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中国瓷器
                  ①17、18世纪,在欧洲市场上,中国瓷器同黄金一样贵重.中国瓷器受到西方人的热烈追捧,成为王室贵族争相收藏的稀世之宝,国王们相互馈赠的礼品.许多世袭贵族,甚至不远万里,专门到中国定制印有自己族徽的瓷盘,然后作为传世珍宝收藏.
                  ②中国瓷器是世界公认的伟大发明之一.它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在于其本身所包含的三项独创技术:胎质、瓷釉、烧结火候.
                  ③中国瓷器的胎质大多具备一定的透明性,所谓有素肌玉骨之像.它的原料多为高岭土,无论东南沿海还是华中各省都有此土,尤其是在江西景德镇高岭村一带,风化了的白云母花岗岩蓄藏丰厚.也就是说,在中华大地取用制瓷原料是得天独厚的.
                  ④瓷釉覆盖在瓷胎上,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复合材料.宋代以后,景德镇成为瓷业的主要生产地之一,就是因为这一带开始以“白云石”加入釉中,使瓷釉洁白又易于施加彩饰.
                  ⑤烧结火候,主要是指瓷器烧成的温度.烧制陶器、砖瓦都在1000℃以下,瓷器则不然.据推测,早期瓷器的烧成温度就已经达到1200℃了.日本大阪大学美术史教授木村重信先生曾撰文:“尽管要通过1300℃高温煅烧,釉料仍不变色,纹样依然如故,这就是中国瓷器烧制技术上关键的秘密所在.”
                  ⑥中国瓷器享誉世界,也在于它是科学技术与民间工艺美术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传统细瓷早已形成一整套美化装饰的方式方法,不管是刻花、剔花,还是贴花、印花;也不管是堆雕、镂雕,还是镏金、戗金…均极尽缤纷艳丽,堪称巧夺天工.早期的纹饰简单、自然,完全由烧瓷艺人自行设计,例如水纹、云纹、花纹和兽纹等.盛唐以来,纹饰大量借鉴金属器皿、各种织物等图案,使瓷器的装饰意味更浓.宋代以后,瓷业工艺技法愈加精细,彩绘画面也刻意追寻名画师的笔意,有的春花烂漫,有的冬雪裹枝,有的高山流水,有的繁星满天…这无不增添了瓷器美的意蕴.
                  ⑦中国瓷器还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它的彩绘内容有来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也有“犀牛望月”、“龙凤吉祥”、“岁寒三友”等寓意丰富的图案. 康熙年间,景德镇窑曾经烧制一组花卉瓷盅,薄胎青花,加彩题句,一盅一花一词..其中梅花盅题为“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杏花盅题为“青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桃花盅则题为“风花新社燕,时节归春浓”…瓷精,图美,词句优雅,在有限的空间中令人感受到无限的韵味.
                  ⑧中国瓷器,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1)请简要说明文章第①自然段的作用.
              (2)阅读第⑤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早期瓷器的烧成温度就已经达到1200℃了.
              (3)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⑦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康熙年间,景德镇窑曾经烧制一组花卉瓷盅,薄胎青花,加彩题句,一盅一花一词.
              (4)从全文看,中国瓷器令人叹为观止的原因是什么?
            • 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题.
                                              猪饲料中的砷是砒霜吗?
                  ①2013年3月份,黄浦江上游水域漂浮万头死猪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网络上有报导称黄浦江死猪漂流的真相是养殖户为了让猪更有卖相,在饲料中违规添加了有机砷,也就是砒霜(《水浒传》里武大郎就是被潘金莲用砒霜毒死的),喂食四五个月后导致猪内脏腐烂而大批死亡.这死因见不得光,这样的死猪肉又不敢拿去市场上卖,养殖户只好把死猪抛到河里了事.大家都往河里一丢,猪尸们就在黄浦江大游行了.
                  ②事实真的如此吗?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砷这个物质.
                  ③通过对大量的猪、羊和鸡生长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砷是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于动物的生长,可以起到一些积极作用:杀灭肠道内的有害微生物和寄生虫,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具有类似于抗生素的作用;增强肠壁的通透性,从而促进肠道细胞的代谢,并与维生素B12和一些抗生素有协同作用,促进生长;舒张毛细血管、改善皮肤营养,使皮肤粉红,毛发光亮,改善商品猪的品相,对改善鸡蛋颜色也有帮助.
