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文学常识

              (1)下列作品、出处、作家、朝代、体裁连接有误的一项是(  )。

              A.《观沧海》—《乐府诗集》—曹操—东汉—乐府

              B.《钱塘湖春行》—《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唐—绝句

              C.《咏雪》—《世说新语》—刘义庆—南朝宋—散文

              D.《天净沙秋思》—《全元散曲》—马致远—元—小令

              (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B、《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所著的一本书,记录的是孔子的言行。

              C、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有《李太白全集》。

              D、散文在写法上往往从细小处落笔,在细微的描绘中见精彩。史铁生的《散步》一文就采用了这样的写法。 

            • 2.

              感受夜雨之诗意

                                                                 

              ①早年为了学写古诗,曾买过一部线装本的《诗韵合璧》,一函共6册,字体很小,内容很多。除了供查诗韵外,它还把各种物象、各种情景、各种心绪分门别类,纂集历代相关诗句,成了一部颇为齐全的诗歌词典。过去文人要应急写诗时,查一首,套一套,可很快速地炮制出几首来。但是毫无疑问,这样写出来的诗都是不值一读的。只有在不带写诗任务时随便翻翻,看看在同一名目下中国诗化语词的多方汇集,才有一点意思。

              ②翻来翻去,眼下出现了“夜雨”这一名目,那里的诗大多可读。既然是夜间,各种色相都隐退了,一切色彩斑斓的词汇也就失去了效能;又在下雨,空间十分逼仄,任何壮举豪情都铺展不开,诗句就不能不走向朴实,走向自身,走向情感,李商隐著名的《夜雨寄北》堪称其中典范。

              ③光听着窗外夜色中时紧时疏的雨声,便满心都会贮足了诗。要说美,也没有什么美,屋外的路泥泞难走,院中的花零落不堪,夜行的旅人浑身湿透。但正是在这种情境下,你会感受到往常的世俗喧嚣一时浇灭,天上人间只剩下了被雨声统一的宁定,被雨声阻隔的寂寥。人人都悄然归位,死心塌地地在雨帘包围中默默端坐。外界的一切全成了想象,夜雨中的想象总是特别专注,特别遥远。

              ④夜雨款款地剥夺了人的活力,因此夜雨中的想象又格外敏感和畏怯。这种畏怯又与某种安全感拌和在一起,凝聚成对小天地中一脉温情的自享和企盼。在夜雨中与家人围炉闲谈,几乎都不会拌嘴;在夜雨中专心攻读,身心会超常地熨帖                   

              ⑤在夜雨中想象最好是对窗而立。黯淡的灯光照着密密的雨脚,玻璃窗冰冷冰冷,被你呵出的热气呵成一片迷雾。你能看见的东西很少,却似乎又能看得很远。风不大,轻轻一阵立即转换成渐沥雨声,转换成河中更密的涟漪,转换成路上更稠的泥泞。此时此刻,天地间再也没有什么会干扰这放任自由的风声雨声。你用温热的手指划去窗上的雾气,看见了窗子外层无数晶莹的雨滴。新的雾气又腾上来了,你还是用手指去划,划着划着,终于划出了你思念中的名字。

              ……

              选自余秋雨《夜雨诗意》

              (1) 本文选自余秋雨的《夜雨诗意》,原文4千多字,从多个角度抒写了对夜雨的感受和思考,请给本选文另拟一个标题,能体现本文段的写作角度和主要内容。 (2) 就本段选文的内容来看,文章开头太冗长,请结合本文内容,以开门见山的方式另写一个开头,替代1、2两段。 (3) 请仿照第4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再续写1句。

              在夜雨中与家人围炉闲谈,几乎都不会拌嘴;在夜雨中专心攻读,身心会超常地熨帖;

                                                                                          

              (4) 《夜雨寄北》中时空交错、虚实相生的句子是                      。 (5) 下面词语理解题,任选一题完成。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过去文人要应急写诗时,查一首,套一套,可快速地炮制出几首来。

                ②下句中的“其中”一词是指什么?

