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 词的上片描写军旅生活,开头两句就把特写镜头定在___之中,三至五句所写的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这些都是非常_____的事情。

              (2) 从抒情方式和内容上赏析“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 2.

              日常英雄

              杨照

              ①  今天在公园里,你对着夕阳荡秋千时,旁边篮球场上的热闹活动很自然地吸引了我的眼光。

              ②我看到角落的篮架下,来了一群小孩,应该是初中生吧,他们的动作还很稚嫩,几个人聚在一起,没什么章法地抢球、投篮。很快地,他们之间又分出程度来。有的可以模仿运球上篮的动作,有的可以跳投,有的却只能站在定点朝篮筐抛射。最糟的是一个穿深蓝短裤的男孩,他投篮不准,传球会偏歪,而且不会接球。

                  ③因为他怕球。球朝他的方向去,他就本能地躲。他愈躲,愈不懂得用手挡球接球,就愈是容易被球打中,于是就愈怕球。

                  ④看他打球,是种折磨。他那么怕,那么笨拙,偏偏就又老是被球打到,现出更笨拙的狼狈模样。距离太远了,我听不清楚他们说话,不过我判断其他男孩开始取笑这个蓝短裤,初中男生会说的取笑的话,一定很难听。

                  ⑤也不能怪这些男孩,我自己知道,跟这样怕球、不能接球的人一起打球,真是折磨。我想,唯一解决的办法,是那个蓝短裤自己知难而退,别跟大家搅和了吧!然而,或许是不愿孤零零一个人被隔在场外吧,蓝短裤坚持在场里跑来跑去,人家在打篮球,他却比较像在玩躲避球。

                  ⑥一阵子之后,其中一位黄上衣的男孩抓住蓝短裤,把他拖到旁边,拿起另一颗球,开始教蓝短裤如何接球。黄上衣先站得很近,轻轻传球,一次又一次,然后慢慢站得远些,再轮流用反弹球和空中飞球丢给蓝短裤。我很惊讶,这个黄上衣男孩可以那么有耐心。我盯着黄上衣看,我更惊讶了。因为他的表情,蓝短裤没接到球时,他没有一点嘲笑,没有一点“怎么连这样也接不到”的责备,而当蓝短裤意外接好难接的球,黄上衣也不会特别称赞鼓励他。黄上衣就那样一次一次理所当然地传球。

                  ⑦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我看着自信在蓝短裤的动作上、表情上建立起来了。他不再觉得接球那么难,但我相信他也没有觉得接球那么容易,而是他感受到如果他要、如果他努力,他就可以接到球。是他自己的选择,他自己的行为,决定了能不能接到球。

                  ⑧我很感动。那个黄上衣男孩竟然如此自然地做到了许多老师做不到的事。他没有教蓝短裤怎么接球,他只是让蓝短裤相信自己:接不接到球,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也是自己可以负责的。

              ⑨你从秋千下来时,蓝短裤和黄上衣已经回到球场上了。黄上衣连续投了几个球都没进,还有一次传球出界,然而我却觉得我在看一个英雄,一个日常英雄。

              (1)通读文章,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一群孩子到公园的篮球场上打篮球——    ①     ——黄衣男孩把蓝短裤男孩带到一边练习接球——       ②         ——蓝短裤和黄上衣回到队伍中继续打球。

              (2)第⑥段划线句中“轻轻”和“慢慢”在表达上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黄上衣先站得很近,轻轻传球,一次又一次,然后慢慢站得远些,再轮流用反弹球和空中飞球丢给蓝短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⑨段划线句“黄上衣连续投了几个球都没进,还有一次传球出界,然而我却觉得我在看一个英雄,一个日常英雄”,在“我”的心目中黄上衣为什么是“一个英雄,一个日常英雄”?结合原文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记叙文《坐在艾烟里的母亲》,完成下列小题

              出差正好路过老家,虽然已是晚上八点多了,我还是想来个“突然袭击”,回家看一眼母亲。

              一起出来的同事把我送到村口,然后自己留在车里说:“回来一次不容易,跟老妈妈多待一会,我睡在车里等你。”我感激地向他点了点头,然后朝村里走去。

              借着月光,我摸索着到了自家的屋前。可刚到门口,便闻到一股呛人的烟味,我赶紧敲门,但却无人应答。

              “不会是家里失火了吧?”我连忙扒开门缝,眯上一只眼,朝里面看——屋内,灯光昏暗,而且有一股很浓的烟雾。再仔细一看,浓烟之中竟然坐着一个在打盹的人,正是母亲。在她的腿下面,放着一大堆“半燃半灭”的枯枝叶。

              我一边使劲地摇晃着门,一边大声叫着“妈,妈……”母亲这才猛地惊醒了过来,连忙给我开门。

              对于我的突然到来,母亲既惊又喜,“我,我,我在用艾叶熏腿……”母亲有些慌张地回应道。

              “腿上的关节痛又犯了?”我忙问道,“去年寄给您的进口止痛膏药,您不是说贴过很管用,腿早就不疼了吗?”

