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中国石拱桥》完成习题


              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②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作者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2) 苏州园林“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的原因是什么?


              (3) 下面句子中,两个“这”指代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1)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2)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是不足取的。


              (4) 揣摩这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 艺术而不仅是 技术”这句话中“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5) 这两段文字结构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 2.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会发光的“环境监测者”
                  ①如今越来越多的化学合成物在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对生态环境的危害,进而影响我们的健康。对于环境中存在的这些有害物质,必须有效、及时地进行监测。
                  ②目前污染物监测手段还是以物理仪器及化学分析相结合的监测方法为主。这类方法的优点是能准确地定性定量,但所需仪器设备往往价格昂贵、技术要求和使用成本很高,即使不考虑这些,仍有一个重要问题:这样的污染在中远期到底对人们的健康会有多大的危害?也就是对所谓生物毒性大小的判断,上述监测方法是无能为力的。
                  ③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用生物医学的方法对污染物进行毒性分析。目前用得较多的是从医学、毒理学上引用过来的用小鼠或是鱼类、藻类等进行的毒性试验,以受试生物的死亡数来判断毒性的大小。这一般需几天时间才能有结果,而且由于对受试生物有特别的要求,进行操作也需要有专门的人员及专门的场地,所以监测的成本较高,不可能普遍推广应用。而“发光细菌法”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毒性监测技术,能克服这些缺陷,所以引起了广大环保科研工作者的关注。
                  ④我们通常把天然存在、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能够发射可见荧光的细菌统称为“发光细菌”。大多数发光菌一般单个存在,不聚集在一起。不同种属的发光细菌大小略有差异,一般菌体长约1.5~4微米,宽约0.5~0.8微米,肉眼根本看不见它们。因此单个细菌所发出的光也极微弱,肉眼当然也看不见。但是,当发光细菌成千上万地聚集在一起时,就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看到这一小点或一小片绿荧荧的光。
                  ⑤发光细菌含有一系列发光要素,在有氧条件下通过细胞内生化反应而产生微弱荧光。当细胞活性升高,处于积极分裂状态时,细菌体内的发光要素升高,于是发光强度增强。发光细菌在毒物作用下,细胞活性会下降,导致发光细菌发光强度的降低。环境工作者们利用灵敏的光电测量系统测定毒物对发光细菌发光强度的影响,据此判断毒物所在环境的毒性。
                  ⑥的研究表明,用发光细菌检测毒性的效果与用鱼类或小鼠检测毒性的效果基本相当。而且比较而言发光细菌更容易培养,成本也低得多。现在,改进了的发光细菌检测方法是将发光细菌制成冻干粉保存起来,使用前仅需加入复苏液,几分钟之后冻干粉恢复活力,就可立即用于毒性检测了。目前已有商业的发光菌冻干粉供应市场,这样一来,检测者无需事先培养发光细菌,也就无需配备细菌培养方面的设备及人员,只要从市场“拿来”就可以进行检测试验了,一次检测实验0.25~1小时就足够了。这也是其他生物方法无法相比的。
                  ⑦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对受灾地区的饮用水源的安全性判断,就面临了如何快速、准确地作出结论并及时告知能否饮用的问题,而国产的淡水发光细菌--青海弧菌检测法就发挥了良好的作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相同的检测方法被用于饮用水的安全监测。我国国家环保总局早在1995年就公布了发光菌检测毒性的方法标准,相信这一测试方法在今后的环境监测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④~⑦段说明的主要内容。
              (2)选文第⑥段中加点词语“大量”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3)选文第⑦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发光细菌监测法与其他监测法相比具有哪些优点?
              (5)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的一项 ______
              A.化学合成物给生态环境带来危害,影响了我们的健康,这使环境监测成为必要。
              B.发光细菌环境监测法具有其他方法无可比拟的优点,目前已经成为环境监测的主要方法。
              C.对受污染环境中生物毒性大小的判断,必须用生物医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D.发光细菌个体微小,能发出可见荧光,但极其微弱,肉眼看不见。
            • 3.

