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绿》朱自清

              ①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②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
              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冀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络;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1) 文章开头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紧接若却用了一大段文字写梅雨瀑.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2) “这时偶然有儿点送人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一句中“钻”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3) 林非在《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评论朱自清时说:“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选文第②段朱自清选择了哪两个观察点描写景物?抒写出了怎样的内心感受?

            • 2.

              枣香醉人

              上午接到爷爷的电话,说给我酿了一罐醉枣,让我抽空回老家一趟。

              爷爷每年都会在枣子成熟的季节,亲手挑选出一颗颗饱满、红润的大枣,蘸上白酒,密封在玻璃瓶中。瓶口用稀稀的黄泥土封住。静置两三个月后,待枣香、酒香融为一体,合为一物,才有了今天爷爷酿的醉枣。

              八十岁的爷爷和八十二岁的奶奶住在离小城六十公里外的乡下老家,固执而孤独地坚守着三间土坯房和一个种着七棵老枣树的大院子。

              奶奶告诉我,枣树是她嫁给爷爷的第三天亲手种下的,到现在已有六十个年头了。

              坐小城的公交车到村口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多了。

              雪后的乡村,色彩单调得很,所有矮小的植物都被覆盖在白绒毯似的大雪之下。寂静的村庄,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色。汽车没停稳前,模模糊糊地看到偌大的村口只有枣树下伫立着一个人。下车一瞧,原来是奶奶。她正倚靠着一棵弯弯曲曲、疙疙瘩瘩的老枣树,张望着从远处驶来的汽车。

              呼呼的北风,依旧是那样寒冷、刺骨,不时地吹拂起她额前几缕花白的头发,但树下的她却像雕塑般一动不动,只有头上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在瑟瑟地抖着。

              奶奶的个子似乎又矮了一些,童年印象中的她是个大高个,干活利落,走路飞快。我总要仰着小脑袋看她,一溜小跑地跟在她的后面。只是恍惚间,奶奶竟变成了眼前的模样:个子矮了,佝偻着身子,走路也有些不稳了。

              “不是打电话不叫你来接我吗?”我慌忙上前搀住她的胳膊,把她全身的重量都揽在自己身上。

              “爷爷的气管炎又犯了吗?”我问。

              “没犯,别担心,我们壮实着呢!”奶奶一向报喜不报忧。

              走进院子,七棵老枣树挥舞着光秃秃的树枝,像久违的老朋友般无声地迎接着我。这七棵老枣树收藏着我单纯而快乐的童年时光……

              “奶奶,今年的枣结这么多啊!”八岁扎着两根羊角辫的我,蹲在九岁哥哥的后面,一边和奶奶说笑着,一边用两只小手胡乱地划拉着地下被爷爷打落的枣子。

              爷爷笑呵呵地站在木梯上,用力地挥动着手中长长的打枣竿。一阵急风暴雨,红通通、圆滚滚的枣子纷纷落下。我和哥哥大呼小叫着,疯跑着,打赌谁先找到今年最大、最红的枣子。五岁的小妹最为老实了,两只胖嘟嘟的小手不时地捡起两颗小枣,放进奶奶的大枣筐里,乖巧、懂事的模样,引逗得爷爷和奶奶哈哈大笑。

              时光如箭,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

              “奶奶,那棵枣树怎么歪成这样了呢?”我问奶奶。

              奶奶抚摸着干枯的树干说:“唉,这棵枣树也老了!”记忆中这棵枣树结的枣子,即便是刚刚点红,滋味也是酸甜酸甜的,最为解渴、解馋。

              虽说是棵枣树,它的意义于我来说却是朝夕相处、不离不弃的童年玩伴。春天,顽皮地在它疙疙瘩瘩的身上攀来爬去;夏天,撑一个木床,在它绿色庇护伞下纳凉:秋天,肆意摘取它的果实;冬天,又把所有积雪堆在它的脚下。它和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构成了我童年美好图画中最不可或缺的记忆。一年又一年,奶奶和爷爷为这个大家庭日夜操劳着,枣树发芽、开花、结出最大最红的枣子;一年又一年,奶奶粗糙的手上布满了淤黑色的老年斑,枣树的树皮翘起甚至开始一块块地脱落;一年又一年,爷爷健壮的身体日渐衰弱,枣树的果实也越来越少

              时间,飞逝的时间,残酷的时间,把所有一切都改变了。

              爷爷、奶奶和枣树,却默默承受住了!

