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孤独的人养着一只精神的孔雀

              (1)法国的萨米耶·德梅斯特写过一本书——《在自己房间里的旅行》,他在写这本书时还是一位年轻的贵族军官,因为年少气盛去私斗,被判禁足42天。军令、屋墙虽然可以禁锢身体的移动,却无法禁止心灵的旅行。他把这段日子看作是一次美妙的旅行,在为期42天的禁足生活里,他写下了42篇随感。在小小的房间里,凡目所能及便心有所动,每一天对他来说都是一次极有意义的心灵旅行,他在文学、艺术、哲学、医学、生命意义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那些在孤独中产生的智慧,被记录成文字后,竟弥足珍贵。这次小小的旅行,让他原本麻木的思想变得敏锐,让原本狂妄自大的他变得谦卑自抑,让原本郁闷不堪的禁足,脱胎成了一场轻松而富有哲理的心灵探索。

              (2)由此可见,人都有一个更好的“自我”,那个“自我”要在独处时才能被自己窥见,才能被自己寻找回来。对于有时机发现“自我”的人,在孤独中行走,在孤独中思索将是人生中非常美妙的一种体验。可是我们大多数人面对孤独,十有八九都会感到烦躁不安,一心想逃离出去。其实倘若能换种心情去对待,像萨米耶·德梅斯特一样,能渐渐习惯孤独,安心在里面读书、思考、写作或者借用别的有意义的事情来驱赶寂寞烦闷,可能最后也会像他们一样在孤独中品出一份诗意和禅意来。其实细细想来,有时孤独寂寞不一定是坏事,极有可能是创造另一种全新生活的契机,会让你静下心去思考更多深层次的问题。 

              (3)蒙田、梭罗、法顶禅师……古今中外,一个个思想巨匠,哪一个不是把孤独当作亲密伴侣? 

              (4)近日闲读《丰子恺文集》,文集里收集了他大量的日记书信,有一段文字读后久久萦绕心间: 

              (5)“上午有课,下午无事。与三儿到圩买冬笋煮之,复加以蛋,甚美。饮酒二杯,吃饭三碗。”

              (6)大概可算文集里最短的一篇。虽短,但我喜欢这一篇。私下猜想,那日丰子恺先生心情一定甚好,只冬笋,加些蛋,便成美食。有美食,添酒小酌,酒后,饭三碗。虽已无法追寻当年他因何事而欣喜,但能料想彼时的他心境纯美,超然万物,兴许那日并无闲事挂心头,亦无病痛缠于身吧! 

              (7)日记书信里有诸多细碎的家长里短、生老病死等记录,从中可窥见丰子恺那几年的生活并不轻松。那几年刚好遇战事频发,工作忙碌,加之足病牙病、感冒肺病屡屡光顾于他,妻子儿女又多病多灾,再加经济窘迫,需时常向友人借钱聊以度日……如若跟我们这个和平年代出生的人相比,实不能相提并论。 

              (8)在那样的烽火年代,尽管物质匮乏、身体欠佳,可丰子恺先生终日能达观面对,几乎日日不忘记录生活点滴,工作之余还坚持看书、画画、写散文,想来,已是相当不易。他在《病中作》一诗中记到:“岁晚命运恶,病肺又病足。日夜卧病榻,食面或食粥。切勿诉苦闷,寂寞便是福。”在他眼里,寂寞是上天赐予人的清福,若是一个人能守得住寂寞,寂寞便会开花,这是寂寞予人最大的回报。

              (9)雪小禅说:“更多时候,孤独的人都养着一只精神的孔雀,独自在自己的精神花园里散步。”那些身陷孤独而不感寂寞和无聊的人,他们一定有着强大的精神在支撑着自己,他们向往在孤独中完成一次涅槃,变成那只最美的孔雀。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 2.

