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敬业与乐业》一文严格按照“引论---本轮---结论”的顺序布局谋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B.《雨说》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借雨抒发了对祖国大地.对祖国大地上的儿童身后的爱心.
              C.《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英国小说家莫泊桑,他与俄国小说家契诃夫.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D.古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一般为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 2.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翼日②,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③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④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⑤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廉,几误罪言者。”                                                       (《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翼日:第二天。“翼”同“翌”。③馔(zhu àn):食物,多指美食。④主事:官职名,茹太素是人名。⑤恶(wū):疑问代词,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怎么”。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送之  (         )           (2)其欣悦(    ) 

              (3)濂以实对(       )            (4)景廉 (     )  

              翻译下面句子。

              (1)家贫,无致书以观。

                                                     

              (2)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填空。(用原文语句回答)

              甲文中,很多人愿意把书借给宋濂的原因是“                    ”。

              乙文中,宋濂只列举好的大臣的原因是“                      ”。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按语意划分一处)

                      门 人 弟 子 填 其 室

              结合甲、乙两文,联系生活实际,从读书和做人两个方面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答:                                          

                                                                              


              (三)阅读《留住美丽的乡愁》

              留住美丽的乡愁

              ①留住美丽的乡愁,首先要保护传统村落。村落是人们的发源地,即便是城里人,往上数好几辈,也是村里人。这样乡村就寄托着人们的乡愁,对于城里人来说,看着万亩良田,能够让他们暂时远离水泥,享受乡村的宁静与美好。对于根在农村的人来说,回到乡村,跟自己的亲人亲戚朋友团聚,既能享受亲情,又能舒缓一下自身的压力。

              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是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里描绘的村落。现实中,却是另一幅场景,“这村里站着最后一座房子,荒凉得像世界的最后一家。”有价值的传统村落消失的快速,着实令人心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乡村都没了,我们还到哪里去找“乡愁”?如此说来,传统村落的消失,从小的方面看,是让人们失去“乡愁”的寄托;从大的方面看,就是截断我们民族“思乡”这一文化根脉。

              ③留住美丽的乡愁,就要建设好乡村。古村落的纷纷消失,与农村贫穷,人们受不了而纷纷逃离不无关系。这就促使我们要提高乡村生产和获得收益的条件,确保经济来源,才能激发年轻人务农的积极性,人们才能留在村里,实现“就近城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在乡村建设中注入现代物质文明元素,与美丽的自然生态相融合,从而实现新的理想的美丽乡愁——屋外,青青的山脚下,篱笆上缠绕着美丽的花儿;屋旁,清澈的溪水流过,渴了可以直接掬一捧来喝;屋内,卫生间、厨房现代设施一应俱全,与城市生活并无区别。

              ④农村人有钱了,盖新房是不可少的,但盖的跟城里无区别,钢筋水泥小洋楼,千户一型,连贴个楹联的梁柱都没有,有的只是物质上的华丽光鲜,这样似曾相识,毫无个性,缺乏文化内涵的建筑,也就缺乏让人记在脑中,留在心头的独特价值了。冰心在《我家的对联》中说到:“‘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些挂在梁柱上的好对联,孩子们天天眼里看着,口里念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于他们人格的培养,是有很大的好处,其效果决不在‘言教’和‘身教’之下!”因此,留住美丽的乡愁,还要在乡村建设中提升文化内涵。

              ⑤白沙鸥,黑耕牛。秋雨春风,花树满山丘,少小欢声追蝶路。乡关万里载乡愁,从此乡愁绕心头。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本来延续的命脉;留住美丽的乡愁,就是要留住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文根据冯骥才有关访谈等资料整理)

              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文章从哪几方面阐述怎样才能留住美丽的乡愁?请简要概括。

                                                                                   

                                                                                   

                                                                                   

              本文引用精当,请找出一处并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作用。

                                                                                  

                                                                                   

