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想起那年读书时 

                                    谷煜

              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

              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

              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地涌动而来,真好。

              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

              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

              怎么办?

              偷呗。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

              慢慢地,条件好了,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I.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文中划横线句子的语言富有表现力,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I.作者回味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写到“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句中的“花”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父亲在家等我

              文/林夕

              星期三下午,学校老师照例要开会、学习,学生们上了两节课就放学了。

              他和班上的两位同学欢蹦着走出校门,没有回家,而是去了离家不远的森林公园。他们一直玩到天黑,还感觉有些意犹未尽。

              “嘿,想不想吸支烟?”回去的路上,他突发奇想。

              “好哇。”两位好友齐声赞成。

              三个人停下来,把衣兜里的钱都掏了出来,买了一包“阿诗玛”。

              他们拿了香烟,跑到路边拐角处。他把烟盒撕开,给两位同学一人一支,自己也拿起一支,叼到嘴上。这才发现,刚才忘了买火。

              他冲伙伴们耸耸肩,然后把视线投向路边,张望着。

              正是日暮时分,路上不时有行人匆匆走过。他想上前借火,又觉得有些唐突。正在这时,他发现,在路的那一端,有一个小亮点,在夜幕中闪着微弱的光,向他这里慢慢移动。他不禁心中一喜,仿佛已经嗅到了诱人的香烟味。

              那个小亮点终于走近。他走上前去,说:“哥们儿,借个火!”

              那个人停下来,把手中燃着的烟递给他,他接过来,把自己的烟点着,美美地吸了一口,抬起头,把烟还给这位行人。这时候,他才看清他的脸。

              刹那间,他惊住了。拿烟的手停在半空。

              那个人缓缓地伸出手,接过他手中的烟,凝视了他一会儿,又把视线转向他旁边的两位同伴。然后,拍了一下他的肩膀,郑重其事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说不出话来。

              旁边的好友有些不解地问:“为什么?”

              “因为,”那个人看着他一字一顿地说,“你的父亲在家等你!”说完,转身走了。

              那个人的背影已经消失在夜色中,他还直愣愣地站在那里。两位同伴用手碰了一个他的胳膊,问:“你怎么了?”

              他转过身来,看了看两位同伴,把手中的烟扔到地上,用脚狠狠地踩灭。

              “把烟捻灭回家去!”他语气十分坚决。

              两位同伴看着他,又看看手中冒着缕缕香气的烟,不约而同地说:“为什么?”

              “因为,我的父亲在家等我。”

              “你怎么知道?”

              他看着两位同伴,低下头来,声音有些哽咽:“刚才那个借火给我们的人,他,就是我的父亲!”

              (1)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所缺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

              A.孩子,快回家去!

              B.我的孩子,回家去吧?

              C.哥们儿,吸完这支烟,就回家去吧!

              D.哥们儿,你们还是孩子,怎么能吸烟呢!

              (2)文中很少对心理活动进行直接描写,但又能让人从具体的行为、语言、神态描写中看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试结合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刹那间,他惊住了。拿烟的手停在半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烟捻灭回家去!”他语气十分坚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带给“儿子”的震撼是巨大的,文章留给我们读者的思考也是多方面的。读完此文,你有何感想?请用一两句话说出你感触最深的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A.虽乘 御风      
              B.未复有能 其奇者    
              C. 相与 步于中庭。
              D.并有乘 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或王命急宣,有时早发白帝,暮到江陵 。


              (3) 你认为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


              (4) 作者说的闲人和我们现在说的闲人是一种人吗?请简要分析


              (5) 请写出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任意一处),并作简要分析。

            • 4.

              阅读《是谁爱着你的背影》完成习题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雷

               (1)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样将我送到门口。

               (2)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3)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4)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5)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6)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7)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8)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是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9)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10)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11)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12)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13)原来,母亲又在隔窗望着我的背影。

               (14)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15)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

              (1) 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请你按照时间顺序,用概括的语言补充下面表格。

              ①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你结合全文,分析母亲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你按照要求进行品析。

              (1)“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句中的“才”不可删去,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段“淋湿的是母亲的心”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你结合文中内容分析泪水中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 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2) 下列对乙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的作者是北魏的郦道元,乙文的作者是南朝的吴均。
              B.由甲文中的“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可以联想到李白《望天门山》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C.甲文写猿鸣突出了环境的悲凉凄清;乙文写猿鸣则与其他事物共同表现了富春江的勃勃生机。
              D.甲文的“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乙文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在描写水势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 6.

