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刘备善于________,终成就三国鼎立之势;而孝成王不听从他人意见,最终兵败。两段选文在塑造人物时都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甲文徐庶极力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侧面表现了诸葛亮的________,乙文第一段写括母分析赵括父子是侧面表现括母仁智。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论真性情》。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

                 ②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

                 ③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思。这爱好完全是出于他的真性情的,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例如金钱、名声之类。他喜欢做这件事情,只是因为他觉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他被事情的美好所吸引。这就好像一个园丁,他仅仅因为喜欢而开辟了一块自己的园地,他在其中培育了许多美丽的花木,为它们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当他在自己的园地上耕作时,他心里非常踏实。无论他走到哪里,他也都会牵挂着那些花木,如同母亲牵挂着自己的孩子。这样一个人,他一定会活得很充实的。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园地,不管他当多大的官,做多大的买卖,他本质上始终是空虚的。这样的人一旦丢了官,破了产,他的空虚就暴露无遗了,会惶惶然不可终日,发现自己在世界上无事可做,也没有人需要他,成了一个多余的人。

                 ④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我常常看见名利场上的健将一面叫苦不迭,一面依然奋斗不止,对此我完全能够理解。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叫苦是假,因为我知道利益是一种强制力量,而就他们所做的事情的性质来说,利益的确比愉快更加重要。相反,凡是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标准。如果不感到愉快,我们就必须怀疑是否有利益的强制在其中起着作用。

                 ⑤你说,得活出个样儿来。我说,得活出个味儿来。名声地位是衣裳,不妨弄件穿穿。可是,对人对己都不要衣帽取人。衣裳换来换去,我还是我。脱尽衣裳,男人和女人更本色。

                 ⑥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事情,报酬都在眼前。爱情的报酬就是相爱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缔结良缘。创作的报酬就是创作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名扬四海。如果事情本身不能给人以陶醉和满足,就不足以称为美好。

                 ⑦此生此世,当不当思想家或散文家,写不写得出漂亮文章,真是不重要。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

                 ⑧人不仅仅属于时代。无论时代怎样,没有人必须为了利益而放弃自己的趣味。人生之大趣,第一源自生命,第二源自灵魂。一个人只要热爱生命,善于品味生命固有的乐趣,同时又关注灵魂,善于同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灵魂交往,即使在一个无趣的时代,他仍然可以生活得有趣。

            • 2.

              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有删改)

                 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通过读《论语》《菜根谭》,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于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

                 ④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不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校正,十分重要。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 3.

              ①大红大紫非我有,满床满架复何求。人生百样各有得,一世读书抵封侯。

              ②这是我就读书问题写的一首小诗。“一世读书抵封侯”,在一些大富大贵者看来也许属于酸葡萄心理。不过,与“朝为骄子暮为囚”、欲以读书终老而不可得者相比,一个人终生有书可读,而且能自由阅读,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人各有所求,读书人应以读书为乐。当然,不要读成书呆子,像《聊斋·书痴》中的那位彭城郎君。

              ③我读书,首先是职业需要。哲学专业是一个需要广泛读书的专业,不仅要读哲学书,文史类的书也要读一点。从读的角度说,书对我来说没有好坏之别、鲜花毒草之分。坏书,读后知道它坏在哪里,应该如何评价,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就算有收获,这种书对我并不算坏。反之,好书读后说不出好在哪里,没有体会,不能从中得到启发,也算白读。我把读坏书比为吃砒霜,得其法能治病;读好书如食人参虫草,如不能吸收,等于白费。

              ④除了专业需要,读书还对修身养性大有好处。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书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但培根说的另外一句话——“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更发人深省。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一样。读书的确可以养性、可以怡情,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实提升。我个人也有这方面的体验:有时心里不安,有点焦虑急躁,就拿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来读,开始读不下去,思想会跑马,慢慢心就安静下来了。回过来一看,原来那些焦虑急躁全是庸人自扰。有时有点生气,或为某事不愉快,也是找本书来读,消消怒气,过一会儿就好了。一个读书人手中有书,心情就会平静下来。对于那些浮躁、坐不住的人,我总说,读书吧,能把一本书从头到尾读下来,你就能静下来。与其来回踱步、团团转,终日内心如万马奔驰,不如安心读点书。