              阅读《中华鲟》完成下列各题。


              中华鲟俗称腊子、鲟鱼、鳇鱼等,体形较大,一般体长为2.5米左右,体重约200千克。

              中华鲟是我国的特产珍稀物种,主要分布在长江水系,此外在辽河、黄河、淮河、钱塘江、闽江、珠江等水域也都有发现。它属于很原始的硬骨鱼类,祖先与恐龙处于同一个时代,为白垩纪古棘鱼的后裔,距今已有一亿三千多万年的历史,故有活化石之称。在它的身上仍然保留着许多遗留下来的原始特征,如全身的骨骼大部分是软骨,体表有硬鳞,尾为歪形,有吸水孔,肠的里面有一个接一个的漏斗状螺旋瓣等。但也有一些现代硬骨鱼的特点,如具少数硬骨,有鳃盖,有较大的、仅有1室的鳔,繁殖为体外受精等。所以它是介于软骨鱼与硬骨鱼之间的一个过渡性类型,称为软骨硬鳞鱼类,在鱼类的起源和演化历史的研究上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中华鲟具有溯河洄游的习性,是长江中洄游路线最长的。每年7-8月,在我国黄海、东海等东部沿海大陆架附近索饵、育肥的成体,纷纷汇聚于长江口等河口处,然后溯江而上,到产卵场所繁殖后代,冬季则在河床深槽等适宜的场所越冬。整个洄游过程大约历时一年,路途长达3000余公里。从进入长江以后,便开始绝食,在淡水中消耗的能量和性腺发育需要的物质,全靠在海中所积累的大量脂肪来供给。产卵场所位于长江上游的宜宾一带具有石质河床的江段,这里水流湍急,含氧量充沛,水质、水温非常适宜。

              幼体出生以后,便同成体一起,又开始顺流而下,最后返回大海中去成长。等到十余年后,性腺成熟之时,再溯河洄游,重返出生地产卵繁殖。由于中华鲟世世代代不忘故地,表现了对故乡的至诚至爱,在洄游的旅途中,还表现出了不惧艰险的坚强品格,因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中华鲟成熟期长,生长周期长,繁殖率低。其寿命为50年左右,一般雄性11岁,雌性14岁才开始生殖。生殖周期长,雌性相隔3-5年才产一次卵,相对生殖率也较低,在自然界成活率仅有1%。在产卵群体中,中老年个体多,繁殖率低,恢复率也低。所以经不起环境的剧烈变化,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则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选自2009年3月《百科知识》作者李湘涛有删改)

              (1) 为什么把鲟鱼称之为中华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2) 阅读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请细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中华鲟的几个特点。
              (3) 画线句子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4.

