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文学常识

              (1)下列作品、出处、作家、朝代、体裁连接有误的一项是(  )。

              A.《观沧海》—《乐府诗集》—曹操—东汉—乐府

              B.《钱塘湖春行》—《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唐—绝句

              C.《咏雪》—《世说新语》—刘义庆—南朝宋—散文

              D.《天净沙秋思》—《全元散曲》—马致远—元—小令

              (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B、《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所著的一本书,记录的是孔子的言行。

              C、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有《李太白全集》。

              D、散文在写法上往往从细小处落笔,在细微的描绘中见精彩。史铁生的《散步》一文就采用了这样的写法。 

            • 2.

              感受夜雨之诗意

                                                                 

              ①早年为了学写古诗,曾买过一部线装本的《诗韵合璧》,一函共6册,字体很小,内容很多。除了供查诗韵外,它还把各种物象、各种情景、各种心绪分门别类,纂集历代相关诗句,成了一部颇为齐全的诗歌词典。过去文人要应急写诗时,查一首,套一套,可很快速地炮制出几首来。但是毫无疑问,这样写出来的诗都是不值一读的。只有在不带写诗任务时随便翻翻,看看在同一名目下中国诗化语词的多方汇集,才有一点意思。

              ②翻来翻去,眼下出现了“夜雨”这一名目,那里的诗大多可读。既然是夜间,各种色相都隐退了,一切色彩斑斓的词汇也就失去了效能;又在下雨,空间十分逼仄,任何壮举豪情都铺展不开,诗句就不能不走向朴实,走向自身,走向情感,李商隐著名的《夜雨寄北》堪称其中典范。

              ③光听着窗外夜色中时紧时疏的雨声,便满心都会贮足了诗。要说美,也没有什么美,屋外的路泥泞难走,院中的花零落不堪,夜行的旅人浑身湿透。但正是在这种情境下,你会感受到往常的世俗喧嚣一时浇灭,天上人间只剩下了被雨声统一的宁定,被雨声阻隔的寂寥。人人都悄然归位,死心塌地地在雨帘包围中默默端坐。外界的一切全成了想象,夜雨中的想象总是特别专注,特别遥远。

              ④夜雨款款地剥夺了人的活力,因此夜雨中的想象又格外敏感和畏怯。这种畏怯又与某种安全感拌和在一起,凝聚成对小天地中一脉温情的自享和企盼。在夜雨中与家人围炉闲谈,几乎都不会拌嘴;在夜雨中专心攻读,身心会超常地熨帖                   

              ⑤在夜雨中想象最好是对窗而立。黯淡的灯光照着密密的雨脚,玻璃窗冰冷冰冷,被你呵出的热气呵成一片迷雾。你能看见的东西很少,却似乎又能看得很远。风不大,轻轻一阵立即转换成渐沥雨声,转换成河中更密的涟漪,转换成路上更稠的泥泞。此时此刻,天地间再也没有什么会干扰这放任自由的风声雨声。你用温热的手指划去窗上的雾气,看见了窗子外层无数晶莹的雨滴。新的雾气又腾上来了,你还是用手指去划,划着划着,终于划出了你思念中的名字。

              ……

              选自余秋雨《夜雨诗意》

              (1) 本文选自余秋雨的《夜雨诗意》,原文4千多字,从多个角度抒写了对夜雨的感受和思考,请给本选文另拟一个标题,能体现本文段的写作角度和主要内容。 (2) 就本段选文的内容来看,文章开头太冗长,请结合本文内容,以开门见山的方式另写一个开头,替代1、2两段。 (3) 请仿照第4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再续写1句。

              在夜雨中与家人围炉闲谈,几乎都不会拌嘴;在夜雨中专心攻读,身心会超常地熨帖;

                                                                                          

              (4) 《夜雨寄北》中时空交错、虚实相生的句子是                      。 (5) 下面词语理解题,任选一题完成。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过去文人要应急写诗时,查一首,套一套,可快速地炮制出几首来。

                ②下句中的“其中”一词是指什么?

                  李商隐著名的《夜雨寄北》堪称其中典范。

            • 3.

              推车的老汉 

              李哲

              ①上午,太阳晒脑门儿的时候。马路上的车辆行人稀稀拉拉,一辆送蔬菜的平板车在半坡上缓缓地蠕动着。嫩绿的豆角,挺着小刺的黄瓜,上尖儿地塞了四抬筐,一个小伙子驾着辕,一个老头在后面推......

