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每天进步一点点
                                                  赵华
                美国的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博士传授了成功最简单的方法--每天进步一点点.
                每天进步一点点,听起来好像没有冲天的气魄,没有轰动的声势,可细细地琢磨一下:每天、进步、一点点,那简直是在默默地创造一个意想不到的奇迹,在不动声色中酝酿一个真实感人的神话.
                撑杆跳高王子布勃卡的纪录是一厘米、一厘米升高的;110米跨栏飞人刘翔的速度是0.01秒、0.01秒加快的.一个骄人的成就来自于一点一滴的进步,有赖于一步一步地积累.
                每天一点点地进步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天天都有目标,时时都能努力,人人都可为之,仅此而言,已弥足珍贵.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最初也许只有一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产生天壤之别,原因就在于平时进步积累的多与寡.每天自学一小时,一周就是七小时,一年累计365个小时,几年下来就可以完成大学本科课程的学习.每天用5分钟改进自己的工作,每周5个工作日都这么坚持改进,几年下来就会成为这个行业的行家里手.虽然每天只进步一点点,但每天都超越了昨天,如此日有所进、月有所变,用心写好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加号,不论钻研什么学问、从事什么工作,都能享受胜利的喜悦,达到理想的高峰.
                做到“每天进步一点点”并不容易,因为任何丝毫的进步都不会从天而降,都不能唾手可得,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每天进步一点点,贵在每天,难在每天.“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要每天进步一点点,就要耐得住寂寞,不因收获不大而心浮气躁,不因目标尚远而情移心摇,而应具有持之以恒的韧劲;就要顶得住压力,不因面临障碍而畏惧退缩,不因遇到挫折而垂头丧气,而应具有攻坚克难的勇气;还要抗得住干扰,不因灯红酒绿而分心走神,不因冷嘲热讽而犹豫停顿,而应有专心致志的定力.
                每天进步一点点,使每一个今天充实而又饱满;每天进步一点点,终将使一生厚重而充实.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2年第7期)
              (1)促使每天进步一点点的三个先决条件是什么?应如何克服所遇到的困难?
              先决条件:    
              如何克服困难:    
              (2)“每天进步一点点”具有哪些意义?请简要概括.
                  
                  
              (3)在论述过程中,作者是如何使中心论点更加鲜明突出的?
            • 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学会生存
                ①多年前,中日学生夏令营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报道说,相对日本学生出色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坚韧品质,中国学生显得有些无知与软弱,他们似乎不懂得如何在陌生而艰苦的环境下求得生存.这种状况时刻提醒我们:为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必须学会生存.
                ②生存,就是生活,学会生存就是延续生命.丰衣足食并不是上天的恩赐,而是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今社会的生存含义已扩展到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生存发展的机会.这样一来,学会生存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③学会生存意味着拥有理想,满怀希望地迎接生命的挑战.可以说,生存的理想就是为理想而生存,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过程就是人生价值体现的过程.人们常常用“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来形象比喻生存的意义,而这实际上都是由理想决定的.有了崇高的理想,才会懂得生存的重要,才能具备学会生存的决心和动力.
                ④学会生存意味着尽力实干.将求生存变为会生存,需要的正是实干.俄国作家克雷洛夫曾说过:“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有湍急的河水,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仅仅树立理想而没有行动,只不过是一位“空想家”,终究一事无成;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积极行动,才能梦想成真.
                ⑤如果说理想是生存的思想基础,实干是生存的根本途径,那么,经受磨难就是生存的必由之路.众所周知:生存的道路布满荆棘,坎坷不平,在重重磨难面前倘若胆怯退缩,轻言放弃,便失去了生存的机会;倘若毫不气馁,迎难而上,便能化险为夷,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会生存的强者.古往今来,一个个生动的事例流传了下来,纪念勇者,激励后人.大禹治水,愚公移山,为生存不惜历经千难万险,终成正果;拜伦天生跛脚,贝多芬中年失聪,他们都为事业不顾身体残疾,奋斗终生,铸造辉煌…正是这些坚强的人用一曲曲千古传唱的生命之歌告诉我们:学会生存意味着要经受磨难.