                自拍神器

              ①“你还拿着自拍这个……吓人哪……我这话出去了,就是你(播出去的)……”中纪委书记王岐山看着崔永元举着的自拍杆,哈哈大笑。不止小崔,小米CEO雷军和多位记者也都在3月份召开的“两会”上使用了这种神器,自拍杆在两会上真是大放异彩。
                  ②神器“自拍杆”堪称自拍爱好者的福音。它的主要部件是伸缩杆、固定支架和蓝牙遥控自拍器。它曾是跳伞等极限运动发烧友的专业用品,但人们很快发现了它的其它好处——能把更多的人装进相框,这真是一大惊喜!因为“自拍”虽风靡已久,但伸长手臂自拍始终有难以突破的局限——镜头离人太近,能拍进来的人太少。而该“神器”使用者只需将手机或者傻瓜相机固定在自拍伸缩杆上,通过遥控器就能实现多角度自拍。
                  ③自拍大家都会,但如何正确使用自拍杆却是一门手艺活。
                  ④首先要选择和自拍杆重量相匹配的搭档。自拍杆原则上能像独脚架一样,固定手机、相机和平板电脑等多种拍摄工具,但自拍杆本身重量不过一两百克,要再加上平板电脑就成了双手武器,还是斧头造型的,一点都不酷,所以手机才是它的最佳“拍”档。
                  ⑤其次,拍照时还要注意伸缩杆的长度。自拍杆的伸缩范围一般是20到120厘米。自拍杆拿在手中,拍照时可能会因手抖而产生虚像,杆越长抖得越厉害,就像钓鱼时手一动鱼就溜了一样,所以不建议把杆调得过长。
                  ⑥仅注意这些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角度。除非要拍威廉王子的发际线,否则俯视众生的上帝视角毫无意义。45度才是自拍的最佳视角,具有瘦脸、遮盖双下巴和仰望星空等多重功效。要赢就赢在起跑线上,掌握好自拍角度能省去后期修图的诸多烦扰。
                  ⑦另外,由于自拍杆取景范围广,入镜的人还得注意着装是否无死角,在上半身西装领带、下半身大裤衩的直播间工作场景,自拍杆可能就不那么适用了。
                  ⑧“自拍杆”这个新鲜的小玩意,其实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年轻”,实际上它已经至少存在几十年了,而且几乎每十年都有不同的自拍杆诞生。
                  ⑨1983年,日本人上田宏申请了可扩展杆的专利,这可能是世界上首个自拍杆,可惜在商业上并未取得成功。1995年,自拍杆还曾出现在一本日本科技杂志讲述“无用日本发明”的章节里,那时数码相机还未得到广泛使用,人们想象不出咔嚓咔嚓走一堆胶片拍张大头贴有什么意义。21世纪初期,加拿大发明家Wayne Fromm发明了一个手持可伸缩自拍杆,并在2005年申请了专利,自拍杆开始在一些专业领域得到广泛使用。
                  ⑩如今自拍杆样式五花八门,并随时可能有新的样式出现。随处都可见到使用自拍神器的年轻人,自拍杆迅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几乎所有人都接受了这个表达自我的新方式。它甚至成为中老年政客亲近年轻人的上好工具。去年10月,韩国总统朴槿惠在一个经济中心的成立仪式上,就拿出自拍杆与青年们合影。2014年《时代》杂志还把自拍杆评为年度25大发明之一。
                  ⑪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对自拍杆满怀好意。韩国政府已下令禁用未获认证的蓝牙“自拍神器”,因担心这些装置发出的电磁波对人体有害,另一理由是可能干扰其他装置的信号。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如今都禁止在公共场合使用自拍杆,为的是预防可能发生的文物破坏或者伤人事件。一些体育馆、音乐会、博物馆,乃至最新的苹果发布会都明令禁止人们使用自拍 杆。
                  ⑫禁止归禁止,不可否认自拍神器已迅速风靡全球,引人思考的是我们为什么如此迷恋用自拍杆自拍时鸟瞰自己(或别人)的感觉。
                                              (选自2015年5月《青年文摘》有改动)

              (1) 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文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本文⑨⑩两段的位置能否调换?请简要分析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自拍杆的出现迎合了人们喜欢自拍的心理需求,解决了自拍时的缺憾。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像自拍杆一样的事物使我们的生活更便捷,满足了我们的需求。请结合生活实际列举两例,并就其中一例简单解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_________

                你一定在动画片中看到过这样的镜头:人类搭乘类似太空舱一类的交通工具,穿梭在高空中的管道里,高速往来于不同的城市之间;你也一定在电视上看到过架设在大地山川上的高铁,子弹头动车飞一般地在“半空”中穿梭。超级环正是受此启发设计出来的。

                2013年8月12日,美国科技巨头、民营航天公司创始人艾伦•莫斯克公布了一项名为“超级环”的超音速高架轨道运输系统设计方案。它将架设在两个城市间的特制钢铁管道作为轨道,座舱悬浮在管道中,依靠太阳能提供动力,在管道内高速运行。莫斯克预言,如果一切进展顺利,有望在未来7-10年内迎来第一批乘客。

