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那个春天,很暖

              章月珍

              ①女儿一岁时,婆婆得了精神疾病,生活基本上能够自理,自己每天买菜做饭洗衣服,只是一到傍晚,就会出现幻觉,常常会无缘无故地把家里的东西扔掉。记得有一次女儿感冒,婆婆竟然把感冒药全部扔到了池塘里,还振振有词说那些都是毒药。说着说着,婆婆害怕地哭了。女儿在一边也哭个不停。我看着两个泪人,也忍不住哭了。

              那个冬天,很冷……

              ③女儿五岁那年,有一天她(     )地对我说:“妈妈,我可不可以换掉我奶奶呀?我要让惜愉的奶奶做我的奶奶!”我说为什么呀?她说:“我的奶奶一点都不好!从来没有疼爱过我!但是惜愉的奶奶对惜愉可好了,每天来幼儿园接惜愉回家,回到家还给他做好多好吃的,冬天灌好热水袋给惜愉捂手,夏天拿着扇子不停地给惜愉赶蚊子。”我把女儿搂在怀里:“这世上每一个做奶奶的都会疼爱自己的孙女。奶奶之所以没有好好疼爱你照顾你,那是因为她病了。从你出生的那天起,她注定是你一辈子的奶奶,这个谁也无法代替的。”女儿(     )地低下了头。

              ④女儿七岁时,上小学一年级。有一天,她回家狠狠地把书包扔在桌上,(    )地说:“我有这么个奶奶真是倒霉死了!害得我天天被同学们嘲笑,抬不起头来!”我问怎么了?她说:“奶奶每天去菜市场买菜,每天都经过我们学校。你说她可笑不可笑,冬天扇扇子,夏天戴个绒线帽,同学们都说她是疯婆子!”我气得把女儿的书包扔在地上,恶狠狠地说:“别人可以看不起你奶奶,可以嘲笑她,歧视她,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是她最亲的人,你的身上流着她的血!你要想同学们尊重你奶奶,首先要做到自己尊重你奶奶!不管奶奶变成什么样子,她永远是你要去敬重的人!”女儿第一次看到我如此情绪激动,不停地说:“妈妈,我错了。”

              ⑤女儿九岁那年,有一天我送她去学校。远远地看见在学校门口有三个小男孩子正将香蕉皮扔向婆婆,我刚想制止,却见女儿用力挣脱我的手,飞一般地跑过去,用小小的身体护着她奶奶,大声地喊着:“不许你们欺负我奶奶!”三个男孩愣住了,呆立在那里。我走过去,轻声对他们说:“我不跟你们讲大道理。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每个人也都会有生病的时候,想想看是不是?”三个男孩子愣了一会儿,慢慢地走到我女儿面前说:“我们再也不欺负你奶奶了。”

              ⑥女儿十一岁那年,院子里开满了鲜花。她让奶奶手持一根木棍,木棍的一头系着一根漂亮的红丝线,红丝线在风中轻盈地飘着。女儿说她在和奶奶钓蝴蝶。我问,没有钩怎么能钓得着蝴蝶呢?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看着她们祖孙俩灿烂的笑容,我也笑了。

              ⑦那个春天,很暖……

              (1) “女儿”对“奶奶”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五岁时

               

              七岁时

              觉得奶奶可笑,看不起奶奶。

              九岁时

               

              十一岁时

              与奶奶一起玩游戏,疼爱奶奶。

              (2) 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怯怯地 愤愤地 失望地   B.失望地 愤愤地 怯怯地

              C.愤愤地 怯怯地 失望地   D.怯怯地 失望地 愤愤地

              (3) 理解文章第②段的含义。

              那个冬天,很冷……



              (4) 谈谈你对文中第⑥段划线句子的理解。

              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



              (5) 文中的“我”既是儿媳,又是母亲,分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作为儿媳,“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为母亲,“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女儿”的经历给你带来哪些关于“成长”的思考,请结合原文,写出两点启示。
            • 2.

