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 2.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
              C.此诗着重在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D.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和乡思之切。
            • 3.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1) 下面对本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面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序。

              B.“归来仿佛三更”中的“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了词人酒后清醒归来的情态。

              C.“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表达出词人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

              D.“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表达出词人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 4.

              最小的星星也闪光

              ①潘小锋是个寡言少语、性格内向的学生, 瘦削的脸上有着一双透着忧郁却又叛逆的眼睛。他总是喜欢一个人躲着看他的动漫书, 偶尔也会在纸上涂鸦什么, 平时很少参与班集体的活动, 与班上的其他同学也极少来往, 似乎成了被遗忘的人。

              ②那天, 我正在神采飞扬地讲着课, 学生都安静地听着。突然, 原本安静的教室却被一声窃笑搅起了层层波浪。我怒火中烧, 循声望去, 发现是潘小锋的同桌张晓琴在笑。张晓琴发觉我盯着她, 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③我铁青着脸说: “张晓琴, 你笑什么? ”

              ④张晓琴立马站起来小声说: “老师, 他在画你———”

              ⑤一下子, 全班的目光齐刷刷地锁定在我和他的身上。旁边的几个学生猫着身子偷看他的画, 也都偷笑起来。我一个箭步过去, 一把抢过他的画, 圆睁着愤怒的双眼, 看着他画的我上课的样子, 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⑥ “潘小锋, 你给我站到墙角去! ” 我用强硬的命令口吻叫嚷着。他耷拉着脑袋晃悠悠地走了过去。“上课开小差也就算了, 竟敢丑化老师! 明天叫你家长来。” 他仍然低头不语,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那堂课是我与他头一回交锋, 也是他进入我视线的开始。

              ⑦放学后, 拿着缴来的画来到办公室, 我慢慢平静下来。细细端详他的画, 觉得倒十分形象,有几分趣味, 心情也渐渐舒展开来。

              ⑧第二天,我在办公室静等他和他家长的到来, 可是他没有来。后来得知他因害怕父亲打他而躲进了网吧。知道这一切后, 我和他父亲一起在一家网吧中找到了他,并把他带回了家。

              ⑨到他家天色已晚了, 天边零星地冒出几颗闪着光亮的星星。他父亲把我让进家门,招呼我:“老师辛苦了! 坐一坐, 家里太小太乱,不好意思。”我笑笑便坐了下来,环视了一下房间。这是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低矮房,墙壁灰暗,摇摆的蛛丝零落地挂在屋角,一些旧式家具零乱地堆放在各处,上面随意堆放着一些图书报刊,看来已许久没整理过了。

              ⑩“你小子尽给我惹事, 骨头又痒了, 想挨揍啊———” 他父亲说着就要打他, 我连忙制止。

              “不是,这野小子自从我和他妈离婚后就没人管, 没办法。我也下岗了,一个人忙着照看书摊,难得有时间在家。他有空就到书摊来帮我照看, 喜欢看动漫书,没事时也瞎画, 我看他有这兴趣就给他报了个绘画班。老师, 您瞧, 这墙上的奖状是他得的奖。”

              我朝他指的方向看去, 好几张奖状端端地贴在墙上。他的书桌上也散落着一些他画的画, 有各种可爱有趣的人物, 惟妙惟肖。我顺手拿起一张来看, 这时他父亲迅速地收拾起来, 说道: “老师见笑了, 小孩子瞎画着玩, 上不了台面的。”

              我笑道: “其实, 你儿子挺有天赋的, 画得不错, 他画我的那张我还留着呢, 别说还蛮像。”

              “对不起, 老师! 我不是有意画您, 我当时只是觉得您上课很有精神, 所以不知不觉就画了下来。” 潘小锋说道。

              “潘小锋, 既然你有这方面的天赋就应好好学习, 可以向这方面发展, 创作出更好的动漫画。” 我还是用老师的职业口吻教育他, “以后要是有这样的活动, 希望你能发挥出你的特长哦, 为班集体争得荣誉! ”

              “我会的, 没问题。” 他爽快地答应了。

              我欣慰地点点头, 说: “好了, 我也该走了。” 他父亲忙说道: “那我送送您吧! ”

              “不用, 我一个人走就行了。好好培养你儿子, 他会有出息的。”

              告别了他父子俩, 我走在星光和灯光掩映的路上, 抬头望着天空, 繁星满天, 装饰着静谧的夜, 忽然发现一颗微小的星星正闪着微弱的亮光, 脑海里不禁浮现出潘小锋天真可爱的神情。我沉思良久, 觉得他就像天空中的那颗最小的星星, 虽然小, 其实也一样会发光。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第①段对潘小锋特点的介绍, 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内向、安静、自私、不关心班集体的学生。

              B.第②段到第⑧段, 文章设置了两个小插曲———课堂上的笑声和潘小锋的逃学, 有一定的悬念, 目的都是为了表现潘小锋的叛逆和推动情节发展。

              C.小说以“我” 对潘小锋的态度转变为线索组织全文, 将人物设定在学校和家庭两个特定场景当中加以表现。

              D.本文语言平易朴素, 人物语言符合各自的身份特征。如: 潘小锋父亲的语言就勾画出了一个粗心、蛮横而又关心爱护孩子的父亲形象。
            • 5.

              踏莎行  闲游

              刘将孙(宋)

              水际轻烟,沙边微雨。荷花芳草垂杨渡。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

              血染红笺,泪题锦句。西湖岂忆相思苦?只应幽梦解重来。梦中不识从何去。

              (1) 下面对词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2) 下面对次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前三句紧扣题目,描写了作者看到的美妙景色。
              B.“水际轻烟”指水边上炊烟袅袅升起,点明了时间。
              C.下片前三句以反问语气问西湖,表达了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D.最后两句将诗人相见西湖又无法见西湖的矛盾心情十分含蓄的表露了出来。
            • 6.
              题春晚
              (宋)周敦颐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 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向是( )

              A.开篇写花落,点出写的是暮春的景色。
              B.“昏鸦数点”写近距离的乌鸦绕林,表明是傍晚的景色。
              C.“吟余小立阑干外”这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D.这是一幅恬静而又富有生气、和谐的画面,全诗充满宁静而不寂寞的闲适气氛。

            • 7.

              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完成下列各题

              ①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②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③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④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⑤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⑥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1) 对作者在叙述中插入议论句②的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选段第⑤⑥两句蕴含的感情色彩是( )

              (3) 选段第⑤⑥两句在原文结构中起的作用是( )

              A.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

              B.赞颂我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C.说明战犯指挥失当,懦弱无能,必败无疑。

              D.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

            • 8.

              下列选项,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过零丁洋》中颔联以“风飘絮”“雨打萍”为喻,形象地抒写了国家山河破碎、个人身世飘零的悲哀。
              B.《赤壁》是一首怀古咏史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C.《水调歌头》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
              D.《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颔联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 9.

              对《望岳》一诗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近而远,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B.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它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而是别出心裁地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似裂.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 10.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 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
              A.第一句中的“地白”,是在描写庭院中的地面在皎洁月光照射下,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
              B.第二句“冷”字描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独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C.第三句“人尽望”写明月当空,庭院中明如白昼,各种景物、人都可以清楚清楚地看到。
              D.第四句的意思是,在这八月十五之夜,不知那深深的秋思落在谁那里,表达了诗人的怀乡之情。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