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挡不住阅读

                 (1)儿子从以色列回国休假,半个月的假期,他竟带回了两箱书。我惊讶地问,你带这么多书回来干吗?

                (2)儿子回答道,回来看啊!

                 (3)我疑惑地问道,就这十几天的时间,你有时间看吗?

                 (4)儿子说道,挤时间看,总会有时间的!

                 (5)儿子一番话,不由让我感慨万千。

                 (6)儿子在以色列特拉维夫一家外资企业工作。儿子说,到了以色列,才深切地感到,这是一个十分热爱阅读的国家,大街小巷,甚至在度假海滩,都能看到拿着书本在聚精会神阅读的人。对以色列来说,热爱阅读,可以说达到了痴迷程度。

                 (7)儿子告诉我,一次,特拉维夫响起了刺耳的警报声,这是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要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的警报。儿子说,听到警报声,他正要躲到不远处的防空洞里,忽然,看见几个老人还在屋檐下聚精会神看着书。他忙走到一个老人跟前,说道,防空警报响了,快到防空洞躲避下。

              没想到,老人头也不抬地说道,别打扰我,我正看到精彩处,现在是我最快乐的时刻。

              (8)老人的一句话,让儿子惊讶万分。

              (9)事后,儿子问一位老人,为什么你们这么喜欢阅读?

              (10)老人说道,阅读是离上帝最近的距离,它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清澈和美好!

              (11)原来,以色列人热爱阅读,是让他们找到一种离上帝最近的距离。从此,儿子也喜欢上了阅读,阅读,成为儿子最大的精神享受,并找到了一种通向心灵最近的距离。

              (12)儿子给我看了一本书,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二战”时,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纳粹法西斯在对犹太人进行残酷折磨和疯狂屠杀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犹太人在那种极其艰难的时刻,就在随时就要失去自己生命时,他们认真阅读着书籍。

              (13)法西斯不禁喟然长叹,这是一个真正不可战胜的民族,他们内心强大的力量,足以抵挡住向他们射来的子弹。

              (14)据联合国最新调查显示:以色列人平均年阅读书籍85本,每4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有6个人以色列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在以色列人看来,文学、诗歌、音乐、艺术如同水和粮食一样重要。阅读,成为以色列人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部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假币

              人有时一犹豫就错过了良机,辰这样想。此时老教授正在滔滔不绝地和新生们沟通感情,辰就没办法把两千元钱交上,而早上乘乱交这笔钱再好没有,可那时辰就是犹豫了一下,错过了,辰为此如坐针毡。

              ②终于熬到了下课,辰把钱递上,这时,辰脑子嗡的一声,大片空白,他感到一种灭顶之灾的降临,还好还好,老教授点了点,装在上衣兜里。

              ③辰这一夜没合眼,那钱是单独交的,万一老教授发现了呢?为了进京到这家文学院深造,他卖光了全部药材,没想到该死的药贩子在交款时夹了三张假币!他曾想到市场上买点东西零碎花出去,可小贩们不收这假钱,他已没有更多的的钱了,逼急了才出此下策,但他又怕被识破。假币的事抖搂出来,他如何混得下去?

              ④辰决定主动坦白,就说不小心夹带了,求老教授容他宽限些日子借来补上,这样总比当众揭穿好。第二天,辰就恭候在老教授上班的必经路上,见到他说:“老师,我昨天交的钱……”老教授的脸立刻板起来:“别提你那钱。”辰魂飞魄散,却听老教授说:“早不交晚不交,偏我揣了你的钱,在市场上走,被小偷割了兜。”啊呀,谢天谢地!辰一边赔礼,一边回到教室,这贼其实是帮了我的忙呢!辰想。

              ⑤兴奋之后,辰又陷入了苦恼。毕竟老教授损失了那么多钱,想到老教授总穿一件皱巴衣服的寒酸样,他心里就凉了,辰想,好好努力吧,有朝一日我加倍报偿这位善良无辜的老人。辰勤学苦作,不断写出好文章,连《人民文学》这样的刊物也有他的一席之地,老教授时常当众夸赞。每当这时,辰就暗自道:等着,老师。

