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把字写端正
                  ①写字,尤其是书写我国的汉字,有重要的意义.从传达和交流思想的角度来说,字是不闻声响的语言,是时刻离开不得的.从由字及人的角度来说,在未见其人的情况下,他的字又是显示他 风采的“亮相”.把字写得端正大方,能辨可读,是一件不能小看的事情.    ,要做到这 一点也不那么简单.
                  ②有些青年朋友写字潦草出格宛如“天书”,叫人横看竖看,东猜西猜,都吃不准.有些则写得拉杂一团,宛如泼翻豆箩,乱散一地,例如:一个“甥”字,被劈成“生”“男”两字.有些则象一排排打了结的链子,字与字解不开,读不断.有些则是任意创造,不合规范,“丢头”、“缺腿”、“少心肝”,比比皆是.读这类文字的书信或稿件,轻则让读者莫名其妙,不知所云;重则引起误会,延误大事.
                  ③这些青年人往往认为自己的字总是“写不好”了,也不想练了.
                  ④细细想来,笔下的字写得马虎潦草,恐怕还是他的态度不端正.诊治这毛病的药剂,当是叫他要静下心来,把写字当桩事来做,全神贯注地一笔一笔、一字一字地写下去,积以时日,培养成 一丝不苟的态度,就不难把字写端正.
                  ⑤当然,态度端正,也还得方法得当.千百年来,书家如林,字帖似海,王羲之、颜真卿等名家高手,为后人留下了难以胜数的精湛书法,借鉴他们的字帖,从中摸索和琢磨技法,是一条简便而有效的途径.中国的方块汉字,前人总结出不少经验,如从汉字的结构字形上讲,“东”的长,“工”的短;“魏”的大,“口”的小;“夕”的斜,“中”的正;“千”的疏,“龚”的密…懂得些一般的布局间架,把不同字的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安置得恰到好处,就会写得端庄美观. 至于通篇的文字,形体宜大小一致,横成行,竖成列,清晰整齐.
                  ⑥要有一手好字,还得勤写苦练.古人曾说过“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古代不少青年人就是这样努力,终成赫赫大家的.如今,用圆珠笔、钢笔写字,同样也得下类似的苦功,持之以恒,会有成效的.#^
                  ⑦要而言之,态度端正,方法得当,勤写苦练,那末,在岭的腕底笔梢下,一定会出现一手端正的好字.                                                                    (有刪改)
              (1)在第①节括号内填入恰当的选项.
              把字写得端正大方,能辨可读,是一件不能小看的事情.    ,要做到这一点也不那么简单.
              A.所以   B.而且   C.然而   D.即使
              (2)文章第②节列举了诸多“写字潦草出格”的例子,目的是    
              (3)文章④⑤⑥三节的位置能否调换,说明理由.    
              (4)下面这个事例适合放在第    节内,理由是:    
                  唐代书法家虞世南,从小跟智勇和尚学习书法.晚上躺在被窝里还常常练习,一边想着字的气 势、结构,一边用手指在被面上“写”.日子久了,竟把被面划破了.
              (5)联系全文,第⑦节加点的“他”指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①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版.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把他作把品的名字改掉.
                  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③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在一次中美文学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坦诚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和偏颇.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结束.
                  ④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美太难掌握,世界上精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⑤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中国应该向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相同,儿时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⑥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中国作家应该潜心地而不是花哨地,诚实地而不是用讨某一个“他者”喜欢的心态去创作.老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能否酿出好酒最终要看我们能不能更踏实地潜入到这个时代的深部.只有酿出好酒,才能“走出去”.2006年中国作协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文学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即兴的展示,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奢望一两次论坛和书展就能够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更自觉,更有耐心和耐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相互对话.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选自《语文报》,2010.7-8,有删改)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化需要相互凝视”这一观点的?
              (2)第③段中的事实论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3)为什么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会处于弱势?请分条概括.
              (4)结合文艺,分别说出“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一句中“兑”、“酿”的含义.
              (5)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文学承担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说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 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眼界与读书
                                                 赵 畅
                ①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②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之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③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还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④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⑤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⑥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选自2011年3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提出了什么见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
              (4)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①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成功是多元化的,每个人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的成功,但成功不是要和别人相比,而是要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②怎样才能成为最好的你自己呢?
                ③要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生只有一次,只有一个人能告诉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那个人就是你自己;只有一个地方能找到你的目标,那就是你心里.例如《西游记》中唐僧的人生目标就是自度度人,自觉觉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人生目标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最终他们都成了最好的自己.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都是独特的,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而努力.