              ⑤一个把阅读当作生活方式、当作生命一部分的人,能够健康长寿。书是一味最好的保健药。凡是喜欢读书,以读书为乐,勤于用脑的人,都比终日无所事事的人活得健康、活得明白。如果不用脑,不读书,一旦退休,就会迅速衰老。虽然也可以搓麻将、遛狗,但我总认为不如阅读。如果每天抽点时间读书,可能更好些。当然人各有各的活法,这不能强求。

              ⑥清人张朝在《幽梦影》一书中说,“藏书不难,能看书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能用不难,能记为难。”最后一句有可议之处。记,决不会难于用。博闻强记是一种本事,但决不是读书的目的。单纯能记住书中所言,与引证时临时查用区别不大。学止于行而已,这是我国的老话。不会用只能记,最好也不过是“书橱”,不足为贵。但前几句话却很有启发。看书不难,读书为难,亦为知味之言。读书人喜欢读书,这极为平常,也极为正常。不喜欢读书的“读书人”,不算读书人。但只读书而不会用书,往往是书痴。用书比读书更难。读书可以带来愉悦,可以坐在沙发上,半靠在床上,甚至完全放平手捧书本,优哉、游哉!但用书则要实践,须身体力行,改变自我。就我自己的体会来说,读书是一种享受,而用书往往是一种痛苦。用书是一个“洗脑”的过程,凡有偏见者很难接受有不同意见的好书;用书还需言行合一,凡根本不准备践履者,即使对句句真理、字字珠玑的宝书也只是“叫好”而已,雨过水无痕,读与不读一个样。

              ⑦看书宜多,读书宜精。看书多,可以东翻翻西翻翻,增加知识,拓宽视野;读书则应认真,深入研究,举一反三,碰撞出思想火花来。当然,读书不能单纯是喜好,书痴并非用书,而是对书的一种癖好。如果读书无助于做人与行事,与未读无异。能记并非最重要的,重要的还是用。能记,可以引经据典,头头是道,终无实际本领。文人纸上谈兵,不能实战,如赵括,熟读兵书,终于全军覆没,此为能读书而不能用书者之鉴。

              ⑧看书容易,读书很难,而用书更难。能读书,能用书,能用好书,方是一个读书人的最高境界。

                                                                      (选自《读书文摘》2014.3,有删改)

            • 4.

              做人与做事

              俞敏洪

              ①我认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应该先做人后做事。人做不好,事就做不好。以下是我做人做事所遵循的几条原则:专心致志,尽善尽美;学习榜样,提高境界;建立标准,就高避低;善待生命,珍惜时光。

              ②我曾跟学生反复强调,学英语从来不是如何学的问题,而是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学的问题。不管什么人,一旦下定决心做事情,就要专心致志,尽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我给学生讲过我小时候学习和做事的例子。我从小就有一个优点:一件事到了我手里,我一般都会认认真真地做完,不做完我很少去做另外一件事情。这种做事方法我到今天还保持着,从中受益良多。我就是用这种方法来做新东方的很多事的,这也促成了新东方今天的成功。所以,对待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认真的态度。

              ③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榜样,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一是从现实生活中学,二是从历史中学。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榜样。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你可以吸取的营养。即使从失败的人身上,你也可以间接地吸取教训。新东方的很多人就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会从每个人身上寻找优点来学习。新东方的人性格迥异,优点明显,缺点也明显,但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我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东西。王强老师个性耿直,徐小平老师充满激情,陈向东老师具有敏锐的经济意识和市场意识——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从历史的角度看,可学习的榜样就更多了:耶稣、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孔子、马丁·路德·金……他们的人格、胸怀、智慧和勇气让我们在折服的同时也充满向往,从他们身上我们汲取到强大的力量,并在这种力量的驱使下不断学习、完善自我,力图成为更优秀的人。

