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学会拒绝

              ①溪流拒绝了湖泊的挽留,把活力送到了无边的大海;小草拒绝了绿荫的庇护,把坚强展现于烈日风霜;繁星拒绝了黑暗的诱惑,向大地撒下点点星辉

              ②学会拒绝,为我们的心灵守候一片净土,为我们的生活擦亮美好的明天。

                  ③“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是我们熟知的清高的典范。他于四十一岁时拒绝了官位俸禄,归隐田园。拒绝,让他得到了心灵最终的归宿。与之相仿的隐士林和靖拒绝了热闹,不问世事,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在宁静的生活中悠然自得,写出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咏梅绝唱。

                  ④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有希望之光的照耀,也会遇到藏在海底的暗礁。触礁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要学会拒绝失望的心理。诗仙李白官场失意后并没有心灰意冷、怨天尤人,而是积极地调整情绪。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潇洒地让自己脱离了许多仕途失意者无法脱离的苦海。

                  ⑤然而,世上许许多多诱惑人心的东西,都有着华丽的外衣,也有许许多多的人走向了诱惑,坠入了深渊。这是因为他们不会拒绝。

                  ⑥清代大贪官和珅便是一例。和珅一生贪赃枉法,家中累积的财富不可胜数。正因为他对钱财来者不拒,换来了他人生的悲哀——嘉庆赐死,家产查抄,他一生费尽心机,换来的不过是一卷破席,更多的则是后世的唾弃。他不是愚昧之人,却做了让自己身败名裂的愚昧之事。在钱财的诱惑面前,他没有学会拒绝。

                  ⑦在这个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时代里,学会拒绝是我们每个人必备的良药。学会拒绝不义之财,学会拒绝非法利益,学会拒绝贪图享乐,学会拒绝嗟来之食……让我们用拒绝换来良知,换来无私,换来正直,换来尊严,换来我们每一个人的无愧之心!

                  ⑧学会拒绝吧!让我们给自己的航程点亮明灯,带上我们快乐的心情,还有明天的希望,顺利远航。

            • 2.

              科学不怕挑战

              ①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有原始生物。

              ②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

              ③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根本不同,有些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说:“我不相信上帝在掷骰(tóu)子。”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爱因斯坦屡败屡战,苦思冥想出一个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豁然开朗,利用相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爱因斯坦仍然固执己见,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爱因斯坦,你真不像话!你简直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实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④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进化论的传播。结果怎样呢?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越勇,而创世说却破绽百出,只好以百万元大奖向科学家频送秋波求援。

              ⑤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悔之晚矣。

              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

            • 3.

              疑中留情

              高希均

              ①近年来使我受用不尽的一个观念,就是美国人谈话时常用的一句话:“让我给他疑中留情。”

              ②我用两个例子来说明。

              ③期终考试时,一名应届毕业生缺考。稍后他告诉我缺考的理由:“车子临时抛锚,没法赶来”。如果相信他的解释,准他补考,那就是“疑中留情”。

              ④美国社会的犯罪、吸毒、自杀、离婚、贫穷等等,使人认为“这是一个富裕而不快乐”的社会,有些社会学家说:“这是工业化与都市化后难免的现象。只要我们有认定优先次序的意志,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会渐趋缓和。我们应当给美国社会调整的能力‘疑中留情’。”

              ⑤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这个词含有这样的意思:善意的推断、往好处设想。再引申扩大,它还有这样的意思:再给对方一次机会,避免遽下判断,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⑥持有这种态度,不仅反映出个人的气度与容忍,同时也可以减少猜疑与武断所带来的错误。因此,做人应该疑中留情。

              ⑦中国人常常被认为世故,就是我们处处设防。比如当我们在街上遇到一个正在行乞的乞丐,我们总愿意认为这定是个老练的骗子,于是毫不犹豫加快脚步,甚至毫不客气地呵斥,从而把他们之中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可怜人一棒子打死。

              ⑧其实,在处理一般事务时,“疑中留情”是值得提倡的一种心态。上一次当、吃一次亏、误信对方一次,也许比处处设防要轻松得多。也许,只有有信心的人、有气度的人,才敢、才会给别人“疑中留情”。“疑中留情”并不是无条件地轻信对方,而是有选择地“往好处想”。

              ⑨今天在台湾,各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激烈的竞争正是台湾进步的主因。只要这种竞争是建立在公平与公正的原则上,我们就要全力提倡。但是,在竞争的过程中,不论自己是参与还是旁观,都不要忘记了竞赛规则中的一个基本原则:“疑中留情”。

              ⑩因此,当看到他人担当政府要职时,不要先认定这来自于他的家世或籍贯。

              (11)看到他人发财时,不要先认定就是逃税与投机的结果。

              (12)去掉“先入为主”的成见,才能产生“疑中留情”的气度。

              (1)有了“疑中留情”的气度,就能减少胸中的不平之气。

              ⒁在我们走向民主的过程中,如果大家能参考这句话,也许有权力的人,更能了解权力可能带来的伤害,懂得“手下留情”;写文章的人,更能了解言论所产生的影响力,懂得“笔下留情”。

              ⒂芸芸众生,在为人处事、论政时,更能了解“再给对方一次机会”的重要性,懂得“疑中留情”。

              ⒃这样“往好处想”“善意地推断”的态度,将会增进人与人之间前所未有的和谐。 

            • 4.