                  ④因此,在饲料中添加砷化合物一度成了世界畜牧业的普遍做法.不过,符合规范的砷添加剂都是有机砷制剂,因为无机砷具有很强的毒性,而无机砷中三价砷的毒性又大于五价砷,砒霜中的砷就呈三价.畜牧中使用的有机砷制剂多数是氨基苯胂酸和硝基羟基苯胂酸,它们和砒霜是两回事.
                  ⑤有机砷在动物体内的利用率很低.有机砷被动物摄入后数小时后,90%以上即会以甲基化产物的形式排出体外,在组织内的沉积量很少.
                  ⑥饲料中的有机砷制剂并没有致癌性,也没有明显的生殖毒性和遗传毒性.
              摄入也可以在体内蓄集,引起慢性中毒.这种中毒过程缓慢、不易察觉,症状有精神沉郁、触觉减退、运动障碍等,可见主要是对神经系统的破坏.
                  ⑦欧盟在1999年禁止将有机砷制剂作为饲料添加剂,但美国、拉美、日本等地仍在广泛使用.3月份沪浙地区猪集体死亡事件让人们再次将视线投向有机砷制剂.网络传言认为,猪群突然爆发死亡是由于三四个月前喂食了有机砷制剂,在四五个月后“毒发身亡”之前预计可以屠宰,但由于屠宰期延后就集体内脏腐烂而死亡.然而即使有机砷有一部分能在动物体内转化为无机砷,它发病也不会有如此精确的“潜伏期”,不会具有这种造成近万头猪同期死亡的定时炸弹般的功能.
                  ⑧正常合规使用猪饲料有机砷添加剂并不会造成猪的大规模死亡.但是因为猪本身并不会在体内存留太多有机砷,也就意味着大部分砷元素随着粪尿等途径排入了农田、水体等自然环境.由于细菌等微生物的存在,自然环境中的有机砷容易转化为无机砷,并通过食物链不断累积,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事实.如果继续大量使用有机砷制剂,那么它仍将会为自然界的重金属循环不断补充材料.为改善生存环境,逐渐抛弃有机砷制剂,寻找更加环保健康的添加剂作为替代品是大势所趋.
              (1)文章开头先从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写起,有什么作用?
              (2)砷元素有哪些积极作用?请分点简要概括.
              (3)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
              (4)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文章第⑦段已经回答了题目提出的问题,那么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 3.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下列各题.
                                           植物的抗旱本领
                ①有人在亚里桑那的沙漠里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把一棵37公斤重的仙人球放在室内,一直不浇水.经过六年,它依然活着,而且还有26公斤重.植物的这种抗旱本领,真是令人称奇!植物经过漫长的进化和繁衍,不仅有着适应干旱环境的非凡能力,而且具有种种神奇的抗旱本领.
                ②减少水分蒸腾是植物抗旱的有效方式.为了节省水分,有的叶子退化成针状或棘刺,有的生有茸毛,有的体表披上一层角质或蜡质,有的叶子还会蜷曲、闭合.这样,就会减少水分蒸腾.生长在我国北方草原小野莴苣,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叶片不是以平面向着太阳,而是像刀刃似的向上,叶子与地面垂直.由于这类植物的叶片的背面,腹面几乎受到等量的光照,所以两面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更为有趣的是,树姿奇特的光棍树终年不长叶子,只有光溜溜的树杈.这是因为该树的故乡在炎热的非洲干旱地区,那里常年无雨,异常缺水,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它们叶子逐渐变小,甚至消失,而树枝变成绿色,以代替叶子进行光合作用.