              【甲】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①,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②,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③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④!(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⑤)

              【注释】 ①以物伤性:因外界事物而伤害自己的本性。②蓬户瓮牖(yōu):用蓬草做门,用破瓦罐做窗。③骚人思士:指心中有忧思的文人、士大夫。④乌睹其为快也哉:哪里看得出这些是畅快的呢!⑤此文为元丰六年苏辙去黄州探望苏轼及张梦得时所作,当时苏辙亦遭贬官。

              (1)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1)心之   乐:____________       (2)水清冽 尤:____________

              (3)穷耳目之以自适也哉 胜:_____(4)而况乎长江之清流   濯:________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乙】两文的作者都在政治上有一些失意,但其心态却完全不同,请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牡丹说

              [清]袁枚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资。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非其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研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减)

              【注】①鄂韡(wěi):繁盛。②亡何:同“无何”,不久。③研:通“砚”。

              (1) 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移之墙第二次  B.客过而尤之曰抱怨(指责)

              C.庭者庭应该    D.请研削牍准备

              (2)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


              (2)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


              (3) 《爱莲说》和《牡丹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请说说这两篇短文分别寄寓了怎样的道理?

            • 8.

              【甲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山淤泥而不染,濯消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丙文】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米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 下面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仙则 /莫 其妙          
              B.乎众矣/因地制
              C.晋陶渊明 爱菊/无 有偶   
              D.香远 清/精 求精
            • 9.

              匀速奔跑

              ①我家附近有一所大学,每天晚上都有很多学生在那里跑步。

              ②一天下午,下班后我按照惯例驱车来到了学校体育场。这会儿,体育场上的人已有不少。我换上运动装,戴好耳机,听着富有激情的音乐,简单的做了几组热身运动之后便开始沿着跑道跑了起来。内心随之变得热血澎湃,感觉自己轻轻松松就能拿下一个马拉松。可是,当我跑到第二圈的时候我又开始喘了,脚步也随之慢了下来。很明显,因为我又胖了,我才变得比以前更容易透支。

              ③此时,一个身穿玫红色紧身背心和黑色运动裤的姑娘从我身边擦肩而过,速度不快但跑得明显很有节奏。我心想,自己怎么也不能让个姑娘把自己给超了,于是心一横,我紧赶了几步向前冲刺了50米,很轻松的把姑娘落在了后面。

              ④可我有限的体力还是支撑不起日渐增长的体重,慢慢的,我紧赶的步伐又缓了下来,一边双手掐腰喘着粗气,一边半走半跑挪着步子。正当我决定停下来慢走一圈时,红衣姑娘又一次从我身边跑了过去,还是那个速度和节奏。

              ⑤“超就超吧,哥们先走一走,缓一缓,等下体力恢复了再赶上你……”我心里不屑的盘算着。

              ⑥接下来我开始一边走一边观察着跑道上三三两两的人群,他们有的在一边慢走一边交谈,有的时而奔跑时而停下,有的跑得大汗淋漓,有的跑的漫不经心。

              ⑦跑步真的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它把你的体力、耐力和速度暴露无遗,并将你的性格从你跑步的姿势和神态上展露给别人。约摸走了两分钟,我觉得自己喘的不再那么痛苦,体力貌似又恢复了一些,决定继续跑。

              ⑧我不由得在体育场上寻找着那位刚刚超过我的红衣姑娘,心想这会我一定要赶上她。在前方扫了一眼后我没再看到她,我想她大概已经跑完回去休息了。结果,就在此时,一道红光从我的右侧闪了过去,没错,就是那个红衣姑娘,她又一次超过了我,还是那个匀速奔跑的节奏。我放弃了追赶红衣姑娘的念头。

              我开始寻找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来解释自己追赶不上红衣姑娘的原因。但最终,我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不努力,那些匀速奔跑的人你永远追不上。

              ⑩匀速奔跑的人是可以掌控自己的人。他们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按照这个节奏去掌控自己。

              ⑪当一个人开始匀速奔跑起来的时候,他是在认真奔跑。当你还在踌躇要不要跑起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把你甩得遥不可及。

              (文/河城子,摘自《知识窗》)


              (1) 

              阅读全文,概括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情节

              心情

              充满信心

              首次被超越

              再次被超越

              最后被超越

              放弃




              (2) 

              请解释标题“匀速奔跑”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合语境,品析文中画横线句子里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一道红光从我的右侧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开始寻找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选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老 槐 物 语

              李晓东

                 我居住的这个城市,槐树随处可见,大多分布在街区沿路。本文中所要记述的老槐,却使我有过四载日落时的思考。闭上眼睛,便是它的速写:伞状的树冠,水桶粗的躯干,在薄暮依稀的背景中翩若剪纸。但是,四年来,我所见到的,仅限于老槐的腰部以上。我不知道这样一株枝繁叶茂、树影婆娑的老槐有着怎样纵横交错、丰满发达的庞大根系。我也无从想象它的腰部以下应该是裙裾飘飘,抑或是长衫飞扬。因为这一切都隐藏在一座老屋的中央纵深地带,那是我从未涉足过的一座老屋。

              不知道老屋的始建者当初是出于一种什么考虑,将一株槐树圈围在一座屋子的中央。其实,他至少可以有两种方案:或者锯掉槐树,修房造屋,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或者给树留出一方空间,傍树造屋,也未尝不可。但这两种方案他都没有选择。于是,就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老槐:在一座青瓦破损,杂草纷披的屋顶中央,突兀伸出一株老槐。夏末浓香四溢,冬至搔首问天,这真是很奇特的一道景观。

