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消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通常包括标题.导语.背景三个必不可少的部分,
              B.《破阵子》作者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破阵子,词牌名.这首词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忠勇的将军的形象,抒发了爱国志士壮志难酬的悲愤.
              C.《松鼠》用细致的描述,文艺的笔调,准确生动地说明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并补充说明松鼠的用途,表现松鼠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动物.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 2.
              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描写了童年时代,在那严重饥荒的岁月上树爬高、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乐趣,抒写了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B.课文的语言饱含感情,“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贯穿全文,上树爬高、抢柳叶儿、吃柳叶儿,“我”的童年只有苦的滋味。
              C.课文的语言十分生动,很有感染力,如开头对看柳叶儿、摘柳叶儿、品尝柳叶儿的描写,就给人以一种饱含感情的感受。
              D.这篇叙事散文以“柳叶儿”为线索,叙写了“我”在饥荒岁月里的童年趣事。
            • 3.
              下列句子的说法有误的一项()
              A.本文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散文.作者以一个天真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描绘出了“我的乐园”——“百草园”的生动图景,重点突出“乐趣”与“三味书屋”的压抑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否定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这一主题.
              B.作者写百草园的冬天,先以无味作陪衬,而后写下雪捕鸟给孩子带来的乐趣,这种写法叫做欲扬先抑.
              C.课文第1节写道:“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作者对自己的印象不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这样说似有矛盾.
              D.作者不但自己捕鸟时兴奋惊喜,而且对看别人捕鸟也极有兴趣,所以观察细致,把捕鸟过程写得准确而生动.
            • 4.

              阅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完成小题。

              不必说_____的菜畦,______的石井栏,______的皂荚树,_____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 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的作用有四种理解,正确的一句是( )

              (2) 少年时代的作者,把百草园看成“我的乐园”这是因为( )

              A.表明前后内容并列,都有趣味。

              B.表明前面内容是次要的,后面内容是主要的。

              C.表明前面内容不需要说,只需要说单是后面的内容。

              D.表明可写的内容很多,前面的略写,后面的详写,是为了突出后面“单是”的内容。
            • 5.
              下列有关课文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面》的作者是一位卖票工人阿累,本文是许多回忆鲁迅文章中颇具特色的一篇.
              B.《一面》通过记叙作者偶然与鲁迅见过一面的事,热情赞颂了鲁迅热爱劳苦大众和对进步青年的关怀,表达了作者决心踏着鲁迅先生的足迹继续前进的意志.
              C.《一面》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情节简单,如诉家常,感人至深,主要是因为作者的词藻华丽.
              D.《一面》,通过作者见鲁迅这件小事,不但看出了鲁迅先生高贵的品质,也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 6.
              下列相关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童年的朋友》作者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他的自传体三部曲。
              B.《一面》先点出见面的时代背景,再记叙与鲁迅见面的情景,同时写了内山老板的热情和友好态度,互相映衬,平分笔墨,表现了鲁迅先生对进步青年的关爱之情。
              C.《两小儿辨日》选自《 列子•汤问》,《列子》相传是战国时列御寇所撰。
              D.《月迹》作者是贾平凹,这篇散文以孩童的心态、孩童的目光来展示、描绘中秋 之月迹,语言清新优美,含蓄凝练。
            • 7.
              文中写“我拔何首乌”表现什么?()
              A.表现“我”小时候很淘气,毁坏东西.
              B.表现“我”小时候有想吃何首乌成仙的幻想.
              C.表现百草园的生活充满无穷乐趣.
              D.表现“我”小时候很好奇,勇于实践.
            • 8.
              选出对课文有关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 中插叙了关于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一种恐怖气氛。
              B.《三颗枸杞豆》一文,作者详细地记述了三叔和“我”关于太阳的对话,从中可以看出三叔希望“我”从他虚度光阴中吸取教训,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C.《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中细致地描述了“他”买橘子水的情景,目的在于表现“他”作为男子汉要求独立的愿望。
              D.《柳叶儿》一文,写“我”吃柳叶儿吃得“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这一方面表现出“我”对柳叶儿有特殊的情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年生活的艰辛。
            • 9.
              从课文选段“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中选出画“”的句子在文中起到的作用说法正确的一项()
              A.连接上下文
              B.对上文的说明
              C.过渡
              D.交代结果
            • 10.

              《牵着母亲过马路》 

              ①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母亲说:“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我便说:“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②到菜市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便。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我宽容地耐心地听她诉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母亲这把年纪,自然絮絮叨叨,别人不愿听,儿女们还能不听? 

                ③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④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⑤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学校在城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一直把我送过马路才折身回去上班。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牵着手走到马路对面。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 

                ⑥2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的泥石路已经变成柏油路,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她一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像掠头发一样一一掠散,但永远也抹不去爱子的情肠。 

                ⑦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鱼网…… 

              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的重点是写“我”牵着母亲过马路,文中也回忆了小时候母亲牵着“我”的小手过马路的情景。 
              B.文中的母亲,不仅仅是“我”的母亲,也是包括读者在内的大家的母亲,同时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C.这篇文章以叙事为主,精选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将炽烈的感情寓于字里行间,语言平白如话,质朴无华。 
              D.文章最后一段连用两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表露了母亲欣慰、满足和喜悦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