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颜值》,完成下列各题.
                                            颜值
                  ①我们夸奖一个人长相英俊、有智慧,一直以来喜欢用“一表人才”来表达.现在,网友们发明了一个词:颜值.这个词非常好,去除了“情感化”和种种臆测意会,把一个人的相貌单独抽离出来,甚至还埋下了一个伏笔,他(她)是不是只有颜值,没有其他?
                  ②汪精卫长相英俊,气度不凡,在同盟会期间,因刺杀溥仪的父亲载沣未遂,被判无期徒刑.后来民国成立,他作为英雄凯旋出狱,一时成为风云人物.据说当年审问他的亲王见他“一表人才”,心生悯意,甚至想把女儿嫁给他,可见汪精卫的颜值之高,“才华”之好.但历史后来开了一个大玩笑,这位“一表人才”的热血青年后来却做了日本人的走狗,虽过了七十余年,仍然遭到中国人的唾弃和不齿.
                  ③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貌和才华都是分离的,中国文化更注重的是“贤、才、德、礼”,古往今来的经典著作,鲜有对一个人的相貌与才华作对等的判断.否则,就会遭到嘲笑了.
                  ④曾国藩是晚清大臣,国之栋梁,雄才伟略,享誉天下.但英国人戈登在其著述中这样描述:“曾国藩中等个子,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举止行动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样子;他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迹.”
                  ⑤在戈登的眼中,曾国藩就是一个糟老头子,没有什么出众之处,看上去甚至有些笨头笨脑的.清代著名学者、桐城派名家、安徽人方宗诚第一次见到曾国藩,也极为惊讶,觉得他根本不像一位总督和将领,“宽大和平,不自矜伐,望之如一老教师耳”.方宗诚的这段描述,实则暗有褒奖,之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这向来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
                  ⑥如果从现代心理学角度考量,其实,曾国藩属于黏液质性格,这类人的性格特点是反应缓慢,行动拘执,谨慎内向,但观察思考比一般人细,下判断也比一般人要慢,曾国藩自己也说:“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可见,曾国藩不是那种滔滔不绝指点天下,喜欢发表漂亮观点的人.但这样的人能在大风浪中面不改色,不为环境所动,极具理性思维,做决策,也极少冲动,也没有精悍之风,所以,更能联谊交友,天下贤士为之归心.
                  ⑦美国期刊《哈佛大学商业评论》曾经发表了一篇科研文章,阐释那些外表不对称(颜值不高)的人更能够成为杰出的领袖,他们引用了大量的数据支持了这一论证.这样的论证不可全信,但里面的观点很有道理.长相的不对称很可能是“交际式领导力”突出的潜在生物符号.因为不好看的外表,会使得他们需要加倍的努力才能赢得别人的认可,这让他们在知识储备、人际交往、组织领导方面的才能得到更多的开发、锻炼.而那些相貌好的人,恰恰相反.
                  ⑧现在有一种观点,说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实际上,在人类的进化史中,真的难以彻底剔除人性中的“爱美”基因,但千百年来,没有一种“看脸”文化可以主导社会主流价值观,无论一个人如何“搔首弄姿”或是风华绝代,最后沉淀下来值得称道的只有两样:德行和成就.然后,才有可能说,这个人还有“颜值”.
              (1)请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请概括②段的事例论据,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3)在③-⑧段的论证过程中,作者首先提出了    的观点,其次第④-⑥段再    ,然后又    ,最后第⑧段再次强调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 2. ①“海星被摸死!模型巨蜥的脚趾也被摸断了!”最近一则微信广泛传播,从一个侧面表明,开馆不足一个月的上海自然博物馆,陷入了喜忧参半的处境.博物馆受公众热捧令人欣喜,但观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不文明行为,又引人忧虑.
                ②事实上,“海星被摸死”只是网上持续热议的文明话题的一个新注脚.从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到成都武侯祠《前出师表》石刻,“路培国”们的“到此一游”刻字,至今没有绝迹;向空服人员泼面、攀爬红军雕塑照相,种种劣行仍然在各种场合上演.
