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废旧手机的潜在危害
                  ①全球每年销售约17亿部手机,但全球的手机回收比例却比较低,约为9%~10%.那些被随意丢弃的废旧手机不可避免地对环境和健康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②要理解废弃手机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就需要知道手机的部件和组成。手机的组成有:手机外壳、手机按键、主板、手机机芯(CPU)、电池、摄像头、显示屏、触摸屏、喇叭、充电器、耳机、天线等其中主要是 外壳、主板、电池、芯片、屏幕等污染环境并对人的健康有害。
                  ③手机主板中既有铜、金、银、钯等回收价值高的贵重金属,也含有铅、汞、镉等有毒有害物质。研究显示,一块手机废旧电池的污染量相当于100块普通干电池,其中含有的镉就能污染6万升水。镉对人体危害很大,它的慢性中毒临床表现为肺气肿、骨质改变、贫血,严重时可致人瘫痪。再如铅,会对人的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害。
                  ④手机主板中既有多种塑料化学物,又有一些阻燃剂,还有很多重金属,这些物质即便掩埋和焚烧,也会释放出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排入水体,进入土壤,经空气和食物链进入人体,对健康造成危害。这些有毒有害物就是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和毒性化学物质,简称PBT物质。PBT物质可以在环境中长期存留,并且,沿着食物链能传递并富集,对人和其他生物产生致癌性、致畸性、内分泌干扰性、生殖毒性、免疫毒性等多种危害,而且这些危害一旦出现很难逆转。
                  ⑤此外,对手机外壳的种种塑料和主板中的金属细小电线、印刷线路板等采用露天焚烧、简单的强酸浸泡等落后工艺和装置加工利用,除了造成PBT物质的大量产生、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外,还会产生另一类严重影响健康的物质--二恶英。二恶英是一类剧毒物质,大量的动物实验表明,较低浓度的二恶英对动物表现出致死效应。人通过饮食、空气吸入和皮肤接触二恶英而受影响。
                  ⑥减少手机污染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生产手机的环节加进环保元素,二是以环保的方式回收手机并进行废物利用。同时,应当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废旧手机回收制度,施行手机生产、销售、回收处理、再生产的循环机制。
              (1)从说明对象上看,选文是一篇什么类型的说明文?说明顺序是什么?
              (2)第②段中加点的词“主要”能否删掉?为什么?
              (3)第③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结合选文内容,合理想象一个减少废旧手机危害的方法。
            • 2.  生命与气候共同进化
                  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立即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当时的土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取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动物再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时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而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过去约4000万年来,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使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地参与其中了。
              (1)读完文章后,你是怎样理解文章标题的
              (2)文章紧紧扣住影响地球气候的关键因素展开说明,这个关键因素是什么?
              (3)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种说明顺序与说明内容有什么关系?
              (4)“地球逐渐降温”为何用“逐渐”一词,请在第6段中找出根据进行简要说明。
              (5)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保护生存环境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读了本文,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 3. 阅读《为何儿行千里母担忧》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每当人们听到那首《儿行千里》的歌,就不禁会为母亲对子女的深爱所打动:“衣裳再添几件,饭菜多吃几口……如今要到了离开家的时候,才理解儿行千里母担忧……”
                     ②是啊,深深的母爱是许多人都曾经体会过的,但这种母亲牵挂儿女的现象为什么会存在?科学家最近对此进行了揭秘。
                     ③母子连心是关键。科学家认为,之所以会存在“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普遍现象,主要是因为“母子连心”。而母子连心不是简单的文学比喻,而是客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④以色列研究人员发现,3个月大的婴儿能够和他们的母亲实现彼此的心跳同步。研究人员让40对母婴面对面相处,并在每个人的心部位配备了能够检测心跳的电极。随着母亲充满爱意的面容或是欢乐笑声的出现,母亲与孩子的心跳很快就“步调一致”了。加拿大的科学家还通过研究证实,母亲与婴儿还可以通过心灵的窗户--眼睛实现“母子连心”。母亲充满感情的眼睛,对婴儿构成一种强有力的有益刺激,导致婴儿脑内一种激素的浓度上升,使他产生愉悦幸福的感觉,母亲与孩子的心跳很快就同步了。
                     ⑤“母子连心”现象不仅表现在母亲与婴儿之间,成年人与母亲之间也照样存在。《二十四孝》上记载了一段轶闻:孔子的弟子曾参是个大孝子。一次,他在山中砍柴,家里来了客人,其母不知该怎么办,盼望儿子早点回来。于是她就咬自己的手指头,这时,在山中的曾参忽然感到心痛,就马上背柴归家,询问缘由。母亲说:“有客人突然来到,我咬指头让你感悟。”英国生物化学家鲁珀特•谢尔德雷克认为,意识也有自己的酶场,并可能被任何人捕捉,但有亲缘等感情联系的人捕捉到的可能性更大。
                     ⑥由此看来,“母子连心”是非常客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母子连心呢?最近美国华盛顿大学一个研究团队的一个新发现,为解决这个谜团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⑦他们发现,在女性大脑中经常会发现一种非常特殊的胞--微嵌合细胞,就是一个个体的细胞和另一个个体的细胞整合成的一种细胞组织。研究人员分析了59位女性死者的大脑,她们去世的年龄从32岁到101岁不等。结果发现,接近2/3的女性大脑中的多个区域,存在她们所育男性胎儿的DNA,而且拥有的时间持续很长,因为拥有者中年龄最大的是94岁。这种现象说明胎儿的细胞进入了母亲的大脑。
                     ⑧按照常理,人的大脑天然防御系统会阻止血液中的许多药物和细菌进入大脑,胎儿细胞自然也在被阻之列。那为什么母亲大脑会有自己孩子的细胞闯入,并在大脑中形成微嵌合细胞呢?科学家认为,最大的可能是胎儿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亲体内。而另外的研究也发现,胎儿也有可能获得来自双生子甚至是早先孕育的同胞兄弟姐妹的微嵌合细胞。这或许可以解释“母子连心”现象:彼此牵挂等互爱的产生,都源于彼此大脑有双方的细胞。
                     ⑨目前这只是猜测,离定论尚早。但不管怎样,母子的相互关联在大脑里是有“根基”的。                                       (选自《大科技•百科新说》,文章有删改)
              (1)结合全文,说说第①段的作用。
              (2)阅读第⑤段,回答问题:
                ①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英国生物化学家鲁珀特•谢尔德雷克认为,意识也有自己的酶场,并可能被任何人捕捉,但被有亲缘等感情联系的人捕捉到的可能性更大。
                ②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文章第⑤段讲述曾参的故事有何作用?
              (3)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