              ⑥学习期满,辰直接成了市文联干部,又一年,他又成为省作协聘任的专业作家。辰一步登天,阔步文坛,名声大得吓人,辰从此再也不愁没钱。

              ⑦辰依然惦记着那可怜兮兮的老教授,该彻底了结这块心病了。他为老教授准备了一万元现金,专程来京。

              ⑧老教授高兴:“学生出了大名,不忘师恩,这就好。”坚持设家宴款待高徒。酒前,辰鼓足全部气力,向教授认错:“老师,我交给您那两千元学费中,混着三张该死的假币……”他的眼圈红了,并哽咽起来。老教授哈哈大笑:“3张假币,你还没忘哪?在,我留着呢,如今集什么的都有,我集几张假币玩玩有何不可?”说着,从一本影集内拿出那几张玩意儿。“老师,那你说让贼偷了……”辰目瞪口呆。“假话。兴你假币就不兴我假话?”老教授说。辰急着问:“为什么?你当时完全可以揭穿。”老教授的脸色立刻无比严肃起来:“揭穿容易,但我更知道一个山里的孩子该多,艰难,那样做对他产生的后果不堪设想,为区区300元钱扼杀一个人才,吾不屑为之也。”

              ⑨“老师,”辰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泪流满面,“我不回去了,我还要跟您学几年,您一定要收留我!”(有删节)

            • 3.

              四十二粒芝麻

              顾振威

                 每天放学后,我都拖着饥饿的身子到村口去,双眼痴痴地望着灰蒙蒙的远处,望眼欲穿地渴望着一个熟悉的身影能闯入到视野之中。

                 父亲到平顶山拉煤已有十多天了。生产队在每年的春夏之交都要抽调劳力去平顶山拉煤。父亲是从上海来的知青,身子单薄得像麻秆一样,苍白瘦削的脸上还架副近视眼镜。父亲递给队长一支丰收牌香烟,晃了晃并不粗壮的胳膊,嘿嘿笑道,我不缺胳膊不少腿的,吃了三十多年饭,有的是力气,你就让我去吧!

                 去平顶山拉煤是最累的活了。想想看吧,来回要走1000多里路,1000多斤重的煤车,全凭两条肉腿拖回来,即使是身强力壮的汉子也要累掉几斤肉。队长不解地问父亲,队里的人都怕拉煤,就你不怕,你到底图啥?父亲实话实说,图的是多挣点工分,为家里省点粮食。三个像狼崽一样的孩子,越来越能吃了,我不忍心让他们饿着肚子啊。

                 队长指了指打麦场里的大青石说,去拉煤不是去享福,得有力气才行,你能挪走那块大青石我就让你去。

                 这块大青石少说也有一百四五十斤,置于打麦场中岿然不动。父亲就是父亲,他找了根木棍,找了块砖头,把木棍放在砖头上,轻轻松松地撬走了大青石。队长笑道,你力气虽小,却会使巧劲,我同意你去拉煤了。

                 在我焦灼万分的渴盼中,我终于望见了生产队拉煤的架子车像爬虫一样慢慢蠕动着。

                 我耐心等待着,终于看见了父亲。父亲两手架着车把,车缰绳深深地勒在肩膀上,身了弯得像弓一样,双眼盯着凸凹不平的土路。随着车子的蠕动,我听到了像老牛一样粗重的喘息声。

                 父亲抬头擦汗的时候看到了我,脸上顿时露出了阳光般明媚的笑,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快回家告诉你娘,就说我胜利回来了。

                 我刚回到家里,父亲就大步流星地回来了。母亲目不转睛地盯着父亲。只是十多天,父亲的脸就瘦得像刀削一般,苍白的脸上嵌着一道道煤灰。母亲嗔怪道,人身不是铁打的,你呀,就是不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

                 父亲刚在板凳上坐稳,就把我抱到他腿上,又喊来两个弟弟,从怀里掏出一个烧饼,一脸自豪地说,走到漯河车站,队长大发慈悲,买了十多个烧饼,一人分一个我把它分成四份,你们一人一份。

                 看到我们兄弟三人狼吞虎咽的样子,父亲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

                 母亲把她的那份分成两份,逼着让父亲吃掉一份。父亲狡黠地说,你吃了我再吃。母亲坚持道,咱们一块吃。父亲把洋火盒大的烧饼捧在手里,嘴巴埋在手心里,鼓动着脸颊。母亲吃了烧饼,父亲嘿嘿一笑——父亲手里,赫然躺着他那块烧饼。

                 你咋没吃?你咋没吃?母亲不满地质问道。父亲羞愧地低下了头,嗫嚅道,怎么没有吃?我吃了,整整吃了七天。

                 看母亲愕然得圆瞪了眼,父亲讷讷地说,我真该死,几十岁了还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将烧饼上的芝麻全吃光了,不多不少,42粒!

