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做人和做事

              ①“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是智者的选择。要想做事,先学做人,只有学会做人,才能成就大事。

              ②低调做人,首先要学会谦逊。谦逊是终生受益的美德。一个懂得谦逊的人是一个真正懂得积蓄力量的人。谦逊能够避免给别人造成太张扬的印象,这样的印象恰好能够使一个人在生活、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与能力,最后达到成功。谦逊还能够克服骄矜之态,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人们所尊敬的是那些谦逊的人,绝不会是那些爱慕虚荣和自夸的人。

              ③对他人的小过以大度相待,实际上也是一种低调做人的态度。大度睿智的低调做人,有时比横眉冷对的高高在上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能原谅别人,标志着一个人有风度,这个人也会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与人相处,不要只想到别人曾经对自己有过伤害,而应多想想别人对你曾经有过的帮助和善行。能够记住别人善行的人,说明自己的心是宽广的;常常记住别人对自己伤害的人,只能体现他自身的狭隘和刻薄。因此低调做人,还要学会宽容。

              ④低调做人,还要常怀一颗善良的心。因为善良是人性中最基本的品格,也是人性里最为朴素的美。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人都具有崇高的品德,但我们可以做到心存善良,多做善事。最近,桑梓树的博文《从公交车让座谈公务员面试》写了自己乘公交车两次让座位的真实故事,在网络上引起关注。也许,在外人看来,一起一坐算不上什么,但我却认为,人生就是在许多次的一起一坐中完成一个又一个善举的。

              ⑤做事不同于做人,做人要低调,做事要高调。充满自信,不畏艰难,锲而不舍,勇于向前,是做事成功的重要成因。

              ⑥凡是想成大事者,都有大自信。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人生三百年”,都体现做大事者的豪迈胸怀。胡雪岩,清末红顶商人,富可敌国,正因为他自信心强,广交朋友,把握机会,勇往直前,才造就了一代奇才。

              ⑦一个人只有自信是不够的,还要有认准方向就不避艰难,锲而不舍干下去的决心和毅力。换句话说,就是做事要有恒心,要有韧性,要一往无前,不要知难而退,功亏一篑。

              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 2.

              俭以养德

              张玮

              ①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追求奢侈,衣服买名牌,手机带高档。但你们知道吗,著名主持人 汪涵的手机居然是个便宜的“老古董”,甚至连智能手机都不是。现在的他身价与日俱增,但 他从不把多余的时间浪费在生活消费上,而是潜心学习,专心工作。因此,他的主持功力越 来越强,修养和学识也不断提升,成为了中国主持界的翘楚。鲁迅说:“生活太安逸了,工作 就会被生活所累!”生活和工作是相连的,一个人一旦在生活上抛弃了节俭的品格,追求了享 受和安逸,他在工作上也就很难再经受住艰苦的考验,甚至会日渐堕落。

              ③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一辈革命家堪称俭与廉的典范。周恩来总理一贯 倡导勤俭节约,要求一切招待用品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不能铺张华丽。1962年夏天, 周恩来总理到辽宁省视察工作,刚一住下,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交给负责接待的同志, 说:“上面写的东西都不能做。”原来,这张单子开着20余种禁吃的菜名,鸡鸭鱼肉之类都包 括在内。新中国成立之初,物资匮乏,百废待兴,毛泽东主席一件睡衣穿了多年,朱德同志 每顿不过是一碗米饭、三小碟菜、一个汤。回溯历史,从井冈山、延安到西柏坡,从“两个 务必”到中央八项规定、反“四风”,我们党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奢靡享乐,发扬俭以养 德的优良传统。

              ④可是有些人,终究不能坚守节俭底线,迷恋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生活,最终把自己 送进了监狱。云南省省委书记白恩培自己一年工资十来万,爱人是央企领导,一年也有几十 万收入,足够过上宽裕的生活。但他还是不能坚守“俭”字,丢弃了节俭的意识,纵容自己 的贪欲,结果一步步滑向了罪恶的深渊,最终害人害己。在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中, 他面对镜头失声痛哭、追悔莫及。

              ⑤《左传》中有这样一句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本身就是一个大财 源,勤俭节约不仅给人们带来富裕安宁的生活,还给人们带来许多益处。它培养人们自我克 制的习惯,它使精明、谨慎渗入人们的生活,它使人们拥有安逸、闲适平和的心态。而奢侈 是一只无形的魔爪,它会把你推向犯罪的深渊,难以回头。因为你获得越多,就愈贪婪,总 感到不能满足自己,正如白居易所说的“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个人要成功,社会要进步, 国家要发展,就要不忘初心、坚持不懈,保持简朴的作风。试想,如果汪涵取得成就后,就 开始追逐名利和享受,他还能不断取得进步成为主持界的精英吗?如果老一辈革命家不坚守 节俭底线,而是贪图享乐,我们国家还能历经艰险成长起来吗?

