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②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③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④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选自叶圣陶《苏州园林》,有改动)

              (1) 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样做到“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的?

                                                                                               

              (2) 你觉得参观苏州园林要不要选择最佳时间?在园林里要不要选择最佳观察角度?为什么?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下列选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的建筑与其它建筑的区别:不讲究对称。

              B.第②段“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这句话中的“总是”一词删除后对句意影响较大。

              C.第③段从说明顺序上看运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逻辑顺序,表达方式上综合运用了描写、说明和议论等,说明方法上有打比方、摹状貌和作比较等。

              D.第④段中“花墙”的特点是墙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的特点是两边无所依傍;它们在园林中的作用是增加景物的层次感,增加景致的深度。

            • 2.

              鸟类迁徙 不只是飞得远

              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每年秋天,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燕子们,纷纷带着当年出生的幼鸟向南飞去,直到来年3—5月才会回来。除了少数在广东、云南等地停留下来,大多数燕子都会一直飞出中国,前往南亚、东南亚和澳大利亚越冬。像燕子这样的候鸟,一生中每年都要有规律地改变栖息地,这种行为在动物学上称为“迁徙”,或称“迁移”。

              ②从生态学的角度看,鸟类春夏时节向高纬度地区迁徙,确实好处多多:在冬季低温的寒带、温带地区,植物和昆虫都集中在夏天爆发式生长,食物资源丰富。高纬度地区夏天日照时间长,北极圈甚至有几个月的极昼,为鸟类提供了充裕的觅食时间,有利于喂养雏鸟。更妙的是,由于严冬的存在,高纬度地区的“常住居民”较少,降低了候鸟在繁殖期间面临的竞争和捕食威胁。

              ③高纬度地区的夏天虽然美好,但严冬终究会来,吃饱喝足了一个夏天的候鸟们必须及时踏上归途。当年出生的雏鸟们,也必须尽快成长,学会飞行。

              ④不过也有一些候鸟,当年出生的候鸟并不跟成鸟一起返回。比如白鹡鸰和各种雨燕通常是幼鸟先往回飞,而经验丰富的成鸟还要多花一些时间完成换羽,之后才开始迁徙。而各种巢寄生(某些鸟类将卵产在其他鸟的巢中,由其他鸟代为孵化和育雏的一种特殊的繁殖行为)的杜鹃,幼鸟更要独自踏上归途,因为饲养它的“养父母”跟它并不是一个种族……

              ⑤除了锻炼肌肉,快速成长的幼鸟还要“长肥膘”,在体内存储足够的脂肪。在持续飞行的巨大消耗下,脂肪是必备的燃料储备——根据科学家计算,体重100克的鸟儿,每飞行54公里,就会消耗1克脂肪。如果要飞过撒哈拉沙漠这么宽广的“死亡地带”,需要多达30克脂肪。而且它还需要具备娴熟的飞行技术,避免无谓地消耗体力,更不能飞错方向。

              ⑥当然,除了跨越经纬度的长途迁徙,还有许多高山鸟类,具有短途“垂直迁徙”的习性。它们通常是伴随雪线的进退,春天往海拔较高的地方迁徙,积累营养并求偶繁殖;入冬后高处积雪无法觅食,就下到积雪少的低海拔处过冬。比如中国西部的棕尾虹雉、血雉等高山雉鸡类,普遍过着这种生活,季节迁徙的海拔高度差可达1000米—3000米不等。由于距离短,加上这些雉鸡本身就不太能飞,所以它们迁徙时往往就像登山运动员一样,是走着上山的。

              ⑦一旦到了迁徙的季节,候鸟就会感受到每天日照时长的变化,表现出“迁徙兴奋”,整日躁动不安,拼命进食。这是刻在它们基因里的本能反应,哪怕从未体验过迁徙的幼鸟也是如此。正是这种在体内奔流的本能,促使它们踏上迁飞之路。

              (选自《博物》2016年第9期)


              (1)请简要概括候鸟为什么春夏时节要向高纬度地区迁徙?

              (2)第④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⑥段加下划线词语“通常”能否删掉?为什么?

