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坚忍是达到成功的阶梯。春蚕忍受着茧的束缚,把纷飞的梦想留给明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蚌忍受着沙石的打磨,把晶莹的珍珠留给明天。

            • 2.

              发挥想像,仿写句子。

              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

              少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 4.

              学会感恩

              西方有一个感恩节。那一天,要吃火鸡、南瓜馅饼和红莓果酱。那一天,无论天南地北,再远的孩子,也要赶回家。

               总有一种遗憾,我们国家的节日很多,惟独缺少一个感恩节。我们可以东施效颦吃火鸡、南瓜馅饼和红莓果酱,我们也可以千里万里赶回家,但那一切并不是为了感恩,团聚的热闹总是多于感恩。 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这些都是浅显的道理,没有人会不懂,但是,我们常常缺少一种感恩的思想和心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小时候背诵的诗句,讲的就是要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中国绵延多少年的古老成语,告诉我们的也是要感恩。但是,这样的古训并没有渗进我们的血液,有时候,我们常常忘记了,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

               蜜蜂从花丛中采完蜜,还知道嗡嗡地唱着道谢;树叶被清风吹得凉爽,还知道飒飒地响着道谢。但是,我们还不如蜜蜂和树叶,有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忘记了需要感恩。没错,感恩的敌人是忘恩负义。但是,真正忘恩负义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人常常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和情谊、恩惠和德泽,以为是理所当然,便容易忽略或忘记,有意无意地站在了感恩的对立面。难道不是吗?我们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常常是细小琐碎却无微不至,不仅常常被我们觉得就应该是这样,而且还觉得他们人老话多,树老根多,嫌烦呢。而我们自己呢,哪怕是同学或是情人的生日,都不会错过他们的PARTY,偏偏记不清父母的生日,就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有谦虚之德的人,是有敬畏之心的人。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知道要躬身弯腰,便是属于前者;感受上苍懂得要抬头仰视,便是属于后者。因此,哪怕是比自己再弱小的人给予自己的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帮助,这样的人也是不敢轻视、不能忘记的。跪拜在教堂里的那些人,仰望着从教堂彩色的玻璃窗中洒进的阳光,是怀着感恩之情的,纵使我并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我总是被那种神情所感动。

            • 5.

              学贵质疑

              ①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而来?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用之于人民的事业。清朝学者陈宪章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
                ②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_________________。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③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 达尔文对 特创论 的怀疑,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于他随 贝格尔 号帆船环球旅行之后,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 特创论 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胜利。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④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没有什么贡献,还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精神。如今,历史的车轮已转过了一周又一周,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我们向科学进军的武器了。
                ⑤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们,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 6. (二)梅蒂太太的上帝

              ①黄昏,夕阳西下,梅蒂太太坐在门前的木椅上闭目养神,这时,快递员迈克来了。小伙子吹着口哨说:“梅蒂太太,有您的包裹!”

              ②“我的眼睛越来越花了,乔娜,来帮我签一下!”梅蒂太太冲着篱笆那边喊道,一个七八岁模样,金发碧眼的小女孩跑了过来。帮她签完字,乔娜正要回家,却听到梅蒂太太大声说:“上帝啊,有没有搞错啊?我订购的巧克力和咖啡,送来的却是奶油蛋糕!”

              ③没等乔娜走开,梅蒂太太又说:“如果换货,要浪费不少时间,奶油蛋糕也很美味,那就不换了吧!亲爱的乔娜,咱们做个交换吧!把你采的鲜花送给我,你把蛋糕拿回去。”

              ④乔娜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四处打零工赚钱,日子过得很拮据,明天就是小乔娜的生日,一份精美的蛋糕从天而降,简直太令人惊喜了!乔娜帮梅蒂太太把鲜花插到花瓶里,捧着蛋糕,笑逐颜开地回家过生日了。

              周末的早晨,下了一场大雪,整个世界银装素裹,冰清玉洁,大自然沉睡在无边的宁静里。帮梅蒂太太做家务的小时工邦妮,踩着厚厚的积雪来了。冰天雪地,冷风刺骨,她却戴着一双破烂不堪的手套,手指都冻僵了。梅蒂太太在试戴一双新买的手套,忽然眉头紧锁,对邦妮说:“上帝,有没有搞错啊?新的羊皮手套居然有点小,戴着真不舒服!邦妮,麻烦你帮我多做一件事,喂一下阳台上的小鸟。然后,你把这双手套拿走吧,我不需要它!”