              家中,爷爷正在烧火,锅台旁摆着早已包好的两帘饺子。

              “怎么又包饺子?不怕累着?”我嗔怪奶奶。

              “不累,你不是爱吃菜馅的吗?我和你爷爷常包!”

              灶下烧火的依然是爷爷,抢也抢不过他。他总怕我不会烧这种大灶。爷爷呼呼噜噜的气管和吱吱啦啦的风箱一唱一和的,听得我一阵阵的揪心。

              “让你们搬到城里就听话吧,你们这么大岁数了,还住在老家土坯房里,会叫人笑话我们不孝顺的!”我又开始劝奶奶。

              “这房子咋了?不能住人?你们不都是在这房子中出生的吗?”耳背的爷爷显然是听到了我的话,像吵架似的嚷嚷着,固执的表情完全是一个三岁小孩子的模样,令我好气又好笑。

              “不就图你们有个根,有个老家吗?”奶奶边往锅中下饺子边说。

              我正用勺子搅着下到锅中的饺子,听到这儿鼻子一酸。

              吃饭时,照例,爷爷奶奶一个劲儿地劝我多吃。

              “别夹了,我都吃饱了,现在都流行减肥,哪有像你们孙女这么胖的!”我夸张地比画着。

              “咱可不减,把胃都减坏了!”他几乎是对着我吼了。

              我要走了,爷爷让我捎上那一罐醉枣。“这七棵枣树真是老了,今年才结了半筐枣子!”我听到了他喉咙里发出两声似有似无的叹息声,很轻很轻,却只好装作没有听见,低头快步地走出家门。

              还是奶奶送我到村口公路上等车,患气管炎的爷爷不常出门,无论是谁回老家,总是奶奶送出屋门、院子,一直送到村口。

              一个没有老家的人是没有根的。爷爷和奶奶就像这院中七棵老枣树的根,铁铸石雕的根,屹立不倒的根。他们用生命培育出的儿女像极了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红枣,所以不论我们的外表多鲜亮、滋味多甘甜,依然不能离开这深深扎根地下,已然融入血脉的生命之根——哪怕他们走了一段崎岖难行的人生路,耗尽了全部心血、力气,只剩下了风烛残年的躯壳。

              奶奶目送我坐上了公交车,汽车缓缓开动,我慢慢地远离了老家,最后消失在我视线里的是奶奶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

              我紧紧地捧着那罐醉枣,不禁陶醉在了那浓浓的枣香和深深的思念之中。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描写雪后乡村的荒凉寒冷,是为了突出爷爷奶奶坚守老家的可贵品质。
              B.奶奶说他们很壮实,经常包饺子,这都是为了不让“我”担心,宽慰“我”而说的。
              C.文章结尾再次提到了奶奶“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首尾呼应,表现了“我”对爷爷奶奶的依依不舍之情。
              D.爷爷是个固执的倔老头,跟“我”说话像吵架似的,他“吼”的背后是和奶奶一样的对孙辈的关心体贴。
              E.文章在塑造爷爷奶奶的形象时运用了细节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
            • 3.

              扁担的一生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②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于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③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以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慨,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
                 ⑧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更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⑩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城时,碰见正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大伯今年已60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 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死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
                 ⑪这是一种可贵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
              (1) 阅读文章④—⑥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每空不超过5个字)

              上好的木材→________________  →渐弯的扁担→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达效果?

              (3) 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 “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4.

