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下面的理解和赏析, 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颔联借用“孤灯”与“一雁”意象,渲染了孤独凄凉的氛围。

              B.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迸”写出了乡愁之强烈;“入”,将乡愁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乡愁之绵长。

              C.诗人停舟钱塘,入市沽酒,借酒消愁,思乡之愁终于得以排遣。

              D.这是一首羁旅诗,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E.本诗语言清新雅致,描绘的画面宁静恬淡,富有自然气息。
            • 2.

              西塞山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 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 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 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 3.

              修车老汉

              桥下的修车老汉死了。听说死得很惨,在桥上被汽车撞个血肉模糊。

                  一个卑微生命的离去,就像天空中一颗流星一闪即逝,再平常不过,于忙忙碌碌的世人更是毫无影响的——只是又一次骑车过桥,轮胎破了,烈日下推车,在桥下找不到修车老汉,挨了另一修车档的“宰”时,才记起曾经有这么一个人。

                  在这个城市里骑车上下班,常常会遭遇这样的尴尬:早上准备骑车出门,发现车子丢了;火急火燎担心上班迟到猛踩脚踏板,轮胎不争气了——遭遇不测,扎上了钉子铁块,破了。

                  那天,本就起床晚了,正奋力骑行在桥上匆匆赶路的我,忽地感觉脚上用不上劲了——我最担心的情况出现了,轮胎破了。

                  像泄了气的轮胎一样,推着车子过桥。桥下不远处就是老汉的路边修车档:一个黑乎乎的塑料盆装着半盆黑乎乎的水;一个皱巴巴的蛇皮袋铺在地上,上面摆着剪刀、铁锤、钳子等工具;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月饼盒装着汽芯、螺钉、垫片等细小物件;一个还算精神的打气筒直立在一边……这就是老汉修车档的全部。

                  一头白发的老汉正在给我前面一位紧张地补胎——不用说,又是一位中了招的主。

                  “赶紧帮补一下!”屋漏偏逢连阴雨,心想迟到了回去挨领导批是肯定的,前面那位推车一走,我就催促老汉。

                  “嗯!”老汉接过车,一双粗糙油污的手麻利地动起来。很快,老汉从前后轮胎各取出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钉子。

                  “路上长钉了!”看到这两个一模一样的钉子扎破了我的车胎,害我上班迟到,我气不打一处,拿话损老汉——媒体上登过,一些不法分子一边在马路上撒钉子,一边在前面守株待兔修车补胎。

                  我怀疑老汉,边说边观察老汉的反应。

                  “嗯!”老汉听出我的话外音,抬了下头,应了一个不置与否的单音字后,低头继续干活。

                  老汉抬头瞬间,脸上风干了的皱纹格外显眼。

                  “现在的人,人心不古,见利忘义!”我心存怀疑,却又苦于没证据,还得求助于他,心里忿忿不平,继续用言语发泄愤怒,“卖棺材的恨不得亲自去杀人,开药店的巴不得全城投毒……”

                  “嗯!”老汉这回头没抬,手也没停,又是不置与否地应了个单音字。

                  心虚了吧?话都不敢接,就像抓了小偷现行,我一脸正义。

                  “好了,两块!”老汉停下手中的活,站了起来,拍了拍微微驼着的背,言简意赅。

                  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老汉站起来的那一瞬,我突然有心悸的感觉——老汉特像乡下的父亲,苍老、能干又狡黠。

                  但愿钉子不是你撒的,但愿善良在你那还有一丝尚存,看着这像父亲一样的老汉,我把到嘴边更恶毒的话咽了回去。付了还算公道的两块钱,急急赶路。

                  这是我第一次跟老汉打交道。

                  没多久,我再次“帮衬”老汉的修车档。依旧是麻利的动作,依旧是“嗯”到底的言简意赅,依旧是有些许的心虚。

                  老汉修好车站了起来捶捶腰。而我再次面对老汉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我不再有心悸的感觉,我更多相信我的判断,他就是撒钉子的人—我看到他的铁盒有好多一模一样的钉子!

