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致爱丽丝》

                    人们聚集在像宫殿一样的大厅里,一场盛大的圣诞宴会和舞会正在进行。大厅四周有闪闪发光的圣诞树,有面带笑容、两腮长满白胡须的圣诞老人,有摇曳的蜡烛和红酒……丰盛的大餐之后,水晶吊灯下,衣香鬓影,舞姿翩翩,人们快乐的笑声就像那飞舞的雪花四处飘散……可是下面我要讲的这个故事,却与这豪华的舞宴无关。 贝多芬的经典钢琴曲《致爱丽丝》,我们也许都听过。他写这个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他在一个寒冷的圣诞之夜的经历。那一天,20多岁的贝多芬徘徊在维也纳的街心,贫困孤独的他在寒风中高昂着头颅,火焰般的鬈发飘在风中。空气中隐约有富人们餐桌上烤鹅和苹果的香味。

                    突然,贝多芬发现了一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女孩。女孩叫爱丽丝,她的一位邻居雷德尔老爹正病得厉害。双目失明的老人有一个愿望,他说,在这个愿望没有实现之前,他是不能死去的,否则他的灵魂就不能升入天堂。爱丽丝跑到斯蒂芬大教堂求助神父,但被拒之门外。“什么愿望?”贝多芬问。

               “ 他想再看一眼森林和大海,再看一眼塔希提岛和阿尔卑斯山。”爱丽丝含着泪水说, “多好的老人呀,可惜没有人愿意帮助他实现这个愿望。”

              贝多芬拉起爱丽丝的手,来到了雷德尔的身边。他轻轻地打开了昏暗的房间角落里那架尘封已久的旧钢琴。触琴的一刹那,他仿佛被一种无法言说的神秘招引,心底的激情顿时化作了美妙的声音,他弹奏着,那么自如,那么专注……

                 “啊,看到了!我看到了阿尔卑斯山的雪峰,塔希提岛四周的海水,还有海鸥、森林、 耀眼的阳光……尊敬的先生,感谢你在这圣诞之夜,使我看到了我想看到的一切——我终生热爱的大自然。”

              “不,要感谢天使一般的爱丽丝把我引到了这架钢琴前……请允许我把这首曲子献给她吧——可爱的小爱丽丝。我会把它的乐谱记录下来,带着它,走遍全世界……”说完,贝多 芬低下身来,吻别了爱丽丝,旋即走到了圣诞节冷寂的星空下。

                  一支名为《致爱丽丝》的钢琴曲,从此成为经典,为世人喜爱。 我想那个圣诞之夜,贝多芬是快乐的,雷德尔是快乐的,爱丽丝是快乐的。贝多芬的一生是伟大的,也是充满苦难的。世界不曾给过他什么欢乐,而他却创造了永久的欢乐献给世界。

              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 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展现了小爱丽丝美丽的心灵。
              B.贝多芬充满激情的弹奏,让老人最后一次亲眼看见了他所热爱的大自然。
              C.“爱丽丝跑到斯蒂芬大教堂求助神父,但被拒之门外”一句用神父的拒绝与贝多芬的帮助造成对比,表现神父的冷漠,反衬贝多芬的善良。
              D.贝多芬记下了乐谱,带着它走遍了世界,《致爱丽丝》才成了经典。
              E.圣诞之夜的豪华舞宴是快乐的,雷德尔老人昏暗的小屋里也涌进了快乐。
            • 2.

              阅读《第一声喝彩》,完成相关练习题。

              ①我家附近有户带院子的普通住家,女主人拖儿带女,有点早衰。她家的院子里种满了花,有时女主人就采些花插在一个水桶里在门口出售。我曾在那儿买过大红的康乃馨、黄色的玫瑰,她把花束递过来时,我能看见她那双粗糙的手。

              ②有一天黄昏 ,我路过那儿,看见院子里有两株玫瑰开得实在灿烂。它们的花瓣红得像点燃的火焰,我指着他们说想要。女主人摇摇头,说每年最好的两朵玫瑰她都要采摘下来,寄给远方的两个女儿。女主人的丈夫是个老实巴交的人,他絮絮叨叨地埋怨妻子太落伍,认为还不如卖掉实惠,寄一包玫瑰花瓣给女儿毫无意思。可女主人执拗地摇摇头,眼里闪过与她年龄不相称的羞怯。

