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把字写端正   

                 ①写字,尤其是书写我国的汉字,有重要的意义。从传达和交流思想的角度来说,字是不闻声响的语言,是时刻离开不得的。从由字及人的角度来说,在未见其人的情况下,他的字又是显示他风采的“亮相”。把字写得端正大方,能辨可读,是一件不能小看的事情。(   ),要做到这一点,也不那么简单。

                 ②有些青年朋友写字潦草出格宛如“天书”,叫人横看竖看,东猜西猜,都吃不准。有些则写得拉杂一团,宛如泼翻豆箩,乱散一地,例如:一个“甥”字,被劈成“生”“男”两字。有些则象一排排打了结的链子,字与字解不开,读不断。有些则是任意创造,不合规范,“丢头”、“缺腿”、“少心肝”,比比皆是。读这类文字的书信或稿件,轻则让读者莫名其妙,不知所云;重则引起误会,延误大事。

                 ③这些青年人往往认为自己的字总是“写不好”了,也不想练了。

                 ④细细想来,笔下的字写得马虎潦草,恐怕还是他的态度不端正。诊治这毛病的药剂,当是叫他要静下心来,把写字当桩事来做,全神贯注地一笔一笔、一字一字地写下去,假以时日,培养成一丝不苟的态度,就不难把字写端正。

                 ⑤当然,态度端正,也还得方法得当。千百年来,书家如林,字帖似海,王羲之、颜真卿等名家高手,为后人留下了难以胜数的精湛书法,借鉴他们的字帖,从中摸索和琢磨技法,是一条简便而有效的途径。中国的方块汉字,前人总结出不少经验,如从汉字的结构字形上讲,“东”的长,“工”的短;“魏”的大,“口”的小;“夕”的斜,“中”的正;“千”的疏,“龚”的密……懂得些一般的布局间架,把不同字的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安置得恰到好处,就会写得端庄美观。 至于通篇的文字,形体宜大小一致,横成行,竖成列,清晰整齐。

                 ⑥要有一手好字,还得勤写苦练。古人曾说过“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古代不少青年人就是这样努力,终成赫赫大家的。如今,用圆珠笔、钢笔写字,同样也得下类似的苦功,持之以恒,会有成效的。

                 ⑦要而言之,态度端正,方法得当,勤写苦练,那么,在的腕底笔梢下,一定会出现一手端正的好字。                                                              (有刪改)


              (1) 在第①段括号内填入恰当的选项。( )

                 A.所以  B.而且  C.然而  D.即使

              (2) 文章第②段列举了许多“写字潦草出格”的例子,目的是什么? (3) 文章④⑤⑥三段的位置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 (4) 下面这个事例适合放在第 ______段内,请说明理由。

              唐代书法家虞世南,从小跟智勇和尚学习书法。晚上躺在被窝里还常常练习,一边想着字的气势、结构,一边用手指在被面上“写”。日子久了,竟把被面划破了。

              (5) 联系全文,第⑦段下划线的“他”指 ______,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 (6) 积累链接:要写一手好字,需勤学苦练。请默写出汉乐府《长歌行》中表达在易逝的光阴面前人们处于青少年时代就要努力的两句诗。
            • 2.