                 房间里极静,我那时分明看到母亲的眼里蓄满了泪水。

                 光阴荏苒,如今父亲已经作古,我也早做了父亲。当我饿着肚子,看孩子们津津有味地饱尝美味佳肴的时候,我体味到了父亲当年那种发自肺腑的喜悦,我感到自己的心也像父亲一样被幸福和喜悦涨得满满的。

                 无下做父亲的,一定都是这样吧!

              (选自《意林》)

            • 4.

              植树的牧羊人(法)让·乔诺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那是在1913年,我长途跋涉走进法国普洛旺斯高原,来到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放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一棵树也没有。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一座尖塔倾圮的教堂,显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但是现在却毫无生命的迹象。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由于我的水在两天前就喝光了,所以急需找到饮用水。我原本以为村子里应该有水井,找到时才发现,它早已干涸。 
                   我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心想:要找到水,恐怕是没指望了。就在我爬上一个山坡时,忽然看见远处山谷似乎有人影,开始我还以为是棵枯树,但不论怎样我还是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还有一群绵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牧羊人让我喝了他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汲水给我,井水甜丝丝的。他很少说话,独自生活的人都这样。但可以感觉得出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坚强的人。 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头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的石头房子,屋顶很严实,风吹过屋顶的瓦片,发出仿佛浪花冲到岸边拍打海岸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洁,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猎枪刚上过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汤。他的胡子刚刚刮过,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补丁针脚细密,几乎看不出来。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递上烟草袋,他说他不抽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不一会儿,他拿出一个小袋子,倒出一堆橡实,然后一颗一颗仔细地拣着。我好奇地问:“你在做什么?”他回答:“我要选一百颗种子,明天种。”他极其认真地把饱满、无裂缝、个头大的橡树种子挑拣出来,十颗一堆的放好,全部弄好后,我们就去睡了。 
                 第二天清早,我请求他让我在这里再住一个晚上,其实再待一天并非必要,我只是受了好奇心的驱使,想要了解他更多一点儿,他痛快地答应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够扰乱他的生活,他要赶着羊儿去吃草了。出发前,他把昨夜精挑细选的橡实,连同袋子,浸到一桶水中,背着那桶水离开屋子。我发现他带了一根铁棒,大概像拇指那么粗,一米半长。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拿起铁棒向下戳了一个坑,轻轻放入一颗橡实,再仔细覆盖上泥土。他一颗一颗耐心地种下橡实。我好奇地问:“这个山坡是你的吗”“不是。”“那么你晓得这是谁的土地吗”“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他一心一意把一百颗橡树都种了下去。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树。这其中只有两万颗发了芽,长成树苗;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之中,又只有一半能逃过干旱的气候和野鼠的啃食,存活下来。他今年五十五岁,名叫艾尔则阿·布非耶,以前在平地有一个自己的农庄,不幸的是他先失去儿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决定搬到高地。“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地种树呢?”我问。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就显得没有生机。反正他没重要的事情做,那就种树吧,好给大地上带来些生气。 
                 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第二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五年的军旅生涯使我差不多忘记了“种树的牧羊人”。大战结束后,我再度踏上那条通往高原的道路。这一带乍看景象大致如昔,只是在没有人烟的村庄尽头,看到了一片薄薄的雾气,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我不由得想起他。我想,那一万颗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在五年的战乱里,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怎么生活? 
              事实上艾尔则阿·布非耶不但活着,身体甚至比以前更健朗了。现在他不再放羊,因为羊群会啃掉他种的树苗。战争没有干扰他的生活,他一直在心无旁骛地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1910年种的橡树现在已经十岁,长得比我都高,看起来壮观极了。我实在说不出话,而他也还是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森林中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大块,最大的一块全长十一公里,最宽的地方有三公里。这是从这个男人的双手及心灵中创造出来的,没有任何外界技术的支援。我明白了,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象上帝一样创造。 
              牧羊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的肩膀这么高了。那大片的橡树也非常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他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把桦树苗全种到他认为地表湿润的山谷,结果证实他是正确的,这些桦树棵棵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蔚然成林。当我们回头往村庄走时,途中一条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水流淙淙。这是种树的连锁效应,这 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怀疑或动摇,只是在执着不懈地种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八十七岁了。当我坐车进入高地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泉水又冒了出来,河水汩汩地流入池塘,池塘边还种了菩提树。原先的废墟上已修复成崭新的房舍,周围的菜圃与花园,井然混栽着各式各样的白菜、玫瑰、韭葱、金鱼草和秋牡丹。这里重新充满了生机,变得富饶了。现在这里的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一路上,我见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乡村聚会上飘荡。整个高地焕然一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这一切都得归功于艾尔则阿·布非耶。 每当我想到这位种树的老人,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普通的牧羊人油然升起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 5.

