒山秃岭。[D]可见,人口过度增长是导致生态平衡失调的重要原因。

              ⑥为了人类世世代代有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人类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做到有计划地发展。

               (1)第④段加横线的“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它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控制人口过度增长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概括第一部分(①至⑤段)的大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十一岁的阳光   

              逼着自己撕开一丝眼缝,感觉还有些迷糊,少年毕竟是贪睡的,可转念一想,还得早些去学校,依拉的事是大事,万万不能耽搁。我揉揉眼,从床上爬起来。

              太阳把瑞丽江照得如金子般闪亮,晨风在江面飞过,一会儿钻进树丛里,一会儿钻进水汽中,一会儿钻进村寨里。我来到依拉家的竹楼下,大声叫:“依拉”。依拉下楼来时,眉皱皱的,我把手里的钱朝着她一扬,说:“ 依拉,一定没事的。”她抿着嘴羞涩地笑了,露出可爱的小虎牙。

              我们在路上遇到了班主任岩坎老师。依拉一直低着头,我竭力地抬起头来,说:“老师,依拉的爸爸去缅甸背玉石毛料,伤了脚,家里也没有钱让她读书,她快读不成书了……”岩坎老师说:“不怕不怕,我们一起想办法。”我说:“能不能把我的学费分一半出来给依拉缴学杂费,等以后有钱,再补上,好不好,老师?”我心里在想,现在依拉家里是拿不出钱的,我每个星期有生活费,可以慢慢省出来,不但可以替依拉缴上学费,还可以替她补上生活费。老师说:“艾傈,你们不用担心,我来想办法。”他的脸又转向依拉说:“没事的,学费我先给你垫着,好好读书就是了。你还这么小,不上学可不行。”我们两人不愿意老师这么做,因为老师也穷,我们是知道他家家境的。依拉不知道该怎么说,放声大哭起来。

              因为家里和学校隔得远,我们都是住在学校,星期天回家带上一周的粮食和菜,平时就自己做饭吃。一个人的饭菜两个人吃,我知道是不行的,得想想办法。该用什么办法给依拉找生活费,再把岩坎老师垫的钱还上?

              靠近公路边有一个工地,一群大妈在那里砸石子。我对依拉说:“这个我们能做呀!要不了多久,我们就会把学杂费挣回来。”起初我们想,不就是砸个石子吗?多大的事!结果可不像我们想的那样:用力小了,砸不破;用力大了,一会儿就累了,还会把石子砸碎。另外,两只手得配合默契,要不石子会飞出老远;眼睛也得留神,一锤下去,有时砸不着石子,倒把自己的手砸得鲜血淋漓。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我们下午放学就去工地砸石子,每天干一个小时,再回去做饭、写作业。干了一星期,两个人得了六块钱,我们商量先给老师送去。

              第二天我们去送钱时,岩坎老师看到我们笑笑地说:“听说你们每天去砸石子,是不是很辛苦?”我们异口同声地说:“不辛苦、不辛苦……”老师问:“不好好读书,怎么想着去砸石子呢?”我鼓起勇气说:“老师,我们不能连累你给我们垫学费,我们想用自己的双手挣出来。”岩坎老师笑得更灿烂了:“好好好,你们这种自立精神值得表扬,只要不耽误学习就好,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成为班上最优秀的学生。只是这钱,老师不能收,就算我给你们的奖励吧!”

              那一年,我们都是11岁。                                              

              (1)联系全文,说说题目中“阳光”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写出一种,并说出它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说说文中的“艾傈”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两位小女孩的求学经历,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不可貌相的火龙果

                 ①十多年前,当我第一次在超市水果区看见火龙果那怪异的长相时,吃了一惊。不禁在心里暗暗描摹它妈妈的长相,该是高高大大的热带雨林植物吧。     

              ②第一次看到火龙果树时,又吃了一惊——火焰般炫目的火龙果,竟长在霸王鞭上!大概是火龙果孩子太大、太重,妈妈们的躯体全都耷拉下来,趴在简易木架上,不堪重负。只有艳红或青绿的火龙果,霸气地从绿茎中探出头来,注目我的惊讶。微甜爽口的火龙果,竟然是仙人掌科植物霸王鞭的果实!这浑身长满刺的家伙,竟然可以结出人人爱吃的水果!    