              ②“哎!”我捅了同行的小孙一下:“到底是承包好,老少爷们齐上阵,瞧那劲儿。”

              ③“是啊,票子都让这种玩命的装去了。”

              ④我、小孙、还有老张都被这辆平板车吸引着,有羡慕,有嫉妒,又有些可怜。老头看样子六十多岁,瘦得佝偻着一把骨头。大概是忙完了菜地里的事儿又帮着儿子推车进城。一根花椒木拐棍插在挡板的缝隙里,枯柴似的手紧抓筐沿儿,头埋在胳膊以下,腰背下力地躬着,汗水已渍出了脊梁。

              ⑤板车虽然走着“S”形,但还是愈走愈慢了,终于,车被迫停住。小伙子身上的车背带深深地勒进肩膀,老头儿整个胸部都顶住了抬筐上。在车轮将要倒转的一霎儿,我和老张不由自主地搭上了手,小孙也叫了一声:“嘿,学雷锋了!”帮小伙子使上了劲儿。板车又重新向前走了,老头儿看都没看我们一眼,只管埋头使劲推,像一头瘦弱的老牛。大概是我们几个同时加了一把劲,车速猛地加快了,把老头晃了一个趔趄。因为他抓筐沿的手没松,“噗哧”跪倒在地上,但赶忙又站起来,没拉下脚步。这时他才扭过脸看了我们一眼,脸上没有感激,没有怨恨,只有汗水。突然,我发现他的背是天生躬着的——驼背。

              ⑥车到坡顶停住了。小伙子喘着气抹着汗,老头抽出拐棍拄着,一屁股坐在路边的石头上,头不抬眼不睁地大口喘气。小伙子连连道谢,非要我们吃一条黄瓜,我们谢了。他又拿起一条走到老头儿跟前说:“老大爷,真对不起,让您辛苦了,吃口黄瓜压一压吧。”老头儿头不抬,只把手举起来连连摇摆。

              ⑦我们仨都住了。老张问小伙子:“你们认识?”小伙子笑着摇摇头。“真的?”小伙子点点头。

              ⑧“老大爷,您,您真行啊!”我的拙嘴不知道怎么说出这么一句。小孙也挺激动:“大爷,您真是——真是个老雷锋啊!”老头儿喘息稍定,慢慢抬起头看我们:“别说这些了,都在一个天底下,谁不帮谁一点忙啊?”说完,费力地站起来,转身走了。我们奇地张大了嘴巴,老张叫着问:“大爷,您不是顺路哇?”老头没做反应,已经走出几米了,是顺着原路往下坡走的。突然小孙叫了一声:“哎,看他的左腿。”

              ⑨原来,他还是一个跛子,只是不太严重。

              ⑩这是我在胶东半岛的烟台市遇到的一件至今难忘的小事。

              (1) 读完全文,请你从文中摘用三个字概括推车老汉外形上的鲜明特点。 (2) 结合上下文,说说⑦、⑧中加下划线的两个“惊”字分别惊讶的是什么。 (3) 第⑨段“原来,他还是一个跛子......”,请在前文中找出两个与此相照应的句子。 (4) 这个故事看似平常,读起来却引人入胜,作者采用了什么办法达到这个效果? (5) 【积累链接】文中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世间的温情美好, 《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男有分,女有归。
            • 4.

              马头琴的黄昏

              大草原的日与夜无边无际,没有遮拦和阻挡,似乎遍地都是道路。

              我把自己交给了这苍苍茫茫的世界,去游牧点聆听巴音图老阿爸的马头琴。黄昏来临,草原上,一片片绿茵涌来,如爱抚、似轻吻、像牵扯,缠缠绵绵。行走间,又纷纷流淌远去,让人感觉有很多失落,可又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

              黄昏也是无限宽广,像一张巨大的黑茬羊皮不可阻挡地慢慢铺展。远近都是静止的状态,草色松软、深沉、凝重,又朦朦胧胧。没有风,也没有鸟啼,敖包山不语,古神树无言,一切都是自然而超脱的寂静。花朵暗淡了,怎么也看不见那种生机和灵气。夕阳像一嘟噜牛肉,在天边飘飘摇摇,滴淌着揪心的血色。

