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有个人养了一头驴和一只哈巴狗。驴每天都要到磨坊里拉磨,到树林里去驮木材,工作挺繁重。而哈巴狗会演许多小把戏,很得主人欢心,每次都能得到好吃的奖励。驴在工作之余,难免有怨言,总抱怨命运对自己不公平。这一天机会终于来了,驴扭断缰绳,跑进主人的房间,像哈巴狗那样围着主人跳舞,又蹬又踢,撞翻了桌子,碗碟摔得粉碎。这样驴子还觉得不够,它居然趴到主人身上去舔他的脸,把主人吓坏了,直喊救命。大家听到喊叫急忙赶到,驴子正等着奖赏,没想到反挨了一顿痛打,被重新关进栏里。
                  ②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位置,由此发挥自己的应有作用,从而达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终目的。富兰克林说过,宝贝放错了位置就是垃圾。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坐标,我们只有找准找准位置,才不会迷失自我,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见,找准自己的位置很重要。
                  ③找准自己的位置,就是说要摆正适合自己的位置,在各自的位置上展示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作用。
                  ④找准自己的位置,可以让人有平和的心态,完善自我。 克里姆林宫曾有位尽职尽责的老清洁工,每天轻松怡然地工作,带给身边人许多正能量。她说:“我的工作和叶利钦差不多,叶利钦是在收拾俄罗斯,我是在收拾克里姆林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一介草民也罢,一国之君也罢,只有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才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找准自己的位置,是一种人生的姿态,一种生命的高度,一种处世的境界,它有助于我们“自知”和“知人”。
                  ⑤找准自己的位置,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出任院长时的他年富力强,正是干事业出成果的好时光。然而,院长是一把手,什么都得管,都要问。钱学森知道搞好航天科技研究才是自己的专长,于是辞掉院长职务,去主管科研工作。工作重心的转移,使他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科学研究中,为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
                  ⑥找准位置对我们的生活、事业都具有重要意义。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既需要学会换位思考,也需要有宽阔的胸怀。实际工作中,每个人的角色都是相对的。面对领导,你是下级;在助手面前,你是上司。无论你是什么样的角色,都要有一颗包容之心。作为领导,要能够勇于面对下级的意见;作为下级,要能够虚心接受领导的批评;作为同事,要能够容纳他人的个性……这样才能做到心平气和,与身边的人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⑦位置如定盘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生活中,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走好自己的路。自己明明是个“宝贝”,千万别放到“垃圾”的位置上!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一段由寓言故事写起有什么好处?
              (3)选文第④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⑤⑥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5)选出适合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    
              A.要人敬者,必先自敬。--陶行知
              B.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
              C.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黑格尔
              D.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 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1)文章第①段引用沈从文的墓碑文作为开头,有何作用?
              (2)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这种美德”具体指什么?
              (3)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面给出的三个论据,有一个不能证明第②段的观点,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①是可忍,孰不可忍?
              ②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
              ③韩信曾甘受市井屠夫的胯下之辱,后来成为一代名将。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多练人谋天下雄
              张保振
                  ①《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有一段话颇有意味: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品读再三,悟出一个道理:多练人谋天下雄。
                  ②“练人谋”者,依古人之言,需“抱五德之美,握二柄之要。”五德者,智、信、仁、勇、严;二柄者,赏与罚。五德之美,美在光照天下;二柄之要,要在法如山大。多练人谋,说到底,就是要多多坚持德为先、法为山。这对领导干部为政处世不无启发。
                  ③无数事实证明,坚持德为先,能得人;坚持法为山,可激人。得人者,天下雄;激人者,风清正。当年,商朝创立者成汤放下身段,三下僻野,请贤士伊尹出山,留下了“三聘台”的佳话,掀起了“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汤武革命”。三国时,诸葛亮视军令如山,不仅挥泪将爱将马谡斩首,而且亲自上表自贬,从而让法令之权威高高树起,极大地激发了士气,促成了战如风发、攻如河决的可贵势头。
                  ④多练人谋,关键在一个“多”字。多,就是要在多年头、多维度、多姿势上下功夫。
                  ⑤多年头,就要如日之出、星之现,自始至终不曾变。决不能初始阶段如海,中间阶段似湖,后期阶段像池,甚至池中存水渐无,惟有泥沙掀浪。俗语说“只有初一,没有十五”,只有善始,无有善终,难成善果。有些领导干部往往是始则起步好,对人谦,能搞“五湖四海”,不拒谔谔之言,从而建树不断。但就是搁不住时日消磨,经不起岁月冲刷,在顺境之中不思进取,在成绩面前自我陶醉,在高位之上忘乎所以,逐渐滑向了腐化堕落的深渊。“苦难的童年,奋斗的青年,上升的中年,悲惨的晚年”,一些贪官的人生写照,令人警思。
                  ⑥多维度,就要过好“亲疏关”,走好“尊卑路”。对手中握有公权者而言,在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不能有“小圈子”,不能搞亲亲疏疏那一套。不能只走“上边路”,不走“下边路”,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更不能视群众为“刁民”,见上访就反感,对其诉求只有忽悠之心,没有解决之意。德应如阳光,送暖不择人,送光不弃物;法应似雪霜,树草同待遇,陵洼同样施。惟有多维度,才有真公平,方显大境界。
                  ⑦多姿势,就要历尽风雨,不改初心,关键时刻冲得上、名利关头守得住、寻常生活行得正。人的一生中,事业发展过程中,不管是大风大浪,还是顺风顺水,都蕴藏着考验、进行着检验。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进退之间,取舍之中,秉持一颗为民务实的赤子之心,则天地开阔、内心坦然。
                  ⑧多练人谋之“多”,表面看是一种简单的数量,实质上是一种过硬的质量。从“多年头”中体现坚韧毅力,从“多维度”中透视坚守精神,从“多姿势”中折射坚定信仰。毅力让人骨头硬,精神育人品自高,信仰立人意志坚,有此三者,足以使领导者养正气、生锐气、聚人气,在改革发展的时代洪流中搏击风浪、扬帆远航……
              (摘自《人民日报》)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围绕中心观点,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3)文章第⑤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就其中一种举例说明使用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 4. 读书如“熬粥”
                  ①我喜好喝粥,是母亲培养的,因为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一锅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②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经典好书,如同“好米”。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有限,同时也使智力和想象力有限,使知识和思想贫乏。”略萨的这番话对阅读经典的意义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③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而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未知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④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坚持读书,须有定力。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据他的友人回忆说:“那时一起在德国留学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心思纯正,始终坚持专注于读书学习,不受其他诱惑的干扰,耐得住寂寞与单调。
                  ⑤读书正如熬粥一般,也需“好米、文火、持续”。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课文②③④段介绍了读书应遵循的法则,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3)本文运用了多种的论证方法,请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4)请你辨析下面两句话,看看能否运用到文章中去,并分别说说理由。
              A.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B.培根曾在《谈读书》一文中风趣地说:“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