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甲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山淤泥而不染,濯消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丙文】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米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 下面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仙则 /莫 其妙          
              B.乎众矣/因地制
              C.晋陶渊明 爱菊/无 有偶   
              D.香远 清/精 求精
            • 2.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  ,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薮②  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緼③ 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 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日:‚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 —— 宋祁《雁奴后说》

              注:①瞑,通‚眠‛。②陂薮(bēi sǒu),陂,堤岸、湖边。薮,湖泽通称。③緼,乱麻绳。④唼(shà),水鸟吞食声。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 3.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 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 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寺院的僧人认为石兽顺流而下,往下游寻找十多里,没有找到。
              B.讲学家认为河沙又松又轻,而石兽浮于沙面,应在原地寻找石兽。
              C.老河兵认为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从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
              D.作者认为天下的事不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臆断,应实事求是。
            • 4.

              选出下列对《陈涉世家》分析正确的一项( )

              A.“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表现陈涉年轻时对压迫剥削的雇佣生活无可奈何,无法摆脱痛苦处境,只好认命。
              B.“会天大雨”,“失期”,“法皆斩”,既点出了起义的根本原因,也说明了秦王朝刑罚的残酷,逼得农民走投无路。
              C.“天下苦秦久矣”一句,概括了秦王朝对人民压迫、剥削程度之深,这是起义的直接原因。
              D.“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表现了陈涉、吴广起义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响应和支持,证实了陈涉“宜多应者”的预见,显示了农民革命战争的伟大力量。
            • 5.

              【甲】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翁亭记》)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乙】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 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

              (1) 下面各组句子中画线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2)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 香而酒洌                 ② 而茗者
              B.①呷浪之                    ② 浪层层
              C.①负者歌 途                 ②骈死 槽枥之间
              D.①禽鸟知山林 乐             ②城居者未
            • 6.
              6.下面对《陋室铭》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一再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 7.

              严君平不仕

              严遵字君平,蜀人也。隐居不仕,常卖 卜①。于成都市,日得百钱以自给;卜讫则闭肆下帘以著书为事。蜀有富人罗冲者,问君平曰:“君何以不仕?”君平曰:“无以自发。”冲为君平具车马衣粮,君平曰:“吾病耳,非不足也。我有余,而子不足,奈何以不足奉有 余?”冲曰:“吾有万金,子无担石②,乃云有余,不亦谬乎?”君平曰:“不然。吾前宿子家,人定③而役未息,昼夜汲汲④未尝有足。今我以卜为业,不下床而钱自至,犹余数百,尘埃厚寸,不知所用,此非我有余而子不足邪?”冲大惭。君平叹曰:“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故不仕也。”


              (选自晋•皇甫谧《高士传》)

              [注释]①卜:卜卦算命。②担石:旧时重量单位。③人定:半夜时分。④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1) 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隐居不 ,常卖卜。(仕:做官。)        
              B.冲为君平 车马衣粮。(具:准备。)
              C.吾 耳,非不足也。(病:有疾病。)    
              D.昼夜汲汲未尝有 。(足:满足。)
            • 8.

              下列对《隆中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诸葛亮的志向,“时人莫之许”,只有他的朋友“谓为信然”,说明他才能低下不得认可。 
              B.诸葛亮以高祖刘邦在益州成就帝业为例提示刘备可以将益州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 
              C.刘备问策,先摒去左右,对局势表达强烈不满,又以十分骄傲的口吻和犹疑的态度提出自己对当前局势的迷惘,提出恳切咨询。
              D.文章按照逻辑顺序写了“隆中对”之前、之中、之后。在隆中对策之前,从正面描写人物生活、思想、交游和社会声誉,详细描写诸葛亮的与众不同。
            • 9.

              对《出师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主要阐明“光先帝遗德”的重要性,建议都是从正反两方面来提出,使用了很多篇幅来谈“选贤举能”,政事安排上又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
              B.作者提出了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其中亲贤远佞是全文主旨所在。
              C.回忆先帝对两汉评价的用意是借先帝的评价,忠告后主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亲贤远佞。
              D.在内政上亲贤臣,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在军政上亲贤臣,必能裨补却漏,有所广益。
            • 10.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 对下列选文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面加横线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 下面翻译句子不正确的一项( )
              (4) 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 安陵      易:交换
              B.秦王 怫然怒                   怫然:盛怒的样子
              C.大王尝闻 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
              D.秦王色挠,长跪而 之曰       谢:感谢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