              ⑦_________________ 。

              (选自《演讲与口才》2017年04期有删改)

              下面四个例子均来自课文,能够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A.在买牡蛎时,我给于勒10个铜子的小费,母亲吓了一跳,骂我是疯子。——《我的叔 叔于勒》
              B.父亲为了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他今天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回一片瓦,再就 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台阶》
              C.在鲁镇,只有阔绰的穿长衫的人才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 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
              D.杨二嫂由于生活不景气,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每日必到,或是拿走手套,或是拿碗碟等小东西。  《故乡》
            • 3.

              人生三病

              ①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其中很多话,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深长思之,可以启迪心智。比方说“讳贫者死于贫,胜心使之也;讳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讳愚者死于愚,痴心覆之也”这句话,愈琢磨愈觉得其理深刻,或许,这就是古代经典永久的魅力所在:典雅、通透,言简意赅却意蕴深刻。

              ②胜心、畏心、痴心可以说是人生的三病,陈继儒分别将其对应于贫、病、愚这三种人们最忌讳的东西,用“使之”“蔽之”“覆之”三个词语将其连贯起来,可以说探到了病根。换句话说,表层的病状是贫、病、愚,而深层的病因则是胜、畏、痴。意思是说:要想除掉前者,必须从后者入手,也就是从心底下功夫。

              ③所谓从心底下功夫,就要分析一下胜心、畏心和痴心这三种心了。胜心也就是争强好胜之心。看别人开了辆名车,我也非得买一辆不可,并且一定要胜他一筹。从某种意义上看,正是这种心促使人们不懈追求,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进步有时也会有进步的代价,譬如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但随之就出现了追求手机品牌等盲目攀比现象。过犹不及,如果一味争强好胜,并任其泛滥,那么这种“进步”带给人们的就未必是幸福,因为物质层面的东西,往往需要人们用心感受才有意义。物欲横流,心灵迷失,由此也就有了“穷得只剩下钱了”之说。应该说,物质富足只是精神富足的前提,却未必一定带来精神上的富足,而后者才是根本。

              ④畏心,就是讳疾忌医之心,表现之一是怕别人知道有病而不敢或不肯就医,究其根本是怕病、怕死。但怕就不得病、不会死了吗?殊不知这种怕本身就是致病的根源啊!有些人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吓死的。其实,即使得了病,也应该以豁达之心对待,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任他多么高贵、富有,在死亡面前却是一律平等的。如此想开了,有病求医问药,病可能就好了。讳病还有另一种表现,就是偏信养生。养生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把它看得太重,疑神疑鬼,那么养生就可能变成“害生”。真正的养生,应该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如此,可能反而不会得病,甚至活得更好些,这其中的辩证关系是值得深思的。

              ⑤痴心则是愚蠢的根源。有些人怕别人说自己无知,总是装出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的样子,殊不知这本身就是无知、愚蠢的表现。孔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自己不知道,那才是智慧。何以故?天下之事,我们知道的总是少数,不知道的总是多数,故而求知的过程是无止境的。知道自己无知,才可能开启智慧之门,忌讳说自己无知,恰恰证明自己的无知、愚蠢。

              ⑥较之古人,以上“三病”,现在不少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应该平心静气,用平常心看待得失,用理性的态度审视生老病死,直面真实的自己,这样才会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有位哲人说: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吃饭,有些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如何“活着”,才是人生之大事啊!

              (选文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与本文所说的“胜心”、“畏心”和“痴心”含义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小窗幽记》之所以值得人们阅读,是因为这本书语言典雅、感悟丰富、意蕴深刻,启迪心智,魅力无穷。

              B.物质的富足并不一定能带来精神的富足,开着高级轿车斗富、吃着山珍海味比阔的现象,就是精神贫穷的表现。

              C.作者在剖析人生“三病”时,从现象入手,深入分析产生这三种心理偏差的原因,揭示出问题的实质,发人深思。

              D.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①②段引出论题,③④⑤段分析说理,结尾提出要提升人生的境界,活出精彩。

            • 4.