                ⑥历史已经步入21世纪,学会生存就需要学会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处优胜劣汰的社会,适者才能够生存.
              (1)阅读第①段,作者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学会生存”的?
              (2)结合文意,分条陈述学会生存的重要意义.
              (3)作者引用克雷洛夫的话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4)作者认为,学会生存,意味着拥有理想,意味着尽力实干,意味着经受磨难.你认为还意味着什么,请续写两个分论点.
            • 3. 阅读乔叶《另一种珍爱》,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深深记着一位老音乐家辛酸的轶事.他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会按4/4拍铡的.”为此,我爱上了这位音乐家和他的作品,他懂得怎样拯救自己和爱自己.
                ②为什么不学会爱自己呢?
                ③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自我姑息、放纵,而是要我们学会勤于律已和矫正自己.这一生总有许多时候没有人督促我们指导我们告诫我们叮咛我们,我们拥有的关怀和爱抚都有随时失去的可能.这时候,我们必须学会为自己修枝打杈浇水培肥,使自己不会沉沦为一棵枯荣随风的草,而要成为一株笔直葱茏的树.
                ④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虐待自己苛求自己,而是让我们在最痛楚无助最孤立无援的时候,要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枝鲜花,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自己给自己一人明媚的笑容,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活下去,坚韧地走过一个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⑤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可是如果这种短暂的欺骗能获得长久的真实的幸福,自我欺骗一下又有什么不好呢?
                ⑥学会爱自己,这不是 一种羞耻,而是一种光荣.因为这并非出于一种夜郎自大的无知和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为强壮.可以让我们在无房可居的时候,亲手去砌砖叠瓦,建造出我们自己的宫殿,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
                ⑦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天使路过》)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开头以一位老音乐家的轶事点题,进而用反问句提出中心论点:要学会爱自己.
              B.证明观点时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论证,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可感.
              C.“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是指当自己身处无边苦海时要给自己留好退路.
              D.本文观点严肃语言亲切,思想深刻议论形象,让我们加深了对“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理解.
              (2)第⑥段相对第③④段而言,论述上进一步深化了,请简要分析.
            • 4.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也说“提笔忘字”现象
                  ①据有关新闻报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不善于用笔书写汉字了,即使写文章,很多人常常“提笔忘字”.
                  ②现在手写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少,虽然偶尔也人出现写个便条,填个表格之类的情况,一旦“提笔忘字”,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是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报活灵活现.“提笔忘字”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了.
                  ③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的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替代,是必然结果.驭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具体表现,也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④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重要特征,也是台湾地区力主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
                  ⑤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呼吁或一纸政令是不够的,必须要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要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
              (1)①认真阅读选文,说说“提笔忘字”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②被忘汉字书写的后果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后果?
              (2)面对“提笔忘字”继续恶化的现象,你认为我们还有哪些对策可用?
            • 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 选自《饮冰室全集》)
              (1)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2)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①“卸却”责任指    .(10字以内)
              ②“解除”责任指    .(10字以内)
              (3)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
              (4)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 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孔子真的打败了韩寒、周杰伦了吗?
                                                    张天潘
                日前,“中国文化符号调查报告”出炉,这项历时近半年的全国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汉语、孔子、书法、长城等入选最具代表性的前10项.调查报告还显示当代文化符号的被认可度普遍落后于传统文化符号.如当代人物符号中的韩寒、崔健、周杰伦等排名都在200名以后;科学家和当代新科技符号的排名均在中间线左右;文学形象符号,如林黛玉、阿Q等得分也都在200名之后.
                这个针对大学生的调查,从结果上说,真可谓令人欣喜.因为现在的年轻入虽然在日本动漫、韩流、好莱坞等影视文化包围之下,整日哈韩哈日哈美,追明星逐新潮,却并没有真正地遗弃自身的传统文化,反而对文化的认同越加强烈起来.
                在当代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里,流行文化作为快餐文化,很多时候是很难给予人们文化的归属感的.这些东西可以给生活添加乐趣,但却不能让心灵找到归属,就像我们不能把汉堡包当作主食一样天天吃.这也是在经历过一个世纪的文化波折之后,我们才感到,从“打倒孔家店”到“全盘西化”,再到“破四旧”,这样的文化激进带来的破坏性效应,就是让更多的人在心灵与精神上失去了家园.
