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湮没在岁月中的读书时光

              厕晓蕊

                  ①踏上海岛,世界更安静了。沿着石子铺成的小路往前走,看到爬墙虎掩映着的绿房子,房前有一大片花圃,这就是我成长的故园。那一年我13岁,坐在花间的小石凳上,捧着一本《红楼梦》,从午后读到黄昏。

                  ②记不清是从何时起,到了周末,我坐在园子里,享受静静流淌的阅读时光。

                  ③园中读的自然是闲书,好在母亲从不认为闲书是“无用的书”,母亲年轻时家里穷,没上过几年学,这成了她的一桩憾事,也因此认为读书是第一等好事。每每看到我读书,她的目光里就隐隐地闪着光,恍若看到希望。

                  ④那个年代,课外书不多,偶尔要回一本,我便视作珍宝。这本《红楼梦》是我一个好朋友的父亲从外地买回来的,看到它我眼前猛地一亮,跟好朋友商量了许久,她才勉强答应借给我看一周。

                  ⑤我正看得起劲,听见母亲隔窗喊道:“该吃饭了。”我站起身舒展舒展腰,远远地看到我的好朋友朝我家过来,赶紧把拿着书的手背到身后。

                  ⑥“说好的,我来取书了。”她走到我跟前,硬声说道,果然是来催我还书的。

                  ⑦我刚想开口说话,喉咙里像伸出一只手把到嘴边的话摁了回去。沉默片刻后,我突然结结巴巴地说:“书……不小心丢了。”她呆住了,脸上露出比哭还要难看的神情。

                  ⑧“当心蜜蜂。”慌乱中我随手一指,她扭身看去,我趁机把书藏在花叶间,随即跑上前去,把她拖进屋,我拿出一堆零食,说:“送给你,算我向你道歉。”

                  ⑨哄走了她,我正暗自得意,身后传来一声低吼:“把书拿出来。”母亲的目光紧紧盯着我。

                  ⑩“窃书不为偷。”我为自己辩驳。

                  ⑪母亲瞪大眼睛喝道: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学会做人,你怎么连这都不懂呢?第一次见母亲生这么大的气,我很羞愧,将头低了下去。

                  ⑫我把书还给了好朋友,后来搬家的时候,她又送给我留作纪念,我一直珍藏至今,这本《红楼梦》开启了我的阅读之门。

                  ⑬上高中的时候,离家很远,我只好住校。繁重的学习,让我喘不过气来。但我还是抽空阅读,尤其爱读诗歌。每一首小诗,都如清晨的露珠般清澈美好,滴落在我的心间,让烦躁的心变得很宁静。

                  ⑭上班以后,变得很忙碌,但在空闲时,我尤爱读散文,那忙碌的生活似乎也放慢了脚步。除了读书,我还尝试写作。最初的几年间,稿件采用的少,被退回的居多。多丽丝·莱辛的话提醒了我:作家不会出自没有书的房子里。

                  ⑮我淘来很多新书,塞满两个书柜。随后的很多年间,一杯茶一卷书,伴我度过宁静的孤独时光。“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倘若哪天没读书,我便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好似白活了一天。

                  ⑯夜深人静,再次提起笔,心里多了份坦然。那些顺着笔尖淌出的文字,洒落在纸页间,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将稿子一篇篇寄出。意外的是投出的稿件相继发表了。

                  ⑰又是一个晚上,月光透过窗棂,洒入书房,我坐在桌前捧起一本书,开启心灵的旅行。从青涩到成熟,读书让我经历一次次的蜕变。那些细碎的读书时光,弥漫在心灵深处,寂静生香。

              ——(选自《知识窗》有删改)

              (1) 阅读全文完成表格内容。

              读书

              读书的意义

              13岁时读《红楼梦》

              开启了我的阅读之门

              高中时读诗歌

              ①_________________

              上班后读散文

              ②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伴我度过宁静的孤独时光

              (2)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中多次出现的自然环境有何相同特点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文中找出描写到母亲“目光”的句子,试揣摩母亲当时的心理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如果把“母亲瞪大眼睛喝道:“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学会做人,你怎么连这都不懂呢?”改为“母亲喝道:‘把书还回去!’”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本文中的“我”则在书香的熏染下度过了美好的时光。

              请你写出关于“读书”的一句名言,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你对读书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回雁峰,南岳七十二峰之首,北雁南飞,到此为止,故而得名。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中有:“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归。”柳宗元过衡山时也写下“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至于王勃的“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流传就更广了。为什么衡阳以南雁声甚少?这里是有科学道理的。

              竺可桢先生在他的《物候学》中说,冬初日照缩短,气温降至10摄氏度以下,可激发北雁南飞。若日照增长,气温稳定在30摄氏度以上,可适于雁的居留。湖南地处亚热带,有趣的是正好处于我国冬季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0摄氏度等温线以南,8摄氏度等温线以北,一月份平均气温4摄氏度—6摄氏度,冬季旦平均气温0摄氏度的天数10天左右,雪日5-10天,日照又比北方长。回雁峰以北处于冬季10摄氏等温线以北,宜于大雁留居。洞庭渔米乡物产丰富,衡阳以北地势低平,不仅有广阔的洞庭湖面,且沼泽港汊纵横,水库、池塘、水田密布,像明镜,______,______,还有它们又极少封冻。雁是水上游禽,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中,白天在水中有鱼虾可觅,田中有遗谷可寻,夜有湖洲芦苇可栖,或饮或啄,或嬉或栖,实在相宜。况且几经长途跋涉,体力大耗,再渡南岭,山峦起伏,水面极少,食宿之地难寻,要远翔南海之滨,体力难持。于是大雁不再南飞,便选择洞庭湖畔安营扎寨,乐度严冬,所以衡阳以南雁声甚少。

              但雁也并非绝对不越南岭,少数雁群体力较好,有时也直飞南海之滨,也有的先在洞庭湖畔休整,补充营养,待体力恢复后再南飞。如有大量雁群超过南岭,则可能是当年冬季洞庭湖畔气候异常,河湖封冻,气温太低,食宿之处难寻。为了求得生存,只得继续南飞,寻找适宜越冬场所。史料中记载我国南海之滨,也有大雁的足迹它们应是雁群中的佼佼者了。

              (1) 

              仿照文中画直线句子的修辞方法,再写出两个比喻,填在文中空白处。

              (2) 

              作为一篇阐明事理的说明文,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3) 

              选文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4) 

              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5) 

              选文第一段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什么?

              (6) 

              选文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说明衡阳以南雁声甚少的?请分别概括出来。

              (7) 

              选文引用了古诗文中对“衡阳雁”描写的句子。在我们学过的古代诗词中,也有类似的句子,想一想,写在下面。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