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庄子认为鱼“出游从容”,其实是庄子自己心境的反映。
              B.《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的辩论中,从逻辑上看,庄子是胜利者。
              C.庄子为人做事正如君子,坦坦荡荡,令人钦佩。朋友,就应肝胆相照,坦诚相待。
              D.文章记述了庄子和惠子在濠梁游玩时关于鱼是否快乐的辩论,表达了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 2.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 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 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寺院的僧人认为石兽顺流而下,往下游寻找十多里,没有找到。
              B.讲学家认为河沙又松又轻,而石兽浮于沙面,应在原地寻找石兽。
              C.老河兵认为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从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
              D.作者认为天下的事不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臆断,应实事求是。
            •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第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期日中”,结果“不至”,说明友人言而无信,不讲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 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先离去时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说明他是一个缺乏教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义正言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较为诚恳,说明他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C.文中元方有良好的家庭修养,懂礼识义;“入门不顾”,流露出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出正直不阿的性格特点。
              D.“尊君”“令尊”是谦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家父”是敬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 4.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 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2) 对于寓言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 5.

              下列是对《唐雎不辱使命》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的第一段交待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为下面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B.秦王最后还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他害怕了,从正面表现了唐雎的不畏强暴。
              C.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一段是斗争的高潮。 
              D. 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绘声绘形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 
            • 6.
              下列不是表现狼的阴险狡诈的句子是()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B.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C.目似瞑,意暇甚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7.

              选出下列对《陈涉世家》分析正确的一项( )

              A.“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表现陈涉年轻时对压迫剥削的雇佣生活无可奈何,无法摆脱痛苦处境,只好认命。
              B.“会天大雨”,“失期”,“法皆斩”,既点出了起义的根本原因,也说明了秦王朝刑罚的残酷,逼得农民走投无路。
              C.“天下苦秦久矣”一句,概括了秦王朝对人民压迫、剥削程度之深,这是起义的直接原因。
              D.“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表现了陈涉、吴广起义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响应和支持,证实了陈涉“宜多应者”的预见,显示了农民革命战争的伟大力量。
            • 8.

              下列对《隆中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诸葛亮的志向,“时人莫之许”,只有他的朋友“谓为信然”,说明他才能低下不得认可。 
              B.诸葛亮以高祖刘邦在益州成就帝业为例提示刘备可以将益州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 
              C.刘备问策,先摒去左右,对局势表达强烈不满,又以十分骄傲的口吻和犹疑的态度提出自己对当前局势的迷惘,提出恳切咨询。
              D.文章按照逻辑顺序写了“隆中对”之前、之中、之后。在隆中对策之前,从正面描写人物生活、思想、交游和社会声誉,详细描写诸葛亮的与众不同。
            • 9.

              对《出师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主要阐明“光先帝遗德”的重要性,建议都是从正反两方面来提出,使用了很多篇幅来谈“选贤举能”,政事安排上又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
              B.作者提出了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其中亲贤远佞是全文主旨所在。
              C.回忆先帝对两汉评价的用意是借先帝的评价,忠告后主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亲贤远佞。
              D.在内政上亲贤臣,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在军政上亲贤臣,必能裨补却漏,有所广益。
            • 10.

              《隆中对》选段“自董卓以来……”

              (1) 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作为人物传记,选文是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具有鲜明的史书特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