                目前使用的常规交通工具最快的就是飞机了,一般波音客机的时速在800-1200公里,超过1220公里(音速)就会很危险--那可是战斗机才能达到的速度。”

                然而,超级环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800英里,约合1287公里。这个速度远远超过了一般民航飞机的速度,达到了超音速,堪比超音速战斗机。我们可以计算一下,以这样的速度,从洛杉矾到旧金山大约643公里的路程,乘坐超级环只要30分钟就能到达,比最先进的波音客机还缩短了一半的时间。有人担心,超级环如此高速,人坐在里面会不会出现头晕目眩的情况。其实,超级环是建立在一系列高科技的基础上,高速运行的原理也是极为复杂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密封管道内空气稀薄、气压很低,减小了空气阻力。设计人员也会告诉你:“你绝对不会产生坐过山车的感觉。乘坐超级环就像坐飞机一样,不仅舒适安

              全,而且还可以使用个人专用的娱乐系统。所以,超级环有着私家车的舒适度、飞机的速度和高铁的乘坐感受。

                超级环的“列车”是一个如同胶囊的密封舱,每个密封舱独立运行。一个密封舱可以搭乘28名旅客,平均每两分钟就可以发出一班“胶囊车”,在高峰时段,还可以缩短为30秒一班。如此算来,这个超级环系统每小时可以运送840名旅客。设计者称,相比加利福尼亚州计划设计修建的高铁,超级环更加安全快速;专为搭乘人员设计的座舱将花费60亿美元,这只是修建同样里程高铁系统所需费用的1/10.因此,乘坐超级环的价格也会非常便宜,从洛杉矶到旧金山的单程票价只需20美元,约合人民币123元。这个价格也远比我们国内的动车便宜。

                唯一不方便的是,乘坐超级环时,每位乘客只能携带两个包,而且总重量不能超过50公斤。这看起来似乎很不方便,但是已经比我国铁路部门规定的40公斤重多了。

                看了上面的介绍,你一定希望超级环能马上来到你的身边吧?不要急哦,这个设计方案目前还只存在图纸上,搬到现实中不仅不够完美,还面临着很多挑战。例如在架设和建造管道时,该如何减小对周边社区、农场乃至生态环境的影响等,而且还必将面临着难以逾越的法律壁垒。

                但是,任何东西都无法阻挡人类科技创新的脚步。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超级环一定会走进我们的生活。

              (1)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文章中介绍的内容能否颠倒顺序?你如何理解?

              (2) 文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 6.

              绿豆那些事儿

              ①据考证,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种植绿豆了。屈原的《离骚》中,就有对绿豆的记载。绿豆跟大豆一样,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华作物。只是与大豆相比,绿豆总是显得地位卑微。大豆位列五谷,与稻、黍、稷、麦被供奉于庙堂之上,而绿豆呢,只能与山芋为伍,居于杂粮之中。其实,有这样的差别,也不难理解。因为,就营养成分而言,绿豆的确太过中庸,只含有淀粉(61%)和蛋白质(22%)。而大豆就不一样了,营养丰富,且蛋白质含量高达40%,于是有了“田里长出的肉”的美誉。

              ②除了蛋白质含量不如大豆外,绿豆的淀粉含量不如水稻,产量更是敌不过小麦,于是,它被分在杂粮之中 也就合情合理了。

              ③虽然身为杂粮,绿豆却是不甘寂寞的配角。在每家每户的厨房里面,总会多多少少存点绿豆,且不说那些绿豆粥、绿豆糕、小朋友吃的绿豆冰棍以及我们餐桌上的凉拌绿豆芽,单是夏日里每家每户的绿豆汤,就足以证明其对餐桌的贡献之大。

              ④更为特别的是,绿豆的淀粉有着优良的烹饪性能。中国美食中有一种特殊的食材——粉条,(一种纯淀粉“面条”),而在粉条之中,又以绿豆淀粉为佳。绿豆淀粉颗粒出奇的细腻,降低了制作粉条所需的剪切力。说通俗点,就是可以在制作粉条时进行充分的搅拌。这样,生产出来的粉条就会既透亮,又筋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种作物能够提供如此高质量的淀粉,这也就是假冒绿豆粉条横行的一个原因吧。