              ③其实,仙人掌科植物所结的果实,我第一个吃到的就是火龙果。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的母子光系。北方人或许对霸王鞭不熟悉,但对仙人球都熟悉吧。嫁接仙人球的砧木就是霸王鞭---嫩生生、胖乎乎的绿茎上,有三四条突起的棱角,棱角上遍布着坚硬的刺,如同传说中的”霸王”手里挥舞的鞭子。

              ④老家在巴西、墨西哥等中美洲热带沙漠地区的火龙果,在经历了高温、干旱、多风的磨砺后,逐渐练就了一身绝妙的生存技能。霸王鞭所做的第一步,是将浑身上下的叶子变身成坚硬的刺,一来可以减少水分蒸发;二来可以抵挡沙漠动物们饥渴的嘴巴。    

              ⑤接下来,霸王鞭将自己的根系长度变短,让其伸缩范围变广,目的是在下雨时,收集更多的雨水。不仅如此,他还努力长出气生根,以吸收空气中更多的水分。靠着这些游龙般的气生根,霸王鞭可以轻松的爬上岩石、沙堆以及任何超过它们身高的物体竭力收集阳光,汲取攀附物体上的营养,然后贮藏在自己厚厚的肉茎里。遇上干旱,这些存货就派上了用场。  

              ⑥沙漠里,白天气温太高,对于霸王鞭来说,选择白天开花,高温灼伤的不仅仅是娇嫩的花朵,还包括传种接代的伟业。那就夜晚开花吧,霸王鞭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晚上七点开始,看似笨拙的霸王鞭花苞徐徐打开,如玉如冰琢出的花瓣,一点点绽放。花朵很像昙花,是多层喇叭状,花蕊娇黄,花瓣洁白,花香雅致。只可惜,一朵花的美丽,只能维持一夜,天亮时便默默凋谢萎蔫。    

              ⑦刚刚爬上枝头的火龙果宝宝,是青绿色,隐在无数绿茎的中间,并不起眼。随着果实的长大,红色逐渐增多,当整个果实变成艳丽的玫红色,就是火龙果对沙漠动物们的宣告:“点心出笼了,快来享用吧!”它要用这些点心换取传播。

              ⑧火龙果的悉心设计,体现在果实的每个部分:“点心”的外表看似有鳞片,其实是光滑的,让动物果腹;将黑色细芝麻粒的种子,散布在浆状(胨状)果肉里,丝毫不影响味道和口感。即使部分种子被动物的牙齿磨碎了,火龙果也在所不惜,因为每个果实内含有数千乃至上万粒种子,前赴后继。不仅如此,火龙果还让种子具备了“穿越”功夫,能够在动物的肠胃内走一圈,而不被消化。于是,用火龙果填饱肚皮的动物,打着饱嗝转悠到其它地方便便时,就替火龙果远距离播了种,还顺带施了肥料......如此这般,火龙果代代相传。    

              ⑨现在我国南方乃至内地,都可以看到缀满火龙果的植株。不同的是,在原产地,火龙果靠蛾子和蝙蝠传粉,而在内地,必须要仰仗辛勤的果农。   

              ⑩火龙果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调动了沙漠动物的积极性,人类也逐渐成为它传播大军中的一员

              (1) 火龙果靠哪些技能在沙漠中生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品味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表达效果。