                                                                                                           儒雅之风

              ①《法言·君子》中说:“通天地之人曰儒。”儒雅,既是生活的积累,更是人生的态度。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

              ②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读书人,多儒雅。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曹子建,潇洒飘逸、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才思敏捷、风流倜傥的苏东坡,都曾让人无限神往。军旅战将,同时饱学诗书,则称儒将。古有秉烛夜读《春秋》的关云长,“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今有“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的陈毅元帅,“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的朱总司令等等。学识不凡的老板,称儒商。海尔集团的老总张瑞敏,就是其中翘楚,他把海尔集团打造成了一个既有丰厚利润,又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现代化大企业。演艺圈里也有不少儒雅的演员,喜欢读书,学养深厚,称“儒伶”,诸如梅兰芳、孙道临、于是之……

              ③现今,在这激荡时代有些失重的国人身上,儒雅显得愈加稀缺。人们总说,中国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其实,有不少人举止失当,而且这种失当已经到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地步。随地吐痰、不讲秩序,无视公德、大声喧哗……

              ④官员儒雅似应正常,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好像儒雅的公仆还不太多。温家宝在2004年人大记者招待会上的儒雅风度,堪称楷模。温家宝面对各国记者,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诗词典故,信手拈来,妙语连珠,风度儒雅,令人倾倒。温家宝为什么有这样的渊博学识和儒雅风度?答案其实很简单,正如他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采访时说的那样:“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

              ⑤看来,那些钦佩温家宝儒雅风度的官员,那些举止失当的国人,要想使自己也变得儒雅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多读书。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儒雅之人,能把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典故、格言,巧妙运用于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中,素养之深厚,情感之细腻,爱心之深沉,听者为之动心,为之魂牵,让升腾的美好情愫迅速撞击听者的心灵,让感动的涟漪缓缓扩散。儒雅的表达方式,已经被看作是有文化有礼仪的表现,是做人的高境界。

              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个社会,如果全民酷爱阅读,就会儒雅之风盛行,这对于提高文明程度,净化社会风气,都是大有裨益的。


            • 5.

              ①在人流拥挤的地方,每当你踩了我的脚,我撞了你的肘的时候,就会有许多“粗话”刺人耳鼓。如果双方都争强好胜,那就会愈演愈烈,各展其“创造”“发明”粗话的才能,以至难解难分。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我们本应扫清这些粗话,但是却有一些人对于说“粗话”不以为耻,不以为怪,并给它找了种种理由,使之得以畅通无阻。

              ②一曰:我是老粗,不会那一套文词儿。诚然,我们都不是君子国的君子,彼此见面,不必过于强调温文尔雅,行礼如仪,而大可随便一点,取消那些无谓的客套,然而也决没有理由要动辄骂爹骂娘,以显其“理”足、“势”盛、“气”壮或者是“亲热”。

              ③一曰:惯了,好像也没有什么嘛!可怕之处正在于此。如果觉得有“什么”那是不会惯了的。有朝一日,他们发现自己的孩子,竟从自己这儿学了“好样”,也是满口的“妈的”,那时还会“惯”吗?难道要将这些“历史遗产”传之后世吗?这样的“遗产”,青年们是不应该学习和接受的。

              ④一曰:战斗嘛,感情不能节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既云战斗,当然不会是陪笑脸,三鞠躬。但随意骂爹骂娘和战斗是不能混为一谈的。鲁迅先生说过:“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爱好看书的读者不妨翻一下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其中的小说无不是揭露反动派的丑恶面目,语言锋锐、激情荡漾,但鲁迅先生在斥责反动派的时候从不诉诸于“粗话”。我想:辱骂只能削弱战斗力,不过是阿Q式的战法。

              ⑤其实,说“粗话”只是生活的表面现象,随口说“粗话”不仅是不文明的表现,也是对别人不尊重的不道德行为。同时它又是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低下的具体表现。那些爱说“粗话”的人,难道就没有意识到自己也要随“粗话”一起被别人唾弃吗?