              ⑤另外,富含淀粉的绿豆还有一个特殊用途,那就是制作冻冰棍。绿豆细腻的淀粉赋予了冰棒特有的疏松感。当然了,这种纯绿豆汤冻出来的冰棍,远远没有后来的绿豆雪糕那样松软。不过在早些年那些被糖精水冰棒统治的夏天里,绿豆冰棒已经算得上是极品了。

              ⑥只是,绿色的绿豆真如其颜色一样能为我们遮挡烈日,提供凉爽吗?

              ⑦其实,绿豆汤作为消暑饮品,并不是因为它有带走酷热的魔力。而是因为其中富含钾、钠、钙等各种矿物质。夏天,我们很容易出汗,这时我们丢失的不仅仅是水分,还有各种宝贵的矿物质。此时喝绿豆汤,可以迅速补充体液和流失的矿物质,达到消暑的目的。所以,在抢救中暑病人的时候,不能给他们喝纯净水,这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

              ⑧于是,富含各种矿物质的绿豆,成了消暑的佳品。其实,在夏天喝绿豆汤,跟我们激烈运动后,最好补充带盐分的饮料是一样的道理。同时,绿豆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有芳香气味的物质(如香豆素类等),在我们饮用时会带给我们清爽的心情。

              ⑨虽然名为“绿豆汤”,但通常情况下,我们煮的绿豆汤是红色的,这是因为绿豆中含有的多酚类物质被氧化形成了红色物质,而氧化跟水中的金属离子浓度,以及与氧气的接触情况有关。所以,如果我们用纯水和不锈钢高压锅来煮,会更容易得到理想的“绿”豆汤。当然了,要及时喝掉,否则在空气中放久了,汤色迟早是要变红的。

              ⑩绿豆之所以能流行,在很大程度上跟它身上的“解毒”光环有关。有一个传说,神龙氏之所以能在尝百草时逢凶化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带着绿豆。这个“绿豆解百毒”的故事明显是个传说,但记载绿豆解毒的医学典籍还真不少。比如,《开宝本草》中说,绿豆可以“消肿下气,压热解毒”;《本草纲目》中说,绿豆可“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仿佛绿豆就是万能解毒药。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如果迷信绿豆可以解毒的话,那很可能会延误治疗。


              (1) 文章第①自然段的划线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 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删去也通顺,但为什么不能删?

              绿豆之所以能流行,在很大程度上跟它身上的“解毒”光环有关。

              (3) 本文从哪些方面对绿豆进行了介绍?请概括回答。

            • 7.

              未来,木星会取代太阳吗?

              ①在太阳系中,木星是行星中的“巨无霸”。它的体积和质量分别达到了地球的1320倍和318倍。不过,除此以外,木星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能发光,有自己的能源。
                ②也许你并不觉得这是什么稀罕事,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行星的定义:行星通常是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且近似于圆球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在人们的通常认识中,行星的确不能发光,只能依靠反射太阳的光线。但科学家研究发现,木星正在把巨大的能量不断地向周围的宇宙空间释放,它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两倍从太阳那里所获得的能量,说明木星有一半的能量来自它的内部。
                ③分别于1972年和1973年发射的“先驱者”10号与11号飞船探测的结果显示,液态氢构成了整个木星。它同太阳一样,没有坚硬的外壳,主要是通过对流形式来实现能量的释放。前苏联科学家齐巴罗夫和苏齐科夫认为,木星的核心温度已达到30000℃之高,热核反应还在其内部继续进行。
                ④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一个严肃的问题:未来,木星会渐渐取代太阳吗?
                ⑤正如之前所说,木星是由液态氢构成的,本身并无坚硬的外壳。木星的这种构成与太阳构成方式十分相似,主要是通过对流形式来实现能量的释放。木星不仅把自己的引力能转换成热能,还在不断吸收太阳释放的能量,这就使它的能量越来越大,且热度越来越高,并使它达到了现在的高度。从木星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它很可能成为太阳系中与太阳相差无几的第二颗恒星。
                ⑥30亿年以后,太阳到了晚年,木星 很可能取代太阳的地位。虽然时间还很远,但人类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是,太阳已经是一颗垂暮的恒星了,它的光辉总有一天会熄灭,而木星的自带光源,点燃了生命顽强延续下去的希望。
                                                       (选自《探索与发现》2016年第5期,略有改动)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木星的主要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为什么说木星会渐渐取代太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第①段是如何说明木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分析第⑥段画线句中“很可能”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改造人类

