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各题
              经营好你的人生    ①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但是,如何经营好你的人生,即确立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对于实现自身价值至关重要。
                  ②贝尔纳是法国的著名作家,在法国影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有奖智力竞赛,有道题是:“如果卢浮宫发生火灾,情况紧急,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结果在成千上万份答案中,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了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③不难看出,这个最佳答案的确精妙。有的同志喜欢把人生目标定得过高过大,因为不切实际,非但实现不了,反而带来不少副作用。明明自己只能挑八十斤的担子,却偏要挑两百斤,结果可想而知。殊不知,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
                  ④确立好人生目标之后,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就值得我们思考了。
                  ⑤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正像生意场上有的人总想“空手套白狼”一样,对待人生也想不劳而获,也许还曾侥幸得逞过,但是在长长的一生中,若是抱定这样一种人生态度,是必然要吃苦头的。“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的经济学原则也是我们实现人生目标所必须坚持的。人生犹如一座天平,你可以把你想要的任何东西放在天平的一端,但是在另一端,必须放上相等的重量。著名作家二月河在谈到“成功秘诀”时说:“我没什么才气……我写小说基本上是个力气活,不信你试试,一天写上十几个小时,一写二十年,怎么着也得弄点东西出来。”当有人问研制出世界首创掌上产品的中山名人电脑公司总经理佘德发是哪个院校毕业的,他笑着说:是社会大学毕业的,学的是苦难系拼命专业,课本就是汽车大王艾柯卡的名言“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⑥在当今社会,不劳而获无异于痴人说梦,守株待兔只会遭人耻笑,踏实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试想连鲁迅都要“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何况我等这样的普通人!所以,如果你还没有获得你所期望的收益,那么就试着让天平另一端的砝码变得更重吧。
                  ⑦人世间,很多资源是可以再生的,但唯有生命属于每个人的只有一次。因此,多一点经济头脑,多一点经营意识,使你的人生趋利避害,良好经营,赢得丰厚的收益,我想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的一门经济学课程。
              (1)从全文来看,围绕“经营好你的人生”这个观点,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的?
              (2)第②段中举法国著名作家贝尔纳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道理?
              (3)第⑤段作者在提出“‘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的经济学原则也是我们实现人生目标所必须坚持的”这一观点后,是怎样展开论证的?请简要分析。
              (4)除了文中所讲的“踏实努力”这一“砝码”外,你认为还有什么可以充当人生天平另一端的“砝码”呢?请联系生活,试举一例谈谈你的看法。
            • 2. 阅读《当一匹被鞭打的马》,完成下列各题.
                                          当一匹被鞭打的马
                                              禹正平
                  ①耕柱子是墨子的门徒.一天,墨子授课时,一只小鸟停在窗外的柳树上婉转鸣啼,弟子们纷纷向外张望,耕柱子也随之瞅了一眼.事后,墨子却单独严厉地责骂了他.耕柱子感到很难过,觉得受到很大的委屈,抱怨说:“我犯的错误并不比别人多,却遭到老师这样严厉责难.”墨子听到之后,问他:“假如你要驾驭马和羊上太行山,你会选择鞭打马还是鞭打羊?”耕柱子回答:“我当然要鞭打马.”墨子又问:“为什么要鞭打马而不鞭打羊呢?”耕柱子回答:“因为马儿跑得快,才值得鞭打,这种能力是羊不具备的.”于是,墨子告诉他说:“我责骂你正因为你像马而不像羊,你值得批评呀!”其实,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离不开外来的鞭策.有时是一句苛刻的责备,有时是一次严厉的惩罚,有时甚至是一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
                  ②在个人的成长道路上,面对苛刻的责备,不要一味地觉得委屈,更不能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应该感激愿意指责你的人,是他使你看到自己的不足.试想,若不是关心你,期待你下次做得更好,怎么会批评你呢?正因为在批评者眼中,你是“值得被鞭打的马”,所以才会批评你.因此,面对各种责备,应该坦然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用行动来回报关心和爱护你的人.
                  ③有时候,遭遇特别严厉的惩罚,说明你是一个可造之才,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人,是一个值得批评帮助的人.如果一遇到处罚,就极力进行辩解,只找客观因素,不找自身原因,一次两次还可原谅,次数多了,别人便会对你失去信心,你也就失去了提高自己的机会.一个优秀人才的成长,必须经受住各种考验,忍受各种委屈,才能完善自我.
                  ④有时候,遭遇那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说明你已具备了相当的素质和能力,但还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而这些挑剔给了你一个臻于至善的机会,帮助完善你的人格、增加你的内涵,使你每临大事有静气.
