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2.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3.

              对下面这首古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观沧海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这首诗是诗人北征乌桓胜利后,经过碣石山时所作,他策马扬鞭,登山观海,写下了这首壮丽诗篇。
              B.诗人把大海的壮阔生动地表现出来,让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C.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通篇以写实的手法展开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
              D.“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
            • 4.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5.

              下面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B.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三句,表达了词人渴望为国御敌立功,然而壮志难酬的悲伤愤恨之情。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末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这两句诗揭示了作者与征人思念家乡,却因未建功立业而无法回去的矛盾心理。

              D.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作者借助“海域”这一物象,来表现两岸相隔的断肠离情,从而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

            • 6.

              (三)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①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②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③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④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诗歌,说说诗人在诗中四次使用“定然”一词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④节中的画线句。
            • 7.

              上帝的背影

              如果没有那场意外,1996年只是一个平常的年份,与其他年份并没有区别。但是,人怎能预测命运呢?灾难之所以成为灾难,往往是因为猝不及防。

              1996年的下半年,父亲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被“中风”击倒了。于是,一向视金钱如粪土的父亲从此放下了他的清高,变成了一个令我们感到十分陌生的人。

              那年的除夕夜,父亲对我和哥哥说,他现在病了,不能挣钱了,以后每月的生活开支和医药费都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所以想让我们哥俩每月给他汇一些钱,多少不限。一旁的母亲赶忙打断父亲的话头,说哪有年三十问孩子要钱的,你还想让孩子过个安稳年不?父亲没有理会母亲,他只是一个劲地追问我们行不行。那时候,哥哥在常州做木工,收入不高;我也是刚工作没两年,标准的月光族。但我和哥哥能够体谅父亲的苦衷,还是爽快地答应了父亲的“无理要求”。

              这一说就是10年。10年间,哥哥从一个小木匠摇身变成了一个拥有50多人公司的法人。房子,有了,车子,也有了,自是风光无限。而我,由于单位不景气,一直处于吃不饱饿不死的尴尬境地。但我没有忘记当年对父亲许下的承诺,尽量按时给父亲寄钱。有时候,父亲催款电话碰巧被妻子接到,妻子就会急,说我们就差讨饭了,干吗还喋喋不休地跟我们要?说心里话,我能理解妻子:现在农村种地不用交税,每亩还有100元的补贴,再加上养的鸡、鸭、猪什么的,而大哥每月都是千儿八百地给父亲汇钱,老两口应该不缺钱的,可父亲还总是按时向我们催款。更令人无法理解的是,我们每次回去看他,父亲嘴上“乖孙女、乖孙女”地叫着女儿,却从不主动给女儿一分钱。

              2006年的春节,我们一家又聚到了一起。按惯例,父亲饭前都是要说两句新年祝词的。那天,父亲没有立即开讲,而是让母亲从卧室里取出一个用红布包着的铁盒来。那是一个当年父亲做大队会计时放单据用的盒子。我小时候见过,但不知道父亲这时候将它取出来是什么意思。

              父亲看看手里的盒子,看看哥嫂、侄儿和侄女,然后又看看我和妻子,最后他将目光定格在女儿的身上。许久,父亲才腾出左手在已经老花了的眼上抹了一把,说,你们都忙,一家人一年也难得聚一次,所以,我今天就把压在我心里10多年的心结跟你们交代一下。父亲停顿了一下,接着说,这10年来,家里变化不小,尤其是老大混得有模有样的,老二惨了点!听父亲这样说,我惭愧地低下了头,我知道父亲向来是对我寄予厚望的……

              说着,父亲从盒子里取出一个红色的小本来,说,这上面有75806元,其中有你们哥俩给的,也有我们老两口种地、养家禽赚的。10年前,我一直担心老大没考上大学,将来日子不好过,就想出了让你们每月给我汇款的笨法子,没想到……没想到老大现在什么都有了,而老二空有一肚子墨水。唉!老二毁就毁在为人太老实,太善良,如果不是……算了,不说了,那都已经过去了(我知道父亲指的是数年前我被一个朋友骗了十几万的事)。

              父亲又说,这两年来,老二仅靠单位的那点工资和可怜的稿费生活,日子过得很紧巴,但他还是一次不落地给我汇款,难得一片孝心!现在,跟你们哥俩差不多大的亲戚朋友,大小都有了房子,只有老二还没有。所以,我考虑再三,决定将这笔钱交给老二,让老二回去也买一套,这样,我走之前也就可以闭上眼了!你们看,我的乖孙女都10岁了,总不能让她跟着你们流浪一辈子吧?说着,父亲又看了一眼哥嫂:“你们什么意见?”哥嫂自是没话。

              饭毕,哥哥和我一起来到父亲的房间。我们毕恭毕敬地跪下给父母敬完茶后,哥哥紧紧地握着父亲的双手,说:“这些年来,我对老二关心不够,我这个当老大的做得不好,我检讨。您给的这点钱买房是肯定不够的,这样吧,剩下的,我来!”