               标签

                 ①小时候,只是几次英语考试考砸了,父母或老师是否就说你在语言上没有天赋?你是否认同他们的说法,认为自己不是学英语的料,从此在英语这一门功课上得过且过?也许,你只是爱没心没肺地说几句笑,身边的人是否就评价你是个幽默的人?而你是否认同了他们的评价,在日后的每一次聊天里都刻意找寻展现自己“幽默”一面的机会,却时不时也会不小心玩砸、把气氛搞到非常尴尬?
                 ②“没有语言天赋”也好,“幽默”也罢,这些他人给我们贴上的标签,看似是在了解情况后作出了负责任的评价,但实际上却是一种不愿意深入了解便匆忙将人分类的一种精神偷懒。但糟糕的是,如果我们认同于他人一时贴上的“标签”,有意维持正面“标签”给自己带来的形象,对负面“标签”也采取消极认可的态度,那对我们的成长将是非常不利的。
                 ③读初中的时候,也许真是有些天赋的因素,我的英语成绩一直位列年级前茅,而数学成绩却往往惨不忍睹。家长也好,班主任也好,都说这孩子有语言天赋,适合读文科,理科只能说是马马虎虎。在这些“标签”的影响下,我也开始认为自己真的有语言天赋,在英语学习上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功夫,而既然不适合读理科,那数理化就随便应付一下得了。
                 ④到了高中,由于被分配到实验班,身边不乏优秀而又刻苦的同学,在这里,我的英语天赋比不过别人的朝夕努力,我的数学更是惨得一塌糊涂。我迷茫了,难道天赋不是比努力更重要吗?为什么天赋还会输给努力呢?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逃避去想这些问题,将最好的时间荒废在网吧上。但高二以后,我开始有意去恶补数学,在英语上也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两门功课的成绩都排到了前列的位置。
                 ⑤这其中的改变涉及到了乔希•维茨金《学习之道》里说的两种思维模式,分别叫做“整体理论”与“渐进理论”。持有“整体理论”的人,倾向于认为自己在某一方面很聪明、很有天赋,并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必须归功于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一种固定的、无法再改变的“整体”。而采取“渐进理论”的人,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目前的成绩有赖于不懈的努力,并认为循序渐进地努力可以让自己做得更好。在遇到挑战时,“渐进理论”者更有可能去迎接挑战,将未来的成功与当下努力联系在一起;而“整体理论”者则容易感到焦躁不安,并以简单的“聪明”、“愚笨”或是好、坏来评价自身,倾向于采取“无助反应”。
                 ⑥对“整体理论”者而言,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不外乎是别人有意无意给他们贴上后产生了自我认同的一种“标签”。初中的时候,我认同了父母老师给我贴的“标签”,采取了“整体理论”的思维模式,在英语方面认为“天生我材”,不需要太努力,在数学上则深信自己“生来不是那块料”,努力了也没用,于是他人贴“标签”时的精神偷懒转化成了自己在学习道路上实际偷懒。
                 ⑦等到升上高中,在真正优秀而又刻苦的人面前,所谓的“天赋”根本不堪一击,我便又跟大部分“整体理论”者一样,开始逃避现实。所幸的是,在迷失过后,我尝试了去努力,无意间成了一名“渐进理论”者,最终也靠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不过,我要讨论的既不是努力跟天赋哪个更重要,也不是努力了是否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而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那些标签。正面的标签固然是一种肯定,但如果我们美滋滋地享受着这些标签给自己带来的飘飘然,并在生活中刻意寻找机会去证明这些标签的正确性,那我们自身就会被标签所绑架,要么拼命维持标签给自己树立的形象,要么某一天被标签外的因素所打败。同样地,一旦我们认同了反面的标签,那我们在某一方面就很难再取得成长,面对人生中的失败时更容易放弃自己,在沮丧中日趋沉沦。
                 ⑧生活中不乏这种以“天赋论”去论断他人及自身的人,我们必须小心他们给我们贴上的标签,当然,更要小心自己给自己贴上的标签。(选自《广州日报》)

              (1) 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 简述第①小节在文中的作用。

              (3) 结合作者观点,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标签”。

              (4) 文章写“我”的经历作用是什么?
            • 3.

              习惯成自然 (叶圣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 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1) 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 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3) 第⑥段加下划线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4) 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5)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
            • 4.