              我想起前些天过世的娜日斯老阿妈,还有那个悲痛的黄昏。她躺在风葬的勒勒车上,奔跑颠颠,掉落在荒草丛里,那就算她自己选择的墓地。那里空空荡荡,什么都不存在,一切归于平静。对她来说。

              静默中的惆怅一如黄昏,在眼前无边际的漫延。

              蒙古包前的巴音图老阿爸,头发如一蓬草,一蓬染满岁月霜雪的草。他坐在那里,凝视远方,倾听草原,蒙文字母那样一动不动。身后悬挂的古长弓紫红紫红的,仿佛紧绷着他的那块天空和他的这个黄昏。

              巴音图老阿爸用他全部的热爱与激情,又拉响了长者般的马头琴。

              那首世代相传的《奔马》出发了,缰闪、蹬动、马嘶、蹄响,粗犷而悠扬,豪放又恬润,有节奏地震撼草原,澎湃胸怀,令人不可抑制。黄昏渐渐逼近马头琴了,马头就拼力昂动,大声歌唱,我觉得心热亦心疼。

              力量涌动着,留恋强烈着,大草原却很自然地下沉着。天边的晚霞依然绚丽,一片片泼洒剩下的光焰。小伙子驱赶海浪般的马群,姑娘驾起云朵一样的羊群,把牧归的鞭花撒进起伏的琴曲,套马杆是他们没有尽头的道路。几头拉着勒勒车的牛,不抬头,也不张望,只是加快了蹄步。它们知道自己是牛,也许懂得老牛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

              马头琴还在轰轰烈烈地响亮,不留余地地迸发着情感、力量和向往,那大草原好像随着琴弓流来淌去。苍老的巴音图老阿爸,难道在他剩下的时间里没有疑虑与忧伤吗?“生命的节奏是爱。”不知道为什么罗曼·罗兰的话突然响在耳畔。谁能躲过人生中的黄昏呢?那么,就去爱,就去奋斗,就去快乐生活,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你还活着。

              生命的目的是享受生命。

              蒙古包后面的额吉湖陷进了黄昏,蓝蓝的、深深的、静静的,绝不是一片忧郁,而像巴音图老阿爸圣洁的心,可容纳辽阔的大草原。

              女儿塔娜给巴音图老阿爸披上一件皮袍,温暖中他更加昂奋,马头琴的曲调如欢奔的野马自由而欢快。琴曲漫过我的躯体、灵魂,乃至整个生命。蓦然间,我好像捡拾回来许多失去的什么东西,也释放出压在时间深处的那些灵动和激情。我也是大草原上的一棵草吧。

              老阿妈走出蒙古包,望望夕阳,又瞅瞅巴音图老阿爸,抿着笑熬奶茶去了。

              琴曲悠悠。

              蒙古包、炊烟、羊群、马头琴,一切都在美丽着黄昏。(有删改)

              (1) 全文围绕着“我”聆听巴音图老阿爸的马头琴和心绪的变化来写,请梳理作者思路。 (2) 结合全文看,第三段的景物描写与第四段写娜日斯老阿妈的“风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从写作技巧来看,这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 巴音图老阿爸的琴声有哪些特点? (4) 结合全文说说文章标题在文中有什么样的含义。 (5)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请结合有关内容分析并评价作者对此的观点。 (6) 积累链接:同是乐器声,马头琴带来的是新的生命感悟,而有的喇叭声却让人听了发愁害怕。请写出《朝天子咏喇叭》中表现宦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痛苦和不幸的句子是:                                                             
            • 5.

              (五)我心中的秘密花园

              张英

                 ①夏日午后,天气尤为闷热,拉开窗户,一股清香扑鼻而来,仔细寻去,对面邻居窗台上的花儿在夏风中张扬地摇曳着。

                 ②睹物思情,不禁想起我家的后花园,想起那些花儿。

                 ③七八岁的年龄,偏远的山村,贫困的家境,花儿成了我的世界里最美最不可或缺的部分。那时的我,头上总是缀满了花朵。有花的季节,我用各种不同颜色的花做成花环戴在头上;没花的季节,我用布做成花朵扎在发梢上。带着希望,带着梦想,仿佛第二个清晨,花一开,又一年就悄然而至。就因为爱花,父亲在我的小名里加了一个“花”字,他一直这样叫我,直叫到他老去。而我,却在父亲走后,没人再叫那个带“花”的名字时,才领略到它意味深长的味道。