              ①2014年年中,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了《2013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平均温度为14.5℃,比1961-1990年的平均温度升高0.5℃。自有温度记录以来,全球14个最热年份中有13个出现在本世纪,而过去30年中每个10年都比前十年更热。

              ②厄尔尼诺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上海温异常增暖的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变化。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全球出现的异常天气,都有范围广、灾情重、时间长等特点,而在这一系列异常天气的背后,厄尔尼诺暖流都起着重要作用。

              ③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气候危机,科学家设想过各种解决方案。最近纽约大学的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标新立异的想法:利用生物科学,改变人类的某些生物特性,减少人类对环境的危害。

              ④要应对气候危机,想方设法保护地球资源是重要的策略之一。研究发现,18%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来自畜牧业。由此可见,如果人类能少吃一点肉,就可以大大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但是面对在烤架上发出滋滋声的多汁牛排时,又有多少人能够抵挡住诱惑呢?不过在马修教授看来,科学家完全可以通过改变基因的方法,让人类不再喜爱肉食。“我们可以通过人为刺激免疫系统对牛蛋白的耐受性,让人类对红色肉类(牛肉、羊肉等)产生厌恶。”

              ⑤据研究人员介绍,一个小小的尼古丁贴片也能让人在看到肉类时感到难受,甚至恶心。虽然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并非不可能。产于美国南部的美洲花蜱(孤星扁虱)就能起到这种作用,被它咬过的人都会对肉类过敏。这也强行改变了当地人原本喜欢食肉的饮食习惯,使他们全部变成了素食主义者。

              ⑥从生物医学的角度考虑,人类有许多部位也能被改造。科学家提出,如果对人类的眼睛进行改造,让它能适应暗淡的光线,这样,即使在光照不足时依然能够使视力如初,那不就可以减少照明设施,节省由此带来的能源消耗吗?假如我们能在皮肤上覆盖一层叶绿素,那么在晒太阳时不就能够自动生产能量吗?倘若人类也可以像某些动物一样,在冬季休眠,这不又能够节省多少供暖设备的能源消耗呢?

              ⑦尽管这些耐人寻味的离奇想法并不会很快实现,但其实通过生物医学工程改造人类的实践已经越来越多,整形手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⑧马修教授表示:“这些改造人体的理论看起来有些荒谬甚至极端,但总有人愿意选择接受,并付诸实践。如果我们的后代将要生活在气候无比恶劣的环境里,那么也许他们会更愿意接受改造人类的想法。相对于试图扭转气候变化,改变自己确实要容易得多。”




              (1)这篇文章第①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2)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气候危机,科学家设想过各种解决方案。阅读④⑤段、⑥⑦段的内容,概括出科学家的两个设想。(每条不超过15个字)

              设想1:                                                               

              设想2:                                                               

              (3)关于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厄尔尼诺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上海温异常增暖的气候现象,地球上出现的许多异常天气都与其有关。

              B.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如果被美国南部的美洲花蜱咬过,就会对肉类过敏。

              C.通过生物医学工程改造人类的实践已经越来越多,比如在皮肤上覆盖一层叶绿素。

              D.改造人体的想法虽然有些荒谬,但却为我们解决气候危机提供了新的方向。

              (4)除了文中提到的设想外,你还有改造人类以减少对环境危害的方法吗?请你充分发挥想象,提出一种设想,并说明理由。

            • 9.