              许多事不必在乎

              ① 人生在世,有些事是应该在乎的。比如我们的人格,我们的尊严,做人的道德操守,人生的价值取向等等。否则,那就枉自顶着一个人头,空来人世一遭。然而,人要活得豁达、潇洒,又有许多事是不必在乎的。       

              ② 宠辱不必在乎。人生是个曲折的过程,有得有失,有升有沉,可以得人宠信,也会遭诬受辱。古往今来,这样的人和事演绎了千千万万,谁能数得清?故达观者宠亦泰然,辱亦淡然,早就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之说。我们自然也应学会从容面对。        

              ③ 名利不必在乎。名利取之有道,不是个坏东西,但决不可做功名利禄的奴隶,否则,那就一定活得不自在,活得很累。其甚者不择手段攫取之,还将造成祸害和罪恶。我们如果淡泊一点,量力而拼,从容而搏,坦然自若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真实,有也自然,无也自在,如淡月清风一般来去不觉,不是要轻松得多吗?        

                        。“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若不正视,也可变为失败之母”,这都是智者哲人掷地有声的金石之言。懂得了成败之间这种辩证关系,我们便没有多少理由因失败而苦恼沮丧,或因成功而骄傲狂妄。在成败面前,最该提醒自己的是:胜不骄,败不馁,既不纵自己,也不堕颓自己。     

              ⑤ 人言不必在乎。许多人之所以举手畏触,抬足畏坠,患得患失,诚惶诚恐,一辈子干不成什么大事,与其说是缺乏才智,倒不如说是丧失了自己。他们成天跪伏在别人的阴影里,太在乎上司的脸色,太在乎老板的眼神,太在乎周围的人对自己的态度,对别人的一言一语,甚至一声咳嗽都煞费猜度,尽力迎合,完全没有了自己的精、气、神,要治好这种精神上的“侏儒症”,就是要挺起脊梁,堂堂做人,自己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⑥ 至于那些不涉原则的纷争、鸡零狗碎的恩怨、飞短流长的中伤、亲朋同事的误解等,都只能算是生活中的小插曲,更不必在乎。人生一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哪能事事认识一致,处处无怨无艾,人人对你理解?要学会自我调节,化解块垒,放下那些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对那些烦人的小事说一声“不在乎”,对别人是一种宽容,对自己也是一种解脱。     

              ⑦ 许多事不必在乎。是修养,是气度,也是睿智。它能使我们沉迷时变得清醒,贪求时变得淡泊,软弱时变得坚强,骄纵时变得谦逊,颓丧时变得积极,愁苦时变得欢快,对任何事都拿得起,放得下,甩得开。人达到了这种境界,精神的天空晴空一碧,云卷云舒,是多么令人神往!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同时根据第 ④ 段的内容,联系上下文,在横线上填一句总结性的话。 (2) 第 ⑤ 段中的“侏儒症”在文中有什么含义?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并抄下来。 (3) 题目是“许多事不必在乎”而文章开头却说“有些事应该在乎的”,揣摩作者这样开头的用意。 (4) 请从第 ③ ④ 两段中任选一段,调动你的知识积累,为文章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 5.

              这个世界上,有的人需要仰视

              陈鲁民

              ①这个世界上,有的人是需要仰视的。

              ②有一次在宁波看CBA决赛,是“八一”队对“上海”队,我突然童心萌发,想看看姚明到底有多高,就挤在运动员入口处等候。当姚明从我身旁经过时,我不由得仰起头来看他比我高两头还多!再看看那些采访他的记者,都得仰着脸和他说话,那种感觉估计不会太舒服。

              ③不过,有的人让我们仰视,并非与他的“海拔高度”有关。曾在北京参加过一次作家聚会,亮相的有不少国内大腕级作家,文坛泰斗级的人物,提起来都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然而,让我最动情也最让我仰视的,却是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这个钢铁汉子与病痛抗争了几十年,每星期都要去医院透析,每天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可是他却紧紧扼住命运的喉咙,仍然生机勃勃地活着,仍然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精品。

              ④作为一个文化人,我对那些著作等身的作家是十分仰慕的。鲁迅一生写下一千多万字的作品,“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是汩汩不断的奶;张恨水一辈子发表了三千多万字的小说,靠着一支“金不换”钢笔,让多少读者如痴如醉,神魂颠倒。什么才华横溢啊,文思泉涌啊,倚马可待啊,汪洋恣肆啊,还可以想出更多称赞他们文学才华与成就的美好词语,因而我仰视他们!