                ③                        .有些植物的叶子不但退化成针状或棘刺状,以减少蒸腾,而且营养器官变得肥厚多汁,以便自身贮藏水分.猴面包树生长在非洲东部的热带草原里,成龄大树一般高约25米,而直径却达5米,有的甚至超过10米.远远望去,犹如巨大的酒瓶.在干旱的时候,树上不长叶子;到了雨季,才开始长叶、开花、结果.同时大量吸收水分,贮藏在肥胖的树干里,以备旱季之用.生长在墨西哥沙漠的仙人掌像一座座巨大的烛台,通常有10-15米高,粗得一个人都难以合围,体内水分竟达95%以上.在它巨大的身躯里,能贮藏一吨以上的水.当旅行者缺水时,打开它的躯干,就可以饮到清澈的淡水.因此,它享有“沙漠里的甘泉”之美名.
                ④强大多样的根系是植物抗旱的保证.干旱的草原降水量极少,水分蒸发极快,雨水往往只能湿润土壤的表面,下层的土壤却很干燥.这些地方生长的根茅、隐子草和沙蒿,都长着入土不深、分枝极多、平铺在土表层的根系.沙拐枣的垂直根系较浅,水平根系则长达十几米,只要地面有一点点水分,它就能充分吸收.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有的植物地面部分大大缩小,地下部分却大大增加,主根扎得很深.一株不到半米高的白刺,主根长13米多,侧根长6米以上,根幅14米,相当于冠幅的30多倍!
                ⑤忍耐干旱的植物的抗旱生理物征.有了这样的生理特征,才使得有些植物在严酷的干旱面前,表现出异常顽强的生命力.
              (1)选文第一段写“一项有趣的实验”,其用意是什么?
              (2)根据文段内容,为第③段横线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
              (3)选文运用的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4)根据文意,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对号,错误的打错号)
              ①为减少水分的散失,光棍树的叶子逐渐退化,用绿色的树枝进行光合作用.    
              ②生长在墨西哥沙漠的仙人掌身躯巨大、贮水丰富,被称为“沙漠里的甘泉”.    
              ③沙拐枣能充分吸收地面水分,是因为它的垂直根系和水平根系都很发达.    
            • 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巍巍昆仑山
                昆仑山居群山之首,是世界著名的大山,它是青藏高原的化身.它以雄伟的气势,横贯亚州中部,被誉为“亚洲脊柱”.
                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向东横贯新疆、西藏、青海、四川4省区,山脉全长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在青海境内称东昆仑山,长1200公里.东昆仑山绵延千里,壮美雄奇.山下河流汇集、水源充沛.虽然这里高寒缺氧,却是高原野生动物成长的乐园,有藏野驴、野牦牛、雪豹、金雕、猞猁、棕熊、盘羊等多种珍贵野生动物.它们在昆仑山中一代代繁衍生息,是昆仑山的骄子.
                莽莽昆仑,横空出世,气势磅礴,群山起伏.一座座奇峰拔地而起,穿越云层,山体被白雪      ,山腰白云缭绕,银装素裹,格外壮美.昆仑山口位于格尔木市区南160公里处,是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穿越昆仑山脉的必经之地.昆仑山口地势      ,气候寒冷潮湿,空气      ,生态环境      ,自然景色壮观.这里群山横
              、雪峰突
              ,草原草甸分布广阔.昆仑山口的大片高原冻土层经年不化,但冻土层表面的草甸上却生长着青青的牧草.每到盛夏时节,山坡谷地生长着点地梅、虎耳草等高原冻土荒野野生植物,草丛中开着各种鲜艳夺目的野花,形成一道别致的风景.登临山口,巍巍昆仑的千峰万壑如同披着银灰色铠甲的奔马,随着风起云涌,滚滚向前.
                离昆仑山口不远的东西两侧,耸立着两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奇峰--玉虚峰和玉珠峰.两峰终年白雪皑皑,以昆仑六月雪的奇观闻名天下.云雾缭绕的雪顶,浅灰土色的山峦,棉花般的云朵轻轻地萦绕着山腰,远远望去,就像两个身着薄纱的仙女,亭亭玉立.
                在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关于昆仑的神话传说.位于昆仑源头的黑海便是西王母的瑶池仙境,那里有长寿仙桃和不死之药.每年八月初八,西王母在瑶池举行配套盛宴,招待众多大佛和神仙,这里成立众神汇聚的圣地.相传,周穆王曾经乘着八匹骏马驾的车,日行三万里,西游昆仑,和西王母相会在瑶池,并向西王母祈求长寿仙桃,但最终没有讨到,只好遗憾地回去.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巍峨的昆仑山,以它独有的雄姿屹立在青海高原上.巍巍昆仑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这里群山横
                  )、雪峰突
                  ),草原草甸分布广阔.