              靠着这些游龙般的气生根,霸王鞭可以轻松的爬上岩石、沙堆以及任何超过它们身高的物体竭力收集阳光,汲取攀附物体上的营养,然后贮藏在自己厚厚的肉茎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三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中医针灸
                  ①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委员会在内罗毕审议通过了中国中报的项目“中医针灸”,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中医针灸的热切关注。
                  ②中医针灸足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足把毫针刹入患者身体某一穴位,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然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共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城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③中医针灸的治病原理主要有三个。其一调和阴阳。在正常情况下一人体中阴阳两方面处于相对平衡状态,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基本上是通过经络、脸穴配伍和针刺手法来实现的。如胃火炽盛引起的牙痛,属阳热偏盛,治宜清泻胃火,取足阳明万经穴内庭,针刺泻法,以清泻胃热。其二,针灸具有扶正祛那作用,具体表现为补虚泻实。其三,针灸通过穴位的刹激,具有硫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止痛,更是痛经络、疏闭阻的结果。
                  ④针灸医学最早见于两千年多前的《黄帝内经》一书 .《大帝内经》说:“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 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⑤人有300多个穴位,用针扎扎就可以治病,咱们老祖宗是怎么想到这个神奇的疗法?
                  ⑥在断石器时代,受伤的人偶然被一些坚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碰到身体某个部位,会出现身体疼痛减轻的现象。于是,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锋利的石块来刺激这些身体部位,这就是最早的针具---砭石。老祖宗被石头碰了一下碰出大发明。灸法是伴随着火的使用而形成的。
              我们的祖先在用火中,发现躯体的某些病痛,受到火的熏烤或灼烧后有所缓解,在得到这样的启示后逐渐发明了灸法。
                  ⑦在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中,已形成了人体完整的经络系统,并对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等做了详细论述。到了宋代,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编撰了《相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穴位。他还铸造了2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穴位,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公元6世纪,针灸就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如今已走向世界。
                  ⑧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获悉,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有华人或当地人士开设的中医、针灸诊所。 据报道,美国登记的职业针灸师有1.1万余人,德国有3万名针灸师,墨西哥的针灸师有5000多人,澳大利亚有4500个针灸、中医师,巴西有针灸师1.5万余名,新加坡有中医师1500人,中国香港特区登记的中医、针灸师有7707人,甚至在南太平洋岛国中只有两万人口的基里巴斯也有两个中医诊所。这些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中医、针灸诊所,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打下了广泛的基础。
              ---节选自《百度百科》(有改动)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章第①自然段有哪些作用?
              (2)选文⑥⑦两段的位置能否调换?请简要分析理由。
              (3)文中第⑧段的划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4)第④段划线句子中的“大量”能否删去?为什么?
              “《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
              (5)阅读下面这则材料,说说中医针灸和中医按摩有哪些异同点。、
                  材料:运用手、指的技巧,在人体皮肤、从肉组织上连续动作来治病,这种方法,叫作按摩疗法。中医按摩的历史悠久。在远古时期,中国鱿有推拿医疗的活动。当时的人们在劳动中遇到损伤而发生疼痛时,本能地用手法按摩痛处,就会感到疼痛减轻或消失。经过长期实践后,古人认识到了按摩的作用,并成为自觉的医疗活动,以后逐步发展形成了中医的推拿学科。
              相同点: ______
              不同点: ______ 。
            • 7.

               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

                                                                                                   孙道荣

              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回家。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的父亲,将身子往一边挪了挪,对我说,坐下吧。印象里,那是我第一次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也是父亲第一次喊我坐到他的身边,与他坐同一条板凳。

              家里没有椅子,只有板凳,长条板凳,还有几张小板凳。小板凳是母亲和我们几个孩子坐的。父亲从不和母亲坐一条板凳,也从不和我们孩子坐一条板凳。家里来了男性客人,父亲会起身往边上挪一挪,示意来客坐下,坐在他身边,而不是让他们坐另一条板凳,边上其实是有另外的板凳的。让来客和自己坐同一条板凳,不但父亲是这样,村里的其他男人也是这样。这是一种尊重,让一个人坐在另一条板凳上,就见外了。

              第一次坐在父亲身边,其实挺别扭。坐了一会,我就找了个借口,起身走开了。

              工作之后,我学会了抽烟。有一次回家,与父亲坐在板凳上,闲聊,父亲掏出烟,自己点了一根。忽然想起了什么,犹豫了一下,把烟盒递到我面前说,你也抽一根吧。那是父亲第一次递烟给我。父子俩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闷头抽烟。烟雾从板凳的两端漂浮起来,有时候会在空中纠合在一起。而坐在板凳上的两个男人,却很少说话。与大多数农村长大的男孩子一样,我和父亲的沟通很少,我们都缺少这个能力。在我长大成人之后,我和父亲最多的交流,就是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默默无语。

