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山不在高,有仙则 。水不在深,有龙则 。斯是陋室,惟吾 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 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 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名:_________ 灵:___________

              德馨:__________    鸿儒:__________


              (2) 这篇短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从上文找出3句对偶句。


                                                  ​                                           

                                                                                              

                                                                                              


              (4) 请你试着对对联。

              ①上联:吉羊辞旧岁        ②上联:银羊摇尾去

               下联: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

            • 2.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为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3.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①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②,以为陂池③;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④。蒲苇莲芡⑤,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              (节选自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

              [注释]①灵壁:即今安徽灵壁县。张氏之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汴(biàn):汴水。②余浸:支流。③陂池:池塘。④岩阜:假山。⑤芡(qiàn):水生植物。

            • 4.

              【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钱泳《治水必躬亲》(节选)

                 【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学记》(节选)

            • 5.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6.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7.
              当前出现了“《论语》热”,观察图,说说其寓意。

            • 8.
              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①古人云:“上善若水。”②世上之人,没有谁不感慨水中蕴藉着的无穷力量,没有谁能说清水包含着怎样的处世智慧?③水很刚劲,遇到岩石,它能努力地将其洞穿;水很懂迂回, ______ , ______ ;水很识时务,遇到堤坝,它能理智地止步。④止步不是不前,而是蓄势。⑤当蓄势到一定高度,它就会 气势汹涌、无法阻挡地倾泻而下。⑥人,要学会像水一样蓄势。
              (1)第②句中有一处标点使用有误,你的修改建议是: ______ 。
              (2)根据上下文的句式、句意,把第③句补写完整。
              (3)请用一个成语替换第⑤句中画线部分。
            • 9.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揣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1) 作者写作此文时的处境如何?(可用原文回答)
                
                
              (2) 题为"西山宴游",第一段以大篇幅文字生动概括地说明作者平时游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和在这些地方游宴时的乐而忘形的具体情景,这对写西山有何作用?
                
              (3) 文章开篇概括地指出了卓立不群的西山的特征的文字是什么?
                
              (4) 第二段写始游西山,着重写在山顶的所见所感,其中写登高眺望的全景的句子是什么?
                
              (5) 如何理解"山之特立,不与培塿"既是对西山"怪特"的概括,也是作者的自我象征?
              (6) 体现作者感受的最后升华的句子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 仿句:瀑布唱道:"我找到自由时,也就找到了歌。"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