              秋天的黄昏

              丁立梅

              ①城里是没有黄昏的。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

              ②乡下的黄昏,却是辽阔的、博大的。它在旷野上坐着;它在人家的房屋顶上坐着;它在鸟的翅膀上坐着;它在人的肩上坐着;它在树上、花上、草上坐着,直到夜来叩门。

              ③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

              ④选一处河堤,坐下吧。河堤上,是大片欲黄未黄的草。它们是有眼睛的。它们的眼睛,是麦秸色的,散发出可亲的光。它们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这是草的暮年,慈祥得如老人一样。你把手伸过去,它们摩挲着你的掌心,一下,一下,轻轻地。像多年前,亲爱的老祖母。你疲惫奔波的心,突然止息。

              ⑤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这个时候,庄稼收割了,繁华落尽,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你很想知道田野在想什么,得到与失去,热闹与寥落,这巨大的落差,该如何均衡?田野不说话,它安静在它的安静里。岁月枯荣,此消彼长,焉有得?焉有失?不远处,种子们正整装待发,新的一轮蓬勃,将在土地上重新衍生。

              ⑥还有晚开的棉花呢。星星点点的白,点缀在褐色的棉枝上,这是秋天最后的花朵。捡拾棉花的手,不用那么急了。女人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花,这会儿,她终于可以做到从容不迫,稻谷都进了仓,农活不那么紧了。她细细捡拾棉花,一朵一朵的白,落入她手里。黄昏下,她的剪影,就像一幅画。

              ⑦你的眼睛,久久落在那些白上面,你想起童年,想起棉袄、棉鞋和棉被。大朵大朵的白,摊在屋门前的篾席上晒。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玩着玩着,会睡着了,睡出一身汗来——棉花太暖和了啊。

              ⑧最开心的事是,冬夜的灯下,母亲把积下的棉花搬出来,在灯下捻去里面的籽儿。你也跟在后面捻,知道有新棉鞋新棉袄可穿,心先温暖起来。那时,你的世界就那么大,那时,一个世界的幸福,都可以被棉花填得满满的。

              ⑨人生因简单因单纯,更容易得到快乐。你有些惆怅,因为,现在的你,离简单离单纯,越来越远了。

              ⑩竟然还见到老黄牛。不多见了啊。人和牛,都老了。他们在河堤上,慢慢走。身上披着黄昏的影子。人的嘴里哼着“呦喝”“呦喝”——歌声单调,却闪闪发光。牛低着头,不知是在倾听,还是在沉思。你想,到底牛是人的伙伴,还是人是牛的伙伴?——相依为命,应该是尘世间最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吧。

              ⑪鸟叫声在村庄那边,密密稠稠,是归巢前互道晚安呢。村庄在田野尽头,一排排,被黄昏镀上一层绚丽的橙色,像披了锦。炊烟升起来了,你家的,我家的,在空中热烈相拥,久久缠绵。还是村庄好,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设防。

              ⑫突然听得有母亲的声音在叫:“小雨,快回家吃晚饭啦——”你忍不住笑,原来不管哪个年代,都有贪玩的孩子。

              ⑬周遭的色彩,渐渐变浓变深。身下的土地,渐渐凉了,你也该走了。再贪恋地望一眼这秋天的夕阳,它一圈一圈小下去,小下去,像一只红透的西红柿,可以摘下来,炒了吃。

              (1) 本文写景以什么为序?请找出表明顺序的词或短语。

              (2) 说说文章第①段中“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中“吞”字的含义。

              (3) 文章很多句子富有诗意美。请赏析第⑦段中“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这句话。(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入手)

              (4) 黄昏富有诗情画意。文章第③段作者认为“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这是为什么?
            • 5.

              生命的第一片叶子

              生命如一棵树,长满树叶,堆满生机。

              生命的计算方法各不相同,有的从第一声啼哭开始,有的从懂得人生真正意义时开始。我的生命是从一所村小开始的。

              我和村小结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

              那天,我拿着师范毕业通知书,怀揣一颗冰冷的心,背着被盖卷儿,踩着泥泞,深一脚、浅一脚地去村小报到。快到村小时,我停下脚步,反复打量着村小,村小像一位衣着破烂的小老头蜷缩在大山脚下,只有一面火红的五星红旗在生动地飘扬。村小的背后是一座厚重的大山,村小的下面是一条公路,公路的下面有一条小河,小河唱着歌,欢快地舞蹈