                  李商隐著名的《夜雨寄北》堪称其中典范。

            • 3.

              推车的老汉 

              李哲

              ①上午,太阳晒脑门儿的时候。马路上的车辆行人稀稀拉拉,一辆送蔬菜的平板车在半坡上缓缓地蠕动着。嫩绿的豆角,挺着小刺的黄瓜,上尖儿地塞了四抬筐,一个小伙子驾着辕,一个老头在后面推......

              ②“哎!”我捅了同行的小孙一下:“到底是承包好,老少爷们齐上阵,瞧那劲儿。”

              ③“是啊,票子都让这种玩命的装去了。”

              ④我、小孙、还有老张都被这辆平板车吸引着,有羡慕,有嫉妒,又有些可怜。老头看样子六十多岁,瘦得佝偻着一把骨头。大概是忙完了菜地里的事儿又帮着儿子推车进城。一根花椒木拐棍插在挡板的缝隙里,枯柴似的手紧抓筐沿儿,头埋在胳膊以下,腰背下力地躬着,汗水已渍出了脊梁。

              ⑤板车虽然走着“S”形,但还是愈走愈慢了,终于,车被迫停住。小伙子身上的车背带深深地勒进肩膀,老头儿整个胸部都顶住了抬筐上。在车轮将要倒转的一霎儿,我和老张不由自主地搭上了手,小孙也叫了一声:“嘿,学雷锋了!”帮小伙子使上了劲儿。板车又重新向前走了,老头儿看都没看我们一眼,只管埋头使劲推,像一头瘦弱的老牛。大概是我们几个同时加了一把劲,车速猛地加快了,把老头晃了一个趔趄。因为他抓筐沿的手没松,“噗哧”跪倒在地上,但赶忙又站起来,没拉下脚步。这时他才扭过脸看了我们一眼,脸上没有感激,没有怨恨,只有汗水。突然,我发现他的背是天生躬着的——驼背。

              ⑥车到坡顶停住了。小伙子喘着气抹着汗,老头抽出拐棍拄着,一屁股坐在路边的石头上,头不抬眼不睁地大口喘气。小伙子连连道谢,非要我们吃一条黄瓜,我们谢了。他又拿起一条走到老头儿跟前说:“老大爷,真对不起,让您辛苦了,吃口黄瓜压一压吧。”老头儿头不抬,只把手举起来连连摇摆。

              ⑦我们仨都住了。老张问小伙子:“你们认识?”小伙子笑着摇摇头。“真的?”小伙子点点头。

              ⑧“老大爷,您,您真行啊!”我的拙嘴不知道怎么说出这么一句。小孙也挺激动:“大爷,您真是——真是个老雷锋啊!”老头儿喘息稍定,慢慢抬起头看我们:“别说这些了,都在一个天底下,谁不帮谁一点忙啊?”说完,费力地站起来,转身走了。我们奇地张大了嘴巴,老张叫着问:“大爷,您不是顺路哇?”老头没做反应,已经走出几米了,是顺着原路往下坡走的。突然小孙叫了一声:“哎,看他的左腿。”

              ⑨原来,他还是一个跛子,只是不太严重。

              ⑩这是我在胶东半岛的烟台市遇到的一件至今难忘的小事。

              (1) 读完全文,请你从文中摘用三个字概括推车老汉外形上的鲜明特点。 (2) 结合上下文,说说⑦、⑧中加下划线的两个“惊”字分别惊讶的是什么。 (3) 第⑨段“原来,他还是一个跛子......”,请在前文中找出两个与此相照应的句子。 (4) 这个故事看似平常,读起来却引人入胜,作者采用了什么办法达到这个效果? (5) 【积累链接】文中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世间的温情美好, 《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男有分,女有归。
            • 4.