              (四)阅读《父亲买了贺年卡》

              父亲买了贺年卡

                        葛取兵

              天空飘起第一场雪花时,新年的气息又渐渐地浓郁了,我想,父亲该归家了,过年的日子正翘首企盼哩。

              好不容易盼到周五,傍晚一回家,父亲果然蹲在院子里吧嗒着旱烟,青色的烟雾不时让父亲急剧地咳嗽,我在村口就早已听到了父亲熟悉的声音。父亲看见我,脸上立马堆满了笑容。“放学了,又长高了,瘦了。”父亲眯着眼,望着我说,只是没有用手来抚摸我的头。我想,在父亲的心中,我该是一个大男孩了吧。大半年没看到父亲,心里竟涌起一丝喜悦与伤感,喜的是父子相逢,悲的是父亲又老了许多,脸上的皱纹更密了,头上的白发日益显山露水了。

              我告诉父亲,学校要收校服费和资料费。父亲点了点头,嘴里也喃喃地说:“好!好!”只是脸上的神情又沉重了些。我鼻子有些酸酸的,转头看着窗外。瑟瑟的寒风呼呼地刮着,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地飘落下来,一霎时,暗黑的天空同雪海打成了一片,渐渐的都看不见了。晚上,我隐约听到父亲与母亲唠叨了大半个晚上,父亲长长的叹息声,使寂静的山村格外潮湿而阴冷。

              早晨起来,父亲不见了,我想又外出忙碌了。晚上父亲回家,脸上却阴阴的,只有与我对视时,脸上才迅疾地掠过一丝涩涩的笑。“娃,帮我写封信吧!”父亲说。写信?识字不多的父亲在我的记忆中好像还未给谁写过信。我连忙找出纸和笔,父亲却从棉袄里掏出一张贺年卡,大红的灯笼,大大的福字,还有一群笑容可掬的猪娃娃,好漂亮的贺年卡。

              其实,我好几次想找父亲开口买几张贺年卡。在学校,我已收到十几张贺年卡了,有些还很精致,一打开,就响起祝你新年快乐的音乐铃声,悦耳动听。可我却没有送出一张,这次找父亲要钱,特地多要了50元钱,甚至买哪种贺年卡我都盘算好了。想不到父亲竟然也买了张贺年卡。“帮我填填吧。”父亲说,“我念,你写。”

              “王总:新年好!眼看又要过春节了,娃要交学费,家里要买点种子化肥,可否发工钱?”贺年卡的地址是“巴州市第八建筑公司”,这是父亲做苦力整整忙了一年的公司。父亲小心翼翼地把写好的贺年卡放进棉袄的口袋里。嗨,父亲还没讨到工钱,我心里直叫苦,同时对父亲想出这个主意感到悲哀。

              星期天下午,父亲说:“我送送你。”一到县城,父亲并没有直接去学校,却来到县人民医院,要我到门口等他片刻,说是有人还他钱。约莫个把小时,父亲才从医院出来,脸色竟有些苍白。“钱讨到了吗?”我问。我惦记着父亲没给我学习资料费哩。父亲没有回答,又问,县邮电局在哪儿?在邮电局,父亲把贺年卡小心翼翼地塞进绿色的邮 筒,半晌,还望着邮筒,那种神情就像是遭受久旱的秧苗盼望天降甘霖。

              到了校门口,父亲从贴身的口袋里掏出400元钱,塞到我手中:“娃,一看到老师就把钱交了,千万莫丢了。”我接过钱时,有一张白白的纸条飘落在地上。我拾起一看,竟是一张卖血的条子。我鼻子一酸,抽出50元钱,递给父亲:“我不需要这么多钱,真的。”“拿着吧,马上要考试了,伙食好点儿。”说完父亲摸了摸我的头。父亲那双厚实的大手,暖暖的。

              远远的看到父亲的背影消失在街的尽头,我的眼中有些湿润了。(选文有删改)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句子

              (1)下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瑟瑟的寒风呼呼地刮着,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地飘落下来,一霎时,暗黑的天空同雪海打成了一片,渐渐的都看不见了。

                                                                                        

                                                                                         

              (2)从人物描写或是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

              父亲把贺年卡小心翼翼地塞进绿色的邮筒,半晌,还望着邮筒,那种神情就像是遭受久旱的秧苗盼望天降甘霖。

                                                                                           

                                                                                           

              本文多处运用“伏笔”手法,请举一例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文章最后 “我”眼睛“湿润”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原文,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读完本文之后的感受。

            • 3.