              ④我觉得做事情一定要建立标准,就高避低。建立标准就是建立一个人的道德标准和行为标准,而且标准一旦建立起来,就必须严格遵守,不能随意更改。比如你给自己定了一条行为标准,即不能随地吐痰,那你就必须遵守这一标准,不能因为别人随地吐痰你就随地吐痰。你身边总会出现道德和行为准则比你低的人,你要是向他们学习,你只会越学越糟糕。

              ⑤在做人做事方面我有一句口号:做人像水,做事像山。所谓“做人像水”,是说做人尽可能向低处走,对别人谦虚,向别人学习。从长远来说,在把握人格尊严的前提下,为了事业和未来,哪怕“低三下四”也无所谓,这并不损害你的形象。低头做人,抬头做事。韩信钻裤裆,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未来有信心,知道小不忍则乱大谋。而历史上没有任何人因为“钻裤裆”事件而小看韩信。所谓“做事像山”,是说做事要有山一样不可动摇的决心和意志,只要确定了目标,就必须像爬山一样坚持下去。人不能有傲气,但必须有傲骨。傲气流于表面,不可一世,一眼就能被人看出来,是肤浅的表现。而傲骨是精神上的,是内在的一种气质,有傲骨的人待人接物都很随和,但内心却有很明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完成自己的使命有着山一样不可动摇的决心和意志。

              ⑥所谓“善待生命,珍惜时光”,是说大家要知道生命的珍贵、时光的美好。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知道我们死后会不会有另一个世界接纳我们,也无法知道我们的灵魂是不是永远不灭。我们唯一知道的是生命只有一次,而我们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还属于我们的父母、家人和朋友。只要设想一下有多少父母因为孩子们的不幸而悲痛欲绝,你就会明白你活在世界上不仅仅是为了自己。

              ⑦我在人生中遇到过几次大的艰难险阻,曾数次在死亡线上徘徊。当我最终从死亡线上回来时,我倍感生命的亲切和可爱。凡是经过生死考验的人肯定都会有我这样的感受。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在医院经过两天的抢救终于醒来时,看到外面的一缕阳光透过窗户射进了病房,当时我感动得热泪盈眶,觉得太阳就是为我而重新升起的。从此,生命对我来说有了完全不同的意义。我开始善待生命,尽可能去做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情,给自己带来欢乐和幸福的事。我开始更多地懂得珍惜家庭,珍惜友情,珍惜自然。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不努力工作,我工作起来依然是全身心地投入。但在工作之余,我开始走进大自然,走进我自己的心灵深处,去体验自然的乐趣和精神的感悟。     

              (本文选自《新东方英语》杂志8月号)

            • 5.

                君子知“怕”