                 ④家后院的那些花儿,是父亲为我栽种的。那是一个晴朗的周末,我跟随父亲把羊群赶上山坡,在阳光下放牧。时值阳春三月,风里虽带着小草和泥土的味道,但山野里大都还是荒芜一片。就在这片荒芜中,我的眼前忽然出现了一片粉红,那是开在不远处山崖上的碎米花,它们在春风中摇曳多姿,开得灿烂而诱人。光秃秃的山崖上,没有衬托,没有肥厚的土壤,倔强的碎米花开得娇艳,执著。这花,开在山崖也开在我童年的心田里,它们对于我是莫大的诱惑,我慢慢向它们靠拢。到了山崖下,抬头,山崖高而险峻,我没有犹豫更没有退缩,我要让这些美丽的碎米花开在我家的后院里。

                 ⑤山崖上有很多裂缝和窄窄的小坎,我攀着裂缝踏着小坎慢慢向上攀登。我的鞋底太滑,没走几步就险些摔下来,我索性脱下鞋子,光着脚丫。脚下是坚硬而锋利的石头,没过多久,我的手腕发软,脚开始颤抖,但想到花儿会开满我家的后院,不分白天黑夜芳香四溢,我便又有了攀登的勇气。近了,更近了,我终于触摸到了花枝,我终于看清了花瓣。站在花丛中,才想起自己两手空空,根本不能把花连根移植到我家的后院里,我无疑是做了一场徒劳的拼搏。沮丧之余,难题接踵而至。回头一看,高而险的山崖,把我吓得浑身打颤,我的脚心也开始钻心地痛,低头一看,石头上有斑斑血迹,我的脚心早被石头割开了一道长长的口子。

                 ⑥站在高高的山崖上,不知是因为害怕还是疼痛,我伤心地痛哭起来。后来,在父亲的帮助下我终于下了山崖。我无力地跌坐在草地上,父亲轻轻地为我包扎伤口。“痛吗?”父亲问我。“我想让那些花儿开在咱家的后院里。”看着山崖上依旧灿烂的碎米花,我答非所问。

                 ⑦那个春天的午后,父亲把我背回了家。没过几日,我家后院里便长出了几丛碎米花。多美的花啊!细小的花朵开得奔放又毫无保留,花心纯白,花边粉红,长长的花蕊调皮地探出头来,我仿佛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⑧碎米花开得早,可遗憾的是花期太短,于是父亲又开始为我寻找花种。家养的、野生的,故乡能有的花,父亲都把它弄了回来,栽了满满一院子。记得有一次,父亲带回满满一箩筐芋头大小的花种时,腿上缠着被血浸透的绑带。父亲说他去要花种时,不小心被别人家的狗咬伤了,就因为这伤,那家人过意不去,把满园不同类型、不同颜色的花种都分了一份给父亲。父亲说这话时一脸的兴奋。我和父亲把那些来之不易的花种小心翼翼地种下,施肥、浇水、除草。第二年,满园的花开了,其中有一种,红得夺目,似血浸染。

                 ⑨我家后院的那些花儿,就这样热热闹闹地盛开着,我的岁月也由此变得烂漫和美丽起来。白天,走进院子,就走进了一种心境,品着花香,细数花瓣,生活就有了别样的风景和滋味;夜里,躺在床上,想着满院的花儿,仿佛夜也浸满了香味,变得宁静动人起来……

                 ⑩如今,我远离了故乡,想起那院、那花、那景,却不知何时才能静静地坐在时光里,坐在花丛中,把父亲的日子一一细数,用往事下酒,再幸福地泪流。

                 夏风拂来,对面邻居窗台上的花儿香飘依旧,摇曳依旧。

              (选自《青春美文》,有删节)

              (1) 选文标题“我心中的秘密花园”中的“秘密”有何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从父亲的角度,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第⑦段和第⑧段的主要内容。

              (1)第⑦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⑧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合语境,分析第④段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选文,分析第①段和第⑪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 

              文段为什么要写关于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根可以成仙的内容?14.这段文字描写“泥墙根一带”的动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描写的植物有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2) 

              文段中划横线的动词用得精练传神,具体说说好在哪里。

              (3) 

              这段文字属于______描写,读后给人鲜明的印象,主要原因是什么?

            • 7.