              习惯成自然 (叶圣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 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1) 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 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3) 第⑥段加下划线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4) 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5)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
            • 4.

              许多事不必在乎

              ① 人生在世,有些事是应该在乎的。比如我们的人格,我们的尊严,做人的道德操守,人生的价值取向等等。否则,那就枉自顶着一个人头,空来人世一遭。然而,人要活得豁达、潇洒,又有许多事是不必在乎的。       

              ② 宠辱不必在乎。人生是个曲折的过程,有得有失,有升有沉,可以得人宠信,也会遭诬受辱。古往今来,这样的人和事演绎了千千万万,谁能数得清?故达观者宠亦泰然,辱亦淡然,早就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之说。我们自然也应学会从容面对。        

              ③ 名利不必在乎。名利取之有道,不是个坏东西,但决不可做功名利禄的奴隶,否则,那就一定活得不自在,活得很累。其甚者不择手段攫取之,还将造成祸害和罪恶。我们如果淡泊一点,量力而拼,从容而搏,坦然自若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真实,有也自然,无也自在,如淡月清风一般来去不觉,不是要轻松得多吗?        

                        。“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若不正视,也可变为失败之母”,这都是智者哲人掷地有声的金石之言。懂得了成败之间这种辩证关系,我们便没有多少理由因失败而苦恼沮丧,或因成功而骄傲狂妄。在成败面前,最该提醒自己的是:胜不骄,败不馁,既不纵自己,也不堕颓自己。     

              ⑤ 人言不必在乎。许多人之所以举手畏触,抬足畏坠,患得患失,诚惶诚恐,一辈子干不成什么大事,与其说是缺乏才智,倒不如说是丧失了自己。他们成天跪伏在别人的阴影里,太在乎上司的脸色,太在乎老板的眼神,太在乎周围的人对自己的态度,对别人的一言一语,甚至一声咳嗽都煞费猜度,尽力迎合,完全没有了自己的精、气、神,要治好这种精神上的“侏儒症”,就是要挺起脊梁,堂堂做人,自己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⑥ 至于那些不涉原则的纷争、鸡零狗碎的恩怨、飞短流长的中伤、亲朋同事的误解等,都只能算是生活中的小插曲,更不必在乎。人生一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哪能事事认识一致,处处无怨无艾,人人对你理解?要学会自我调节,化解块垒,放下那些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对那些烦人的小事说一声“不在乎”,对别人是一种宽容,对自己也是一种解脱。     

              ⑦ 许多事不必在乎。是修养,是气度,也是睿智。它能使我们沉迷时变得清醒,贪求时变得淡泊,软弱时变得坚强,骄纵时变得谦逊,颓丧时变得积极,愁苦时变得欢快,对任何事都拿得起,放得下,甩得开。人达到了这种境界,精神的天空晴空一碧,云卷云舒,是多么令人神往!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同时根据第 ④ 段的内容,联系上下文,在横线上填一句总结性的话。 (2) 第 ⑤ 段中的“侏儒症”在文中有什么含义?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并抄下来。 (3) 题目是“许多事不必在乎”而文章开头却说“有些事应该在乎的”,揣摩作者这样开头的用意。 (4) 请从第 ③ ④ 两段中任选一段,调动你的知识积累,为文章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 5.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③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也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④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⑤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

              ⑥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1)认真阅读全文,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2)文章首段引用鲁迅、哈佛大学的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3)文章第⑤小节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作简要分析。

              (4)作为一名初中生,你怎样看待“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请谈谈自己真实的想法。

            • 6.

              这个世界上,有的人需要仰视

              陈鲁民

              ①这个世界上,有的人是需要仰视的。

              ②有一次在宁波看CBA决赛,是“八一”队对“上海”队,我突然童心萌发,想看看姚明到底有多高,就挤在运动员入口处等候。当姚明从我身旁经过时,我不由得仰起头来看他比我高两头还多!再看看那些采访他的记者,都得仰着脸和他说话,那种感觉估计不会太舒服。

              ③不过,有的人让我们仰视,并非与他的“海拔高度”有关。曾在北京参加过一次作家聚会,亮相的有不少国内大腕级作家,文坛泰斗级的人物,提起来都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然而,让我最动情也最让我仰视的,却是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这个钢铁汉子与病痛抗争了几十年,每星期都要去医院透析,每天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可是他却紧紧扼住命运的喉咙,仍然生机勃勃地活着,仍然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精品。