              深思笃行:面对传统文化

                                                                                                         尤炜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在许多家庭里,对古代诗词“无感”的孩子,脑中古诗词几乎“无存”的父母,甚至觉得竞赛类电视节目“无趣”的老人,都被吸引到荧屏前,一看再看,如痴如醉。新学期刚开始,不少师生已经在语文课上玩起了“飞花令”。

              在一个文化取向日趋多元的社会,要将教育背景、审美偏好、思维方式迥乎不同的多个人群吸引到一起,仅仅依靠带有娱乐性的节目创意与市场化的节目运作是很难做到的。可以说,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与魅力,放大了当代传媒的“圈粉”“造星”功能,从而产生了极佳的传播效果。此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的热播,原因也莫不如此。
                  原来日用而不知的汉字有如此大的魅力;原来看起来平常的成语有那么深的江湖;原来那些“道不得”的眼前景、“说不清”的心头情,都已经在古诗词中有了精妙的表达;原来诗和远方并不在天的尽头,而在历史的深处……无论是惊叹、感慨,还是自愧,种种“原来”告诉我们,虽然枝干屡遭风雨,花叶时或凋零,传统文化的根柢仍然深固。经历了坎坷与冲击,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依然存在。在内心深处,它们其实从未远离。中国文化的基因,以及它所维系的中华文脉,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真正基石。
                  所谓传承传统文化,其重点就在于不断强化这种基因,维系这一文脉。近年来,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始得到重视,但严格说来,普及与传承并不相同:前者,关注点是知识的组织与传播;后者,着眼于精神的开掘与延续。在广大中小学,应明确地将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中华美德、人文精神这些“道”作为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重点。课程目标的确立、学习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改进都不能偏离这些重点。
                  有人认为,中小学生主要应学习传统文化常识,理念、精神一类的东西对他们而言过于“高深”。其实,基础教育的“基础”二字,主要意义并不是“简单”或“肤浅”,而是“必需”和“祭奠”。普及文化常识犹如修枝剪叶,散花献果;传承文化精神好比耘土浇水,培根固本。于根柢处着力,正是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当然,因学生的年龄不同,在具体教学中需要遵循“接触、感受 --了解、认知--理解、认同”的规律。但是,那种以“降难度”和“打基础”为辞,将传统文化学习窄化为常识积累和文词记诵的做法,显然并不符合传统文化的本旨。进而言之,“常识”的意义也应有所拓展。常有的观念、常见的思想、常态的行为等,都应属于“常识”的范畴。“常识”之“识”,也不应仅仅是知识,还应包括认识、见识在内。学习这样的“常识”,才能更好地让文化植根于青少年心中,而不仅仅是成为其知识版图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漫长历史的丰厚遗赠,更是能融入现实社会、开启未来生活的重要资源。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不能停留于赞叹其年深日久、古风古韵,而是要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我们不能忘记,返本是为了开新,传承是为了发展。在培育根柢的过程中,想要使其不断壮大深固,除了正视过去,还要放眼当下,让它能从新的土壤中汲取营养。教育工作者只有在这两方面都深思笃行,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开枝散叶,开花结果;当代文化才能更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选自《人民教育》2017年第5期,有改动)
              (1)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3)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应该重点学习其中的核心理念、中华美德、人文精神等内容。
              B.作者认为,常识之“识”也不应仅仅是“知识”,还应包含“认识”“见识”等内容。
              C.传承传统文化,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其根不断壮大深固。
              D.这篇议论性文章主要是写给广大中小学生的,旨在给大家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思路。
            • 5.

              “字太多,不看了。”现如今点开微博、微信上一篇长文,评论区十有八九会出现这样的留言。不知从何时起,“字数太多”“文章太长”成为指摘的对象。

              “快餐式阅读”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信息更新速度太快,导致人们急于抓住每一段碎片时间,快速获取更多信息。地铁里、餐桌上、排队中,我们拿着手机迫不及待地上下滑动,生怕一秒钟会错过“几个亿”。

              快字当头,遇到长文章,自然不耐烦。细读不可能,太“麻烦”“费事”,不如直接得到现成的“结论”来得痛快,他们更喜欢“简单粗暴”的告知方式。所以“字多不看”的下一句往往是“直接说结论”,这背后缺少的正是“思考”与“好奇心”,而这正是连接读者与作者最重要的那一环。

              事实上,一篇文章如果“直接说结论”往往并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于读者更有益的恰恰是论述的过程和逻辑。阅读一篇长文,如果按照作者的行文架构,顺着文章的逻辑逐层次阅读、理解、思考,这是一个读者与作者互动的过程,读者用自己的思维与作者的思维碰撞,由此得出的见解才真正是为自己所有。

              恰恰很多人买椟还珠,仅限于了解“现象”,对其背后的运行机制选择了无视,久而久之便丧失了思维的乐趣,乃至持久发展的潜力。

              “长”不一定有营养,“短”也未必没深度,但不爱读长文或许折射出浮躁的心态和阅读修养的缺失。人们更强调“快”,哪怕结果是乏味无聊的,却不能静下心来享受“慢趣味”带来的延迟满足。须知,碎片阅读获取的信息,如果不加以串联,仍旧构建不起一个人的知识体系。叔本华曾说,不管你学识如何渊博,如果不能反复思维、咀嚼、消化的话,它的价值,远逊于那些所知不多但能予以深思熟虑的知识。