              故乡的小镇

              吴建

              ①我常去江南,熟悉“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小镇;我作客中原,领略过“驴马满街转”的山区小镇;我远游云南边陲,欣赏过芭蕉树掩映竹楼的傣家小镇……然而,最让我留恋的还是古典淳朴的故乡小镇。

              ②故乡小镇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古时候,这里梓树成林,绿遍乡野,因此,人们把她取名为“林梓”。早先,古镇就一条窄窄的石街,不到一里长。两边是一些木拼门的各式店铺,一家挨一家,鳞次栉比,店堂正门大多贴有“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九江”的红纸对联。店门两边的墙砖早已被岁月的风霜剥蚀成一幅零乱的画。镇西头是一座石桥,通扬运河从桥下浩荡北流。清澈的河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小镇人。【A】

              ③小镇的黎明是欢快的。晨曦初露,四乡八村的农民便头顶晓星残月,肩挑手提,来小镇赶集。人们的木屐踩在苔痕斑驳的青石板街上,叮咚作响,似一支悦耳的晨曲,唤醒了酣睡中的小镇。此时早起的商家已卸下门板开始招揽顾客。蒸笼上的包子热气腾腾,烧饼店里的油香弥散在空中。张婶的小吃摊前是最热闹的,一条旧长桌临街搁着,四周是几张板凳。一只用油桶改制成的炉子成天燃烧着,大铁锅里的水翻滚着冒着阵阵热气,花上一元钱就可以喝到一碗又嫩又香的豆腐脑儿,上面必定漂着青绿的葱花。镇上的潮糕店小有名气,用本地产的糯米磨成米粉制成的潮糕,清香四溢,甜美可口,独具风味。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此下驾,品尝潮糕后大加赞赏,从此林梓潮糕名声大振,流传至今。店铺里的老师傅边做边卖,生意十分红火。【B】

              ④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集市上人头攒动,男女老少,或蹲或站,一脸憨厚相,一身土布衣。他们虽也讨价还价,但决不缺斤少两。地摊上农副产品应有尽有。青菜、包菜、蒜葱还闪着亮晶晶的晨露;盆里鲢鱼、鲫鱼时而摆尾游弋,时而又蹦又跳;大公鸡、小鸭子在买卖人的手中扑腾着、挣扎着……日头渐高,赶集的人陆续散去。此时,高出屋顶被熏得乌黑的烟囱,冒出了丝丝缕缕的炊烟。【C】

              ⑤小镇的夜是静谧的。只有镇公所门楼下挂着的两盏大红灯笼,映出一团橘红的亮色,给小镇的夜平添了一份朦胧的诗意。【D】

              ⑥光阴荏苒,而今,故乡的小镇旧貌换新颜。狭窄的石街不见了,一条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从镇口一直延伸向县城;低矮破旧的平房也被一幢幢或古典或洋气的高楼大厦取而代之。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有恍如在繁华城市的感觉。透过飞檐亭阁,雕梁画栋,同样能感到现代生活跳动的脉搏。

              (1) 文章题目为“故乡的小镇”,开篇却写到了江南的“水乡小镇”、中原的“山区小镇”、

              云南边陲“傣家小镇”,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 文章第①段中说“最让我留恋的还是古典淳朴的故乡小镇”,请结合文章具体说说“我”留恋些什么。

                                                                       

              (3) 结合上下文,请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店门两边的墙砖早已被岁月的风霜剥蚀成一幅零乱的画。

                                                                       

              (4) 下面这段文字是从文中抽出来的,它应该放在A、B、C、D中的哪一处?为什么?

              故乡的小镇似从江南移来。一座座茶楼临河而立,赶集的农民带着自己劳动果实换来的喜悦,登楼小憩。热情的小伙计从烧得通红的火炉上,拎下直喷蒸汽的大铜壶,总是向被饮浅了的茶盏里勤勤地斟着,把小镇的早晨和人间的情愫斟得滚热滚热……

              应该放在     处,理由:                                                                             

              (5) 本文与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都以回忆家乡为题材,阅读下面两段文字,说说两位作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甲】光阴荏苒,而今,故乡的小镇旧貌换新颜。狭窄的石街不见了,一条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从镇口一直延伸向县城;低矮破旧的平房也被一幢幢或古典或洋气的高楼大厦取而代之。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有恍如在繁华城市的感觉。透过飞檐亭阁,雕梁画栋,同样能感到现代生活跳动的脉搏。             (摘自《故乡的小镇》)

              【乙】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跟下。……

              今年岁逢丙子,是我的本命年,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摘自《本命年的回想》)

              【甲】                                                         

              【乙】                                                        

            • 8.

