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1) 作者为什么用黑色的闪电来比喻海燕?又为什么用“高傲”来修饰“飞翔”?





              (2) 作者为什么要以大段笔墨描写海鸥、海鸭和企鹅惊恐万状的丑态?





              (3)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明写乌云,实际上写的是什么?





              (4) 作者高度赞美海燕,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 2.

              阅读下面《紫藤萝瀑布》选段,回答问题。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同样的事物,寄寓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试揣摩一下,季羡林和宗璞借助于“藤萝”这一特定的事物,分别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白鹭

                                                                                   郭沫若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由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有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


              (1) 第七段“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



              (2) 本文重点是赞美白鹭的,为什么要在文中插入对白鹤、朱雀、苍鹭的描述?



              (3) 文章第五段写白鹭站在小树绝顶,人们猜测它是在望哨,作者同意这样的猜测吗?为什么?



              (4) 从全文看,白鹭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每个方面用两个字概括,不少于6个字,不多于10个字)


            • 4.

              河床开始回忆河流(施尔吉·原野)

              ①大地上的河床像一个干瘪的口袋,粮食没了,口袋显出宽阔。我在各地见到许多干涸的河床,它们不是耕地、不是广场,是从天边延伸而来的河床,只是没有水。

              ②所谓一无所有,说的正是河床。如果有,也只有一些鹅卵石。夏天,不长庄稼不长草的土地是干涸的河床。乍见白花花的河床,心里惊讶,它是什么?它几乎什么都不是。你能相信一个宽阔的河流竟然一滴水都没有吗?在雨后,在盛水期见到干涸的河床让人不安,无法想象当年这里曾经有过河,可以用汹涌、清澈、波浪和白帆形容的河,它竟然没了。

              ③对大自然来说,河没了,比人丢了钱更痛苦。如果河没了,鱼和水鸟的家也没了。两岸的青草没了,倒映在河里的星星也没了,因为星星不能倒映在石头上。如果河没了,连同河床一起消失是最好的。没有水,留下的河床好像是伤疤,是一条长长的干鱼的尸体。是的,干涸的河床如同尸体。是谁的尸体?是河的尸体吗?没听说河竟然还有尸体,水干了,白花花的河底只能是河的尸体。

              ④干涸的河床好像在回忆,它抱着不应该拥有的沉寂回忆涛声和蛙鸣。河床回忆什么是水,它不知道水流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水会不会再来。当年水来的时候匆匆忙忙走过河床,带来鱼虾和泥沙。水没等站稳脚跟歇息,就被后面的水挤走了,水比车站的人流更拥挤。河床从来没想过一条叫做河的水流会干涸,这种惊讶比一个朝代的更迭更让人吃惊。

              ⑤河床的悲哀是一个母亲的悲哀,她的产床上已经没有了孩子,她还在等待,并且哭干了泪水。一家外媒报道,从卫星上观察,中国境内二十年前约有五万条河流,现在这些河流中已经失去了两三万条。有两万多个河床母亲手里失去了孩子,她们怀里空荡荡的,等待人类把孩子还给她们。

              ⑥人说,人是无所不能的,起初我不相信。当我看到一条又一条干涸的河床时,我相信了这一点,并为自己作为人类的一分子而感歉疚。人把河都消灭了,还有什么做不到呢?消灭一条河比建造(请原谅我使用的“建造”这个词,这完全是人类爱用的词,而河流无法建造)一条河更容易。把河流上游的树木和竹林砍光,草原沙化,河就死了,只剩下河床这条敛尸袋。

              ⑦当大街出现一个带刀痕的死人时,警察会为这个人的死因搜寻原因,曰侦察破案,人类为此发明了一个词叫“人命关天”。如果一条河死了,没人破案,没人痛哭,更没人祭奠。所以,当中国死去两三万条河流时,人们并没觉得失去什么,因为他们不是小鸟不是青草。他们忍受气候变化并心安理得,却没一个人指认杀死河流的凶手。在所有的案件里,如果凶手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社会的时候,罪行自然会被赦免,我们都不是罪人。

              ⑧我们都不是罪人,我们劝自己欢乐并制造更多的欢乐。我们保持着正常情感。而河床敞开空荡荡的怀抱,她的孩子没有了,她以为人们会惊讶会替她找回孩子。先前的人类离不开河流,人类所谓的“文明史”都诞生于河流的两岸。看地图,人类的城市多建造于河边,中国有多少城市的名字带着水字边。古时候,人祭祀河、景仰河,谁能想到后来竟杀死了河。这何止于狠,是把事做绝了。