              ③翌日清早,我路过那个鲜花盛开的院子,女主人正守着那两枝出挑的红玫瑰,一脸的慈爱。那种真情流露有一种晶莹剔透的美丽。我忍不住告诉她:我被感动了,我正在心里为她喝彩。女主人很吃惊,______。尔后,她再见到我时,眼里充满亲切的神情,一定要送我一束黄玫瑰,说:“从来没人这么说过。”我回家把玫瑰数了数,一共十朵,我把其中的一朵送给楼下的漂亮女孩,把另外九朵插入花瓶。那九朵玫瑰代表着我内心的祈求:让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地久天长的喝彩声。因为我深知,第一声喝彩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

              ④在生活的长河徜徉,谁都会有拿不准的时候,感觉自己没分量,快被命运冲走,若是此时传来一个震奋的声音,也许这个人就会成为一座大山。也有人将人生比作球赛,若两旁没有真诚的喝彩,这场球赛如何能精彩得了!记得我在念初中时有过一个同桌,她牙齿长歪了,说话爱像男生那么骂骂咧咧,打蚊子像拍手鼓掌一样噼啪作响。我不喜欢她的粗鲁,我们两个有过相互肩碰肩坐着却一连半个月没开口说话的纪录。

              ⑤在一次作文评比中,我的一篇精心之作没评上奖,名落孙山,我为此心灰意冷,带着一种挫折感把那篇作文撕成碎片。这时,我那位假小子同桌忽然发出愤怒的声音:“谁撕它谁是有眼无珠!”

              ⑥她其实是在表示对我的喝彩。那是我写作生涯中第一位喝彩者,那一声叫好等于是拉了我一把,记得当时我流出了泪水。以后我又继续写作,参加各类作文竞赛了……

              ⑦那位同桌后来仍然常常带着好战的脾气,我俩也时常有口角,相互挑战,耿耿于怀。然而我至今难忘这个人,因为她的第一声喝彩就像一瓢生命之水,使我心中差点枯萎的理想种子重新发芽、开花、结果。而且,当我回首往事时,都会遗憾当时为何不待她更温和一些,因为她是我生活中的一道明媚的阳光。

              ⑧也时常有人跑来谢我,说是我的某一句肯定的话,使他眼前豁亮了。其实,我早忘了曾为他喝过彩。不过,那也无妨,当我们看到别人生命中的亮色,不妨就大声喝彩。这样不仅使对方变得完美,生活充满爱,也使我们的心灵变得博大。因为只有诚实而有热忱的人,才会由衷地为别人喝彩。

              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诠释“为别人喝彩,就能得到回报”的道理。     
              B.祈求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别人地久天长的喝彩。
              C.提倡要由衷地为“别人生命中的亮色”喝彩。     
              D.揭示“第一声喝彩”对被喝彩者的重要意义。
            • 3.

                  拴在琴凳上的十年

              ①我生长在大西北沙漠边缘的油田小镇。妈妈做出“一定要让女儿学钢琴”这个决定的那年,我才4岁半,坐在小课桌前,脚还踩不到地面。妈妈和爸爸月工资加在一起也就两三百元。家里存款两三千,而一架钢琴怎么说也要近万元。

              ②钢琴搬回家的场景我还记得。正是春夏之交,爸爸和他七八个年轻的朋友把一个巨大的、沉重的、被严严实实包裹的大家伙抬上三楼。小小的家里围了很多人,包裹层层打开,黑色的钢琴在阳光下明晃晃的。

              ③妈妈像是对着全世界宣布:“贝贝,这是你5岁的生日礼物。你以后要好好学,听见没?”

              ④“嗯!”我怯弱地答应了。

              ⑤后来我明白,永远不要轻易答应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事情,尤其自己还懵懂无知的时候。——即便当时明白又如何,我没有选择的权利。

              ⑥随着钢琴搬进家门的,是一些铁律:所有作业必须在下午放学前完成,每晚七点到九点固定练琴两小时,中途只能上厕所一次,喝水一次……

              ⑦从钢琴进门到我初中毕业,妈妈每晚会坐在我的旁边,从开始的音阶,到每一首曲子的每一个音阶和节拍,全程监督,几乎全年无休。重大考试和比赛前,练琴时间会尽可能延长。

              ⑧“找个好老师,这太重要了!”身为高中老师的妈妈,从来就对此坚信不疑。可是小镇上会钢琴的成年人几乎没有,只能去银川。从小镇到银川单程近四个小时,道路坑坑洼洼,路两边是连天的戈壁,沿途几十里路都不见人烟。晴天,尘土翻滚;雨天,泥泞不堪。