              (2)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A.掩盖  高耸  稀薄  衰弱    B.掩盖  挺拔  稀少  衰弱
              C.覆盖  挺拔  稀少  脆弱    D.覆盖  高耸  稀薄  脆弱
              (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中写西王母举行蟠桃盛宴的传说有什么作用?请写出一个与昆仑山有关的神话传说故  事的名称(选文提到的除外).
              (5)昆仑山已经成为万众向往的圣地.旅游部门想要在昆仑山口树立一块宣传牌,请发挥你  的才智写一句标语.
            • 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追随春天的脚步
                                               韩吉辰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春天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也有自己的故乡--那就是华南地区.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每一年春天都要来一次从南到北的长途旅行呢!在我们追随春天的脚步展开旅程之前,先来明确一下春天的标准是什么
                  ②节气“立春”并不是表示春天的到来.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人根据当时黄河中下游一带气候确定的.现在气候早就变化了,况且中国那么大,华南的一些地区根本不下雪.所以二十四节气并不统一,“立春”节气不是春天到达的时间.
                  ③春天的科学标准是:每五天的平均气温,又叫候气温,稳定在10℃~22℃之间,春天就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每五天平均气温,低于10℃的就是冬天,高于22℃的就是夏天了.
                  ④每年二月下旬,春天便迈开脚步,从其故乡华南地区出发北上了,3月5日左右到达长沙,15日前后到达武汉、南昌和杭州,25日前后到达郑州和济南,4月初来到石家庄、德州和天津,4月10日左右,就抵达北京了.前后共走了40多天,1700多千米的路程,真可谓风雨无阻、日夜兼程!
                  ⑤春天稍作停留便接着向北旅行,4月25日左右到达沈阳,5月10日前后到达哈尔滨.这段路是上坡路,所以走得慢一些.要是遇上了寒流,春天的行程表也会有一些调整.
                  ⑥春的旅程有两个秘密.第一是上山的速度很慢,一些高山从没有春天在那里驻足过,而且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有人想不通:热空气上升,高空离太阳又近,为什么气温反而低呢?这是因为太阳的能量不是直接加热空气的.太阳光照射大地,先把地面烤热,再由地面去加热空气,因此气温的变化,取决于距离地面(热源)的高低.一般在对流层,每上升100米,气温要降低0.6℃,越高气温越低.
                  ⑦和春天有关的另一个秘密是,它到达海边的时间会晚一些,不过一旦到达,就会在那里流连忘返.那是因为海水的温度变化比较慢,加上海风吹来吹去的影响,气温变化要缓慢一些,因此春天到达时间会晚一些,但是驻足时间会比较长.这就是一些高山和海滨往往是避暑胜地的主要原因.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5期)
              (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依次是:春天的标准、    、春天的秘密.
              (2)文章引用朱自清散文《春》中的语句作为开头,有什么作用?
              (3)请说出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阅读第⑦段,分析加点词语“流连忘返”的表达效果.
              (5)阅读⑥⑦段,选出对两段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A.春天从来不到高山驻足,春天到达海边的时间较晚,这是高山和海滨成为避暑胜地的根本原因.
              B.热空气上升,高空高太阳又近,所以气温应该随地势升高而增高.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C.太阳的能量不是直接加热空气,而是先把地面烤热,所以空气温度的高低,取决于距离地面的高度.
              D.春天迟到海边的原因是有两个:一是海水温度变化较慢;二是海风吹来吹去,影响气温.
            • 6.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太空中的绿色动力--太阳帆
                  ①太阳光传送光和热,照到人身上,人会感到暖洋洋的,但从来也没有人感觉到太阳
              光有压力.实际上,太阳光是有压力的,因为光具有两重性,既是电磁波,又是粒子--光子.光线实际上是光子流,当光子流受到物体阻挡时,光子就撞到该物体上,就像空气分子撞到物体上一样,它的动能就转化成对物体的压力.