              ⑨我们应该派人到河边告诉河床,河已辞世,水利术语叫断流。我们理应为河床献上一些祭品表达歉意,因为河的消失毕竟不是小事。或者,在河边装一个高音喇叭,日夜播放河水流过的声音和鸟啼声。总之,人应该为河的陨灭略微表示一点态度。

              (选自201 5年5月22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注释】河床: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

              (1) 请根据文意填空。

              面对河的“辞世”,作者的情感是复杂而富有变化的。开始,作者是惊讶与不安;后来,借大自然和河床之口,说出了自己的痛苦和________;最后作者是________和________。


              (2) 结合上下文,具体说说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3)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水没等站稳脚跟歇息,就被后面的水挤走了,水比车站的人流更拥挤。



              (4) 本文以“河床开始回忆河流“为题,有何好处?

            • 5.

              想起那年读书时 

                                    谷煜

              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

              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

              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地涌动而来,真好。

              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

              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

              怎么办?

              偷呗。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

              慢慢地,条件好了,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I.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文中划横线句子的语言富有表现力,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I.作者回味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写到“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句中的“花”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父亲在家等我

              文/林夕

              星期三下午,学校老师照例要开会、学习,学生们上了两节课就放学了。

              他和班上的两位同学欢蹦着走出校门,没有回家,而是去了离家不远的森林公园。他们一直玩到天黑,还感觉有些意犹未尽。

              “嘿,想不想吸支烟?”回去的路上,他突发奇想。

              “好哇。”两位好友齐声赞成。

              三个人停下来,把衣兜里的钱都掏了出来,买了一包“阿诗玛”。

              他们拿了香烟,跑到路边拐角处。他把烟盒撕开,给两位同学一人一支,自己也拿起一支,叼到嘴上。这才发现,刚才忘了买火。

              他冲伙伴们耸耸肩,然后把视线投向路边,张望着。

              正是日暮时分,路上不时有行人匆匆走过。他想上前借火,又觉得有些唐突。正在这时,他发现,在路的那一端,有一个小亮点,在夜幕中闪着微弱的光,向他这里慢慢移动。他不禁心中一喜,仿佛已经嗅到了诱人的香烟味。

              那个小亮点终于走近。他走上前去,说:“哥们儿,借个火!”

              那个人停下来,把手中燃着的烟递给他,他接过来,把自己的烟点着,美美地吸了一口,抬起头,把烟还给这位行人。这时候,他才看清他的脸。

              刹那间,他惊住了。拿烟的手停在半空。

              那个人缓缓地伸出手,接过他手中的烟,凝视了他一会儿,又把视线转向他旁边的两位同伴。然后,拍了一下他的肩膀,郑重其事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说不出话来。

              旁边的好友有些不解地问:“为什么?”

              “因为,”那个人看着他一字一顿地说,“你的父亲在家等你!”说完,转身走了。

              那个人的背影已经消失在夜色中,他还直愣愣地站在那里。两位同伴用手碰了一个他的胳膊,问:“你怎么了?”

              他转过身来,看了看两位同伴,把手中的烟扔到地上,用脚狠狠地踩灭。

              “把烟捻灭回家去!”他语气十分坚决。

              两位同伴看着他,又看看手中冒着缕缕香气的烟,不约而同地说:“为什么?”

              “因为,我的父亲在家等我。”

              “你怎么知道?”

              他看着两位同伴,低下头来,声音有些哽咽:“刚才那个借火给我们的人,他,就是我的父亲!”

              (1)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所缺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

              A.孩子,快回家去!

              B.我的孩子,回家去吧?

              C.哥们儿,吸完这支烟,就回家去吧!

              D.哥们儿,你们还是孩子,怎么能吸烟呢!

              (2)文中很少对心理活动进行直接描写,但又能让人从具体的行为、语言、神态描写中看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试结合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刹那间,他惊住了。拿烟的手停在半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烟捻灭回家去!”他语气十分坚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带给“儿子”的震撼是巨大的,文章留给我们读者的思考也是多方面的。读完此文,你有何感想?请用一两句话说出你感触最深的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是谁爱着你的背影》完成习题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雷

               (1)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样将我送到门口。

               (2)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3)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4)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5)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6)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7)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8)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是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9)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10)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11)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12)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13)原来,母亲又在隔窗望着我的背影。

               (14)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15)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

              (1) 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请你按照时间顺序,用概括的语言补充下面表格。

              ①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你结合全文,分析母亲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你按照要求进行品析。

              (1)“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句中的“才”不可删去,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段“淋湿的是母亲的心”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你结合文中内容分析泪水中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匀速奔跑