              (4)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候鸟一生中每年都要有规律地改变栖息地,这种行为在动物学上称为“迁徙”,或称“迁移”。

              B.夏天过后,迁徙到高纬度地区的候鸟们必须及时踏上归途。

              C.快速成长的幼鸟,在持续飞行的巨大消耗下,脂肪是必备的燃料储备。

              D.许多高山鸟类的“垂直迁徙”,就是从山区的低海拔地区迁徙到高海拔地区。


              落在父亲生命中的雪

              熊荟蓉

              ①“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这是新疆作家刘亮程在《寒风吹彻》里的一段话。父亲节来临之际,它催生了我潜藏的泪水,将我带进那久远的艰难岁月,也让我分外清晰地看到了那些落在父亲生命中的雪。

              ②查出心脏病和高血压时,父亲才三十出头,我刚上初中。我每周都要穿过四五里长的田间小路回家,带一罐头瓶腌菜和五毛零花钱返校。

              ③开学不久后的一个周末,我回到家,意外听到母亲边哭泣边说:“你这病要长期吃药,又不能负重,卖棉花的白条不晓得哪天能兑现,我看就让蓉儿去学裁缝吧。湾子里就她一个姑娘在读书了……”

              ④父亲的声音干脆利落:“蓉儿聪明,是读书的料。这话以后不要再提。我这病一时半会儿也不会要命,咱们悠着点,日子能过得去的……”

              ⑤我装作什么也没有听见,径去厢房找饭吃。只是后来在返校时,拒绝接受父亲递过来的五毛钱。父亲没有     ,他默默推出自行车,送我上学。

              ⑥乡间土路,逼仄坑洼,一边是水沟,一边是田地。我在车后座上摇晃,提心吊胆。

              ⑦过谭湖段时,猛一阵颠簸,父亲和我连人带车,翻到了田里。在我的帮助下,父亲才重新站起来。他拍拍身上的泥土,有些尴尬地笑了笑,随即提出要我坐在车上,他继续推车行进。我说学校快到了,你先回去吧。他没有坚持,叮嘱我好好念书。

              ⑧绚烂的夕阳余晖中,他飘摇在自行车上的黑瘦的背影,显得那么单薄而     。我不忍看第二眼,发足劲儿朝学校奔跑。

              ⑨回到学校,在书包的夹层里,我发现了被刻意“藏”着的五毛钱。那时候,我们是自己淘米,用铝盒炖饭吃。下饭的菜,就是从家里带来的酱萝卜、洋姜、霉干菜之类。父亲说光吃腌菜不行,要我打点青菜,补充维生素。

              ⑩五分钱一个的青菜,我本来就舍不得买,这时更不会了。我的零用钱都是花在买纸笔和蜡烛上。

              ⑪直到现在,我都记得蜡烛那淡淡的熏香味。当我朝着自己的目标     奋斗的时候,我看不到落在父亲身上的雪,那沉甸甸的雪。

              ⑫又一个周末回家,见到一脸苦相的大舅正在堂屋里跟父亲说着什么,之后,父亲折回房里拿出一张条子交给他:“这是150块,你先对付一下。以后,不要再赌了……”

              ⑬大舅走后,母亲嘟哝开来:“我们的日子都愁得没有法子,你倒是会做好人,给他钱,丢到无底洞里……”

              ⑭父亲沉下脸。“你忍心看着你兄弟被别人下胳膊下腿吧!他求到我们这里了,总不能让他空着手回去。”

              ⑮然而,父亲的不忍,终是将自己拖进了更深的冬天。家里意外支出的这150元钱,只能通过精打细算、节衣缩食来弥补了。

              ⑯那一个秋冬,我们连红薯和甘蔗都没有吃足,更不用谈鸡蛋和面饼了。所有能换钱的东西,都被父亲打进了算盘。

              ⑰有一点可以肯定,父亲没有向别人借钱。

              ⑱父亲外表瘦弱,骨子里却硬气得很。他一生都没有向任何人借过一分钱。家里造了两栋房子,都是把材料和钱攒齐了才开工。对家庭事务,他长计划短安排,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后来,即使因病下了辞世的决心,也是把自己的丧葬费用凑够了才出发。

              ⑲我们生命的每一抹暖阳,每一缕清光,其实都是父亲用孤独的雪擦亮的。现在,当我为了给儿子买房,而甘愿长年累月地躬耕匍匐(在格子间里),每天忍受十几个小时的煎熬时,我总是想起父亲,想起他为我们所默默承受的苦,那些不曾诉说的累,那些悄悄化掉的冰……

              ⑳父亲,一直都在自己的生命里,孤独地过冬。落在他一生中的雪,今天,终于被我看见。

              (选自《读者》2016年第17期,有删改)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在文中所回忆的两件事情。

              (6)文章开篇引用刘亮程《寒风吹彻》里的一段话,有什么作用?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勉强 悲凉 坚强

              B.勉励 苍凉 坚强

              C.勉强 苍凉 坚定

              D.勉励 悲凉 坚定

              (8)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9)怎样理解第⑮段画线句子中“更深的冬天”的含义?