              这时,母亲流下了眼泪,父亲的眼圈也红了,而我,也是在那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有人说,上帝不能亲自到每家,于是就创造了母亲。而我以为,上帝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创造了母亲,更在于他在创造母亲之前创造了父亲。因为当我看到父亲转身偷偷擦泪的时候,我分明觉得,那就是上帝的背影。(选自《青年文摘》2016•12•12)

              (1) 文章的开头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2) 从文章中哪些细节可以看出父亲并没有真的“中风”?父亲装“中风”的目的是什么? (3) “许久,父亲才腾出左手在已经老花了的眼上抹了一把。”结合前后文语境,说说“抹”字包涵的蕴味。 (4) 文中的母亲和妻子对推动本文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5) 亲爱的读者,你的家庭里也有“上帝的背影”吗?请结合你家庭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家里的“上帝的背影”。
            • 8.

              背 影

              ①那年我才九岁,在村小上三年级。村小条件简陋,有的只是粗糙的桌椅、布满伤疤的黑板,以及永远关不牢的窗户。供电也极不正常,这就使得那盏六十瓦的白炽灯泡常常很长时间地不能尽职。那时的孩子倒也懂事,知道上课的时候该规规矩矩地坐着听讲,偶尔的乐趣,便是能够从高过头顶的狭窄的窗户里瞥见一角蓝蓝的天空了。

              ②教我们数学的老师姓徐,是个有二十余年教龄的老教师。由于劳累的缘故,他的背过早地驼了,而且患了病,看上去苍老而干瘪。那是期中考试的前夕,徐老师正上着课,电又停了,教室里一片昏暗。他看了看天,吩咐将凳子搬到室外去。

              ③天边红彤彤的一片,绚丽的晚霞染红了半边天空,徐老师将一块小黑板支在课桌上,让我们依照在教室的顺序坐好,便开始讲述未完的课程。

              ④过了一会儿,他背转身板书。抬起手臂的刹那,夕阳在他身上碎成了零星的光斑。套在老蓝色中山装里的干瘪的身子似乎不再那么刺目,而他佝偻的腰部更弯了,突露出高高颧骨的头部几乎与肩相平,杂乱的白发被深秋的风吹得根根直立起来。他埋着头列算式,忽然的我便有一些错觉,不知是他融进了黑板中,还是黑板融化了他。这四周的一切是那么宁静而美丽。

              ⑤倏地,他弯下腰去,喉咙口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旋即一大堆沉闷的咳嗽接二连三地从他的喉咙口钻出来,由于不能尽情地咳嗽,他的身体颤动不已,我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他用手撑住涌上前的同学的肩膀,不住地喘着气,恍若用旧了的风箱一般。我们没办法看到他的表情,因为他竭力不让我们走到他面前。良久,他才平静下来,努力挺直了腰,回转身来。就在他回转身的瞬间,天骤然沉了下去,仿佛燃尽的油灯,火花很亮丽地闪耀一下,我们接着便哭了。他用力地一挥手,用滞重而嘶哑的声音宣布:“今天就讲到这儿吧,放学了!”可是,当他那被搀扶着的蹒跚的背影从我的视线里消失时,我依旧没能适应眼前的灰色。

                ⑥我那时一直不明白徐老师为何这般拼命。他只不过是一个民办教师,而且憔悴得厉害。他有几十个理由可以申请休假,甚至辞职。那几十元的工资根本不值得他这样。等我真正懂了的时候,我已经走进了一所师范学校。

              ⑦一个暧融融的春日的下午,我静静坐在花园的一座亭子里。几对燕子在不远处追逐嬉戏, 大朵大朵的月季迎着风绚丽地摇曳。这时同乡捎来了一个消息:徐老师死了,因为肺癌。

              ⑧很久以前那个绚丽而又惨淡的黄昏骤然走进了我的视线,那大片大片吞噬晚霞的黑烟,那 苍老而倔强的背影,仿佛都用犀利的眼光牢牢地盯住我。我的泪很快地滴下来,打湿了摊在膝头的语文课本。

              (1) 文段①中“这就使得那盏……”的“这”指代什么?