                  老汉在马路上撒钉子终于还是被我抓了现行。

                  那天要陪领导坐早班机出差,天刚蒙蒙亮,我就骑车出门去单位。

                  清晨一切都还睡意朦胧,路上车少人稀。上桥时,远远见到一黑影和我相向而行。黑影在桥上走走停停,时而弯腰,时而直行,怎么看都不像正常赶路的。

                  一开始,我没怎么在意,或许是黑影落下什么东西,在桥上寻找。靠近了,从微驼的后背和苍白的头发,我认出黑影是修车老汉。

                  难道是趁着车少人稀,在马路上撒钉子?

                  “干吗?”修车老汉正好弯下腰,我大吼一声。

                  兴许太专注撒钉子了,老汉没注意到我已逼近,被吓住了:老汉直直站着没动,左手拿着两个估计来不及撒下去的钉子,右手有一团黑乎乎的东西。

                  “嗯!”老汉发现是我,顿时轻松了 下来,“吓死了!”

                  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在晨曦中分外耀眼,我却没了心悸和怜悯,心里只有厌恶和憎恨!

                  “怎么能这样?!”粗话我骂不出口,但声音绝对够大,大到桥下江里的鱼虾大约都能听见。

                  “嗯!啊?”老汉还是言简意赅,只比刚才多了一个语气词。

                  “别再这样了!”哎!面对像乡下父亲一样的老汉,怎么说他好呢?

                  ……

                  出差回来好长一段时间不用“帮衬”老汉。老汉被我撞见撒钉子后,或许是良心发现了,不再撒钉子,生意也就似乎“冷清”起来,上下班高峰期不再忙得没空站起来,常常见他微驼着背站着朝桥上张望。

                  我每次都是呼啸而过,不停一分一秒。

                  但愿老汉改过自新了!

                  老汉不知改过了没有,老汉却死了。原本,像老汉这样一个卑微生命的离去,于世人毫无影响,也无人会记挂。然而,老汉在离去后半年,却引起了轰动——本城晚报报道了老汉的事:修车老汉数年如一日,用磁铁吸走不法分子撒在桥面用来扎车轮胎的钉子,不幸遭遇车祸……

                  对照那篇报道,我才知道,老汉右手那团黑黑的东西是磁铁,铁盒里装的是他每天吸走的钉子!

                  报道说,老汉因为儿子在桥上开车,车子被钉子扎破轮胎出车祸身亡,自此之后,老汉就在桥上吸钉子,桥下修车。

                  怀揣着那份报纸,我骑车出门,在桥下老汉昔日的修车档前,我仿佛又看到了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的老汉。

                  我也看到了乡下的父亲。

              下列各项中,对本文分析、理解 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是按照时间的先后来组织材料,并用倒叙方式来叙写故事的。
              B.小说结构精巧,前后照应,并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感人至深。
              C.“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是对老汉的特写,表现了老汉生活艰辛,形象丑陋。
              D.作者在第⑤自然段不惜笔墨地描写出老汉的修车档,是为了说明老汉修车档的简陋和人物的卑微,为叙写自己对老汉的不友好态度做铺垫。
              E.文中多次写到老汉像乡下的父亲,“我”之所以有这样一种感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认为老汉苍老、能干又狡黠,而父亲也如此。
            • 4.

              秋晚怀茅山①石涵村舍

              许浑②

              十亩山田近石涵,村居风俗旧曾谙。帘前白艾惊春燕,篱上青桑待晚蚕。

              云暖采茶来岭北,月明沽酒过溪南。陵阳③秋尽多归思,红树萧萧覆碧潭。

              【注释】①茅山:又名句曲山,在今江苏句容县东南。②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此诗作者又一说是杜牧。③陵阳:宣州山名,此指宣城。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点题而写,第一句写眼前陵阳的十亩山田近似茅山石涵村,触动了诗人的怀念之情。

              B.第二句写诗人非常熟悉石涵村居的风俗,为进一步描写石涵村的民风民俗做铺垫。

              C.颈联从人转为写物,第五句写石涵村民温暖的春日在岭北采茶的劳动场景,展现村民的勤劳。

              D.第六句月光下村民渡溪买酒,既写出了清幽的环境,也写出了知足快乐的民风。

              E.尾联融情于景,渲染陵阳秋天的色彩悲凉暗淡,暗示诗人思归之情。
            • 5.