              ⑤也有的人,作品寥寥无几,可是却以其绝妙的语言,崇高的意境,浓郁的真情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人类的精神瑰宝。岳飞有《满江红》,于谦有《石灰吟》,林则徐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裴多菲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他们都曾让我们激动不已,热血沸腾,灵魂得到净化,我仰视他们!

              ⑥仰视名人,是很多人的自然习惯,他们也确有被仰视的理由。牛顿、康德、莎士比亚、马克思等等,因为在各自领域的开创性的伟大业绩,已被人们仰视几百年了。就说今天,袁隆平、王选被无数科技工作者仰视,成龙、周润发被成千上万铁杆影迷仰视,刘翔、姚明为众多体育迷所仰视,他们以近乎完美的表现,以超群绝伦的成就,证明着自己的出类拔萃。被人仰视,他们完全当之无愧。

              ⑦仰视有钱人,即那些靠勤劳致富的人,那些靠智慧与拼搏发财的人,也是人们的正常感情取向。远的有比尔·盖茨,近的有李嘉诚、霍英东,身边的还有张朝阳、丁磊,他们大都白手起家,奋斗多年,最后大获成功。而且还慷慨解囊,捐赠慈善事业,动辄就是数亿、数十亿,甚至上百亿,他们也非常值得仰视。

              ⑧如果一个普通人也被仰视,那他一定做出了不平凡的事。在我居住的小区里,有一位七十多岁的退休老人,无儿无女,默默无闻,生活十分俭朴,有时候还外出捡些废品来补贴生活。可是,谁也想不到,他竟然依靠自己微薄的退休金,前后资助了十几个大学生。这件事在小区传开后,他和往常没任何变化,可是,每当我看到他那已经驼背的身影时,总觉着高大得需要仰视。报纸上登过一个消息,一个六十多岁的乞丐,捡到一个钱包,里边有上千元现金,还有身份证、工作证。他等了一天没等到失主,就饿着肚子把钱包送到了派出所。他们虽然平凡,但其人格之高尚,同样也是需要仰视的。《菜根谭》里那句“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卿相”,说的分明就是他们呀!

              ⑨我仰视那些伟人、巨人、名人,也仰视那些善人、好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有删改)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 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3) 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请简述第⑧段的论证思路。
            • 6.

              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陈常青

              ①“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自古贤圣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心静如水,处变不惊。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②何为静气?“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通俗地讲,静气就是“能沉得住气”。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要抵御前秦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但是,主帅谢安此时却在后方指挥所里不慌不忙下着围棋。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又继续下棋。陪他下棋的人实在忍不住了,询问战况,谢安才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遂已破敌。”毛泽东在长征途中面对万千敌军的困追堵截,用静气一次次带领红军化解危机,创造出夺占娄山关、四渡赤水等一系列辉煌战绩,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于既倒。

              ③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他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航天英雄杨利伟,在航天飞行的整个过程中,心率始终在70次左右,绝对称得上心如止水。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难度之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万众瞩目、全球媒体关注的情况下,要保证200多次各种各样的操作实现零失误,对于常人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杨利伟做到了,并且完成得如平时练习一样镇定从容。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经过十几年如一日不厌其烦的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普通人也能完成这样的操作。的确,培养静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个过程就如“铁杵磨针”一样充满了艰辛。

              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书籍就是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本能的恐慌。所以,越是博学的人,事业越开阔,头脑越冷静。另外,还要善养正气。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气要靠正气来支撑。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无欲则刚,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

               ⑤我们正处在战略机遇期,各种问题和矛盾错综复杂,很多人都有一定的压力和紧迫感。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就越要“每临大事有静气”,保持轻松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做到举重若轻。这样才能担重任而不急,临危难而不乱,科学地制定措施,把握好大局,处理好大事。

              (1)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 第②段主要采用了             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3) 结合③、④自然段,分析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培养静气?