              奇特的树栖飞鸭

              张云广

              无论外貌特征,还是生活习性,在中国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育雏的中华秋沙鸭都颠覆了人们对于鸭子的常规概念。

              有别于普通鸭子嘴巴扁平的特点,中华秋沙鸭的嘴尖而窄。尖窄的嘴前面还带有弯钩,边缘处呈锯齿状,这让它可以生吞下七腮鳗、杜父鱼等皮肤黏滑的鱼类,而且鱼一旦被其捉住,就很难逃掉。

              有异于普通鸭子羽毛一身单纯的浅黄色,雌性和雄性的中华秋沙鸭有着截然不同而又同样醒目的“漂亮外衣”。成年雌性中华秋沙鸭头部为棕褐色,身上有灰色的鳞状斑纹;成年雄性中华秋沙鸭则呈现出“上黑下白”的特征——头部和脖子上部是黑色,下背、腰部以及尾巴则是白色,体侧还有黑色的鳞状斑纹。

              中华秋沙鸭的主要食物是鱼类、林蛙、石蛾等动物,决非动植物“通吃”的“庸俗食客”。它们对水质的要求极为严格,稍有污染就马上会中断觅食,另择他处。

              中华秋沙鸭不仅会走“鸭步”和戏水,还能飞到高高的树洞中育雏。长白山头道白河岸边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它们提供了繁衍后代的理想场所。大青杨树木质致密松软,树洞保温效果好。这些树洞深度在五十厘米以上、距离地面十米以上,是每年春天中华秋沙鸭育雏的首选之地。交配后的雌鸭会进入洞穴诞下七至十三枚蛋,而此时的雄鸭则离开鱼类丰富的河道,等待深秋的南迁。

              相较于家鸭的“人来鸭不惊”,中华秋沙鸭一直保持着高度警惕,就算是处于睡眠期间,也会每隔十秒钟睁眼一次,以防危险近身。它们反感尘世的喧嚣,只会选择远离人群的地方作为栖息地,所以人们对它们的认识并不多。

              中华秋沙鸭不仅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鸭子,还是世界濒危物种,其总数不足两千只。中华秋沙鸭的稀少,除了与它对水质要求严苛有关外,还与它的一种“弃巢行为”有关系。在孵化期间,外出觅食归来的雌鸭如果发现洞穴内有丝毫的异样,比如好奇心重的花栗鼠“到此一游”,即使没有压坏鸭卵,雌鸭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弃巢而去。这对于每年只交配一次的中华秋沙鸭而言,无疑是一大遗憾。

              洞中虽然温暖安全,却没有食物。受饥饿的逼迫,出生才一两天的幼鸭就开始了它们的首场“勇敢秀”——从十几米的高处跳下,待幼鸭全部着陆,雌鸭便会立刻集合好队伍,带领孩子们奔向河中。站不稳的幼鸭在水中却游得欢畅自在,并且无师自通地开始潜入水中觅食果腹。除觅食以外,幼鸭还需要通过练习水面奔跑、扇动翅膀,并最终学会飞翔。此时此刻,雌鸭很少觅食和休息,它一直处于高度戒备的状态,一旦出现危险迹象,就马上组织撤离。

              雌鸭要戒备的不止是天上的猛禽,还有其他雌鸭,这与中华秋沙鸭十分罕见的一种“争雏行为”有关。当两只带雏的雌鸭狭路相逢,往往会不可避免地展开一场幼鸭争夺战。获胜的一方将拥有对所有幼鸭的监护权,而那些非亲生的幼鸭也会心甘情愿地跟在胜利者后面,战败的一方只好黯然退场。