                ④要做感兴趣和有激情的事.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对该领域有激情时,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发挥出所有的潜力.这时候,你已经不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受”而工作了.毫无疑问,你将会得到成功.
                ⑤2002年,比尔•盖茨在领导微软25年后,毅然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鲍尔默,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投身于他最喜欢的工作--担任首席微软架构师,专注于软件技术的创新.此后,他对公司的技术方向做出了重大贡献.
                ⑥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制定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进步,我们要把抽象的大目标简化成实际的小目标,目标设定过高固然不切实际,但目标也不可定得太低,在了解自己能力的基础上对目标进行及时调整:如果超出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提高;如果未达到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调低.达成一个目标后,可以再制定更有挑战性的目标.
                ⑦美国作家威谦•福克纳说过:“你应该在乎的 是,你要比现在的你强.”了解自己,努力不懈地追求进步,让自己的今天胜于昨天,这样才能获得成功,才能成为更好的你自己.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在第③段的横线处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3)文章从哪些方面论述了“怎样才能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4)第⑦段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5)比尔•盖茨从他最喜欢做的事情中确立了目标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联系实际,谈谈你是怎样从感兴趣的事情中确立目标的.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科学不怕挑战
                                               沈致远
                ①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有原始生物.
                ②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
                ③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根本不同,有些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说:“我不相信上帝在掷骰(tóu)子.”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爱因斯坦屡败屡战,苦思冥想出一个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豁然开朗,利用相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爱因斯坦仍然固执己见,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爱因斯坦,你真不像话!你简直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实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④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进化论的传播.结果怎样呢?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越勇,而创世说却破绽百出,只好以百万元大奖向科学家频送秋波求援.
                ⑤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悔之晚矣.
                ⑦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④段运用了事例来论证,请分别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
              (3)第⑤段申两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4)第⑥段中“科学“一词为什么加上引号?
              (5)说说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 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选准人生的参照物
                ①人生是需要参照物的,有了人生的参照物,你才能体会到什么是苦,什么是甜,什么是幸福快乐,什么是痛苦和悲伤;才能真正去感受人生,去品味人生.一个人只有选准了人生的参照物,才有快乐人生、幸福人生和精彩人生.
                ②然而,在人生的课题中,参照物的选择并不是那么简单,实质上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选准人生的参照物.一代廉吏张伯行有一句名言:“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他秉着这句誓言,一生清正廉洁,从不收受下属的礼品,在当地老百姓中有口皆碑,为人们所敬仰,康熙称其为“天下第一清官”.民族英雄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查禁鸦片时期,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幅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幅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林则徐以实际行动实践了这一精神,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反之,如果一个人选错了人生参照物,其对待生活盲目攀比,永不满足,心理失衡,甚至可能会做出一些不道德的卑劣的行为.原云南省省长李嘉廷,利用职务之便,伙同其家人收受他人贿赂1810万元,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其妻自知罪责难逃而悬梁自尽,最终导致家破人亡.
                ③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该以实现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国家的繁荣富强以及人民的幸福安康为根本目的,将个人理想与实现这个伟大目标相结合,这样才能选准人生的参照物,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和建设年代始终不渝地为全人类的和平与解放这个目标而努力,开创了伟大的事业.“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为了国家的富强,实现科技报国的人生理想,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为我国的导弹卫星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④青年时期是一个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选准人生参照物的重要阶段.当前,在高度商业化和一些媒体不正确的导向下,社会上拜金思想严重,唯利是图的不良风气比比皆是,这些都可能对青年人选择正确的人生参照物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青年朋友更应该加强学习,自觉提高个人修养,根据国家和时代的需要,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选准人生的参照物.
                ⑤当然,并不是说我们要放弃对物质的追求.正当的、合法的物质追求是每个人的权利,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无可厚非的.
                ⑥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痛苦,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会说,我把自己的整个生命都交给了人类最崇高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让我们牢记先哲们的话,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选准人生的参照物,把握正确的航向,去谱写生命最美丽的篇章,让生命更精彩.
              (1)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2)细读第③段所举事例,根据画线句子的提示,在该段空格处补写一个事例,使论证更严密、更完整(填写在答题卷上).
              (3)第⑤段能否去掉?请说说你的理由.
              (4)请结合自己的实际,简要谈谈你会以什么作为人生的参照物,并将怎样为之努力(要求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 7.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比经济振兴更重要的是文化复兴       郭兵
                ①从第五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获悉,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已报国务院审批,与此同时,“十二五”全国文化发展规划也在积极制订中.