              那个温暖的秋日清晨

              小学六年级时,由于贪玩,我的学习成绩下降很快。父亲恨铁不成钢,狠狠地责骂了我一通,要不是祖父拦着,我甚至还会挨顿揍。正处于叛逆期的我,感到很委屈,肚子里窝着一团火。那些日子,和父亲连话也不说了。

              一个星期天,父亲见我还在睡懒觉,不由得火冒三丈,呼地一下拽开了我的被子,大声吼道:“起来,跟我割棉槐去。”一股冷气嗖地钻进来,我一激灵,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我很不情愿地起身,穿好衣服,脸也没洗,迈着机械的步子跟在父亲后面,慢吞吞地向村外走去。已经是深秋了,薄雾弥漫着,空气中有一股彻骨的凉意,草木摇落,原野一片空旷,颇有一些萧瑟之感。

              我家的田正对着一条小河,河沿上种满了棉槐,属于我家的约有三十多棵。此时,棉槐的叶子大都已落光,一根根直刺着寂寥的天空。我把手插在裤兜里,百无聊赖地在河坝下的一块空地上走来走去,看父亲在那边起劲地干着,割下来的棉槐条子被露水打湿,散发出一股新鲜、润泽的气息。割了一会儿,父亲停了下来,见我在一边跺着脚,不停地打哆嗦,就面无表情地走了过来,将镰刀往地上一扔,说:“看你这个熊样,过去割一会儿。”年少轻狂的我,自然受不了父亲的斥责,我一声不吭,往手心里吐了两口唾沫,拿起镰刀,不顾露水打湿衣服,赌气般地用力割了起来。锋利的刀刃靠近棉槐的根部,用手握住,“吱”地一声,粗大的棉槐条子便倒了下来。一鼓作气,很快便割了十几棵,一棵簇生在一起有一二十根,倒在地上,一大片。割着割着,我的动作便慢了下来,额头上沁出了汗珠,不时顺着脸颊往下淌,裤腿全被露水打湿了,贴在腿上,极不舒服,并且胳膊、腰也有些酸痛。这时,父亲走了过来,看了我一眼,将手中的毛巾递了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嘿嘿地笑了,“现在不冷了吧。要记住,再冷的天,也冻不着勤快人。”

              那一刻,我站在那儿,脸红红的,一股暖意油然而生。父亲那和蔼的笑容,那轻轻的拍打,以及那句亲切的话语,让我有些受宠若惊。直起腰,深吸了一口清凉的空气,用欣赏的眼光打量着这秋日的原野:薄雾已退,东方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几只小鸟轻快地从头顶飞过。不远处的河沟里,清澈的河水一眼可看到底,水面上微微冒着热气……天地间一片沉静、肃穆,蒸腾着一种秋日特有的气息。这个时候,我才发现脚下的草丛间有几朵浅蓝、淡粉色的牵牛花在朝露的润泽中,静静地开放着,在一片萧瑟的背景上,有一种让人惊艳的美丽。

              回家时,我主动抢过车子,推着一车沉重的棉槐条子,一点都不感到吃力。“再冷的天,也冻不着勤快人。”这可能是父亲无心的一句话,但对我来说,却是意味深长,其中包含着一种朴素的人生哲理,不但改变了我当时的心情,而且还给了我一种信念:做任何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同时,我也明白了父亲其实一直是爱我的,可能他爱的方式有些生硬、粗糙,但却是无比真实、温暖的。

              (1) 为什么说那个秋日的清晨能给人温暖的感觉? (2) 揣摩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体会其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我很不情愿地起身,穿好衣服,脸也没洗,迈着机械的步子跟在父亲后面,慢吞吞地向村外走去。

              (3)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试以文中画线的句子为例,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 作者说:“那一刻,我站在那儿,脸红红的,一股暖意油然而生。”请你联系上下文,合理想象,补出“我”这时的心理活动。 (5) 爱有很多种,你赞同文中的父亲爱儿子的方式吗?请联系生活体验,说说你的看法。
            • 9.