                ③许多不文明现象,可说是腰包“鼓起来”、生活“阔起来”后遭遇的社会发展新课题.搭乘着城镇化、现代化的时代快车,许多人逐步远离了物质匮乏的窘迫,又浑然不觉地陷入了另一种窘境.“发展的列车匆匆驶过精神的站台,现实的变化把心灵的地图抛在身外.”充满诗意的语言,道出了一些人“脑袋”轻于“口袋”、灵魂跟不上身体的尴尬状态.如果从社会层面来思考,公民文明素养如何与现代化同步,精神文明如何与物质文明比翼齐飞,已经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④恩格斯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关键词汇,“文明”折射国家发展的境界、社会进步的状态,是凝聚当代中国价值公约数的重要平台.应当看到,文明不仅仅需要被唤醒,更应在制度设计层面体现软硬结合、标本兼治.日前,继《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近一个月后,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惩恶扬善、久久为功,以不断加大的外力强化约束,让放纵自我、妨碍他人、侵害公序良俗的行为付出代价,方能促使文明变成公民的行为自觉与生活方式.
                ⑤从不文明到文明,从文明的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自然需要一个“进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也不应一味批评公民素质参差不齐,更当以每一次问题暴露为契机,优化管理方式、加强机制构建,真正从治理现代化的高度推进文明建设,依靠“制度文明”稳步提升“公民文明”,不断推高全社会的文明水位.
                ⑥文明不是空洞浮泛的口号,仰赖一点一滴的践行去成全.因此,与其做一个对不文明现象义愤填膺的“键盘侠”,莫如迈出坚实步伐,用双手书写文明的笔画.你的文明,或许就存在于_____.如果说,遵守公共空间的秩序与规则是底线要求,那么,主动为别人着想、做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则是更高境界.
                ⑦一位西班牙作家说过,“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文明是世间最动人的语言,一个视文明为阳光的国家、一个视德行如生命的民族,让文明素养追赶上现代化的脚步,必将更富有魅力,也必能赢得真诚的尊重.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概述文章的中心论点    
              (2)试在第(6)段横线处补充两个践行文明的事例.    
              (3)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全文的论证过程.    
            •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宰相胸襟”,一种大将风度。要心怀坦荡,宽容他人,就必须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互谅、就是彼此谅解,不计较个人恩怨。人都是有感情和尊严的,既需要他人的体谅,又有义务体谅他人。有了互相之间的谅解,就能清心降火,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平静的心境和宽厚的人格。互让,就是彼此谦让,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心底无私天地宽。淡泊名利,摒弃私心杂念,自觉做到以整体利益为重,把好处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相互之间的矛盾关系就容易处理。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是难以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互敬,就是彼此尊重,不计较你高我低。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敬人者,人自敬之。”尊重别人,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如果无视他人的存在,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就不会有知心朋友。互爱,就是彼此关心,不计较品格气质的差异。爱能 a 大千世界,使千差万别、迥异不同的人和谐地融为一个整体;爱能 b  隔膜的坚冰、抹去尊卑的界线,使人们变得亲密无间;爱能  c矛盾芥蒂,消除猜疑、嫉妒和憎恨,使人间变得更加美好。
              (1)请依次将下列词语填在文中横线上
              融化    化解    包容
              a.          b.        c.    
