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1) 用“ ∕ ”标划出下面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小句只标一处)。


              人 不 堪 其 忧,回 也 不 改 其 乐。

              (2) 解释下列加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博学而志 笃:___________     ②年与时      驰:___________

              ③不逾    矩:___________         ④静修身      以:___________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②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 如果让你从上面的两篇短文中选择一句话来作为你的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句?请简要说说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



              (5) 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 “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




            • 2.
              (1)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
              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
              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其一犬坐于前 
              ​   A.其一犬/坐于前    B.其一/犬坐于前  C.其/一犬坐于前    D.其一犬坐/于前






              (2) 解释下列加点横线的意思。         
              ​     (    )       暇甚(    )





              (3) 翻译下面句子。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 ​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 ​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





            • 3.

              【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1) 用“ ∕ ”标划出下面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小句只标一处)。

              人 不 堪 其 忧,回 也 不 改 其 乐。

              (2) 解释下列加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博学而志    笃:___________     (2)年与时      驰:___________

              (3)不逾    矩:___________         (4)静修身      以:___________

              (3) 翻译下列句子。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 如果让你从上面的两篇短文中选择一句话来作为你的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句?请简要说说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

              (5) 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 “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

            • 4.

              【甲】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乙】

              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①幕府。上怜之,欲听还归任。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②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足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注释】①秦王:李世明。李世明在称帝前被封为秦王。②中外:宫内宫外。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秦 王 左 右 中 外 甚 多 恐 人 人 皆 恃 恩 私 足 使 为 善 者 惧。

            • 5.

              【甲】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乙】

              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①幕府。上怜之,欲听还归任。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②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足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注释】①秦王:李世明。李世明在称帝前被封为秦王。②中外:宫内宫外。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秦 王 左 右 中 外 甚 多 恐 人 人 皆 恃 恩 私 足 使 为 善 者 惧。

            • 6.

                                                                                                                      书洛阳名园记后

                         ◆李格非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①崤、渑②之阻,当秦陇之襟喉③,而赵魏之走集④,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予故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⑤之候⑥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馀邸。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⑦,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亡者,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囿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兴废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⑧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⑨,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矣⑩![1] 



              【注】①挟:凭借;②崤、渑:古地名,指崤山与渑池;③襟喉:险要之地。襟:古指衣的交领;④走集:集散中心;⑤治乱:治:治理的好,太平;乱,治理得不好,无秩序,不太平;⑥候:症候,征兆;⑦继以五季之酷:紧接着又遭五代的严重破坏;⑧放:放纵;⑨治忽:即治乱;⑩唐之末路是矣:唐代的末路就是前车之鉴啊!

            • 7.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七野禾苗油油然, 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并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 (xún):确实。④浣:洗衣。
            • 8.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过零丁洋

              【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颔联中诗人所呈现的情景。

              (2)颈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整首诗歌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民族气节?对后世有何影响?

              (二)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3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4?”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值:适逢。②郡:这里指城。③一:整个。④独止:一个人留下。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①尊君在              ②不忍

              ③友人巨伯曰       ④子可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3)请用“/”给【乙】文中画下划线的句子划分节奏,限划4处。

              (4)请给【甲】【乙】两文各拟一个标题。

              (5)【甲】【乙】两文都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甲】文中的对话描写表现了陈太丘之友       的性格;【乙】文中的对话描写表现了荀巨伯          的性格。

            • 9.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曰,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孙权劝学》)

              【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八年级上册《虽有嘉肴》)

              划出句子的朗读停顿。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10.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或谮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谮(zèn):说别人的坏话,诬陷、中伤。

              (1)请用“/”线为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吴 起 者 卫 人 仕 于 鲁

              (2)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分人         杀妻求将

                B.肉食者谋       小大

                C.登轼望之       以鲁国区区有胜敌之名

                D.战长勺         仕

              (3)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

              1.小惠未徧                         2.肉食者,未能远谋                

              3.谮之鲁侯曰                     4.魏文侯贤                        

              (4)翻译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

              译文:                                                                       

              (5)曹刿与吴起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位,为什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