              (10)文章结尾写到:“落在他一生中的雪,今天,终于被我看见。”联系全文,说说“我”看见了什么。

            • 3.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 4. 中医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中医药学在对待人体、药物及两者的关系时,强调治疗的个体差异。对感冒发热,中医可能根据望、闻、问、切这四诊归结为不同的症型,采用不同的治疗,而西医常常用同一种药。例如,对持续高热的病人,中医认为,此类病人虽然体温高,有的属于假热真寒,应用甘温去大热的方法治疗,有的属于实热,要用苦寒药物清热泻火;而西医一律用多种抗生素来治疗。
                 所以说,中医药学诊治疾病是把诊治“病的人”放在第一位,西医药学诊治疾病是把诊治“人的病”放在第一位。

                

            • 5.

              乔家大院----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①山西,素以地上文物之丰、地下能源之巨著称。而今,又以传统建筑艺术的不断发现而令世人瞩目,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

              ②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它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于民国年间建成。

              ③大院为全封闭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项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拴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在建筑上偏院较为低矮,房顶结构也大不相同,正房都为瓦房出檐,偏院则为方砖铺顶的平房,既表现了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的层次感。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楼六座。各院房项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间巡更护院。

              ④纵观乔家大院,斗拱飞檐,彩饰金绘,建筑考究,工艺精湛,整体呈“囍”字形,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因此这座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⑤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如今,乔家大院业已成为中外闻名的民俗胜地,而且,也成为许多影视剧拍摄时争抢镜头的宝地。           (选自山西旅游网)

            • 6.

              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1/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它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使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启动。 

               ⑤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⑥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的造福于人类。  (选自《能源科学的奥秘》有改动)   

            • 7.

              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滴剂说明书

              【通用名称】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滴剂

              【成份】本品每毫升含主要成份对乙酰氨基酚100毫克,辅料为高果糖浆、丙二醇、甘油、山梨醇溶液,纯水、黄原胶、微晶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枸椽酸、苯甲酸钠、对羟基苯甲酸丁酯、食用红色素和食用香精。

              【性状】本品为红色混悬液,味甜,水果香味。

              【功能主治】本品用于儿童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也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偏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

              【用法用量】口服,12岁以下儿童用滴管量取,用后请洗净滴管。用量见下表:

              年龄(岁)

              体重(公斤)

              一次用量(毫升)

              一日次数

              1~3

              10~15

              1~1.5

              若持续发热或疼痛,可间隔4~6小时重复用药1次,24小时不超过4次。

              4~6

              16~21

              1.5~2

              7~9

              22~27

              2~3

              10~12 

              28~32

              3~3.5

              【不良反应】偶见皮疹、荨麻疹、药热及粒细胞减少。长期大量用药会导致肝肾功能异常。

              【注意事项】

              (1 本品为对症治疗药,用于解热连续使用不超过3天,用于止痛不超过5天,症状未缓解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2  1岁以下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3 对阿司匹林过敏者慎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4 不能同时服用其他含有解热镇痛药的药品(如某些复方抗感冒药)。

              (5 服用本品期间不得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

              (6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7 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8 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儿童必须在成年人监护下使用。

              【药物相互作用】

              (1 应用巴比妥类(如苯巴比妥)或解痉药(如颠茄)的患者,长期应用本品可致肝损害。

              (2 本品与氯霉素同服,可增强后者的毒性。

              (3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理毒理】本品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具有解热镇痛作用。

              【包装】液体药用塑料瓶装,备有带刻度的塑料软胶滴管,每瓶15毫升,每盒1瓶。

              (以上说明书有删减,精准说明书请参看药品包装)

            • 8.

              独具特色的桃花文化

              ①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并且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于是,如同中国的“梅文化”“菊文化”一样,“桃花”也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

              ②中国的“桃花文化”独具特色,它体现了中国文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思考和认识。

              ③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子有不解之缘。早在先秦的《诗经·周南》中,就有一首关于桃花的诗。“桃之夭夭”,描写茂盛、火红的桃花,桃花用来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春秋时代,息国的国君夫人息妫容貌美丽,被人称作“桃花夫人”。唐代的崔护在京都郊游,邂逅一少女,次年再访,人去桃花在,崔护感伤不已,题诗慨叹,“                 ”一句就成了千古名诗。还有清初孔尚任的著名悲剧《桃花扇》,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有为黛玉葬花写的《葬花辞》和《桃花行》。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一直唱到今天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

              ④在中国,“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民间吉祥喜庆活动特别是恋爱、婚姻这类人生喜庆之事里,桃花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桃花坞、桃花酒、桃花运,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我国由历史沿袭形成众多的桃花观赏景点。早春二月,人们踏青采物采撷归来,多是几枝早开的桃花。至于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传说桃都山有一巨大的桃树叫“桃都”,上有天鸡,天鸡一叫,天下的雄鸡也跟着叫。在中国神话中,仙桃又是长寿的象征,神话中的王母娘娘有“蟠桃宴”。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人们又用“           ”比喻老师的学生之多……

              ⑤那么,中国桃花文化为何如此独特呢?