              (2)简略说说作者在论证“互敬”“互爱”的具体内容时,论证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3)请简述本段的论述思路。
            • 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不比为贵
              章剑和
                  ①生活中要有不比为贵的心态,学会接受自己,这很重要。
                  ②有些人总感到这不如意、那不满意,有些并不是客观条件太差,而是由于攀比引起的。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因此,要想享受人生的欢悦与幸福,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习“不比为贵”的心态。著名文史作家郑逸梅先生的长寿秘诀便是“不比为贵”。郑老常对人说:“不与富交,我不贫;不与贵交,我不贱。自感不贫不贱,就能常处乐境,于身心有益。”正因为郑老有这样的良好心态,尽管一生坎坷,却能始终保持坦然、乐观、淡定的精神。他一生办报,著述颇丰,还被誉为“补白大王”。而且活到了九十九岁的高寿。
                  ③生活中尤其不要动辄与那些俊男美女比相貌,与能人强人比财富比成就,因为那样只会让自己情绪低落。聪明的人应懂得欣赏自己,接受自己的一切,不为自己的平凡而烦恼。
                  ④世界科学巨匠霍金的命运是悲惨的:口不能说,腿不能站,身不能动。可霍金却说:“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这些让他感到满足和富有,充实而快乐,使他成为当今最具传奇色彩的科学家。研究发现,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人往往比那些好高骛远的人快乐。因此,要想生活快乐,就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奋斗目标,适当压制心底的欲望。虽然财富可以带给人幸福感,但并不代表财富越多人越幸福。研究表明,一旦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每一元财富的增加对幸福本身都不再具有任何特殊意义。另外,幸福的人总是不断地为自己树立一些目标,通常我们会重视短期目标,而长期目标的实现更能给我们带来幸福感受。
                  ⑤22岁的美国华裔数学家王章程,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毕业后,他的同学多数去了大财团、大公司,只有王章程一头扎进了加州私人研究室,一干就是十年。十年中,他的收入非常低,三十岁了还买不起房子。而他的同学们已经是月收入几十万、上百万元的大老板。他们开着高档车子,住着大房子,领着漂亮的妻子。而王章程从来不羡慕别人,只对自己的事业感兴趣。虽然他的生活比别人差了几个等级,但他本人似乎全然不知。十年中,王章程默默地做着自己的研究。在他三十五岁的时候,他攻克了两道世界级数学难题,从此成果迭现,美国十几家大学先后聘请他前去任教。现在,他已经成为世界数学界的“数学之王”。正因为他有不比为贵的心态,从来不羡慕别人的生活,才会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不受外界的干扰,干自己的事,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⑥生活中常常打扰我们、让我们感到不安的往往是别人的生活和别人的模式。在心中总是比来比去,羡慕别人的生活,就会给自己造成混乱和迷茫,甚至使自己不得安宁。与别人比的代价,常常就是失去自我。不去和别人比,我们的日子就会变得悠然平静,从容不迫。不去羡慕别人,我们才会找到自己的生活,完成自己的事业,达到自己的目标,过好自己的日子。
              (1)第二段引用文史作家郑逸梅先生的话,有什么作用?
              (2)作者认为,人们应当怎样才能生活得欢悦和幸福?
              (3)第五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二段和第四段在论述思路上有何不同?
            • 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
              高闰清
                  ①古往今来,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人学”,可以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价值,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阅读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涤和精神的愉悦。正如高尔基所言:“文学可以帮助人了解他自己;提高人的信心,激发他追求真理的要求;在灵魂中唤起羞耻、愤怒和英勇,和卑俗作斗争,并想尽办法使人变得高尚有力,使他们能够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在现代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下,倘若静下心来,欣赏一篇好散文,就会享受到惬意之美;朗诵一首好诗歌,就会领略到意境之深远;阅读一部好小说,可以体会到情节之感人、知识之丰富、思想之深刻。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
                  ②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充分愉悦个体精神。鲁迅曾说:“由纯文学上言之,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即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可以让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丰硕。文学话语具有蕴藉属性,无论是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本身,还是属于操作层面的文本,都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细致的描述与动人的讲述,让昔日文学的旧面孔顿时变得和蔼可亲,唤醒人们已然枯萎的内心感受,让读者沉迷其中,流连忘返,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舒展。其实,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并非难事,阅读任何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到动情之处,或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到“山重水复”之处,遇“柳暗花明”之感。
                  ③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通过其文学作品中的呐喊和宣言,形象跃然纸上,无不体现了人性坚强的一面……其实,诸多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像保尔柯察金、鲁宾逊、觉慧、觉民等等,都在用自己的一举一动鼓励着读者去积极适应新环境,增强心灵的力量。
                  ④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心理的平衡感。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做人游刃有余、潇洒自在,当属“从心所欲不逾矩”者。然而,生活的规范像是一条绳索,时刻在束缚着思想的自由,让心灵不能自由呼吸,进而失去应有的心理平衡。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文学作品如一座人生的灯塔,可以照亮人生,拨开心灵的迷雾,引导前行。
                  ⑤在文学作品中,不乏追求个性自由、勇敢冒险、艰苦创业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正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知音,让读者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正如凯瑟琳所说“我爱它(小说),并不是因为它包装得好,而是因为主人翁比我更像我自己。”深思熟虑后会发现: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就可以回答“我是谁”这个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问题,进而找到心理的最佳平衡点。
                  ⑥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对生命的崇尚与热爱。每个人都渴望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享受自由与快乐,实现自我的越越。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犹如一汪清泉,能净化人的心灵,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欣赏,让读者从或恶或善的人物形象身上区分美与丑、好与坏、真与假,从或悲或喜,或成或败的命运中感悟人生要义,进而激发出对生命的敬意
                  ⑦一位大家曾说过,经典文学作品要“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唐代的华美诗章、宋代的婉转词作、明清的瑰丽小说,至今仍是社会文化的宝贵财富和社会生活的必然需求。文学无国界,只要能给人以深刻启迪的,让人们能够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的作品,都应该学会欣赏。希望文学作品不断地给读者带来一股心灵的正能量,让他们的心灵始终沐浴着缕缕阳光。
              (选自2013年4月《中国青年报》,有删改)(1)选文第①段中引用高尔基的话,有什么作用?