              雪落草原白茫茫

              查干

              ①上世纪我在杜尔伯特草原生活了将近14个年头。冬季,一旦发生雪灾,我们就会奔

              赴抗灾第一线。有时,一呆就是个把月。这样就有机会与雪朝暮相伴,成为一名名副其实

              的草原雪人。

              ②北方草原的落雪,是很优雅的,也是静静的,轻轻的,柔柔的。雪落之后,草根湿润了,原有的草香,就会散发出来。天,显得青蓝而高远,阳光被积雪反射造成雪光。这时的草原银装素裹,一片白茫茫,无际亦无边。雪便是这里的主宰了。

              ③此时的蒙古包,白洁若玉,与雪光融合,变为生动的雪地画面。假如没有那青青的、直直的炊烟以及朱红色的套那(天窗)和包门,你或许辨认不出,哪里是蒙古包,哪里是雪窝了。朦胧在雪光里的羊群,与雪地形成天然组合,白成一片,不分彼此。只是,一个静,一个在动而已。而此刻的马群,像散乱的冰雕,伫立于远山近坡。无论静止,抑或奔腾,都在展现生命之坚韧与骨气。这样的时候,马背上的雪花还没有消去,雪气萦萦绕绕地跟随其后,像是有什么神奇之物,腾云驾雾地在移动。雪光下的马,显得凛冽、干净、美艳、自在而生动。它们的生命力十分顽强,不能不使人联想天地精灵这个词汇。尤其在暴风雪之夜,那一声又一声的长长马嘶,从远方不断地传来,使人感到有血液在那里灼灼燃烧。每当马群在雪原上扬蹄奔腾,长鬃在雪光中高高飘扬时,你或许联想到汹涌的海浪或草浪。

              ④蒙古马个头比较矮,但健硕硬朗,它属于北方草原的善跑一族,是以吃苦耐劳的坚韧精神,闻名于八方的。它在各种自然环境下的适应性,和惊人的耐力,得到了世人的赞美和颂扬。草原上的人们,没有一个是不珍爱、不信任马的。在他们看来,马是他们的战友或者兄弟。而非豢养之牲。

              ⑤雪光乃神奇之物,似有什么不解之谜,藏于其间。你能看到,鹰在雪光中的独旋吗?它的双翼上,是什么在放射着奇异的光点?像闪电,一闪而逝。这时的鹰,显得有些孤傲,给人以空灵悲壮之感。这样的时候,除了独行侠这个词汇,你再也找不到更为贴切的比喻。是的,假如没有它的悲壮独旋,雪光中的天空,显得多么寂寥无神。像是哪位哲圣,摊开在无限里的一张宣纸,在等待谁来挥洒?而这只独旋的鹰,在此刻,在这辽阔的天空中,既不是逗点,也非句号,而是构勒中的散淡情节。

              ⑥还有百灵鸟,在雪光中振翮飞翔的那些精灵,当疯狂的暴风雪消退之后,它们毅然从雪窝里,纷纷地振翅飞起,在雪光弥漫的晴空里,重又抒发天地之情,鸣声婉约而清丽。它们,总是悬浮在气流里,翅膀在扇动,但不移动,成为一种美妙的空蒙点缀,如梦亦如幻,一睹让人心疼。

              ⑦这时候,你也许会联想到空山鸟语这个词汇。然而,它所描述的是闻其声而不见其影的空茫之惑。而雪空中的百灵,则有些不同。不但可以闻其声,更可以见其影。一个,给人以神秘空灵之感;一个,则给人以切实的心灵慰贴。百灵鸟往往是孤独牧人的旅伴,随你飞行歌唱。然而,百灵鸟纵歌,非为哗众取宠,而是出于情。这样的时刻,你就会感到,这片茫茫雪原,不但有内容可读,更可感到它温润的血脉了。

              ⑧不要以为,这漫天的雪光,只是虚无缥缈之气。它不但深邃,且又深不可测。人在

              漫天的雪光里,也往往只是一缕雪光,甚或还原为小小的基本粒子,融化在大自然神奇的魔盒里不见了。                                                    (有删改)

              (1) 阅读全文后,你发现作者写了草原雪后的哪些景物? (2) 有人觉得文章第④段文字可以删去,你认为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3) 文章语言生动形象极其优美,请选择合适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 (4) 根据文章内容和生活感悟,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句“人在漫天的雪光里,也往往只是一缕雪光,甚或还原为小小的基本粒子,融化在大自然神奇的魔盒里不见了。”的理解。 (5) 【甲】【乙】两个片段同写鸟鸣,请从作者情感的角度比较它们的 相同点