              伞 

              ⑴“咔嚓──呼”。一声尖响。一阵冷风骤雨。在沉闷拥挤的车厢里激起一片惊呼。原来,后车厢前排那块有裂纹的玻璃窗,在公共汽车急转弯中被震飞了小半块。幸好没伤人。

              ⑵一阵忙乱之后,就听见乘客中有人说:“大清早就触霉头!”“现在乘车啊,真是……”

              ⑶后门那位理着童花式短发的年轻女售票员红着脸,一声不吭地站起来,走到玻璃窗前。座位上一对盲人夫妇手握着手,默默地坐着,雨水已打湿了他们的脸和前襟。姑娘的脸更红了,忙撑开手中的花折伞,堵住洞口。

              ⑷车厢里一下子静了,大家的目光柔和下来。

              ⑸“对不起,师傅们,这块玻璃应该换了。怪我们……”姑娘柔气轻声地刚说了一半,一阵狂风把娇小的她刮退半步,话也咽了进去。这时,一只大手抓住伞柄,助她往前一顶。只听“咝──”,伞面被尖利的玻璃撕开一道口子,伞骨也断了一根,但洞口又封住了。“唷──”在乘客的惋惜声中,姑娘却朝着身边这位四十多岁、面带歉意的大汉感激地笑了,笑得弯了眉毛。

              ⑹“你去吧,我来!”大汉胸前的红字告诉人们,他是一位钢铁工人。他的声音也像金属一样铿锵有力。

              ⑺姑娘又去忙着招呼售票,只是声音更甜更亮。

              ⑻“玻璃窗修好了?”盲人夫妇问。

              ⑼“雨停了。”大汉回答。

              ⑽“那就好。”

              ⑾乘客们都善意地笑了,车厢里显得格外温暖。

              ⑿公共汽车又驶过两站。大汉边上一位正在背外语的小伙子突然伸出手说:“你该下车了,交给我吧!”“你怎么知道?”“咱们都是老乘客了。”“好,哈哈……”

              ⒀又过了两站,小伙子也要下车了,一位女同志刚想接过来,可是伞柄却被一个面皮白白的高中生急忙抢了过去。周围的人又笑了。

              ⒁一站又一站,一人又一人。伞柄被众人捏得暖烘烘的。这上面的暖意不断传给后来者,也传给了车厢里的每一个人。

            • 6.

              幸福的篮子

              ⑴有段时间,我极度抑郁,几乎不能自拔。我怀疑一切,对一切都不满意。我想逃避这个世界,我甚至怀疑这个世上还有没有“幸福”这个词语。

              ⑵那天,我觉得内心堵得慌,沉沉地好像失去了什么,忧郁与悲伤主宰了我整个的情绪。于是,我去公园散步,想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舒散一下内心的忧郁。走在公园的小路上,风很大,树叶沙沙,满地黄叶,到处笼罩一种沉闷而忧伤的气氛,让人感到满目凄凉。

              ⑶我承受不住这种窒息般的忧郁,于是,我逃离这条小路。登上山坡,在一个金黄色的小亭子下,找个空位子坐下,我拿出随身带的那件快要完工的刺绣桌布,飞针走线地绣起花来。绣花是我那时打发时光的唯一方式,我渴望在一针一线中,能将我的生活缝起来,能将我的生命打包并严严实实地裹起来。时光在穿针引线中溜走,直至夕阳拉长了我的影子,但我的心情并没有平静,我内心的忧郁一点也没有减少,于是我准备回家。恰在这时,坐在对面的一个老太太起身朝我走来。

              ⑷“如果你不急着走的话,我可以坐在这儿跟你聊聊吗?”她说。

              ⑸“您,有什么可以聊得呢?”我望着她,内心有一种本能的迟疑与拒绝。

              ⑹她在我身边坐下,面带微笑地望着我说:“知道吗?我看了你好长时间了,真觉得是一种享受,现在像你这样的可真不多见。”

              ⑺“什么不多见?”