              当秋意渐浓、寒气逼近,中华秋沙鸭南迁的日子也即将到来。这时的它们早已不约而同地来到更开阔的水库和湖泊地带,只待集结完毕飞往温暖的南方过冬。当四个月后的新春到来,中华秋沙鸭会一路向北,重返长白山故地,迎接一个新轮回的开始。

              (选自《知识窗》2017年第2期)

              (1) “奇特的树栖飞鸭”就是中华秋沙鸭,作者为什么要用“奇特的树栖飞鸭”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中华秋沙鸭与普通的鸭子在生活习性方面有哪些区别?请归纳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除了只会选择远离人群的地方作为栖息地外,中华秋沙鸭还有哪些行为表现了它一直保持着高度警惕?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具体地说说下列这两句话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征?

              当两只带雏的雌鸭狭路相逢,往往会不可避免地展开一场幼鸭争夺战。获胜的一方将拥有对所有幼鸭的监护权,而那些非亲生的幼鸭也会心甘情愿地跟在胜利者后面,战败的一方只好黯然退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大型动物灭绝的后果

              ①地球上曾经出现过很多体形巨大的动物,比如恐龙、猛犸象、大地獭、柱牙象、北美野牛、蓝鲸等,如今它们要么已经灭绝,要么数量大减,濒临灭绝。最新研究发现,大型动物的灭绝,导致地球营养元素无法再像过去那样广泛而均匀地扩散,其影响至今仍然可见。

              ②虽然没有准确的定义,但通常情况下所谓“大型动物”指的是体重在45公斤以上的动物,地球上最近的一次大型动物集体灭绝出现在1.2万年之前,也就是上一个冰期结束之后,至少有120种大型动物在这一时期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了。气候变化是这场浩劫的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因素应该是人类的猎杀。

              ③如果说和硫酸是地球的动脉血管,那么这些大型动物就是地球的毛细血管,动脉固然重要,但毛细血管同样很重要,它们的存在保证了地球上的每一块地方都有机会获得宝贵的营养元素,满足植物的生长。

              ④陆地需要依靠动物来运输营养物质,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但为什么海洋也需要呢?即使有了洋流也还不够吗?答案很直接:还真是不够。营养物质通常比重较大,时间久了就会沉入海底,所以大部分海洋的表面都极度缺乏营养物质,所以才会有“蓝色沙漠”的说法。

              ⑤2015年10月26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篇论文显示,鲸和海豚这类体形较大的海洋动物,同样可以为表层海水提供营养物质,因为它们大都在深海觅食,在浅海排泄。

              ⑥这篇论文是由一组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共同完成的。研究人员发现,从300年前开始商业捕鲸之后,海洋中鲸的数量下降了66%~90%,其中体形最大的蓝鲸在300年前约有35万头,如今只剩下了几千头。鲸和海豚等大型海洋哺乳动物种群密度的减少,导致被从海底运到海面上的磷元素下降了75%,即从过去的每年35万吨下降到了现在的8万吨。

              ⑦除此之外,海鸟和洄游鱼类也会把来自海洋的营养元素带到陆地上去。同样拿磷元素来说,300年前每年都有15万吨磷元素被带上陆地,如今这个数字下降了96%,只剩下大约6000吨了。

              ⑧那么,家养牲畜能否代替大型野生动物的这个功能呢?答案是:极为有限。因为绝大部分家养动物都是圈养的,活动范围超不出栅栏。

              ⑨这篇论文的作者们呼吁各国政府重视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尽快采取措施恢复大型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另一方面要想办法扩大家养动物的活动范围。这么做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而且有助于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原因是地球上很多地方由于缺乏营养物质,植物无法正常生长,照到那里的阳光被白白浪费掉了。

              (选自《意林》2016年第5期,有改动)


              (1) 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 选文第⑧段画线句子中画线词语“绝大部分”能否删除?为什么?

              (3) “大型动物不但具有无与伦比的观赏价值,还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从生态价值的角度看,选文第3段形象地把大型动物比作地球的“毛细血管”,请说说理由。
            0/40

            进入组卷