              父亲并非沉默讷言的人。年轻时,他当过兵,回乡之后当了很多年的村干部,算是村里见多识广的人了。村民有矛盾了,都会请父亲调解,主持公道。双方各自坐一条板凳,父亲则坐在他们对面,听他们诉说,再给他们评理。调和得差不多了,父亲就指指自己的左右,对双方说,你们都坐过来嘛。如果三个男人都坐在一条板凳上了,疙瘩也就解开了,也就和解了,母亲就会适时走过来喊他们,吃饭,喝酒。

              结婚之后,有一次回乡过年,与妻子闹了矛盾。妻子气鼓鼓地坐在一条板凳上,我也闷闷不乐地坐在另一条板凳上,父亲坐在对面,母亲惴惴不安地站在父亲身后。父亲严厉地把我训骂了一通。训完了,父亲恶狠狠地对我说,坐过来!又轻声对妻子说,你也坐过来吧。我坐在了父亲左边,妻子扭扭捏捏地坐在了父亲右边。父亲从不和女人坐一条板凳的,哪怕是我的母亲和姐妹。那是惟一一次,我和妻子同时与父亲坐在同一条板凳上。

              在城里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后,我请父母进城住几天。客厅小,只放了一对小沙发。下班回家,我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指着另一只沙发对父亲说,您坐吧。父亲走到沙发边,犹疑了一下,又走到我身边,坐了下来,转身对母亲说,你也过来坐一坐嘛。沙发太小,两个人坐在一起,很挤,也很别扭,我干脆坐在了沙发帮上。父亲扭头看看我,忽然站了起来,这玩意太软了,坐着不舒服。只住了一晚,父亲就执意和母亲一起回乡去了,说田里还有很多农活。可父母明明答应这次是要住几天的啊。后来还是妻子的话提醒了我,一定是我哪儿做得不好,伤了父亲。难道是因为我没有和父亲坐在一起吗?我的心,隐隐地痛。后来有了大房子,也买了三人坐的长沙发,可是,父亲却再也没有机会来了。

              父亲健在的那些年,每次回乡,我都会主动坐到他身边,和他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父亲依旧很少说话,只是侧身听我讲。有一次,是我升职后不久,我回家报喜,和父亲坐在板凳上,年轻气盛的我,一脸踌躇满志。父亲显然也很高兴,一边抽着烟,一边听我滔滔不绝。正当我讲到兴致时,父亲突然站了起来,板凳一下子失去了平衡,翘了起来,我一个趔趄,差一点和板凳一起摔倒。父亲一把扶住我,你要坐稳喽。不知道是刚才的惊吓,还是父亲的话,让我猛然清醒。这些年,虽然换过很多单位,也做过一些部门的小领导,但我一直恪守本分,得益于父亲给我上的那无声一课。

              父亲已经不在了,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

              现在,每次回家,坐在板凳上,                       。 


              (1)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在父亲心中,“同坐一条板凳”在不同情况下分别意味着什么。
              (2) 请结合上下文,赏析下面加点语句。

              (1)父亲扭头看看我,忽然站了起来,这玩意太软了,坐着不舒服。

              (2)正当我讲到兴致时,父亲突然站了起来,板凳一下子失去了平衡,翘了起来,我一个趔趄,差一点和板凳一起摔倒。

              (3) 本文原题为《和父亲坐一条板凳》,发表时作者改为《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你认为这样改动有什么好处?
              (4) 请结合主题及文章语境,为文章补充一个结尾。

              现在,每次回家,坐在板凳上,

            • 8.

              人类捕鸟,灾难其后

                                林  森

              ①湖南省新化县槎溪镇鸟坳村位于千年鸟道的罗霄山脉,是候鸟南飞的必经之地,近年来,这里已成候鸟迁徙路线上的一个断点。难以计数的候鸟丧命于此。有当地村民表示,有一天打下来的鸟就足有1吨。这条迁徙路线上,大多是小型鸟,每只只有100克左右,1吨差不多就是10,000只野生鸟。

              ②多么令人惊心动魄的残忍和数字!殊不知人类的好日子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鸟类的多种功能和作用来实现的。