              ⑨银川的钢琴课一周一次,周日凌晨,瘦小的妈妈常常把我驮在背上追赶去市里的公交车。遇到沙尘暴的时候,妈妈侧身护着我,母女俩紧紧相拥,像风中的两片树叶,飘摇在行进的路上。有时为了省钱,妈妈只买一个座位,客满的时候就一路抱着我。中午将近十二点到银川南门老汽车站,再坐3块钱的人力三轮车到文化街的歌舞团大院,下午四点原路返回,晚上到家早已天黑。路上耗去近八个小时,只为一个小时的“专业课”。

              ⑩北方的冬天,滴水成冰,常常开始上课了,我的手仍像冻坏的胡萝卜。连钢琴老师都有些不忍,倒杯热水让这对寒风里来的母女俩先暖一暖。夏天好闷,母女俩昏昏沉沉地挤在公交车上,我满身都起了痱子。

              ⑪每当拉着妈妈的手走在银川宽阔的马路上,我总是什么都想要,但到头来什么都没买。妈妈的理由不容置疑:“学费一次50块,还有吃饭、来回车费,我们要把成本控制在一次100块以内。”只有和钢琴相关的,妈妈才会额外通融。

              ⑫伴随琴声的欢笑声寥寥无几,似乎这件“高贵”的兴趣爱好无法让任何一个人从中获得“轻松”与“喜乐”。因为学琴的成本太高,练琴就需要加倍努力。常常伴随着的,是抽泣声和严厉的训斥声。被撕过琴谱,被打红过手,还有几次被拉下琴凳……

              ⑬每次回想拴在琴凳上的十年,辛酸和痛苦溢满全部的记忆。后来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我才明白哪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轻松获得的呢?

              ⑭十年,周而复始,一直到我考完业余十级。忽然有一天,钢琴老师在妈妈数次征询意见之后,明确地说:“这孩子不适合搞钢琴专业!”

              ⑮我的手太小,即便付出比正常孩子多达数倍的努力,同样的曲子我依旧弹得非常吃力,这是我的“硬伤”。妈妈一直忽略了这一点。最终我偏离了她的规划——上音乐学院附中、考北京或者上海音乐学院钢琴表演系。我在妈妈的失望中“仓皇”地读了高中。我终于如释重负,好像获得了新生一般。

              ⑯后来,每当有人问我“你喜欢弹琴吗?”,“喜欢”这个答案就只是说给妈妈听的。

              ⑰但是,生活就是这样,很多你认为无法化解的东西,岁月却将它轻易地化解了。在我意识不到的某一年的某一刻,我忽然和以前的生活和解了——“妈妈,学校钢琴比赛,我进复赛啦。”“妈妈,我在教会当了司琴,有人在教堂结婚,我弹了婚礼进行曲!”……

              ⑱我无比感激童年所学习的每一首钢琴曲,这些乐曲和我在往后学习的文学、艺术、历史等彼此影响和融通。感激童年无数枯燥乏味的练习,这些技巧成为了我的肢体与记忆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⑲我数次想对妈妈说:这么多年过去,我明白,自己最终的收获,远比曾经付出的多。您虽然是一位“虎妈”,但我却要感谢您,是您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⑳话刚到嘴边,我就哽咽了。


              (1) 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

              情节

              “我”的心理

              4岁半

                               

              怯弱

              学琴的十年

              往返银川学琴

                                  

              考完业余十级之后

                              

              如释重负

              多年后

              我和以前的生活和解了

                                     

              (2)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结合文意,说说标题“拴在琴凳上的十年”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⑨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遇到沙尘暴的时候,妈妈侧身护着我,母女俩紧紧相拥,像风中的两片树叶,飘摇在行进的路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一个馒头

              ①十三岁那年,我顺利地考进离家二十多里的县三中,成了母亲最大的骄傲。那时,父亲还是大山里的一名伐木工,为节约开支,他数年难得一次省亲,贫寒的家境使母亲也愈发省吃俭用艰苦度日。