                                                                                               

              (2) 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一文,“背影”是作为文章的线索,本文的“背影”是不是文章线索?为什么?

                                                                                                

              (3) 文段④中划线的句子的含义是:                                                           

                                                                                          

              (4) 文段⑤中“天骤然沉了下去,仿佛燃尽的油灯,火花很亮丽地闪耀了一下,接着便灭了。”这段话的含义是什么?

                                                                                                 

                                                                                                    

              (5) 本文写“背影”与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表现的中心相同吗?试作比较。
            • 9.

              读书的“功利”是读厚人生

              曾瑜华

              ①关于读书,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小父母激励我们学习的逻辑便是:好好读书,长大后才能扔掉锄头,去当“大官”。这大概是中国几千年来“学而优则仕”的延续吧。有人说,这是一种读书的“功利”思想,但这种“功利”思想激励着无数的学子悬梁刺股,也成就了国家无数的人才。

              ②与之相对,近年来又泛滥起来另一种“功利”的说法,那就是读书无用论。在一些人看来,今天的书早已不再有“黄金屋”和“颜如玉”。有的农村父母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认得几个字就算了,读大学有什么用?挣的钱还不如打工的。

              ③一切的喧嚣和苦恼,都围绕着读书的“功利”。我们不免也会偶尔想起这个“功利”的话题:读书有用吗?然而,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这个命题的答案也是多元的,不妨从多重维度去理解。

              ④读书当然可以是不功利的,我们在很多时候都很容易达成这种共识。读书本应该只是作为扩大自身知识面、提升自身能力和素养、陶冶情操、坚定理想信念的一种途径,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我们将读书打上功利的烙印,将读书作为“进身之阶”,那么读书就会成为一件无趣而且低俗的事情。

              ⑤然而,读书也可以是“功利”的——这里所说的“功利”,指的是要会读书,要有方向地去读书、读好书。我们所从事的工作,都是与时俱进的工作,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瓶颈,应该成为我们读书的指向和动力。通过读书,熟练掌握业务知识,开阔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如果说这也是一种“功利”的话,值得提倡。

              ⑥还有一种读书的“功利”叫做提升修养。俄国作家冈察洛夫说:看书和学习是思想的经常营养,是思想的无穷发展。通过学习,可以远离低级趣味,提升道德境界,获得高尚情操。读书的“功利”就在于要多去读那些提升自身品位、给人启发的书。

              ⑦这里我们所说的读书,也不仅仅是书籍。人生何处没有“书”?人生本身就是一本大部头的“书”。只要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总有学不完的东西,总能发现可以学习的“书”,活到老,学到老。如果非要赋予读书以某种“功利”的话,我们读书最大的“功利”,或许可以归结为:读书可以让你成为更好的、有意义的存在。

              (选自2016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关于读书,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2)第③段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第⑥段引用冈察洛夫的话有什么用意?

              (4)文中所说的“读书的‘功利’”指的是什么?


              我与母亲之间的争吵

              韩冬红

              ①多年来,母亲但凡有丁点的不快,一准拿“回老家”要挟我。这一回,母亲想不到,我不但答应送她回去,还二话不说叫来了车。

              ②这次争吵缘于母亲偷偷擦地。母亲在我家居住,每天出门前,我拍着她的肩膀,以诙谐幽默的口气,告诉她不可以擦地,不可以做任何家务,不然摔倒了自己受罪。母亲口头答应,往往,我前脚走,她后脚行动起来。那一次,母亲跪着擦地,被我爱人逮个正着。娘,不是对您说了,不能擦地,万一摔倒了,家里没人,咋办?母亲一听,把抹布狠狠一甩,坐在沙发上,然后速度极快地用枣树皮样的老手捂住脸,孩子般哭起来。边哭边说,“谁也别想赶我走,我死也死在这里。”

              ③我急忙去宽慰母亲,不料她话锋一转,非说我的房子是她出钱买下的房基地不可。房子住了十几年,还第一次听母亲这么说,感觉可笑的同时,我有些愠怒,单位分的没有假!