              ③世界上85%以上的鸟类可以程度不同地捕食害虫,即便是小小的麻雀每年也能捕食许多害虫。燕子能吃苍蝇、飞蛾和蚊子;啄木鸟能吃天牛幼虫;灰喜鹊能吃松毛虫等。1只大山雀在繁殖季节每天喂小鸟100余次,平均每窝按3只小鸟喂食,再加上大鸟自己的捕食,一天能消灭害虫400-500条,一窝大山雀在喂养幼鸟期间就可消灭害虫10000 余条。在欧洲1000只紫翅椋鸟在繁殖期间能消灭22吨蝗虫,而 1吨蝗虫一天的食物量与2500人一天的食物量相当。猫头鹰和鹰等猛禽大多以老鼠等啮齿类动物为食,对控制农业、林业鼠害以及危险疫病的传播,有着重要的贡献。猫头鹰的食物中99%是啮齿类动物,1只猫头鹰一个夏季所消灭的老鼠,相当于保护了1吨粮食;1年所吃掉的老鼠等于保护了一两万斤粮食。以此观之,每年鸟儿吃掉害虫保护的粮食足以供给地球上的人们吃好几个月。

              ④鸟儿能够维护生物多样性,它们与其他动、植物共同生活、相互依存。每消失一种鸟类,意味着与其伴生的 90 种昆虫消失,35种植物消失,2至3种鱼类消失。在鸟类与植物的共生关系中有一种特别重要的依存关系,即许多植物的种子是靠鸟类来播散的。雁鸭类、鸠鸽、啄木鸟、乌鸦等,是植物种子的重要播散者,而且,很多植物种子经过鸟类消化后,更容易萌生和成长。蜂鸟、食蜂鸟、太阳鸟、啄花鸟、锈眼鸟、鹦鹉等鸟类嗜食花蜜,对有花植物的传粉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⑤与渡渡鸟一样,大颅榄树也是毛里求斯的一种珍贵特产。但是渡渡鸟灭绝后,大颅榄树也渐渐稀少,最后彻底消失了。今天人们才知道,大颅榄树的种子必须靠渡渡鸟消化过后才能发芽,没有了渡渡鸟对大颅榄树种子的首先孕育和催化,大颅榄树就再也不会生儿育女和繁衍后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某种鸟类的灭绝与植物乃至人类的生存的关系。

              ⑥海鸟眼睛的盐腺,能把喝下去的海水中的盐分排出,据此人们就能把地球上占总水量97%的海水进行淡化。未来飞机的设计可以模仿蜂鸟实现垂直起降、空中悬停及掉头等特性。还有一些鸟类能飞越几千米的高空而保持脑血管供血畅通,不会缺氧,这也为人类提供了在供氧不足的高原环境中正常生活和延长生命的重要线索。

              ⑦鸟类每天吸入大量的空气,进食相当于其体重的食物。在呼吸和进食的同时,鸟类具有较强的富集有害物质的功能,空气和食物如果被污染,通过收集和分析鸟类胃内容物的方法,就可知道环境的污染状况。

              ⑧鸟类被直接利用那就是为人类提供衣食、医药、役用和观赏等生活之需等,事实上今天的人类几乎已经离不开鸟类。

              ⑨现在已知的鸟类有9775种,其中约4000种是候鸟。在这9775种鸟类中已有1212种灭绝,占所有鸟类的约1/8,此外,还有179种鸟类面临严重威胁,344种面临高度灭绝危机,688种鸟类目前已非常罕见。

              ⑩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量挥霍以及对生物栖息地的不断破坏,人类身边的自然世界正在恶化和消失。鸟类濒临灭绝的原因中,栖息地破坏和改变占60%,人类捕杀占29%,外来物种竞争、国际贸易、污染等占11%。破坏环境和大量捕杀鸟类,最直接的后果是人类将要忍饥挨饿。而每消失一种鸟类,意味着大量的植物和动物也消失,甚至殃及鱼类。例如,每两种鸟类灭绝,必然有一种哺乳动物随之消亡。失去了这些为数众多的生物资源,人类的生存将变得越来越拮据。更严重的是,如果大量植物随着鸟儿的消失而灭绝,人类生存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危机。