              ②那是一个霪雨霏霏的深秋的一天,当父亲兴冲冲地踏进院坝时,母亲的眼眶一下就湿润了。接过父亲的行囊,母亲就发现了那个白面做成的馒头。

              ③这是父亲路上吃剩下的干粮。对于当时以玉米、红薯为主食的我家来说,白面馒头无疑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母亲走进灶屋,在点燃茅草给父亲烧洗脸水的同时,将蒸笼也放在了锅上……看着锅上四溢的热气,母亲喜盈盈地从房里拿出几块干净的纱布,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那香气扑鼻的馒头,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头顶一块蓝花布就向二十里外的县城走来。

              ④走到学校,已是下午。整齐的校舍、琅琅的读书声使大字不识的母亲顿生敬畏。蹑手蹑脚,屏息而行,母亲沿着每一间教室寻找心爱的儿子。几乎走遍了整个学校,她终于看见了正在上课的我。许是怕老师呵斥,母亲哈着腰,从窗户上露出半个脑袋,一边用手向我比划,眼睛又怯怯地瞅着老师。半个脑袋、奇怪的手势和母亲颇为滑稽的眼神立即吸引了同学们好奇的目光。

              ⑤就这样在窗口呆了好一会儿,在老师背过身写板书之际,母亲突然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动作。她直起身,从怀中掏出那个雪白纱布紧裹的馒头,从窗外迅速向我掷来。“咚!”因用力过猛,馒头掠过我的头顶砸在了前面同学的课桌上,随后又一骨碌滚在了地上。当沾满尘土的纱布一层层散开,那个干干净净的馒头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时,教室里哄然而起的笑声瞬间刺痛了我的耳膜。

              ⑥面对老师严肃的询问,母亲慌张地说:“我,我来给娃送个馒头。”在我那些生活颇为优裕的城里同学听来,这样的回答无疑是一种荒谬的笑料——走几十里路就为送一个馒头?看着他们前仰后合地笑个不停,憨厚的母亲全然不知所以,竟还怀着敬意频频向她心目中的“秀才”们点头。母亲补丁缀补丁的衣服、头上已歪斜的蓝花布和这种尴尬的神态再次掀起了他们的笑浪……在这一阵紧似一阵的笑声中,我的自尊被践踏得支离破碎。

              ⑦拾起馒头,我快步走出教室,拉起母亲就向操场走去。此时,我丝毫没有感到馒头上尚存的体温,没有注意到每间教室窗下湿漉漉的泥脚印,更没有看到母亲眼中那慈爱的目光!站在操场边,我气急败坏而又语无伦次地向母亲大喊大叫:“哪个要你到学校来?哪个要吃你的臭馒头?看看你这一身泥,活像戏台上的小丑,真是丢人现眼!”说着,我奋力一抡胳膊,那个尚热的白面馒头画了一道美丽的弧线,飞出了学校的围墙。

              ⑧母亲没有说一句话,慈爱的笑容僵硬在她满是皱纹的脸上。母亲嘴角抖了半晌,却终归没有吐出半个字来。最后,她缓缓转过身,一溜一滑地向校外走去。不知何时又下起了雨,濛濛烟雨中,母亲低着头,背脊佝偻如弓,随着蹒跚的步伐,那块歪斜的蓝花头布飘悠着,渐渐湿润了我的视线……

              ⑨至今我也不知道,母亲怀揣着馒头是怎样一步一滑走到学校的,当年我无情扔掉的那个馒头到底对母亲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但我知道在回家的路上,有两条小溪、三道山梁和二十里曲曲弯弯的泥泞山道……

              (1) 文章围绕“一个馒头”叙述了三件事,请简要概括。

              (1)                     ;(2)                     ;(3)                   

              (2) 文章第⑧段对“雨”进行描写,有何作用?

                                                                                                     

              (3) 文章第⑧段画线句“母亲低着头,背脊佝偻如弓,随着蹒跚的步伐,那块歪斜的蓝花头布飘悠着。”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4) 标题“一个馒头”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

                                                                                                     

                                                                                                     

              (5) 文章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 5.