              ①朋友是个小心谨慎的人。生活中,家里没人,他从不让家用电器工作,怕引发火灾;晚上睡觉,他一定会关掉煤气,怕发生泄漏;上街绝对遵守交通规则,怕出现意外。工作中,他遵章守纪、秉公办事,怕一不留神成为阶下囚。
              ②我非常赞赏朋友的做法,因为他知“怕”。其实,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不都应该心存畏惧吗?
              ③个人应该懂得畏惧。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就是老天爷赐予的命运;大人是指有地位、有号召力的人;圣人之言,是指古往今来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所发表的言论。孔子所说的“君子三畏”是否适用于今天的社会生活,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但对于他“人要知畏惧”的主张,我双手赞成。在现代社会,我觉得人应该“怕”的至少有两种:一是应该“怕”法律,就是要遵守基本的法律与规章制度,用古人的话说,叫“畏法度”;二是应该“怕”道德,也就是那些虽不违法,但明显违背社会道德、会被人戳脊梁骨的事绝对不做。那些因为图一己之欲、逞一时之快而无视法律和道德的人,当他们为自己的“无所畏惧”痛悔不已的时候,不也正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吗?
              ④不仅个人要学会知道“怕”,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许多国家都经历过苦难和挫折,人民曾经深受其害,国家的文明进程也大大受挫。有的国家不知“怕”,对过去的苦难和挫折毫不上心,总是好了疮疤忘了疼;有的国家却总是“怕”着,生怕类似的悲剧重演,因而他们总是居安思危,充满忧患意识。1845年,一种卵菌登陆爱尔兰岛,使得全岛土豆减少三分之一,灾荒一直持续到1852年。这场大饥荒使爱尔兰人口锐减20%至25%。爱尔兰人没有忘记这场苦难,他们在首都街头竖起了大型的纪念雕塑,其中一组饥民的群像栩栩如生,那哭天喊地的表情时刻提醒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在罗斯康芒郡的一座庄园里设立有大饥荒博物馆,里面有关于这场饥荒的最完整的收藏。爱尔兰的史学家和文学艺术家更没有忘记这场大饥荒,关于这场饥荒的著作、论文、文艺作品如潮喷涌。生活是公正的,像爱尔兰这样知“怕”的国家,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往往有备无患,因而幸运地躲避了后来一些灾难性的意外事件。
              ⑤中国人一向讳言“怕”,在一些人看来,说自己“怕”,就等于承认自己怯懦,其实这完全是误解。一个人知道必要的“怕”,他才可能去做好人、善人,去做君子;一个国家知道必要的“怕”,它才会将各种社会规则和保障体系设计得很完备,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温暖、快乐的命运共同体。
            • 6.

              论怎么读书

              周国平

                 ①好的书籍是朋友,但也仅仅是朋友。与好友会晤是快事,但必须自己有话可说,才能真正快乐。一个愚钝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对他也是毫无用处的,他坐在一群才华横溢的朋友中间,不过是一具木偶。一个讽刺,一种折磨。每人都是一个神,然后才有奥林匹斯神界的欢聚。

                 ②书是人生的益友,但也仅止于此,人生的路还得自己走。也许有的人对一本书或一位作家一见倾心,爱之弥骂,乃至白头偕老,我在读书上却没有如此坚贞专一的爱情。我不愿同我所喜爱的任何一本书或一位作家厮守太久,受染太深,丧失了我自己对书对人的影响力。

                 ③我的一位酷爱诗歌、熟记许多名篇的朋友叹道:“有了歌德,有了波德莱尔,我们还写什么诗!”我与他争论:尽管有歌德,尽管有波德莱尔,却只有一个我,这个我是歌德和波德莱尔所不能代替的。所以我还是要写。

                 ④开卷有益,但也可能无益,甚至有害,就看它是激发还是压抑了自己的创造力。

                 ⑤我衡量一本书对于我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写点什么,哪怕我想写的东西表面上与它似乎全然无关。它给予我的是一种氛围,一种心境,使我仿佛置身于一种合宜的气候里。心中潜藏的种子因此发芽破土了。

                 ⑥有的书会唤醒我的血缘本能。使我辨认出我的家族渊源。书籍世界里是存在亲族谱系的,同谱系中的佼佼者既让我引以自豪。也刺激起了我的竞争欲望,使我也想为家族争光。

                 ⑦我在生活、感受、思考,把自己意识到的一些东西记录了下来。更多的东西尚未被我意识到,它们已经存在,仍处在沉睡和混沌之中。读书的时候,因为共鸣,因为抗争,甚至因为走神,沉睡的被唤醒了,混沌的变清晰了。对于我来说,读书的最大乐趣之一是自我发现,知道自己原来还有这么一些好东西。

                 ⑧我们读一本书,读到精彩处,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声来: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被他偷去了!有时候真是难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受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朦胧的思绪清晰了。其余一切,只是死的“知识”,也就是说,只是外在于灵魂有机生长过程的无机物。

                 ⑨自我是一个凝聚点。不应该把自我溶解在大师们的作品中。而应该把大师们的作品吸收到自我中来。对于自我来说,一切都只是养料。

                 ⑩前人的思想对于我不过是食物。让化学家们去精确地分析这些食物的化学成分吧,至于我,我只是凭着我的趣味去选择食物,品尝美味。吸收营养。我胃口很好,消化得很好,活得快乐而健康,这就够了,哪里有耐心去编制每一种食物的营养成分表!