              (1)                                                                

              (2)                                                                

              (3)                                                                 

              (4) 第④段画线句子中的“很大程度上”五个字是否可以去掉?请说明理由。
            • 7.

              读书苦乐

              杨绛

              ①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②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A)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拍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④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B)

              ⑤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境”,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C)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大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开放门户,没让人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自会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一次我乘汽车驰过巴黎赛纳河上宏伟的大桥,我看到了栖息在大桥底下那群拣垃圾为生、盖报纸取暖的穷苦人。不是我眼睛能拐弯儿,只因为我曾到那个地带去串过门儿啊。

              ⑥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的“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1) 通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关于“读书苦乐”的看法。

                                                                                                             

              (2) 结合全文,请扼要归纳作者“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的读书之乐有哪些。

                                                                                                             

              (3) 下面这句话放在A、B、C三处中哪一处合适?简要说说理由。

              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Epictetus)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

              放在(    )处,理由:                                                                               

              (4) 文中第三段作者提到“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请结合你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8.

              石头里有一只会飞的鹰

              梁衡

              ①雕塑家用一块普通的石头雕了一只鹰,栩栩如生,振翅欲飞。观者无不惊叹。问其技,曰:石头里本来就有一只鹰,只不过将多余的部分去掉,它就飞起来了。

              ②这个回答很有哲理。

              ③原子弹爆炸是因为原子核里本来就有原子能;植物发芽,是因为种子里本来就有生命。它不爆炸、不发芽,是因为它有一个多余的外壳,我们去掉它,它就实现了它自己的价值。达尔文本酷爱自然,但父亲一定要他学医,他不遵父命,就成了伟大的生物学家。居里夫人25岁时还是一名家庭教师,还差一点当了小财主家的儿媳妇。她勇敢地甩掉这些羁绊,远走巴黎,终于成为一代名人。鲁迅先是选学地质,后又学医,当把这两层都剥去时,一位文学大师就出现了。就是宋徽宗、李后主也不该披那身本来就不属于他们的龙袍,他们在公务中痛苦地挣扎,还算不错, 一个画家、词人终于浮出水面。这是历史的悲剧,但是成才的规律,也是做事的规律。物各有主, 人各其用,顺之则成,逆之则败。

              ④每当我看杂技演出时,总不由联想一个问题,人体内到底有多少种潜能。同样是人,你看, 我们的腰腿硬得像根木棍,而演员却软得像块面团。因为她只要一个“软”字,把那些无用的附加统统去掉,她就是石头里飞出来的一只鹰。但谁又敢说台下的这么多的观众里,当初就没有一个身软如她的人?只是没有人发现,自己也没有敢去想。

              ⑤法国作家福楼拜说:“你要描写一个动作,就要找到那个唯一的动词,你要描写一种形状就要找到那个唯一的形容词。”那么,你要知道自己的价值,就要找到那个唯一的“我”,记住, 一定是“唯一”,余皆不要。好画,是因为舍弃了多余的色彩;好歌,是因为舍弃了多余的音符;好文章,是因为舍弃了多余的废话 。一个有魅力的人, 是因为他超凡脱俗。超脱了什么?常人视之为宝的,他像灰尘一样地轻轻抹去。

              ⑥建国后,初授军衔,大家都说该给毛泽东授大元帅。毛说,穿上那身制服太难受,不要。居里夫人得了诺贝尔奖,她将金质奖章送给小女儿在地上玩。爱因斯坦是犹太人的骄傲,以色列开国,想请他当第一任总统,他赶快写信谢绝。他们都去掉了虚荣,舍弃了那些不该干的事,留下了事业,留下了人格。

              ⑦可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算加法比算减法多,总要把一只鹰一层层地裹在石头里。欲孩子成才,就拼命地补课训练,结果心理逆反,成绩反差;想要快发展,就去搞“大跃进”, 结果欲速不达;想建设,就去破坏环境,结果生态失衡,反遭报复。何时我们才能学会以减为加, 以静制动呢?