              阅读《春夜洛城闻笛》,按要求做题。

              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1) “散入春风满洛城” 中“满”用得好,说说它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是紧扣哪个字展开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太阳和霓虹灯

                  ①这是我们来到北京的第三天,这一天的任务是采访三位文化艺术界名人。

                  ②早晨,我们先来到一位著名女演员家里。用北京人的土话说,这位“大腕”现在正“火”。从见面到讲述完自己的奋斗经历,她的眼神一直是冷漠孤傲的。讲述完毕,“大腕”严肃地说:“你们的文章写好以后一定要让我过目。”快出门的时候,她又叮嘱我们:“如果没有把握写好的话,我可以为你们推荐作者。”我们谢绝了她的好意。

                  ③第二个采访对象是某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见面地点定在京广大厦,这是主持人要求的。从顶层临窗的位置往下看,大街上的人如蚂蚁一样渺小,马上使人产生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主持人也的确给这种环境争气,不时打着标准的领袖手势,言语间也常常引经据典。他偶尔也有卡壳的时候,说出文章中的一句甚至半句话后愣怔片刻,然后一挥手说:“你们回去再查吧,这么简单的东西还用从头到尾说完吗?”这使我们对他的“敬仰”又增加了一分。

                  ④来到季羡林老人家里已是傍晚了。秘书出来挡驾,为难地说,老人今天已接待过几个外国代表团了,最好明天再来吧。我们的日程安排得很紧,明明知道老人很累,依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甲)秘书进去请示,老人竟答应了。秘书把时间限定为20分钟。

                  ⑤老人的相貌、衣着和我们想像的竟非常吻合,这可能因为那个真实的故事:几年前一个新生入学,看见路边一个淳朴得像农民一样的老者,以为是工友,便让老人帮他看管一大堆行李。这位老人欣然同意,并尽职看管达半个小时之久。几天以后,北京大学举行新生入学典礼,这个学生惊讶地发现,坐在主席台正中的,被介绍为北京大学副校长的,正是那天为自己看管行李的老者。

                  ⑥来之前就听说老人有两套房子,我们展开俗人的想像,非常羡慕。但看了才知道,室内空间大部分被书占据着,而供老人活动的空间极小。老式家具,陈设简单、朴素。

                  ⑦虽然某些问题问得幼稚,但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每提出一个问题,(乙)老人都要思考片刻,有两次竟手抚额头陷入长时间的思考。老人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便是认真思考,这可能已经成为老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由此可以看出老人的两种美德:一、尊重知识,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说半句空”。二、尊重别人,用老人的话说就是“我的自知之明有些过了头”。

                  ⑧一个多小时眨眼之间就过去了。采访结束,老人一直把我们送到门口,一一握手告别。

                  ⑨紫禁城的傍晚很美。太阳悬挂在地平线上,光线柔和。它是至高无上的,但在某些时候却情愿寻求平等,因为它知道这种姿态更有利于交流。都市的霓虹灯也亮了起来,五彩缤纷并且极富动感,竭力招揽着人们的目光。太阳和霓虹灯同时出现,看上去竟不觉得有什么不和谐,也许因为它们都发光吧。

              (1) 文章①—⑧段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从不同角度举出两例,并分析其作用。

              (2) 请结合语境,分析文中两处画线句中加点字表达效果的异同。

              (甲)秘书进去请示,老人答应了。

              (乙)老人都要思考片刻,有两次手抚额头陷入长时间的思考。

              (3) 文章的第⑨段有何作用?

            • 7.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横塘

                    范成大

              黄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柳系画船。

              (1) 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2) 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李诗首句的“故人”是老朋友的意思,这里指孟浩然和李白这两个人。这句隐约吐露出一片惋惜之情。

              B.李诗中的“烟花三月”的“烟花”是指繁花盛开的绚烂的春景,扬州即标题所说的广陵;范诗中的“绿一川”是说满眼平川都披上了春天的绿装。

              C.范诗中的“依然”是说石桥朱塔等古迹还是以前的样子,依旧与春翠大地构成红绿相映的优美画图。同时,也表现留恋难分的样子。

              D.范诗中的“系”是拴住之意,“画船”是指漆得花花绿绿的彩船。“垂柳系画船”表现出对友人的挽留和依恋,写得情意绵绵。

            • 8.