                 ⑪读书的心情是因时因地而异的。有一些书,最适合于在羁旅中、在无所事事中、在远离亲人的孤寂中翻开。这时候,你会觉得,虽然有形世界的亲人不在你的身旁,但你因此而得以和无形世界的亲人相逢了。在灵魂与灵魂之间必定也有一种亲缘关系。这种亲缘关系超越于种族和文化的差异,超越干生死,当你和同类灵魂相遇时,你的精神本能会立刻把它认出。

                 ⑫书籍少的时候,我们往往从一本书中读到许多东西。我们读到了书中有的东西,还读出了更多的书中没有的东西。

                 ⑬如今书籍愈来愈多,我们从书中读到的东西却愈来愈少。我们对书中有的东西尚且挂一漏万,更无暇读出书中没有的东西了。

                 ⑭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

              (原文有删改)

            • 7.

              财富与幸福

              周国平

                 ①一个旅游者,看见一个青年渔夫躺在小渔船上,正晒着太阳打瞌睡。他去跟那个渔夫聊天,他说你不应该躺在这儿晒太阳。渔夫问我应该干什么,他说你应该出海打鱼。渔夫就问然后呢,他说然后你就把鱼卖了,得到钱以后,你就可以买更大的渔船,挣更多的钱。然后呢,买一条更更大的渔船,说到最后,买一条现代化的最先进的渔船。渔夫问,然后呢,旅游者说,然后你就可以躺在这里晒太阳了。渔夫说:用不着,我现在就可以。

                 ②这个小故事讲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本来你挣钱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享受生命。可是我们往往这样,挣着挣着,忘记自己本来的目的是什么。挣钱本身成了目的,这不是很可笑也很可悲吗?事实上,这种情况比比皆是,许多人一辈子都忙着挣钱和花钱,花钱也不是享受,只是在消费。没有时间欣赏大自然,没有时间和家人共度快乐时光,没有时间读书、听音乐,你只能说这样的人从来没有真正享受过生命。

                 ③金钱对于我们有什么用处呢?一是满足生命的需要,而这方面所需的物质是有限的。二是满足精神的需要,而这取决于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和精神需要其实是一回事,你有这方面的能力,你才会有这方面的需要,才会有去满足它的愿望和得到了满足的快乐。你喜欢读书,有了钱你才会去买很多书,甚至给自己建一个比较像样的藏书室。你喜欢音乐,有了钱你才会去买很多碟,置办高级音响,听音乐会。你是一个富翁,可以经常周游世界,领略异族的风俗人情,获得不同的人生体验。可是如果你没文化,到了外面,你无非是去度假、消费、买名牌,不会有精神上的收获。多么有文化积淀的名城,对于你只是一个物理的存在,它们的文化内涵惟有对具备相应文化素质的人才是开放的。

                 ④由此可见,在幸福的问题上,财富到底起多大的作用,完全是由一个人的精神素质决定的。如果我们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幸福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就可以知道,一方面,得到幸福比得到财富要容易,你财富不多,但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精神素质,就完全可以得到幸福。另一方面,得到幸福比得到财富要困难,你财富再多,但精神素质不好,就仍无真正的幸福可言。

                                                            (选自周国平新浪博客,有删改)

            • 8.