                  ⑤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面对严苛的鞭策,只一味地感到委屈,继而意志消沉,慢慢地变得平庸;另外一些人,在鞭打中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将鞭策化为动力,扬蹄奋进,勇敢地登上人生的顶峰
                  ⑥选择当一匹被鞭打的马,还是当一只不被鞭打的羊,将是你人生辉煌与平庸的分水岭.      
                                                                     (摘自2014年3月29日《光明日报》)
              (1)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③④段这三个论述语段能否颠倒一下顺序?为什么?
              (3)分析文中画线句作用.
              (4)同样是讲“鞭马”的道理,下面材料能否作为本文论据?请说明理由.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读书莫忘做笔记
              汤欢
                  ①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读书时,左边是书,右边是笔记本。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顺便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
                  ②前人读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本中得来。顾颉刚先生一生治学,勤于做读书笔记,从1914年至1980年逝世,做笔记的习惯从未间断,60余年积累笔记近百册,共四五百万言。他所从事的古史研究需大量考据,做笔记是他治学研究、著书立说的基础,“为笔记既多,以之汇入论文,则论文充实矣;作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则著作不朽矣。”此外,在他看来,相对于长篇大论的学术文章而言,笔记可长可短,有简洁之美,做笔记“可以自抒心得,亦可以记录人言;其态度可以严肃,亦可以诙谐,随意挥洒,有如行云流水,一任天机”,笔记实乃学术界的小品文。
                  ③钱钟书读书也爱做笔记,从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坚持,单是外文笔记就达200多本、3.5万多页。据杨绛所言,他的笔记本“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其笔记不仅数量惊人,内容也广袤博杂,从精深博雅的经史子集,到通俗的小说院本、村谣俚语和笔记野史,古今中外,无所不容。把这些笔记前后参照、相互引证、融会贯通后,才有了如《管锥编》里那样汪洋恣肆、行走于东西之间游刃有余的文章。
                  ④蔡元培晚年总结自己读书多年却“没什么成就”,原因之一是“不能勤笔”。“不能勤笔”即不能勤于做笔记。他说自己读书虽然只注意于他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这样的后果是不易检索,需要用的时候“几乎不容易寻到”。
                  ⑤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做笔记亦是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不管读书是为长见识,为陶冶性灵,还是只为娱乐消遣,遇到有趣、有启发、有感于心的文字则随手记之,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内心加深一层印象;日久天长,这笔记本便成了我们平日读书精华之积累,是我们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温当年的笔记,看到自己熟悉的字迹时,或许还会回想起某时某地写下这笔记时的情形,内心一定无比自得与安宁。
                  ⑥做笔记固然重要,但经常温故笔记更重要。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只记笔记却不温习,一样容易遗忘,时常巩固方能加深记忆,需要用时才能信手拈来;此外,温故而知新,在翻阅读书笔记时,往往能够前后贯通,发现新的问题。钱钟书当年就常常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杨绛听。
                  ⑦做笔记需要时间,如钱锺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但当你将做笔记看成是读书的一部分,认识到做笔记的益处,便不会认为这时间白白浪费了。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唯独读书不能快,做笔记不能急躁。
                  ⑧时代在进步,电子笔记的出现让笔记的记录、保存和使用更为便捷:键盘输入、复制粘贴可以代替手写,电脑和手机客户端皆能同步保存;此外,这种云笔记还带有关键词检索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⑨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无论这笔记是手抄笔记还是电子笔记,它都会成为我们好读书之人一笔宝贵的财富。
              (《人民日报》2015年03月31日24版)(1)从本文看,做读书笔记主要记什么?读书笔记有什么好处?
              (2)文章③④段除了运用举例论证方法外,还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文章第⑥段能否删去,请简述理由。
              (4)综观全文,本文和《学问和智慧》一文对做学问和读书,分别提出了什么观点?
