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的正确译文是( )

              A.人们立志求学,为什么还不如四川的鄙和尚呢?

              B.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不如四川那个地位低下的和尚吗?

              C.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

              D.人们立志求学,往往顾虑赶不上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时而往?”曰:“吾一瓶一体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 解释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吾欲南海( )

              西蜀去南海( )

              顾不如蜀鄙僧哉( )

              操蛇之神闻( )

              ,目似瞑,意暇甚( )


              (2) 翻译


              吾数年来欲买舟东下,犹未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僧富者不能去而贫者至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填空


              (1)文中“__________”这句可以看出去南海是相当困难的。富者想“__________”,结果未能实现;贫者只依靠“_________”,就实现了自己的宏愿。

              (2)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教育“子侄”,从“____________”这句话可以看出他希望子侄立定志向,刻苦学习。

              (3)本段通过贫富二僧往南海的故事,说明了_____________的道理,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 4.

              管鲍之交

                管仲①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②游,鲍叔知其贤。已而鲍叔事③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④管仲。管仲既用,任政⑤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⑥,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⑦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⑧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管仲:字仲,名夷吾,齐国颍上人,春秋前期齐相,曾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②鲍叔牙: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③事:侍奉。④进:推荐。⑤任政:执政。⑥贾:ɡǔ,做买卖。⑦见逐:被罢免。⑧多:赞扬。




              (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天下人为什么“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请结合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并联系本文有关内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①,轴在地而猫蹲其旁。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①物色:观察。 ②逮:等到。

              (1)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用讫再火药熔   初不知爱 B. 何陋有 左臂挂念珠倚

              C. 真无马也 始知画为逼真 D. 轴在地猫蹲其旁    竖其左膝

              (2) 下列加横线字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一句中“冠”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令之    B. 印书籍    C. 之不以其道 D. 无案牍之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旦而过之,轴必坠地。                    

              ② 以试群猫,莫不然者。                    

              (4) 甲、乙两文画线句都赞美了古人的高超技艺,但表现手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 6.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方辄默记。暮归,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1)田,父怒,挞之,己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2)映长明灯(3)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4)若不见。

              安阳韩性(5)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6)。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己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7)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1)蹊:践踏。(2)策:通“册”。(3)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4)恬:心神安适。(5)韩性:绍兴人,大学者。(6)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7)被:披。

              (1)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2) 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依僧寺 居   无从致书

              B.安阳韩性闻而异    久 ,母思还故里

              C.暮归,亡 牛   益习

              D.录 弟子    以 且噬己也
            •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8.

              “半部论语”

              读书不必求多,而要求精。这是历来读书人的共同经验。为了突出地表明读书要少而精的道理,我想最好把宋代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例子拿来作证。大家知道,在宋代赵匡胤、赵光义兄弟利用兵变,取得天下,建立了宋代封建政权的时候,第一个著名的宰相便是赵普。据《宋史》卷二百五十六《赵普传》载: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门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本来赵普读书很少,平素又不喜欢说话,所以人们总以为他没有读书。宋代祖赵匡胤常常劝告他,甚至于很严厉地批评过他。据说有一天, 宋太祖“登明德门,指其榜问赵普曰:明德之门,安用之字?普曰:语助。帝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普无言”。类似这样的故事,在宋人的笔记中还能找到一些。可见赵普的文化水平确实不高,连拟定一个门楼的榜额都不会,罗里罗索地叫做什么“明德之门”。宋太祖看了很不高兴,所以责问他为什么要加个之字。
                但是,深入一步看去,赵普实际上早已知道读书的重要,而且暗地里很努力学习。特别是对于《论语》这一部书,赵普读得烂熟。所以后来在宋太宗赵光义的面前,赵普就敢于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在这里,他说的分明是一部《论语》,想不到人们却把他的话断章取义,变成了“半部论语”,并且历代相传,居然成了典故。
                我们现在不管他说的是一部《论语》也好,是半部《论语》也好,都应该由此体会到少而精的读书方法。虽然,在赵普和其他古人的心目中,《论语》是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唯一法宝,他们只要熟读这一部书就足以应付一切了。这一点,我们与他们根本不同。如果我们现在也还是死抱住《论语》这一部书,读得烂熟,尽管也有用处,却仍然无补于实际,这是可以断言的。但是,我们却无妨按照我们的需要,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中,选定任何一部书,读得烂熟,正确地掌握和运用其中的原理原则,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许多实际问题。

              (1) 文中邓拓先生引用的《宋史·赵普传》中的一段文字,和课文第一自然段相比,在断句上有一处不同,你发现了吗?你认为应该采纳哪一种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你尝试着将文中画线的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邓拓先生读了《宋史·赵普传》中的一段文字(即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感悟到的是“读书不必求多,而要求精”,请你再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你从课文的这段文字中还能得到哪些启示,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谁的思路最开阔,谁的语言最准确、简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划线字:晓雾将 ,猿鸟乱鸣:                     未复有能 其奇者:

              (2)翻译下列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慨收束全文。

            • 10.
              翻译下列句子。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