                  ②不过,太阳光产生的压力--光压是非常非常小的.不仅人感受不到,就连普通的仪器也测不出来.在地球附近,太阳光照射到一个平整、光亮、能完全反射光的表面时,产生的压力最大,大约是9×10-6牛/平方米,也就是说100万平方米平整光亮的面积上才受到9牛的压力,只相当于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在地面上,由于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力的存在,微乎其微的太阳光压力被淹没在这些宏观力的汪洋大海之中.
                  ③“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到了太空中,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几乎完全消失,太阳光压才有了出头之日.一些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开始想到利用太阳光压来推动航天器在太空飞行.早在上一世纪初,俄罗斯宇航理论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提出过
              一大胆的设想.以后,又有不少科学家进行过研究.然而,只有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在有强大的火箭把航天器送入太空的条件下,利用太阳光作为航天推进力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④太阳光压的大小是与接受太阳照射的面积成正比的.受照面积越大,产生的压力越大.为了获得一定的压力,必须有足够大的受照面积,从而引出了太阳帆的概念.
                  ⑤太阳帆是一种面积很大,表面平整、光滑、无斑点和皱纹的薄膜,一般由聚酯或聚酰亚胺等高分子材料制成,表面镀铝或银,使其具有全反射的特性.
                  ⑥一块面积为105×105平方米的太阳帆,在太阳光正射下可获得大约100毫牛的力,用它推动100千克的物体,可产生1毫米/平方秒的加速度.这个加速度极其微小,只有地面重力加速度的一万分之一.
                  ⑦俗话说:“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块块碎土堆成高山.”速度等于加速度与时间的乘积,尽管加速度非常小,只要时间足够长,终能达到一定的速度.即使航天器的加速度只有1毫米/平方秒,那么,一天以后,速度达到86.4米/秒;一个月后达到2592米/秒;130天后,就可超过第二宇宙速度,达到11.23千米/秒;一年后可达到31.54千米/秒,足以飞出太阳系,由此可见加速度不在大,时间长则灵.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你认为“太空中的绿色动力”中“绿色”一词的含义是:    
              (2)第③段中加点的“这”字指代什么?
              (3)太阳帆有哪些特征?请用简要的话概括.
              (4)第⑥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本文语言既科学准确,又生动形象.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①在地球附近,太阳光照射到一个平整、光亮、能完全反射光的表面时,产生的压力最大,
              是9×10-6牛/平方米.
              ②到了太空中,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几乎完全消失,太阳光压才有了
              之日.
            • 7.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公共品的悲剧
                  ①在伊拉克南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交汇处是一片广阔的沼泽地带,盛产稻米和鱼类.在传说中,这里就是《圣经》中所说的伊甸园.但是现在,这个伊甸园已经由于排水道的兴建以及上游来水的减少,变成了一片有利于美军坦克长驱直入的荒漠.残存的一小点沼泽.也很有可能在10年内完全消失.
                  ②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只要翻开报纸,就能发现类似的事情比比皆是,可谓触目惊心.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阅读此类新闻的过程中也都经历了一个“心理强化”的过程,时间一长.难以在人们内心激发出更强烈的情感了.
                  ③但是河流们并没有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坚强,相反,它们越来越脆弱.埃及的尼罗河、中国的黄河、巴基斯坦的印度河、美国的科罗拉多河和格兰德河这样的大江大河都变成了沙地中的涓涓细流.全世界的江河正在发生某种剧变.
                  ④在中国.仅仅过去50年所修筑的黄河大坝,其总规模就相当于13条长城,但是这对于多沙的黄河来说,根本不是一条长远的治理之道.在美国,菲尼克斯的300多万居民虽然生活在沙漠里,但是挥霍起水来毫不在意,他们不但造出大量私人湖泊,开发商还争相提供绿草如茵的高尔夫球场、繁茂的花园和高大的喷泉,这一切的代价是科罗拉多这条大河被抽成细流,入海水量下降到几近为零.在约旦河到达约旦之前,以色列人正在用管道把它抽干;恒河流域连年干旱,因为印度在旱季抽干了这条圣河中所有的水;伟大的阿姆河号称中亚的尼罗河,被改变了流向,引入沙漠之中,导致成海干涸.