              ⑥邦妮欣然答应。喂完小鸟,她拿起手套试了试,发现大小正合适,又舒服又暖和,简直像专门为她定做的。既然梅蒂太太不需要,邦妮便心安理得地拿走了。

              ⑦“真可怜!”“她该怎么办呢?”那天中午,梅蒂太太正在窗前打盹,忽然听到邻居们在议论什么,他们说的是一个叫玛丽的女人,丈夫因车祸落下残疾,无法继续工作。幸好家里有一头奶牛,全家人依靠卖牛奶的钱维持生活。然而,昨天,那头奶牛突然得病死了,玛丽绝望到要跳河自杀,幸好被人及时发现救了回来

              ⑧“玛丽太太,我从小就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能够亲手给一头奶牛喂青草。可是,上帝真的搞错了,我一直体弱多病,母亲不允许我喂养任何动物。现在,我可以拜托你,来帮我完成这个心愿吗?用这些钱买一头奶牛回来,替我照顾它的一切,只要偶然牵过来,让我喂它一把青草,那就相当美妙了!”当梅蒂太太找到玛丽,轻声说出自己的请求时,这个苦命的女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含着眼泪答应了。

              ⑨梅蒂太太老了,渐渐很少出门。 一天早晨,她听到外面热闹的喧哗声。原来,一辆汽车停在了外面,车旁站着很多人:乔娜母女,邦妮太太,玛丽和孩子……

               ⑩“早上好,梅蒂太太!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在阳光晴好的日子,去海边晒一次太阳。您能陪我们一起去吗?”看到梅蒂太太出来,乔娜立刻走上前去,做出一个请的姿势。梅蒂太太感到非常意外。【童年的她在海边长大,嫁人后离开海边。丈夫去世后,独自靠退休金生活的她,总是千方百计帮助别人,可她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那就是再去看一次大海。】没想到,在70岁生日这天,邻居们居然要帮她实现这个愿望。

              (11)因为激动,梅蒂太太忍不住念叨:“天啊,上帝有没有搞错?”玛丽微笑着说:“曾经,上帝借您的手,搞‘错’过很多次。但是,这一次,他真的没有搞错……

              (12)邻居们一拥而上,把梅蒂太太舒舒服服地安置在车上。车轮滚滚驶向海边。


            • 7.

              【写作练】【写法借鉴】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点,可以借助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如《未选择的路》,诗人以林间岔路象征不同的人生道路,人对路的选择即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片段仿写】请你选取一种具体事物(如竹子、青松、梅花、白杨等),运用象征手法写一段文字表达其象征意义。(100字左右)

            • 8.

              下面是根据课文第二、第三两部分改写的诗歌,请你浓缩原文内容,将诗歌补写完整。

              生在安徽怀宁县,_____________。

              二十八年如一日,研究氢弹原子弹。

              一九六四原子弹,_____________

              中华民族重要日,摆脱任人宰割时!

              ____________ ,三次手术把命捐。

               “鞠躬尽瘁”为民族,_____________

              核弹奠基和开拓,“‘两弹’元勋”邓稼先。


              奥本海默在美国,中国则是邓稼先。

              同时研究原子弹,性格为人两极端。

              奥本海默拔尖才,____________________。

              稼先不引人注目,忠厚平实待人宽。

              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人没有小心眼。

              一生喜欢纯品格,____________________。

              奉献精神他最高,共产党的好党员。

            • 9.