              ⑪人类不是不可以利用鸟类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但与此同时也需要积极地保护鸟儿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正如人与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的关系一样,人与包括鸟类在内的其他动物和植物同样也是一个共生体,如果人类保护包括鸟类在内的其他动物和植物,人类也就在为自己铺就永续生存之道。保护鸟类和其他动植物,也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1) 作者为什么说“人类的好日子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鸟类的多种功能和作用来实现的”,请根据提示补充有关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在仿生学中发挥重要作用;④在环境监测方面发挥作用;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和_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概括说明鸟类濒临灭绝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结合第④⑤⑩三个自然段的内容,简要说明“鸟类的灭绝与植物乃至人类的生存”具有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蝙蝠鼠中仙

              秦自民

              (1)蝙蝠的样子有点像老鼠:尖嘴、细牙、小眼,还有一对能竖立的耳朵,而且也跟老鼠一样喜欢夜晚活动。也许是由于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喜老自嘲》中有“蝙蝠鼠中仙”这样的诗句,蝙蝠也被称为鼠仙。

              (2)古今中外,人们对蝙蝠毁誉参半。唐代诗人孟浩然写道:“虫之属最可厌莫如蝙蝠,而今织绣、图画皆用之,以福同音也。”可见,由于蝙蝠的“蝠”与幸福、福气的“福”同音,使得人们对蝙蝠青睐有加,建筑物、装饰品、家具、服装、瓷器、玉器、书 画上经常有蝙蝠图案,尤以门窗上雕刻五只蝙蝠最为常见,寓意“五福临门”。

              (3)不过,很多人不喜欢蝙蝠,可能是受到一些传说的影响。明朝学者冯梦龙在《笑府》中编了一个故事:凤凰寿,百鸟朝贺。唯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如此倨傲?”蝙蝠曰:“吾有足,属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蝙蝠亦不至。麒亦责之。蝙蝠曰:“吾有翼,能飞,属禽,何为贺欤?”继而,凤凰与麒麟相会,语及蝙蝠之事,相与慨叹曰:“今世风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实无奈他何!”这个故事嘲讽了那些卑鄙无耻、没有立场的人。

              (4)在西方,蝙蝠是吸血鬼的化身,传说罪恶的灵魂能转世成吸血蝙蝠继续作恶。这些故事的流传给蝙蝠带来了邪恶的坏名声。而事实上,蝙蝠家族中也确实有吸血蝙蝠存在,如分布在美洲热带地区的普通吸血蝠、白翼吸血蝠和毛腿吸血蝠。

              (5)人们把蝙蝠和吸血鬼联系起来,可能与蝙蝠是夜行性动物有关。白居易在《洞中蝙蝠》中说蝙蝠“黑洞深藏避网罗”。蝙蝠白天隐藏起来,既有利于安全,也有利于安静地歇息、降低体温和代谢速度,这样既可以延年益寿,又可以养精蓄锐,到了夜晚可以精力充沛地外出觅食。

              (6)南宋诗人范成大在《高楼曲》中有“岁暮天涯客,黄昏蝙蝠飞”的诗句。的确,蝙蝠很善于在漆黑的夜晚捕食蚊、蝇、飞蛾等昆虫。捕食昆虫既满足了蝙蝠的口腹之需,也帮了人类的忙,因为这些昆虫大多数是有害的。事实上,蝙蝠是世界上最好的害虫杀手之一。

              (7)蝙蝠之所以对害虫有那么大的威力,部分的原因是由于即使在漆黑的环境中它也能“看见”猎物。但是,蝙蝠的视力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长处,他的看家本领是回声定位能力。

              (8)正如人眼能根据从物体反射回来的光波分辨物体的形状、大小和颜色一样,蝙蝠的耳朵能根据从物体反射回的超声波分辩物体的方位、距离、大小和性质。这种通过对回声的频率强弱以及发出与收到回声的时间间隔等进行分析来探测目标的方式就是回声定位。蝙蝠喉部通过声带震动而定向发射超声波,这种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到的,但对蝙蝠很重要。如果被堵塞耳朵,即使在明亮的环境中,蝙蝠也会像醉汉一样乱撞;如果只蒙住双眼,蝙蝠的行动却不“盲目”,依靠回声定位蝙蝠能准确地发现目标、确定飞行方向,甚至1分钟内可连续捕捉到10余只飞行中的昆虫。