                  ⑤何止是地上的河流不再奔腾,水井也在干涸.美国中部大平原地区抽取的地下水,需要2000年的降雨才能加以补充;在印度,农民们如今需要在岩石层里开凿超过半英里深的井,往往还找不到水,而他们的父辈从前用一个吊桶就能从井里取水c同样的情况在中国的腹地华北平原一样存在,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华北平原的农村处处掀起了打机井的新高潮,因为.快速下降的地下水位让老机井都走向了报废.
                  ⑥长期以来,大多数人都会以为水是被工厂消耗掉的,其实,今天,70%从河里和地下抽取的水被用来浇灌6.7亿英亩的土地,生产出全球
              1
              3
              的粮食,因为在“绿色革命”后普遍种植的矮秆小麦等高产作物都需要大量的水来灌溉.世界粮仓填满了,但是,一扇门打开,就有一扇门关闭,河流干涸,尤其是地下水的消失.将带来比粮食匮乏更为严重的后果.仅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国三个国家,每年就有1500亿到2000亿立方米的水缺口无法得到补充.地下水的干涸将是灾难性的,而这一危机并未被政府或者援助机构摆上议事日程.
                  ⑦伊甸园正在消失.没有人知道,哪一棵才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长期以来,人类只是将水单纯视为“可资利用”的客体.这是一个典型的“公共品悲剧”,每个人都在追逐短期财富,即使损失他们长期的、共同的未来也在所不惜.今天,我们需要一个全新的水文伦理观.西班牙人为反对调引埃布罗河而发起行动,他们的行动理念是“珍爱水,尊重河流”.当然,如果要寻找一种最有效的使江河避免枯竭的办法.那就是古老的、老生常谈的,但被今天的物质充裕世界所遗忘的生活理念--节约、简朴.
              (1)阅渎全文,完成下面图表.

              (2)品读相关文段,按照要求做题.
              1)第②段中“心理强化”指的是    
              2)第⑥段画线句子“一扇门打开,就有一扇门关闭”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3)第⑤段采用了列数字、     和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4)通读全文,说说题目“公共品的悲剧”中“悲剧”在本文中指的是什么?
              (5)除了本文所提及的“公共品”发生危机以外,请试举一例发生在你身边的“公共品的悲剧”,并拟写一条警示语,以引起人们的关注(要求:简洁凝练,富有感染力). 
              ①举例:    
              ②警示语: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今年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起伏大、降水分布非常不均匀,气象灾害影响广、程度重.其中,江淮、江南降水异常,江西、浙江等地3月初就出现了罕见早汛.3月下旬到4月,湘江、漓江、赣江出现了超警戒水位,部分地区发生洪涝.5月5日以来,江南、华南、西南地区东部等地遭遇暴雨“倾城”.对此,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解释说:“北方冷空气南下,与西南暖湿气流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交汇,加强了这些地区的气流上升运动.由于这些地区中低层水汽含量非常丰富,在空气上升运动中,水汽容易凝结,成云致雨,进而形成较强降水.”
                我国是多暴雨的国家,除了西北个别省、区之外,几乎都有暴雨出现.我国属于季风气候,从晚春到盛夏,北方冷空气且战且退.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彤成一场场暴雨.暴雨形成的过程相当复杂.暴雨常常是从积雨云中落下的.形成积雨云的条件是大气中要含有充足的水汽,并有强烈持久的上升运动.把水汽迅速向上输送,云内的水滴受上升运动的影响不断增大,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急剧地降落到地面.积雨云体积通常相当庞大,它们排列起来,可形成100~200千米宽的雨带.大气的运动和流水一样,常产生波动或涡旋.当两股来自不同方向或不同温度、湿度的气流相遇时,就会产生波动或涡旋.大的这几千千米,小的只有几千米.在这些地区,波动常伴随气流运行出现上升运动,并使水平方向的水汽迅速向同一地区集中,形成暴雨中心.此时,低层空气暖而湿,上层空气冷而干,致使大气层结构处于极不稳定状态,这有利于大气中能量释放,促使积雨云充分发展.