                不过,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认同并不代表着掌握,而且这样的认同,本身也是很脆弱的,它的领先也可能是另有原因,并不能就此认为对于传统文化的维护与传承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传统文化的没落依然是当下的可直观体察到的深层危机.在当代,文化的英雄时代,可以说早已过去,大师绝迹骗子横行.在偶像崇拜多元化之下,价值观与喜好日益散众化与小众化,你是李宇春的“玉米”,我是张靓颖的“凉粉”,势不两立,没有哪一个人再可以呼风唤雨、一统文化江湖、高处万人之上了,这也是当代文化符号排名偏后的原因.因为大家的选择多了,得分点必然分散,这也就成全了传统文化符号的领先优势.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当代文化符号的被认可度普遍落后于传统文化符号,也意味着一种文化的停滞现象的出现,而且如果过分地强调传统文化,就容易固步自封.记得有这样一个说法:中国古书排版是竖版,读者阅读时不知不觉地在点头,似乎总在说“是”;而西方书籍是横排版,读书人读起来总在不停地摇头,似乎总在说“不”.所以,难怪我们
                中国人总在注释古书,总在古人那里寻找智慧,寻求认同;而西方学者却在不断地否定前入,超越前人.
              虽然这样的说法有些牵强,但无疑还是有些启发性的.长期以来,中国人就在“天不变道亦不变”“祖制不可违”的禁锢下,深陷到了守旧的文化圈套里.所以,在强调传统文化认同与传承的同时,我们并不能忘记,传承其实是为了更好地推进文化的发展,应该要致力于让传统文化成为当代文化向前的文化源头,传承之后还应有创新.因为无论如何,时代总要向前发展,我们的目光应该更多地向前看,而非仅仅盯住历史向后看.正如“五四之子”、李敖的老师殷海光所说的:“没有希望的人;才两只眼睛向后望;有希望的人,两只眼睛是向前看的.”
                                                                       (选自《楚天都市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调查报告还显示当代文化符号的被认可度普遍落后于传统文化符号”的原因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当代年轻人更认同传统文化嚼排斥当代文化.
              B.当代的流行文化很难给予人们文化的归属感.
              C.当代没有大师,文化的英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D.当代文化多元,人们的价值观与喜好日益分散.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才出炉的“中国文化符号调查报告”照示,汉语、孔子等入选最具代表性的前l0项,而韩寒、崔健等人的位次却根对靠后.
              B.现在的年轻人虽然身处日、韩、美等国文化的包围之下,追明星逐新潮,但并未因此削弱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C.我们应认识到,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并不代表着掌握,也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能自然地得以传承,更难掩当下传统文化没落的危机.
              D.时代在向前发展,我们不能仅盯着历史停步不前,而应努力向前看,要让当代文化超越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推进文化发展.
              (3)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围绕“当代文化符号的被认可度普遍落后于传统文化符号”这一一调查结果展开论述,并对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进行了深入而辩证的剖析.
              B.文章运用举例、道理、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论事说理逐层深入,分析问题透辟入微,语青准确精炼,令人信服.
              C.传统文化的高度被认同反映了人们希望精神有所所归依,这虽然是好事,但从另一方面看也可能预示着文化发展的停滞,所以不可一味厚古薄今.
              D.本文题目用“孔子”和“韩寒、周杰伦”分别借指“传统义化”和“当代文化”,简洁形象;且用设问句形式,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 7. 阅读议论文《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完成下列各题.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朱铁志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⑦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摘自《人民日报》2010年4月19日,有改动)
              (1)认真阅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用原文语句回答.
              (2)文章首段引用鲁迅、哈佛大学的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3)读文归纳填空:“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一是要不断追求;二是要勤勉;三是    ;四是    
              (4)文章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如果把文章第④段中的“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一句作为观点,请你参照下面示例再写一个具体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限制在所学初中教材的范围内).
              示例:闻一多日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终于写成了《唐诗杂论》.
