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纪念白求恩》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②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③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 2.

              让人,乃众妙之门

                  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被世人遗忘。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不信,你试试!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 3.

              ①纵观悠悠历史,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几乎每一个人做每一件事,都可能失败。如果害怕失败,那么只能什么事也不干。只有不怕失败,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②失败与成功之间往往有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有人曾把这个过程比作桥梁。古今中外,有不少人就是通过这座桥梁,才走向成功的。

              ③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曾经被吴国打得大败,成了吴王的奴仆。面对这样惨痛的失败,他不是从此消沉,而是卧薪尝胆,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积聚力量,终于战胜了强大的吴国。

              ④居里夫妇,在提取新元素的实验过程中,虽然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可他们却毫不气馁,信心十足,不断总结,坚持试验。他们终于成功了,发现了镭,对人类作出巨大贡献。

              ⑤在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史上,这样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孙中山先生实践了自己的誓言“愈挫愈奋”,最终推翻了清政府;中国共产党人,更是不怕失败,前赴后继,由弱至强,成长壮大。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胜利了。

              ⑥可见,失败并不可怕,把每一次失败都看作新的起点,万里关山从头越,坚持不懈,加倍努力,那就一定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⑦在艰难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失败,别灰心,莫丧气,要振作,去奋斗。失败只是暂时的,鼓起勇气,去战胜新的困难,去迎接胜利的明天。笑到最后才是笑得最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失败者同样光荣。

            • 4.

              科学不怕挑战

                 ①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有原始生物。

                 ②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

                 ③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根本不同,有些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说:“我不相信上帝在掷骰(tòu)子。”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爱因斯坦屡败屡战,苦思冥想出一个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豁然开朗,利用相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爱因斯坦仍然固执己见,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爱因斯坦,你真不像话!你简直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实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④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进化论的传播。结果怎样呢?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越勇,而创世说却破绽百出,只好以百万元大奖向科学家频送秋波求援。

                 ⑤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悔之晚矣。

                ⑦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


            • 5.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浮者,根基不牢也;躁者,耐性不足也。”有人用“浮躁”一词来概括今天的世相心态,仔细想来,确是一针见血。

              ②君不见:人世间有多少真善美被浮躁之人轻视,有多少价值观被浮躁之人错位,有多少清澈纯净的心泉被浮躁之人淡漠。浮躁,这个可恶之物,使多少人对虚荣、利益按捺不住,使人生失去根基,使人的激情退化,情感失态,缺失了对美的追求,能够静下来,沏一盏茶,品一卷书,赏一支曲,练练书法,写写诗歌……仿若也成了一种奢侈。不停歇的追赶潮流,心态变化无常, 在告别物质贫穷的同时,走向了精神的贫穷,对人生信念的不明晰,对生活真谛的不了解,尽管整日忙忙碌碌,实际上还是莫名其妙,浮躁之情有增无减,故而应运而生“活得真累”一句流行语。

              ③从本质上来说,浮躁正是一种无所适从的生活状态。何以解躁?

              ④欲拒浮躁,必先正气定力。正气来自心正,心正则有定力。有了这种定力,面对这经济转轨、金融危机、竞争激烈、信息爆炸的多元世界,任凭风浪频起,任凭诱惑多多皆可宠辱不惊,远离浮躁。“夫君子之行,静心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激励后人的千古名句,每每读之,总是发人深省。在紧张的时空中,面对有形无形的压力,静下来,可使头脑清醒,深谋远虑,鉴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涵养静气乃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也。“腹有诗书气自华”者鄙视庸俗,抵制诱惑。知识是战胜愚昧的最有力武器,更是涵养静气的摇篮。人生大厦岂能缺失了知识的支撑,“读书出佛”,这是拒绝浮躁,清净、安静人生之要诀。

              ⑤学富五车的钱钟书,以他的学识、才华和著述,完全可以生活在鲜花和掌声的氛围里,然而他却远离传媒,谢绝捧颂,闭门谢客,潜心著述;张爱玲年轻时就已蜚声海内外,多少海外人士都想一睹其芳容,想与她交往为荣,但她同样选择了宁静淡泊,以致在洛杉矶香消玉殒几天后,人们才发现她身着一袭旗袍,安详地躺在地板上像睡去了一般。

              ⑥钱钟书和张爱玲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远离浮躁,其实也就是选择了自由,选择了创造,选择了永恒,他们不仅生前为自己开创了一片人生的绿洲,身后更为世界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

              ⑦远离浮躁!惟有此你方可彻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之要义,方能彻解“笑傲江湖”之真谛……亲近淡泊!只有淡泊的人能真正感受到自由与清新的空气,才深通舍得之道,也因此能减少许多障碍与烦恼,从而展示自我的创意与活力。

              ⑧春风大雅能容物,

              秋水文章不染尘,

              在纷繁复杂的尘世间,

              沏一杯香茗,放一段音乐,

              让疲惫的身心,

              在静静地品茗中好好地放个假。


            • 6.