              故乡的小镇

              吴建

              ①我常去江南,熟悉“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小镇;我作客中原,领略过“驴马满街转”的山区小镇;我远游云南边陲,欣赏过芭蕉树掩映竹楼的傣家小镇……然而,最让我留恋的还是古典淳朴的故乡小镇。

              ②故乡小镇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古时候,这里梓树成林,绿遍乡野,因此,人们把她取名为“林梓”。早先,古镇就一条窄窄的石街,不到一里长。两边是一些木拼门的各式店铺,一家挨一家,鳞次栉比,店堂正门大多贴有“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九江”的红纸对联。店门两边的墙砖早已被岁月的风霜剥蚀成一幅零乱的画。镇西头是一座石桥,通扬运河从桥下浩荡北流。清澈的河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小镇人。【A】

              ③小镇的黎明是欢快的。晨曦初露,四乡八村的农民便头顶晓星残月,肩挑手提,来小镇赶集。人们的木屐踩在苔痕斑驳的青石板街上,叮咚作响,似一支悦耳的晨曲,唤醒了酣睡中的小镇。此时早起的商家已卸下门板开始招揽顾客。蒸笼上的包子热气腾腾,烧饼店里的油香弥散在空中。张婶的小吃摊前是最热闹的,一条旧长桌临街搁着,四周是几张板凳。一只用油桶改制成的炉子成天燃烧着,大铁锅里的水翻滚着冒着阵阵热气,花上一元钱就可以喝到一碗又嫩又香的豆腐脑儿,上面必定漂着青绿的葱花。镇上的潮糕店小有名气,用本地产的糯米磨成米粉制成的潮糕,清香四溢,甜美可口,独具风味。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此下驾,品尝潮糕后大加赞赏,从此林梓潮糕名声大振,流传至今。店铺里的老师傅边做边卖,生意十分红火。【B】

              ④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集市上人头攒动,男女老少,或蹲或站,一脸憨厚相,一身土布衣。他们虽也讨价还价,但决不缺斤少两。地摊上农副产品应有尽有。青菜、包菜、蒜葱还闪着亮晶晶的晨露;盆里鲢鱼、鲫鱼时而摆尾游弋,时而又蹦又跳;大公鸡、小鸭子在买卖人的手中扑腾着、挣扎着……日头渐高,赶集的人陆续散去。此时,高出屋顶被熏得乌黑的烟囱,冒出了丝丝缕缕的炊烟。【C】

              ⑤小镇的夜是静谧的。只有镇公所门楼下挂着的两盏大红灯笼,映出一团橘红的亮色,给小镇的夜平添了一份朦胧的诗意。【D】

              ⑥光阴荏苒,而今,故乡的小镇旧貌换新颜。狭窄的石街不见了,一条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从镇口一直延伸向县城;低矮破旧的平房也被一幢幢或古典或洋气的高楼大厦取而代之。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有恍如在繁华城市的感觉。透过飞檐亭阁,雕梁画栋,同样能感到现代生活跳动的脉搏。

              (1) 文章题目为“故乡的小镇”,开篇却写到了江南的“水乡小镇”、中原的“山区小镇”、

              云南边陲“傣家小镇”,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 文章第①段中说“最让我留恋的还是古典淳朴的故乡小镇”,请结合文章具体说说“我”留恋些什么。

                                                                       

              (3) 结合上下文,请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店门两边的墙砖早已被岁月的风霜剥蚀成一幅零乱的画。

                                                                       

              (4) 下面这段文字是从文中抽出来的,它应该放在A、B、C、D中的哪一处?为什么?