              冰窗花

                ①冰窗花盛开在冬日的窗棂上,是一道绝美的风景。尤其是在久居乡下的那些日子里。

                ②于是,每到冬日,我会有意无意念起熨帖在冬日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冬日的居室里,总会生了炉火,白日里,落了雪,一家人和和暖暖地或斜倚、或平躺在温热的土炕上,母亲选了废旧的布料,熬了浆糊,炕头置一炕桌,安安静静地做着鞋垫。父亲借了炉火,熬着罐罐茶,火苗间或跳出来,舔舐着茶罐,茶水滋滋地发着声响,茶香随着响声氤氲开来,整个屋舍内顿时茶香弥漫,即便是不常喝茶的人,浸淫在如此的茶香里,也会有几分迷醉,几分品咂的热望。而我,总是斜倚在墙角,捧了热爱的书籍,一页页,在缓慢流走的时光里,细品一份 恬美与温馨。冬日的白天总是很短,像兔子率性的尾巴,一甩,一天的时光就溜走了。而冬日的夜晚,唯有恬静与安谧。雪花簌簌地落着, 风安静地睡去,远山近水被夜色围拢而来,婴孩一般安卧在村庄阔大的臂弯里。屋舍之内,炉火正旺,壶水呼呼地散发着热气,木格窗棂的玻璃上,热气凝结而成的水珠簌簌流泻下来,洇湿在墙壁上,像梦呓的印痕,烙着时光的印记。

                ③晨曦微亮,不必急于晨起 ,和衣而坐,望向邻近的窗棂,你会惊喜地发现,整个窗玻璃上冰窗花葳蕤如春,轻轻地凑近鼻息,似乎能嗅出冰窗花散发着馥郁的馨香,冰洁,剔透,令人心灵震颤。手指轻轻抚摸上去,冰窗花棱角分明,如一朵朵雪花,被夜神的手指悄悄安抚上去,灵动而又精美,既有花之妩媚造型,亦有花之悄然神韵,不是俗世那一双巧手能够裁剪得出的。面对如此精美的自然神物,又有谁忍心去擦拭呢?但又有谁能长久地屏息凝视,而不凑近鼻息呵气顽皮呢?于是,悄然撮圆了嘴唇,凑上前去,吹灰般轻吹一口气,冰窗花随着热气消融开来,逐渐地四散开去,这个过程,是多么的美妙而悄然无声。

                ④就这样,冰窗花伴随着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而今我已走过而立之年,故园的老屋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老去,像一个人的暮年,正在经历着风吹日晒的剥蚀。而盛开在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还依旧长久地驻扎在我的梦中,每每半夜惊醒,我都在与冰窗花相视而笑,彼此言说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⑤冰窗花,你盛开在故园窗棂上的,不只是花,更是人生路上愈走愈远的梦幻,带着我的牵念和期望。


              【注释】①葳蕤(wēi ruí):形容枝叶繁盛。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以“冰窗花”为线索,回顾作者早年的故园生活,着力描写了盛开在冬日窗棂上的冰窗花。

              B.第①自然段“尤其是在久居乡下的那些日子里”一句起强调作用,并自然地引起下文。

              C.第②自然段中,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描写父亲煮茶的情景,极富表现力。

              D.第④自然段写多年以后,冰窗花依旧长久地驻扎梦中,表现了作者对冰窗花秘密的好奇。

              E.作者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了对悄然消融的冰窗花的惋惜之情。
            • 6.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记得那是12月,我进入巴黎十二大学。我们每周都有一节对话课,为时两个半钟头。在课堂上,每个人都必须提出或回答问题。问题或大或小,或严肃或轻松,千般百样,无奇不有。

                  入学前,云南省《滇池》月刊的一位编辑,向我介绍过一位上对话课的教授:“他留着大胡子而以教学严谨闻名于全校。有时,他也提问,且问题刁钻古怪得很。总而言之你小心,他几乎让所有的学生都从他的课堂上领教了什么叫做‘难堪’……”

                  我是插班生,进校时,别人已上了两个多月课。我上第一节对话课时,就被教授点着名来提问:“作为记者,请概括一下您在中国是如何工作的?”