              当一匹被鞭打的马

                 ①耕柱子是墨子的门徒。一天,墨子授课时,一只小鸟停在窗外的柳树上婉转呜啼,弟子们纷纷向外张望,耕柱子也随之瞅了一眼。事后,墨子却单独严厉地责骂了他。耕柱子感到很难过,觉得受到很大委屈,抱怨说:“我犯的错误并不比别人多,却遭到老师这样严厉责难。”墨子听到之后,问他:“假如你要驾驭马和牛上太行山,你会选择鞭打马还是鞭打牛?”耕柱子回答:“我当然要鞭打马一”墨子叉问:“为什么要鞭打马而不鞭打牛呢?”耕柱子回答:“因为马儿跑得快,才值得鞭打,这种能力是牛不具备的。”于是,墨子告诉他说:“我责骂你正因为你像马而不像牛,你值得批评呀!”其实,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离不开这样的鞭策。有时是一句苛刻的责备,有时是一次严厉的惩罚,有时甚至是一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

                 ②在个人成长道路上,面对苛责的责备,不要一味地觉得委屈,更不能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应该感激愿意指责你的人,是他使你看到自己的不足。试想,若不是关心你,期待你下次做得更好,怎么会批评你呢?正因为在在批评者眼里,你是“值得被鞭打的马”,所以才会批评你。因此,面对各种责备,应该坦然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用行动来回报关心和爱护你的人。

                 ③有时候,遭遇特别严厉的惩罚,说明你是一个可造之才,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人。是一个值得批评帮助的人。如果一遇到处罚,就极力进行辩解,只找客观因素,不找自身原因,一次两次还可原谅,次数多了,别人便会对你失去信心。你也就失去了提高自己的机会。一个优秀人才的成长,必须经受住各种考验。忍受各种委屈,才能完善自我。

                 ④有时候,遭遇那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说明你已具备了相当的素质和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而这些挑别给了你一个臻于至善的机会,帮助完善你的人格,增加你的内涵,使你每临大事有静气。

                 ⑤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面对严苛的鞭笞,只一味地感到委屈,绯而意志消沉,慢慢地变得平席;另外一些人,在鞭打中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将鞭策化为动力,扬蹄奋进,勇敢地登上人生的顶峰。

                 ⑥选择当一匹被鞭打的马,还是当一只不被鞭打的牛,将是你人生辉煌与平庸的分水岭。

            • 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文段一]

                 让我们先来看一份人生简历:他,1571年12月27日生于德国魏尔。他是7个月的早产儿。父亲早年弃家出走,母亲脾气极坏。他从小休弱多病,4岁时,天花在脸上留下疤痕,猩红热使他的眼睛受损。他高度近视,一只手半残,长得又瘦又矮。1601年,对他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恩师去世。1612年,他至爱的妻子去世。他一生贫罔潦倒,1630年11月15日,年近花甲的他在索薪途中,病逝于雷根新堡。他,生于战争年代,一生在宗教动乱中艰难度过。厄运在他活着时不放过他,死后还紧随其后,在宗教“三十年战争”期间,他的墓地被对立派夷为平地,尸骨荡然无存。

                 再来看另一份人生简历:他,勤奋努力,智力过人,一直靠奖学金求学。1587年,他进入蒂宾根大学学习神学与数学。他是热心宣传哥白尼学说的天文学教授麦斯特林的得意门生。1591年,他取得硕士学位。1594年,他应奥地利南部格拉兹的路德派高校之聘讲授数学1600年,他被聘请到捷克首都布拉格近郊的邦拉基堡天文台,任第谷的助手。1601年第谷去世后,他继承了宫廷数学家的职位和第谷未完成的工作。1612半,他移居奥地利的林茨,继续研究天文学。59岁时,他发现并提出了天体运行三大定律。而正是这一发现,促成了牛顿导出万有引力定律。

                 这两份简历是一个人留下的。他,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被誉为“天空的立法者”。

              ——张前《双色人生》(节选)

              [文段二]

                 这是我上过的最好的课。自此以后,我的一切研究和学习可法无不受这一课的影响。这是教授给我的礼物,千金难买,是一笔不能丢弃的财富。

              ——塞缪尔·斯卡德《在阿加西斯教授的实验室》(节选)

              [文段三]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罗迦·费·因格《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节选)

            • 4.

              论怎么读书

              周国平

                 ①好的书籍是朋友,但也仅仅是朋友。与好友会晤是快事,但必须自己有话可说,才能真正快乐。一个愚钝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对他也是毫无用处的,他坐在一群才华横溢的朋友中间,不过是一具木偶。一个讽刺,一种折磨。每人都是一个神,然后才有奥林匹斯神界的欢聚。

                 ②书是人生的益友,但也仅止于此,人生的路还得自己走。也许有的人对一本书或一位作家一见倾心,爱之弥骂,乃至白头偕老,我在读书上却没有如此坚贞专一的爱情。我不愿同我所喜爱的任何一本书或一位作家厮守太久,受染太深,丧失了我自己对书对人的影响力。