              (9)鉴于蝙蝠的出色表现和非凡本领,荷兰动物行为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廷伯根认为:“不论以何种标准而言,听觉冠军都该属于蝙蝠。”正因为如此,蝙蝠也成了仿生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10)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蝙蝠虽没有真正的翅膀,却有功能绝不亚于翅膀的翼手,蝙蝠家族因此得名“翼手目”。蝙蝠有一系列适应于飞行生活的结构特点。前肢为构造极其轻巧的翼手,这种翼手宽大灵活,操控性极佳,可以随心所欲地变换形状产生升力,因此,蝙蝠在空中急转弯的本领远胜于鸟类。此外,蝙蝠胸、肩部的强大肌肉集中在躯干部,胸骨具有和鸟类一样的龙骨突起,锁骨也很发达。这样的构造使蝙蝠飞起来更加灵巧自如。

              (11)独特的飞行能力和回声定位本领,使蝙蝠具有高超的捕食能力。大多数蝙蝠以昆虫为食,也有一些蝙蝠的喜好与众不同。

              (12)世界上有一种蝙蝠具有罕见、奇特而又令人惊诧的饮食习惯,它们的猎食目标竟然是水中的鱼。兔唇蝠就是这样一位渔夫。它能利用超声波探测到猎物,强大的飞行能力能保证它轻盈地掠过水面,而修长的脚趾和锋利的爪子,使其能轻而易举地抓到浅水中浮游的光滑的小鱼。

              (13)得益于漫画中的超级英雄“蝙蝠侠”,蝙蝠的形象在今天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的确,蝙蝠不是老鼠,蝙蝠是像神仙一样飞行的哺乳动物,蝙蝠是鼠中仙。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 简析选文第①~④段引用诗文和传说的作用。

              (2) 下列诗文对蝙蝠特点的描述与选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曹植《蝙蝠赋》:“行不由足,飞不假翼。……不容毛群,斥逐羽毛族。”

              B.葛洪《抱朴子》:“千岁蝙蝠,色如白雪。……此物得而阴干末服之,令人寿万岁。”

              C.清人蒋世栓《费生天彭画赠百泉》:“世人爱吉祥,画师工颂祷。谐声而取譬,隐语戛戛造。”

              D.范成大《蝙蝠》:“伏翼昏飞急,营营定苦饥。聚蚊充口腹,生汝亦奚为?”

              (3) 选文第(1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4) 在行文过程中,选文特别注重内容的衔接过渡,结构的严谨契合。请仿照文中三处画线句子,在第⑩段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

            • 10.

              材料一 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座谈会期间表示:“现在很多人,到什么地方先问‘有 没有 Wifi’,就是因为我们的流量费太高了!”他对有关部门负责人说,可以研究如何把流量费降下来,“薄利多销”,在网络上引发了如潮点赞。在某种程度上,李克强总理是在代表千千万万的网民发声,是在为面临网络服务质量不佳与资费过高的用户“维权”。李克强总理敦促“提网速降网费”,不仅关系到普通用户的体验与感受,更可能影响“互联网+” 时代的发展进程与谁能抢得有关领域的制高点。

              材料二 如今,手机款式不断翻新,功能不断增多。中国城市学生几乎人手一机。农村学生使用手机也逐渐多了起来,一年前只有10%,现在已达到40%以上。手机进

              校园,不仅浪费了学生许多学习的宝贵时间,影响听课效率;容易滋生事端,学风涣散,还严重败坏考风,各种事故防不胜防。目前美国大部分学校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意大利 2007 年起就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学生在教室使用手机,芬兰禁止无线通讯公司直接向青少年推销手机入网等移动通信服务,否则将被处以 10万欧元的罚款;2009

              年1月,日本文部科学省要求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上学,并要求制定高中学生“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等规定;同年8月,印度教育中央委员会要求中学将手机禁用范围从教室扩展至整个校园;2009 年10月9日,法国参院通过法案,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在中国,中学生能否带手机进校园,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

              材料三

              中国中小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统计图表

               

              (1) 你从材料三的调查图表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2) “中国城市学生几乎人手一机”一句中“几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3) 以上材料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任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