              感受夜雨之诗意

                                                                 

              ①早年为了学写古诗,曾买过一部线装本的《诗韵合璧》,一函共6册,字体很小,内容很多。除了供查诗韵外,它还把各种物象、各种情景、各种心绪分门别类,纂集历代相关诗句,成了一部颇为齐全的诗歌词典。过去文人要应急写诗时,查一首,套一套,可很快速地炮制出几首来。但是毫无疑问,这样写出来的诗都是不值一读的。只有在不带写诗任务时随便翻翻,看看在同一名目下中国诗化语词的多方汇集,才有一点意思。

              ②翻来翻去,眼下出现了“夜雨”这一名目,那里的诗大多可读。既然是夜间,各种色相都隐退了,一切色彩斑斓的词汇也就失去了效能;又在下雨,空间十分逼仄,任何壮举豪情都铺展不开,诗句就不能不走向朴实,走向自身,走向情感,李商隐著名的《夜雨寄北》堪称其中典范。

              ③光听着窗外夜色中时紧时疏的雨声,便满心都会贮足了诗。要说美,也没有什么美,屋外的路泥泞难走,院中的花零落不堪,夜行的旅人浑身湿透。但正是在这种情境下,你会感受到往常的世俗喧嚣一时浇灭,天上人间只剩下了被雨声统一的宁定,被雨声阻隔的寂寥。人人都悄然归位,死心塌地地在雨帘包围中默默端坐。外界的一切全成了想象,夜雨中的想象总是特别专注,特别遥远。

              ④夜雨款款地剥夺了人的活力,因此夜雨中的想象又格外敏感和畏怯。这种畏怯又与某种安全感拌和在一起,凝聚成对小天地中一脉温情的自享和企盼。在夜雨中与家人围炉闲谈,几乎都不会拌嘴;在夜雨中专心攻读,身心会超常地熨帖                   

              ⑤在夜雨中想象最好是对窗而立。黯淡的灯光照着密密的雨脚,玻璃窗冰冷冰冷,被你呵出的热气呵成一片迷雾。你能看见的东西很少,却似乎又能看得很远。风不大,轻轻一阵立即转换成渐沥雨声,转换成河中更密的涟漪,转换成路上更稠的泥泞。此时此刻,天地间再也没有什么会干扰这放任自由的风声雨声。你用温热的手指划去窗上的雾气,看见了窗子外层无数晶莹的雨滴。新的雾气又腾上来了,你还是用手指去划,划着划着,终于划出了你思念中的名字。

              ……

              选自余秋雨《夜雨诗意》

              (1) 本文选自余秋雨的《夜雨诗意》,原文4千多字,从多个角度抒写了对夜雨的感受和思考,请给本选文另拟一个标题,能体现本文段的写作角度和主要内容。 (2) 就本段选文的内容来看,文章开头太冗长,请结合本文内容,以开门见山的方式另写一个开头,替代1、2两段。 (3) 请仿照第4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再续写1句。

              在夜雨中与家人围炉闲谈,几乎都不会拌嘴;在夜雨中专心攻读,身心会超常地熨帖;

                                                                                          

              (4) 《夜雨寄北》中时空交错、虚实相生的句子是                      。 (5) 下面词语理解题,任选一题完成。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过去文人要应急写诗时,查一首,套一套,可快速地炮制出几首来。

                ②下句中的“其中”一词是指什么?

                  李商隐著名的《夜雨寄北》堪称其中典范。

            • 3.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 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下面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B.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三句,表达了词人渴望为国御敌立功,然而壮志难酬的悲伤愤恨之情。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末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这两句诗揭示了作者与征人思念家乡,却因未建功立业而无法回去的矛盾心理。

              D.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作者借助“海域”这一物象,来表现两岸相隔的断肠离情,从而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

            • 5.

              (三)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①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②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③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④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诗歌,说说诗人在诗中四次使用“定然”一词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④节中的画线句。
            • 6.

              上帝的背影

              如果没有那场意外,1996年只是一个平常的年份,与其他年份并没有区别。但是,人怎能预测命运呢?灾难之所以成为灾难,往往是因为猝不及防。

              1996年的下半年,父亲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被“中风”击倒了。于是,一向视金钱如粪土的父亲从此放下了他的清高,变成了一个令我们感到十分陌生的人。

              那年的除夕夜,父亲对我和哥哥说,他现在病了,不能挣钱了,以后每月的生活开支和医药费都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所以想让我们哥俩每月给他汇一些钱,多少不限。一旁的母亲赶忙打断父亲的话头,说哪有年三十问孩子要钱的,你还想让孩子过个安稳年不?父亲没有理会母亲,他只是一个劲地追问我们行不行。那时候,哥哥在常州做木工,收入不高;我也是刚工作没两年,标准的月光族。但我和哥哥能够体谅父亲的苦衷,还是爽快地答应了父亲的“无理要求”。