              住进村小,就走进了一个黑色的世界。教室又昏暗又低矮,只有依靠两个木格小窗洒些光亮,地面坑坑包包,土墙被风雨啃下几道口子。厨房里有刚刚用稀泥巴和石头垒起来的土灶,柴是学生在路上捡来的。晚上睡觉时,用被子把头裹得紧紧的,怕坏人破门而入。每天除了上课,一个念头总是挥之不去:这样的生活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人在困惑中,身体极容易生出些毛病。一天下午我突然头痛难忍,眼冒金花,大汗湿透衣衫,只能卧床休息。几个学生知道后,给我请来了村里的医生,并把他们的家长请来给我做饭,有的家长还在家里把饭煮好后给我送来。晚上几个学生守在我床边,给我端汤递水,为我驱赶痛苦和寂寞。忽然间,我觉得我不是在村小,而是在自己的家里,那些学生就是我的弟妹,那些家长就是我的大叔大婶,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慢慢地覆盖了我的整个内心世界。

              身体康复后,我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感觉不奋发努力就对不起他们。每天雄鸡啼晓就起床,不是跑步,就是练拳,早饭后在大路口迎接孩子们的到来,中午做些家访,下午课外活动时,和学生一起耕种学农基地,晚上备课和批改作业,工作和生活排得满满的,迷茫和彷徨跑得无影无踪,心灵的田野上飘着希望的歌。一个学期结束,由于我的教学成绩突出,组织上把我调到中心小学代理教导主任。

              我离开村小的那天早上,天上飘着雪花。孩子们来得很早,都阴沉着脸,很少说话,细心地把我的日常用品和书搬到拖拉机上。当拖拉机启动的那一刻,孩子们一下子哭了:“老师,慢走!”“老师,啥时回来?”我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但终究情感的潮水冲开了理智的闸门,泪水夺眶而出,打湿了视线,模糊了村小。

              后来,再也没有去村小,但村小总是出现在我梦里,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身体的每一个地方。村小是我生命的第一片叶子,永远给我遮挡风雨,永远给我不断前行的力量。

              (1) 梳理“我”到村小至离开村小的情节和感情变化,根据示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

              村小报到,痛苦寂寞→ _______,温暖感动→康复工作,_______→  ________,情绪难控

              (2) 作者为什么说村小是“我生命的第一片叶子”?
              (3) 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4) 文章记叙“一天下午我突然头痛难忍,眼冒金花,大汗湿透衣衫,只能卧床休息”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
              (5) 请简要分析文中以“生命的第一片叶子”为标题的妙处。(答两点即可)
            • 6.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

              (1)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不 去 是 亡 吾 信 也 得 原 失 信 吾 不 为 也

              (2) 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3分)
            • 7.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解释下列加横线字词。

              (1)舜于畎亩之中             发: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  

              (3)恒,然后能改             过:            

              (4)益其所不能               曾: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 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4) 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

              B.选文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的观点。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选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 8.

              ①农历的九月,大地最为丰硕。农历的九月,总会派生些许感动。

                ②曾接近霜冻的天气,终又一次远离了寒流的纷扰,在季节的深处,再现了一抹温暖的时光。

                ③多么的期待,流逝了若干年后的岁月,也能复制出曾经季节的模样:在五谷归藏,山野空旷的秋,绵绵秋雨默默飘落,一夜接着一夜,滋润着将要冬眠的生灵。深秋里的人们,怀揣丰收的喜悦,坐在窗前,数着一叶一叶的飘落,想着一桩一桩的往事,固化的思维在秋雨中会成为永恒。

                ④期待多半是美好的,现实,往往又不随人愿。久不落雨的深秋,竟有些干燥,时而会出现沙尘和雾霾,这样的天气,在邢台这座古城已经不鲜见。还好,七天假日,天气晴好,人们欢心,纷纷出门郊游,置身于原野的怀抱,去感知又一场秋的盛宴。

                ⑤像逃离般的穿越了破碎严重的路段,灰尘肆虐的武安地界,终来到了京娘胡深处。碧水幽深,群山环抱,瞬间心旷神怡。峻峰的遮挡,使天空成为一条带状。那样的湛蓝,营造了天水一色视觉。湛蓝的天空,偶尔有一朵白云,也是那样的雪白、厚重,懒洋洋的不见浮动。