              ①我家附近有一所大学,每天晚上都有很多学生在那里跑步。

              ②一天下午,下班后我按照惯例驱车来到了学校体育场。这会儿,体育场上的人已有不少。我换上运动装,戴好耳机,听着富有激情的音乐,简单的做了几组热身运动之后便开始沿着跑道跑了起来。内心随之变得热血澎湃,感觉自己轻轻松松就能拿下一个马拉松。可是,当我跑到第二圈的时候我又开始喘了,脚步也随之慢了下来。很明显,因为我又胖了,我才变得比以前更容易透支。

              ③此时,一个身穿玫红色紧身背心和黑色运动裤的姑娘从我身边擦肩而过,速度不快但跑得明显很有节奏。我心想,自己怎么也不能让个姑娘把自己给超了,于是心一横,我紧赶了几步向前冲刺了50米,很轻松的把姑娘落在了后面。

              ④可我有限的体力还是支撑不起日渐增长的体重,慢慢的,我紧赶的步伐又缓了下来,一边双手掐腰喘着粗气,一边半走半跑挪着步子。正当我决定停下来慢走一圈时,红衣姑娘又一次从我身边跑了过去,还是那个速度和节奏。

              ⑤“超就超吧,哥们先走一走,缓一缓,等下体力恢复了再赶上你……”我心里不屑的盘算着。

              ⑥接下来我开始一边走一边观察着跑道上三三两两的人群,他们有的在一边慢走一边交谈,有的时而奔跑时而停下,有的跑得大汗淋漓,有的跑的漫不经心。

              ⑦跑步真的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它把你的体力、耐力和速度暴露无遗,并将你的性格从你跑步的姿势和神态上展露给别人。约摸走了两分钟,我觉得自己喘的不再那么痛苦,体力貌似又恢复了一些,决定继续跑。

              ⑧我不由得在体育场上寻找着那位刚刚超过我的红衣姑娘,心想这会我一定要赶上她。在前方扫了一眼后我没再看到她,我想她大概已经跑完回去休息了。结果,就在此时,一道红光从我的右侧闪了过去,没错,就是那个红衣姑娘,她又一次超过了我,还是那个匀速奔跑的节奏。我放弃了追赶红衣姑娘的念头。

              我开始寻找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来解释自己追赶不上红衣姑娘的原因。但最终,我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不努力,那些匀速奔跑的人你永远追不上。

              ⑩匀速奔跑的人是可以掌控自己的人。他们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按照这个节奏去掌控自己。

              ⑪当一个人开始匀速奔跑起来的时候,他是在认真奔跑。当你还在踌躇要不要跑起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把你甩得遥不可及。

              (文/河城子,摘自《知识窗》)


              (1) 

              阅读全文,概括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情节

              心情

              充满信心

              首次被超越

              再次被超越

              最后被超越

              放弃




              (2) 

              请解释标题“匀速奔跑”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合语境,品析文中画横线句子里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一道红光从我的右侧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开始寻找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选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老 槐 物 语

              李晓东

                 我居住的这个城市,槐树随处可见,大多分布在街区沿路。本文中所要记述的老槐,却使我有过四载日落时的思考。闭上眼睛,便是它的速写:伞状的树冠,水桶粗的躯干,在薄暮依稀的背景中翩若剪纸。但是,四年来,我所见到的,仅限于老槐的腰部以上。我不知道这样一株枝繁叶茂、树影婆娑的老槐有着怎样纵横交错、丰满发达的庞大根系。我也无从想象它的腰部以下应该是裙裾飘飘,抑或是长衫飞扬。因为这一切都隐藏在一座老屋的中央纵深地带,那是我从未涉足过的一座老屋。

              不知道老屋的始建者当初是出于一种什么考虑,将一株槐树圈围在一座屋子的中央。其实,他至少可以有两种方案:或者锯掉槐树,修房造屋,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或者给树留出一方空间,傍树造屋,也未尝不可。但这两种方案他都没有选择。于是,就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老槐:在一座青瓦破损,杂草纷披的屋顶中央,突兀伸出一株老槐。夏末浓香四溢,冬至搔首问天,这真是很奇特的一道景观。

              第一次看见这一幕时,首当其冲的一个念头便是:屋顶上也能长树?而且这样生机勃勃,旁若无人?那时正是深秋的一个晚上,槐叶将落未落,绿色将黄未黄,在清冷的月光中,它显出几分落寞和凄凉。而那在月光下静默无声的宽大的屋顶,尤其神秘莫测。于是,我开始留意这屋、这槐,还有这人。