              这一说就是10年。10年间,哥哥从一个小木匠摇身变成了一个拥有50多人公司的法人。房子,有了,车子,也有了,自是风光无限。而我,由于单位不景气,一直处于吃不饱饿不死的尴尬境地。但我没有忘记当年对父亲许下的承诺,尽量按时给父亲寄钱。有时候,父亲催款电话碰巧被妻子接到,妻子就会急,说我们就差讨饭了,干吗还喋喋不休地跟我们要?说心里话,我能理解妻子:现在农村种地不用交税,每亩还有100元的补贴,再加上养的鸡、鸭、猪什么的,而大哥每月都是千儿八百地给父亲汇钱,老两口应该不缺钱的,可父亲还总是按时向我们催款。更令人无法理解的是,我们每次回去看他,父亲嘴上“乖孙女、乖孙女”地叫着女儿,却从不主动给女儿一分钱。

              2006年的春节,我们一家又聚到了一起。按惯例,父亲饭前都是要说两句新年祝词的。那天,父亲没有立即开讲,而是让母亲从卧室里取出一个用红布包着的铁盒来。那是一个当年父亲做大队会计时放单据用的盒子。我小时候见过,但不知道父亲这时候将它取出来是什么意思。

              父亲看看手里的盒子,看看哥嫂、侄儿和侄女,然后又看看我和妻子,最后他将目光定格在女儿的身上。许久,父亲才腾出左手在已经老花了的眼上抹了一把,说,你们都忙,一家人一年也难得聚一次,所以,我今天就把压在我心里10多年的心结跟你们交代一下。父亲停顿了一下,接着说,这10年来,家里变化不小,尤其是老大混得有模有样的,老二惨了点!听父亲这样说,我惭愧地低下了头,我知道父亲向来是对我寄予厚望的……

              说着,父亲从盒子里取出一个红色的小本来,说,这上面有75806元,其中有你们哥俩给的,也有我们老两口种地、养家禽赚的。10年前,我一直担心老大没考上大学,将来日子不好过,就想出了让你们每月给我汇款的笨法子,没想到……没想到老大现在什么都有了,而老二空有一肚子墨水。唉!老二毁就毁在为人太老实,太善良,如果不是……算了,不说了,那都已经过去了(我知道父亲指的是数年前我被一个朋友骗了十几万的事)。

              父亲又说,这两年来,老二仅靠单位的那点工资和可怜的稿费生活,日子过得很紧巴,但他还是一次不落地给我汇款,难得一片孝心!现在,跟你们哥俩差不多大的亲戚朋友,大小都有了房子,只有老二还没有。所以,我考虑再三,决定将这笔钱交给老二,让老二回去也买一套,这样,我走之前也就可以闭上眼了!你们看,我的乖孙女都10岁了,总不能让她跟着你们流浪一辈子吧?说着,父亲又看了一眼哥嫂:“你们什么意见?”哥嫂自是没话。

              饭毕,哥哥和我一起来到父亲的房间。我们毕恭毕敬地跪下给父母敬完茶后,哥哥紧紧地握着父亲的双手,说:“这些年来,我对老二关心不够,我这个当老大的做得不好,我检讨。您给的这点钱买房是肯定不够的,这样吧,剩下的,我来!”

              这时,母亲流下了眼泪,父亲的眼圈也红了,而我,也是在那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有人说,上帝不能亲自到每家,于是就创造了母亲。而我以为,上帝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创造了母亲,更在于他在创造母亲之前创造了父亲。因为当我看到父亲转身偷偷擦泪的时候,我分明觉得,那就是上帝的背影。(选自《青年文摘》2016•12•12)

              (1) 文章的开头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2) 从文章中哪些细节可以看出父亲并没有真的“中风”?父亲装“中风”的目的是什么? (3) “许久,父亲才腾出左手在已经老花了的眼上抹了一把。”结合前后文语境,说说“抹”字包涵的蕴味。 (4) 文中的母亲和妻子对推动本文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5) 亲爱的读者,你的家庭里也有“上帝的背影”吗?请结合你家庭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家里的“上帝的背影”。
            • 7.