                ②这是一个令人十分振奋的消息,它表明中国的文化发展和产业振兴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让人看到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希望,在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仍然保持着对文化振兴的这份理性与热情,这无疑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③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进步和发展的永恒标尺.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引领,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能长期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
                ④因此,放到中国的长远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看,致力于文化发展也许比成功的经济振兴更为重要.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这成就,多是在经济领域的,从文化的角度看,我们几乎是乏有可陈.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现象,长此以往,危及的将是整个国家民族的繁荣发展甚至生死存亡.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一位西方思想家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这话很有道理,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自己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自然是国将不国了.
                ⑤即便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当前也离不开与文化的交融,中国就很吃了这方面的亏.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功夫熊猫”却成为美国的财源,花木兰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千古传诵,却被迪斯尼搬上荧屏赚了几个亿;中国的进出口一直保持顺差,惟独文化产业长期处于逆差状态;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普遍占到GDP的15%左右,美国甚至超过20%,我国则刚刚超过3%.类似的证据还有很多,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经济发展没有文化内涵,在将来的竞争中必然劣势日显.
                ⑥文化复兴是一个比经济振兴更为重要更为艰难的命题.唯因如此,才更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依据文意,请指出“这是一个十分振奋人心的消息”一句中“振奋人心”的具体内涵.
              (2)文章第自然段列举“功夫熊猫”和花木兰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3)文章是从哪三个层面来论述“比经济振兴更重要的是文化复兴”这一观点的?请试作分析.
            • 8.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圈子决定你的未来
                                                李  愚
                ①泥土靠近玫瑰,吸收了它的芬芳,因而散发出芬芳的香气.其实,我们人也一样,和什么样的人相处,久而久之,就会和他有相同的“味道”,所谓“臭味相投”也有这个意思.
                ②我们中国有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美国也有句谚语:“和傻瓜生活,整天吃吃喝喝;和智者生活,时时勤于思考.”这两句话所说的其实是同一个道理:朋友的影响力非常之大,大到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改变你的一生.曾经有人采访比尔•盖茨,问其成功的秘诀,他说:“因为有很多的成功人士在为我工作.”陈安之的“超级成功学”也提到:先为成功的人工作,再与成功的人合作,最后让成功的人为你工作.你与之交往的人就是你的未来.
                ③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中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随在它第一眼看到的自己的母亲后面,但如果它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活动物体,比如一条狗、一只猫或一个玩具鹅,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尤为重要的是,一旦这只小鹅形成了对某一物体的跟随反应,它就不可能再形成对其他物体的跟随反应了.这种跟随反应的形成是不可逆转的,也就是说小鹅只承认第一,却无视第二.这种现象后来被另一位德国行为学家洛伦兹称之为“印刻效应”.“印刻效应”在人类的世界里其实也并不少见.在生活中,每个人应善于擦亮慧眼,对“第一眼”作出理性判断,避免成为人类的“小鹅”.
                ④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朋友,就预示着什么样的未来.如果与消沉的人厮混,你不可能进取;经常与虚夸的人为伴,你不会踏实;经常与满脑“钱”字的人交往,你就会沦为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之辈.如果你的朋友是积极向上的人,你就可能成为积极向上的人.假如你希望生活得更好,你的朋友一定要比你更优秀,因为只有他们可以给你提供成功的经验.
                ⑤人是一种圈子动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际圈子.而其区别在于:圈子的大小,圈子能量的高低,是否善于经营圈子.无论你的圈子有多大,真正影响你、驱动你、左右你的一般不会超过八九个人,甚至更少,通常只有三四个人.你每天的心情是好是坏,往往也只跟这几个人有关,你的圈子一般是被这几个人所限定的.
                ⑥因此,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又和什么样的人组成圈子,其实是一个很值得我们严肃、认真地思考和对待的问题,甚至是你终身最大的一件事.
                                                                      (摘自《深圳青年》,略有改动)
              (1)“圈子决定你的未来”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作者以此为题有何用意?
              (2)在②-⑤段本论中,作者是这样分析说理的:首先    →再列举科学实验中研究成果作事例论证→最后    
              (3)下列有关“印刻效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物体对另一物体形成的可以逆转的跟随反应,称之为“印刻效应”.
              B.“印刻效应”源于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中发现的现象.
              C.“印刻效应”给我们的启发是:在人际交往中,要善于擦亮慧眼,作出理性的判断.
              D.以“印刻效应”为例进行论证,使所阐述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4)阅读本文后,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请根据下面提示,任选一题作答.