              故乡的小镇似从江南移来。一座座茶楼临河而立,赶集的农民带着自己劳动果实换来的喜悦,登楼小憩。热情的小伙计从烧得通红的火炉上,拎下直喷蒸汽的大铜壶,总是向被饮浅了的茶盏里勤勤地斟着,把小镇的早晨和人间的情愫斟得滚热滚热……

              应该放在     处,理由:                                                                             

              (5) 本文与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都以回忆家乡为题材,阅读下面两段文字,说说两位作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甲】光阴荏苒,而今,故乡的小镇旧貌换新颜。狭窄的石街不见了,一条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从镇口一直延伸向县城;低矮破旧的平房也被一幢幢或古典或洋气的高楼大厦取而代之。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有恍如在繁华城市的感觉。透过飞檐亭阁,雕梁画栋,同样能感到现代生活跳动的脉搏。             (摘自《故乡的小镇》)

              【乙】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跟下。……

              今年岁逢丙子,是我的本命年,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摘自《本命年的回想》)

              【甲】                                                         

              【乙】                                                        

            • 5.

              那个温暖的秋日清晨

              小学六年级时,由于贪玩,我的学习成绩下降很快。父亲恨铁不成钢,狠狠地责骂了我一通,要不是祖父拦着,我甚至还会挨顿揍。正处于叛逆期的我,感到很委屈,肚子里窝着一团火。那些日子,和父亲连话也不说了。

              一个星期天,父亲见我还在睡懒觉,不由得火冒三丈,呼地一下拽开了我的被子,大声吼道:“起来,跟我割棉槐去。”一股冷气嗖地钻进来,我一激灵,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我很不情愿地起身,穿好衣服,脸也没洗,迈着机械的步子跟在父亲后面,慢吞吞地向村外走去。已经是深秋了,薄雾弥漫着,空气中有一股彻骨的凉意,草木摇落,原野一片空旷,颇有一些萧瑟之感。

              我家的田正对着一条小河,河沿上种满了棉槐,属于我家的约有三十多棵。此时,棉槐的叶子大都已落光,一根根直刺着寂寥的天空。我把手插在裤兜里,百无聊赖地在河坝下的一块空地上走来走去,看父亲在那边起劲地干着,割下来的棉槐条子被露水打湿,散发出一股新鲜、润泽的气息。割了一会儿,父亲停了下来,见我在一边跺着脚,不停地打哆嗦,就面无表情地走了过来,将镰刀往地上一扔,说:“看你这个熊样,过去割一会儿。”年少轻狂的我,自然受不了父亲的斥责,我一声不吭,往手心里吐了两口唾沫,拿起镰刀,不顾露水打湿衣服,赌气般地用力割了起来。锋利的刀刃靠近棉槐的根部,用手握住,“吱”地一声,粗大的棉槐条子便倒了下来。一鼓作气,很快便割了十几棵,一棵簇生在一起有一二十根,倒在地上,一大片。割着割着,我的动作便慢了下来,额头上沁出了汗珠,不时顺着脸颊往下淌,裤腿全被露水打湿了,贴在腿上,极不舒服,并且胳膊、腰也有些酸痛。这时,父亲走了过来,看了我一眼,将手中的毛巾递了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嘿嘿地笑了,“现在不冷了吧。要记住,再冷的天,也冻不着勤快人。”

              那一刻,我站在那儿,脸红红的,一股暖意油然而生。父亲那和蔼的笑容,那轻轻的拍打,以及那句亲切的话语,让我有些受宠若惊。直起腰,深吸了一口清凉的空气,用欣赏的眼光打量着这秋日的原野:薄雾已退,东方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几只小鸟轻快地从头顶飞过。不远处的河沟里,清澈的河水一眼可看到底,水面上微微冒着热气……天地间一片沉静、肃穆,蒸腾着一种秋日特有的气息。这个时候,我才发现脚下的草丛间有几朵浅蓝、淡粉色的牵牛花在朝露的润泽中,静静地开放着,在一片萧瑟的背景上,有一种让人惊艳的美丽。