                  我说:“概括一下来讲,我写我愿意写的东西。”

                  我听见班里有人窃笑。

                  教授弯起一根食指顶了顶他的无边眼镜:“我想您会给我这种荣幸:让我明白您的主编是如何工作的?”

                  我说:“概括一下来讲,我的主编发他愿意发的东西。”

                  全班“哄”地一下笑起来。那个来自苏丹王国的阿卜杜勒鬼鬼祟祟地朝我竖大拇指。

                  教授两只手都插入裤袋,挺直了胸膛问:“我可以知道您是来自哪个中国的吗?”

                  班上当即冷场。我慢慢地对我的教授说:“先生,我没有听清楚您的问题。”

                  他清清楚楚一字一句,又重复一遍。我看着他的脸。那脸,大部分掩在浓密的毛发下。我告诉那张脸,我对法兰西人的这种表达方式很陌生,不明白“哪个中国”一说可以有什么样的解释。

                  “那么,”教授说,“我是想知道:您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

                  雪花在窗外默默的飘。在这间三面墙壁都是落地玻璃的教室里,我明白地感觉到了那种突然冻结的沉寂①。几十双眼睛,蓝的绿的褐的灰的,骨碌碌瞪大了盯着三个人来回看,看教授,看我,看我对面那位台湾同学。

                  “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我说。马上,教授和全班同学一起,都转了脸去看那位台湾人。那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同胞正视了我,连眼皮也不眨一眨,冷冷地慢慢道来:“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

                  话音才落,教室里便响起了一片松动椅子的咔咔声。

                  教授先生盯牢了我,又递来一句话:“您走遍了中国吗?”

                  “除台湾省外,先生。”

                  “为什么您不去台湾呢?”

                  “现在还不允许,先生。”

                  “那么,”教授将屁股放了一边在讲台上,搓搓手看我,“您认为在台湾问题上,该是谁负主要责任呢?”

                  “该是我们的父辈,教授先生。那时候他们还年纪轻轻呢!”

                  教室里又有了笑声。教授先生却始终不肯放过我:“依您之见,台湾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如今?”

                  “教授先生,我们的父辈还健在哩!”我说,“我没有那种权力去剥夺父辈们解决他们自己的难题的资格。”

                  我惊奇地发现,我的对话课的教授思路十分敏捷,他不笑,而是顺理成章地接了我的话去;“我想,您不会否认邓小平先生该是你们的父辈。您是否知道他想如何解决台湾问题?”

                  “我想,如今摆在邓小平先生桌面的台湾问题并非最重要的。”

                  教授浓浓的眉毛好像一面旗子展了开来,向上升起:“什么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呢,在邓小平先生的桌面上?”

                  “依我之见,如何使中国尽早富强起来是他最迫切需要考虑的。”

                  教授将他另一边屁股也挪上了讲台,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坐好,依然对我穷究下去:“我实在愿意请教:中国富强的标准是什么?这儿坐了二十几个国家的学生,我想大家都有兴趣弄清楚这一点。”

                  我突然一下感慨万千,竟恨得牙根儿发痒,狠狠用眼着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站了起来对他说,一字一字的:“最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我的同胞,再也不会受到像我今日承受的这类刁难。”

                  教授倏地离开了讲台向我走来,我才发现他的眼睛很明亮,笑容很灿烂。②他将一只手掌放在我的肩上,轻轻说:“我丝毫没有刁难您的意思,我只是想知道,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们自己国家的。”然后,他两步走到教室中央,大声宣布:“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下课。”

                  出了教室,台湾同胞与我并排走。好一会儿后,两人不约而同看着对方说:“一起喝杯咖啡好吗?”

              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 )
              A.文章主要以对话展开情节,在睿智的课堂问答和激烈的思想交锋中尽显人的性格。
              B.画波浪线句“连眼皮也不眨一眨,冷冷地慢慢道来……”运用细节描写,传神地表现出台湾同学对课堂对话不感兴趣,懒得回答。
              C.“教授浓浓的眉毛好像一面旗子展了开来,向上升起。”这里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他微妙的变化。
              D.文章写教授,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侧面描写主要起到了反衬作用。
              E.“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表达了教授对“我”不卑不亢、机敏应对的表现的由衷钦佩。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