              ④作为一个文化人,我对那些著作等身的作家是十分仰慕的。鲁迅一生写下一千多万字的作品,“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是汩汩不断的奶;张恨水一辈子发表了三千多万字的小说,靠着一支“金不换”钢笔,让多少读者如痴如醉,神魂颠倒。什么才华横溢啊,文思泉涌啊,倚马可待啊,汪洋恣肆啊,还可以想出更多称赞他们文学才华与成就的美好词语,因而我仰视他们!

              ⑤也有的人,作品寥寥无几,可是却以其绝妙的语言,崇高的意境,浓郁的真情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人类的精神瑰宝。岳飞有《满江红》,于谦有《石灰吟》,林则徐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裴多菲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他们都曾让我们激动不已,热血沸腾,灵魂得到净化,我仰视他们!

              ⑥仰视名人,是很多人的自然习惯,他们也确有被仰视的理由。牛顿、康德、莎士比亚、马克思等等,因为在各自领域的开创性的伟大业绩,已被人们仰视几百年了。就说今天,袁隆平、王选被无数科技工作者仰视,成龙、周润发被成千上万铁杆影迷仰视,刘翔、姚明为众多体育迷所仰视,他们以近乎完美的表现,以超群绝伦的成就,证明着自己的出类拔萃。被人仰视,他们完全当之无愧。

              ⑦仰视有钱人,即那些靠勤劳致富的人,那些靠智慧与拼搏发财的人,也是人们的正常感情取向。远的有比尔·盖茨,近的有李嘉诚、霍英东,身边的还有张朝阳、丁磊,他们大都白手起家,奋斗多年,最后大获成功。而且还慷慨解囊,捐赠慈善事业,动辄就是数亿、数十亿,甚至上百亿,他们也非常值得仰视。

              ⑧如果一个普通人也被仰视,那他一定做出了不平凡的事。在我居住的小区里,有一位七十多岁的退休老人,无儿无女,默默无闻,生活十分俭朴,有时候还外出捡些废品来补贴生活。可是,谁也想不到,他竟然依靠自己微薄的退休金,前后资助了十几个大学生。这件事在小区传开后,他和往常没任何变化,可是,每当我看到他那已经驼背的身影时,总觉着高大得需要仰视。报纸上登过一个消息,一个六十多岁的乞丐,捡到一个钱包,里边有上千元现金,还有身份证、工作证。他等了一天没等到失主,就饿着肚子把钱包送到了派出所。他们虽然平凡,但其人格之高尚,同样也是需要仰视的。《菜根谭》里那句“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卿相”,说的分明就是他们呀!

              ⑨我仰视那些伟人、巨人、名人,也仰视那些善人、好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有删改)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 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3) 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请简述第⑧段的论证思路。
            • 7.

              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陈常青

              ①“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自古贤圣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心静如水,处变不惊。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②何为静气?“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通俗地讲,静气就是“能沉得住气”。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要抵御前秦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但是,主帅谢安此时却在后方指挥所里不慌不忙下着围棋。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又继续下棋。陪他下棋的人实在忍不住了,询问战况,谢安才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遂已破敌。”毛泽东在长征途中面对万千敌军的困追堵截,用静气一次次带领红军化解危机,创造出夺占娄山关、四渡赤水等一系列辉煌战绩,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于既倒。

              ③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他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伟,在航天飞行的整个过程中,心率始终在70次左右,绝对称得上心如止水。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难度之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万众瞩目、全球媒体关注的情况下,要保证200多次各种各样的操作实现零失误,对于常人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杨利伟做到了,并且完成得如平时练习一样镇定从容。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经过十几年如一日不厌其烦的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普通人也能完成这样的操作。的确,培养静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个过程就如“铁杵磨针”一样充满了艰辛。

              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就是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本能的恐慌。所以,越是博学的人,事业越开阔,头脑越冷静。另外,还要善养正气。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气要靠正气来支撑。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无欲则刚,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

               ⑤我们正处在战略机遇期,各种问题和矛盾错综复杂,很多人都有一定的压力和紧迫感。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就越要“每临大事有静气”,保持轻松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做到举重若轻。这样才能担重任而不急,临危难而不乱,科学地制定措施,把握好大局,处理好大事。

              (1)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 第②段主要采用了             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3) 结合③、④自然段,分析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培养静气?