                ⑥游人如织,破坏了一处山水原本的幽静。便沿着蜿蜒的山间小径,登上了武当山。极目远眺,满目秋色。所有的庄子散落在山腰,三五户,十来户人家就是一个村落,它们守候着各自的小院,也守候着美到心底的秋色。

                ⑦一座座洒满秋色的小院,屋顶上,院子里晾晒着一片片黄澄澄的玉米,红红的柿子,紫色的大枣,刚出土的花生,显得有些拥挤。墙根,一排圆滚滚的大南瓜,慵懒地晒着太阳。

                ⑧群山的植被,由于节气的威严,已有些稀疏。山风刮过,一些瘦弱的叶子默默的飘零,洒洒脱脱,满怀深情地追寻着远方的秋水。红叶正在燃烧,铺天盖地的红,宛若华美而柔软的绸缎,栗子树的点缀,像极了隐隐的暗花,美得惊心,却又不动声色。

                ⑨晚霞渐浓,平添了山川一抹神秘。穿越武安地界,一架盛开着野菊的山脉映入眼帘,随着风儿的蔓延,菊香醉人。一朵朵,一簇簇,红的,白的,玫瑰红的,淡绿的,在这深秋,甚至初冬,不畏凄风苦雨,在山腰,在径畔默默的绽放。你走你的路,我开我的花,为这萧瑟的时节平添了一抹暖色与生机。

                ⑩就在这晚霞浸染的山川,就在这山川村落的路畔,一位满头银发老人,沐浴着晚霞的花香,专心地采着各种颜色的菊花,蹒跚地走向一旁的轮椅,放到目光有些呆痴,且那样清瘦的老者手中,俯首低问:喜欢吗?他轻轻地嗅嗅,露出了一丝笑意:谢谢你老婆子…老夫人也笑了。

              ⑾耄耋老者,满载着浓郁的菊香,朝着幽静的村落,渐行渐远。我想,秋风里,有多少盛开的菊花,就一定会有多少深情地故事。

              (1) 阅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为你绽放的野菊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具体语境,请选择一个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一朵朵,一簇簇,红的,白的,玫瑰红的,淡绿的,在这深秋,甚至初冬,不畏凄风苦雨,在山腰,在径畔默默的绽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①②段交代了叙事的时间、环境,引出下文的思考。

              B.第④段中写道“期待多半是美好的,现实,往往又不遂人愿。”“不遂人愿”是指作者七天假日,不能出门旅行的烦恼。

              C.第⑥段结尾句“守候着美到心底的秋色”,既是指农人秋天收获的各种果实,同时也传达出收获后的喜悦心情。

              D.第④段写邢台城市的秋天,目的是突出乡里秋天的美,从正面衬托了野菊花的美丽。

              E.本文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作者一方面表达走出城市,走向自然的喜悦,另一方面也写出了作者看到了秋天里最为朴实的秋色和最为朴实的亲情。

              (4) 文中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具体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松 子 茶  

              林清玄

              朋友从韩国来,送我一大包生松子,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生的松子,晶莹细白,颇能想起“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那样的情怀。

                松子给人的联想自然有一种高远的境界,但是经过人工采撷、制造过的松子是用来吃的,怎么样来吃这些松子呢?我想起饭馆里面有一道炒松子,便征询朋友的意见,要把那包松子下油锅了。

                朋友一听,大惊失色:“松子怎么能用油炒呢?”