              ⑧诸葛亮说“宁静致远”。当你学会自己不干扰自己时,你就成功了。当社会能省掉一切可

              以省掉的东西时,这个社会可能更健康更美好。

              (1) 结合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2) 第③段中连用史料,宋徽宗、李后主的例子能删吗?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3) 联系上下文,请你说说第⑤段画线句的含义。

                                                                                      

              (4) 分别说说“石头”和“鹰”的比喻义。
            • 9.

              生命的“裸重”

              ①看到过这样一幅漫画。某男子手持一枚公章站在镑秤上,面对自己的巨额体重,满脸得意洋洋,旁边的文字云:“放下你手中的东西,才是你真正的重量。”

              ②我喜欢这幅漫画,它揭示了一个平凡的真理:许多时候,人的所谓重量并不是生命内在的重量,而是包含了许多外在的事物,比如权力、金钱、良好的家庭背景、待遇优厚的单位……人们尊敬你,不是尊敬你生命的重量,而是阿谀你手中的权力、金钱、背景、所享受的良好待遇。一旦你失去这些外在的东西,你会感觉到那些从前像苍蝇一样围绕你的人一个也不见了。

              ③人最需要增加的其实是生命的“裸重”。

              ④生命的“裸重”范围很广,主要是三样东西:良好的操守、卓越的才华、勇敢的创造精神。

              ⑤人不是一个孤岛,只要活着,你就得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要使别人乐于跟你交往,你先得拥有真诚、坦荡、善良、正直等等良好品质,让别人从内心里产生安全感。有朋友说,我宁可跟真小人打交道,也不愿意跟伪君子相处。我问他为什么,他回答:真小人的坏写在脸上,伪君子的坏藏在心中。朋友的话让我明白他并非真的喜欢小人,而是因为觉得真诚、坦荡可贵,觉得安全感特别重要,毕竟人的本性是渴望简单、轻松的。如果我们的品质纯正些,无形中就在他人心中有了重量。

              良好的操守可以带来人脉,然而,人脉只是一种氛围,一个人要真正走向远方,得有足够的脚劲,那就是卓越的才华。一个人有不有才华大不一样,有,你可称为人才;没有,你不过是穿衣的架架、吃饭的桶桶。当然,才华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模式,社会是多向性的,什么人才都需要,我们只要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去培养个人能力就可以了,别人善于写作,你可以长于耕种;别人有发明创造的天才,你可以锻练自己的营销技巧;别人擅长驾驶宇宙飞船,你可以研究法律……只要你的所长对社会和他人有益,总体上推进了国家的进步,你就是有才华的,你的人生就会有“裸重”。

              ⑦生命的“裸重”还需要勇敢的创造精神。任何时候守成都是容易的,它最保险,也无需投入多少智力和体力。不过 ,如果只有守成,个人无法超越,国家、民族不能发展。真正聪明的人会在别人止足的地方执着前行,在泥砂中找金子,在乱石中寻美玉。湖南的农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默默无闻,不要说全球关注,就是国内的人也不会多瞧一眼,然而,有了杂交水稻,有了草、青、鳙、鲢、四倍体鲫鲤的人工繁殖,湖南也就成了世界瞩目的农业高科技之乡。创造这一奇迹的袁隆平、刘筠院士一方面因为其对国家、民族的贡献得到了世人的尊重,另一方面他们也同时创造了个人生命非同寻常的“裸重”。

              ⑧外在的重量不是附着在生命内部的,随时可能在岁月里风化,权力可能因为退休而丧失,背景可能因为后台的倒掉或去世而消亡,金钱可能由于投资失误而化水,待遇优厚的单位可能由于社会总体公平的原因而削减福利,唯有以良好的操守、卓越的才华、勇敢的创造精神等等为标志的生命的“裸重”永远不会消亡,时间越久,越能显示出个体的价值,越能得到他人的尊敬。

              ⑨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的“裸重”才是一个人真正的重量。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简单概括这篇文章论证思路。


              (3)第⑥段画横线句子在文中起何作用?