              ⑥我相信不断进步的人类,终将完全摒弃“粗话”。

            • 6.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于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⑤出了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⑧ A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和白求恩同志 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 7.

              (甲)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了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①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②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③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④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乙)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 8.

              读书,守望我们心灵的远方

              ①人间四月天,正是读书时。第21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空气中氤氲着书香。书市上攒动的人群,图书馆里伏案的身影,学子们诵读的琅琅之声,都在传递文明的力量。“读书”,仿佛悠远而又迫切的呼唤,又一次激荡在我们心头。

              ②“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作为一个曾向世界贡献了印刷术的东方古国,“读书”始终是我们观照心灵世界的重要窗口。新近公布的第十三次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增至79.6%,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连续7年上升,日均手机阅读首次超过1小时。全面上升的阅读率,折射出国人的精神需求正在增长;数字阅读的迅速崛起,深刻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和习惯,也引发了深与浅、数量与质量、系统化与碎片化等的思考与碰撞。在社会深刻变革、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定位和把握读书生活?

              ③阅读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一部阅读史,就是一个薪火相传的文明历程。从书简到缣帛,从开卷到读屏,无论技术怎么进步、介质怎样变迁,内容为王、品质为本是阅读世界的不变之理。时至今日,我国每年出版40多万种图书,电子出版物更是浩如烟海。知识爆炸的时代,不怕没选择,而怕不会选择,一位学者提醒:“更重要的问题是读什么书。”既要爱读书,更要读好书、善读书,唯此,我们才能真切认识读书的价值、用好阅读的力量。

              ④ “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阅读,就是心灵探索与发现的旅程。读诸子百家,与先哲对话,体验智者思辩之理;读中外史籍,览风云变化,感悟兴衰治乱之道;读唐诗宋词,吟咏品味中,发现艺术真谛之美;读各国好书,游目骋怀间,领略文明参差多态。有品质的阅读,总是让人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保持思想活力,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中得到智慧启发,在“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滋养浩然正气。书之所在,即是诗和远方;思之所向,即是人与世界。面对转型时代、纷繁世事,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我们的视野才会变得开阔,心灵才能找到方向,境界才能不断升华,生命的光彩由此不断绽放。

              ⑤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精神成长,与其阅读息息相关;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社会的阅读水平。放眼中外,无论是贞观之治还是文艺复兴,国家的兴盛,都离不开文化的准备、精神的积淀,琅琅书声中孕育着民族的未来。今天,当全面小康、民族复兴的梦想与我们渐行渐近,处在“关键一跃”的历史节点上,在全社会大兴读书学习之风,其意义更加深远。书卷乃第一养心药物,让阅读成为一种信仰,让读书风气更加浓厚,可以(1)     “本领恐慌”、(2)     能力短板;可以(3)   浮躁之风、(4)     社会定力;可以扫除颓靡之气、激发创新活力。一个伟大的时代,有大潮澎湃,也有静水深流。读书就是这么一个在沉潜中蓄势、在浸润中攀升的过程,引领我们走向无尽的远方,驶往光明的彼岸。

            • 9.

              “少年读鲁迅”危险不危险?丁辉

              ①我们中国人是有“关心”下一代的传统的,这一点只要看看我们经常给青少年的阅读设置壁垒就不难感知,比如“少不读红楼”之类。(其实,对于《红楼》,少年人看看并无大碍的;从《红楼》里看到“淫”的反而是那些正襟危坐、了无趣味的道学家之流,就很能说明问题。)后来又有人说,“少不读鲁迅”。我初听这句话,内心里真的是“咯噔”一下子,觉得这句话是点中了鲁迅思想的某些要害的。

              ②我要算是鲁迅的资深读者了,但就像鲁迅自己读过的中国古书可能比谁都多,却反对年轻人读中国旧书,我是最起码能够部分认同“少不读鲁迅”的说法的。那么,“少读鲁迅”的危险究竟在哪里?

              ③似乎不必为尊者讳,鲁迅终生习惯于从阴暗面去看人、看事。有人说这跟鲁迅阴暗的童年记忆有关,这些姑且不论。总之,正是这样的独特的思想方法成就了鲁迅。香港岭南大学的许子东教授最近比较了鲁迅和胡适,说“病情是鲁迅看得透,药方是胡适开得好”。胡适的“药方”好不好尚可存疑,但鲁迅于中国的病情“看得透”,我想应该是“拥鲁”派和“反鲁”派都愿意承认的,可以说鲁迅的魅力正源自他对中国问题或曰“中国病”的揭示可谓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然而必须正视的是,鲁迅深刻的悲观、虚无,甚至绝望,正是源自他对“中国病”的“诊断”全面而深刻。鲁迅是背负着虚无与绝望的重担起而行动、斗争和反抗的,就像古希腊神话里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明明知道是徒劳,却周而复始,永不止息。鲁迅说:“我觉得唯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鲁迅的伟大与悲壮处皆在于此。