                                                                                                           儒雅之风

              ①《法言·君子》中说:“通天地之人曰儒。”儒雅,既是生活的积累,更是人生的态度。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

              ②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读书人,多儒雅。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曹子建,潇洒飘逸、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才思敏捷、风流倜傥的苏东坡,都曾让人无限神往。军旅战将,同时饱学诗书,则称儒将。古有秉烛夜读《春秋》的关云长,“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今有“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的陈毅元帅,“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的朱总司令等等。学识不凡的老板,称儒商。海尔集团的老总张瑞敏,就是其中翘楚,他把海尔集团打造成了一个既有丰厚利润,又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现代化大企业。演艺圈里也有不少儒雅的演员,喜欢读书,学养深厚,称“儒伶”,诸如梅兰芳、孙道临、于是之……

              ③现今,在这激荡时代有些失重的国人身上,儒雅显得愈加稀缺。人们总说,中国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其实,有不少人举止失当,而且这种失当已经到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地步。随地吐痰、不讲秩序,无视公德、大声喧哗……

              ④官员儒雅似应正常,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好像儒雅的公仆还不太多。温家宝在2004年人大记者招待会上的儒雅风度,堪称楷模。温家宝面对各国记者,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诗词典故,信手拈来,妙语连珠,风度儒雅,令人倾倒。温家宝为什么有这样的渊博学识和儒雅风度?答案其实很简单,正如他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采访时说的那样:“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

              ⑤看来,那些钦佩温家宝儒雅风度的官员,那些举止失当的国人,要想使自己也变得儒雅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多读书。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儒雅之人,能把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典故、格言,巧妙运用于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中,素养之深厚,情感之细腻,爱心之深沉,听者为之动心,为之魂牵,让升腾的美好情愫迅速撞击听者的心灵,让感动的涟漪缓缓扩散。儒雅的表达方式,已经被看作是有文化有礼仪的表现,是做人的高境界。

              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个社会,如果全民酷爱阅读,就会儒雅之风盛行,这对于提高文明程度,净化社会风气,都是大有裨益的。


            • 7.

              ①在人流拥挤的地方,每当你踩了我的脚,我撞了你的肘的时候,就会有许多“粗话”刺人耳鼓。如果双方都争强好胜,那就会愈演愈烈,各展其“创造”“发明”粗话的才能,以至难解难分。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我们本应扫清这些粗话,但是却有一些人对于说“粗话”不以为耻,不以为怪,并给它找了种种理由,使之得以畅通无阻。

              ②一曰:我是老粗,不会那一套文词儿。诚然,我们都不是君子国的君子,彼此见面,不必过于强调温文尔雅,行礼如仪,而大可随便一点,取消那些无谓的客套,然而也决没有理由要动辄骂爹骂娘,以显其“理”足、“势”盛、“气”壮或者是“亲热”。

              ③一曰:惯了,好像也没有什么嘛!可怕之处正在于此。如果觉得有“什么”那是不会惯了的。有朝一日,他们发现自己的孩子,竟从自己这儿学了“好样”,也是满口的“妈的”,那时还会“惯”吗?难道要将这些“历史遗产”传之后世吗?这样的“遗产”,青年们是不应该学习和接受的。

              ④一曰:战斗嘛,感情不能节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既云战斗,当然不会是陪笑脸,三鞠躬。但随意骂爹骂娘和战斗是不能混为一谈的。鲁迅先生说过:“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爱好看书的读者不妨翻一下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其中的小说无不是揭露反动派的丑恶面目,语言锋锐、激情荡漾,但鲁迅先生在斥责反动派的时候从不诉诸于“粗话”。我想:辱骂只能削弱战斗力,不过是阿Q式的战法。

              ⑤其实,说“粗话”只是生活的表面现象,随口说“粗话”不仅是不文明的表现,也是对别人不尊重的不道德行为。同时它又是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低下的具体表现。那些爱说“粗话”的人,难道就没有意识到自己也要随“粗话”一起被别人唾弃吗?

              ⑥我相信不断进步的人类,终将完全摒弃“粗话”。

            • 8.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于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⑤出了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⑧ A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和白求恩同志 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 9.