              背 影

              ①那年我才九岁,在村小上三年级。村小条件简陋,有的只是粗糙的桌椅、布满伤疤的黑板,以及永远关不牢的窗户。供电也极不正常,这就使得那盏六十瓦的白炽灯泡常常很长时间地不能尽职。那时的孩子倒也懂事,知道上课的时候该规规矩矩地坐着听讲,偶尔的乐趣,便是能够从高过头顶的狭窄的窗户里瞥见一角蓝蓝的天空了。

              ②教我们数学的老师姓徐,是个有二十余年教龄的老教师。由于劳累的缘故,他的背过早地驼了,而且患了病,看上去苍老而干瘪。那是期中考试的前夕,徐老师正上着课,电又停了,教室里一片昏暗。他看了看天,吩咐将凳子搬到室外去。

              ③天边红彤彤的一片,绚丽的晚霞染红了半边天空,徐老师将一块小黑板支在课桌上,让我们依照在教室的顺序坐好,便开始讲述未完的课程。

              ④过了一会儿,他背转身板书。抬起手臂的刹那,夕阳在他身上碎成了零星的光斑。套在老蓝色中山装里的干瘪的身子似乎不再那么刺目,而他佝偻的腰部更弯了,突露出高高颧骨的头部几乎与肩相平,杂乱的白发被深秋的风吹得根根直立起来。他埋着头列算式,忽然的我便有一些错觉,不知是他融进了黑板中,还是黑板融化了他。这四周的一切是那么宁静而美丽。

              ⑤倏地,他弯下腰去,喉咙口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旋即一大堆沉闷的咳嗽接二连三地从他的喉咙口钻出来,由于不能尽情地咳嗽,他的身体颤动不已,我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他用手撑住涌上前的同学的肩膀,不住地喘着气,恍若用旧了的风箱一般。我们没办法看到他的表情,因为他竭力不让我们走到他面前。良久,他才平静下来,努力挺直了腰,回转身来。就在他回转身的瞬间,天骤然沉了下去,仿佛燃尽的油灯,火花很亮丽地闪耀一下,我们接着便哭了。他用力地一挥手,用滞重而嘶哑的声音宣布:“今天就讲到这儿吧,放学了!”可是,当他那被搀扶着的蹒跚的背影从我的视线里消失时,我依旧没能适应眼前的灰色。

                ⑥我那时一直不明白徐老师为何这般拼命。他只不过是一个民办教师,而且憔悴得厉害。他有几十个理由可以申请休假,甚至辞职。那几十元的工资根本不值得他这样。等我真正懂了的时候,我已经走进了一所师范学校。

              ⑦一个暧融融的春日的下午,我静静坐在花园的一座亭子里。几对燕子在不远处追逐嬉戏, 大朵大朵的月季迎着风绚丽地摇曳。这时同乡捎来了一个消息:徐老师死了,因为肺癌。

              ⑧很久以前那个绚丽而又惨淡的黄昏骤然走进了我的视线,那大片大片吞噬晚霞的黑烟,那 苍老而倔强的背影,仿佛都用犀利的眼光牢牢地盯住我。我的泪很快地滴下来,打湿了摊在膝头的语文课本。

              (1) 文段①中“这就使得那盏……”的“这”指代什么?

                                                                                               

              (2) 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一文,“背影”是作为文章的线索,本文的“背影”是不是文章线索?为什么?

                                                                                                

              (3) 文段④中划线的句子的含义是:                                                           

                                                                                          

              (4) 文段⑤中“天骤然沉了下去,仿佛燃尽的油灯,火花很亮丽地闪耀了一下,接着便灭了。”这段话的含义是什么?

                                                                                                 

                                                                                                    

              (5) 本文写“背影”与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表现的中心相同吗?试作比较。
            • 8.

              蔷薇几度花

              ⑴喜欢那丛蔷薇。

                ⑵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爬着。我把它当做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这个时节,花开了。起先只是不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⑶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⑷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青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⑸可不是么!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⑹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的人买的是记忆,有的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⑺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待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⑻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 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⑼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是五十多年。他是天生的残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手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因喜欢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⑽“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⑾“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⑿“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⒀“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⒁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证,还真没拍过照片呢。”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笑了。又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吧。

              (1) 第⑨段的记叙顺序是                  。 (2) 第⑥段中“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

               “记忆”指                               

               “稀奇”指                             

              (3) 结合上下文,理解划线句子的含义。

               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

              (4) 文中的“我”对挑糖担老人是怎样评价的? (5) “蔷薇”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 (6) 作者认为,人生最好的状态是“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而有人认为“努力,拼搏,追求”才是人生的最好状态,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 9.