                 ③我的一位酷爱诗歌、熟记许多名篇的朋友叹道:“有了歌德,有了波德莱尔,我们还写什么诗!”我与他争论:尽管有歌德,尽管有波德莱尔,却只有一个我,这个我是歌德和波德莱尔所不能代替的。所以我还是要写。

                 ④开卷有益,但也可能无益,甚至有害,就看它是激发还是压抑了自己的创造力。

                 ⑤我衡量一本书对于我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写点什么,哪怕我想写的东西表面上与它似乎全然无关。它给予我的是一种氛围,一种心境,使我仿佛置身于一种合宜的气候里。心中潜藏的种子因此发芽破土了。

                 ⑥有的书会唤醒我的血缘本能。使我辨认出我的家族渊源。书籍世界里是存在亲族谱系的,同谱系中的佼佼者既让我引以自豪。也刺激起了我的竞争欲望,使我也想为家族争光。

                 ⑦我在生活、感受、思考,把自己意识到的一些东西记录了下来。更多的东西尚未被我意识到,它们已经存在,仍处在沉睡和混沌之中。读书的时候,因为共鸣,因为抗争,甚至因为走神,沉睡的被唤醒了,混沌的变清晰了。对于我来说,读书的最大乐趣之一是自我发现,知道自己原来还有这么一些好东西。

                 ⑧我们读一本书,读到精彩处,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声来: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被他偷去了!有时候真是难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受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朦胧的思绪清晰了。其余一切,只是死的“知识”,也就是说,只是外在于灵魂有机生长过程的无机物。

                 ⑨自我是一个凝聚点。不应该把自我溶解在大师们的作品中。而应该把大师们的作品吸收到自我中来。对于自我来说,一切都只是养料。

                 ⑩前人的思想对于我不过是食物。让化学家们去精确地分析这些食物的化学成分吧,至于我,我只是凭着我的趣味去选择食物,品尝美味。吸收营养。我胃口很好,消化得很好,活得快乐而健康,这就够了,哪里有耐心去编制每一种食物的营养成分表!

                 ⑪读书的心情是因时因地而异的。有一些书,最适合于在羁旅中、在无所事事中、在远离亲人的孤寂中翻开。这时候,你会觉得,虽然有形世界的亲人不在你的身旁,但你因此而得以和无形世界的亲人相逢了。在灵魂与灵魂之间必定也有一种亲缘关系。这种亲缘关系超越于种族和文化的差异,超越干生死,当你和同类灵魂相遇时,你的精神本能会立刻把它认出。

                 ⑫书籍少的时候,我们往往从一本书中读到许多东西。我们读到了书中有的东西,还读出了更多的书中没有的东西。

                 ⑬如今书籍愈来愈多,我们从书中读到的东西却愈来愈少。我们对书中有的东西尚且挂一漏万,更无暇读出书中没有的东西了。

                 ⑭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

              (原文有删改)

            • 5.

              阅读詹福瑞的《读不下去的经典还要读吗》,完成下列各题

                 ①不久前曾有一个调查报告罗列了读者“最读不下去的十本书”,其中,《红楼梦》“荣登”榜首,欧美经典《百年孤独》、《追忆似水流年》、《尤利西斯》、《瓦尔登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都被判了“无期徒刑”。

                 ②经典究竟值不值得读?我的回答毫无疑问是肯定的。我认为,经典的魅力是永恒的,它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③经典的魅力之一是探索精神。如果就写作动机来考察,写出经典作品的作家对世界多怀悲悯之心,欲以其作品拯世济人;同时又多具怀疑、探究的性格,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欲究其所以。一个是责任,一个是求知,这两者使他们成为探索自然与社会问题的前行者,并用他们的作品为读者揭示、解释自然与人类未知的世界,为人类的不断进步指明方向。

                 ④法国作家卢梭的《忏悔录》,写的是个人成长中的善与恶。16岁时,卢梭曾在维尔塞里斯夫人家当仆人,他偷了一条丝带,却把罪过转嫁到女仆的头上。他抛弃朋友,染上了偷窃的恶习,为了混口饭吃而背叛了自己的信仰。此书的意义何在?就在于它写出了人性的复杂。卢梭通过个人的真实历史,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⑤经典的魅力之二是耐读性。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写到,经典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凡可以称为经典的书,一定是耐得住咀嚼、值得我们不断阅读的精神产品。