            • 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阅读杂谈
                  ①阅读是人类特有的神圣权利,如今互联网阅读、手机阅读等阅读方式的出现,为我们创造了各种阅读条件,拓宽了我们的阅读视野.但在纷繁的阅读信息中,我们不能迷失了自己.
                  ②我们要学会鉴别和挑选真正有价值的图书来阅读.笛卡尔说:“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长谈.”好的书,有以一当十的价值,它们就好像军事上的制高点,占领了它,其它就不在话下了.英国有这么一个读书人,他的读书信条就是只读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并反复研读他们的代表作.他用一年时间研读了文学领域中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普鲁斯特等大文豪的代表作品后,自豪地说:“这个世界的文学高峰我总算都攀登过了!”在实用阅读与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出现了很多遮蔽我们双眼的“垃圾书”.如果把时间花在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上,那简直是对生命的极大浪费.
                  ③我们要独立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工具和载体.现今,数字化阅读冲击着纸质图书阅读市场.网络成为阅读的便携选择,电子阅读器为出门旅游阅读提供了方便.特别是电子书的出现,更是掀起了数字化阅读的高潮.而有些人还是喜欢在淡淡的墨香里细细研读、慢慢品悟大师们的文字.对于电子书,首先不说辐射对身体的危害,就说我们的眼睛,面对屏幕久视肯定受不了.其次,翻阅电子书你听不到纸张翻阅时的悦耳声音,嗅不到书本所特有的淡淡墨香.最主要的是电子书不能像纸质书那样任意启阖,随意夹折,率性圈点.总之我们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工具和载体,让阅读工具和载体服务我们,适合我们,而不是追赶时髦,随波逐流.我们一旦丢弃自己的独立选择权,先进的科技产品就容易成为加速我们迷失的工具.
                  ④我们的阅读要与涵养身心相结合.欧阳修认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可见古人认为读书是学问与修身的根本.即读书是要与自己的身心发生联系而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阅读不可避免地具有明确的功利意识:为了考试,为了升职,为了追随时尚等等.其实读书是本分事、老实事,与他人无关、与外在无关、与炫耀无关,是用来培育性情与启迪思想的.那种以为买几本畅销书就已经算是读书的人,其实是自我麻痹.阅读的意义在于超越世俗生活,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世界.因为阅读,你狭窄的心灵会逐渐变大,变得丰富多彩,以致变成一个心灵宇宙.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心灵发育史.
                                             (根据2010年4月30日《人民日报》刘伟见《重构阅读信仰》改编)
              (1)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阅读的?请简要回答.
              (2)阅读第③段,说说阅读纸质图书有哪些好处?
              (3)第④段中引用欧阳修的话有什么作用?
              (4)温家宝总理曾说“读书可以改变人”,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对温总理这句话的理解.
              ①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心灵发育史.
              ②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长谈.
            • 9. 重建奇迹彰显中国奋进的力量
                  ①位于汶川县映秀镇的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馆封顶;汶川地震异地安置区首批“农家乐”开业;四川及甘肃陇南地震灾区农房基本完成重建,学生提前搬入新校园…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两周年前夕,纷至沓来的重建喜讯报告着灾区的新生,彰显着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伟大力量.
                  ②700多天前,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场强烈地震,使8万多同胞遇难,数十万人受伤,数千万人受灾,1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满目疮痍.第一时间的生命大救援过后,重建家园成为历经3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面临的一场严峻考验.
                  ③“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党中央发出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非战争性全国总动员令.“三年重建任务争取两年完成!”全国人民对灾区人民作出了庄严承诺.地震两年过去,遭受重创的灾区呈现崭新面貌,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个个新村焕发活力,一条条道路穿山越水,一张张面庞重舒笑颜.草长莺飞的川西大地和陇南、陕南地区生机盎然.
                  ④“现在,走进四川灾区,最漂亮的是农房,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一名网友的观感集中表达了人们的评价;“这些项目的集中交付,展示的是跨越千里的援建深情,给予的是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承载的是加快发展的美好希望.”一个重灾市领导在对口援建项目交付仪式上的话语代表了灾区人民的心声.