                另外,地形对暴雨的形成和雨量大小也有影响.例如,由于山脉的存在,迎风坡迫使气流上升,从而垂直运动加大,暴雨增大;而在山脉的背风坡,气流下沉,雨量就大大减小,有的背风坡的雨量仅是迎风坡的
              1
              10
              .山谷的狭管作用也能使暴雨加强.比如,河南有一次特大暴雨,其中心林庄,正处在南、北、西三面环山,向东逐渐形成喇叭口的地形之中,由于这样的地形,气流上升速度增大,雨量骤增.
              (1)下面对暴雨形成的主要条件的归纳,恰当的是哪一项?    
              A.不同温度、湿度的气流相遇导致大气在运动中产生波动或者涡旋.
              B.充足的水汽、强烈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
              C.气温起伏大、降水分布非常的不均匀,气象灾害影响广、程度重.
              D.积雨云体积的大小,山脉坡向与坡度陡缓,气流上升运动的大小.
              (2)下面加点的词语删去后不影响句子意思表达的是哪一项?    
              A.除了西北个别省、区之外,
              都有暴雨出现.
              B.另外,地形对暴雨的形成和雨量
              也有影响.
              C.有利于大气中能量释放,促使积雨云
              发展.
              D.在山脉的背风坡,气流下沉,雨量就
              减小.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上文举河南特大暴雨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 9. 还来就菊花
                                                  王清铭
                  梅花报春,揭开一年的序幕;菊花则是一年花事的后记.有诗为证:“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最早的意思是穷尽,百花凋零后菊花怒放,菊花凋谢后绽放的大概只有飞扬的雪花了.
              “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落叶飘零,风霜肃杀,菊携一身淡雅花香悄然绽放.白居易有诗曰:“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最受欢迎的是黄菊,试想,金黄色的太阳照射在菊花上,菊花的色泽像霜,孤傲的品性被秋风展开,这是怎样的一幅图画.黄,与尊贵、雅洁、高尚等连在一起,再加上菊的不畏严寒的傲骨,难怪中国人会如此喜欢它了.“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菊的飘零和开放一样,都有一种悲壮的色彩.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而菊花宁愿在枝头憔悴、干枯,也不萎落风尘和泥滓.宋遗民郑思肖称道寒菊孤芳自赏的高傲“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苏轼也对菊花的节操赞赏有加:“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雪枝.”宋代史铸《咏翻集句》中写道:“东篱黄菊为谁香,不学群葩附艳阳.”将菊花卓尔不群的品性恰到好处地勾勒了出来.
                  菊花的品种繁多.清代康熙皇帝命汪灏为《群芳谱》补遗,扩充为《广群芳谱》,又增加菊种四十一种,累计已超过三百种.“冷艳幽香,深黄浅白,占断西风里”,莆阳同乡刘克庄的词句就写了最常见的两种--黄菊和白菊.菊的花色丰富,不一而足.
                  菊花仪态万方,纤细的,婉约的,婀娜的,娇羞的.或“玉骨冰肌”,或如古书上所写的“茎疏叶且微”,怎么看都会觉得恰如其分,毫无夸张之嫌.就花的造型看,变化特别丰富,仿佛各种舞蹈的造型:或偃或俯,若舞若翔,如歌似笑,摇曳多姿,难以形容.
                  菊花色、形、香具备和品种繁多、品性高雅,赢得很多人的青睐.重阳赏菊是我们中国人代代相续的传统习俗,这一天也成了菊花的节日.孟浩然就写道:“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本文依次从哪几个方面对菊花进行了说明?
              菊花的色彩→            
              (2)文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菊花?(至少写出三种)
              (3)细读下列句子,分析本文说明语言的主要特点.
              ①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而菊花宁愿在枝头憔悴、干枯,也不萎落风尘和泥滓.
              ②清代康熙皇帝命汪灏为《群芳谱》补遗,扩充为《广群芳谱》,又增加菊种四十一种,累计已超过三百种.
              ③或偃或伏,若舞若翔,如歌似笑,摇曳多姿,难以形容.