              父亲的手

              [美]加尔文•渥星顿

                ①父亲的手粗壮、有力,能毫不费力地修剪果树,也能把一匹不驯服的骡子稳稳地套进挽具,他这双手还能灵巧、精确地画一个正方形。使我最难忘的是,每当这双手抓着我的肩膀,我就感到一股特殊的温暖。这双手几乎能干一切活儿。然而,只在一件事上,这双手令人失望了:它永远没学会写字。

                  ②父亲六岁时,开始在小学一年级读书。那时,课上答错一道题,手掌上就要挨十下打。不知什么原因,父亲那淡黄色头发下面的脑袋怎么也装不进课上讲的数字或要背的课文。在学校才呆了几个月,我爷爷就领他回家了,让他留在农场干成年男人干的农活儿。

                  ③若干年后,一天夜里,他以为没人看见,就拿出他儿子小学二年级的课本,准备下工夫学些单词。但是,不一会儿,父亲就不得不放弃了。他趴在书上痛哭道:“耶稣——耶稣,我甚至连毛孩子的课本都读不了!”打那以后,无论人们怎么劝他学习,都不能使他坐在笔和纸面前了。

                  ④父亲当过农场主、修路工和工厂工人。干活时,他那双手从未使他失望过。他脑子好使,有一股要干好活的超人意志。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在一家造船厂当管道安装工,安装巨型军舰里复杂、重要的零件。由于他工作劲头大、效率高,他的上司打算提拔他。 然而,由于他未能通过合格考试而落选了。他脑子里可以想象出通到船的关键部位的条条管道;同时,他手指可以在蓝图上找出一条条线路;他能清楚地回忆出管道上的每一个拐角、转弯。然而,他却什么都读不懂、写不出。

                  ⑤一次,母亲去看我姨妈,父亲到食品店买水果。晚饭后,他说:“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水果。”我听到他在厨房里撬铁皮罐头的声音。然后,厨房里一片寂静。 我走到门口,看见他手拿着空罐头,嘴里咕哝道:“这上面的画太像梨子了!”他走出门, 坐在屋外的台阶上,默不作声。我进屋看到罐头上写着“大白土豆罐头”。但是那上面的图画的确像梨,难怪父亲把它当梨买来了。

                  ⑥几年后,妈妈去世了。我劝父亲来和我们一起住,他不肯。他的身体越来越差了, 因为轻微的心脏病,他常常住医院。老格林医生每星期都来看他,给他进行治疗。医生给他开了一瓶硝酸甘油片,万一他心脏病发作,让他把药片放在舌头底部。

                  ⑦三个星期后,他心脏病发作与世长辞了。

                  ⑧我只身一人回来参加葬礼。老格林医生说他很难过。实际上,他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因为他刚给父亲开了一瓶硝酸甘油片。然而,他在父亲身上却没找到这个药瓶。他觉得, 如果父亲用了这药,大概还能等到急救医生的到来。

                  ⑨在小教堂举行葬礼的前一小时,我不由自主地来到父亲的花园门口。一个邻居就是在这儿发现的他。我感到十分悲痛,蹲下身,看着父亲生前劳动过的地方。我的手漫无目的地挖着泥土时,碰到一块砖头。我把砖头翻出来,扔到一边。这时,跳入我眼帘的是一只被扭歪、砸坏、摔进松土里的塑料药瓶。

                  ⑩我手里拿着这瓶硝酸甘油片,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幕情景:父亲拼命想拧开这个瓶盖儿,但拧不开;他在绝望中,企图用砖头砸开这个塑料瓶。我感到极端痛苦,知道父亲至 死也没能拧开这个药瓶。因为药瓶盖上写着:“防止小孩拧开——按下去,左拧,拔。”目 不识丁的父亲看不懂这一切。

                  (11)尽管我知道这样做是完全不理智的,但我还是进城买了一支金笔和一本皮革包的袖珍字典。在向父亲遗体告别时,我把这两件东西放在他手里,这双曾经温暖、灵巧、能干, 但永远没学会写字的手。

              (1) 选文通过哪几件事来表现父亲“没学会写字”是“令人失望”的?请概括表述。


              (2) 选文第⑤段通过父亲的语言、动作,很好地反映了父亲的心理变化。请结合文段 作具体分析。


              (3) 如何理解选文第(11)段中“我”的“不理智”做法?


              (4) 纵观全文,说说作者在选文中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9.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释:本诗是天宝十二载( 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时所作。池州是皖南风景胜地,而风景名胜又大多集中在清溪和秋浦沿岸。

              (1)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2) 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清溪清我心”一句,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
              B.颔联意为“新安江哪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呢?
              C.颈联中诗人以“明镜”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
              D.尾联以“空悲”表示为自己的朋友远游他乡而悲切
            • 10.

              下列对《黄鹤楼》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
              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