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2.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3.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①月夜忆舍弟:本诗为乾元二年(759)诗人在边陲秦州(今甘肃天水)所作。②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鼓声响起后,即开始宵禁,非令不准出行。

            • 4.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5.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6.

                青城山下忆大千

              曹积三

              ①胡立是张大千的入室弟子,且是得意门生。我喜丹青,更慕丹青手,便特意去青城山下拜访他。

              ②先生伴山而居,环境很是清幽,有竹,有兰,草木葳蕤;淡湿而清新的空气漫延其间。室内陈设挺简洁,墙上只挂着一幅张大千的立轴山水,透出主人对老师的思念与景仰之情。

              ③先生已沏好茶等着我们。当我接过茶盏,一股清雅的香气,悠然飘来。他说,这是青城山的“洞天贡茶”。呷一口,满嘴生香。青城有茶甲天下,此话不谬。遥想当年,张大千拒当汉奸,不受日寇伪职,化装逃出北平后,独独选了青城山,隐居上清宫,足见其慧眼。

              ④“是的哦,大千师太喜欢青城山喽!”胡先生话音朗朗,“这儿哦,是他心中的乐园。”

              ⑤随他的话语,一个痴情于大自然的画圣浮现眼前。

              ⑥每日里,张大千除了手捧书卷、挥洒丹青,便置身于山野之中,拜望千峰万仞,细品草木百花。他听流泉、看飞鸟、拂野竹、望云海……乐此不疲。他常常伫立于老松之下,盼顾远峰近岚,久不言声。眉间挂风去,指尖捻画来。雨后的夜晚,竟身披薄衫,举步登高,手捋长须,瞧那秋月透过丫桠撒下的清辉,与艳阳高照时的婆娑树影有何不同。

              ⑦“大千师常说,人间有两部书,一部是有字的,系前人所写;另一部,则是无字的,为自然造化。两部书都要读好,方能成器。一定要画自己最熟悉的东西,而且,要用心去画,才能如登山一样,一步一层天。”

              ⑧忆起老师的教诲,胡立感慨系之:“这些至理名言,影响我的一生。”

              ⑨“我算得上是个专情的人,一生苦心孤诣,只画都江堰和青城山,画了大约一千幅。”他说着,眼里泛着泪光,“都江堰,是爹娘生我养我的地方;青城山,是拜师之处,是识得再生父母之地。这里的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如同我的血和肉。”

              ⑩说罢,他展纸,挥毫,为我画了一幅《秀水都江堰》。

              ⑪“大千师云游在外,也非常想念四川老家。可惜,他未能回得来。”胡立的话音里,有无限的遗憾。

              ⑫思乡,是张大千晚年的心结,他曾写道:

              海角天涯鬓已霜,挥毫蘸泪写沧桑。

              五洲行遍犹寻胜,万里归迟总恋乡。

              ⑬读了,有谁能不为之动情呢?胡立告诉我,大千师曾托人几经辗转将一幅画作从台湾送回四川,表达他的思乡之情。为防不测,题款的印章,是夜里,摸着黑,钤上去的,所以,章子上下颠倒了。见到那带着老师体温的猩红印章,他如何忍得了泪水……

              ⑭胡立先生为了款待我这位远方的客人,特意包了饺子。更让我惊奇的是,那醇香的米酒、可口的泡菜、独具风味的“老腊肉”,都是他的手艺,而那滋味鲜美的小菜,竟也是用他亲自挖来的竹笋烧制的。

              ⑮他一面为我斟酒,一面说:“大千师在青城山时,经常带着我去采蘑菇、找野菜、挖竹笋……而且,他乐得上灶,炒的青菜,碧绿如鲜;他做的狮子头和粉蒸牛肉,与众不同,尝过的人无不称赞。”

              ⑯胡立仿佛又回到了在大千师身旁的岁月,脸上洋溢着激情:“有一天,刚送走来吃饭的客人,大千师对我说,做饭烧菜岂可小觑,这也是艺术。烧不好菜,难成一个懂得滋味的好画家。所以,从那时起,我就暗暗地跟着他学厨艺。”

               ⑰“你知道大千师是怎么评价自己的厨艺和画艺吗?大千师说,‘我的画与菜相比,菜,当然在上。’”我听了,吃惊不小。

              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


            • 7.

              春 日

                                                                    [宋]晁冲之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

                                                         注①阴阴:草木阴阴。②趁:追逐。

               

              (1) 这首诗通过描绘______、细雨翻萍、______的春日景象,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画面。

               

              (2) 诗的三、四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8.

              回顾课本“饮酒(其五)”回答下列问题


              (1) 

              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几句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3) 

              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4) 

              诗歌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脱俗,是因为“                   ”。

              (5)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6) 

              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 9.

              回顾课本知识“春望”回答下列各题


              (1) 诗中点明时间和地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
              (3) 根据下文,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包含的思想感情。
              (4) 《春望》抒发了诗人            ,           的痛苦心情。
              (5) “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_______________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6) “溅”“惊”是使动用法,意思是                 _________颔联移情于花鸟,在景中寄予无限的伤感之情。
              (7) 颈联真切的表达了战乱中人                     ,                 的心情。它能引起人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连三月”写_________________;“抵万金”言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搔”通过_____________写出了诗人无法排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9) 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______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________,_________,写到__________。
              (10) 

              国:古义:_________,诗中指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诗中指_________。

              抵(dǐ):__________。

              浑(hún):___________。

              胜:_________。

              (11) 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 10.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 词语积累:

              摧:______________。

              甲光:_______________。甲,指 ____________ 。

              金鳞开:___________。金:                        。

              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临:____________。

              霜重鼓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声不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玉龙:_______________ 

              君:____________。

              (2) 本诗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790~816),________著名诗人,史称为“_____________ ”,汉族,河南福昌人。字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称唐代“三李”。李贺是中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3) 首联写景又写事:第一句运用_______和比喻,渲染______________, 一个“压”字,把敌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第二句写_________________,借日光显示_________________。颔联从听觉和_________两方面渲染__________________。颈联写____________的场面。尾联引用写出将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临易水”既表明_______________,又暗示_______________。接着描写_______________: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5)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在________,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__________,表现悲壮鏖战场面;一个在_________,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这首诗有鲜明的色彩,如_____、_____和_________,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________、________、 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6)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战国时_______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他慷慨而歌: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