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各项中的改句与原句相比,意思发生了明显变化的一项是( )

              A.原句:发射“天宫一号”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改句: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这是发射“天宫一号”的主要目的。

              B.原句: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改句:这样看来,大自然的语言就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C.原句:难道你不知道吗?牵牛花开两种颜色,红的和蓝的。

              改句:牵牛花开两种颜色,红的和蓝的。这是你应该知道的呀!

              D.原句:密西西比河深沉的歌声,我听到了;密西西比河浑浊的胸膛,我瞧见了。

              改句:我听到了密西西比河深沉的歌声,瞧见了密西西比河浑浊的胸膛。

            • 2.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

              下列对于文章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核舟记》中,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的把握了雕刻品的各个细节,并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来写,很清楚地表现了核舟的整体形象。
              B.《湖心亭看雪》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两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还采用了白描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C.《观潮》一文用词精当,寥寥数笔便能绘形传神,如“腾身百变”就能刻画出弄潮健儿上下翻腾、变化多样的骁勇身姿。
              D.周敦颐在《爱莲说》中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葆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 4.

              下面对《三峡》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文章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 5.

              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成暗黑,我孤单地走在村路上。

              ‚为了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字库”古塔,我来到这个亦开亦败的陌生乡间。当我绕过好些小桥流水人家,再寻回先前下车的小街时,早已错过了返程的班车。想起明早课堂上那十多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踏上了30里的归途。

              ƒ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早已在天边耀眼地勾勒。

              „我边走边期盼着能搭上顺路的车。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然后司机丝毫不理会我极力挥舞的手臂,绝尘而去。

              …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

              †终于,一辆小拖车被我拦在了路中央。烟尘未散,我已冲到了驾驶室的窗下。看到司机的一瞬间,我便认出了他……

              ⑦几个月前,我来到马山小镇见习,看到他颓废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衣衫不整,须发蓬乱,无神地半合着眼。人们在他身边窃议着,却不愿多事,怕帮助这样一个来路不明的人会给自己惹来意想不到的麻烦。虽然这个潦倒的人并没有在面前放一只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又渴又饿,于是我到几步之外的茶水摊买了一杯水、一块糕给他。他无神的眼并没有因为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都未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地吞食起来。“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规劝了那个流浪汉一句,便走开了。

              ⑧眼前这个人虽然整洁而精神,我还是认出了他。我焦灼地问:“去马山吗?”他迟疑了一会,点了点头。我连声道谢,赶紧爬进了驾驶室。

              ⑨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灭。“你是马山人?”他问。我摇摇头:“不是,我在那儿见习。”他有点失望:“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个人真好……”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

              ⑩四周静静的,只有雨点叩窗的脆响。他忽然说:“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那时我赌输了,输的精光,被撵出来,没脸回家,流落到马山,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吃的,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谢她。”我试探道:“就因为那人送给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⑪他不屑地看了我一眼:“你不懂,我那时候心灰意冷。她劝我:‘快散集了,你要去哪,也该去了。’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唉,我真的不知道怎样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

              ⑫他没有认出我来。我心中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会对他帮助那样大。“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因为我不仅想维护他的尊严,还想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⑬他听了果然高兴:“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该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啊。”他深吸了一口烟,然后徐徐吐出。我用力地点点头。

              ⑭“马山到了!”他刹住车。我道着谢,请他下来喝杯热茶休息一会儿。他笑了笑,一边倒车一边说:“我还得赶回去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再见!”雨滴在车身上,溅出了大朵大朵亮丽的水花……、

              ⑮人生就是这么奇妙,当初的滴水之恩,在后来的生活中却得到了别人的涌泉相报,举手之劳,换来的是爱心的传递。

            • 6. 与朱元思书(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 7. 下面关于课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紫藤萝瀑布》通过对紫藤萝的描绘以及一棵紫藤萝的遭遇的记叙,抒发了作者宗璞对生命顽强和美好的赞扬之情。
              B.《在山的那边》中“山”和“海”分别象征着理想境界和重重困难,作者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战胜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才会抵达理想的境界。
              C.《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冬景图,抒发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D.《河中石兽》通过老河兵的话,让我们认识到在面对问题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经验,而不是主观的臆断。
            • 8.

            • 9.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 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10.

              对《赤壁》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本诗可以看出传统咏史诗的特点,即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
              B.作者运用议论,直接对历史结局提出自己评判的句子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C.表达作者怀才不遇,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D.本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