              ①(赞同)补充论据:    
              ②(不赞同)说明理由:    
            • 9. 一笑
                ①齐白石老先生有一句座右铭:“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②人生于天地之间,有人称赞,就一定会有人诋毁.这就像天气一样,有晴就有阴,有阳光普照,就难免有阴雨绵绵.这道理也许人人都懂,但真正能做到齐老那两笑,并不容易.
              ③别人夸奖,自然欢喜,高帽子谁不愿意戴呀!清代大才子袁枚,少年聪慧,秉赋过人,二三十岁就官拜七品  县令.赴任之前,袁枚去向他的老恩师──清乾隆年间的名臣尹文端辞行.尹文端问:你此去赴任,都准备了些什么?袁枚老老实实地回答:学生也没有准备什么,就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尹文端一听就有些不高兴,说你年纪轻轻,怎么能搞这一套,还是要讲究勤政务实呀!但袁枚说,老师你有所不知,如今社会上的人大都喜欢戴高帽子,像您老人家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真是凤毛麟角呀!尹文端听罢此言,很是受用.袁枚不愧为才子,对世事洞明如镜,在不知不觉中,就将一顶高帽子送给了尹文端.
                ④连自以为高明的尹文端,都做不到“人誉之,一笑”,何况普通人呢.如果一个人真正能做到“人誉之,一笑”,那么他无论做什么都能够了然于心,淡然处世,其人生境界就已经有了一定的高度了.
                ⑤更进一步,如果能够做到“人骂之,一笑”,那就更是了不得.
                ⑥有一段时期,释迦牟尼经常遭到一个人的嫉妒和谩骂.对此,释迦牟尼并没有恶语相向给予回击.他心平气和,一笑了之.直到有一天,这个人终于骂累了.这时,释迦牟尼微笑着问他:“我的朋友,当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别人不接受时,那么这个东西属于谁呢?”这个人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是属于送东西的人自己了.”释迦牟尼又问:“    ”这个人闻听此言,一时语塞.从此,他再也不敢谩骂释迦牟尼了.
                ⑦面对突如其来的诽谤和指责,释迦牟尼不为所动,表现出了少有的冷静与清醒.他不理睬,也不还击,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而是以他慈悲宽大的胸怀,让指责无处落脚,将谩骂化解于无形,让对方最终自惭形秽,败下阵来,而且,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⑧面对无聊的诽谤与谩骂,有时候,一笑其实就是最有力的还击.
                                                                             (作者:王虎林,有删改)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2)联系前后文,将第⑥段中释迦牟尼的问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说说本文采用的两个事例在论证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4)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5)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 10.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低下头来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汪金友
                ①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回答:“三尺.”那人笑了:“先生,除了婴儿之外,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六尺高,如果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岂不是把苍穹都戳破了?”苏格拉底也笑了:“是啊,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如果想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下头来.”
                ②苏格拉底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天地之间,真的只有三尺吗?人生在世,真的需要低头吗?人们一直在思考着,争论着,实践着.
                ③自然界的天地,是不需要低头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尽情地挺起自己的胸膛,昂起自己的头颅,迈开自己的步伐,伸展自己的双臂.
                ④但有些时候,我们又不得不低头.比如,前边有一个山洞,里面充满了神秘,你想进去探个究竟,而山洞的洞口,却低于你身体的高度.这时候,你是低下头进去,还是昂起头返回?当看见有人从这个山洞里背着珍贵的宝藏出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低头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在很多情况下,低下头来,是一种聪明和智慧,也是一种大度和从容.
                ⑤有时,在现实面前需要低头.你想骑马飞驰,可眼前能找到的,只有一头驴.是坐在那里等马,还是骑上毛驴先行?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不低,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⑥有时,在错误面前需要低头.人生在世,谁都有可能犯错误.错误是对别人的伤害,只有低头才能弥补.廉颇向蔺相如低头,不但没人笑话,反而传为美谈.很多的矛盾和纠葛,不是在硬碰中解决的,而是在低头中令人悦服.
                ⑦有时,在法律面前需要低头.法律是什么?是一个框框.每一个人都必须在这个框框里进进出出.有人感到不舒服,为什么让它束缚我们的手脚?也有人自作聪明,想从框外找个漏洞钻过去.但和法律较劲,即便得逞,也是心惊一生.
                ⑧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都有这样两种人.一种是经常低头的人,一种是经常仰头的人.只要稍作对比,就会发现,那些人缘最好、进步最快的人,往往都是懂得低头的人.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开头两段为什么要从苏格拉底的故事写起?
              (3)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第④段与第⑤~⑦段之间具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