              ⑻“你这一切!在现代化的大都市,忽然看到柔和的阳光下,一位梳长辫子的俊秀姑娘,穿一身朴素的白布裙子,坐在这儿绣花!简直想象不出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我要把它珍藏在我的幸福篮子里。”

              ⑼“什么?幸福篮子?”

              ⑽“这是个秘密!不过我还是想告诉你,你希望自己幸福吗?”

              ⑾“当然希望,可是,我没有幸福······”

              ⑿“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只是,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怎样才能幸福。我给你说一说吧,算是对你的奖赏。孩子,幸福并不是成功、运气,也不只是爱情。你这么年轻,也许会认为爱就是幸福,其实不全是这样。”

              ⒀老太太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当我坐在椅子上,看到对面一位漂亮姑娘在聚精会神地绣花儿,我心里就感觉到:这情景很美!我的心就像向你微笑了。于是,我就把这一时刻记录下来,为了以后能一遍遍地回忆,我把它装进我的幸福篮子里了。这个篮子里,有很多这样的时刻,它们就像一粒粒珍珠,发着闪闪的亮光,脑子里的阴暗就会被这亮光赶走,你就会相信整个日子都是亮通通的。每当我难过时,我就打开篮子,将里面晶莹剔透的珍珠细细品味一遍。其中会有个我取名为‘白衣姑娘在刺绣’的时刻。想到它,那种美好的情景便会立即重现。我就会看到,在绿绿的树叶与洁白的雕塑的下,一位姑娘正在聚精会神地绣花。我就会想起阳光透过椴树的枝叶洒在您的衣裙上;你的辫子从椅子后面垂下来,几乎拖到地上;你的凉鞋有点磨脚,你就脱下凉鞋,赤着脚,脚趾头还朝里弯着,因为地面有点凉。我也许还会想起更多一些此时我还没有想到的细节……” 

              ⒁在老太太描绘“白衣姑娘在刺绣”的时刻,我心里出现了一抹暖色  。

              ⒂“太奇妙了!”我惊呼起来。“一只装满幸福时刻的篮子!您一生都在收集幸福吗?”

              ⒃“是的!遗忘生活中丑恶的东西,而把美好的东西永远保留在记忆中。但这样的记忆需经过训练才行,所以我就发明了这个心中的幸福篮子。”

              ⒄我谢了这位老太太,朝家走去。回家的路上我开始回忆童年以来的幸福时光,我发现,原来,在我的生命中,竟然也有这么多的珍珠!只是,这些珍珠都被一层厚厚的灰尘蒙住了,让我看不到它们的光泽。现在,拂去灰尘,晶莹的光亮,照亮了我整个的内心,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快乐!

              ⒅我往我的“幸福篮子”里投放了一颗最闪耀的珍珠!


            • 7.

              一个馒头

              ①十三岁那年,我顺利地考进离家二十多里的县三中,成了母亲最大的骄傲。那时,父亲还是大山里的一名伐木工,为节约开支,他数年难得一次省亲,贫寒的家境使母亲也愈发省吃俭用艰苦度日。

              ②那是一个霪雨霏霏的深秋的一天,当父亲兴冲冲地踏进院坝时,母亲的眼眶一下就湿润了。接过父亲的行囊,母亲就发现了那个白面做成的馒头。

              ③这是父亲路上吃剩下的干粮。对于当时以玉米、红薯为主食的我家来说,白面馒头无疑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母亲走进灶屋,在点燃茅草给父亲烧洗脸水的同时,将蒸笼也放在了锅上……看着锅上四溢的热气,母亲喜盈盈地从房里拿出几块干净的纱布,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那香气扑鼻的馒头,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头顶一块蓝花布就向二十里外的县城走来。

              ④走到学校,已是下午。整齐的校舍、琅琅的读书声使大字不识的母亲顿生敬畏。蹑手蹑脚,屏息而行,母亲沿着每一间教室寻找心爱的儿子。几乎走遍了整个学校,她终于看见了正在上课的我。许是怕老师呵斥,母亲哈着腰,从窗户上露出半个脑袋,一边用手向我比划,眼睛又怯怯地瞅着老师。半个脑袋、奇怪的手势和母亲颇为滑稽的眼神立即吸引了同学们好奇的目光。