              (1)                                                                

              (2)                                                                

              (3)                                                                 

              (4) 第④段画线句子中的“很大程度上”五个字是否可以去掉?请说明理由。
            • 8.

              读书苦乐

              杨绛

              ①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②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A)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拍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④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B)

              ⑤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境”,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C)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大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开放门户,没让人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自会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一次我乘汽车驰过巴黎赛纳河上宏伟的大桥,我看到了栖息在大桥底下那群拣垃圾为生、盖报纸取暖的穷苦人。不是我眼睛能拐弯儿,只因为我曾到那个地带去串过门儿啊。

              ⑥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的“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1) 通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关于“读书苦乐”的看法。

                                                                                                             

              (2) 结合全文,请扼要归纳作者“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的读书之乐有哪些。

                                                                                                             

              (3) 下面这句话放在A、B、C三处中哪一处合适?简要说说理由。

              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Epictetus)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

              放在(    )处,理由:                                                                               

              (4) 文中第三段作者提到“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请结合你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9.

              石头里有一只会飞的鹰

              梁衡

              ①雕塑家用一块普通的石头雕了一只鹰,栩栩如生,振翅欲飞。观者无不惊叹。问其技,曰:石头里本来就有一只鹰,只不过将多余的部分去掉,它就飞起来了。

              ②这个回答很有哲理。

              ③原子弹爆炸是因为原子核里本来就有原子能;植物发芽,是因为种子里本来就有生命。它不爆炸、不发芽,是因为它有一个多余的外壳,我们去掉它,它就实现了它自己的价值。达尔文本酷爱自然,但父亲一定要他学医,他不遵父命,就成了伟大的生物学家。居里夫人25岁时还是一名家庭教师,还差一点当了小财主家的儿媳妇。她勇敢地甩掉这些羁绊,远走巴黎,终于成为一代名人。鲁迅先是选学地质,后又学医,当把这两层都剥去时,一位文学大师就出现了。就是宋徽宗、李后主也不该披那身本来就不属于他们的龙袍,他们在公务中痛苦地挣扎,还算不错, 一个画家、词人终于浮出水面。这是历史的悲剧,但是成才的规律,也是做事的规律。物各有主, 人各其用,顺之则成,逆之则败。

              ④每当我看杂技演出时,总不由联想一个问题,人体内到底有多少种潜能。同样是人,你看, 我们的腰腿硬得像根木棍,而演员却软得像块面团。因为她只要一个“软”字,把那些无用的附加统统去掉,她就是石头里飞出来的一只鹰。但谁又敢说台下的这么多的观众里,当初就没有一个身软如她的人?只是没有人发现,自己也没有敢去想。

              ⑤法国作家福楼拜说:“你要描写一个动作,就要找到那个唯一的动词,你要描写一种形状就要找到那个唯一的形容词。”那么,你要知道自己的价值,就要找到那个唯一的“我”,记住, 一定是“唯一”,余皆不要。好画,是因为舍弃了多余的色彩;好歌,是因为舍弃了多余的音符;好文章,是因为舍弃了多余的废话 。一个有魅力的人, 是因为他超凡脱俗。超脱了什么?常人视之为宝的,他像灰尘一样地轻轻抹去。

              ⑥建国后,初授军衔,大家都说该给毛泽东授大元帅。毛说,穿上那身制服太难受,不要。居里夫人得了诺贝尔奖,她将金质奖章送给小女儿在地上玩。爱因斯坦是犹太人的骄傲,以色列开国,想请他当第一任总统,他赶快写信谢绝。他们都去掉了虚荣,舍弃了那些不该干的事,留下了事业,留下了人格。

              ⑦可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算加法比算减法多,总要把一只鹰一层层地裹在石头里。欲孩子成才,就拼命地补课训练,结果心理逆反,成绩反差;想要快发展,就去搞“大跃进”, 结果欲速不达;想建设,就去破坏环境,结果生态失衡,反遭报复。何时我们才能学会以减为加, 以静制动呢?