              ⑥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生、欣欣向荣的春天,中国文人对春天倾注了十分炽热的情感,“咏春”的诗文特别发达。而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自我们所能见到的《诗经》始,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激发了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的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达                           。 

              ⑦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人精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文人两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文化心理。          ,他们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人生理想;            ,由于现实不断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于是造成了他们的失落心理,他们只好“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上的休憩和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他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世界。桃花源作为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他们并不是不知道桃花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原《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


            • 9.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亿-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 10.

              植物爱听和谐音乐

              ①一群喜欢户外运动的青年男女在西双版纳勐腊县的一处原始森林,发现了一种会跳舞的树。当时,他们长途跋涉,人困马乏,有人提议就地歇息。一个活泼好动的年轻人拿出随身携带的收音机,播放了一曲轻松舒缓的乐曲。这时,奇怪的一幕出现了:只见旁边的两棵小树随着乐曲晃起身子来,滑稽可爱,随行的人全被它逗乐了。大家忘记了疲劳,跑过来欣赏小树跳舞。有人提议:“换一首曲子,换一首曲子。”又有人喊:“换快节奏的。”于是,收音机的主人调了频道,换了一曲激烈的摇滚乐。奇怪的是,刚才还在摇头摆尾的小树突然停止不动了,像是被突然吓着了似的,静静地呆立着。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它只会跳优美的舞蹈,不会跳强劲的舞蹈呢?于是,年轻人又调回刚才的频道,小树听了这优美的曲调,又开始摇头摆尾。所有人都惊呆了,他们得出一致结论:小树喜欢轻柔、温和的曲子,不喜欢节奏强烈的乐曲。

              ②事实真是这样,小树的确是只爱听舒缓的音乐,激烈亢奋的曲调会让它进入睡眠状态。法国农科院一位专家为了验证植物的音乐细胞究竟有多浓,异想天开地把崭新的耳机套在一棵蕃茄上,每天定时播放3个小时的音乐。数周后,奇迹出现了,这棵蕃茄长势强劲,比周围任何蕃茄结的果实都多,而且个头儿大,每个果实平均重达两斤以上。

              ③还有一位科学家,每天下班后都喜欢在自家花园里拉上一段优美的小提琴曲。打理花园的妻子惊喜地发现,濒临死亡的雏菊又重新绽放了生机。不仅如此,(a)音乐就像兴奋剂,那些平常蔫头耷脑的花儿们听了音乐,一朵朵开得热烈而灿烂。后来,她的科学家丈夫翻阅资料,才明白这是小提琴的功劳。那些花儿,正是因为听了优美的音乐,才焕发了生机。它们的叶子绿得茁壮而卖力,花开得鲜艳而硕大,这让科学家欣喜万分。凭着职业的敏感,这位科学家开始思索,既然花儿这么热爱音乐,庄稼会不会也是如此呢?他开始有意识地在稻田里播放音乐。他每天上午准时来到稻田,给水稻们播放半个小时的轻柔乐曲。(b)一个月后,这片田里的水稻比普通生长的水稻要高出30多厘米,也就是说,是音乐代替了化肥使它们长得又高又壮。

              ④草本植物既没有听觉器官,又不具备听力系统,为什么它们接触了音乐,会产生如此大的变化呢?

              ⑤音乐,说白了是一种持续声波。在优美、轻快声波的反复刺激下,植物体内的物质分子会发生共振,那些处于休眠状态的分子,随着音乐节奏被悄悄激活,开始运动。正是这一过程促进了新陈代谢,加快了细胞分裂,大大地促进了它们的生长发育。如果适当地对植物播放音乐,它们就会不断地进行代谢和分裂,从而达到快速生长的目的。不过,一定要选择那些和谐美好、悠扬柔和的音乐来播放。反之,植物听了节奏强烈的打击乐和摇滚风,不但不会长势旺盛,还容易暴病而亡。这可绝不是闹着玩的。别看它们不会说、不会表达,但它们绝对懂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中学生百科》)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