              (2)第⑥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我爱它(小说),并不是因为它包装得好,而是因为主人翁比我更像我自己。
              (4)仔细阅读文章第③段,请简要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
              (5)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  雪》广为传诵。依据文意,用文中的某个观点简要分析这首词是如何激发读者心灵的正能量的?
            • 6.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学会转身
                                                   董建昌
                  ①一个木匠丢了一块手表,几个热心的邻居一起帮他找,他们将地上的刨花、工具箱,以及木匠身上的每一个口袋都翻烂了也没有找到,结果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木匠很惊讶,问那孩子是怎么找到的.孩子说,很简单啊!你知道,手表是有声音的,我只是在你们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坐到刨花旁听,然后沿着声音的方向走过去,就找到了.
                  ②事实上,在遇到困难时只要稍稍转个身,我们看到的就会是一个崭新的天空,就像丢失在刨花里的那块表,大人们翻烂了刨花,找遍了工具箱,甚至木匠的口袋,都没能找到,而那个孩子只是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即凭借手表指针“嘀嗒、嘀嗒”的走动声就轻易地找到了.
                  ③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卡耐基说:“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愉快、自在,在事业上取得重大的成就,学会变通是很重要的.”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下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游标卡尺测量,一会儿在稿纸上计算,后来甚至还动用了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可几个小时过去了,他忙得满头大汗,还是没有算出结果.就在助手搬出大学里学过的知识,准备再一次计算灯泡的容积时,爱迪生进来了.爱迪生看到助手面前摆满了各种工具书和身旁的那一堆稿纸,立刻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于是,他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进量杯里,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这时,忙得满头大汗的助手才恍然大悟:自己想的太复杂了.看来,学会变通,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
                  ④是的,我们很多人就像爱迪生的助手一样,做事不知道变通,结果是花费了很多力气,到头来却一事无成.遇到看似难解的问题,学会换一种思维,从不同角度看,这样,“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化了,而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⑤1916年,美国犹他州的小镇准备修建一座银行.镇长买好了地,备好了建筑图纸,可最后在砖头上出现了问题.因为,从盐湖城用火车运砖过来,每磅要2.5美元.这个价格远远超出了镇里的预算.后来,大家又想了许多种货运方式,甚至包括空运都不行.就在人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不知谁说了句,邮寄砖啊!结果是,包裹每磅邮费是1.05美元,比火车便宜了一半多.
                  ⑥这样,小镇的居民很骄傲地拥有了他们的第一家银行.更为有趣的是,这个故事后来还被西点军校作为案例选入了教材,用来诠释一条校训:要保持“头脑简单”,敢于去干所谓“办不到”的事情.
                  ⑦通过邮局邮寄货物,这无疑是最常见的运输方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常见、简单而又便捷的方式,很多人就是想不到.为什么呢?他们就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达芬奇语).细想,我们生活中我们缺少的,不正是达芬奇说的这种将问题简单化的思维嘛.
                  ⑧同一件事,如果依照同样的习惯思维去运作,肯定不会有新的改变.但若能改变一下固有的思维方式,转个身,用不同的方法去开拓,自然会结出不同的硕果.学会转身,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把看似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你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好简单,成功其实离你也并不远.
                                                                        (选自《演讲与口才》,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阅读选文第3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表格.