              儒雅之风 

                ①《法言·君子》中说:“通天地之人曰儒。”儒雅,既是生活的积累,更是人生的态度。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

                ②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读书人,多儒雅。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曹子建,潇洒飘逸、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才思敏捷、风流倜傥的苏东坡,都曾让人无限神往。军旅战将,同时饱学诗书,则称儒将。古有秉烛夜读《春秋》的关云长,“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今有“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的陈毅元帅,“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的朱总司令等等。学识不凡的老板,称儒商。海尔集团的老总张瑞敏,就是其中翘楚,他把海尔集团打造成了一个既有丰厚利润,又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现代化大企业。演艺圈里也有不少儒雅的演员,喜欢读书,学养深厚,称“儒伶”,诸如梅兰芳、孙道临、于是之……

              ③现今,在这激荡时代有些失重的国人身上,儒雅显得愈加稀缺。人们总说,中国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其实,有不少人举止失当,而且这种失当已经到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地步。随地吐痰、不讲秩序,无视公德、大声喧哗……

              ④官员儒雅似应正常,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好像儒雅的公仆还不太多。温家宝在2004年人大记者招待会上的儒雅风度,堪称楷模。温家宝面对各国记者,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诗词典故,信手拈来,妙语连珠,风度儒雅,令人倾倒。温家宝为什么有这样的渊博学识和儒雅风度?答案其实很简单,正如他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采访时说的那样:“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

              ⑤看来,那些钦佩温家宝儒雅风度的官员,那些举止失当的国人,要想使自己也变得儒雅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多读书。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儒雅之人,能把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典故、格言,巧妙运用于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中,素养之深厚,情感之细腻,爱心之深沉,听者为之动心,为之魂牵,让升腾的美好情愫迅速撞击听者的心灵,让感动的涟漪缓缓扩散。儒雅的表达方式,已经被看作是有文化有礼仪的表现,是做人的高境界。

              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个社会,如果全民酷爱阅读,就会儒雅之风盛行,这对于提高文明程度,净化社会风气,都是大有裨益的。

              ——摘自《做人与处世》2015年第6期  有改动

            • 10.

              许多事不必在乎

              ①人生在世,有些事是应该在乎的,比如我们的人格,我们的尊严,做人的道德操守,人生的价值取向,等等。如果这类做人的根本都不在乎,那就枉自顶着一个人头,空来人世一遭。然而,人要活得豁达、潇洒,又有许多事是不必在乎的。

              ②宠辱不必在乎。人生是个曲折过程,有得有失,有升有沉,可以得人宠信,也会遭诬受辱,古往今来,这样的人和事演绎了千千万万,谁能数得清?故达观者宠亦泰然,辱亦淡然,早就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之说。我们自然也应学会从容面对。

              ③名利不必在乎。名利取之有道不是个坏东西,但决不可做功名利禄的奴隶,那就一定活得很不自在,活得很累。其甚者不择手段攫取之,还将造成祸害和罪恶。我们如果淡泊一点,量力而拼,从容而搏,坦然自若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真实,有也自然,无也自在,如淡月清风一般来去不觉,不是要轻松得多吗?

              ④成败不必在乎。“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若不正视,也可能变为失败之母,这都是智者哲人掷地有声的金石之言。懂得了成败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我们便没有多少理由因失败而苦恼沮丧,或因成功而骄傲狂妄。在成功面前,最该提醒自己的是:胜不骄,败不馁,既不骄纵自己,也不颓唐自己。

              ⑤人言不必在乎。许多人之所以举手畏触,抬足畏坠,诚惶诚恐,患得患失,一辈子干不成什么大事,与其说是缺乏才智,倒不如说是丧失了自己。他们成天蜷伏在别人的阴影里,太在乎上司的脸色,太在乎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对别人的一言一语,甚至一声咳嗽都煞费猜测,尽力迎合,完全没了自己的精、气、神。要治好这种精神上的“侏儒症”,就是要挺直脊梁,堂堂正正做人,自己该做什么,“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⑥至于那些不涉原则的纷争、鸡零狗碎的恩怨、蜚短流长的中伤、亲朋同事的误解等等,则只能算是生活中的小插曲,更不必在乎。人生处一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哪能事事认识一致,处处无怨无艾、人人对你理解?要学会自我调节,化解块垒,放下那些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对那些烦人的小事说一声“不在乎”,对别人是一种宽容,对自己也是一种解脱。

              ⑦许多事不必在乎,是修养,是气度,也是睿智。它能使我们沉迷时变得清醒,贪求时变得淡泊,软弱时变得坚强,娇纵时变得谦逊,颓丧时变得积极,愁苦时变得欢快,对任何事也便拿得起,放得下,甩得开。人达到了这种境界,精神的天空晴空一碧,云卷云舒,是多么令人神往!                                (选自《半月选读》)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