              ⑤就这样在窗口呆了好一会儿,在老师背过身写板书之际,母亲突然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动作。她直起身,从怀中掏出那个雪白纱布紧裹的馒头,从窗外迅速向我掷来。“咚!”因用力过猛,馒头掠过我的头顶砸在了前面同学的课桌上,随后又一骨碌滚在了地上。当沾满尘土的纱布一层层散开,那个干干净净的馒头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时,教室里哄然而起的笑声瞬间刺痛了我的耳膜。

              ⑥面对老师严肃的询问,母亲慌张地说:“我,我来给娃送个馒头。”在我那些生活颇为优裕的城里同学听来,这样的回答无疑是一种荒谬的笑料——走几十里路就为送一个馒头?看着他们前仰后合地笑个不停,憨厚的母亲全然不知所以,竟还怀着敬意频频向她心目中的“秀才”们点头。母亲补丁缀补丁的衣服、头上已歪斜的蓝花布和这种尴尬的神态再次掀起了他们的笑浪……在这一阵紧似一阵的笑声中,我的自尊被践踏得支离破碎。

              ⑦拾起馒头,我快步走出教室,拉起母亲就向操场走去。此时,我丝毫没有感到馒头上尚存的体温,没有注意到每间教室窗下湿漉漉的泥脚印,更没有看到母亲眼中那慈爱的目光!站在操场边,我气急败坏而又语无伦次地向母亲大喊大叫:“哪个要你到学校来?哪个要吃你的臭馒头?看看你这一身泥,活像戏台上的小丑,真是丢人现眼!”说着,我奋力一抡胳膊,那个尚热的白面馒头画了一道美丽的弧线,飞出了学校的围墙。

              ⑧母亲没有说一句话,慈爱的笑容僵硬在她满是皱纹的脸上。母亲嘴角抖了半晌,却终归没有吐出半个字来。最后,她缓缓转过身,一溜一滑地向校外走去。不知何时又下起了雨,濛濛烟雨中,母亲低着头,背脊佝偻如弓,随着蹒跚的步伐,那块歪斜的蓝花头布飘悠着,渐渐湿润了我的视线……

              ⑨至今我也不知道,母亲怀揣着馒头是怎样一步一滑走到学校的,当年我无情扔掉的那个馒头到底对母亲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但我知道在回家的路上,有两条小溪、三道山梁和二十里曲曲弯弯的泥泞山道……

            • 8.

              只是想在人群中多看你几眼

                 掐指算来,我与这个老大爷的眼神亲切相遇,已经足足好几个月的时间了。

                 几个月前,这个70岁上下的老人就不间断地来邮局,风雨无阻,什么业务也不办理,静静坐在业务大厅的一隅里,不言不语,只是把目光轻轻地落在我的身上,每天都把我认认真真地打量一番,好久好久才会离开。

                 我跟这个老大爷不沾亲,不带故的,而且我调来邮局工作也没多久,他打量我干嘛?每一次他打量我的时候,偶尔和我的目光相遇,他便笑笑向我点点头。而我,出于礼貌,也便浅浅一笑,向他颔首示意。那一刻,老大爷似乎笑得更开心了,像个孩子似的咧开嘴巴,露出了被岁月吹得斑驳缺失的门牙。有时候,遇到窗口前排队的人多的时候,老大爷还会斜着身子,或依或立,或半靠或半躺,视线要拐了几道弯,穿过多少人的耳际,才能落在窗口里我的身上。

                 起初,我倒也没在意。但时间久了,天天被一个陌生人盯着,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比较发毛的。

                 一个午后,我轻轻地坐在他身侧。他似乎有点紧张,略微地动了一下身子。我柔声说出了我的心思,想等他给我一个答案。老大爷似乎很不好意思,脸色通红,慌忙站了起来,并连说了几声对不起,说以后不会再来影响我的工作了

                 我连忙拉住他,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说我只是想咨询他,是不是我工作做得不够好,并且欢迎他提出意见。

                 老大爷慌了,连忙拉住我的手,说,妮子,你可别这么说,我只是觉得你和我的女儿一样呢。

                 我一愕,但并没有抽出手。我只感觉,那双苍老枯朽的手,虽然硌得我有点疼,但却温暖厚实,让我虽然紧张但却并不害怕。关键是,他说我像他的女儿时,那眼里的温柔和慈祥,瞬间就柔化了我心。