              回家时,我主动抢过车子,推着一车沉重的棉槐条子,一点都不感到吃力。“再冷的天,也冻不着勤快人。”这可能是父亲无心的一句话,但对我来说,却是意味深长,其中包含着一种朴素的人生哲理,不但改变了我当时的心情,而且还给了我一种信念:做任何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同时,我也明白了父亲其实一直是爱我的,可能他爱的方式有些生硬、粗糙,但却是无比真实、温暖的。

              (1) 为什么说那个秋日的清晨能给人温暖的感觉? (2) 揣摩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体会其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我很不情愿地起身,穿好衣服,脸也没洗,迈着机械的步子跟在父亲后面,慢吞吞地向村外走去。

              (3)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试以文中画线的句子为例,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 作者说:“那一刻,我站在那儿,脸红红的,一股暖意油然而生。”请你联系上下文,合理想象,补出“我”这时的心理活动。 (5) 爱有很多种,你赞同文中的父亲爱儿子的方式吗?请联系生活体验,说说你的看法。
            • 6.

              雪落草原白茫茫

              查干

              ①上世纪我在杜尔伯特草原生活了将近14个年头。冬季,一旦发生雪灾,我们就会奔

              赴抗灾第一线。有时,一呆就是个把月。这样就有机会与雪朝暮相伴,成为一名名副其实

              的草原雪人。

              ②北方草原的落雪,是很优雅的,也是静静的,轻轻的,柔柔的。雪落之后,草根湿润了,原有的草香,就会散发出来。天,显得青蓝而高远,阳光被积雪反射造成雪光。这时的草原银装素裹,一片白茫茫,无际亦无边。雪便是这里的主宰了。

              ③此时的蒙古包,白洁若玉,与雪光融合,变为生动的雪地画面。假如没有那青青的、直直的炊烟以及朱红色的套那(天窗)和包门,你或许辨认不出,哪里是蒙古包,哪里是雪窝了。朦胧在雪光里的羊群,与雪地形成天然组合,白成一片,不分彼此。只是,一个静,一个在动而已。而此刻的马群,像散乱的冰雕,伫立于远山近坡。无论静止,抑或奔腾,都在展现生命之坚韧与骨气。这样的时候,马背上的雪花还没有消去,雪气萦萦绕绕地跟随其后,像是有什么神奇之物,腾云驾雾地在移动。雪光下的马,显得凛冽、干净、美艳、自在而生动。它们的生命力十分顽强,不能不使人联想天地精灵这个词汇。尤其在暴风雪之夜,那一声又一声的长长马嘶,从远方不断地传来,使人感到有血液在那里灼灼燃烧。每当马群在雪原上扬蹄奔腾,长鬃在雪光中高高飘扬时,你或许联想到汹涌的海浪或草浪。

              ④蒙古马个头比较矮,但健硕硬朗,它属于北方草原的善跑一族,是以吃苦耐劳的坚韧精神,闻名于八方的。它在各种自然环境下的适应性,和惊人的耐力,得到了世人的赞美和颂扬。草原上的人们,没有一个是不珍爱、不信任马的。在他们看来,马是他们的战友或者兄弟。而非豢养之牲。

              ⑤雪光乃神奇之物,似有什么不解之谜,藏于其间。你能看到,鹰在雪光中的独旋吗?它的双翼上,是什么在放射着奇异的光点?像闪电,一闪而逝。这时的鹰,显得有些孤傲,给人以空灵悲壮之感。这样的时候,除了独行侠这个词汇,你再也找不到更为贴切的比喻。是的,假如没有它的悲壮独旋,雪光中的天空,显得多么寂寥无神。像是哪位哲圣,摊开在无限里的一张宣纸,在等待谁来挥洒?而这只独旋的鹰,在此刻,在这辽阔的天空中,既不是逗点,也非句号,而是构勒中的散淡情节。