              第一次看见这一幕时,首当其冲的一个念头便是:屋顶上也能长树?而且这样生机勃勃,旁若无人?那时正是深秋的一个晚上,槐叶将落未落,绿色将黄未黄,在清冷的月光中,它显出几分落寞和凄凉。而那在月光下静默无声的宽大的屋顶,尤其神秘莫测。于是,我开始留意这屋、这槐,还有这人。

              这批平房,据说有四十余年的历史,那么,这株槐树当更老。四十年的老屋,斑斑驳驳,颤颤巍巍,在静静的夜里,在遥遥的犬吠中悄悄脱落的,岂止是屋檐下萎顿的黄泥?那屋顶上长着槐树的老屋,当有更多的沮丧在不停地脱落。

              在我有意无意的驻足中,我发现,一位老妇常常从那间老屋中出没。和所有的老人一样,岁月已经使她萎缩成一粒风干的枣核,所有裸露在衣服之外的肌肤都是暗淡的,包括她的眼神,她紧抿着的嘴角。我从未见她开口说话,也从未见别人和她说话。她往往倚着墙角,一站就是大半天。许许多多的人在她面前走走停停,她的眼神始终空洞无物。

               老槐的上半部分,在和风丽日中享受着天高云淡的辽阔,鸟瞰着五月的鲜花,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因而,它在这个最美的季节尽情散发着芬芳和健康的气息。它的下半部分,却在一座老屋中幽禁几十载,不见日月,不闻鸟鸣。这真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那样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又能给老槐什么样的眷顾呢?

              在望着老妇虾行的背影时,我想象屋中老槐是怎样在阴冷潮湿、烟熏火燎中苦度年华。一株树,被人为地拦腰斩断,其实却又是斩而未断,咫尺天涯,永不得见。我真有些怨恨那最早建屋的人,甚而至于开始怨恨那老妇。而那老妇浑身所散发出的陈旧的气息,又分明在暗示,也许,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怨妇?那么,她怨什么呢?“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她不是闺中少妇,也早已过了不知愁的年龄,尘埃就是她的凝妆,那么,她怨什么呢?

              一个夜晚,从梦中醒来,暗香浮动,沁人心脾,我很肯定地知道,那是老槐的香味。其时正是人间芳菲的季节,老屋又距我不远,隔一条小路,转过弯便是。白天从树下经过,看满树串串槐花,白里略黄,咕咕嘟嘟,肥美异常,从摇摇曳曳的绿叶中脱颖而出。茂密的树叶掩不住槐花的倩影,香味便从浓荫匝地中倾泻而下,香了一座老屋,香了一条小路,香了一院人心。梦中老妇,即便她耳不聪目不明,但于这扑鼻而来的槐香,应该不是无动于衷吧?古书中所谓香妃,因其体香备受皇帝宠幸,这老妇,倒也得老槐垂青,在鲜花怒放的夜里,为她送去一瓣心香,只可惜,恐怕那老妇因了岁月的剥蚀,早已没了怜香惜玉的好兴致。

              《槐荫记》中的老槐曾经作了月老,使七仙女梦想成真,然灾难逼近时,任董永苦苦相求,它沉默如山,还是七仙女一语道破天机:“它不过是一棵树,又哪里会说话呢?”人有人的气节,树有树的操守,顺乎自然,顺乎天意,也算是老槐无为而为的一种境界吧。

               槐树在我国,是一种古老的树种,所以才有“国槐”之称。奇怪的是,从古至今的文人墨客,对花中君子,岁寒三友以及杂生沟渠的莩苡野草,都曾咏诗入画,但写槐的诗词文章,实不多见。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按照常理,作为时时出现在百姓人家房前屋后的槐树,实在不该遭此冷遇。天籁无喧,大爱不言,或许其中另有深意,也未必可知。曾用过一种香水,其妙处恰在于“草色遥看近却无”的似与不似之间。没有化学处理的痕迹,也没有浓艳厚重的烈性,点洒数滴,似乎整个人也变得含蓄起来,这便是从槐花中提取的香精了。不由人生出“送人槐花,手留余香”的感慨。

              走笔至此,回望老槐,那在静谧的夜里沉默着的,依然不发一言,如同那位老妇,他们用终生的时间,以一种局外人难懂的心情守口如瓶。守住老屋,守住人槐共有的秘密。这个秘密的谜底深藏在十丈红尘之上,其间有这样一个去处:安宁、纯净、隽永、亘古不变……

              (1)作者笔下的老槐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2)“我”对老槐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奇特——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语言优美而富有深意,请赏析下列句子。

                  四十年的老屋,斑斑驳驳,颤颤巍巍,在静静的夜里,在遥遥的犬吠中悄悄脱落的,岂止是屋檐下萎顿的黄泥?

                  茂密的树叶掩不住槐花的倩影,香味便从浓荫匝地中倾泻而下,香了一座老屋,香了一条小路,香了一院人心。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