              检验巨著的标准

              [英]拉夫卡迪奥·赫恩

                 检验名著的标准在于我们是只愿读一遍,还是想多读几遍。任何真正的名著我们都愿意读第二遍,甚至远比初次更爱读;我们每多读一遍,就发现其中有新的含义,新的美妙之处。

                 受过教育、有良好鉴赏力的人不愿多读一遍的书很可能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前不久举行了关于法国伟大小说家左拉写作技巧的很有意义的讨论:有的人声称他具有绝对的天赋。有的人则声称他只是有一种非常卓越的才华而已。论战引起某些不正常的过火意见。可是突然一位颇有名望的评论家直率地提出了如下的问题:“你们当中有多少人曾读过两遍左拉的某部著作,或愿意再读第二遍?”无人作答,事实真相就此定了下来。也许没有人愿意重读一本左拉写的书,这是确凿的证据,即左拉的著作中没有表现出伟大的天赋,没有很好掌握感染力的最佳表现形式。任何一部著作,尽管有数以万计的读者购买。但却从来没有人读第二遍的,必定是肤浅或不正确的著作。

                 然而我们不能把个别人的判断看成是绝对可靠的。认定一部作品为巨著的意见必须是多数人的意见。因为即使最伟大的评论家也容易有某些迟钝失灵,某些不正确评价。例如卡莱尔不能容忍勃朗宁,拜伦不能容忍英国一些伟大的诗人。

                 那么这就是我们选择读物的最重要的指南了。我们应该读的只是那些我们愿意重读的书,我们也不应该买任何其他读物,除非有特殊投资的理由。其次需要注意的事实是蕴藏在所有这样的巨著里的价值的普遍特征:这些书永不会陈旧,永葆青春。青年人初读巨著,往往不能深刻理解,只能了解一些肤浅的皮毛,吸取、欣赏的只是表面的故事情节。没有哪个年轻人一开始阅读就能领会巨著的种种特点。要记住在很多情况下,人类需要好几百年才能弄清楚那样一部书所包含的一切。但是,随着读者人生经历的改变,原著将会对读者展现出新的含义。18岁时我们喜欢读的书,如果是一部好书的话,25岁时我们就会更加爱不释手,30岁时我们好像读过一本新书,40岁时我们再重读这本书,不胜惊奇的是为什么以前我们曾未发觉这本书如此完美,50岁或60岁时,同样的事实还会重复。巨著恰恰与读者的智力同步增长。是去世很久的几代人对这种不同凡响的事实的发现,才使得像莎士比亚、但丁、歌德的作品那样的著作成为伟大的著作。或许此时歌德能给我们最好的说明。歌德写了好几部孩子们喜爱的散文体短篇故事,因为对孩子来说这些故事有一切童话的魅力。但是歌德从来无意把这些故事写成童话,他的这些故事是为阅历丰富的人们写的。青年人发现这些故事是非常严肃的读物,中年人发现它们用辞最少但意义极为深刻,老年人则发现这些作品有整个人世间的哲理,全部人生的智慧。

                 假如一个人非常迟钝,他可能无法从中领悟很多,但就是依据他超人的程度,依据他生活知识的广博程度,他会发现构思这些故事的人的思想的伟大。

              (选自《小泉八云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6月,有改动)

            • 9.

              才与用才

              ①“时势造英雄,英雄亦能造时势”,但历史上能“造时势者”实属少数,更多的时候,我们读到的是一些比较哀怨的声音。左思有“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的慨叹,王勃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慨,苏轼更是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自喻,他们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翻开历史,如冯唐、李广身负雄才,却难遂志愿者,车载斗量,正如古人所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百里奚出游列国求仕,历经宋、齐不用,身为虞大夫而虞国亡,后来在秦国主政,却促进了秦国的崛起。百里奚在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何也?“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司马迁一席话道出其中奥妙,人才不仅在于发现,还在于使用,而用与不用又恰在于用人者之明与不明。倘若不量才而用,视宝玉为瓦砾,人才与庸才又有什么区别?

