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第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期日中”,结果“不至”,说明友人言而无信,不讲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 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先离去时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说明他是一个缺乏教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义正言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较为诚恳,说明他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C.文中元方有良好的家庭修养,懂礼识义;“入门不顾”,流露出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出正直不阿的性格特点。
              D.“尊君”“令尊”是谦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家父”是敬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 2.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刿论战》记述了齐军以弱胜强的一场战役。  
              B.此役证明:只要取信于民,就能取得战役的胜利。
              C.曹刿的“论”战集中出现在战前、战后两段。    
              D.与曹刿之间的几番问答表达了庄公的贤明和虚心。
            • 3.

                  裴宽①尝为润州参军。时刺史韦诜为女择婿,未得。休日登楼,见有所瘗②于后圃者。访其人,曰:“此裴参军也。义不以苞苴③污家。适有人饷④鹿脯,致而去,不敢自欺,故瘗之耳。”诜嗟异,遂妻以女。婚日,诜帏⑤其女,使观之:宽瘠而长,时碧,族人皆笑呼为“碧鹳”。诜曰:“爱其女,必以为贤公侯妻。可貌求人乎?”宽后历礼部尚书,有

                  李祐爵位既高,公卿多请婚其女,祐皆拒之。一日大会幕僚言将纳婿众谓必贵威名族及登宴寂然。酒半,祐引末座一将,谓曰:“知君未婚,敢以小女为托。”即席成礼。他日或请其故,祐曰:“每见衣冠之家,缔婚大族。其子弟习于淫奢,多不令终。我以韬钤⑥致位,自求其偶。何必仰高以虚望?”闻者以为卓识。

                  [注释]①裴宽:河东闻喜人。以廉明清正、刚直不阿、执法如山而名垂青史。②瘗(yì):掩埋,埋葬。③苞苴(bāojū):指馈赠的礼物。④饷:赠送。⑤帏:帐子、幔幕。⑥韬钤:泛指兵书,惜指用兵谋略。


              (1) 下列对句中加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一日大会幕僚言将纳婿众谓必贵戚名族及登宴寂然


              (3) 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休日登楼              会:恰逢
              B.宽瘠而长,时 碧        衣:穿
              C.宽后历礼部尚书,有     声:声誉
              D.何必仰高以 虚望        博:广

            • 4.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C.文章第②③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 5.

              《隆中对》选段“自董卓以来……”

              (1) 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作为人物传记,选文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具有鲜明的史书特点。
            • 6.
              对《木兰诗》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 7.

              选出下列对《出师表》分析正确的一项( )

              A.诸葛亮分析蜀汉不利的条件是后主刘禅说话不恰当,堵塞了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
              B.诸葛亮建议刘禅对军营中的事,无论大小,都可以征询郭攸之、费袆和董允.
              C.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严明赏罚、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D.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主要是希望后主刘禅能继承刘备的遗志,给自己出师有一个稳定的后方,能早日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 8.

              下列是对《唐雎不辱使命》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不辱使命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即使是弱国,也是可以战胜强国的。 
              B.本文②③④段集中描写了唐雎和秦王斗争的场面,第③段中的“挺剑而起”,把这场斗争的高潮推向了顶峰。 
              C.本文的人物对白用得巧妙:用对白交待事情的缘由,用对白推进情节的发展,用对白展现斗争的情景,用对白刻画人物的性格。 
              D.本文的成功之处在于多方面的进行对比,比如:“易”与不“易”的对立态度,水火不容的对立人物,秦王暴厉唐雎谦恭的对立策略,成败相易的对立结果。 
            • 9.

              对《隆中对》“对策”部分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可争”与“可图”,次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可能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必要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作为人物传记,选文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D.选段语言“言丽而意丰,文秀而华美”,具有鲜明的史书特点。    
            • 10.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 下列加下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2) 下列句子加下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3)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渔者歌曰                 患有所不辟也
              B.弗敢 也                  万钟于我何
              C.所识穷乏者 我与          二者不可
              D.乡 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