              ⑥还有百灵鸟,在雪光中振翮飞翔的那些精灵,当疯狂的暴风雪消退之后,它们毅然从雪窝里,纷纷地振翅飞起,在雪光弥漫的晴空里,重又抒发天地之情,鸣声婉约而清丽。它们,总是悬浮在气流里,翅膀在扇动,但不移动,成为一种美妙的空蒙点缀,如梦亦如幻,一睹让人心疼。

              ⑦这时候,你也许会联想到空山鸟语这个词汇。然而,它所描述的是闻其声而不见其影的空茫之惑。而雪空中的百灵,则有些不同。不但可以闻其声,更可以见其影。一个,给人以神秘空灵之感;一个,则给人以切实的心灵慰贴。百灵鸟往往是孤独牧人的旅伴,随你飞行歌唱。然而,百灵鸟纵歌,非为哗众取宠,而是出于情。这样的时刻,你就会感到,这片茫茫雪原,不但有内容可读,更可感到它温润的血脉了。

              ⑧不要以为,这漫天的雪光,只是虚无缥缈之气。它不但深邃,且又深不可测。人在

              漫天的雪光里,也往往只是一缕雪光,甚或还原为小小的基本粒子,融化在大自然神奇的魔盒里不见了。                                                    (有删改)

              (1) 阅读全文后,你发现作者写了草原雪后的哪些景物? (2) 有人觉得文章第④段文字可以删去,你认为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3) 文章语言生动形象极其优美,请选择合适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 (4) 根据文章内容和生活感悟,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句“人在漫天的雪光里,也往往只是一缕雪光,甚或还原为小小的基本粒子,融化在大自然神奇的魔盒里不见了。”的理解。 (5) 【甲】【乙】两个片段同写鸟鸣,请从作者情感的角度比较它们的 相同点

              【甲】百灵鸟往往是孤独牧人的旅伴,随你飞行歌唱。然而,百灵鸟纵歌,非为哗众取宠,而是出于情。这样的时刻,你就会感到,这片茫茫雪原,不但有内容可读,更可感到它温润的血脉了。                          (查干《雪落草原白茫茫》)

              【乙】到山上来,且闭起眼睛,不要再浏览风景,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欢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涧谷间。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

                                                        (郭枫《空山鸟语》)

            • 7.

              母亲的书

              琦君

              ①从小到大,我上过那么多年学,后来又教书,天天生活不离书,和书打的交道最多,也读过很多本书,而母亲的书却是我怎么读也读不完的一本。

              ②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③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④“那本橡皮纸的。” 

              ⑤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⑥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⑦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的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纸。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给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⑧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她万事细心,什么事都要图个吉利。日子的好坏,对母亲来说是太重要了。买猪仔,修理牛栏猪栓,插秧、割稻都要看黄历,拣好日子。腊月里做酒蒸糕更不用说了。

              ⑨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日,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日在哪一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日为止。我也跟着背:“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但每回念到八月的白露、秋分时,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丝凄凄凉凉的感觉。小小年纪,就兴起“一年容易又秋风”的感慨。也许是因为八月里有个中秋节,诗里面形容中秋节月亮的句子那么多。中秋节是应当全家团圆的,而一年盼一年,父亲总是在北平迟迟不归。

              ⑩《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

              ⑾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选自《琦君散文》,有删改)

              (1) 文章回忆了母亲喜爱的三本书的一些往事,请分别概括出母亲喜爱的原因。

                                                                                                

              (2) 赏析理解语句。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线句。

              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

                                                                                                 

              (2)从表达作用的角度,赏析第⑩段中加横线词语。

              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

                                                                                                 

              (3) 结合文章的内容,分点概括出母亲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 作者为什么要以“母亲的书”为题?