              ⑧诸葛亮说“宁静致远”。当你学会自己不干扰自己时,你就成功了。当社会能省掉一切可

              以省掉的东西时,这个社会可能更健康更美好。

              (1) 结合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2) 第③段中连用史料,宋徽宗、李后主的例子能删吗?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3) 联系上下文,请你说说第⑤段画线句的含义。

                                                                                      

              (4) 分别说说“石头”和“鹰”的比喻义。
            • 10.

              生命的“裸重”

              ①看到过这样一幅漫画。某男子手持一枚公章站在镑秤上,面对自己的巨额体重,满脸得意洋洋,旁边的文字云:“放下你手中的东西,才是你真正的重量。”

              ②我喜欢这幅漫画,它揭示了一个平凡的真理:许多时候,人的所谓重量并不是生命内在的重量,而是包含了许多外在的事物,比如权力、金钱、良好的家庭背景、待遇优厚的单位……人们尊敬你,不是尊敬你生命的重量,而是阿谀你手中的权力、金钱、背景、所享受的良好待遇。一旦你失去这些外在的东西,你会感觉到那些从前像苍蝇一样围绕你的人一个也不见了。

              ③人最需要增加的其实是生命的“裸重”。

              ④生命的“裸重”范围很广,主要是三样东西:良好的操守、卓越的才华、勇敢的创造精神。

              ⑤人不是一个孤岛,只要活着,你就得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要使别人乐于跟你交往,你先得拥有真诚、坦荡、善良、正直等等良好品质,让别人从内心里产生安全感。有朋友说,我宁可跟真小人打交道,也不愿意跟伪君子相处。我问他为什么,他回答:真小人的坏写在脸上,伪君子的坏藏在心中。朋友的话让我明白他并非真的喜欢小人,而是因为觉得真诚、坦荡可贵,觉得安全感特别重要,毕竟人的本性是渴望简单、轻松的。如果我们的品质纯正些,无形中就在他人心中有了重量。

              良好的操守可以带来人脉,然而,人脉只是一种氛围,一个人要真正走向远方,得有足够的脚劲,那就是卓越的才华。一个人有不有才华大不一样,有,你可称为人才;没有,你不过是穿衣的架架、吃饭的桶桶。当然,才华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模式,社会是多向性的,什么人才都需要,我们只要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去培养个人能力就可以了,别人善于写作,你可以长于耕种;别人有发明创造的天才,你可以锻练自己的营销技巧;别人擅长驾驶宇宙飞船,你可以研究法律……只要你的所长对社会和他人有益,总体上推进了国家的进步,你就是有才华的,你的人生就会有“裸重”。

              ⑦生命的“裸重”还需要勇敢的创造精神。任何时候守成都是容易的,它最保险,也无需投入多少智力和体力。不过 ,如果只有守成,个人无法超越,国家、民族不能发展。真正聪明的人会在别人止足的地方执着前行,在泥砂中找金子,在乱石中寻美玉。湖南的农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默默无闻,不要说全球关注,就是国内的人也不会多瞧一眼,然而,有了杂交水稻,有了草、青、鳙、鲢、四倍体鲫鲤的人工繁殖,湖南也就成了世界瞩目的农业高科技之乡。创造这一奇迹的袁隆平、刘筠院士一方面因为其对国家、民族的贡献得到了世人的尊重,另一方面他们也同时创造了个人生命非同寻常的“裸重”。

              ⑧外在的重量不是附着在生命内部的,随时可能在岁月里风化,权力可能因为退休而丧失,背景可能因为后台的倒掉或去世而消亡,金钱可能由于投资失误而化水,待遇优厚的单位可能由于社会总体公平的原因而削减福利,唯有以良好的操守、卓越的才华、勇敢的创造精神等等为标志的生命的“裸重”永远不会消亡,时间越久,越能显示出个体的价值,越能得到他人的尊敬。

              ⑨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的“裸重”才是一个人真正的重量。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简单概括这篇文章论证思路。


              (3)第⑥段画横线句子在文中起何作用?


              (4)第⑦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5)请你谈谈这篇文章对中学生成长有什么启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