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①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同年的父辈为年伯。②包大中丞括:包括,人名;大中丞,官名。③些小:指官职卑微。④吾曹:我们。

              (1) 这首诗首句有何作用?

              (2) 结合最后一句,说出全诗寄予了作者什么情感。

            • 2.

              雨过山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 “斜”现读xié,在此诗中以求押韵,古音应读为:        。
              (2)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景色怎样的特点?

              答:                          

              (3) 简要分析“闲”字的妙处。

              答:                          

            • 3.

              春 日

                                                                    [宋]晁冲之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

                                                         注①阴阴:草木阴阴。②趁:追逐。

               

              (1) 这首诗通过描绘______、细雨翻萍、______的春日景象,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画面。

               

              (2) 诗的三、四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4.

              回顾课本“饮酒(其五)”回答下列问题


              (1) 

              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几句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3) 

              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4) 

              诗歌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脱俗,是因为“                   ”。

              (5)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6) 

              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 5.

              回顾课本知识“春望”回答下列各题


              (1) 诗中点明时间和地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
              (3) 根据下文,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包含的思想感情。
              (4) 《春望》抒发了诗人            ,           的痛苦心情。
              (5) “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_______________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6) “溅”“惊”是使动用法,意思是                 _________颔联移情于花鸟,在景中寄予无限的伤感之情。
              (7) 颈联真切的表达了战乱中人                     ,                 的心情。它能引起人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连三月”写_________________;“抵万金”言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搔”通过_____________写出了诗人无法排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9) 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______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________,_________,写到__________。
              (10) 

              国:古义:_________,诗中指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诗中指_________。

              抵(dǐ):__________。

              浑(hún):___________。

              胜:_________。

              (11) 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 6.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 词语积累:

              摧:______________。

              甲光:_______________。甲,指 ____________ 。

              金鳞开:___________。金:                        。

              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临:____________。

              霜重鼓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声不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玉龙:_______________ 

              君:____________。

              (2) 本诗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790~816),________著名诗人,史称为“_____________ ”,汉族,河南福昌人。字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称唐代“三李”。李贺是中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3) 首联写景又写事:第一句运用_______和比喻,渲染______________, 一个“压”字,把敌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第二句写_________________,借日光显示_________________。颔联从听觉和_________两方面渲染__________________。颈联写____________的场面。尾联引用写出将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临易水”既表明_______________,又暗示_______________。接着描写_______________: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5)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在________,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__________,表现悲壮鏖战场面;一个在_________,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这首诗有鲜明的色彩,如_____、_____和_________,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________、________、 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6)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战国时_______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他慷慨而歌:                   ,                
            • 7.

              晴 杜甫

              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注】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

              (1) 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尾联中的“急纷纷”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一)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蕴含着诗人怎样的心境?​
            • 9.

              (一)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1) 这是一首词,“卜算子”是           ,“海棠为风雨所损”是            。(2分)
              (2) 词中“百种千般巧”的“巧”在上阕中是如何体现的?(2分)
              (3) 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取一种作简要赏析。(2分)
            • 10.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1) 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现的?


              (2) 诗人勾画了一幅什么样的“胜春朝”的秋景图?请具体描写一下。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