              人格——最高的学位    白岩松

                 ⑴很多很多年以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本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⑵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和大写的音乐人,再然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⑶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老人回答时所透露出的含义我还理解不多,后来随着采访中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就在我脑海中越印越深。

                 ⑷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的故事。有一年的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只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⑸几日后,在北大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年轻的学子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竟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但我听到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⑹这之后我又在医院里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先生,您现在是关心的是什么?

                 ⑺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状况。当时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终点,这位在“五四”爆发那一天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80年的岁月而仍未老。

                 ⑻历史虽然早已远我们而去,然而,当你有机会和经过“五四”或受过“五四”影响的老人接触后,你就知道,历史和传统其实一直离我们很近。世纪老人在陆续地离去,他们崇高的人格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

                 ⑼前几天,我在北大又听到了关于季老的另一个故事,清新而感人。一批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季老,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忧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五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⑽这该是多么美丽的一幅画面!离季老家不远,是北大的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只是在生活中,这样的人格投影在我们心中还是太少。

                 ⑾于是,我也更加知道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                                                  

                                                                                      。   ⑿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着地前行。

                 注:白岩松,中央电视台记者,著名节目主持人。

            • 10.

              许多事不必在乎

              ①人生在世,有些事是应该在乎的,比如我们的人格,我们的尊严,做人的道德操守,人生的价值取向,等等。如果这类做人的根本都不在乎,那就枉自顶着一个人头,空来人世一遭。然而,人要活得豁达、潇洒,又有许多事是不必在乎的。

              ②宠辱不必在乎。人生是个曲折过程,有得有失,有升有沉,可以得人宠信,也会遭诬受辱,古往今来,这样的人和事演绎了千千万万,谁能数得清?故达观者宠亦泰然,辱亦淡然,早就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之说。我们自然也应学会从容面对。

              ③名利不必在乎。名利取之有道不是个坏东西,但决不可做功名利禄的奴隶,那就一定活得很不自在,活得很累。其甚者不择手段攫取之,还将造成祸害和罪恶。我们如果淡泊一点,量力而拼,从容而搏,坦然自若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真实,有也自然,无也自在,如淡月清风一般来去不觉,不是要轻松得多吗?

              ④成败不必在乎。“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若不正视,也可能变为失败之母,这都是智者哲人掷地有声的金石之言。懂得了成败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我们便没有多少理由因失败而苦恼沮丧,或因成功而骄傲狂妄。在成功面前,最该提醒自己的是:胜不骄,败不馁,既不骄纵自己,也不颓唐自己。

              ⑤人言不必在乎。许多人之所以举手畏触,抬足畏坠,诚惶诚恐,患得患失,一辈子干不成什么大事,与其说是缺乏才智,倒不如说是丧失了自己。他们成天蜷伏在别人的阴影里,太在乎上司的脸色,太在乎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对别人的一言一语,甚至一声咳嗽都煞费猜测,尽力迎合,完全没了自己的精、气、神。要治好这种精神上的“侏儒症”,就是要挺直脊梁,堂堂正正做人,自己该做什么,“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⑥至于那些不涉原则的纷争、鸡零狗碎的恩怨、蜚短流长的中伤、亲朋同事的误解等等,则只能算是生活中的小插曲,更不必在乎。人生处一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哪能事事认识一致,处处无怨无艾、人人对你理解?要学会自我调节,化解块垒,放下那些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对那些烦人的小事说一声“不在乎”,对别人是一种宽容,对自己也是一种解脱。

              ⑦许多事不必在乎,是修养,是气度,也是睿智。它能使我们沉迷时变得清醒,贪求时变得淡泊,软弱时变得坚强,娇纵时变得谦逊,颓丧时变得积极,愁苦时变得欢快,对任何事也便拿得起,放得下,甩得开。人达到了这种境界,精神的天空晴空一碧,云卷云舒,是多么令人神往!                                (选自《半月选读》)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