                “在台湾,我们都是这样吃松子的。”我说。

                “罪过,罪过,这包松子看起来虽然不多,你想它是多少棵松树经过冬雪的锻炼才能长出来的呢?用油一炒,不但松子味尽失,而且也损伤了我们吃这种天地精华的原意了。何况,松子虽然淡雅,仍然是油性的,必须用淡雅的吃法才能品出它的真味。”“那么,松子应该怎么吃呢?”我疑惑地问。“即使在生产松子的韩国,松子仍然被看作珍贵的食品,松子最好的吃法是泡茶。”

                “泡茶?”“你烹茶的时候,加几粒松子在里面,松子会浮出淡淡的油脂,并生松香,使一壶茶顿时津香润滑,有高山流水之气。”

                当夜,我们便就着月光,在屋内喝松子茶,果如朋友所说的,极平凡的茶加了一些松子就不凡起来了。那种感觉就像是在遍地的绿草中突然开起优雅的小花,并且闻到那花的香气,我觉得,以松子烹茶,是最不辜负这些生长在高山上历经冰雪的松子了。

                “松子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东西,但是有时候,极微小的东西也可以做情绪的大主宰。诗人在月夜的空山听到微不可辨的松子落声,会想起远方未眠的朋友,我们对月喝松子茶也可以说是独尝异味,尘俗为之解脱。我们一向在快乐的时候觉得日子太短,在忧烦的时候又觉得日子过得太长,完全是因为我们不能把握像松子一样存在我们生活四周的小东西。”朋友说。

                朋友的话十分有理,使我想起人自命是世界的主宰,但是人并非这个世界唯一的主人。就以经常遍照的日月来说,太阳给万物以生机和力量,并不单给人们照耀;而在月光温柔的怀抱里,虫鸟鸣唱,不让人在月下独享。即使是一粒小小松子,也是吸取了日月精华而生,我们虽然能将它烹茶,下锅,但不表示我们比松子高贵。

                佛眼和尚在禅宗的公案里,留下两句名言:

                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水和竹原是不相干的,可是因为水从竹子边流出来就显得格外清冷;花是香的,但花的香如果没有风从中穿过,就永远不能为人体知。可见,纵是简单的万物也要通过配合才生出不同的意义,何况是人和松子?

                我觉得,人一切的心灵活动都是抽象的,这种抽象宜于联想;得到人世一切物质的富人如果不能联想,他还是觉得不足;倘若是一个贫苦的人有了抽象联想,也可以过得幸福。这完全是境界的差别,禅宗五祖曾经问过:“风吹幡动,是风动?还是幡动?”六祖慧能的答案可以作为一个例证:“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仁者,人也。在人心所动的一刻,看见的万物都是动的,人若呆滞,风动幡动都会视而不能见。怪不得有人在荒原里行走时会想起生活的悲境,大叹:“只道那情爱之深无边无际,未料这离别之苦苦比天高。”而心中有山河大地的人却能说出“长亭凉夜月,多为客铺舒”,感怀出“睡时用明霞作被,醒来以月儿点灯”等引人遐思的境界。

                一些小小的泡在茶里的松子,一粒停泊在温柔海边的细沙,一声在夏夜里传来的微弱虫声,一点斜在遥远天际的星光……它们全是无言的,但随着灵思的流转,就有了炫目的光彩。记得沈从文这样说过:“凡是美的都没有家,流星,落花,萤火,最会鸣叫的蓝头红嘴绿翅膀的王母鸟,也都没有家的。谁见过人蓄养凤凰呢?谁能束缚着月光呢?一颗流星自有它来去的方向,我有我的去处。”

                灵魂是一面随风招展的旗子,人永远不要忽视身边事物,因为它也许正可以飘动你心中的那面旗,即使是小如松子。

              (1)当朋友知道我要将松子下油锅后,为什么要“大惊失色”?


              (2)文中说,“我们虽然能将它烹茶,下锅,但不表示我们比松子高贵。”为什么? 


              (3)谈谈你对“一粒停泊在温柔海边的细沙,一声在夏夜里传来的微弱虫声,一点斜在遥远天际的星光······”的理解

            • 10.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了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太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叮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A_______地走到铁道边,慢慢地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B________着上面,两脚再向上C_______;他肥胖的身子向左D_______,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面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去坐下,我的泪又来了。


              (1) 请你给这几段文字拟写一个小标题。



              (2) 在横线上填上与课文一致的词语。

              A、_____B、_____C、_____D、_____


              (3) 文中“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4) 选文中两次写到流泪,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 选文中父亲的话语有怎样的特点?试举例分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