              ④母亲这一哭,哭得我束手无策,哭得我如利刃挖心。我最怕母亲的眼泪。我知道,如果此刻向母亲道歉,说我错了,母亲会破涕为笑。我偏偏没有,反而说,好,我马上叫您孙子开车来。

              ⑤母亲一听,骂我没良心,说早知道我如此不孝,当年就改嫁了。临走,还丢下一句狠话,再也不登你家门。

              ⑥多年来,爱人总是把第一碗饭端到母亲跟前,买来的零食在桌子上堆成山。为了让母亲睡得踏实,有腰疼的他还睡翻不过来身的行军床。我推掉朋友的饭局、谢绝好友的相邀,乖乖地守在母亲身边,恪守着“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谁知,到头来,我们的孝心,被母亲一笔勾销。眼前的这个老妪,除去指责人外,还像泼妇一样无理取闹。

              ⑦要知道母亲一辈子手松、即使在吃饭很成问题的年代,也经常把好不容易换来的米面施舍于人。很小的时候,清河一带有妇女儿童到我们村子乞讨,母亲不仅拿出我们吃的棒子面、小豆腐窝头给她们,还让她们和我们同桌就餐。这些人身上携带着难闻的气味,母亲视而不见,晚上拿出大哥准备结婚用的新被褥给她们盖。整个冬天,从里屋传来的搔痒声,搅得我整夜睡不踏实。临近过年,母亲把家里不多的白面送予她们,我的碗中从此是跟水没区别的稀汤。再看她们盖过的被子,被里上到处是或鲜红或陈旧的星星血渍。那时母亲眼睛眨也不眨,似乎被子粮食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用不着心疼。

              ⑧我不满地牢骚几句,被母亲听见,竟与我争吵。

              ⑨如今,母亲真的是老了,做事总是出尔反尔。

              ⑩几个月后,母亲打过好几个电话,说是想我,无论如何让我周末回老家一趟。我嘴上没说,心里还生她气,推说工作忙,有时间再说。她又不满地跟我吵了几句。

              ⑪回老家接母亲时,一见面大嫂就劝我,不要跟母亲一般见识,她糊涂了。我惨然一笑,说,没事,我是她身上掉下来的肉,别说要房子,要命也给。大嫂说,您看咱娘,是真糊涂了,那天一脸严肃地把我叫跟前,说给我跟你大哥争了半天房子,也没争下来。最后,咱娘还给我说了声对不起。

              ⑫我的泪水冲出眼眶。想起一个公益广告:表情痴呆的父亲,在大庭广众之下,把盘子里的好吃的往衣兜内装,还说儿子爱吃。母亲简直是那个父亲的翻版。三姐去世十余年,剩下我们兄妹五人,属大哥大嫂日子艰难。母亲无非是想帮大哥一把罢了。

              ⑬那一刻,我对母亲的怨恨顿时释然。

              ⑭“嗷嗷林鸟,受哺于子”,“马驰未觉西南远,鸟哺何辞日夜飞”,都是说乌鸦由母鸟养大,在母鸟衰老不能觅食时,小乌鸦便衔食喂母鸟,以为回报。我羞愧,没有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反而总与她发生争吵。

              (选自《今日文摘》2016年第8期)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写母亲“无理取闹”的三件事。

              (6)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第②段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母亲一听,把抹布狠狠一甩,坐在沙发上,然后速度极快地用枣树皮样的老手捂住脸,孩子般哭起来。

              (7)第⑦段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何作用?

              (8)人常常在自省中走向高尚,你认为文中“我”是怎样的人?

              (9)本文标题有什么作用?

              (10)分析结尾段的作用。

            • 10.

              蔷薇几度花

              ⑴喜欢那丛蔷薇。

                ⑵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爬着。我把它当做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这个时节,花开了。起先只是不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⑶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⑷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青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⑸可不是么!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⑹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的人买的是记忆,有的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⑺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待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⑻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 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⑼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是五十多年。他是天生的残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手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因喜欢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⑽“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⑾“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⑿“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⒀“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⒁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证,还真没拍过照片呢。”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笑了。又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吧。

              (1) 第⑨段的记叙顺序是                  。 (2) 第⑥段中“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

               “记忆”指                               

               “稀奇”指                             

              (3) 结合上下文,理解划线句子的含义。

               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

              (4) 文中的“我”对挑糖担老人是怎样评价的? (5) “蔷薇”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 (6) 作者认为,人生最好的状态是“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而有人认为“努力,拼搏,追求”才是人生的最好状态,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