              这批平房,据说有四十余年的历史,那么,这株槐树当更老。四十年的老屋,斑斑驳驳,颤颤巍巍,在静静的夜里,在遥遥的犬吠中悄悄脱落的,岂止是屋檐下萎顿的黄泥?那屋顶上长着槐树的老屋,当有更多的沮丧在不停地脱落。

              在我有意无意的驻足中,我发现,一位老妇常常从那间老屋中出没。和所有的老人一样,岁月已经使她萎缩成一粒风干的枣核,所有裸露在衣服之外的肌肤都是暗淡的,包括她的眼神,她紧抿着的嘴角。我从未见她开口说话,也从未见别人和她说话。她往往倚着墙角,一站就是大半天。许许多多的人在她面前走走停停,她的眼神始终空洞无物。

               老槐的上半部分,在和风丽日中享受着天高云淡的辽阔,鸟瞰着五月的鲜花,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因而,它在这个最美的季节尽情散发着芬芳和健康的气息。它的下半部分,却在一座老屋中幽禁几十载,不见日月,不闻鸟鸣。这真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那样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又能给老槐什么样的眷顾呢?

              在望着老妇虾行的背影时,我想象屋中老槐是怎样在阴冷潮湿、烟熏火燎中苦度年华。一株树,被人为地拦腰斩断,其实却又是斩而未断,咫尺天涯,永不得见。我真有些怨恨那最早建屋的人,甚而至于开始怨恨那老妇。而那老妇浑身所散发出的陈旧的气息,又分明在暗示,也许,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怨妇?那么,她怨什么呢?“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她不是闺中少妇,也早已过了不知愁的年龄,尘埃就是她的凝妆,那么,她怨什么呢?

              一个夜晚,从梦中醒来,暗香浮动,沁人心脾,我很肯定地知道,那是老槐的香味。其时正是人间芳菲的季节,老屋又距我不远,隔一条小路,转过弯便是。白天从树下经过,看满树串串槐花,白里略黄,咕咕嘟嘟,肥美异常,从摇摇曳曳的绿叶中脱颖而出。茂密的树叶掩不住槐花的倩影,香味便从浓荫匝地中倾泻而下,香了一座老屋,香了一条小路,香了一院人心。梦中老妇,即便她耳不聪目不明,但于这扑鼻而来的槐香,应该不是无动于衷吧?古书中所谓香妃,因其体香备受皇帝宠幸,这老妇,倒也得老槐垂青,在鲜花怒放的夜里,为她送去一瓣心香,只可惜,恐怕那老妇因了岁月的剥蚀,早已没了怜香惜玉的好兴致。

              《槐荫记》中的老槐曾经作了月老,使七仙女梦想成真,然灾难逼近时,任董永苦苦相求,它沉默如山,还是七仙女一语道破天机:“它不过是一棵树,又哪里会说话呢?”人有人的气节,树有树的操守,顺乎自然,顺乎天意,也算是老槐无为而为的一种境界吧。

               槐树在我国,是一种古老的树种,所以才有“国槐”之称。奇怪的是,从古至今的文人墨客,对花中君子,岁寒三友以及杂生沟渠的莩苡野草,都曾咏诗入画,但写槐的诗词文章,实不多见。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按照常理,作为时时出现在百姓人家房前屋后的槐树,实在不该遭此冷遇。天籁无喧,大爱不言,或许其中另有深意,也未必可知。曾用过一种香水,其妙处恰在于“草色遥看近却无”的似与不似之间。没有化学处理的痕迹,也没有浓艳厚重的烈性,点洒数滴,似乎整个人也变得含蓄起来,这便是从槐花中提取的香精了。不由人生出“送人槐花,手留余香”的感慨。

              走笔至此,回望老槐,那在静谧的夜里沉默着的,依然不发一言,如同那位老妇,他们用终生的时间,以一种局外人难懂的心情守口如瓶。守住老屋,守住人槐共有的秘密。这个秘密的谜底深藏在十丈红尘之上,其间有这样一个去处:安宁、纯净、隽永、亘古不变……

              (1)作者笔下的老槐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2)“我”对老槐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奇特——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语言优美而富有深意,请赏析下列句子。

                  四十年的老屋,斑斑驳驳,颤颤巍巍,在静静的夜里,在遥遥的犬吠中悄悄脱落的,岂止是屋檐下萎顿的黄泥?

                  茂密的树叶掩不住槐花的倩影,香味便从浓荫匝地中倾泻而下,香了一座老屋,香了一条小路,香了一院人心。

            • 10.

              阅读《藤野先生》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 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中的两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一声”指的是什么?作者觉得刺耳的原因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他们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中“何尝”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联系全文,“变化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表现了鲁迅什么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