            • 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智者的选择    ①法国思想家卢梭年轻时只身闯荡巴黎,他创作的歌剧《乡村卜师》在公演后大获成功,国王观看了演出,给予很高评价。第二天,臣来到了卢梭住所,宣布国王要召见他,并且要赐给他一份丰厚的“年金”。这对于四处奔波、捉襟见肘的卢梭来说不啻于天大福音。可谁也想不到卢梭却断然拒绝了。理由是:“那笔可以说是到手的年金,我是丢掉了;但是我也就免除了年金加到我身上的那副枷锁。有了年金,真理完蛋了,自由完蛋了,勇气也完蛋了。从此以后怎么还能谈独立和淡泊呢?一接受这笔年金,我就只得阿谀逢迎,或者噤若寒蝉了。”
                  ②人生总要面临许多选择,选择就意味着要有所放弃。在选择与放弃之间,就能看到一些仁人志士人格之伟大,精神之高尚,胸怀之坦荡,追求目标之宝贵。
                  ③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或留得美名,就要做出正确和明智的选择。在中国古典文学《赵氏孤儿》中,公孙杵臼选择了赴死救孤,舍生取义,程婴选择了立孤报仇,忍辱负重,两个人人格同样伟大,最后也都青史留名。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选择了自由,放弃了生命,“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著名学者钱钟书选择了寂寞,放弃的是喧嚣与热闹,成就的是他的学问和事业。
                  ④回首蛇年的央视春晚,炙手可热的赵本山选择了退出,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艺术是有规律的,明星底蕴也是有限的,如果硬撑下去,“过度消费”,肯定会掏空自己,江郎才尽。为了有利于推出新人,适时退出正好可以给新人腾位置,加担子,让他们有更多锻炼机会。
                  ⑤当然,失败的选择也不少。希腊神话里,派里斯王子选择了美女,放弃了智慧,于是他得到了最美的女子海伦和十年“特洛伊战争”,他自己也死于非命;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一手遮天,他也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当中国华盛顿,推进共和,施行民主,这是可以流芳百世的,二是当拿破仑第二,复辟当皇帝,注定要遗臭万年,可他却偏偏选择了后一条路,结果,只当了83天短命皇帝,在千夫所指中可耻地死去。
                  ⑥选择与放弃,就像行车的十字路口,会不时出现在生命的旅途上,等着人们作出决断。能不能作出正确、明智的选择,人生大智慧往往就体现在这里。
              (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第①段引用法国思想家卢梭的故事有何作用?
              (3)第③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4)文章的第⑤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5)阅读下面的材料,你赞成小明的做法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观点。
                  小明是一位即将毕业的初三学生,各科成绩平平。在谈到毕业后的选择时,他说希望初三毕业后能够去读职业高中,学得一技之长。
            • 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①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版.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把他作把品的名字改掉.
                  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③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在一次中美文学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坦诚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和偏颇.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结束.
                  ④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美太难掌握,世界上精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⑤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中国应该向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相同,儿时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⑥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中国作家应该潜心地而不是花哨地,诚实地而不是用讨某一个“他者”喜欢的心态去创作.老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能否酿出好酒最终要看我们能不能更踏实地潜入到这个时代的深部.只有酿出好酒,才能“走出去”.2006年中国作协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文学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即兴的展示,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奢望一两次论坛和书展就能够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更自觉,更有耐心和耐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相互对话.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选自《语文报》,2010.7-8,有删改)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化需要相互凝视”这一观点的?
              (2)第③段中的事实论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3)为什么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会处于弱势?请分条概括.
              (4)结合文艺,分别说出“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一句中“兑”、“酿”的含义.
              (5)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文学承担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说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 6.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眼界与读书
                                                 赵 畅
                ①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②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之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③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还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④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⑤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⑥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选自2011年3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提出了什么见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
              (4)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科学不怕挑战
                                               沈致远
                ①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有原始生物.
                ②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
                ③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根本不同,有些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说:“我不相信上帝在掷骰(tóu)子.”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爱因斯坦屡败屡战,苦思冥想出一个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豁然开朗,利用相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爱因斯坦仍然固执己见,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爱因斯坦,你真不像话!你简直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实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④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进化论的传播.结果怎样呢?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越勇,而创世说却破绽百出,只好以百万元大奖向科学家频送秋波求援.
                ⑤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悔之晚矣.
                ⑦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④段运用了事例来论证,请分别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
              (3)第⑤段申两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4)第⑥段中“科学“一词为什么加上引号?
              (5)说说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 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选准人生的参照物
                ①人生是需要参照物的,有了人生的参照物,你才能体会到什么是苦,什么是甜,什么是幸福快乐,什么是痛苦和悲伤;才能真正去感受人生,去品味人生.一个人只有选准了人生的参照物,才有快乐人生、幸福人生和精彩人生.
                ②然而,在人生的课题中,参照物的选择并不是那么简单,实质上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选准人生的参照物.一代廉吏张伯行有一句名言:“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他秉着这句誓言,一生清正廉洁,从不收受下属的礼品,在当地老百姓中有口皆碑,为人们所敬仰,康熙称其为“天下第一清官”.民族英雄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查禁鸦片时期,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幅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幅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林则徐以实际行动实践了这一精神,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反之,如果一个人选错了人生参照物,其对待生活盲目攀比,永不满足,心理失衡,甚至可能会做出一些不道德的卑劣的行为.原云南省省长李嘉廷,利用职务之便,伙同其家人收受他人贿赂1810万元,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其妻自知罪责难逃而悬梁自尽,最终导致家破人亡.