              提出观点    
              分析论述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
              举出爱迪生指导助手测量灯泡容积的事例论证方法:    
              得出结论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6段“这个故事”的内容.
              (4)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那个孩子找到手表是因为他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
              B.爱迪生的助手在测量灯泡容积时,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C.西点军校的校训告诉我们只要保持头脑简单就会把任何事情做好.
              D.人们常常想不到用简单、便捷的方式解决问题,是因为不懂得坚持.
              (5)选文第1段和第8段分别有什么什么作用?
              (6)下面有关宋濂的事例能否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为什么?
              事例:明代宋濂幼时家贫,努力克服困难,刻苦求学,终于成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 7.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何谓幸福      
                                                 何启治
                  ①在人世间,人人都渴望幸福--那种让人心情舒畅、称心如意的境遇和生活.
                  ②而托尔斯泰告诉我们: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③也许,托翁在《安娜•卡列尼娜》开篇头一句话所说的意思有所特指,而我在经历过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却不再犹豫地对自己,也想对读者说:与其说每个人心里向往的幸福大都相同,还不如说,幸福其实也只能是各人有各人的幸福.
                  ④首先,幸福因人而异.
                  ⑤伟大的政治家不仅为自己的国家、民族创建殊勋伟业,还想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多做贡献,这是他心里渴望的幸福;而一位普通劳动者所渴望的幸福不过是辛勤劳作后的丰收和殷实的日子.教师以为社会培育有用的人才为幸福,战士以为保卫祖国而献身为幸福,科学家以在自己所迷醉的科研领域中驰骋为幸福;而贪婪的商人当然视巨额利润为最大的幸福,赌徒自然只想大把大把地赢钱.一个懒惰的美籍华人小伙子曾一点都不难为情地对我说,如果什么活都不用干,手里又有很多钱,想怎么吃喝玩乐就怎么吃喝玩乐,那就太幸福了.
                  ⑥其次,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幸福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企盼.
                  ⑦对天真烂漫的孩子来说,跟着父母出游,得到一件漂亮的衣服,一件精美的玩具,一些可口的糖果点心,就能满足他们对幸福的渴望.对刚刚成年的年轻人而言,成绩优秀,学业有成,异性的爱恋,网上的遨游,往往都是他们所憧憬的幸福.而人到中年所追求的,自然就应当是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和美了.至于老年人,那“健康是金,平安是福”也就道出了他们对幸福的企盼了.
                  ⑧但是,幸福和不幸,其实融注在人们每天的日子里.应该说,幸福还因每个人不同的生存境遇而有别.
                  ⑨当你跋涉在沙漠戈壁滩上渴得嗓子冒烟的时候,一杯清水就意味着幸福;当你爬行在黄山那段不到两米宽的“鲫鱼背”上战战兢兢(两边都是云遮雾罩的深渊)时,能安全到达目的地就是幸福.对于一个被无边的忧郁所包裹的孤独者,真挚的呵护,友善的关爱,就是他(她)的幸福.在“大跃进”过渡到大饥荒的年代,对于在饥饿和浮肿中艰难度日的人,不要说什么美味佳肴,只需一个菜窝头,几根手指粗细的胡萝卜,也就意味着幸福.在以极“左”为特征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当你被推来搡去,被带铜扣的皮带抽打,被连着几天几夜的“车轮战”式的批斗折腾到出现幻视幻听的时候,别说是安卧床榻,就是能短暂地让你坐在椅子上,或靠在墙角上打一会儿盹,也就得到一时的幸福了.
                  ⑩可见,幸福真是因人因时因境遇之不同而有别.除了真正的违法犯罪分子应当受到法律的惩处之外,我惟愿每一个人每一天都能得到幸福--用你辛勤的劳动,用你真挚的爱,用你的智慧和勇气去赢得应该属于你的真正的幸福.
              (1)作者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第⑦自然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安排的?
              (3)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结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4)依照下面的例句仿写两个句子(不能重复原文).
              当你跋涉在沙漠戈壁滩上渴得嗓子冒烟的时候,一杯清水就意味着幸福.
            • 8.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读书是风雅乐事     
                                               鲁先圣
                ①我十分钦佩杨绛先生关于读书的观点: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
                ②把读书看成了拜师访友,是那种没有任何功利的读书,优雅而闲适.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像杨绛那样去看待读书,把读书当做是去拜访高人名流,那读书就纯粹是一件风雅乐事了.