              ③当然,天下人才无数,而赏识者因时间、精力乃至视野所限,并非能识遍所有人才。因此,生逢其时的有才之士,不应去学姜太公钓于隐溪,而应有勇气展露才华,甚至毛遂自荐。

              ④韩信有大将之才,跟随项梁无所知名,后跟随项羽,积极进言献策,亦不被采用,官职仅为郎中。后来跟随汉王,多次主动与萧何交谈,始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并获得萧何力荐。默默无闻的韩信能担任大将军之职,虽离不开萧何知人的才略、离不开汉王善任的胆识,但更离不开毛遂自荐的自信和审时度势的智慧。倘若韩信一意消沉,自己不努力争取,今天世上怕就没有几个人知道还有韩信这个将才了。

              ⑤以上几人,百里奚、韩信终能施展才华,冯唐、李广却只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慨叹。同样是生逢其时,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遭遇。

              ⑥我们身处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我们身边也不缺乏各种各样优秀的人才。要想致力于国家的建设,实现人生的理想抱负,不仅需要有虚怀若谷、求才若渴的“伯乐”,更需要有勇于担当、积极向上的“千里马”。只有这两者兼备,才会成就事业。所以,一个人只有先具备才华,并且受到赏识和重用,才有得以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


            • 10.

              万事皆“蓝瘦”青春岂能“香菇”

                 ①作为“新晋网红”,“蓝瘦香菇”近日大受追捧。网络新兴词语层出不穷,管中窥豹不难发现,这些流行语恰是社会现实和心态的一面镜子。

                 ②南宁小哥失恋后用不标准的普通话反复强调的“蓝瘦香菇”,是爱情遭遇不顺后的情感宣泄,而网络青年们更是由此引申出花样的版本:“压上积蓄买房,蓝瘦,香菇!”“上了那么多天班今天居然还是礼拜二,蓝瘦,香菇!”“论文还没开始写,学校又急着让我交,估计又要熬夜了,蓝瘦,香菇!”“没有时间找对象,妈妈也催,蓝瘦,香菇!”这看似调侃的背后,也都或多或少透露着青年难以突破的社会现实。

                 ③残酷且倍感压力的各类现实真实地存在着。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群体的数量还在持续增加,在就业压力本就很大的情况下,一个工作岗位里饱含着许多人的竞争、欢喜和失落;而高房价给青年带来的伤害或许更加直接,持续攀升的价钱,不仅让一部分青年消磨了斗志,更让很多年轻有为的青年逃离了大城市,这背后也不免有放弃梦想的无限失落;基于现实压力和情感疏离,大龄单身青年群体正越来越庞大,建立美好家庭的愿望在很多青年看来变得遥不可及,心情急躁、精神不振也成为不少青年的常态。这些亲身体验的社会现实,不免让年轻人难受。

                 ④但正处于奋斗时期的青年,应当明白,这世上没有什么是容易的。工作需要投入精力,住房需要打拼奋斗,爱情婚姻也需要用心经营。哪怕是201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鲍勃·迪伦,今日这般万众瞩目,也忽略不了背后他几十年的坚守和辛勤耕耘;而演绎一段传世的美好爱情,必少不了背后两人相濡以沫的相知相扶、宽容大度。凡灿烂的果实,显然取得的不会那么轻松自在。

                 ⑤令人难过的事情何其多,深陷“蓝瘦”情绪的控制之下,自我就会显得被动。与其遇到挫折时反复叨念什么“蓝瘦香菇”的负面情绪,倒不如多花点时间从精神上到技能上全方位提升自己,去寻求更好的未来。一个温暖的房子,虽然让很多人在房价之下望而却步,但多努力一下即便不能在这座城市如愿以偿,却也一定会争取到更多的机会和选择。生活不就是解决一个个困难,然后不停地取得进步和突破吗?

                 ⑥“万事皆难,诸事皆行”。在今天,我们也可以借用当下最流行的说法,“万事皆‘蓝瘦’,青春岂能‘香菇’?”不畏惧困难,不抛弃放弃,不停滞不前,身体力行,才是青年人该有的姿态。

              (中国青年网杨丽)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