                 原来,老大爷的小女儿因为一场车祸,去年离开了人世。老大爷就一个儿子,且在南方工作,只有这个小女儿陪在身边。女儿去世了,老大爷的天就塌了,生活里所有的颜色也全都被抽走了,只剩下一片苍白色的落寞。偶然的一次,他来窗口办理业务,无意中发现我的相貌和他女儿很像。更重要的是,他的女儿也是在邮局工作,只不过我在县局,而他的女儿是在市局。

                 老大爷讲到这里的时候,突然问我,妮儿,你的身高应该一米六五上下吧。坐着的我又是一愕,我的身高确实就是一米六五。他笑笑,抹了抹眼角的泪花,用手比划了一下说,你坐着的时候,和我女儿跟我坐在一起的时候,那种感觉是一样的哩。

                 老大爷说到这里,仿佛突然忘却了失去女儿的伤痛,颇有点兴奋的样子,竟然不顾周围办理业务的人,声调也大了许多,说我的脸型、眼睛、鼻子、嘴巴,都和他女儿极像,尤其是我在工作时低头和抬头间的模样,一颦一笑,就像是复制了他女儿的笑容,活脱脱一对姐妹花。

                 我轻轻把手抽出来,握住他的双手,也笑着说:“难道我就没有和您女儿不一样的地方吗?”

                 老大爷略微一愣,又稍稍把我打量了一番,突然笑着说:“要说这最大的不同嘛,就是我女儿是短发,而你是长发呀。”

                 老大爷是笑着说的,而我的心,却早已被濡湿了,像是刚刚下了一场瓢泼大雨。

                 老大爷好像发现了我的眼眶有点红,显得有点慌乱局促,连忙说:“妮儿,对不起!大爷没别的意思,我只是想在人群中多看你几眼呢。”说完,他又反握住我的双手,补充了一句,“你真的和我女儿一样哩。”

                 “您和我父亲也一样哩!”我柔声说。

                 老大爷临走的时候,颤巍巍的模样,和我的父亲,真的一模一样。

                 第二天中午,我去了一趟理发店,剪了一头干净利落的短发,在邮局窗口内部一边办理业务,一边偷偷把眼神从窗口延伸到大厅的一隅,想把他的身影寻找。

                 那天,送他出门的时候,我大声跟他说了一句,说欢迎他以后常来邮局。

                 因为,我也想在人群中多看他几眼。

            • 9.

              你在伞里吗

              ①雨渐渐大起来。后座上的女儿,小脸紧贴着我的后背,右手穿过我的胳肢窝,擎着她那把橘红的小伞。雨在伞顶上,嘭嘭直响。有风,车子骑得有些吃力,那小伞也忽嗒忽嗒不甚听话,但女儿努力地擎着它,我能感觉到她的小手在我的腋窝下一次又一次用力。我问道:“你在伞里吗?”

              ②“妈妈,在!”女儿的回答响亮而干脆,那语气里的阳光,穿过这晦暗的雨幕感染着我的心。女儿今天是太高兴了——期中考试,她语文、数学都得了一百分,按照考前的承诺,我要请她吃一顿肯德基。

              ③女儿左手zuàn(A)着的纸袋里,此刻就装着她小小的愿望,热乎乎的,与她热乎乎的小脸一起紧贴着我的后背。车子一颠一颠,女儿的小脸和那纸袋与我的背脊若即若离,那温暖也就一阵一阵——可就是这一阵一阵的温暖,让我寒雨里的心一阵阵( B)栗!

              ④肯德基的店铺在这个城市里随处可见,但我的女儿对肯德基却一直保持着向往与好奇。去年她9岁生日那天,我第一次带她去肯德基,她用薯条蘸着番茄酱,放进嘴里小心翼翼地嚼,那满足的眼神让我几乎不敢面对……为了自己的梦想,我辞职来到这座城市快两年了,我不得不节约血汗换来的每一分钱,以应付房租、伙食费以及女儿不菲的借读费。小小的女儿,便也常常受我所累,有时一些小小的愿望都难以实现……

              ⑤雨没停,风也没停,而我们离租住的小屋还很远。我把胳肢窝里的女儿的小手夹得紧一些,想让她省些力气。与此同时,我又问了一遍:“你在伞里吗?”女儿的回答还是那一声响亮而干脆的“在”!