                ③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读书却没有这份风雅的.读书是为了寻找黄金屋、千钟粟和颜如玉的,因而就要头悬梁、锥刺股.这里,读书是为了入仕博名的,读书的快乐当然就荡然无存了,反而让人生出几分胆怯和畏惧.今天我们中的许多人,多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读书不过是一种装潢而已.
                ④林语堂认为读书的主旨在于摆脱俗气.黄山谷说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说的有些过头了.淳朴的乡村农夫目不识丁,并未见其面目可憎,但是说读书摆脱俗气,使人优雅,倒是确切的.
                ⑤读书的目的有很多,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读书会使人生充实,读书会让我们了解我们不知道的过去的世界,也能够让我们了解我们无法到达的遥远的地方.譬如我们都知道历史中很多的故事,熟悉几千年前的著名人物,我们还知道冰封的南极和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这些毫无疑问都因为我们读书的缘故.因此说,读书会丰富我们的学识,读书会使我们的认识深刻,读书还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
                ⑥读书是有功用的,这毫无疑问.当然,如果能够达到像杨绛先生那样犹如串门访友的达观,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了.                                      
                                                                            (选自《语文报》,有删改)
              (1)请说出第①段“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这句话中“隐身”的含义.
              (2)请分别说出林语堂和黄山谷对待读书的观点,作者对他们的观点持什么态度?
              (3)请结合②③段分析文章是怎样证明“读书是风雅乐事”这一观点的.
            • 9. 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下列各题.
                                             敬业•职业•精业
                                                  唐宋
                ①一位朋友出差归来,对当地人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水准印象深刻,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②我国古代思想家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是职业精神的首要内涵,是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敬业精神不仅是通向职场的“绿卡”,更是民族素质的重要内涵.
                ③马马虎虎不能强国富民.早在20世纪早期,鲁迅先生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四亿人生着一种病,那名称就是马马虎虎,不医好这个病,是不能救中国的.胡适先生曾写过《差不多先生传》,批评当时的国人缺少认真的精神.有没有认真的工作态度,有没有敬业的精神,不仅关系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更关系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兴衰.
                ④没有敬业精神建不成现代化.懒懒散散,工作就没有效率;粗枝大叶,容易造成失误、留下隐患.在这方面,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背后,麻痹大意、失职渎职是重要的原因.
                ⑤敬业精神是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却不是竞争力的全部.在科技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敬业,还要专业、职业、精业,才能从尽职尽责跨越到尽善尽美,才能从优秀跨越到卓越.
                ⑥在我们身边,大体有四类人.有的人既敬业又职业,是企业的核心人才、核心竞争力.有的人敬业不职业,这样的人吃苦耐劳、精神可嘉,遇到紧急情况招之能来,可是,来了却不一定能战.有的人职业不敬业,虽然业务素质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却三心二意、毛手毛脚,容易“大意失荆州”,一失足造成千古恨.有的人既不敬业又不职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每天浑浑噩噩混日子,误己误人.
                ⑦敬业不易,精业更难.梅兰芳在舞台上顾盼生辉、流光溢彩,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让眼神活起来,眼睛近视的他每天早晨放飞鸽子,极目苍穹,苦练眼功.邓亚萍打球快速凶狠,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为了增强手腕的力量,身材娇小的她曾用铁拍子练球.成功没有捷径,辉煌的背后,是鲜为人知的努力和付出.
                ⑧在职场上,既敬业又精业的人永远是供不应求的“抢手货”,既不敬业又不精业的人,常常成为被淘汰的“处理品”.同样,在国际舞台上,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既勤勤恳恳又有创新能力,就能引领科技、创造品牌,走在时代的前沿;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工作敷衍了事、应付差事,就很难拿出有品质、有创意、有科技含量的产品,落伍是早晚的事.
                ⑨不断强大的国家、民族,无不有着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精神.在这个以实力说话的时代,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今天,只有秉承敬业、职业、专业、精业的精神,才能迎接挑战、后来居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才能变成现实.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的标题为“敬业•职业•精业”,它们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3)分析选文第⑦段的论证思路.
              (4)选文第⑧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哪一则更适合作选文的事实论据?为什么?