                 ⑥经典为什么耐读?首先,经典必然是独创的。其次,经典的耐读来自于其丰厚的内涵。王蒙写有《王蒙活说红楼梦》,他说:“我喜欢一次又一次地阅读《红楼梦》。我喜欢一次又一次地琢磨《红楼梦》,每读一次都有新发现,每读一次都有新体会新解读。”再有,经典的耐读在于思想的深刻性。经典是人类思想的策源地,经典必须是深刻思想的所在。儒家思想来自于《论语》、《孟子》,道家的思想来自于《老子》、《庄子》。人类的轴心时代恰恰是经典的爆发期,也是人类思想的爆发期。

              ⑦经典的魅力之三是超越性。写出经典作品的作家往往是理想主义者,不管现实怎样,他们眼里的世界永远是不完美的,所以他们在其作品中常常解剖和批判现实,批判性和超越性就成为经典很重要的一个属性。

              ⑧当然经典不只是批判,它也给人们指明方向,提出解决方案。如托尔斯泰提倡“不以暴力抗恶,用爱融化一切”,似乎是一厢情愿,很幼稚。但是看看我们今天这个世界,以暴抗暴思想横行无忌,到处充满了杀戮和刀光剑影,面对现实,我越来越认识到托尔斯泰的伟大。

              ⑨再看托马斯·哈代,他的作品里充满了一种博爱精神,一种对弱小的怜悯之心、慈悲情怀。他说过一句名言:“你这可怜的灵魂啊,我的胸膛就是你的卧榻。”我读过之后极受感动,这种胸怀在现在的作家作品里已经很少看到了。还有狄更斯,号称“灵魂大师”,他确实是想为人类的灵魂寻找出路。

              ⑩正因为有这样一批作家,用他们的作品来感染、浸润读者,才使我们的社会永远有一条光明的道路。这是经典魅力的根本所在。

                 (《齐鲁晚报》2016-11-20,有删节)

            • 6.

              我们为什么活着

              ①2008年华尔街金融风暴袭来,美国一家电器制造公司倒闭,公司总裁卡莱尔来到多伦斯湖准备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当他身子快沉到湖底时,已被医生下了“死亡判决书”的老朋友比尔的话突然响彻耳畔:“不!你仍然活着,至少还拥有生命,你没有权利轻易放弃!”比尔几乎用尽生命的全部力量发出的叫喊拯救了卡莱尔。卡莱尔回到公司,重新点燃了生命的激情,一切从头开始,像骄傲的雄鹰搏击于金融风暴的长空。

              ②卡莱尔的新生,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沉思:我们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困扰人类几千年的问题。有的人活着是为了物质的享受,有的人则更看重生命本身的美好;有的人追求名誉地位,有的人则寻求生命更深广的意义……

              ③我们为什么活着?活着就是对生命保持一种敬畏和尊重,珍惜生命。正如比尔所说,只要我们仍然在人世间活着,只要我们还拥有生命,就得对生命负责,就得对生命本身保持一种敬畏和尊重,谁也没有权利轻易地结束生命,哪怕这生命属于你自己。同时,活着也是对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和快乐享受。水清鱼读月,山静鸟听风,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活着能观看潮涌大江的壮阔,能欣赏鱼翔浅底的怡然,能领悟山月对话的静谧,能品味人间真情的美好。

              ④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呢?这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另一个严肃的问题。

              ⑤我们活着,就要坦然地面对人生,积极美好地生活,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沐浴着生命的阳光春雨,体验生命的幸福欢乐。

              ⑥当然,如果只满足于物质需求,一味沉湎享乐,对酒当歇,游戏人生,不惜青春赌明天,这样的活着,就只是一种猪栏理想了,这无异于使蓬勃的生命在污泥浊水中一点点朽烂,会散发出一股刺鼻的霉味。因此,我们活着,就要点燃生命的激情,调动心灵的力量,激发人生的智慧,尽其所能,做些对自已对他人有积极意义的事。正扣西方一位哲人说:“假如人仅仅为活着本身而活着,那就是纯粹的动物需求。”

              ⑦我们活着,就是认认真真地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我们活着,就要脚踏实地地去做自己想要做而又有积极意义的事。胡适曾说:“生命本身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会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的意义,不如使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⑧活着,就要使快乐的阳光洒满生命的每一个清晨;活着,就要让幸福的泉水滋润生命的每个时刻;活着,就要让向上的姿势昂扬在生命的整个历程。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