              盛开在碗里的硬币

              包利民

              ①中午时经过一所小学门前,目光忽然被一个人所吸引。那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坐在地上,面前放一只碗。那只碗很大,现在的人家很少见到这样大的碗了。她的衣服上居然还带着补丁,她并不像别的乞讨的孩子那样,在面前竖一张纸板或者用粉笔在地上写着悲惨的经历,她只是默默地坐在那里,有着一种莫名的神情。

              ②当时正是放午学时间,那些学生成群地拥出校门,有的走向来接的家长,更多的人涌进校旁的麻辣烫、过桥米线等店铺。那些学生,和这个女孩年龄相仿,却有着迥然的神态,仿佛天地之隔。女孩的身边围拢了一些学生和家长,有的学生拿出零钱给女孩,有的在一旁观望嘻笑。

              ③女孩很奇怪,如果面前的手递过来的是纸币,她就装进口袋里,如果是硬币,就摆放在碗里,而且摆得极美观。我饶有兴致地看着,她把一枚一元的摆在碗底中央,周围是一圈金黄的五角硬币,在外围则又是一元的,看看摆不住了,便放第二层,一枚压三枚,就像一朵正在慢慢开放的花朵。我看了好久,直到她的碗里摆满了硬币。然后她小心地捧着碗站起身,慢慢地离开。

              ④我正要走,忽见女孩走进了旁边的卖麻辣烫的店子,好奇之下,便跟了过去。女孩刚一进店门,便听服务员说:“怎么还要到屋里来了?去外面!”女孩的脸一下子红了,小声说:“我想买一碗麻辣烫,带走!”然后轻轻地从碗里拣出几枚硬币。等她提着麻辣烫出来,又拐向另一边的一家书店,只是在门口犹豫了半天,终于没有走进去。我依然跟着她,她又买了一双凉鞋,很大,看样子不是给自己的,还买了一包低档香烟。口袋里的纸币已经花尽,碗里的硬币也只剩下少半。

              ⑤她慢慢地向前走,依然用一只手托着碗,就像在呵护着一朵开在掌中的花。她一边走一边喃喃自语:“还要给爸爸买瓶酒,给弟弟买个玩具……”她回头看了一眼路过的书店,眼中一丝不舍,只是没有停下脚步。我快步超越她,回头看,那只碗里的硬币依然是一朵花的形状,在阳光下闪着灿烂的光

              ⑥我猜想,她或许有着一个极贫困的家,有着一个多病的母亲,有着一个劳累的父亲,一个小小的弟弟。本该是在鸟语书香的校园里读书的年龄,却要在大街上拿着一只碗讨钱,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孩,或许懂事、善良、自强等词语已不足以概括,就从她在碗中摆钱的行为来看,她便远远超越了这些。也许是因为她的心中有着美丽的花,她才能把那些硬币摆放成如此鲜艳的形状。是的,和那些同龄的孩子相比,她已低到尘埃之中,可是那些最美的花,往往都是开放在尘埃里

              ⑦这个夏日的午后,我的心被碗里那些闪光的硬币温柔地击中,将那些蒙在心上的尘埃荡起飘尽。也曾艰难过,也曾在黯淡际遇中挣扎,或许那样的时刻,我的心里有执著有坚强,可是同这个女孩相比,却少了最重要的东西。我曾抱怨过,也曾嫉妒过,更是愤恨过,世界在我的眼中,一度如此冷漠丑陋。可这个孩子,她眼中的世界是如此美好,即使在如此的生活中,她还能让心上开出花来,而不是结出老茧,真的让人惭愧不已。

              ⑧感谢这个穿着带补丁衣服的女孩,那些盛开在碗里的硬币,映亮我生命中那么多阴暗的角落,更像一汩清泉,悄悄浸润,涤尽那些经年尘埃。眼中的世界一下子美丽清新起来,看着女孩渐远的背影,才发觉,生活,竟是如此可爱!

              (1) 第①段中说“我”的目光被女孩所吸引,有哪些原因?(请分点来答)

                                                                               

              (2) 请赏析第⑤段中画线句描写的作用。

                                                                                             

              (3) 请理解第⑥段中“可是那些最美的花,往往都是开放在尘埃里”一句的含义。

                                                                                        

              (4) 结合全文,请理解第⑦段画线句中“我”所少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5) 试分析文章第⑧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 10. 现代文阅读Ⅱ
              老汪栗子    ①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⑦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1)请通读全文,然后参照提示,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概括文章讲述的老汪的几个动人故事。
              晚开店→        →收野栗→    
              (2)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⑥段中画横线处关于打野栗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章结尾说“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此句中的“悄悄”有什么表达效果?
              (5)如果你是文中被老汪资助的大学生,在拿起被压在簸箕底下的钱的一刹那,你会怎么想?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