              “是管用,但天一冷不贴就又痛了。”母亲吞吞吐吐地说,“我舍不得贴,多贵呀,十多元钱一张。用艾叶熏一下,也能止痛的。”

              我听后生气地问:“有什么舍不得的?贴完,我再帮您买。再说,您要是真想用艾叶灸,那也得去中药店里买制作好的艾条卷呀,哪能自己烧这么一大堆艾叶。”

              “药店里的艾条得花钱买。”母亲反驳道,“钱得省着用。”

              “钱重要,还是命重要?”我气愤地说,“这浓烟对身体有伤害不说,倘若失火了,可怎么办?”

              “不会的……”母亲虽然嘴上不服输,但能看出来她已经认识到自己做法的不妥。

              艾叶枝是母亲在端午时从山上砍回来,然后晒干,以便在冬季关节痛时,点燃焚熏的……

              清理完艾叶枝后,我来到村口,告诉同事让他先回去,并帮我请个假,“今晚我要住在老家,明天带母亲去医院……”

              如果这次不是来了个“突然袭击”回家,我是怎么也不会知道母亲居然用这种方式来给自己治关节痛,她一直都在电话里骗我说,腿已经不痛了,让我安心工作……

              一生勤俭节约,只为能把儿女们培养成人、成才,可等孩子们成才,远走高飞后,她还只愿待在乡下,并依然独自过着勤俭节约的生活,不愿让儿女们为她多花一分钱,为此甚至不怕坐在半燃半灭的枯枝叶中,任呛人的烟雾一点点侵蚀自己日益苍老的身体。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3) 文章朴素的语言里情感丰富。请品味下面句中加线词语所蕴含的情感。

              (1)对于我的突然到来,母亲既惊又喜,“我,我,我在用艾叶熏腿……”母亲有些慌张地回应道。

              (2)“钱重要,还是命重要?”我气愤地说。

              (4) 假如把文题改为“说谎的母亲”好不好?为什么?

              (5) 有读者认为,在文章结尾处加上一个精炼的语段,才能把文章表达得更全面。如果你来加,你会写点什么?(不超过30个字)

            • 4.

              淮中晚泊犊头

              宋 ·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注释】
              ⑴淮:淮河。犊头:淮河边的一个地名。犊头镇,在今江苏淮阴县境内。
              ⑵春阴:春天的阴云。垂野,春天的阴云笼罩原野。
              ⑶幽花:有幽香的花。
              ⑷古祠:古旧的祠堂。
              ⑸满川:满河。
              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小诗题为“晚泊犊头”,内容却从日间行船写起,后两句才是停滞不前,泊船过夜的情景。
              B.首二句在春天日暮沉沉的暗绿的背景上,突出描绘了耀眼而幽香的花树,富有象征意义。
              C.后二句在泊舟古祠,在满川风雨中独看涨潮的即景描写中,寄寓了诗人对官场风雨不定、阴晴难测的状况,镇定自若、处之夷然的心态,而在平和心境的暗示中,又显露了内心深处的愤激不平。
              D.全诗色彩明暗、景物动静对照强烈,抒情气氛极其浓郁,感情借景物言之,尤觉直接而豪放。
            • 5.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唐·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注释】①云阳:县名,县治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北。韩绅:《全唐诗》注:“一作韩升卿。”韩愈的四叔名绅卿,与司空曙同时,曾在泾阳任县令,可能即为此人。宿别:同宿后又分别。②江海:指上次的分别地,也可理解为泛指江海天涯,相隔遥远。③几度:几次,此处犹言几年。④乍:骤,突然。翻:反而。⑤年:年时光景。⑥离杯:饯别之酒。杯:酒杯,此代指酒。共传:互相举杯。

              (1)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2)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故人江海别”,是说相距之远;“几度隔山川”,是说离别之频繁,江海山川,怅望无极,几度分袂,情何以堪!
              B.人到情极处,往往以假为真,以真作假,“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正说明了上次别后的相思心切和此次相会不易.
              C.“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中的“孤灯.寒雨.浮烟.湿竹”景象渲染久别重逢的欢快气氛.
              D.“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两句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 6.

