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司马光《孙权劝学》)

              【乙】余近日以军务倥偬①,寝食不安。吾家本诗礼门阀②,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偶遇事冗③,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补;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节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

              【注释】 ①倥偬(kǒng zǒng):事多,繁忙。②门阀:名门贵室。③事冗:事务繁忙复杂。

              (1)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 下列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以为/大有所益                    
              B.肃/遂拜/蒙母

              C.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                
              D.日/必了此/功课为佳
            • 2.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初二,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倦时踞石而坐,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注释】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1) 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_ ___  __ ______的心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绪。

            • 3.

              (甲)甲文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 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坐:同“座”,座位。②至:等到。③之:动词,到……去,前往。④操:动词,拿、携带。⑤自信:相信自己。


              (1)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①公亦此自矜 (     )           ②之,久而不去 (      )                                 

              ③先自其足 (        )            ④归取之(        )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徐以杓酌油沥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不试之以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卖油翁和陈尧咨之间的故事,阐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郑人买履”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 4.

                  裴宽①尝为润州参军。时刺史韦诜为女择婿,未得。休日登楼,见有所瘗②于后圃者。访其人,曰:“此裴参军也。义不以苞苴③污家。适有人饷④鹿脯,致而去,不敢自欺,故瘗之耳。”诜嗟异,遂妻以女。婚日,诜帏⑤其女,使观之:宽瘠而长,时碧,族人皆笑呼为“碧鹳”。诜曰:“爱其女,必以为贤公侯妻。可貌求人乎?”宽后历礼部尚书,有

                  李祐爵位既高,公卿多请婚其女,祐皆拒之。一日大会幕僚言将纳婿众谓必贵威名族及登宴寂然。酒半,祐引末座一将,谓曰:“知君未婚,敢以小女为托。”即席成礼。他日或请其故,祐曰:“每见衣冠之家,缔婚大族。其子弟习于淫奢,多不令终。我以韬钤⑥致位,自求其偶。何必仰高以虚望?”闻者以为卓识。

                  [注释]①裴宽:河东闻喜人。以廉明清正、刚直不阿、执法如山而名垂青史。②瘗(yì):掩埋,埋葬。③苞苴(bāojū):指馈赠的礼物。④饷:赠送。⑤帏:帐子、幔幕。⑥韬钤:泛指兵书,惜指用兵谋略。


              (1) 下列对句中加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一日大会幕僚言将纳婿众谓必贵戚名族及登宴寂然


              (3) 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休日登楼              会:恰逢
              B.宽瘠而长,时 碧        衣:穿
              C.宽后历礼部尚书,有     声:声誉
              D.何必仰高以 虚望        博:广

            • 5.

              《精骑集》序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注]  ①滑稽:诙谐戏谑的意思。②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③惩艾:惩戒。④曩:从前。⑤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⑥搴:读qiān。⑦勒:编辑。

              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A.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 6.

              【甲】爱莲说

              【乙】习 惯 说

              [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用“/”给《习惯说》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标两处)

              俯 而 读 仰 而 思 思 有 弗 得


              (3) 《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下列选项中划分停顿正确的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 
              B.陈太丘与/友期行 
              C.陈太丘与友/期行
              D.陈太丘与友期/行
            • 8.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①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②,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③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治国安民》)

              【注释】①炀帝:杨广,隋朝的皇帝。 ②孜孜: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③本根:本,树干;根,树根。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1) 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

              益其所不能:            往昔初平京师:

              (2)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3) 请用/将下面句子断开(只断一处)。

                  夫治国犹如栽树

              (4) 【乙】文中认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5)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你认为做人做事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 9.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

              (1)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不 去 是 亡 吾 信 也 得 原 失 信 吾 不 为 也

              (2) 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3分)
            • 10.

              释盗遗布

              陈寔,字仲弓,为太丘长。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俄闻自投地,伏罪。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伏梁上
              B.呼其子/训之曰
              C.梁上/君子是矣
              D.观君形状/非恶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