              (4)请仔细阅读选文,概括总结菊花的品质特点.
            • 10. 阅读《古人服装中的口袋》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古人服装中的口袋
                                             朱筱新
                ①古人的服装与今人的服装差异很大.其中,在古人的服装外表,是见不到口袋的,这与古人的物质生活有直接的关系.古代的许多生活用品、用具都比较大,无法装在身上.如作为古代书写工具和材料的“文房四宝”,就不能装在衣服内的口袋里.
                ②古人外出远行时,行李及“文房四宝”等一些体积、重量较大的物品,多放在随身携带的行囊中.行囊是一个缝制的长方形口袋,可以斜挎在肩上.此外,个人亦可将这些物品装入包袱,捆扎后背在肩上.
                ③除背负的行囊、包袱外,在古人的服装中,也有口袋.古人穿着的服装,有一种交领服,如:交领衫、交领袍等.穿着时,交领服的两襟于胸前相交后,需在腰际间系带.于是在胸前相交的两个衣襟与束带处的怀中位置,就形成了一个口袋.这个口袋可以盛放一些稍大的物品.如果还有随身携带的一些首饰等细小轻巧的贵重物品,即“细软”,则可以放在袖子内的口袋中.
                ④古人服装的袖子比较长,一般以垂臂时手不外露为宜,故常称为“长袖”、“修袖”等.而且袖子还很宽大,故又称为“大袖”、“广袖”等.“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后汉书•马廖传》)这虽然有些夸张,但也足见袖子的宽大.正是因为古人衣服的袖子比较宽大,所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做一些动作时往往见不到手,见到的只是袖子的摆动,所以古代诗文中便有“拂袖”、“挥袖”、“奋袖”等描绘.
                ⑤置于袖子里的口袋,其位置是在肘部的上方,即肘后部位.而非一些影视剧作品中所表现的,拿取物品只是将手伸到袖筒内很浅的位置.古人将袖中的口袋缝制到肘后,是很科学的,也符合实际使用的需要.这是考虑到日常手臂的动作对口袋的影响,可以避免因手臂的动作导致口袋内物品的滑落.因为诸如戴冠、正冠、插钗等动作,小臂往往要向上抬举.如果将口袋缝制在距袖口很近的小臂处,一旦小臂抬起,口袋中的“细软”就会掉出来.而缝制在肘后的部位,因大臂在日常生活中高抬的机会比较少,所以不会出现“细软”掉落的现象.
                ⑥将口袋缝制在肘后,虽然拿取东西也不是很方便,但因在这个口袋里盛装的只能是些细小、轻便的物品,加之袖子比较宽大,手伸到袖内口袋里取物,也还是可以轻易做到的.东晋时期的医药学家葛洪在广泛收集当时民间流传的用于治疗常见病的处方后,编成《肘后备急方》.其医书的名称就使用了“肘后”一词,意在表明书可以放在肘后的口袋中,是可以随身携带,随时取出查阅,具有应急救助的寓义.由此亦说明,古人上衣中的口袋位置是在袖内的肘后.
                ⑦此外,由于古人的袖子比较宽大,古代的一些微型兵器,也能藏在袖内,故称“袖器”,或称“暗器”.如“袖刃”、“袖箭”等这些兵器所藏的位置,则是位于袖内小臂处,以便拿取或投掷.这与袖内的口袋无关.
                ⑧正是因为放在袖内的物品都具有细小、轻便的特点,所以便引伸出“袖珍”一词,诸如袖珍词典、袖珍收音机等.冠以“袖珍”之名,就在于表示其小巧之意.
                ⑨现在,我们服装中口袋的位置和功能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反映了服装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
                                                                    (《百科知识》总第406期 有删改)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2)阅读全文,填写下表:
              口袋名称在服装中的位置可以盛放的物品
              怀揣口袋        
              袖内口袋        
              (3)第④段和第⑥段中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4)阅读全文,从说明内容来看,第⑦段可否删去?为什么?
              可否删去:    ,为什么?
              (5)按要求填空:
              (1)文章第①②段文中的“文房四宝”是指                
              (2)请各写一个含有“囊”、“袖”字的成语: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