              那个春天,很暖

              章月珍

              女儿一岁时,婆婆得了精神疾病,生活基本上能够自理,自己每天买菜做饭洗衣服,只是一到傍晚,就会出现幻觉,常常会无缘无故地把家里的东西扔掉。记得有一次女儿感冒,婆婆竟然把感冒药全部扔到了池塘里,还振振有词说那些都是毒药。说着说着,婆婆害怕地哭了。女儿在一边也哭个不停。我看着两个泪人,也忍不住哭了。

              那个冬天,很冷……

              女儿五岁那年,有一天她(     )地对我说:“妈妈,我可不可以换掉我奶奶呀?我要让惜愉的奶奶做我的奶奶!”我说为什么呀?她说:“我的奶奶一点都不好!从来没有疼爱过我!但是惜愉的奶奶对惜愉可好了,每天来幼儿园接惜愉回家,回到家还给他做好多好吃的,冬天灌好热水袋给惜愉捂手,夏天拿着扇子不停地给惜愉赶蚊子。”我把女儿搂在怀里:“这世上每一个做奶奶的都会疼爱自己的孙女。奶奶之所以没有好好疼爱你照顾你,那是因为她病了。从你出生的那天起,她注定是你一辈子的奶奶,这个谁也无法代替的。”女儿(     )地低下了头。

              女儿七岁时,上小学一年级。有一天,她回家狠狠地把书包扔在桌上,(    )地说:“我有这么个奶奶真是倒霉死了!害得我天天被同学们嘲笑,抬不起头来!”我问怎么了?她说:“奶奶每天去菜市场买菜,每天都经过我们学校。你说她可笑不可笑,冬天扇扇子,夏天戴个绒线帽,同学们都说她是疯婆子!”我气得把女儿的书包扔在地上,恶狠狠地说:“别人可以看不起你奶奶,可以嘲笑她,歧视她,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是她最亲的人,你的身上流着她的血!你要想同学们尊重你奶奶,首先要做到自己尊重你奶奶!不管奶奶变成什么样子,她永远是你要去敬重的人!”女儿第一次看到我如此情绪激动,不停地说:“妈妈,我错了。”

              女儿九岁 那年,有一天我送她去学校。远远地看见在学校门口有三个小男孩子正将香蕉皮扔向婆婆,我刚想制止,却见女儿用力挣脱我的手,飞一般地跑过去,用小小的身体护着她奶奶,大声地喊着:“不许你们欺负我奶奶!”三个男孩愣住了,呆立在那里。我走过去,轻声对他们说:“我不跟你们讲大道理。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每个人也都会有生病的时候,想想看是不是?”三个男愣了一会儿,孩默默地走到我女儿面前说:“我们再也不欺负你奶奶了。”

              女儿十一岁那年,院子里开满了鲜花。她让奶奶手持一根木棍,木棍的一头系着一根漂亮的红丝线,红丝线在风中轻盈地飘着。女儿说她在和奶奶钓蝴蝶。我问,没有钩怎么能钓得着蝴蝶呢?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看着她们祖孙俩灿烂的笑容,我也笑了。

              那个春天,很暖……

              (1) 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那个冬天,很冷……

              答:                                                                                                                                                       

              (2) 文中的“我”既是儿媳,又是母亲,分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3) “女儿”的经历给你带来哪些关于“成长”的思考,请结合原文,写出两点启示。

              答:                                                                                                                                                           

            • 7.

              母亲的百度

              ①小时候,遇到什么不知道的事情,他就去问父亲。但父亲很少回答他,让他自己去翻《十万个为什么》。他知道父亲是想培养他的求知欲,以及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他懒得去翻书,都是去问母亲。

              ②“妈妈,小蝌蚪为什么会变成青蛙呀?”“妈妈,议论文怎么写啊,我觉得好难写啊……”

              ③一直到大学,生活中碰到什么问题,他都会习惯性地打电话问母亲,觉得她什么都懂、什么都知道,简直就是一部百科全书。

              ④工作后不久,他交往了一个喜欢的女孩。女孩喜欢吃红烧肉,他便兴冲冲地说要给她做,可这道菜他从来没做过呀。他突然想起,红烧肉不正是母亲最擅长的菜之一吗?他便给母亲打了电话。母亲在那头听他说想做红烧肉,扑哧笑了,然后一步步细致地指导他做出了一份香喷喷的红烧肉。女孩尝了一块,开心地竖起了大拇指。