              快节奏的忙碌生活需要碎片化的八卦和段子来解压,但这并不意味着长文章已被时代的海浪“拍在沙滩上”。王蒙说过,“我主张读一点费点劲的书,读一点你还有点不太习惯的书……除了有趣的书,还要读一点严肃的书。”阅读媒介的转变或许让长文章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屏幕也并没有“完美适配”长文阅读,但严肃而深度的阅读却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的。

              因此,切莫让“抖机灵式”的阅读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全部,毕竟还有更多的未知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探索与思考。

              (选自《人民日报》2016 年 11 月 15 日,有改动)

              (1) “字多不看”让你失去什么?根据原文,回答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对画线句使用的论证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3) 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失去快速获取更多信息的能力。        
              B.失去思维的乐趣。
              C.失去持久发展的潜力。                
              D.失去构建起个人知识体系的可能。
            • 6.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1) 文段中用了“白求恩”、“白求恩医生”、“白求恩同志”三种称呼,正确下面解说不妥的一项是( )
              (2) “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中的“精神”是指( )
              (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4)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5) 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6)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
              (7)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8)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
              A.从共产党员角度称白求恩为“同志”.
              B.从病人和医务工作者角度称“白求恩医生”.
              C.转述前线回来的人说的话,直称“白求恩”.
              D.换用不同的称呼,表明白求恩多种身份.
            • 7.

              快乐是一种能力

              张保振

              ①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人有避苦趋乐的本性。现实生活中,人人都追求快乐,但结果大相径异。为什么?因为快乐是一种能力。

              ②能力是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实现快乐的能力既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自天而降,只能在社会生活中靠学习、靠思考、靠实践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提高。这种能力不论是形成过程还是外在表现,都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主要体现在对人要有宽容心、对事要有辩证脑、对信仰要有钢铁志上。

              ③人非圣贤,有错难免。这种错,或是讨论中讲了错话,或是创新实践中做了错事。孔子说得好:“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仁之方也,亲亲为大也;亲亲为大,和睦相处,就可快乐起来、振作起来。事情就是这样:以己为喻,方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容人所不及,谅人所不能,恕人所不知,礼人所不欲,让同事、同志间的快乐、和谐元素骤然变长,不快乐、不和谐的因子渐而化小。地厚者自平,宽容者自乐。人的容量和他成就的事业是成正比的。在容人中,宽容者得到的不仅是乐,还有事业的成功和发展。

              ④世界上的事总是有一利就有一弊。深山老林虽然天蓝水绿,但老百姓饭碗里的东西却未尽可意;城里的物质五光十色、丰富异常,但烦躁与污染却时时惹人烦恼。事情就是这样:沙中有金、玉中有石,这是事物的辩证法,也是生活的辩证法。这就需要学会辩证思维,对事,用“两点论”。世界万物的有与无、聚与散、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都是相对而言并相互转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没必要碰到点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就唉声叹气、一蹶不振。要相信,事情总会向好的方面发展,风雨过后会有晴天,从而乐观对今天,快乐奔明天。

              ⑤人不能没有信仰。缺失信仰,精神就会空虚,灵魂就无所依存。对于当代共产党人来说,信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信仰就要居敬以持其志。立志才能定其本,志高才可意致远。有了定本致远之志,才能遇难不退,遇险不惧,面对乌云飘来,静观云卷云舒;面对春暖乍寒,照看花落花开。坚信,黄河之水无论转多少弯、遇多硬的岩,照样奔腾到海不复还;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论路多远、道多难,一定能冲破关山重重最终实现。事情就是这样:只有极度信服、尊重并为之奋斗的才能叫信仰。这种信仰,与志相联,具有钢铁般的强度,既坚硬无比,有难不畏难;又韧性无比,有苦亦觉甜,在呼啸前进的过程中,乐观主义伴始终。

              ⑥快乐是能力,能力兴细微。只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好学不倦,慎思不断,明辨不止,笃行不变,快乐就如万山中来的溪水那样,与日俱增,且一路欢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1) 下面是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结构严谨,从提出中心论点,到围绕几个分论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再到小结全文,一气呵成。
              B.下面这个事例可作为事实论据用于第4段中:诺贝尔冒着生命危险,以无可比拟的快乐和无所畏惧的精神成功发明了炸药,他因此被誉为“炸药工业之父”。
              C.本文全篇语言通俗明白,再加上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第⑥段中的“快乐就如万山中来的溪水那样,与日俱增,且一路欢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一句,生动形象、委婉含蓄地点明了文章中心。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