                                                                                                

              (5) 文章结尾说“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这样说矛盾吗?怎么理解?
            • 8.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②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③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④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⑤他只说:“我不吃。”

              ⑥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⑦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⑧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⑨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10)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11)“早埋了。”

              (12)“呀,他什么时候……”

              (13)“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14)他还讲了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15)我回家看看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 仿照示例,梳理作者情感变化。

              见其病态,感到吃惊 →              →             →为己帮助不够,倍感愧怍

              (2) 从选文及课文全文来看,“我们”断定作者善良的根据和作者愧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 老王身体虚弱正需要营养补充,但他自己不吃鸡蛋,却送给“我”一家,这是为什么?这一举动表现老王的什么性格?
            • 9. 火车上的故事
              尤今

              ①晚上,我由广东湛江市搭乘火车到广州去,八个多小时的路程,买四人同室的软卧票。尽管觉得和素昧平生的人同室共寝是一件十分别扭的事,然而,别无选择,也只好随遇而安了。

              ②进入那间极为局促的车厢寝室时,已有一位年过六旬的妇人坐在里面了。浅灰色的高领套头毛衣,极为得体地配以铁灰色的西式套装衣裤;染黑了的短发,一丝不苟地梳得整整齐齐;方形的细枢眼镜,恰如其分地衬托出一股斯文淡定的书卷味儿。

              ③攀谈之下,知道她是广州一份知性杂志的主编,几天前专程到湛江去约稿,现在大功告成,启程回家。由于志趣相投,我们谈得十分投缘。就在这时,火车站的扩音器突然响起:“请各位注意,软卧的车票还有几张,有意购买的人赶快去买!”妇人转头对我说道:“真希望这间寝室没有人再进来,图个清静。”我一听,便笑了起来,因为我心里也正转着同一个念头。

              ④然而,不到十分钟,我们的希望便破灭了。一位中年妇女拖着一个行李箱,踏着碎步走了进来。她身材高大,穿了一套花格子的绒质衣裙,惹人注目的是她的丝袜,橘红色的,使她的两条腿看起来好像是两根活动的胡萝卜。一进寝室,她便以极大的嗓门朝我们友善地打招呼:“嗨,回广州啊?”老编辑微微颔首,目光停驻在她双腿的丝袜上,眸子里原先蕴含的笑意全都没有了,而原本车厢里那一份融洽的气氛,也倏地僵了、冷了。

              ⑤中年妇女吃力地把大大的行李箱安顿好,然后身体斜斜地靠在卧铺上,把手上的塑料袋打开,取出里面的多种零食.摊放在窄窄的桌面上,笑着说:“吃,你们吃,不要客气!”霎时,甜的、酸的、咸的、辣的味儿,扭扭捏捏地交缠在一块儿.猥猥琐琐地窜满了整个车厢。老编辑皱起双眉,怏怏地把脸转到另一边去。她见我们没有反应,自顾自地抓起了一大把瓜子,嗑、嗑、嗑, 发出一种极为单调而又扰人的声响,还一边嗑,一边把瓜子壳朝下扔,不一会儿,满地都是愣愣地张开了口的瓜子壳。老编辑的脸色更难看了。

              ⑥火车开动不久,查票员进来了。依据惯例,他要求每一位乘客出示证件。我交出了国际护照,老编辑交出了身份证。然而,那位中年妇女把自个儿大大的皮包翻遍了,就是找不到证件。查票员要她说出证件的号码,她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啊,我记不清啦!”好脾气的查票员并没有坚持,便走了出去。

              ⑦我和老编辑交换了一下眼神,这个“来历不明”的女人,骤然成了我们两人心中长出来的一颗瘤。想起层出不穷的火车偷窃案与抢劫案,又想到我背包里的几千美元,我坐立不安。过了约莫一盏茶工夫,老编辑终于憋不住了,她站起来,快步走了出去。刚好稽查员就在过道不远处,她毫不客气地向他提出了投诉:“我要换房!我房里那个迟来的女人,没带证件,不知道是什么身份,现在世道很坏,我不想冒这个险!”稽查员说:“别的房间都满了呀,换不了。不会有问题的啦,购买火车票时,都要出示证件的,她大约是用了家眷的证件买的票,出了事情,一定追查得到,你放心吧!”“出了事,再来追查,不是太迟了吗!”老编辑生气地说。“不会出事的,您就请放心吧!”稽查员淡定地回应。当时,四周很静,老编辑和稽查员的对话,每一句都清清楚楚地传进我们那间寝室里。我觉得很不好意思,看那妇女的表情,她竟若无其事,好像外面谈论的事情与她一点关系也没有。