              ⑤有一次他打电话问母亲怎么挑选蜂蜜,她在那头详细地讲解了很多有关蜂蜜的知识。挂了电话,同事笑了,他疑惑地问怎么了。同事指着电脑说,以后有事你问百度呀,多方便。他想了想,也对。在这样一个“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的网络时代,有什么不知道的,于是从此以后,他都问百度了。轻轻敲击键盘和鼠标,答案便出来了,方便快捷。

              ⑥后来有一次回家,母亲在厨房忙着做饭,他在客厅看电视。茶几上一本黑色的笔记本闯入眼帘。他拿起来看,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很多东西,是母亲的字迹,写的都是各种生活常识,其中一些还用红笔圈了起来。他问父亲这是什么?父亲说:“你妈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把书上、电视上看到的各种知识抄下来,还专门归了类,没事的时候就读啊记啊,为的只是在你碰到问题问她的时候,能够准确快速地给你答案。每次回答上你的问题,你妈都会很开心。”他仔细一读,被红笔圈起来的,都是以前问过母亲的。笔记本捧在手里,沉沉的,就像一部微型的“百度百科”。

              ⑦父亲说:“工作以后,你打电话回家的次数没以前多了,问你妈的东西也少了,但这个习惯,她一直保持了下来。”

              ⑧他有些羞愧,垂下头来,心里感慨万千。看着笔记本上密密匝匝的字,他似乎看到了母亲带着老花镜,埋着头,微笑着往上面抄写东西的情景。这么一本厚厚的的笔记本,要用多少的时间和爱,才能把它一页页写满……想到这,他的心中涌起一阵暖流,眼睛也一下湿润了。

              ⑨过了一会儿,他似乎想到了什么。他吐了口气,放下笔记本,起身走进厨房。母亲正在切豆腐。他走了过去,微笑着说:“妈,我想吃麻婆豆腐,你教我做好吗?”

              (1) 题目“母亲的百度”有何含义?好在哪里?
              (2) 文中有两处写父亲的文字可否删去?为什么?(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3) 请概括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4) 联系上下文,谈谈“他有些羞愧,垂下头来,心里感慨万千”一句中“他”因何羞愧?
              (5) 文章结尾处写“他似乎想到了什么”。请结合全文及现实生活说说“他”此刻想到了什么?

                 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 8.

              寒食寄郑起侍郎

              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宋太祖代周称帝之初,同在周朝任职的杨徽之与郑起都被贬到边远地方做小官。

              (1)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传统习俗:清明时节,出门踏青;出游归来,折柳插于门上。
              B.颔联两旬写景:这日天空飘着蒙蒙细雨,竹林笼罩在烟雨迷蒙之中。
              C.颈联描写天气寒冷,没有钱买好酒,所以不能让诗人喝醉。登上高楼只见天高地迥,思乡念友更容易让人伤心。
              D.尾联浓浓的离愁别绪又使诗人回想起了千里之外的故乡。抬头回望故乡,有谁可以倾听自己那深重的离愁别绪呢?
            • 9.

              童年的馒头    

              ①如今的幸福生活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
                ②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上小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趁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
                ③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④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开完会,我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⑤回家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子咕咕地叫着。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一个。三两口下肚,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 又走了一段路,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
                ⑥干脆,把娘那一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了。娘平时不是把麦耙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耙呀!
                ⑦当我回到家里,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
                ⑧我不知道自己怎么进了门,怎样躲过妹妹的眼神。妈妈笑笑,没吭声。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来了吗?你看我们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来了。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家来,你看!”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⑨二丫娘看着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⑩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拿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妹妹大口大口地咬着馒头,我却哇的一声哭了。后来,我发现,就是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1) 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 文中哪些地方表明当时家境贫穷?
              (3) 请根据语境解释第⑤段中句子中加横线词。
                    又走了一段路,口水和肚子 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 
              (4) “我”吃着娘蒸的大馒头,为什么哇的一声哭了?
              (5) 阅读全文,“我”的心里经过了哪些历程?
            • 10.

              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
              B.颔联两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也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态和青春的朝气蓬勃。
              C.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暗示了故乡人的深情厚谊。
              D.全诗情景交融,想象奇特,显露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浪漫的情怀。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