              【甲】百灵鸟往往是孤独牧人的旅伴,随你飞行歌唱。然而,百灵鸟纵歌,非为哗众取宠,而是出于情。这样的时刻,你就会感到,这片茫茫雪原,不但有内容可读,更可感到它温润的血脉了。                          (查干《雪落草原白茫茫》)

              【乙】到山上来,且闭起眼睛,不要再浏览风景,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欢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涧谷间。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

                                                        (郭枫《空山鸟语》)

            • 10. 阅读选文,按要求完成下题。
              听一听花语
              陇人
                  ①花,每一年都会按时令绽放。就算天气再恶劣,只要到了它的季节,它就会郑重其事、认认真真地绽放,来装点大地。
                  ②迎春花,应该是春天最早开放的花吧。乍暖还寒之时,金色的迎春便一簇簇地盛开,让我们盼春的眼睛为之一亮,仿佛已经看见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就要到来!“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意念亦油然而生。如果,在这个美丽的春天里你能辛勤耕耘,或许,你真会拥有一个丰盈的金秋!
                  ③杏花,接踵而至。它是春天有代表性的花,“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切的农事也将随之展开。
                  ④和许多蔷薇科的花一样,杏花也是先花后叶,花小而繁。一开,就开得簇簇满树。尤其,杏花是粉红色的,更是艳丽非凡。也许就因为这份艳丽,你想忽略都不行,于是,宋祁用了一个千古传诵称美的“闹”字来形容,把杏花耀目的灿烂花:容,形容得妙到极致,官拜工部尚书的宋祁,还因此博得了“红杏尚书”的雅号!
                  ⑤“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何等雅致、闲适的生活啊!
                  ⑥在缤纷的花的世界里,我尤为喜欢白玉兰,喜欢她的高洁,喜欢她的端庄。
                  ⑦每年清明前后,春寒料峭,它就欣欣然绽放出乳白色的花,朵朵都昂首直立在没有绿叶的枝桠上,纯洁、温润。每次走过树下,我总会莫名地涌出一种感动。白玉兰别名“望春花”,顾名思义,这是一种报告春天消息的花。我爱她含苞待放的娇羞,更爱它端庄、典雅的优美。
                  ⑧唯一的遗憾是这花开得时间很短,感觉就那么有限的几天。或许,正是为了让人明白“珍惜”的道理,她才将自己如火如荼的绽放刻意缩短,甚至只绽放美丽的一瞬,如同人生中有些美丽的邂逅。不过,就算花朵凋谢,她在人们的心里仍然留下了美的印痕,留给我们永远的回忆。
                  ⑨在花的世界里,我还喜欢黄刺玫。
                  ⑩四月中旬,那一排黄刺玫已枝繁叶茂,花骨朵一串一串的,性急的,已开始零星地绽放。不几天,它们便大张旗鼓地盛开,远远看去,一片金黄。五一假后,黄刺玫悄然退场。
                  ⑪盛开时极有气势,有一种令人震撼的美。这便是黄刺玫,美丽的黄刺玫,让你无法忘记的黄刺玫。正如歌中所唱“”所有的花儿你最美。
                  ⑫每一种花都是有生命、有灵性的,都是“最美”,就看我们能不能听懂花的语言。(选自《大作文》)
              (1)本文主要写了哪几种花?作者分别喜欢它们什么?请根据本文内容完成下表。
              花名                  喜欢的原因
              最早开放,让我们盼春的眼睛为之一亮,心生“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意念。
              杏花    
              高洁、端庄、纯洁、温润,让人感动。爱她含苞待放的娇羞,更爱她端庄、典雅的优美。让人明白“珍惜”的道理,在人们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印痕,留给我们永远的回忆。
              黄刺玫    
              (2)请根据本文第②段的描写,补全上联。
              上联:迎春最早,    
              下联;玉兰犹美,白影团团暗香来
              (3)下面这段文字写的也是玉兰花,它与本文⑥⑦⑧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白玉兰是落叶乔木,其树形魁伟,高者可超过10米,树冠卵形。玉兰花顶生、朵大,直径12-15厘米。花被9片,钟状,成辐射对称,因其白如玉,香似兰,故名“玉兰”。
              (4)本文第⑩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5)有人说:“爱花的人是纯洁善良的人,是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人!”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你结合本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