                  ⑤这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自强不息精神的真实写照.汶川特大地震带给中华民族巨大的痛苦,也把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磨砺得分外鲜明.“汶川不哭,中国加油”“我们都是汶川人”--地震发生后响彻中华大地的呐喊,在灾后重建中化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举国援建行动.19个对口援建省市10万多名援建人员“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住板房、啃干粮,战严寒、斗酷暑,以令人惊叹的建设速度奉献出让灾区人民放心的优质工程.第一时间奋起自救的灾区人在重建家园中自力更生、不等不靠.“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青川县枣树村农户墙上的标语,表达了灾区人民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
                  ⑥这是中国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灾后重建比抢险救援更为复杂艰巨.它不是物质家园的简单复制,而是要实现作为灾难补偿的历史进步,全面建设更加美好的新生活.重建也不是只讲进度和效率,而是要“好”字当头、又好又快.震后不到两个月,国务院发布的恢复重建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科学”的原则.为了又好又快地实现重建目标,建设者从一开始就冒着余震威胁在废墟上调查走访,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所有城镇的重建都先编制规划,再有条不紊地统筹安排、整体推进.曾经被地震蹂躏得支离破碎的映秀镇中滩堡村,如今已成为融合民族特色与现代风情的旅游小镇,不但有世界级建筑大师设计的作品,而且集中应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抗震减灾科技.所有重建地区都像这里一样,正在变成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家园.
                  ⑦这是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防灾减灾的艰辛探索.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总能从灾难中学到更多的东西.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国家不仅设立了防灾减灾日,而且制订、修订了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救灾条例、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政府以及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军队12分钟后就到达灾区,所有转诊伤员无一死亡,7天后灾后重建规划即启动,15天后灾区172所学校全部复课…玉树抗震救灾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再次见证了中国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
                  ⑧中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特殊的历史境遇铸就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汶川灾后重建奇迹再一次昭示世人:“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重建,对于灾区发展振兴乃至全面小康宏伟目标的实现而言仅仅是开始.700多个日夜的卓绝奋战显示并化作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伟大力量.凭借这力量,中华民族一次次渡过急流险滩走到今天;凭借这力量,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战胜未来的各种艰难险阻,在民族复兴的广阔征程上走向新的胜利.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五段划线句中的“这”指代的是什么?(根据③④两段概括回答)
              (3)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彰显在哪些方面?
              (4)第七段当中加横线部分有什么作用?
            • 10.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德性与学术
                                              周来祥
                ①德性与学术,是个老问题,也是个新话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也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话题.“立言先立德”“德文并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和国学的优良传统.
                ②德性的内涵是品德、人格的修养,其最高境界是“至善”;学术的内涵是研究发现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其最高追求是至真.理论上二者有区别,现实中道德与学问也常常是不平衡的.司马光曾说:“德才兼备为圣人,德胜于才者为君子,才胜于德者为小人,无才无德为愚人.”这种对“圣人”“君子”“小人”“愚人”的界定,或许还可进一步讨论,但司马光所谈的德与才、道德与学问结合的四种不同类型,大概是古今类似而普遍存在的.从价值与意义上说,“德才兼备”和“德胜于才”的人对社会是有益的,而“无德无才”特别是“才能胜过德行”的人对社会总是有害的,而且才能越大,学问愈高而德行愈坏者,对社会之危害则愈大.
                ③大德性是一种大境界,大学问也是一种大境界.在小德性、小学问中二者可能不协调,甚至是相悖的,但在大德性、大学问这种大境界中,二者却必然是和谐的、一致的.德性制约着学问,没有大德性难于作出大学问;学问也升华着德性,没有大学问也难于达到大德性.要想做出大学问,必须立大德性.站在泰山之巅可以“一览众山小”;有大德性、大境界,才能有大胸怀,才能有无私的大爱,才能纳百川而汇大海,才能聚群峰而成高山,才能如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才能如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才能独创出新思想、新体系、新学问、新智慧,才能成为大师,走向新的人文之巅.
                                                               (《光明日报》2010年2月18日,略有删改)
              (1)根据文中第②段的内容填空:司马光所说的四类人中对社会危害最大的人是    
              (2)本文作者所主张的观点是什么?作者认为德行与学术之间的具体关系式什么?
              观点是:    
              关系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