                ③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该以实现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国家的繁荣富强以及人民的幸福安康为根本目的,将个人理想与实现这个伟大目标相结合,这样才能选准人生的参照物,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和建设年代始终不渝地为全人类的和平与解放这个目标而努力,开创了伟大的事业.“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为了国家的富强,实现科技报国的人生理想,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为我国的导弹卫星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④青年时期是一个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选准人生参照物的重要阶段.当前,在高度商业化和一些媒体不正确的导向下,社会上拜金思想严重,唯利是图的不良风气比比皆是,这些都可能对青年人选择正确的人生参照物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青年朋友更应该加强学习,自觉提高个人修养,根据国家和时代的需要,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选准人生的参照物.
                ⑤当然,并不是说我们要放弃对物质的追求.正当的、合法的物质追求是每个人的权利,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无可厚非的.
                ⑥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痛苦,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会说,我把自己的整个生命都交给了人类最崇高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让我们牢记先哲们的话,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选准人生的参照物,把握正确的航向,去谱写生命最美丽的篇章,让生命更精彩.
              (1)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2)细读第③段所举事例,根据画线句子的提示,在该段空格处补写一个事例,使论证更严密、更完整(填写在答题卷上).
              (3)第⑤段能否去掉?请说说你的理由.
              (4)请结合自己的实际,简要谈谈你会以什么作为人生的参照物,并将怎样为之努力(要求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 9.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比经济振兴更重要的是文化复兴       郭兵
                ①从第五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获悉,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已报国务院审批,与此同时,“十二五”全国文化发展规划也在积极制订中.
                ②这是一个令人十分振奋的消息,它表明中国的文化发展和产业振兴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让人看到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希望,在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仍然保持着对文化振兴的这份理性与热情,这无疑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③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进步和发展的永恒标尺.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引领,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能长期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
                ④因此,放到中国的长远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看,致力于文化发展也许比成功的经济振兴更为重要.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这成就,多是在经济领域的,从文化的角度看,我们几乎是乏有可陈.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现象,长此以往,危及的将是整个国家民族的繁荣发展甚至生死存亡.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一位西方思想家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这话很有道理,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自己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自然是国将不国了.
                ⑤即便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当前也离不开与文化的交融,中国就很吃了这方面的亏.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功夫熊猫”却成为美国的财源,花木兰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千古传诵,却被迪斯尼搬上荧屏赚了几个亿;中国的进出口一直保持顺差,惟独文化产业长期处于逆差状态;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普遍占到GDP的15%左右,美国甚至超过20%,我国则刚刚超过3%.类似的证据还有很多,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经济发展没有文化内涵,在将来的竞争中必然劣势日显.
                ⑥文化复兴是一个比经济振兴更为重要更为艰难的命题.唯因如此,才更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依据文意,请指出“这是一个十分振奋人心的消息”一句中“振奋人心”的具体内涵.
              (2)文章第自然段列举“功夫熊猫”和花木兰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3)文章是从哪三个层面来论述“比经济振兴更重要的是文化复兴”这一观点的?请试作分析.
            • 10.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低下头来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汪金友
                ①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回答:“三尺.”那人笑了:“先生,除了婴儿之外,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六尺高,如果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岂不是把苍穹都戳破了?”苏格拉底也笑了:“是啊,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如果想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下头来.”
                ②苏格拉底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天地之间,真的只有三尺吗?人生在世,真的需要低头吗?人们一直在思考着,争论着,实践着.
                ③自然界的天地,是不需要低头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尽情地挺起自己的胸膛,昂起自己的头颅,迈开自己的步伐,伸展自己的双臂.
                ④但有些时候,我们又不得不低头.比如,前边有一个山洞,里面充满了神秘,你想进去探个究竟,而山洞的洞口,却低于你身体的高度.这时候,你是低下头进去,还是昂起头返回?当看见有人从这个山洞里背着珍贵的宝藏出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低头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在很多情况下,低下头来,是一种聪明和智慧,也是一种大度和从容.
                ⑤有时,在现实面前需要低头.你想骑马飞驰,可眼前能找到的,只有一头驴.是坐在那里等马,还是骑上毛驴先行?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不低,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⑥有时,在错误面前需要低头.人生在世,谁都有可能犯错误.错误是对别人的伤害,只有低头才能弥补.廉颇向蔺相如低头,不但没人笑话,反而传为美谈.很多的矛盾和纠葛,不是在硬碰中解决的,而是在低头中令人悦服.
                ⑦有时,在法律面前需要低头.法律是什么?是一个框框.每一个人都必须在这个框框里进进出出.有人感到不舒服,为什么让它束缚我们的手脚?也有人自作聪明,想从框外找个漏洞钻过去.但和法律较劲,即便得逞,也是心惊一生.
                ⑧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都有这样两种人.一种是经常低头的人,一种是经常仰头的人.只要稍作对比,就会发现,那些人缘最好、进步最快的人,往往都是懂得低头的人.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开头两段为什么要从苏格拉底的故事写起?
              (3)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第④段与第⑤~⑦段之间具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