              ④要青少年“读点鲁迅”的理由自然是充分的。鲁迅的文章好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不读鲁迅不可能懂得中国历史,不读鲁迅不可能懂得中国人。因此,我对“读点鲁迅”是没有意见的。但对青少年读“太多”的鲁迅却每每心怀疑虑。我的想法是,青少年尚处在思想、性格和人生态度的塑成期,他们是否有足够伟岸的人格与足够博大的胸怀来承负鲁迅那样的深刻的悲观与虚无?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少读鲁迅”就有了某种程度的危险。如果青少年承负不了对这个世界的悲观、虚无,甚至绝望,当一个少年人读鲁迅足够多的时候,世界就有可能在他眼中变得无一可亲,无一可信,亦无一可爱,从而丧失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赖。这样,岂不“于国于家无望”,“生意尽矣”!鲁迅本人亦多次声明自己的作品“太黑暗了”,明确表示不愿意青年受这种“黑暗”的影响。

              (选自《2012年中国杂文精选》,有删改)

            • 10.

              《自尊与自爱》       

              高深

              ①自尊自爱的人不可不读《庄子》。

              ②庄子是我国古代的圣哲。他在靠编草鞋度日的贫困处境中,心胸却出奇的博大,向往的是大鹏振翅翱翔于九万里碧空。当诸多圣贤在那里没完没了地向君王和诸侯们说教怎样“治人”的时候,庄子却背对君主面向大众,虔诚而又恳切地劝告平民百姓如何自救与解脱,如何在一片喧嚣中保持心灵的淡泊与宁静,如何在丑恶多罪的环境中树立起内心世界的自尊与自爱,以不丧失人的本性。

              ③自尊与自爱是一个人生存和成功的最雄厚的资本,也是作为一种到达理想境界和成就一切伟大事业的力量源泉。自尊更多是从“尊重别人”那里获得的赠品;自爱则是从自己一生实践中结的果实。自爱不仅仅是爱自己的身家性命,更是爱护自己的声誉和品德。不论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或是自己一个人独处,都能以很高的品格管束自己,不与任何卑劣的事情挨边,不可告人之事不为,这便是一个人从内到外坚守着自爱。

              ④生活中有无数陷阱和深渊,不自尊自爱的人,将掉入自己给自己设下的最可怕的陷阱和深渊。那些贪官们是典型的不知自尊自爱的人。由于早些年的某些业绩或才华,或是由于曾经做过某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情,赢得了人民的爱戴,让他们去掌握一定的权力,可是他们自己并不真正爱戴自己,突出的表现是:个人欲望膨胀,无限放大一己之私,为金钱敢于铤而走险,贪赃枉法,索贿受贿,成捆成捆地捞钱,吞噬人民的血汗,结果落个身败名裂。难道这“陷阱”、“深渊”不都是他们自己给自己设下的吗?

              ⑤“深爱自己者将无敌。”爱自己的人总是那些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例如对待权力,他们总是能认清自己到底有多大权力,是谁给的权力,要用这些权力去做什么事情,为谁去谋福祉。但是能完全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英国记者,文学家切斯特顿在《正统》一文中说:“一个人可以理解宇宙,但永远无法理解自我;自我要比任何一颗星更遥远。”人苦不自知呀。贪官们就是不自知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因此不为人民干好事,反而干坏事。对这些不自知也就不自尊自爱的权力者,人民不仅要收回权力,而且要给他们严厉惩处。这就叫做“不知自爱反是自害”。

              ⑥爱自己的人也必是那些战胜自己的人。他们能战胜自己的私心,用爱心的甘泉去灌溉所有焦渴的土地。“爱我”与“忘我”是辩证的统一。一个人只有在忘却自我的时候,才可能全心全意地服务于社会,有益于人民。这种“服务”和“有益”自然会赢得社会与人民对你的尊重和爱戴。

              ⑦总之,自爱是叫人严于律己,爱护自己的人格、名誉、地位,从而使自己自觉、自制、自尊、自重、自强,直至达到人生的崇高境界。但是自尊自爱应杜绝“过度”,不要忘记了尊重别人和爱别人,尤其不要把自尊自爱与“自私”混同了。自尊自爱不是要你把自己看得比谁都高贵,比谁都完美,比谁都有功劳,比谁都了不起。一个真正懂得自尊自爱的人,也必然懂得尊重人和爱人。自尊和尊人,自爱和爱人,看来像是两回事,实际上是一回事。懂得了这些你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自尊自爱的人。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改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