              ⑥到家了,我用腿撑着车,腾出左手抓住伞柄,好让女儿抽出手来。当我转过脸的刹那,我呆住了——女儿几乎全身湿透!但她微笑着,扯了扯我的上衣,又拍拍那个纸袋,紧紧地抱在胸前:“它没湿,还热着呢!”

              ⑦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


            • 10.

              破碎华衣 张淑兰


              多少次我一个人徘徊在校园无人的角落,偶尔停下脚步,仰望阴沉的天空,不禁质问上苍,为什么偏把我降生在偏远贫穷的农家?脚上的粗布鞋,散发着泥土的气息;头上的辫子、红头绳,难以应付变幻莫测的发型潮流;身上那套褪色的天蓝色套装,伴我春夏秋冬。这一切都使我自卑,使我失落,使我缺少青春应有的激情和欢笑。在这都市的校园里我只能低着头,匆匆来往。

              贫困,我要逃避你,我要摆脱你!还我激情!还我欢笑!我要把脚上的布鞋、身上的破衣远远地抛进垃圾堆。换上同桌霞的那双白色皮凉鞋,穿上校长女儿艳的那身名牌连衣裙,披开头发,略施粉黛,还有我明亮的双眸、姣好的面容、晶莹剔透的肌肤,再加上一米六九的身高,我会像月亮一样美丽。再不用低头来往,再不用自卑惆怅。但这只能是一个梦,光是那套让人风姿绰约的连衣裙就要300元。300元对我那贫寒的家庭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不行,我必须拥有那套“曾丹”牌高级连衣裙,它就是为我这样漂亮的女孩设计的,它必须属于我。虚荣心战胜了一切,我再也抵制不住那连衣裙的诱惑。我决定找一个漂亮的借口向父母要钱。可怜的父母亲啊!女儿难为你们了。

              一封家书,两句问候的话语,紧接着就是堂而皇之的寄钱借口。五天后,钱便由那落后的山村寄来了,整整300元。作为一个远在都市求学的女儿,怎能知道父母为凑够这300元的艰辛。第一次撒谎向父母要这不该要的钱,花这不该花的钱,我的心也不安地颤动过。然而望着校园里那些俊男靓女的装束,看着他们公子哥儿般的生活,一切都变得理所当然。拿到汇款单的当天,中国名牌“曾丹”连衣裙便裹到了我那苗条的身躯上,配上“咔咔”作响的皮鞋和飘逸的秀发,我一下子变了个样儿。我很快就从同舍姐妹们惊羡的目光中找到了坦然而骄傲的感觉。于是校园里又多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女孩,多了一道迷人的风景。我挺胸漫步在校园,那极高的回头率让我想起往日低头走过校园时那些鄙视的目光。今天我终于找回了我的自尊。

              半个月后,我回到家里。门虚掩着,我推开门,看见父亲半躺在床上,脸色苍白,我愣住了。父亲听到声响,抬起头,见是我,无力地说了一声:“梅儿,你回来了?饿了吧?厨房里有饭菜,你自己吃吧。”我望着父亲那憔悴的面容,泪水充满了眼眶:“爸,你咋了?”“爸没事,只是身体太虚弱,不能下地干活,休息两天就好了。”中午,母亲从田里回来了。看着母亲削瘦的身体和布满老茧的双手,我的眼泪又一次涌出,我向母亲询问爸爸的病情,母亲轻声说:“你上次写信要钱,一时没借到,怕你急用,你爸就躲着我到医院卖了血。卖血回来,还没到家,就晕倒了。已经半个月了还没恢复。”血!卖血!竟逼着父亲去卖血。透过被泪水模糊了的双眼,我分明看到父亲那暴起的血管、汨汨的鲜血和痛苦的面孔。

              父亲,女儿榨干了你身上的汗水,还要吸干你身上的血液,这一切都仅仅是为了满足女儿那膨胀的虚荣心和毫无意义的自尊。我那可亲、可恨、可怕的连衣裙的每一根纤维里竟透着父亲的鲜血,血在一滴一滴落下,我的心也因此而流血。

              父亲见我流泪,也伤心起来。虽然他还不知道真正的原因,因为他是不会想到女儿用他的鲜血去换了一条连衣裙,去换取可怜的无谓的自尊的。“苦就苦点吧,罪是人受的。”父亲安慰着我。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