              (4)第⑦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5)请你谈谈这篇文章对中学生成长有什么启示?

            • 10.

              《圈子决定你的未来》

              李 愚

              ①泥土靠近玫瑰,吸收了它的芬芳,因而散发出芬芳的香气。其实,我们人也一样,和什么样的人相处,久而久之,就会和他有相同的“味道”,所谓“臭味相投”也有这个意思。

              ②我们中国有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美国也有句谚语:“和傻瓜生活,整天吃吃喝喝;和智者生活,时时勤于思考。”这两句话所说的其实是同一个道理:朋友的影响力非常之大,大到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改变你的一生。曾经有人采访比尔·盖茨,问其成功的秘诀,他说:“因为有很多的成功人士在为我工作。”陈安之的“超级成功学”也提到:先为成功的人工作,再与成功的人合作,最后让成功的人为你工作。你与之交往的人就是你的未来。

              ③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中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随在它第一眼看到的自己的母亲后面,但如果它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活动物体,比如一条狗、一只猫或一个玩具鹅,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尤为重要的是,一旦这只小鹅形成了对某一物体的跟随反应,它就不可能再形成对其他物体的跟随反应了。这种跟随反应的形成是不可逆转的,也就是说小鹅只承认第一,却无视第二。这种现象后来被另一位德国行为学家洛伦兹称之为“印刻效应”。“印刻效应”在人类的世界里其实也并不少见。在生活中,每个人应善于擦亮慧眼,对“第一眼”作出理性判断,避免成为人类的“小鹅”。

              ④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朋友,就预示着什么样的未来。如果与消沉的人厮混,你不可能进取;经常与虚夸的人为伴,你不会踏实;经常与满脑“钱”字的人交往,你就会沦为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之辈。如果你的朋友是积极向上的人,你就可能成为积极向上的人。假如你希望生活得更好,你的朋友一定要比你更优秀,因为只有他们可以给你提供成功的经验。

              ⑤人是一种圈子动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际圈子。而其区别在于:圈子的大小,圈子能量的高低,是否善于经营圈子。无论你的圈子有多大,真正影响你、驱动你、左右你的一般不会超过八九个人,甚至更少,通常只有三四个人。你每天的心情是好是坏,往往也只跟这几个人有关,你的圈子一般是被这几个人所限定的。

              ⑥因此,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又和什么样的人组成圈子,其实是一个很值得我们严肃、认真地思考和对待的问题,甚至是你终身最大的一件事。

              (摘自《深圳青年》,略有改动)

              (1) “圈子决定你的未来”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 作者以《圈子决定你的未来》为题有何好处?

                                                                                       

              (3) 在②—⑤段本论中,作者是这样分析说理的: 首先                                                     —→再列举科学实验中研究成果作事例论证—→最后                                               
              (4) 下列有关“印刻效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印刻效应”源于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中发现的现象.
              B.一物体对另一物体形成的不是不可以逆转的跟随反应,称之为“印刻效应”.
              C.“印刻效应”给我们的启发是:在人际交往中,要善于擦亮慧眼,作出理性的判断.
              D.以“印刻效应”为例进行论证,使所阐述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5) 阅读本文后,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请根据下面提示, 任选一题作答。(论据可以是事实论据也可以是道理论据)(1)(赞同)补充论据:                                                      
              (2)(不赞同)说明理由: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