              ⑧半夜里,老编辑哮喘病发作,嘶嘶嘶地喘气,好不辛苦。那女人二话不说,从自己的皮包里取出一个喷雾器,要老编辑张开口,帮她喷,接着又为她搓药油,从自己的热水瓶里倒出热水,让她喝。忙了老半天,终于把她安顿好,再妥妥帖帖地替她盖好被子,才返回自己的床铺。老编辑内心感激,连声道谢。睡在上铺的我,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既感动,又感慨,啊,有许多时候,真的不可“以貌相人”呀!

              ⑨早上,有人敲门,通知我们起身,还有半个小时便到广州了。老编辑揉着浮肿的双眼坐起来时,女人立刻对她说道:“我昨晚听了新闻,知道北部寒流今天南下,气温降得很低,大约只有七八度,你有哮喘病,最好披上我的大衣再出去。我的家人会开车来接我,就让我送你回家吧!”老编辑涨红了脸,愧疚地说:“昨晚我对你有些误会,真是对不起!”女人微笑着说:“没关系,我从来都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因为我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⑩我双眼湿润,觉得自己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

              (1) 老编辑的情感、态度随着情节的发展不断变化着。阅读文章,将表格补充完整。

              故事情节

              老编辑的情感、态度

              中年妇女走进车厢

              眸子里原先蕴含的笑意全都没有了。

              ①       

               

              皱起双眉,怏怏地把脸转到另一边去,脸色更难看了。

              中年妇女忘带身份证

              毫不客气地提出投诉

              ②       

               

              ③       

               

              (2) 从修辞的角度,品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霎时,甜的、酸的、咸的、辣的味儿,扭扭捏捏地交缠在一块儿.猥猥琐琐地窜满了整个车厢。


              (3)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说说第⑧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那女人二话不说,从自己的皮包里取出一个喷雾器,要老编辑张开口,帮她喷,接着又为她搓药油,从自己的热水瓶里倒出热水,让她喝。忙了老半天,终于把她安顿好,再妥妥帖帖地替她盖好被子,才返回自己的床铺。


              (4)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请各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评价文中的中年妇女。

              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章结尾处作者表示“觉得自己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你认为作者能从这堂课上学到什么?(请写出至少两点。)
            • 10.

              家徽   余华

              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的图案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但它却有不寻常的来历。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牛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个人影蹿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着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那时粮食就是性命,大家决心不把这窃贼打死,也得让他残废。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还在大家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走了之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④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残废不可。”

              ⑤贼傻望着祖父,他不敢相信祖父就这样轻易地让他走,但祖父分明是平静地挥了挥手,贼便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它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贼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钱去做点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

              ⑥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⑦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他马上就猜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⑧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父亲他们感到奇怪,祖父便舒缓地向父亲弟兄们讲起鱼的来历。

              ⑨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守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得连连点头。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这条刻下的鱼替代好了。祖父并叮嘱父亲弟兄们要保管好这条“鱼”,牢记这件事。于是,我家按照祖父的意思,一直都保留着这鱼的图案。

              ⑩它,自然而然地成了我家的家徽。

              (选自《余华作品集》,文章有删改)

              (1)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第2段的作用。




              (2) 阅读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贼人的心理变化的。

              ①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②贼要说什么,却眼眶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



              (3) 细读文本,概括祖父的形象特点。


              (4) 试探究“家徽”在本文中的丰富意蕴。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