                ①李素丽,北京市公交总公司公汽一公司第一运营分公司21路公共汽车售票员,1962年出生,1987年入党.她自1981年参加工作以来,十几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真诚热情地为乘客服务,被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群众的贴心人”.
                ②1920年,美国一个年仅11岁的男孩在踢足球时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赔12.5美元.当时12.5美元已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闯了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错误后,父亲让他对自己说:对过失负责.可他没钱,父亲说:钱我可以先借给你,但一年后还给我.从此,这个男孩就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半年后,他终于还清了向父亲借的12.5美元.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
                ③朱可夫是二次大战期间苏联红军的主帅,莫斯科保卫战打得正激烈的一天,朱可夫遇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德军伞兵已在苏军指挥部不到100米处降落,人数很少的苏军指挥部顿时一片混乱,正在地图上沉思的朱可夫得知这一情况后,连头都没有抬,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给我拿枝冲锋枪来.”主帅的神情和勇气使苏军士气大增,上下一心共同歼灭了这股伞兵.
            • 10.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下列各题.
                                              只追前一名
                                                崔鹤同
                ①有一个女孩,小的时候由于身体纤弱,每次体育课跑步都落在最后.这让好胜心极强的她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这时,女孩的妈妈安慰她:“没关系,你年龄最小,可以跑在最后.不过,孩子你记住,下一次你的目标就是--只追前一名.”
                ②小女孩点了点头,记住了妈妈的话.再跑步时,她就奋力追赶她前面的同学.结果从倒数第一名,到倒数第二、第三、第四…一个学期还没结束,她的跑步成绩已“跑到”中游水平,而且她也慢慢地喜欢上了体育课.接下来,小女孩的妈妈把“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延伸到她的学习中.妈妈告诉她:“如果每次考试都超过一个同学的话,那你就非常了不起啦!”就这样,女孩的妈妈始终以“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引导和教育女孩.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这个女孩2001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同年4月被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以全额奖学金录取,成为当年哈佛教育学院录取的惟一一位中国本科应届毕业生---她就是朱成.2002年6月,朱成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同年9月她被哈佛大学文理学院聘为全职教师.2003年9月,她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4月,她当选为有11个研究生院、1.3万名研究生的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生会总会主席.这是哈佛370年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籍学生出任该职位,这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
                ③“只追前一名”,就是所谓的“够一够,挑桃子”.没有目标便失去了方向,没有期望便失去了动力.但是,目标太高,好高骛远,便高不可攀;期望太大,不着边际,便望而生畏.这样,最后的结果不是力不从心便是半途而废.明确而又可行的目标,真实而又适度的期望,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才能引领孩子脚踏实地,胸有成竹地朝前走.
                ④希华•莱德是英国知名作家兼战地记者.“二战”结束后,他谋到了一个写广告剧本的差事.出于信任,广告商并没有跟他签订什么合同,也没有明确规定他一共需要写多少个剧本.平心静气的莱德一直不停地写,竟然一口气完成了2000个广告剧本,这个成绩令世人震惊,甚至连他自己都感到十分意外.而如果当初广告商要与他签订合同的话,别说是2000个剧本,就是1000个,他也会退避三舍.世界著名撑竿跳高运动员布勃卡有个绰号叫“一厘米王”,因为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比赛中,他几乎每次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纪录,将成绩提高一厘米.当成功地跃过6.15米、第35次刷新世界纪录时,他不无感慨地说:“如果我当初就把训练目标定在6.15米,没准儿会被这个目标吓倒.”
                ⑤把目标降低到“一厘米”,把期望缩小到“一个剧本”,分时限、分阶段去实现人生的抱负.如此让孩子放下包袱,轻装上阵,集中精力做好今天,做好当前,才能“稳扎稳打”,满怀信心地走向明天,走向未来.“只追前一名”,是一种人生跨越,不仅需要    ,更需要    
              (1)根据文章内容,将“智慧”和“胆识”两个词语分别填在第5段相应的横线上.
              (2)结合文章内容,写出本文题目的深刻内涵.
              (3)请分析第3段的论证过程.
              (4)有人认为西华•莱德的事例可以删去,你认为呢?说出你的理由.
              (5)朱成的事例带给你怎样的启迪?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